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普通學校廣泛采用“每月一個主題”的方式來保障習慣養(yǎng)成的可持續(xù)性,可以將學校已經形成的“每月一事”訓練模式應用到“資源教室”中,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好習慣天天實踐,使每一位孩子盡量養(yǎng)成一種好習慣。
三是藝術課程建設。正如斯坦納曾經說過的那樣,“藝術是智力、認知和構思能力的重要喚醒者”。在建設資源中心的過程中,我們要以多元教育理論來指導對特殊兒童的教育行為,在不人為地貼上標簽的前提下,讓他們悄悄地轉化成長。觀察并培養(yǎng)發(fā)揮特教生對某一藝術形式的愛好與天賦,做到揚長補短。通過程度適宜的音樂、舞蹈、美術、唱游和律動等多種藝術活動,助力學生個性發(fā)展。使學生嘗試學會感受美和表現美,豐富、愉悅學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是科學課程建設??破罩R是人們全面健康成長的基礎,有效地培養(yǎng)特殊兒童的基本生活常識,對保障人身安全、提高生活品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智能領域,奇思妙想與手工妙作正是部分特殊兒童的天賦。特教教師要根據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知識、興趣技能訓練等。通過特殊的教育訓練,不但要克服特殊學生存在的認知障礙、缺陷和弱點,還要去發(fā)現和挖掘他們可能存在的優(yōu)勢智能,著眼于優(yōu)勢能力的培養(yǎng),落實因材施教。五是學科課程建設。隨班就讀的學生,要盡量保障他們能夠跟進國家課程的實施,特別是語數英基礎知識的掌握。資源教室的學科教學,則要根據特殊兒童的殘障狀況,開發(fā)適用的學科教學。比如趣味數學,以幫助學生形成和掌握與生活相關的簡單的數的概念、數的運算、時空認識,以及數的運用,學習運用簡單的運算工具等為課程內容。重視蒙特梭利教具的適時使用,用好特教教具,培養(yǎng)學生具有初步的計算技能、初步的思維能力和應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要借鑒幼兒園游戲教學的理念方法,通過游戲為主的活動,寓教于樂,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學習。
六是康復課程建設。積極實施以缺陷補償為目標的干預性課程。感統訓練有效地提高孩子皮膚的觸覺、前庭感覺和本體感覺,實現大腦與身體各種機能的聯系與協調,從而促進兒童大腦與體魄的發(fā)育。要創(chuàng)造條件建立感統訓練中心,用好配置的感謝統訓練、平衡協調訓練專業(yè)器材,盡最大可能地增加感知覺訓練的教育功能、康復功能、培訓功能,豐富感知覺統合的教學形式,實現訓練資源的優(yōu)化組合。感統訓練中心不但面對特殊兒童,其課程要對全校學生開放,教師根據學生需要,推薦安排學生參加感覺統合訓練或組織感覺統合訓練游戲活動;專業(yè)老師要根據不同孩子的不同情況給予個別化的感知覺訓練指導。還要針對學生的特殊情況、發(fā)展需要,為學生量身定制個訓課程,資源教室的學生問題的側重點不同,個訓可以很好地彌補一般課程的不足,滿足不同學生所需。
七是讀繪課程建設。特別關注并開發(fā)閱讀型專題課程,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逐步轉化為學生自主閱讀,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把傳授知識與補償缺陷有機結合。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可設計并實施組合童謠、兒歌、繪畫的“誦唱繪”課程及組合繪本、繪畫、寫作的“讀繪”課程。隨著課程的開展,綜合性課程不要就停留在誦童謠這個層面,配合閱讀課寫寫讀后感等,使課程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使課程的表現方式越來越多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綜合性課程。
八是補償課程建設。對隨班就讀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還未掌握或掌握不牢,以及在課堂教學中需要給予個別輔導的知識和技能,制定補救教學方案,到資源中心中進行輔導,找到問題和困難產生的原因,更好地滿足他們的個別需求。教師也可以利用專門的設備、資源為隨班就讀學生進行各類學科知識指導,通過個別輔導與小組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法、手段和技能的引導,以滿足他們學業(yè)上的特殊需求。九是研學課程建設。研學課程是在真實的自然情景中施行的體驗式課程,注重在生活中教育,在自然中教育,在自然和社會生活中親自體驗與感悟,對于特殊兒童認知能力的提升、情感體驗的豐富、價值觀念的構建都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區(qū)的教育資源,為特殊兒童精心選擇活動區(qū)域,設計游學線路及活動,使學生在游學過程中,也融入社區(qū)、融入社會,提高隨班就讀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十是親子課程建設。切實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形成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相互溝通、優(yōu)勢互補的良性的運行機制,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現代特殊教育新格局,從而更好地滿足特殊兒童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