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臧俊岐
副主編◎王海龍
編者◎臧東方孔令玉何基安
主編◎臧俊岐
副主編◎王海龍
編者◎臧東方孔令玉何基安
艾灸是中國自古相傳的中醫(yī)治病、調理身體的方法,已
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若要身
體安,三里常不干”等民間諺語流傳至今。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生活緊
張、工作壓力大,身心常常處在亞健康狀態(tài)而不自知,不是
腰酸背痛、頸肩酸痛,就是四肢無力、渾身沒勁,但是去醫(yī)
院檢查又沒有什么病,吃藥也療效甚微。這種亞健康狀態(tài)最
宜采用艾灸療法來調理。
艾灸是以有“長壽草”之稱的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制
作成艾絨和艾條,然后在選定的穴位上用不同方法燃燒進
行施灸。
艾灸通過對人體的穴位施灸,產生溫熱刺激作用,可以
改善人體的氣血循環(huán)、疏經通絡、調節(jié)臟腑功能,從而發(fā)揮
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作用。
現代科學認為,艾灸能夠加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加
速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產生,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同時改善人體各系統(tǒng)的功能,從而有利于身體的康復。據統(tǒng)
計,艾灸療法適用于 300 多種疾病。
本書共分為 7 章,分別從艾灸基礎知識、生活常見病、
外科常見病、皮膚科常見病、婦產科和男科疾病、中老年慢
性病、兒科常見病等方面進行闡述。本書采用圖文并茂的形
式編寫,便于閱讀,易懂、易學,通過圖文對照,使讀者快
速掌握艾灸治病、調理的方法。
由于篇幅有限,書中內容與部分疾病所配的二維碼中
的艾灸操作視頻可互為補充,時間充足且方便觀看視頻的
讀者可進行同步學習。希望本書能成為讀者的健康小助手。
前
言Preface
Part
Part
1
2
艾灸基礎知識
生活常見病
什么是艾灸 002
小小艾灸,功效神奇 003
艾灸手法,簡單易學 005
取穴有法,輕松定穴 007
艾灸時的注意事項 010
艾灸后的可能反應 011
艾灸后的注意事項 012
艾灸禁忌 013
感冒 016
咳嗽 018
頭痛 020
眩暈 022
消化不良 024
腹瀉 026
便秘 028
失眠 030
貧血 032
Contents 目錄
Part 3 外科常見病
肩周炎 054
小腿抽筋 056
落枕 058
網球肘 060
頸椎病 062
腰酸背痛 064
腰椎間盤突出 066
空調病 068
痔瘡 070
腹脹 034
嘔吐 036
胃痛 038
鼻炎 040
鼻出血 042
口腔潰瘍 044
急性結膜炎 046
中耳炎 048
急性扁桃體炎 050
Part
Part
4
5
皮膚科常見病
婦產科、男科常見病
蕁麻疹 074
黃褐斑 076
腳氣 078
痤瘡 080
月經不調 084
閉經 086
痛經 088
陰道炎 090
急性乳腺炎 092
慢性盆腔炎 094
產后尿潴留 096
產后缺乳 098
乳腺增生 100
不孕癥 102
不育癥 104
前列腺炎 106
早泄 108
陽痿 110
Contents 目錄
Part 7 兒科常見病
小兒哮喘 138
小兒消化不良 140
小兒便秘 142
小兒遺尿 144
小兒厭食 146
小兒濕疹 148
小兒感冒 150
Part 6 中老年慢性病
哮喘 114
高血壓 116
低血壓 118
風濕性關節(jié)炎 120
中風后遺癥 122
糖尿病 124
冠心病 126
高脂血癥 128
脂肪肝 130
痛風 132
更年期綜合征 134
Part 1
艾灸基礎知識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什么是艾灸
艾灸療法歷史悠久,是祖國醫(yī)學古老的醫(yī)療保健方法之一,對一些常見疾病能起
到很好的療效。其具體起源已無證可考,但因其用火,所以可追溯到人類掌握和利用
火的舊石器時代。火的使用讓人們認識到,用火適當熏烤或燒灼身體的某些部位可以
減輕或治愈某些病痛。于是,遠古的先民就采取用火燒灼身體固定部位的方法治療疾
病,灸法也就由此產生了。后來又經過不斷實踐,人們最終選用既易點燃又有藥理作
用的艾草作為灸療的主要材料,并將這種方法稱為艾灸。
關于艾灸療法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商朝,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字形象為一個人躺
在床上,腹部安放著一撮草,示意用艾灸治病。此外,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
方》也記載了許多灸法,其中有“以艾裹,以艾灸癲者中顛,令爛而已”的說法。同
一時期,《黃帝內經·靈樞·官能》中亦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記載。施灸主
要用艾絨,《孟子·離婁上》中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茍為不畜,終身不得?!?/p>
由此可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灸法已初具形態(tài)。
隨著中醫(yī)的發(fā)展,艾灸療法也在不斷完善。三國時期出現的灸療專著《曹氏灸經》,
總結了先秦至三國時期灸法的經驗;到兩晉及南北朝時期,灸法被運用到預防疾病、
強身健體等方面;至唐代,灸法已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并有了專業(yè)灸師。
明代是針灸發(fā)展的高峰時期,人們開始使用艾卷溫熱灸、桑枝灸、神針火灸、燈
火灸、陽燧灸等灸法。后人在艾卷溫熱灸的艾絨中加進藥物,發(fā)展成為雷火神針、太
乙神針等灸法。
近年來,國內外掀起了“中醫(yī)熱”浪潮,艾灸療法也因此重新受到人們關注,出
現了電熱儀等各種現代灸療儀器,在防治休克、心絞痛、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骨髓炎、硬皮病、白癜風等疑難病癥的實踐中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艾灸療法作為祖國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操作方法簡單、安全可靠、適用范
圍廣泛、療效奇特、無毒副作用,且經濟實惠。隨著人們對于艾灸療法的認識不斷
加深,艾灸療法必將深受大眾的喜愛,并造福于人類。
002
Part1 艾灸基礎知識
???小小艾灸,功效神奇
數千年的歷史發(fā)展及無數的臨床經驗都驗證了艾灸有著神奇的功效,那么艾灸究
竟有哪些神奇的功效呢?
溫經散寒
調和氣血
回陽固脫
艾,本身屬溫性,再加上點燃后的溫熱刺激,可以快速透達肌層,直達
病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符合“寒者熱之”的中醫(yī)治療基本原則。灸法
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可用于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
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較好。
氣是人體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質,只有氣血充足、氣機條達,
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如果受到外因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
阻,就會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相關穴位可起
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功能的作用。臨床上艾灸可用于瘡瘍癤腫、凍傷、
癃閉、不孕癥、扭挫傷等的治療,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艾灸具有溫通陽氣的作用,可回陽救逆,使陽散厥逆之人轉危為安。凡
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危重患者,用大艾炷重灸關元、
神闕等穴,往往可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
上艾灸可用于中風脫證、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癥的急救。
003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升陽舉陷
拔毒泄熱
防病保健
由于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
久瀉久痢、崩漏、滑胎等癥狀,均可灸百會穴來升陽舉陷。艾灸不僅可以起
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wèi)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
文獻中有“熱可用灸”的記載,歷代醫(yī)籍均將灸法作為瘡瘍、腫脹的一
種重要治法,提示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
艾灸可助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增強身體抵抗力,使病邪難犯,
達到防病和強身健體的功效。
004
Part1 艾灸基礎知識
?艾灸手法,簡單易學
艾灸療法經過歷代醫(yī)家經驗的積累,其種類和灸法有了很大的變化。艾灸的操作
一般都較為簡單,與針灸相比,它不需要專業(yè)的行針手法,而且灸的范圍較大,取穴
也沒有針灸嚴格。常用的方法有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
和天灸?;颊呖筛鶕陨淼木唧w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溫和灸
雀啄灸
施灸者手持點燃的艾條,對準施灸部位,
在距皮膚 3 厘米左右的高度進行固定熏灸,使
施灸部位溫熱而不灼痛,一般每處需灸 5 分鐘
左右。溫和灸時,在距離上要由遠及近,以自覺能夠承受為度。對小兒施行
溫和灸時,則應以小兒不會因疼痛而哭鬧為度。若局部知覺減退,可將另一
只手的示、中兩指分置于施灸部位兩側,通過手指感覺局部皮膚的受熱程度,
以便調節(jié)施灸距離,防止燙傷。此外,進行溫和灸時應注意周圍環(huán)境的溫度,
以免因袒露身體而致感冒。
施灸者手持點燃的艾條,在施灸穴位皮膚
的上方約3厘米處,如鳥雀啄食一樣做一上一下
的活動熏灸,而不固定于一定的高度,一般每
處熏灸3~5分鐘。注意向下活動時,不可使艾條觸及皮膚,及時撣除燒完的
灰燼。此外,還應注意艾條移動的速度不要過快或過慢,過快達不到目的,
過慢則易造成局部灼傷及刺激不均,影響療效。雀啄灸多用于昏厥急救及小
兒疾病,作用上偏于瀉法。
005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回旋灸
隔姜灸
隔鹽灸
隔蒜灸
施灸者手持點燃的艾條,在施灸部位的上
方約 3 厘米處,根據病變部位的形狀做速度適
宜的上下、左右往復移動或反復旋轉熏灸,使
局部 3 厘米范圍內的皮膚溫熱而不灼痛。
用一片厚約 0.3 厘米的生姜,在中心處用針
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直到局
部皮膚潮紅為止。此法簡便,易于掌握,一般
不會引起燙傷,可根據病情反復施灸,對虛寒病癥,如腹痛、泄瀉、痛經、
關節(jié)疼痛等均有療效。
隔鹽灸用于臍窩部(神闕穴)施灸。操作
時用食鹽填平臍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若患者臍部凸起,可用水調面粉搓成條狀圍在
臍周,再將食鹽放入面圈內隔姜施灸。隔鹽灸對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
厥冷、虛脫等證具有回陽救逆之功。
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約 0.3 厘米的蒜
片,用細針于中間穿刺數孔,放于穴位或患處,
上置艾炷點燃施灸。艾炷如黃豆大,每灸 4 ~ 5
壯更換蒜片。也可取適量大蒜,搗成泥狀,敷于穴上或患處,上置艾炷點燃
旋灸。隔蒜灸適用于癰、疽、瘡、癤、蛇咬、蝎蜇等外傷疾患的治療。
006
Part1 艾灸基礎知識
取穴有法,輕松定穴
艾灸是集穴位經絡、藥物滲透、溫熱效應三位一體的綜合治療方法,因此,要想
獲得滿意的效果,灸對穴位是關鍵。只有找準經穴,才能發(fā)揮經穴的功效。下面介紹
幾種常用的準確找穴方法。
◎活動標志:是指利用關節(jié)、肌肉、
皮膚隨活動而出現的孔隙、凹陷、皺紋等
作為取穴標志。如張口取耳屏前凹陷處即
為聽宮穴;咀嚼時,咬肌的最高隆起處為
頰車穴。
體表標志參照法
手指同身寸度量法
體表標志主要指分布于全身體表的
骨性標志和肌性標志,可分為固定標志和
活動標志。
◎固定標志:是指利用五官、手指、
乳頭、臍窩,以及骨節(jié)凸起和凹陷、肌
肉隆起等明顯易辨的部位作為取穴標
志。如神闕穴位于腹部臍中央,膻中穴
位于兩乳頭中間。
手指同身寸度量法是以手指為尺寸標準來測量定穴的方法,是臨床取穴定位
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人體不同,不同的人用手指測量到的 1 寸也不一樣,因此,
測量穴位時要用被測量者的手指作為參照物,才能準確找到穴位。
007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1 寸
1 寸 3 寸
1.5 寸
◎拇指同身寸法:以被測量者拇指指間關節(jié)的橫度作為 1 寸,適用于四肢部的直
寸取穴。
◎中指同身寸法:以被測量者中指中節(jié)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的距離作為 1
寸,多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和背部的橫寸取穴。
◎橫指同身寸法:又稱“一夫法”,是將被測量者示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四
指伸直并攏,以中指中節(jié)橫紋為準,四指橫向寬度為 3 寸,示指和中指并攏橫寬為 1.5
寸,示指、中指和無名指并攏橫寬為 2 寸。
3寸
8寸
5寸
8寸
9寸
16寸 13寸
19寸
9寸
12寸
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始見于《黃帝內
經·靈樞·骨度》篇。它是將人體的各
個部位分別規(guī)定其折算長度,作為量取
腧穴的標準。由于每個人的骨節(jié)長短不
一樣,這種測量的標準并不完全適用于
所有人,只可適當作為參考。
如前后發(fā)際間為 12 寸,兩乳間
為 8 寸, 胸骨體下緣至臍中為 8 寸,
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為 5 寸,耳后兩
乳突之間為 9 寸,肩胛骨內緣至背正
中線為 3 寸,腋前(后)橫紋至肘橫
紋為 9 寸,肘橫紋至腕橫紋為 12 寸,
股骨大粗隆至膝中為 19 寸, 膝中至
外踝尖為 16 寸, 脛骨內側髁下緣至
內側踝尖為 13 寸。
008
Part1 艾灸基礎知識
取穴時需要明確以下問題。
◎艾灸作用的是一個面,不是一個點。艾灸時,穴位的選取不必和書上所描述的位
置分毫不差,艾灸作用的是一個以穴位為中心的面,不像針灸對穴位的定位那么嚴格。
◎人體的穴位是通過人體正中央的正中線劃分的,右邊和左邊是相互對稱的,因
此,人體除了中央的穴位外,其他穴位都是左邊和右邊各有一個。
簡便取穴法
感知找穴法
簡便取穴法是臨床中一種簡便易
行的腧穴定位方法。如兩手虎口自然
平直交叉,一手指壓在另一手腕后高
骨的上方,其示指盡端到達處取列缺
穴;立正姿勢,手臂自然下垂,其中
指端在下肢所觸及處為風市穴;握拳
屈指時中指尖處為勞宮穴;兩耳尖連
線的中點處為百會穴等。
身體感到異常,用手指壓一壓、
捏一捏、摸一摸,如果有痛、硬結、
癢等感覺,或與周圍皮膚有溫度差,
如發(fā)涼、發(fā)燙,或皮膚出現黑痣、斑點,
那么這個地方就是要找的穴位。
感覺疼痛的部位,或者按壓時有
酸、麻、脹、痛等感覺的部位,可以
作為阿是穴治療。阿是穴一般在病變
部位附近,也可在距離病變部位較遠
的地方。
009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艾灸時的注意事項
艾灸是中醫(yī)治病保健的一種常見方法,因為操作簡便、療效顯著被人所喜愛,但
艾灸并不是無所不能的,也不是人人都適合的。我們在艾灸前需要了解艾灸的注意事
項和禁忌,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達到更好的效果。
◎施灸時保持專注:在施灸的過程中不能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無
法對準穴位,影響施灸的效果;艾灰若落在皮膚上容易灼傷皮膚。
◎找準穴位:根據要求找準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注意體位的舒適度,
否則會因無法堅持而影響效果。
◎注意施灸環(huán)境通風:實施艾灸的房間應通風,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煙霧聚
集而導致眼睛不適。
◎注意灸后熄滅:艾條的燃燒會產生灰燼,施灸者在施灸的過程中應及時
將灰彈掉,以免灼傷皮膚或燒到衣物,同時裝灰的容器要為不可燃的材質,以
防火星復燃。
◎注意保暖和防暑:冬季施灸部位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受涼,夏季則要
防止因高溫導致中暑。
◎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癥患者要在臨睡前進行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或
是飯后立即施灸。
◎注意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掌握好劑量,先從小劑量、短時間開始,
慢慢加大劑量、延長時間,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長時間使用。
◎灸后注意調養(yǎng):要保持樂觀的情緒,灸后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忌食油膩、
生冷食物。
010
Part1 艾灸基礎知識
艾灸后的可能反應
◎灸后有水皰,為濕氣或其他毒素外排的表現。小的水皰無須處理,大的水皰需
在嚴格無菌操作下將膿液引流減壓,注意之后的包扎,以避免感染。
◎灸后局部起紅疹,多在灸后 2~3 天出現,多數屬濕氣外排的好轉反應。
◎灸后傷口處發(fā)癢、發(fā)紅、發(fā)腫、化膿,屬傷口處有濕熱(或寒濕)外排現象,
屬好轉反應。
◎灸后膝蓋處有向外冒風感或發(fā)麻感,屬風邪(或濕氣)外排現象。
◎灸后不熱、沒有感覺,多為身體經絡瘀阻不通,或身體非常好的表現。
◎灸后腹瀉,并無氣虛的表現,屬于排毒的反應。
◎灸后便秘,多為氣血虛或體內有熱而致,灸后多喝溫水可緩解。
◎灸后腰酸腰痛,屬于“氣沖病灶”的反應。氣血打通郁結點,本來沒有感覺,
現在反而有了感覺,多為身體有陳舊性損傷。
◎灸后頭暈、失眠,多為氣血充足、上沖于頭部的反應。
◎灸后月經延遲或月經提前,屬經絡調整的過程,屬好轉反應,一般不影響下次
月經周期。
◎乳腺增生灸療時部分會有疼痛和蟻行感,疼痛屬化瘀散結的過程,蟻行感為氣
血運行邪毒外排的過程。
◎灸后上火,口干舌燥,表明體內的陰陽調整,陰不勝陽,這時應注意多喝溫開水。
011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艾灸后的注意事項
由于體質的差異,有些人艾灸后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失眠、上火、灸皰、灸
瘡等,需要進行灸后的處理和調養(yǎng)。那么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過敏的處理 : 若發(fā)生局部或全身過敏性皮疹,一般停止艾灸后幾天內自然消退。
在此期間宜應用抗組織胺、維生素 C 等藥物,多飲水,如有發(fā)熱、奇癢、口干、煩
躁不安等癥狀,應及時就醫(yī),以免延誤病情。
◎灸皰的處理 : 施灸后出現水皰、水汽等現象,這些都是身體向外排邪所致,不
用過于擔心。若水皰較小,可以不用處理,待其自行復原;若水皰較大,可以用針刺
破,同時涂抹碘附防止感染即可,切忌將皰皮剪除。
◎灸瘡的處理 : 灸后起泡,化膿后會形成灸瘡,灸瘡形成后要避免感染,每天在
灸瘡周圍用碘附消毒,用干棉球吸干表面的膿液,不可以清理膿苔,否則不僅會引起
灸瘡疼痛,還會阻礙膿液外滲。
◎暈灸的處理 : 暈灸是不多見的一種艾灸不良反應。輕者表現為頭暈、胸悶,惡
心欲嘔,肢體發(fā)軟、發(fā)涼,搖晃不穩(wěn),或伴瞬間意識喪失,此時應迅速停止施灸,將
患者扶至空氣流通處,抬高雙腿,頭部放低(不用枕頭),靜臥片刻即可。如仍感不
適,可給予溫熱開水或熱茶飲服。重者表現為突然意識喪失,昏撲在地,唇甲青紫,
大汗淋漓,面色灰白,雙眼上翻,二便失禁,此時應馬上停灸后平臥,必要時可配合
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強心劑及針刺水溝穴、涌泉穴等。
◎施灸后的調養(yǎng) :施灸時身體會消耗元氣,灸后要特別注意保護機體正氣。從飲食、
起居等多方面加以調整,注意勞逸結合,保持情緒平穩(wěn),不可大悲、大喜或者過于憂
傷、焦慮,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飲食上禁食生冷、油膩的食物,以清淡為主,不要
飲酒,多吃水果和蔬菜。灸后要保持適量運動,可以散步、打坐,避免做劇烈的運動。
012
Part1 艾灸基礎知識
艾灸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時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施灸的過程中
也會消耗一些元氣,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施灸是有禁忌的。
禁忌一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臉部、頸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
痕,影響美觀。
禁忌二
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乳頭、陰部、睪丸,妊娠期女性的腰骶部、下
腹部等部位不要施灸。另外,關節(jié)部位不要直接灸,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
灸,眼球等部位也不要灸。
禁忌三
中醫(yī)范疇內的實熱證或陰虛發(fā)熱病癥,如高熱、高血壓危象、肺結核、咯
血、嚴重貧血、急性傳染性疾病等,患病期間不宜進行艾灸。
禁忌四
患者過勞、過饑、過飽、大量飲酒、大怒、大驚等精神情緒過于激動的情
況下不宜進行艾灸。
禁忌五
皮膚癰疽癤發(fā)作期間,局部紅腫熱痛者不宜進行艾灸。
禁忌六
患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銷骨立等忌灸。
013
Part 2
生活常見病
感冒
感冒,常稱傷風,是由于感受外邪,引起肺衛(wèi)功能失調,而出現發(fā)熱惡寒、鼻塞
流涕、咽癢咳嗽、頭痛等癥狀的疾病。感冒初期及時施灸,至身體發(fā)熱、微微出汗為
好,能令頭痛、鼻塞等癥狀很快消失。
取穴方法:風池穴位于項部,枕
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
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取穴方法:風府穴位于項部,后
發(fā)際正中直上 1 寸,枕外隆凸直下,
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處。
◎回旋灸風池穴
◎回旋灸風府穴
艾灸方法:將艾條一端點燃,找到
兩側風池穴,用艾條以回旋灸法各
灸治 10 ~ 15 分鐘,以感覺溫熱、
舒適為宜。
艾灸方法:將艾條一端點燃,找
到風府穴,用艾條以回旋灸法灸
治10~15分鐘,以感覺溫熱、舒
適為宜。
艾灸方法
016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取穴方法:合谷穴位于手背,第 1、
第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取穴方法:列缺穴位于前臂橈側
緣,橈骨莖突上方, 腕橫紋上1.5寸,
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取穴方法: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
外側,犢鼻穴下 3 寸,距脛骨前緣
一橫指。
◎溫和灸合谷穴
◎溫和灸列缺穴
◎溫和灸足三里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一側合谷穴 10 ~ 15 分鐘。對側以
同樣的方法操作。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一側列缺穴 10 ~ 15 分鐘。對側以
同樣的方法操作。
艾灸方法:找到一側足三里穴,用
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10 ~ 15 分鐘。
對側以同樣的方法操作。
017
Part2 生活常見病
咳嗽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癥狀,由肺氣不清、失于宣肅、肺氣上逆所致,其他臟腑
功能失調導致肺氣上逆也可出現咳嗽。艾灸能溫和地疏通肺氣,祛風寒,除痰濕,一
般連續(xù)施灸 3 次就能趕走咳嗽煩惱。
◎溫和灸肺俞穴
艾灸方法
取穴方法:天突穴位于頸部,前
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胸骨柄
上窩凹陷處)。
◎溫和灸天突穴
艾灸方法:將艾條一端點燃,找
到天突穴,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10 ~ 15 分鐘。
取穴方法:肺俞穴位于背部,第 3
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放于肺
俞穴上以溫和灸法灸治 10 ~ 15 分
鐘,至局部皮膚潮紅為止。對側以
同樣的方法操作。
018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取穴方法:列缺穴位于前臂橈側
緣,橈骨莖突上方, 腕橫紋上1.5寸,
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溫和灸列缺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一側列缺穴 10 ~ 15 分鐘。對側以
同樣的方法操作。
取穴方法:豐隆穴位于小腿前外
側,外踝尖上 8 寸,條口外,距脛
骨前緣兩橫指。
◎溫和灸豐隆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一側豐隆穴 10 ~ 15 分鐘,以穴位
上皮膚潮紅為度。對側以同樣的方
法操作。
取穴方法:神門穴位于腕部,腕
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
橈側凹陷處。
◎溫和灸神門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一側神門穴 10 ~ 15 分鐘。對側以
同樣的方法操作。
019
Part2 生活常見病
頭痛
頭痛是臨床常見的病癥。常表現為脹痛、悶痛、撕裂樣痛、針刺樣痛,部分伴有血
管搏動感及頭部緊箍感。中醫(yī)認為,導致頭痛的原因有外因和內因之分,外因主要是風
寒、風熱、風濕等病邪侵襲所致,內因則與肝臟、脾臟、腎臟的功能失常、紊亂有關。
取穴方法:太陽穴位于顳部,眉梢
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
陷處。
取穴方法:率谷穴位于頭部,耳
尖直上入發(fā)際 1.5 寸,角孫穴直
上方。
◎回旋灸太陽穴
◎回旋灸率谷穴
艾灸方法:將艾條一端點燃,找到
一側太陽穴,用艾條以回旋灸法灸
治 10 ~ 15 分鐘。對側以同樣的方
法操作。
艾灸方法:將艾條一端點燃,找到
一側率谷穴,用艾條以回旋灸法灸
治 10 ~ 15 分鐘。對側以同樣的方
法操作。
艾灸方法
020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取穴方法:風池穴位于項部,枕
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
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取穴方法:天柱穴位于項部,大
筋(斜方?。┩饩壷蟀l(fā)際凹陷處,
約后發(fā)際正中旁開 1.3 寸。
取穴方法:太沖穴位于足背側,
第 1 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
◎回旋灸風池穴
◎回旋灸天柱穴
◎溫和灸太沖穴
艾灸方法:找到兩側風池穴,用艾
條以回旋灸法灸治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找到兩側天柱穴,用艾
條以回旋灸法灸治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找到一側太沖穴,用艾
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10 ~ 15 分鐘。
對側以同樣的方法操作。
021
Part2 生活常見病
眩暈
眩暈與頭暈有所相似,但本質不同。眩暈可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如不
及時治療,容易導致癡呆、腦血栓、腦出血、中風偏癱,甚至猝死等情況。
取穴方法:百會穴位于頭部,頭頂
正中心,或兩耳角尖連線的中點處。
取穴方法:風池穴位于項部,枕
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
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懸灸百會穴
◎回旋灸風池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懸灸法灸治百
會穴 10 ~ 15 分鐘,以出現明顯的
循經感傳為佳。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回旋灸法灸治
兩側風池穴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
022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取穴方法:神闕穴位于腹中部,
臍中央,即肚臍。
取穴方法:太沖穴位于足背側,
第 1 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
◎溫和灸神闕穴
◎溫和灸太沖穴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以溫和
灸法灸治神闕穴 10 ~ 15 分鐘,以
出現明顯的循經感傳為佳。
艾灸方法:找到一側太沖穴,用艾
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10 ~ 15 分鐘。
對側以同樣的方法操作。
取穴方法: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
外側,犢鼻穴下 3 寸,距脛骨前緣
一橫指。
◎懸灸足三里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懸灸法灸治一
側足三里穴 10 ~ 15 分鐘,以出現
明顯的循經感傳為佳。對側以同樣
的方法操作。
023
Part2 生活常見病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胃動力障礙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分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質性消化不
良兩類。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早飽、腹脹、噯氣等不適。長期的消化不良易導致
腸道菌群平衡被打破,出現腹瀉、便秘、腹痛、胃痛等癥狀。
艾灸方法
取穴方法:中脘穴位于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臍中上 4 寸。
◎溫和灸中脘穴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以溫和
灸法灸治中脘穴 20 ~ 30 分鐘。
取穴方法:神闕穴位于腹中部,
臍中央,即肚臍。
◎溫和灸神闕穴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以溫和
灸法灸治神闕穴 10 ~ 15 分鐘。
024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取穴方法:膽俞穴位于背部,第
10 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
取穴方法:脾俞穴位于背部,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
取穴方法:章門穴位于側腹部,
第 11 肋游離端的下方。
◎溫和灸膽俞穴
◎溫和灸脾俞穴
◎溫和灸章門穴
艾灸方法:用內燃艾條以溫和灸法
灸治兩側膽俞穴各 10 ~ 15 分鐘,
以胃腸溫熱舒適、打嗝或排氣為好。
艾灸方法:用內燃艾條以溫和灸法
灸治兩側脾俞穴各 10 ~ 15 分鐘,
以胃腸溫熱舒適、打嗝或排氣為好。
艾灸方法:點燃艾條,用燃著的
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兩側章門穴各
10 ~ 15 分鐘。
025
Part2 生活常見病
腹瀉
腹瀉俗稱拉肚子,中醫(yī)稱泄瀉,是消化道常見疾病,指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
水分增多,或帶有黏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
等癥狀。主要分為急性腹瀉與慢性腹瀉,食物中毒或腸道感染、炎癥、腫瘤都可誘發(fā)。
取穴方法:中脘穴位于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臍中上 4 寸。
取穴方法:天樞穴位于腹中部,
平臍中,距臍中 2 寸。
◎溫和灸中脘穴
◎溫和灸天樞穴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以溫和
灸法灸治中脘穴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用點燃的艾條以溫和灸
法灸治一側天樞穴 10 ~ 15 分鐘。
對側以同樣的方法操作。
艾灸方法
026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取穴方法:神闕穴位于腹中部,
臍中央,即肚臍。
取穴方法:氣海穴位于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臍中下 1.5 寸。
取穴方法:關元穴位于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臍中下 3 寸。
◎溫和灸神闕穴
◎溫和灸氣海穴
◎溫和灸關元穴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以溫和
灸法灸治氣海穴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以溫和
灸法灸治關元穴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以溫和
灸法灸治神闕穴 10 ~ 15 分鐘。
027
Part2 生活常見病
便秘
便秘主要是指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干結、排便費力等,有時會伴有
腹痛腹脹、食欲缺乏、口干口臭等不適。飲水過少、進食含纖維素的食物過少、壓力
過大、精神緊張等原因都會造成便秘。
取穴方法:天樞穴位于腹中部,
平臍中,距臍中 2 寸。
取穴方法: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
犢鼻穴下 3 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溫和灸天樞穴
◎溫和灸足三里穴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以溫和
灸法灸治兩側天樞穴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用燃著的艾條以溫和
灸法灸治兩側足三里穴各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
028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取穴方法:大腸俞穴位于腰部,
第 4 腰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
取穴方法:三陰交穴位于小腿內
側,足內踝尖上 3 寸,脛骨內側緣
后方。
◎溫和灸大腸俞穴
◎溫和灸三陰交穴
艾灸方法:用點燃的艾條以溫和
灸法灸治兩側大腸俞穴各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找到兩側三陰交穴,
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各 10 ~ 15
分鐘。
取穴方法:胃俞穴位于背部,第
12 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
◎溫和灸胃俞穴
艾灸方法:用點燃的艾條以溫和灸
法灸治兩側胃俞穴各 10 ~ 15 分鐘。
029
Part2 生活常見病
失眠
失眠是指無法入睡或無法保持睡眠狀態(tài),即睡眠失常。失眠輕者入睡困難,或時
睡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入睡,重者則徹夜不眠。長此以往,會導致健康不佳、生理節(jié)
奏被打亂,繼之引起無精打采、反應遲緩、頭痛、記憶力減退等癥狀。
取穴方法:百會穴位于頭部,頭
頂正中心,或兩耳角尖連線的中
點處。
取穴方法:神門穴位于腕部,腕
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
橈側凹陷處。
◎回旋灸百會穴
◎回旋灸神門穴
艾灸方法:用燃著的艾條以回旋灸
法灸治百會穴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用燃著的艾條以回旋灸
法灸治兩側神門穴各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
030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取穴方法:涌泉穴位于足底部,
約足底第 2、3 跖趾縫紋頭端與足
跟連線的前 1/3 與后 2/3 交點。
取穴方法:肝俞穴位于背部,第 9
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
取穴方法:脾俞穴位于背部,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
◎溫和灸涌泉穴
◎溫和灸肝俞穴
◎溫和灸脾俞穴
艾灸方法:用燃著的艾條以溫和灸
法灸治兩側涌泉穴各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以溫和
灸法灸治兩側肝俞穴10~15分鐘。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以溫和
灸法灸治兩側脾俞穴10~15分鐘。
031
Part2 生活常見病
貧血
貧血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患者常感乏力、心悸、頭昏、眼花、耳
鳴、注意力不集中、惡心等。艾灸治療可以調理脾胃、補足氣血、增強免疫力,使貧
血慢慢好轉。
取穴方法:氣海穴位于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臍中下 1.5 寸。
取穴方法:關元穴位于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臍中下 3 寸。
◎溫和灸氣海穴
◎溫和灸關元穴
艾灸方法:找到氣海穴,用燃著的
艾灸盒以溫和灸法灸治 10 ~ 15 分
鐘,以穴位上皮膚潮紅為度。
艾灸方法:找到關元穴,用燃著的
艾灸盒以溫和灸法灸治 10 ~ 15 分
鐘,以穴位上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艾灸方法
032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取穴方法:屈膝,血海穴位于大
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 2 寸,股四
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取穴方法: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
外側,犢鼻穴下 3 寸,距脛骨前緣
一橫指。
取穴方法:膻中穴位于胸部,前
正中線上,平第 4 肋間,兩乳頭連
線的中點。
◎懸灸血海穴
◎懸灸足三里穴
◎溫和灸膻中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懸灸法灸治一
側血海穴 10 ~ 15 分鐘。對側以同
樣的方法操作。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懸灸法灸治一
側足三里穴 10 ~ 15 分鐘。對側以
同樣的方法操作。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膻中穴 10 ~ 15 分鐘。
033
Part2 生活常見病
腹脹
正常人胃腸道內可有少量氣體,當胃內咽入空氣過多,或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
導致胃腸道內產氣過多而又不能將氣體從肛門排出體外時,便可造成腹脹。
取穴方法:中脘穴位于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臍中上 4 寸。
取穴方法: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
外側,犢鼻穴下 3 寸,距脛骨前緣
一橫指。
◎溫和灸中脘穴
◎溫和灸足三里穴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置于中
脘穴上,以溫和灸法灸治 20~30 分
鐘,至穴位上皮膚潮紅、發(fā)熱為宜。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一側足三里穴 10 ~ 15 分鐘。對側
以同樣的方法操作。
艾灸方法
034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取穴方法:脾俞穴位于背部,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
取穴方法:神闕穴位于腹中部,
臍中央,即肚臍。
◎溫和灸脾俞穴
◎溫和灸神闕穴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置于兩
側脾俞穴上,以溫和灸法灸治 10 分
鐘,以感覺局部皮膚溫熱、舒適為度。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神闕穴 10 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
發(fā)熱為度。
取穴方法:胃俞穴位于背部,第
12 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
◎溫和灸胃俞穴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置于一
側胃俞穴上,以溫和灸法灸治 10 分
鐘。對側以同樣的方法操作。
035
Part2 生活常見病
嘔吐
嘔吐是臨床常見病癥,既可單獨為患,亦可見于多種疾病,是機體的一種防御反
射動作。嘔吐常有誘因,如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寒暖失宜,以及聞到不良氣味等,
皆可誘發(fā)嘔吐,或是使嘔吐加重。
取穴方法:中脘穴位于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臍中上 4 寸。
取穴方法:神闕穴位于腹中部,
臍中央,即肚臍。
◎溫和灸中脘穴
◎溫和灸神闕穴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置于中
脘穴上,以溫和灸法灸治 5 分鐘,
至穴位上皮膚潮紅、發(fā)熱為宜。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置于神
闕穴上,以溫和灸法灸治 10 分鐘,
至穴位上皮膚潮紅、發(fā)熱為宜。
艾灸方法
036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取穴方法:內關穴位于前臂掌側,
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腕橫紋
上 2 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
之間。
取穴方法: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
外側,犢鼻穴下 3 寸,距脛骨前緣
一橫指。
◎溫和灸內關穴
◎溫和灸足三里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兩側內關穴各 10 ~ 15 分鐘,至穴
位上皮膚潮紅、發(fā)熱為宜。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一側足三里穴 10 ~ 15 分鐘。對側
以同樣的方法操作。
取穴方法:梁丘穴位于大腿前面,
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
髕底上 2 寸。
◎溫和灸梁丘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一側梁丘穴 10 ~ 15 分鐘。對側以
同樣的方法操作。
037
Part2 生活常見病
胃痛
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fā)生疼痛,是臨床上一種很常見的病癥,暴飲暴食、
大量飲酒、受涼、飲食不當、情志不暢和脾胃素虛均可引發(fā)。一般施灸 2~3 次疼痛
感就會逐漸消失。
取穴方法:中脘穴位于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臍中上 4 寸。
◎溫和灸中脘穴
艾灸方法:將燃著的艾灸盒以溫和
灸法灸治中脘穴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
取穴方法: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
外側,犢鼻穴下 3 寸,距脛骨前緣
一橫指。
◎溫和灸足三里穴
艾灸方法:用燃著的艾條以溫和
灸法灸治兩側足三里穴各 10 ~ 15
分鐘。
038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取穴方法:內關穴位于前臂掌側,
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腕橫紋
上 2 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
之間。
取穴方法:胃俞穴位于背部,第
12 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
取穴方法:外關穴位于前臂背側,
腕背橫紋上 2 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溫和灸內關穴
◎溫和灸胃俞穴
◎溫和灸外關穴
艾灸方法:點燃艾條,用艾條以溫
和灸法灸治兩側內關穴各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用燃著的艾條以溫和
灸法灸治兩側胃俞穴各 10 ~ 15
分鐘。
艾灸方法:用燃著的艾條以溫和灸
法灸治兩側外關穴各 10 ~ 15 分鐘。
039
Part2 生活常見病
鼻炎
鼻炎是因鼻腔中的一些區(qū)域受到刺激而產生的炎癥。鼻炎的典型癥狀是鼻塞、流
鼻涕,是因炎癥導致鼻腔產生過多的黏液引起的。鼻炎一般可分為急性鼻炎、過敏性
鼻炎等,多為呼吸道感染的并發(fā)癥,以鼻塞、流涕、打噴嚏為主要癥狀。
取穴方法:上星穴位于頭部,前
發(fā)際正中直上 1 寸。
取穴方法:印堂穴位于面部,目
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回旋灸上星穴
◎溫和灸印堂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回旋灸法灸治
上星穴 10 ~ 15 分鐘,至穴位上皮
膚有灼熱感為宜。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印堂穴 10 分鐘,至穴位上皮膚產生
紅暈為度。
艾灸方法
040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取穴方法:風府穴位于項部,后
發(fā)際正中直上 1 寸,枕外隆凸直下,
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處。
取穴方法: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背面
橈側,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
橫紋下 2 寸。
取穴方法:合谷穴位于手背,第 1、
第 2 掌骨間,第 2 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回旋灸風府穴
◎回旋灸手三里穴
◎溫和灸合谷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回旋灸法灸治
風府穴 10 ~ 15 分鐘,至穴位上皮
膚潮紅、發(fā)熱為宜。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回旋灸法灸治
一側手三里穴 10 ~ 15 分鐘,至穴
位上皮膚潮紅、發(fā)熱為宜。對側以
同樣的方法操作。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一側合谷穴 10 ~ 15 分鐘。對側以
同樣的方法操作。
041
Part2 生活常見病
鼻出血
鼻出血是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鼻腔黏膜中的毛細血管分布很密,敏感且脆弱,
容易破裂而致出血。鼻出血可能由鼻腔本身疾病引起,也可能由全身性疾病誘發(fā)。
取穴方法:上星穴位于頭部,前
發(fā)際正中直上 1 寸。
取穴方法:太溪穴位于足內側,
內踝后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
陷處。
◎懸灸上星穴
◎懸灸太溪穴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懸灸法灸治上
星穴 10 ~ 15 分鐘,以局部感覺溫
熱、舒適為度。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懸灸法灸治一
側太溪穴 5 分鐘。對側以同樣的方
法操作。
艾灸方法
042
居家艾灸應用手冊
取穴方法:合谷穴位于手背,第 1、
第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取穴方法:三陰交穴位于小腿內
側,足內踝尖上 3 寸,脛骨內側緣
后方。
取穴方法:百會穴位于頭部,前
發(fā)際正中直上 5 寸,或兩耳尖連線
的中點處。
◎溫和灸合谷穴
◎溫和灸三陰交穴
◎回旋灸百會穴
艾灸方法:找到一側合谷穴,用艾
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10 ~ 15 分鐘。
對側以同樣的方法操作。
艾灸方法:找到一側三陰交穴,用
艾條以溫和灸法灸治 10 ~ 15 分鐘。
對側以同樣的方法操作。
艾灸方法:用艾條以回旋灸法灸治
百會穴 10 分鐘,以局部感覺溫熱、
舒適為宜。
043
Part2 生活常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