1 / 3
(2023-2024 海淀九上期中)★★★☆
26.已知二次函數(shù) y=
1
2
x
2+bx+1.
(1)若 b=-1,求該二次函數(shù)圖象的對稱軸及最小值;
(2)若對于任意的 0≤x≤2,都有 y≥-1,求 b 的取值范圍.
1 / 3
(2023-2024 海淀九上期中)★★★☆
26.已知二次函數(shù) y=
1
2
x
2+bx+1.
(1)若 b=-1,求該二次函數(shù)圖象的對稱軸及最小值;
(2)若對于任意的 0≤x≤2,都有 y≥-1,求 b 的取值范圍.
2 / 3
吳老師圖解
(1)x=1,
1
2
.
思路&圖解
1)由題知拋物線的解析式為 y=
1
2
x
2-x+1,
2)易求得對稱軸為 x=-
2
b
a
=-
1
1
2
2
?
?
=1,
3)將 x=1 代入解析式得 y=
1
2
×1-1+1=
1
2
,即函數(shù)的最小值為
1
2
.
∴綜上所述:對稱軸為 x=1,最小值為
1
2
.
(2)b≥-2.
思路一:頂點軌跡
分析
【1】“定調(diào)”
拋物線開口向上,大小固定!無需對開口方向進行分類討論!
【2】“五大步”
對稱軸 x=-b
頂點(有軌跡) (-b,-
1
2
b
2+1)→y=-
1
2
x
2+1
y
軸交點以及對稱點 (0,1),(-2b,1)
x
軸交點 ——
“支撐點” (0,1)
【3】綜合分析
如圖,二次函數(shù)圖像的頂點在軌跡 y=-
1
2
x
2+1(一個新拋物線)上運動,且開口向上
大小固定,過定點(0,1),故只需保證原二次函數(shù)圖像在 0≤x≤2 之間的部分,一直在直
線 y=-1 的上方即可(備注:可以在 y=-1 上)!
x
y
×
y = 1
O
3 / 3
思路&圖解
如圖,
1)易求得拋物線的頂點為(-b,-
1
2
b
2+1),故頂點在 y=-
1
2
x
2+1 上,
2)點 M(2,1)恰好在 y=-
1
2
x
2+1 上(提示:任意 0≤x≤2,都有 y≥-1),
3)由題知拋物線的頂點應在點 M 上或點 M 的左側(cè),即-b≤2,
∴b≥-2.
備注:要是頂點的軌跡不過點(2,-1)呢?本題還是比較特殊的!
思路二:區(qū)間最值
思路&圖解
1)由題知,當 0≤x≤2 時,ymin≥-1,
2)如圖,
①若 2≤-b(b≤-2),則當 x=2 時,ymin=2b+3,
由題知 2b+3≥-1,解得 b≥-2,
∴b=-2,
②若-b≤0(b≥0),則當 x=0 時,ymin=1,顯然,1>-1,
∴b≥0 恒成立,
③若 0<-b<2(-2<b<0),則當 x=-b 時,ymin=-
1
2
b
2+1,
令-
1
2
b
2+1≥-1,解得-2≤b≤2,
∴-2<b<0.
∴綜上所述:b≥-2.
x
y
y = 1
O M
x= b
0
2
x= b
0
2
x= b
0
2
1 / 4
(2023-2024 海淀九上期中)★★★
27.如圖,在△ABC 中,AC=BC,∠ACB=90°,點 D 在 AB 上(BD<AD),過點 D 作 D
E⊥BC 于點 E,連接 AE,將線段 EA 繞點 E 順時針旋轉(zhuǎn) 90°,得到線段 EF,連接 DF.
(1)依題意補全圖形;
(2)求證:FD=AB;
(3)DF 交 BC 于點 G,用等式表示線段 CE 和 FG 的數(shù)量關系,并證明.
備用圖
E
A
B C
D
E
A
B C
D
2 / 4
吳老師圖解
(1)如圖.
補全圖形
(2)
思路&圖解
如圖,易證△BEA≌△DEF(SAS,提示:手拉手模型),故 FD=AB.
(3)FG= 2
CE.
分析
如左圖,補全圖形!顯然,有 FG= 2
CE,那就想辦法構(gòu)造等腰直嘍(或 45°)~
如右圖,利用(2)的手拉手全等,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到 FD⊥AB,從而得出∠EDG=∠
EGD=∠CGF=45°...
F
E
A
B C
D
F
E
A
B C
D
G
F
E
A
B C
D
45°
G
F
E
A
B C
D
3 / 4
思路&圖解
法 1:手拉手(提示:△DEG 和△AEF 是等腰直)
如圖,作 DH⊥AC,
1)矩形 DECH,等腰 Rt△AHD,
2)由(2)知∠1=∠2,
3)△DEA≌△GEF(ASA)
∴FG=AD= 2
CE.
法 2:轉(zhuǎn)化構(gòu)造等腰直
如圖,取 CE=CH,
1)△ECH 是等腰直,
2)EH∥AB,
3)∠1=∠2=∠3(提示:90°-∠AEC),
4)由(2)知∠6=∠5=∠4,
5)△EFG≌△AEH(ASA),
∴FG=EH= 2
CE.
法 3:三垂直(需要提前證【分析】中的 45°)
如圖,作 FH⊥BC,交延長線于點 H,
1)由【分析】知∠1=45°,
2)△ACE≌△EHF(三垂直模型),
∴FG= 2
FH= 2
CE.
H
G
F
E
A
B C
D
1
2
H
G
F
E
A
B C
D
6
5
4
3
2
1
H
G
F
E
A
B C
D
1
45°
H
G
F
E
A
C
B
D
H
G
F
E
A
C
B
D
4 / 4
思路&圖解
法 4:轉(zhuǎn)化構(gòu)造等腰直(需要提前證【分析】中的 45°)
如圖,作 DH⊥AC,
1)矩形 DECH,等腰 Rt△AHD,
2)由【分析】知∠1=∠2=45°=∠B,即 DG=DB,
3)由(2)知 AB=FD,則 AD=FG(提示:等量減等量),
∴FG=AD= 2
CE.
備注:此法與【法 1】其實是一樣的,就看同學們在考場上的第一反應是啥——是延續(xù)
手拉手的結(jié)論?還是上來就奔著結(jié)論去構(gòu)造全等三角形?
H
G
F
E
A
B C
D
2
1
H
G
F
E
A
B C
D
1 / 3
(2023-2024 海淀九上期中——轉(zhuǎn)稱點)★★★☆
28.在平面直角坐標系 xOy 中,已知點 M 不與原點重合.對于點 P 給出如下定義:點 P
關于點 M 的對稱點為 P',點 P'關于直線 OM 的對稱點為 Q,稱點 Q 是點 P 關于點 M 的“轉(zhuǎn)稱
點”.
(1)如圖,已知點 M(t,0),P(t+1,1),點 Q 是點 P 關于點 M 的“轉(zhuǎn)稱點”.
①當 t=2 時,在圖中畫出點 Q 的位置,并直接寫出點 Q 的坐標;
②PQ 的長度是否與 t 有關?若無關,求 PQ 的長;若有關,說明理由;
(2)已知點 A(3,4),△ABC 是邊長為 2 的等邊三角形(點 A,B,C 按逆時針方向排
列),點 N 是點 B 關于點 C 的“轉(zhuǎn)稱點”,在△ABC 繞點 A 旋轉(zhuǎn)的過程中,當 BN 最
大時,直接寫出此時 OB 的長.
備用圖
x
y
P
O M x
y
O
2 / 3
吳老師圖解
(1)①(1,1).
思路&圖解
如圖,Q(1,1).
(1)②無關,PQ=2.
思路&圖解
如圖,P(t+1,1),
1)P'(t-1,-1),
2)Q(t-1,1),
∴PQ=xP-xQ=t+1-(t-1)=2,是
個定值,與 t 的取值無關.
(2)
22
±1.
規(guī)律總結(jié)
如圖,先隨意畫一個△ABC,根據(jù)定義作出點 N,發(fā)現(xiàn):
1)△BB'N 是個斜邊長為 4 的直角三角形(提示:中位線得平行),
2)點 N 與點 B'重合時,BN 取到最大值(提示:斜大于直),
3)點 N 和點 B'重合,只能重合于對稱軸 OC 上,
4)點 B'在 OC 上,意味著 O,B,C 三點共線(提示:點 B'和點 B 關于點 C 對稱),
綜上,△ABC 在旋轉(zhuǎn)的過程中,只要能保證 O,B,C 三點共線,就能使 BN 取到最大
值,而這樣的位置應該有 2 個——①點 B 在 OC 上,②點 C 在 OB 上,
最后,同學們動動小手,畫個盡量標準的圖就可以去計算求值啦~
x
y
Q
P'
P
O M
x
y
Q
P'
P
O M
x
y
N
B'
C
A
O
B
x
y
D
N
B'
C
A
O
B
3 / 3
思路&圖解
臨界狀態(tài) 1:
如圖,點 B 在 OC 上,作 AH⊥BC,
1)在 Rt△ABH 中,BH=1,AH= 3 ,
2)在 Rt△AOH 中,AO=5,勾股定理得 OH= 22 ,
∴OB= 22 -1.
臨界狀態(tài) 2:
如圖,點 C 在 OB 上,同理得 OB= 22
+1.
∴綜上所述:OB= 22
±1.
x
y
5
3
30°
1
H
C
A
O
B
x
y
1
3
5
1
H
C
A
O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