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度足夠 ;楔套單側受力時,鋼絲繩工作時張力
T ≈0.6t=6KN,圖 1( a) 的 結 構 內 壁 最 大 應 力
=175MPa,強度明顯下降,圖 1(b)的結構內壁
最大應力 =27MPa,結構更合理。
以上分析的是兩種極限狀態(tài),實際安裝要求是雙
側楔套內都有楔頭,即接近楔套雙側受力的情況,但
兩側力也不一定是相等的理想狀態(tài)。工作時當一側楔
頭受工作鋼絲繩作用力,另側楔套也必然受力,但另
側受力的大小取決于該側楔頭與安全繩固定的松緊狀
態(tài),緊則力大,松則小,其數(shù)值需要根據(jù)松緊狀態(tài)確
定。更精確的計算需要考慮楔套和楔頭變形協(xié)調條件
來確定,或者進行考慮楔頭、鋼絲繩和楔套之間相互
摩擦、接觸的三維有限元分析。
根據(jù)以上理論分析和實驗測試情況(圖 4、5、6)
看出,現(xiàn)場工況非常接近楔套雙側受力相等的狀況。
也就是說,對于標準吊籃,內壁強度足夠。但當一
側楔套內沒有楔頭時,即楔套單側受力時,圖 1(b)
結構的內壁強度仍然夠,但圖 1(a)內壁最大應力偏大,
建議現(xiàn)場禁止使用這種(一側楔套內沒有楔頭)安裝
方式。
參考文獻
[1] 郭永興,孫騰旭 .鋼絲繩楔形接頭的設計與計算 .重
工與起重技術 ,2005,6(2):5-9.
[2] 鋼絲繩用楔形接頭 . 國標 GBT5973-2006.
由圖 14 可以看出,當張力 T ≈3.9t=39KN 時內
壁材料接近屈服,由于塑性變形較大使楔套口變大 ;
由圖 13 可以看出,楔頭明顯向外移動,試驗機由于
發(fā)生較大的位移而卸載。此時楔套載荷已經接近設計
極限值,但不會斷裂破壞(抗拉強度 b=33MPa)。
綜合以上分析可看出,無論楔套單側或雙側受力
情況下,圖 1(b)結構性能更好,尤其是其抗彎強度高。
但圖 1(b)結構設計有缺陷,上方結構局部薄弱部位(外
孔上部和靠近內壁處),應該補強,或者把開孔方向
換為圖 1(a)的形式。
5 結論和討論
由以上兩種楔套理論計算和實驗測試可知,標
準 吊 籃 在 楔 套 雙 側 受 力 時, 鋼 絲 繩 工 作 時 張 力
T ≈0.6t=6KN,圖 1(a)結 構 的 內 壁 最 大 應 力 為
=33MPa,圖 1(b)內壁最大應力 =15.3MPa,
圖 13 楔套雙側受力的實驗曲線
圖 14 張力 時楔套的情況
圖 13 給出了圖 1(b)結構楔套雙側受力情況下
楔套實驗時鋼絲繩拉力 與位移的關系,圖 14 為張力
達到 T ≈3.9t=39KN 時楔套的最終情況。
作者簡介:謝家學,
江蘇省建設機械金屬結構
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成員,畢
業(yè)于香港亞洲商學院學
院,高級工程師。擅長機
械設計及制造,申報專利
66 項,其中發(fā)明專利 13 項,發(fā)表論文 6 篇,其中 2
篇論文獲無錫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獎,1 篇論文獲無錫市
自然科學三等獎。
49
產業(yè)
Industrial Technology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