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88|国产乱妇无码在线观看|国产影院精品在线观看十分钟福利|免费看橹橹网站

2024年第8期電子刊

發(fā)布時間:2024-11-15 | 雜志分類:其他
免費制作
更多內(nèi)容

2024年第8期電子刊

????????????????????????????????????????????????????????????????????????????????????????????????????????????????????????????????????????????????????????????????????????? ?《旅游論壇》編輯委員會主 任:林春逸副 主 任:楊莎莎 保繼剛 王亞娟顧問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馬 波 馬 勇 王 寧 田 里 孫九霞 李豐生 邱漢琴 谷慧敏吳必虎 肖洪根 張河清 張凌云 林德榮 羅秋菊 姚延波 徐紅罡黃震方 黃松山 謝彥君 戴 斌委 員(按姓氏筆畫排序):馬 凌 馬曉龍 王 輝 王 莎 文 彤 左 冰 白 凱 厲新建劉 俊 劉 佳 劉軍勝 劉 逸 呂興洋 李春曉 李咪咪 李 山李師娜 李艷凝 李 淵 陳鋼華 陳志鋼 宋 瑞 吳晨光 吳茂英金 鑫 楊晶晶 楊興柱 楊 懿 楊 勇 余意峰 張朝枝 張宏磊張驍鳴 孟 芳 趙書虹 趙 磊 鄭丹妮 查建平 高元衡 翁時秀梁增賢 曹芳東 黃琢瑋 黃瀟婷 章杰寬 曾國軍 粟路軍 謝朝武謝 霞秘... [收起]
[展開]
2024年第8期電子刊
粉絲: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內(nèi)容
第2頁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shù)據(jù)庫》收錄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

萬方數(shù)據(jù)———數(shù)字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維普網(wǎng))來源期刊

月刊 2008年創(chuàng)刊

主管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

主辦單位:桂林旅游學院

學術支持:中山大學旅游發(fā)展與規(guī)劃研究中心

南開大學現(xiàn)代旅游業(yè)發(fā)展省部共建

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編輯出版:《旅游論壇》編輯部

第3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旅游論壇》編輯委員會

主 任:林春逸

副 主 任:楊莎莎 保繼剛 王亞娟

顧問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馬 波 馬 勇 王 寧 田 里 孫九霞 李豐生 邱漢琴 谷慧敏

吳必虎 肖洪根 張河清 張凌云 林德榮 羅秋菊 姚延波 徐紅罡

黃震方 黃松山 謝彥君 戴 斌

委 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馬 凌 馬曉龍 王 輝 王 莎 文 彤 左 冰 白 凱 厲新建

劉 俊 劉 佳 劉軍勝 劉 逸 呂興洋 李春曉 李咪咪 李 山

李師娜 李艷凝 李 淵 陳鋼華 陳志鋼 宋 瑞 吳晨光 吳茂英

金 鑫 楊晶晶 楊興柱 楊 懿 楊 勇 余意峰 張朝枝 張宏磊

張驍鳴 孟 芳 趙書虹 趙 磊 鄭丹妮 查建平 高元衡 翁時秀

梁增賢 曹芳東 黃琢瑋 黃瀟婷 章杰寬 曾國軍 粟路軍 謝朝武

謝 霞

秘書長:呂觀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旅游論壇》編輯部

主 編:楊莎莎

執(zhí) 行 主 編:保繼剛

常務副主編:呂觀盛

執(zhí)行副主編(按姓氏筆畫排序):

劉 逸 陳鋼華 趙 磊 翁時秀 梁增賢 章杰寬

編輯部主任:呂觀盛

編 輯:呂觀盛 伍燕瓊 連云凱 吳宇玲 肖利慶 蔣巖巖

地 址:廣西桂林市雁山區(qū)良豐路26號桂林旅游學院旅志樓7303室

郵 編:541006 電 話:0773-3691702

編輯部網(wǎng)址:http://gllylt.cbpt.cnki.net

電 子 郵 箱:lylt1998@163.com

第4頁

第17卷 第8期(總第102期)月刊 2024年8月25日出版

目 次

性別與旅游研究

“方法-目的鏈”理論視角下的女性遺產(chǎn)價值傳遞和尋求研究———以秋瑾故居為例

………………………………………………………………………………… 梅曉琳,李佳怡,徐紅罡(1)

媒體傳播視域下民俗旅游性別秩序的符號學分析———基于“女游客登龍舟事件” … 周賢雅,張驍鳴(13)

博物館場域中的性別敘事———以廣州農(nóng)民工博物館為例 …………………… 萬 蕙,畢英男,梁穎稚(23)

國內(nèi)旅游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發(fā)展研究回顧———基于批判反思的視角 ………………………… 徐文月(33)

桂滇黔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旅游促進留守婦女可持續(xù)生計演進與影響因素研究 …… 唐凡茗,李淑賢,李照紅(43)

理論探索

康養(yǎng)體驗過程中的感知威脅、自我獎勵與身份重構———以月子中心為例

………………………………………………………… 趙 婧,何 莽,顧媛霞,努爾買買江·庫來西(52)

韌性視角下海島旅游-生態(tài)系統(tǒng)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研究———以舟山群島為例 ……………… 周葉濤,桑森垚(61)

基于戰(zhàn)略體驗模型的國家公園游客體驗特征及景觀關聯(lián)分析———以我國五大國家公園典型景區(qū)為例

………………………………………………………………………………… 張 坤,孫 琦,曾育婕(70)

廣東省旅游業(yè)低碳發(fā)展的組態(tài)驅動機制研究 ……………………… 黎曉穎,任 靜,孫盼盼,季雪飛(81)

其 他

《旅游論壇》變更刊期公告 ………………………………………………………………………………… (42)

《旅游論壇》征稿啟事 ………………………………………………………………… 《旅游論壇》編輯部(94)

刊名題詞:錢其琛(國務院原副總理)

期刊基本參數(shù):CN45-1363/K*2008*m*A4*93*zh*P*$15.00*1000*9*2024-08-25

第5頁

Aug.,2024 TOURISM FORUM Vol.17 No.8

CONTENTS

ExploringtheTransmissionandPursuitofFemaleHeritageValuefromthePerspectiveof

Means-EndChainTheory—ACaseStudyoftheFormerResidenceofQiuJin

……………………………………………………………………… MeiXiaolin,LiJiayi,XuHonggang(1)

ASemioticAnalysisofGenderOrderinFolkloreTourismfromthePerspectiveofMediaCommunication

—Basedonthe“FemaleTouristBoardingtheDragonBoatIncident”

…………………………………………………………………………… ZhouXianya,ZhangXiaoming(13)

GenderNarrativesinMuseumField———ACaseStudyoftheMuseumofMigrantWorkersinGuangzhou

…………………………………………………………………… WanHui,BiYingnan,LiangYingzhi(23)

AReviewoftheDevelopmentofFemaleHostsinDomesticTourism Destinations

—FromthePerspectiveofCriticalReflection …………………………………………… Xu Wenyue(33)

ResearchontheEvolutionandInfluencingFactorsofRuralTourismFacilitatingtheSustainable

LivelihoodofLeft-behindWomeninEthnicAreasofGuangxi,YunnanandGuizhou

……………………………………………………………… TangFanming,LiShuxian,LiZhaohong(43)

PerceivedThreat,Self-RewardandIdentityReconstructionintheProcessofWellnessExperience

—ACaseStudyofPostpartum WellnessHotels

……………………………………… ZhaoJing,HeMang,GuYuanxia,NurMaimaijiangKulaixi(52)

Researchon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IslandTourism-EcologicalSystemfromthePerspective

ofResilience—ACaseStudyoftheZhoushanIslands…………………… ZhouYetao,SangSenyao(61)

AnalysisofTouristExperienceCharacteristicsandLandscapeAssociationsinNationalParksBasedon

theStrategicExperientialModules—ACaseStudyofTypicalScenicAreasinChina’sFiveNationalParks

………………………………………………………………………… ZhangKun,SunQi,ZengYujie(70)

ResearchontheConfigurational-DrivingMechanismofLow-CarbonDevelopmentin

theTourismIndustryofGuangdongProvince …… LiXiaoying,RenJing,SunPanpan,JiXuefei(81)

第6頁

2024年8月

第17卷 第8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408058

http://gllylt.cbpt.cnki.net

【性別與旅游研究】

“方法-目的鏈”理論視角下的

女性遺產(chǎn)價值傳遞和尋求研究

———以秋瑾故居為例

梅曉琳1,李佳怡2,徐紅罡1

(1.中山大學 旅游學院,廣東 珠海519082;2.烏特勒支大學 人文地理與空間規(guī)劃系,荷蘭 烏特勒支3508TC)

[摘 要]作為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性遺產(chǎn)需要更多的關注。紅色旅游情境中,對女性遺產(chǎn)價值

傳遞問題的研究仍有待推進。研究以秋瑾故居為例,基于“方法-目的鏈”理論研究女性遺產(chǎn)的價

值傳遞及價值尋求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秋瑾故居的價值傳遞過程是游客從屬性認知到獲取遺產(chǎn)體驗

結果再到價值汲取的過程,其主要價值體現(xiàn)在:滿足休閑需求的放松和享受、作為紅色旅游的歷史

與家國情懷培植、女性遺產(chǎn)獨有的女性激勵作用,其中后二者是游客尋求的核心價值所在。研究厘

清了女性遺產(chǎn)價值傳遞的具體路徑,豐富了女性遺產(chǎn)價值及其傳遞過程的認識,并明確其獨特性,

為女性遺產(chǎn)的實踐改善提供了參考意見。

[關鍵詞]女性遺產(chǎn);紅色旅游;秋瑾故居;價值傳遞;“方法-目的鏈”理論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784(2024)08-0001-12

0 引言

革命人物是革命歷史與斗爭精神的重要載體,

其人物事跡和物質遺產(chǎn)在實現(xiàn)政治思想教育和傳

播、增強國民國家認同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1]。

在中國近代解放歷史進程中,不僅涌現(xiàn)出大批男性

革命人物,眾多女性革命人物也不斷參與到反帝反

封建的解放斗爭中。女性革命人物作為中國革命進

程中的特殊群體,體現(xiàn)了婦女從被解放者到參與者

再到能動者的身份轉變,在推動國家獨立、民族解放

和促進性別平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女性革命

人物遺產(chǎn)儲存了婦女在革命斗爭中的重要記憶,不

僅是紅色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激勵廣大

女性解放思想、推動社會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因

此,關注女性革命人物遺產(chǎn)價值是遺產(chǎn)文化研究的

應有之義。

由于旅游活動特有的文化傳遞屬性[2]55,旅游

被視為遺產(chǎn)價值及其傳遞的重要方式,探討旅游過

程中的遺產(chǎn)價值及其傳遞已經(jīng)成為重點研究領域之

一[3]98?!?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綱

要》指出,紅色旅游發(fā)展范圍為“1840年以來中國大

地上發(fā)生的以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精神為主題、有

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歷史文化遺存”。

近年來,作為 承 載 革 命 歷 史 和 精 神 的 紅 色 旅 游 目

1

[收稿日期]2024-06-12

[作者簡介]梅曉琳(2002-),女,廣東佛山人,中山大學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女性遺產(chǎn),E-mail:meixlin3@

mail2.sysu.edu.cn;李佳怡(2002-),女,河南鄭州人,烏特勒支大學人文地理與空間規(guī)劃系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旅

游地理,E-mail:j.li22@students.uu.nl;徐紅罡(1966-),女,云南昆明人,博士,中山大學旅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流動性與可持續(xù)發(fā)展,E-mail:xuhongg@mail.sysu.edu.cn。

第7頁

的地得到了 重 點 關 注,越 來 越 多 的 游 客 前 往 紅 色

旅游目的地 參 觀 學 習,紅 色 文 化 與 遺 產(chǎn) 進 一 步 得

到活 化 利 用[4],對 于 提 升 國 家 認 同 有 積 極 的 影

響[5]19。然而,在 當 前 紅 色 旅 游 研 究 中,紅 色 景 點

中歷史人物的性別較少受到關注?,F(xiàn)有研究更多

關注以男性革命人物為主要代表的遺產(chǎn)及其價值

傳遞[6]156-158,女性革命人物與女性遺產(chǎn) 價 值 常 常

被忽視[7]87。已有研究表明,男性價值觀念在遺產(chǎn)

保護、開發(fā)、管理和價值闡釋等方面起到支配的作

用,而 女 性 故 事 和 價 值 在 遺 產(chǎn) 敘 事 中 容 易 被 隱

匿[8]35,這會對遺產(chǎn)價值的全面重塑和傳播產(chǎn)生負

面影響[8]36,[9]1010。此外,雖然女性遺產(chǎn)價值在學界

得到了肯定,但 現(xiàn) 有 研 究 多 關 注 博 物 館 中 的 女 性

物品本身,而 對 遺 產(chǎn) 中 所 蘊 含 的 價 值 如 何 向 游 客

傳遞問題仍缺乏討論[10]18,[11]264,[12]129。伴隨著當前

女性主義的興起,關注女性革命人物群體和女性遺

產(chǎn)價值[7]90,對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其發(fā)揮作用機制,即女性遺產(chǎn)的價值傳遞過程尚

未清晰,需進一步得到關注。

綜上,在紅色旅游情境下,遺產(chǎn)地的女性價值及

其傳遞展現(xiàn)出巨大的研究潛力。秋瑾作為中國近代

巾幗革命英雄和女權主義的倡導者,其故居不僅是

承載了革命歷史文化的紅色旅游目的地,也是具有

鮮明女性主義價值的女性遺產(chǎn)代表地?;诖?研

究選取了株洲和紹興兩處秋瑾故居為案例地,以“方

法—目的鏈”理論作為研究女性遺產(chǎn)價值及其傳遞

路徑的理論框架。研究試圖回答兩個問題:第一,秋

瑾故居的遺產(chǎn)價值是如何向游客進行傳遞的;第二,

在游覽過程中,游客尋求到了哪些遺產(chǎn)價值。

1 文獻綜述

1.1 女性遺產(chǎn)價值

遺產(chǎn)價值是指個人或群體賦予遺產(chǎn)(包括收藏

品、建筑物、考古遺址、景觀和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表

現(xiàn)形式)的含義和價值[13]。遺產(chǎn)價值被視為遺產(chǎn)得

以保存和傳承的內(nèi)在要素[14]。鑒于遺產(chǎn)價值對遺

產(chǎn)保護以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性,眾多學者已從

歷史[15]、經(jīng)濟[16]和社會[17]1 等角度對其展開了廣泛

研究。近年來,受女性主義和女權運動的影響,性別

逐漸成為遺產(chǎn)價值研究的重要議題[9]1011。部分學

者指出,遺產(chǎn)價值與性別息息相關,但在為數(shù)不多與

遺產(chǎn)和性別相關的研究中,男性的敘事和呈現(xiàn)占主

導地位,女性視角與女性價值常常被忽視[8]35,[9]1010。

Smith認為,遺產(chǎn)所具有的特殊價值和潛在價值重

點體現(xiàn)了特權階層男性價值觀念[18]162。與此同時,

該觀念也支配著遺產(chǎn)的保護、價值與闡釋。例如,在

工業(yè)遺產(chǎn)博物館的敘事中,機器設備、廠房建筑等主

要與男性密切相關的內(nèi)容被反復強調(diào),而與女性工

人相關 的 故 事 和 物 品 很 少 得 以 保 留、展 示[19]8-9。

Goulding等[8]35 在對 BlistHill工業(yè)博物館調(diào)研后

得出女性在工業(yè)博物館中是缺席狀態(tài)的結論,她們

在當時被剝削的社會和工作關系在博物館有限的討

論中被隱匿。基于過往研究可以得知,男性價值在

遺產(chǎn)中被體現(xiàn),與女性有關的故事、物品和價值等則

處于邊緣地位。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缺乏翔實的

資料和表達權力,女性形象變得單薄無力,其在工

作、社會、家庭乃至歷史和文化中的作用難以在遺產(chǎn)

中體現(xiàn)[10]21。而遺產(chǎn)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承擔著

傳播文化和教育游客等重要使命,女性價值缺失將

會破壞其意義建構的完整性,并對遺產(chǎn)保護、文化及

其價值傳遞產(chǎn)生負面影響[19]9。

基于上述研究可知,關注遺產(chǎn)的女性價值在推

進性別平等和女性賦能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20]。理解性別與遺產(chǎn)之間的關系的有效方式之

一是分析誰的身份在被代表和加強[21],在這樣的視

角下,本研究中所指的女性遺產(chǎn)可以理解為是女性

身份被代表和加強的遺產(chǎn)。現(xiàn)階段,研究者重點關

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的女性傳承人和女性參與

者,其在非 物 質 文 化 遺 產(chǎn) 傳 承 中 的 作 用 得 到 了 肯

定[22-23]。與此同時,與女性相關的物質遺產(chǎn),例如

女性博物館中的女權主義運動檔案[24]855-857、女性

個人物品和形式多樣的展覽也為展現(xiàn)女性價值發(fā)揮

著重要的作用[12]130。正如朱莉·博特指出,女性博

物館建立的目的不僅在于娛樂審美或知識傳遞,更

重要的是在博物館敘事中引入女性視角,使觀眾意

識到性別歧視和反思傳統(tǒng)思維[10]20。然而,現(xiàn)有對

女性物質遺產(chǎn)的研究依然較少。且在有限的討論

中,包括服裝、飾品、文學和藝術作品等在內(nèi)的女性

個人物品受到更多的關注,而與女性生活、工作或是

女權主義發(fā)展有關的重要場所卻被忽視[9]1010-1011。

人物故居這一場所為研究女性物質遺產(chǎn)提供了重要

案例,其作為象征性代表,通過展現(xiàn)重要人物事跡及

其相關活動敘事,可以講述更廣泛的歷史背景和重

要活動的理解[25]596。此外,區(qū)別于部分敘事宏大的

2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8頁

歷史遺跡,故居呈現(xiàn)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及其物品與個

體生活密切相關,使公眾將自身經(jīng)歷與遺產(chǎn)敘事聯(lián)

系,從而對個人產(chǎn)生實際的激勵和啟發(fā)作用,進而不

斷致力于解決不平等問題[25]601-602。

1.2 遺產(chǎn)的價值傳遞

雖然女性遺產(chǎn)價值已經(jīng)得到學界的關注與肯

定[11]252,但研究依舊局限于文化生產(chǎn)者的視角,缺

乏公眾對遺產(chǎn)價值的不同解釋[26]。因此,僅僅認識

到價值的存在、或是將女性和女性元素添加到遺產(chǎn)

實踐中是遠遠不夠的[27]。如何讓公眾意識到其蘊

含的價值,即如何傳遞女性遺產(chǎn)價值仍需要進一步

思考。旅游作為具有強烈文化傳遞性的活動之一,

被視為遺產(chǎn)價值傳遞的重要方式[2]55。與此同時,

遺產(chǎn)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28]2,遺產(chǎn)旅游研究

正在蓬勃發(fā)展[29]。在遺產(chǎn)旅游價值傳遞的研究中,

理解旅游如何建構遺產(chǎn)價值、如何傳播遺產(chǎn)中承載

的價值觀并深入理解游客所獲得的價值如何增加生

活意義是應有之義[30-31]。有學者認為,遺產(chǎn)通過旅

游開發(fā)及活動闡釋內(nèi)涵,被游客感知其價值就是遺

產(chǎn)價值實現(xiàn)傳遞的過程[32]。但需要注意的是,旅游

是遺產(chǎn)價值傳遞的一種情境和形式,其具體效果受

到更微觀因素的影響,如遺產(chǎn)地提供的講解和解釋

服務(包括口述和文字表達)、游客性別和游客個人

經(jīng)歷等也深刻影響價值的傳遞效果[33-35]。

因此,遺產(chǎn)的價值傳遞并非單向的過程,即遺產(chǎn)

地應不僅被視為客觀物質空間,也應看到其作為傳

遞空間的屬性,游客通過個體對遺產(chǎn)客觀屬性的感

知和體驗進行社會文化建構,使得遺產(chǎn)價值在旅游

空間被解釋和傳達[36]1823。具體而言,將遺產(chǎn)旅游視

為遺產(chǎn)與人交互的過程[3]99-100,遺產(chǎn)地通過特色特

征、遺產(chǎn)元素與遺產(chǎn)空間的體驗者產(chǎn)生聯(lián)系,經(jīng)由旅

游者的空間流動實現(xiàn)價值傳播[37],而旅游者需要有

主動性,帶著自己的求知欲和過往經(jīng)歷,在時空流動

中進一步傳遞遺產(chǎn)價值[38]。換句話說,遺產(chǎn)可以被

比喻為劇院,游客被邀請扮演積極的角色,在演出過

程中遺產(chǎn)價值被不斷建構和闡釋[11]253。例如,在遺

產(chǎn)地,游客通過積極參與展覽呈現(xiàn)的歷史、與他人聯(lián)

系互動、將遺產(chǎn)地歷史與個人經(jīng)歷聯(lián)系等方式產(chǎn)生

自我性別意識的反思、個人民族主義加強、學習文化

的緊迫感等價值結果[39]。

雖然已有文獻指出了女性遺產(chǎn)價值研究的巨大

潛力[10]24,但在女性遺產(chǎn)與游客的價值傳遞研究方面

依舊缺乏關注。女性遺產(chǎn)價值依舊存在較大的解釋

空間,遺產(chǎn)價值傳遞路徑也尚未明晰?;诖?需要

進一步加深對女性遺產(chǎn)價值及其傳遞方式的理解。

2 案例介紹與研究方法

2.1 人物與案例地介紹

秋瑾(1875年—1907年),字競雄,號鑒湖女俠,

浙江紹興人。秋瑾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中國女權

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和開創(chuàng)者之一,為辛亥革命和

近代中國婦女解放運動作出了巨大貢獻。秋瑾是代

表我國近代革命女性的標志性歷史人物,其不畏犧

牲的革命英雄精神、提倡男女平等的平權精神對當

時乃至現(xiàn)在均產(chǎn)生巨大影響。秋瑾的人物事跡、詩

詞書畫、相關物品與住所等被保留紀念,是后世學習

研究秋瑾思想及其精神的重要媒介。

房屋被譽為“重建過去社會的最重要文物”[40],

它讓人們在物質環(huán)境和與此相關的記憶中重新思考

遺產(chǎn)的價值與性質[41]。與此同時,房屋是展現(xiàn)女性

在家庭和社會地位與價值的重要場所[42],房屋內(nèi)豐

富的物品與場景有助于全面了解時代背景和人物生

活環(huán)境,是女性遺產(chǎn)研究的“重鎮(zhèn)”?;诖?本研究

選取秋瑾生前的兩處住所作為研究女性遺產(chǎn)的案

例。其中,紹興秋瑾故居位于紹興市區(qū)塔山西麓和

暢堂,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留存

有秋瑾少年時代和留學歸國后開展革命運動的豐富

文物和史跡。2004年,紹興市政府及紹興市文物局

對故居進行修繕后對外開放,如今已成為秋瑾人物

研究的重要基地和知名景點。株洲秋瑾故居位于湖

南省株洲市石峰區(qū)大沖村,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

單位,是秋瑾婚后至前往日本留學前的住所,也是秋

瑾所 有 故 居 中 面 積 最 大、裝 修 最 為 規(guī) 整 的 一 處。

2015年,株洲秋瑾故居歷經(jīng)3年修復后正式對外開

放,現(xiàn)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景點。選取

紹興和株洲秋瑾故居作為研究案例,一是由于兩處

故居保存修繕較為完好,具有一定知名度,能夠吸引

較多的游客;二是相比于其他故居,紹興與株洲兩處

故居是秋瑾成長和開展革命活動時期主要的住所,

是其思想形成和實踐的主要場所,更有助于展現(xiàn)秋

瑾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

2.2 “方法—目的鏈”理論

“方法—目的鏈”理論最早由心理學家 Milton

Rokeach提出[43],用于研究產(chǎn)品屬性和消費者價值

觀之間的聯(lián)系[44]。在這一理論下,有形產(chǎn)品意義與

3

梅曉琳等:“方法-目的鏈”理論視角下的女性遺產(chǎn)價值傳遞和尋求研究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9頁

價值的形成需經(jīng)過從具體到抽象的3個層次[45-47],

按照抽 象 層 次 從 低 到 高 分 別 是:(1)屬 性 (attribute),是指消費者可以感受到的商品或服務的物理

特質及屬性;(2)結果(consequence),是指消費者體

驗產(chǎn)品過后的結果或收獲;(3)價值(value),是指消

費者在體驗完成后所獲得的某種心理滿足,實現(xiàn)個

人所追求的目標價值。通過屬性、結果和價值這3

個層次,該理論將產(chǎn)品屬性與消費者個人感知結果

及其價值結合,并主張抽象層次越高,其與消費者個

體價值的聯(lián)系就越緊密[48-49]。

在旅游研究領域,學界較早地肯定了“方法-目

的鏈”理論在旅游研究中的潛力,并應用于遺產(chǎn)旅游

研究領域以了解游客體驗。有研究采用“方法—目

的鏈”理論解構游客遺產(chǎn)體驗,通過對具體屬性層面

的判別,再上升到結果和價值層面,達到追溯游客體

驗的3個層次,從而理解體驗多元價值的效果[50]。

此外,也有研究利用“方法—目的鏈”理論挖掘游客

個體對遺產(chǎn)的價值追尋,最終建構出空間意義生成

路徑[36]1827。因此,“方法-目的鏈”理論不僅將遺產(chǎn)

物質屬性和個人體驗或價值相關聯(lián),更重要的是可

以從游客角度出發(fā)理解遺產(chǎn)價值和意義,從而更為

全面、多元地闡釋遺產(chǎn)價值形成和傳遞的過程[51]。

因此,該理論能夠有效補充公眾對女性遺產(chǎn)價值的

理解,深入探討游客與女性遺產(chǎn)之間的價值傳遞和

追尋,關注女性遺產(chǎn)的基礎屬性和傳遞過程的結果

和價值,闡釋女性遺產(chǎn)價值的形成與傳遞路徑。

2.3 數(shù)據(jù)收集過程

本研究采用軟式階梯訪談法(soft-laddering)引

導受訪者說出屬性、結果和價值以及三者之間的關

系[52]。具體而言,研究人員于2023年4月至7月

對20位曾前往秋瑾故居參觀的游客進行訪談。每

段訪談時長在20~60分鐘,經(jīng)受訪者同意后研究人

員對每段訪談進行錄音并轉錄。受訪者以“90后”

“00后”為主,其具體信息如表1所示?!吨袊t色

旅游消費大數(shù)據(jù)報告(2023)》顯示,目前紅色旅游人

群中,其“90后”“00后”的占比已經(jīng)過半,且呈現(xiàn)年

輕化的趨勢,因此受訪者群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與

典型性。

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首先詢問受訪者對秋瑾

故居印象比較深刻的方面,從而識別出受訪者重點

關注的遺產(chǎn)屬性。隨后,訪談者根據(jù)受訪者提及的

屬性遞進追問“為什么您重點關注這些方面”“這些

方面對您是重要的嗎”“參觀了解這些方面后您有什

么收獲”等,詢問過程直至受訪者回答不出或是重復

已有內(nèi)容后結束。通過遞進追問受訪者,挖掘每一

個秋瑾故居屬性背后的結果和價值,3個層級之間

的關系得以建立并形成鏈條。

表1 受訪者基本信息

編號 性別 年齡/歲 職業(yè)

來源

地區(qū)

秋瑾故居地址

T1 男 19 學生 安徽 紹興

T2 女 23 學生 安徽 紹興

T3 女 21 學生 浙江 紹興

T4 男 21 學生 浙江 紹興

T5 女 27 運營 浙江 紹興

T6 女 20 學生 浙江 紹興

T7 女 31 教師 湖南 株洲

T8 女 26 教師 河北 紹興

T9 女 28 客服 河南 紹興

T10 女 35 教師 河北 紹興

T11 女 20 學生 浙江 紹興

T12 男 24 學生 浙江 紹興

T13 男 22 學生 安徽 紹興

T14 女 21 學生 廣東 紹興

T15 女 18 自由職業(yè)者 湖南 株洲

T16 女 35 教師 河北 株洲

T17 男 24 編輯 湖南 紹興

T18 女 27 醫(yī)生 浙江 紹興

T19 女 25 采購經(jīng)理 福建 紹興

T20 男 20 學生 安徽 紹興

2.4 數(shù)據(jù)分析

在訪談正式開始前,征得訪談對象同意后進行

錄音,訪談結束后將錄音材料整理為文字記錄,并使

用內(nèi)容分析法對文本材料進行分類和編碼,具體分

析步驟如下:

(1)運用文本分析軟件 ROSTCM6對文本材

料進行詞頻統(tǒng)計,得到詞頻頻次排名前500的詞匯,

其中“秋瑾”和“秋瑾故居”詞頻最高,出現(xiàn)了252次,

詞頻最低的有5次。通過進一步瀏覽分析,刪除了

“依然”“剛剛”“哪些”等無實際意義的詞語。在剩余

的實詞中篩選出與秋瑾故居感知相關的屬性、結果

和價值詞語共233個(表2)。

4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10頁

表2 秋瑾故居感知的屬性、結果和價值

關鍵詞(頻次/次) 總頻次/次 因素歸類 層級歸類

紹興(214),游覽(135),旅游(116),景點(108),株洲(55),環(huán)境(35),游

客(29),宣傳(21),方便(19),當?shù)?16),紅色(16),位置(15),博物館

(15),有名(15),湘潭(14),風景(12),交通(11),旅程(10),國慶(9),地

鐵(9),開放(7),資源(6),地理(6),目的地(5)

898 旅游景點(A1)

故居(205),名人(51),房間(47),故里(39),布局(36),建筑(32),房子

(20),臥室(15),遺產(chǎn)(15),花園(15),居住(10),廚房(9),后院(8),墻

壁(7),風格(6),庭院(5),場館(5),路線(5),宿舍(5),小橋流水(5),裝

修(5),保護(5)

550 歷史建筑(A2)

人物(88),事情(35),年齡(30),經(jīng)歷(25),生平(24),故事(23),講解

(23),家庭(21),父母(14),出生(13),文字(13),留學(12),背景(12),

詳細(12),瀏覽(10),去世(10),名字(9),豐富(8),運動(8),事件(5),

兄嫂(5),親人(5),完整(5)

410 文字介紹(A3)

陳列(18),展 覽 (16),展 示 (14),桌 子 (13),劍 (13),物 品 (12),字 畫

(11),簡單(11),展廳(8),柜子(8),保留(8),場景(5),手槍(5),還原

(5),呈現(xiàn)(5),完善(5),形式(5)

162 實物陳設(A4)

古代(15),江南(10),傳統(tǒng)(8),氣息(7),氛圍(7),底蘊(5),富裕(5) 57 故居氛圍(A5)

屬性

魯迅(130),問題(72),歷史(69),文化(28),認識(25),疑惑(22),教育

(22),年 代 (22),孩 子 (22),是 非 (17),關 系 (17),周 恩 來 (16),研 究

(12),設想(11),角度(11),人文(10),思考(10),實際(10),課本(10),

真實(9),電視劇(8),符合(8),知識(8),辛亥革命(7),孫中山(7),腐敗

(6),塑造(5),落后(5)

599 歷史教育(C1)

印象(46),理解(35),深刻(34),英雄(27),偉大(20),貢獻(15),犧牲

(15),深入(10),事業(yè)(9),性格(8),形象(7),堅定(7),偉人(7),革命烈

士(6),尊重(6),青年(5),志士(5),厲害(5)

267 人物認知(C2)

感受(87),過程(58),體驗(29),打卡(14),吸引力(9),凝視(9),好看

(8),差異(6),紀念品(6),玩(6),涼快(5)

237 休閑體驗(C3)

老師(40),看法(24),朋友(24),交流想法(13),互動(12),大學同學

(6),同行人(6)

125 人際互動(C4)

吸引(12),期待(11),興趣(11),欲望(9),新奇(8),好奇(6) 57 新奇感(C5)

結果

女性(182),永恒(67),男性(59),思想(37),精神(31),女性主義(24),

她們(21),女權(19),力量(18),震撼(13),地位(12),男女平等(11),榜

樣(9),敬佩(7),女生(7),女士(5),代表(5),兩性(5)

532 女性精神力量(V1)

中國(45),革命(42),時代(37),社會(31),價值(27),解放(20),國家

(20),發(fā)展(19),封建(18),感謝(13),愛國主義(11),當代(9),愛國

(8),未來(6),抗日(5),建設(5)

316 歷史與家國情懷(V2)

學習(47),收獲(38),選擇(37),影響(27),愿意(22),意義(20),理想

(13),人生(12),現(xiàn)實(10),努力(8),成長(8),激勵(7),自身(6),勇氣

(6),追求(6),困難(5),聯(lián)想(5),信念(5),獨立(5),艱難(5)

292 自我覺醒與激勵(V3)

回憶(20),獨特(15),不錯(9),滿意(8),記憶(7),值得(7),心情(5),舒

服(5)

76 放松和享受(V4)

價值

5

梅曉琳等:“方法-目的鏈”理論視角下的女性遺產(chǎn)價值傳遞和尋求研究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11頁

(2)將意義指向相同的關鍵詞歸為一類,如“特

意”和“專門”歸為“特意”。

(3)針對意義中性的詞語,回歸原始文本語境確

定具體的意義,如“回憶”一詞,回到訪談文本,確定

其指的是同行之間共同的“回憶”,而非旅程帶來的

“回憶”。

(4)歸類完畢后,對類屬進行命名,并通過計算

各關鍵詞的頻次總和得出該類屬的頻次。

(5)將類屬歸入屬性、結果和價值層級中,根據(jù)訪

談文本建構屬性、結果和價值之間的關系,研究者均

對分析結果交換意見和協(xié)商,最后達成了一致意見。

(6)在識別出屬性、結果和價值層次后,研究者

回到文本中找尋屬性和結果、結果和價值的直接聯(lián)

系,并構建反映不同層次元素之間主要關系的價值

階層圖(hierarchicalvaluemap,HVM)。過往研究

表明,閾值2~5多被用于區(qū)分不同屬性層次關系的

強弱[53],本研究采用3作為閾值,在該標準下得到

的價值階層圖如圖1所示。

圖1 “屬性-結果-價值”價值階層圖

3 研究發(fā)現(xiàn)

3.1 屬性、結果和價值分析

經(jīng)過分析,共識別出14個元素,分別為:5個屬

性、5個結果和4個價值,受訪者提及的相關關鍵詞

詞頻總數(shù)達4578次(表2)。其中,游客對于秋瑾故

居遺產(chǎn)感知的屬性包含整體和部分兩個層面,既有

對秋瑾故居作為旅游景點、歷史建筑及其氛圍的整

體性把握,又有對其文字介紹和實物陳設的局部細

節(jié)性觀察。相對而言,結果和價值方面抽象程度提

升,與旅游者自身的關系更深。而在屬性的基礎上,

游客自身獲得了對秋瑾故居遺產(chǎn)感知的5個結果,

其中,歷史教育、人物認知和休閑體驗被游客提及的

頻次較高,說明游客既能在旅程中基于秋瑾故居的

獨特屬性獲取相應的知識和教育,又能獲得普遍性

的休閑愉悅體驗。結果最后上升到游客感知價值的

層面,揭示了秋瑾故居對于旅游者的4種個人價值

所在,女性精神力量、歷史與家國情懷、自我覺醒與

激勵、放松和享受位列其中,其中,女性精神力量是

最為明顯的價值,表明游客對于秋瑾故居承載的性

別歸屬擁有敏銳的認知度。

屬性、結果和價值之間存在著層層遞進的關系,

認識三者之間的鏈式關系有助于理解秋瑾故居作為

女性遺產(chǎn)的價值與意義的傳遞過程。本研究將價值

階層圖中頻率 ≥3 的關聯(lián)線挑出,共有 13 條鏈條

(圖1)。如將“A1旅游景點-C1歷史教育-V2歷

史與家國情懷”三者相連即為一條鏈條。所有鏈條

共涵蓋4個屬性、4個結果和4個價值,反映了游客

如何從秋瑾故居屬性中獲取結果并上升為價值,是

故居遺產(chǎn)價值傳遞路徑的重要形式。

3.2 游客參與下的價值傳遞鏈分析

按照鏈條出現(xiàn)頻次的高低,本研究共得到8條

較為重要的價值傳遞鏈。分別是 A2-C2-V1(歷

史建筑-人物認知-女性精神力量)、A3-C2-V1

(文字介紹-人物認知-女性精神力量)、A4-C2-

V1(實物陳設-人物認知-女性精神力量)、A1-

C3-V4(旅游景點-休閑體驗-放松和享受)、A2-

C3-V4(歷史建筑-休閑體驗-放松和享受)、A2-

C1-V2(歷史建筑-歷史教育-歷史與家國情懷)、

A3-C1-V2(文字介紹-歷史教育-歷史與家國

6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12頁

情懷)、A2-C5-V1(歷史建筑-新奇感-女性精

神力量)。

第一,A2/A3/A4-C2-V1(歷史建筑/文字介

紹/實物陳設-人物認知-女性精神力量)3條鏈條

出現(xiàn)次數(shù)均在7次及以上,鏈條在“人物認知-女性

精神力量”上有緊密聯(lián)系,是研究得到的主要結果之

一。從訪談中了解到,眾多游客表示其在游覽秋瑾

故居過程中主要關注了故居的建筑屬性,包括風格

和布局、有關秋瑾的展板文字介紹和相關展示物品

等。通過這些建筑場景、文字介紹、照片物品等,游

客可以了解秋瑾的人物事跡和思想品格等,從而對

秋瑾這一人物進行全面的認知。與此同時,秋瑾所

具有的女性精神力量也在其人物事跡和詩詞字畫中

得到體現(xiàn),游客在了解人物的基礎上也能夠進一步

感受到秋瑾作為巾幗英雄展現(xiàn)的女性精神力量。例

如,有游客通過秋瑾的著裝感受到秋瑾具有反抗封

建壓迫、解放女性的精神,“在那個年代,女子是裹小

腳,然后就是纏足或者是裹胸這樣的一個裝束。但

是秋瑾她當時非常獨樹一幟,為當時的女性樹立了

一個榜樣。她的著裝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比較

‘颯’,比較干凈利落,而且她還留短發(fā)。當時還是個

沒有開化的封建時代,要做出這樣子的改變,我覺得

對于她本人來說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T7)

第二,A1/A2-C3-V4(旅游景點/歷史建筑休閑體驗-放松和享受)反映了“休閑體驗-放松和

享受”的結果價值關系。秋瑾故居是株洲和紹興兩

個城市眾多旅游景點之一,以休閑放松為目的進行

觀光游覽也是部分游客的選擇,在游覽結束后,游客

多表示在這里不僅得到了游樂放松,也感受到了秋

瑾故居的教育意義,使旅游體驗深刻且收獲頗豐。

“我個人 感 覺 對 于 這 種 景 點 就 是 教 育 意 義 比 較 多

……其實你從課本上也是可以學習的,但是當你想

去參觀她的故居或者是其他事情的時候,不僅是對

這個人物的敬仰,也是想更多地了解這個人物和她

本身生活的歷史時代之類的。如果下次時間充足的

話,我可能會對每一張照片或者是每一個介紹內(nèi)容

再進行仔細地看一遍?!?T2)與此同時,故居本身作

為古建筑也對游客產(chǎn)生較大的吸引力,使其留下深

刻的印象?!胺孔拥耐庥^很精致,我從外面走到里

面,然后它一整個就是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大夏

天去還是很熱的時候,進去就會感受到很涼快……

感覺很 震 撼,然 后 很 喜 歡,下 次 有 機 還 會 再 去?!?/p>

(T15)此外,庭院作為秋瑾故居建筑布局的重要組

成部分也被眾多受訪者提及,他們表示參觀秋瑾故

居的庭院能夠感到放松和有趣,給旅途留下好看的

照片和難忘的感受?!拔覍η镨示拥耐ピ河∠筮€

是挺深刻的,那個庭院有很多綠植,植物保護得很

好,如果照相的話會非常出片。而且(庭院的風格)

和魯迅故居不一樣,感覺更加精致,展現(xiàn)出了一些女

性氣質。”(T3)

第三,A2/A3-C1-V2(歷史建筑/文字介紹歷史教育-歷史與家國情懷)兩條鏈條反映了秋瑾

故居重要的歷史教育功能及家國情懷培植的價值

性。在女性身份之外,秋瑾本身是一位革命家,秋瑾

故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景點也得到

了游客的關注。游客可以通過閱讀展板上的文字介

紹了解到秋瑾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革命事跡和犧牲

精神,從而感受先烈的不易和把握歷史時代的特點,

獲得紅色記憶和歷史教育的結果。同時,秋瑾作為

一個革命榜樣的形象呈現(xiàn)在游客面前,傳遞著紅色

旅游生動典型的精神力量,游客被秋瑾及其所代表

的群體事跡和革命理想信念所觸動并激發(fā)起向其學

習的動力,從而在旅游過程中實現(xiàn)了民族大義和家

國情懷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達到了紅色精神洗禮和紅

色血脈賡續(xù)的效果,“我覺得當時的人確實都很麻

木,但還是有一群有識之士開始為國家著想,提出了

一些新的思想。我會想,如果我們處在當時的時代

會怎么做,能不能像他們一樣把國家的救亡圖存看

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呢?”(T1)

第四,A2-C5-V1(歷史建筑-新奇感-女性

精神力量)鏈條重點體現(xiàn)了游客自身對秋瑾具有較

強興趣的價值感知。該部分游客往往在前往紹興或

株洲之前已經(jīng)通過電視劇、網(wǎng)絡社交平臺、書籍等對

秋瑾的人物事跡有較為詳細的了解,其選擇紹興或

是株洲旅游的重要目的就是參觀秋瑾故居。他們希

望參觀故居能夠進一步了解人物,滿足其對人物事

跡、生長環(huán)境等的好奇,例如,有受訪者表示“當時在

看一部電視劇說她(秋瑾)是怎么參加抗日的,怎么

出生的,后來就對電視劇特別感興趣……我想看看

她所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樣的、在什么的環(huán)境下生長、

在這么一個環(huán)境下她的父母怎么能教育出這么偉大

的巾幗英雄、所以就去了她的故鄉(xiāng)?!?T10)此外,在

參觀游覽秋瑾故居時,他們不僅將故居視為靜態(tài)的

建筑,也在游覽中將秋瑾的個人事跡與成長生活環(huán)

境進行聯(lián)系。通過參觀與聯(lián)想,秋瑾本身具有的精

神力量再次傳遞給游客,“因為我看到這些東西,我

就會聯(lián)想到其他一些事情。比如,看到她的桌子,我

就會聯(lián)想到她以前是在這里奮筆疾書,然后寫下那

7

梅曉琳等:“方法-目的鏈”理論視角下的女性遺產(chǎn)價值傳遞和尋求研究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13頁

些愛國詩篇;還有那些書信,也讓我感受到她在這里

所做的一些革命活動。因此,看到她的臥室就更加

堅定了我的想法:女性也能夠徹底地反封建,盡管比

較艱難,但她還是成功了?!?T9)

3.3 價值的尋求:女性精神與愛國主義

游客對于秋瑾故居的屬性認知、結果獲取及價

值取向反映了其價值追求的路徑。通過對游客價值

觀念的提煉,研究共總結出女性精神力量、歷史與家

國情懷、自我覺醒與激勵和放松與享受等4種價值。

其中,女性精神力量和歷史與家國情懷是游客在秋

瑾故居尋求的核心價值,因為這兩者既是受訪者提

及頻次最多的價值,也是上文重要鏈條最終指向的

主要價值。

3.3.1 追求女性精神力量

以感受女性精神力量為核心的游客通過秋瑾故

居內(nèi)的陳設介紹、遺產(chǎn)氛圍及布局,獲取對于秋瑾本

人和歷史時代的認知,并激發(fā)進一步探索和了解的

興趣,從而體會女性精神力量(圖2)。以該價值為

主要尋求目標的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多注重觀察故居

擺放的實物和瀏覽人物文字介紹,意在能對秋瑾有

更加立體、全面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實物和

文字資料反映,秋瑾的女性革命家形象更加鮮明。

相對于男性革命者來說會面臨更多的困難和壓力,

如時代對于女性發(fā)展的限定和傳統(tǒng)家庭觀念等。在

此背景下,秋瑾作為女性革命者展現(xiàn)的精神力量更

加難能可貴,游客因此將其視為打破時代傳統(tǒng)限制

的表率?!凹毾脒@些瀏覽的經(jīng)歷和所獲知的秋瑾的

生平,我覺得還是蠻有收獲的。因為在我們中國,說

到底基本法則還是一個父系社會,而且當時還是個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女子更像是一個花瓶,但

秋瑾不是這樣,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想到她當時

所處的時代,再結合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環(huán)境,我可能沒

有辦法做出合適的總結,但是卻有一番自己說不出

來的那種體會?!?T13)

圖2 女性精神力量感知結構

此外,追求女性精神力量的游客也會著重關注

故居作為旅游景點本身和歷史建筑空間。游客不僅

將秋瑾故居作為一個旅游景點,同時也會關注秋瑾

故居建筑本體作為時代見證物的布局特點,并產(chǎn)生

對建筑、時代和秋瑾本身的興趣。部分游客在參觀

之前已經(jīng)對秋瑾的人物事跡進行了解,在深受秋瑾

精神鼓舞下前往故居參觀。在此過程中,游客會結

合秋瑾的經(jīng)歷和其生活的地方聯(lián)想到女性生存的處

境,進一步印證和感受秋瑾作為女權運動的倡導者

積極爭取改善女性生存處境的精神?!扒镨示邮?/p>

一個愛國主義紅色教育的地方,我自己又好奇,有對

她的崇拜,就想多了解一點,尤其是想了解一下她之

前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然后住的是什么地方、

住得怎么樣、然后她為什么會參加這個革命? 她是

解放女性的先驅者,沒有她這樣的人,我們女性不會

有現(xiàn) 在 這 樣 的 地 位,她 是 我 們 女 性 很 好 的 榜 樣?!?/p>

(T16)秋瑾故居的女性精神價值主要通過物質遺產(chǎn)

的文化屬性被游客感知,并在與游客自身經(jīng)歷、價值

觀和學習過程不斷地融合而得到加強。

3.3.2 喚醒歷史與家國情懷

秋瑾故居作為紅色文化遺產(chǎn)和愛國主義教育基

地,吸引了廣大游客前來學習革命歷史和感受家國

情懷。在故居遺產(chǎn)這一物質環(huán)境中,游客通過建筑、

陳設等物質遺產(chǎn),得以身臨其境并感知故居所具有

的歷史與家國意義,進而達到比單純文字和事跡更

加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結果和精神價值共鳴,“我對

這次旅游的愛國主義教育還是很有感觸的,不給國

家增添負擔就是我們應做的、最基本的事。如果可

以為國家貢獻一份力量,那當然好,當國家需要我們

的時候,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其中。我也希望

能帶我的孩子來學習她們那種不畏艱險、吃苦耐勞、

為國犧牲的精神?!?T16)

此外,游客在游覽故居過程中了解秋瑾所具有

的愛國情懷和革命責任。除女權主義倡導者和杰出

女性精神領袖的身份之外,秋瑾也在積極承擔著每

一個國民對于國家的責任。秋瑾的人物事跡傳達出

女性同樣具備肩負家國責任的能力和愛國之心,體

現(xiàn)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愛國情懷。游客在游覽過程中

通過不斷學習秋瑾的人物事跡并結合其生前生活場

景和使用物品,最終感受到女性革命家偉大的愛國

主義精神力量。“我對她本身的事跡并不是非常了

解,通過這次游覽的過程增加了我對秋瑾的了解,再

看她生前用過的器物,我還有了特殊的感受。收獲

8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14頁

就是精神力量,誰說女子不如男? 男權社會不一定

只有男性能書寫歷史、創(chuàng)造歷史、保家衛(wèi)國,女性同

樣可以?!?T11)

圖3 歷史與家國情懷感知結構

4 結論與討論

關注女性遺產(chǎn)價值傳遞在學術界有所踐行,但

游客與遺產(chǎn)間價值傳遞的具體過程和路徑仍有待進

一步明晰?;诖?本研究借鑒利用“方法 - 目的

鏈”的理論框架,經(jīng)過分析識別出5個屬性(旅游景

點、歷史建筑、文字介紹、實物陳設和故居氛圍)、5

個結果(歷史教育、人物認知、休閑體驗、人際互動和

新奇感)和4個價值(女性精神力量、歷史與家國情

懷、自我覺醒與激勵和放松與享受),揭示了游客感

知到的遺產(chǎn)屬性、獲得的體驗結果及價值尋求,在此

基礎上完成了鏈條的構建。在男性價值觀念深刻影

響著遺產(chǎn)價值認知的當下[18]162,本研究選擇以紅色

旅游中的女性遺產(chǎn)秋瑾故居為研究對象,從訪談資

料逐步提煉遺產(chǎn)價值,并通過對鏈條的分析回答了

在紅色旅游情境下,游客與女性遺產(chǎn)價值傳遞的路

徑問題。游客進行紅色旅游游覽女性遺產(chǎn)主要能夠

獲得3種價值:一是能夠滿足基本的旅游休閑需求,

獲得一定的放松和享受;二是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

地功能,培植游客的歷史與家國情懷;三是作為少有

的具象女性榜樣,對于游客尤其是女性游客起到了

較大的激勵作用,這回應了學術界對于女性遺產(chǎn)價

值提煉的關切。

與過往關注女性遺產(chǎn)價值的研究一致,本研究

也揭示 了 女 性 遺 產(chǎn) 的 多 元 價 值[9]1019-1020,[12]133-134。

秋瑾故居在鼓舞女性精神力量方面展現(xiàn)了非凡的效

用,這不僅印證了遺產(chǎn)旅游是遺產(chǎn)價值傳遞的重要

方式[28]3;也展現(xiàn)了女性遺產(chǎn)對于解釋和發(fā)展女性

主義的重要性,即在一個刻板印象依舊存在的社會

中,游客與女性遺產(chǎn)的邂逅使其擁有更加完整的性

別意識 并 汲 取 性 別 力 量[24]859。正 如 Bartlett指 出

的,女性物質遺產(chǎn)可以通過在現(xiàn)場、在眼前的具體體

驗來激發(fā)人們對女權主義議題的思考[9]1020。詳細

的人物介紹、精心設計的展覽陳設以及富于時代感

的建筑布局和名人故居遺產(chǎn)的名號,發(fā)揮了引導游

客對從故居建筑及其展品本身的了解、對秋瑾本人

的了解并引發(fā)思想共鳴的作用。而秋瑾故居之所以

重要,在于其講述了女性人物在革命歷史中發(fā)揮的

關鍵作用和可貴的女性精神品質。作為女性革命家

的秋瑾,與男性革命家相比,其要承受更大的社會和

家庭等世俗壓力,但是她卻能夠毅然地打破外界對

于女性的世俗要求,以一個國民應盡的家國責任為

己任,積極奔走推動女性解放。其故居作為其生活

的地方,成為呈現(xiàn)巾幗英雄和女權事業(yè)先行者的載

體,對于后人來說有了一個重要的精神感召地。此

外,故居作為物質遺產(chǎn),不斷傳承并發(fā)揚紅色基因,

最終增強公眾紅色記憶與家國認同[4]47,[5]19。與此

同時,相比于占據(jù)更大討論空間的男性革命人物遺

產(chǎn)[6]155,女性革命人物遺產(chǎn)更有助于作為焦點引發(fā)

對更多不平等議題,包括對戰(zhàn)爭與革命、政治權利、

家庭關系等在內(nèi)的反思和關注[25]599-601。

基于“方法—目的鏈”理論,本研究建構了女性

遺產(chǎn)價值的傳遞路徑,該路徑與過往遺產(chǎn)旅游研究

指出的遺產(chǎn)地特色、元素和空間與旅游者關聯(lián)并最

終實現(xiàn)價值傳遞的結果一致[3]99-100,[36]1827。在本研

究的價值鏈傳遞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男性游客

還是女性游客,都會在游覽過程中結合自身經(jīng)歷和

秋瑾故居的呈現(xiàn)去獲取結果和價值,并且這一傳遞

過程同時具備一定的長效性,在游客結束游覽后的

日常生活中,秋瑾故居的遺產(chǎn)價值還在吸引著游客

向其靠攏,并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柱。這充分展現(xiàn)了

價值傳遞的完成需遺產(chǎn)供給方闡釋和游客自身經(jīng)歷

的交互[11]253-254,[33]8-9,順應了當下從社會建構的角

度理解遺產(chǎn)多元價值傳遞的潮流[17]12,即從游客角

度理解遺產(chǎn)的多元價值意義。至于其中男性游客和

女性游客對遺產(chǎn)價值的感知差異,相對而言,在訪談

中部分女性游客有遺產(chǎn)價值能激勵其展現(xiàn)和提高自

身女性價值的細膩地表達,體現(xiàn)出秋瑾故居能夠促

進女性主義和女性解放的發(fā)展,并進一步傳播和擴

大女性遺產(chǎn)、推動性別平等的價值[10]19。本研究著

9

梅曉琳等:“方法-目的鏈”理論視角下的女性遺產(chǎn)價值傳遞和尋求研究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15頁

眼于女性遺產(chǎn)整體的價值傳遞路徑和結果,結果顯

示男性游客和女性游客在價值感知過程和結果上基

本一致(前文已展開分析),同時也存在著一致性之

下男女對細微處豐富而不同的表達,但由于不影響

整體結果而在此不再展開。

理論方面,本研究以女性視角探討紅色旅游情

境下的遺產(chǎn)價值及其傳遞,有助于全面深化理解紅

色文化遺產(chǎn)價值,并對傾向講述男性故事且凸顯男

性價值觀念的過往研究進行了有益補充。具體而

言,女性革命人物遺產(chǎn)不僅是革命歷史和家國情懷

的重要載體,也彰顯了女性群體在革命斗爭中的能

動性。女性不僅是中國革命歷史中的被解放者,同

時也是推動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重要力量。本研

究通過應用“方法-目的鏈”理論,在揭示女性革命

人物遺產(chǎn)價值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女性遺產(chǎn)價值

傳遞路徑并探討游客最終價值尋求,印證了“方法—

目的鏈”理論能夠從目的地屬性中逐步提取游客感

知的價值,揭示了游客與女性遺產(chǎn)間的價值傳遞過

程,可以為深入理解并發(fā)揮遺產(chǎn)價值起到積極的作

用。與此同時,以秋瑾為代表的女性精神力量在該

過程中被層層呈現(xiàn),有助于游客循序漸進地理解女

性革命家面臨的困難和可貴的革命意志,并最終轉

化為游客的價值尋求。

實踐方面,本研究結果可為紅色旅游發(fā)展和女

性遺產(chǎn)資源活化利用提供理論參考。女性革命人物

遺產(chǎn)是展現(xiàn)紅色文化和女性精神力量的重要場所,

需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現(xiàn)有資源,全面認識女性遺產(chǎn)

的稀缺性和價值傳遞的有效性,有的放矢地進行營

銷宣傳、策劃布展和后期游客滿意度管理,通過場景

塑造、人物故事解說和展品多樣化展示等方式突出

女性遺產(chǎn)背后的意義,發(fā)揮女性遺產(chǎn)特殊的教育功

能,幫助游客更好地感知并理解遺產(chǎn)的價值,提高價

值傳播的效率和效果,樹立文化自信和增強民族自

豪感。此外,基于不同的價值傳遞過程和游客價值

尋求,女性遺產(chǎn)地需從屬性和功能方面有針對性地

提高改善,以期在紅色旅游情境下能更加有力地傳

遞女性革命人物精神力量,激發(fā)游客深入思考性別

平權等問題并向女性榜樣學習。

本研究是對女性遺產(chǎn)價值傳遞的探索性研究,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從游客的視角討論其價

值觀和遺產(chǎn)價值傳遞路徑,未來研究可融入居民、遺

產(chǎn)地管理者和講解員等多方視角,獲取不同群體價

值觀并完善遺產(chǎn)價值傳遞過程。

參考文獻

[1] 金鵬,盧東,曾小喬.中國紅色旅游研究評述[J].資

源開發(fā)與市場,2017(6):764-768.

[2] 王潔.試論一種特殊的傳播方式:旅游傳播[J].現(xiàn)代

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2003(1):4.

[3] PIETROLD,MUGIONRG,RENZIMF.Heritage

andidentity:technology,valuesand visitorexperiences[J].Journalofheritagetourism,2018(2):97-

103.

[4] 鄒潤琪,孫佼佼,陳盛偉,等.紅色博物館的時空敘

事與記憶場域建構:以上海淞滬抗戰(zhàn)紀念館為例[J].

旅游學刊,2023(7):36-51.

[5] 劉為濰,李咪咪,蔣依依.國家認同與旅游研究:回顧

與展望[J].人文地理,2023(5):16-23.

[6] 楊洪,劉玉橋,袁開國,等.偉人故里“紅三角”旅游產(chǎn)

業(yè)優(yōu)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1(3):154-158.

[7] 薛文萍,周昊,王昊,等.數(shù)字人文視角下的紅色檔

案資源 建 設:以 沂 蒙 紅 嫂 檔 案 為 例 [J].山 西 檔 案,

2020(2):85-91.

[8] GOULDINGC,SAREN M,PRESSEY A. ‘Presence’and‘a(chǎn)bsence’inthemedheritage[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2018(71):25-38.

[9] BARTLETTA.Feministheritagewalks:materialisingthefeministpastinPerth,AustraliaandGlasgow,

UK[J].Gender,place & culture,2020(7):1007-

1022.

[10] 朱莉,魏蘭.國立女性藝術博物館與女性博物館:保

護女性遺 產(chǎn),賦 予 女 性 權 利[J].國 際 博 物 館(中 文

版),2021(Z2):17-25.

[11] COLELLAS.Notameretangentialoutbreak:gender,feminism andculturalheritage[J].Ilcapitale

culturale:studiesonthevalueofculturalheritage,

2018(18):251-275.

[12] BARTLETTA,HENDERSON M.Feminism and

themuseuminAustralia:anintroduction[J].Journal

ofAustralianstudies,2016(2):129-139.

[13] DíAZ-ANDREU M.Heritagevaluesandthepublic

[J].Journalofcommunityarchaeology & heritage,

2017(1):2-6.

[14] MASONR.Assessingvaluesinconservationplanning:methodologicalissuesandchoices[R].LosAngeles,CA:Getty ConservationInstitute,2002:5-

30.

[15] VANDERAABJM.Preservingtheheritageofhumanity? Obtainingworldheritagestatusandtheimpactsoflisting[D].Groningen:UniversityofGroningen,2005.

10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16頁

[16] RUIJGROKEC M.Thethreeeconomicvaluesof

culturalheritage:acasestudyintheNetherlands[J].

Journalofculturalheritage,2006(3):206-213.

[17] PARGA-DANSE,GONZáLEZPA,ENRíQUEZR

O.Thesocialvalueofheritage:balancingthepromotion-preservationrelationshipintheAltamira World

HeritageSite,Spain[J].Journalofdestinationmarketing& management,2020(18):100499.

[18] SMITH L.Heritage,gender and Identity[M]//

GRAHAM B,HOWARDP.TheAshgateResearch

Companiontoheritageandidentity.Aldershot:AshgatePublishingLtd,2008:159-178.

[19] 范曉君,徐紅罡.工業(yè)遺產(chǎn)展演解說中女性工人價值

缺失及其影響因素:紡織博物館的案例研究[J].中

國生態(tài)旅游,2023(2):329-341.

[20] FRANGOUDESK,HERRYJ,MYLONAD,etal.

Gender,akeydimensionforthefutureofmaritime

culturalheritageresearch:casesfrom Europeand

EastAsia[J].Maritimestudies,2023(3):30.

[21] READINGA.Makingfeministheritagework:genderandheritage[M]//WATERTON E,WATSON

S.Thepalgravehandbookofcontemporaryheritage

research.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UK,2015:

397-413.

[22] 趙丹,耿靜.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中的女性

角色分析:以檳榔谷個案為例[J].民族論 壇,2016

(7):104-108.

[23] 邢子宣.女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中的作用:以蘇

繡為例[J].藝術科技,2017(2):138-140.

[24] WITHERSD.Theorisingthe women’sliberation

movementasculturalheritage[J].Women’shistory

review,2016(5):847-862.

[25] WILDMANC.Viewpoint:engagingthepublicwith

thePankhursthome[J].Women’shistoryreview,

2023(4):593-603.

[26] HUGHESK,BONDN,BALLANTYNER.Designingand managinginterpretiveexperiencesatreligioussites:visitors’perceptionsofCanterburyCathedral[J].Tourism management,2013,36:210-

220.

[27] PORTERG.Seeingthroughsolidity:afeministperspectiveon museums[J].Thesociologicalreview,

1995(suppl):105-126.

[28] TIMOTHYDJ,BOYDSP.Heritagetourisminthe

21stcentury:valuedtraditionsandnewperspectives

[J].Journalofheritagetourism,2006(1):1-16.

[29] CHENCF,CHEN F S.Experiencequality,perceivedvalue,satisfactionandbehavioralintentionsfor

heritagetourists[J].Tourism management,2010

(1):29-35.

[30] 張朝枝,李文靜.遺產(chǎn)旅游研究:從遺產(chǎn)地的旅游到

遺產(chǎn)旅游[J].旅游科學,2016(1):11.

[31] MCINTOSH AJ.Intothetourist’smind:understandingthevalueoftheheritageexperience[J].Journalof

travel&tourism marketing,1999(8):41-64.

[32] 劉娟,方世敏,寧志丹.遺產(chǎn)旅游價值游客感知及其

提升策略:基于網(wǎng)絡信息的內(nèi)容分析[J].地理與地

理信息科學,2017(6):6.

[33] WENGLS,LIANGZX,BAOJG.Theeffectof

tourinterpretation on perceived heritagevalues:a

comparisonoftouristswithandwithouttourguiding

interpretationataheritagedestination[J].Journal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2020(16):

100431.

[34] TUCKER H,CARNEGIEE.Worldheritageandthe

contradictionsof ‘universalvalue’[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2014(47):63-76.

[35] REMOALDOPC,VAREIROL,RIBEIROJC,et

al.Doesgenderaffectvisitingaworldheritagesite?

[J].Visitorstudies,2014(1):89-106.

[36] 朱芳,蘇勤,陶云.文化消費者對黃梅戲展演空間感

知的模式與價值尋求:方法目的鏈理論的 應 用[J].

地理科學,2021(10):10.

[37] 李淵,梁嘉祺,趙龍,等.遺產(chǎn)價值視角下旅游者空

間感知 與 計 算 研 究 綜 述 [J].地 球 信 息 科 學 學 報,

2024(2):274-302.

[38] CHRISTOUPA,TIMOTHY DJ,PERICLEOUS

K.Reflectionsontourists’experientialengagement

withScotland’swhiskyheritage[J].Journalofheritagetourism,2024(2):201-220.

[39] TINSONJS,SAREN M AJ.Theroleoftourismin

personalnationalism:acasestudy[J].Tourism management,2022(93):104612.

[40] HODGECJ,BERANEK C M.Dwelling:transformingnarrativesathistorichousemuseum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ritagestudies,2011(2):97-

101.

[41] WANGC.Howdoesahouseremember? Heritage-isingreturnmigrationinanIndonesian-Chinesehouse

museuminGuangdong,PRC[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ritagestudies,2014(4):454-474.

[42] CHRISTENSEN K.Ideasversusthings:thebalancingactofinterpretinghistorichousemuseums[J].

Internationaljournalofheritagestudies,2011(2):

11

梅曉琳等:“方法-目的鏈”理論視角下的女性遺產(chǎn)價值傳遞和尋求研究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17頁

153-168.

[43] GUTMANJ.A means-endchain modelbased on

consumercategorization processes[J].Journalof

marketing,1982(2):60-72.

[44] REYNOLDSTJ,GUTMANJ.Advertisingisimagemanagement[J].Journalofadvertisingresearch,

1984(1):27-37.

[45] KLENOSKYDB,GENGLER C E,MULVEY M

S.Understandingthefactorsinfluencingskidestinationchoice:ameans-endanalyticapproach[J].Journalofleisureresearch,1993(4):362-379.

[46] VELUDO-DE-DLIVEIRA T M,IKEDA A A,

CAMPOMAR M C.Discussingladderingapplication

bythemeans-endchaintheory[J].Thequalitativereport,2006(4):626-642.

[47] 崔慶明.遺產(chǎn)旅游動機的核心-邊緣結構研究:以麗

江為例[J].旅游學刊,2016(10):10.

[48] JEWELLB,CROTTS J C.Adding psychological

valuetoheritagetourismexperiences[J].Journalof

travel&tourism marketing,2002(11):13-28.

[49] LIN H N,MORGAN M,COBLET.Rememberthe

Alamo:Across-culturalanalysisofvisitormeanings

[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13(1):42-55.

[50] WU TC,LIN YE,WALLG,etal.Aspectrumof

indigenoustourism experiencesasrevealedthrough

means-endchain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

2020(76):103969.

[51] THYNE M.Theimportanceofvaluesresearchfor

nonprofitorganisations:the motivation-basedvalues

ofmuseumvisito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nonprofitandvoluntarysectormarketing,2001(6):116-

130.

[52] LINDL W.Consumerinvolvement and perceived

differentiationofdifferentkindsofpork-a meansendchainanalysis[J].Foodqualityandpreference,

2007(4):690-700.

[53] 邢寧寧,楊雙雙,黃宇舟,等.“90后”出境旅游動機

及價值追尋[J].旅游學刊,2018(9):12.

ExploringtheTransmissionandPursuitofFemale

HeritageValuefromthePerspectiveofMeans-EndChainTheory

—ACaseStudyoftheFormerResidenceofQiuJin

MeiXiaolin

1,LiJiayi

2,XuHonggang

1

(1.SchoolofTourism Management,SunYat-senUniversity,Zhuhai519082,China;2.Departmentof

HumanGeographyandSpatialPlanning,UtrechtUniversity,Utrecht3508TC,TheNetherlands)

Abstract:Asacrucialpartofheritage,femaleheritagedeservesgreaterattention,particularlyinthecontextofredtourismwhereresearchonvaluetransmissionremainstobeadvanced.TakingQiuJin’sformer

residenceasanexample,thispaperexaminesthevaluetransmissionandvalue-seekingprocessesassociated

withfemaleheritagethroughtheMeans-EndChainTheory.ThefindingsrevealthatthevaluetransmissionprocessatQiuJin’sformerresidenceinvolvestourists’recognitionofheritageattributes,theoutcomesoftheirheritageexperience,andsubsequentvalueabsorption.Keyvaluesidentifiedincluderelaxationandenjoymentforleisure,historicalandpatrioticsentimentcultivationaspartofredheritage,andthe

uniqueinspirationalroleoffemaleheritage.Thelattertworepresentcorevaluesthatarecommunicated

throughheritageattributesandthecombinationbetweentourists’experiencesandtheirpriorknowledge.

Thisstudyclarifiesthepathwaysofvaluetransmission,enhancesunderstandingoffemaleheritagevalue

anditstransmissionprocess,andoffersrecommendationstoimprovepracticesatfemaleheritagesites.

Keywords:femaleheritage;redtourism;QiuJin’sformerresidence;valuetransmission;MEC

[責任編輯:呂觀盛]

12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18頁

2024年8月

第17卷 第8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408059

http://gllylt.cbpt.cnki.net

【性別與旅游研究】

媒體傳播視域下民俗旅游性別秩序的符號學分析

———基于“女游客登龍舟事件”

周賢雅1,張驍鳴1,2

(1.中山大學 旅游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2;2.中山大學 旅游發(fā)展與規(guī)劃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275)

[摘 要]“佛山九江鎮(zhèn)女游客登龍舟被網(wǎng)暴事件”涉及媒體傳播、性別秩序、民俗旅游等3個范疇,

文章借助皮爾士“符號(再現(xiàn)體)/對象/解釋項”的符號學三元框架,分析了女性主義文化、民俗現(xiàn)代

化、旅游文化等多種不同的社會文化對“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的多重理解。研究發(fā)現(xiàn):一方面,在上

述多重理解中,包含著“‘女游客登龍舟事件’應接受性別議題的審視”以及“‘女游客登龍舟事件’不

應被性別議題裹挾”這兩個對立的闡釋邏輯;另一方面,這一闡釋邏輯也表明,女性主義文化主導了

其余兩種社會文化的闡釋,成為后續(xù)理解中普遍存在的底層邏輯。研究認為,女性主義文化的這種

主導性,使得被卷入性別議題里的民俗文化傳播極易落入“擬像”陷阱。因此,應直面和積極處理民

俗文化現(xiàn)代性適應進程中的性別議題,同時也需要督促媒體為性別議題的合理傳播肩負更多的道

德責任。

[關鍵詞]媒體傳播;民俗旅游;性別秩序;皮爾士符號學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784(2024)08-0013-10

0 引言

2022年6月4日,在廣東佛山九江鎮(zhèn),一名女

游客登上停泊在岸邊的龍舟拍攝短視頻,并發(fā)布至

抖音平臺,隨后IP屬地為廣東的網(wǎng)友自稱為當事船

主,在評論中指責女子的行為有違龍舟文化的性別

秩序,并索要賠償。隨后“女游客登上龍舟事件”被

一些媒體轉載至微博,引發(fā)廣泛討論。作為珠三角

地區(qū)重要的民俗活動,龍舟民俗以宗祠氏族為基本

單位,以團結宗族和祈求風調(diào)雨順為中心,圍繞龍舟

圣化儀式、游龍?zhí)接H、賽龍奪錦競渡和龍船飯(舌尖

上的龍舟節(jié))等多種程式進行。其中,起龍舟、游龍

探親和賽龍奪錦等龍舟民俗活動,在許多地區(qū)都存

在女性不能在場,甚至不能觀看的性別秩序。除龍

舟民俗之外,其他諸如“走百病”“乞巧拜祭”等民俗

節(jié)慶,同樣通過周期性的“神圣化”儀式,強調(diào)社會性

別秩序和社會性別角色[1]19。20世紀六七十年代,

在西方女性解放運動和社會性別研究的推動下,西

方女性主義民俗學開始反思民俗中的社會性別角

色[2]

;國內(nèi)的女性主義民俗學也在其影響下,自中國

古代女性生活史、中國少數(shù)民族女性生活等領域發(fā)

軔[3]258。盡管女性民俗學提出了大量民俗性別隱喻

13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融合媒介環(huán)境學視角的日常生活空間體驗研究”(42171221)資助。

[收稿日期]2024-06-11

[作者簡介]周賢雅(1999-),女,廣東廣州人,中山大學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與節(jié)慶相關的社會文化發(fā)展,

E-mail:Zhouxy86@mail2.sysu.edu.cn;張驍鳴(1979-),男,重慶榮昌人,博士,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

研究方向為旅游休閑與人的發(fā)展、旅游現(xiàn)象學與旅游符號學,E-mail:zhangxm3@mail.sysu.edu.cn,通信作者。

第19頁

和性別秩序的問題,指明民俗具有的性別意義,但學

界對“民俗”內(nèi)涵的上百個定義之中,都難覓性別意

義的蹤跡,造成了民俗性別反思的巨大阻礙[3]262。

與民俗學界對性別議題的曖昧截然不同的是,

隨著民俗體育競技化、民俗展演化,民俗實踐中的性

別角色、性別秩序等已經(jīng)悄然發(fā)生變化。在政府鼓

勵和性別觀念轉變下,一些傳統(tǒng)上被男子所壟斷的

民俗活動,如朝鮮族的摔跤,逐漸出現(xiàn)了女性的參

與[4-5]。而比之于民俗實踐,性別秩序在社交媒體

平臺 的 討 論 中 發(fā) 生 了 更 為 猛 烈 的 震 蕩。Bao 對

2019年至2022年微博平臺的話語分析表明,女性

主義已經(jīng)越來越被視為一種新興的社會觀念,并且

其影響力在不斷地擴大,而社交媒體平臺正是女性

主義文化實踐和搭建女性主義行動共同體的重要載

體[6]607-608。

社交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上的高通達性、高便

利性,也促使民俗活動的旅游開發(fā)積極利用媒體敘

事吸引游客[7]。地方民俗旅游開發(fā)的管理者積極利

用社交媒體營銷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同時媒體也

對相關地方的民俗文化以及旅游開發(fā)投入了大量的

關注和報道。在眾多媒體的聚焦下,民俗活動的各

種文化要素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媒體的審視,“女游客

登龍舟事件”正是民俗旅游的性別秩序與社交媒體

平臺的女性主義浪潮發(fā)生共振的例子。當民俗的性

別秩序隨著旅游開發(fā),落入媒體傳播的審視中,人們

如何看待民俗旅游的性別秩序? 而這對民俗文化的

傳播又產(chǎn)生了何種影響?

上述問題橫跨了媒體傳播、性別秩序和民俗旅游

等3個概念范疇,現(xiàn)有研究極少同時交叉于以上3個

領域。從媒體傳播和民俗旅游視角展開的研究,聚焦

民俗旅游的文化傳播以及傳播過程中的文化符號互

動[8-9],或 是 媒 體 傳 播 對 民 俗 旅 游 空 間 生 產(chǎn) 的 再

造[10-11],卻往往忽略了民俗旅游中的性別意義;而從

民俗旅游和性別秩序視角展開的研究,主要是民俗旅

游中的女性參與和對性別隱喻的批判[12-13],甚少關

注民俗旅游性別秩序的媒體傳播;從性別秩序和媒體

傳播展開的研究,主要著眼在媒體中的性別觀念流變

和性別文化的傳播[6]591-593,[14],民俗旅游作為性別秩

序重要的形塑和強化載體,并不被視為相關研究的

重要情景。極少數(shù)同時關注到媒體傳播、性別秩序

和民俗旅游等3個領域的研究,如 Chakraborty等

主要通過對孟加拉的民俗文本、媒體話語和文學作

品展開定性分析,指出了社會話語對當代女性身份

構建和性別秩序的影響[15]。在此研究中,民俗文本

和媒體話語被看作是平行的社會文本,并未探討民

俗文本在旅游開發(fā)和媒體傳播中發(fā)生的變化,以及

此種變化對性別文化的影響。Michalopoulos等則

從文化經(jīng)濟學的角度,利用應用程序搜集了傳播中

的民俗性別敘事,建立了數(shù)據(jù)庫,并指出對女性從屬

地位的描述,仍占據(jù)傳播視域下民俗性別敘事的主

導[16]。而 Hurley等對在社交媒體故事背景下的阿

拉 伯 民 俗 文 學 女 性 形 象 研 究,得 出 了 相 似 的 結

論[17]。然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語境

之間,民俗 以 及 民 俗 的 性 別 秩 序 存 在 著 極 大 的 差

別[1]19,基于此,本研究引入具有整體分析能力的符號

學方法,對“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的媒體傳播文本進行

符號學分析,以此深化對民俗旅游性別秩序的媒體傳

播樣態(tài)的理解。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分析方法

符號學在媒介研究中的運用由來已久,如 Roland對視覺傳播文本的分析[18]、Baudrillard對傳媒

符號的批判[19]37 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傳播學研究

中的符號學派,以批判主義的人文取向為邏輯基礎,

將傳播視為基于信息的社會互動,并且“不把誤解看

成傳播失敗的必然證明”[20]。從符號學出發(fā),網(wǎng)絡

公共事件傳播的基礎是對話,而非一元化的價值訴

求;并且這種對話式的理解基礎在于對社會共識和

社會認同的分析[21]101。

對符號系統(tǒng)的拆解,主要包含索緒爾二元結構

和皮爾士符號三角兩大流派。索緒爾將符號分為

“能指”“所指”的二元結構,并指出二者間的關聯(lián)具

有任意性[22],但這種推論中的“任意性”實際上是無

意識地暗用了“現(xiàn)實”作為第三個關系項,因為只有

不同的符號放在同一現(xiàn)實中比較時,所謂“任意”才

得以成立[23]。皮爾士的符號三角,通過將解釋項引

入符號的定義中,使得符號功能的展開過程得以解

讀[24]7-12。因此,索緒爾的二元符號結構與皮爾士

的三元劃分在實質上是互通的。由于解釋項“完全

依靠接收者的解釋努力”,因此解釋項勾連起了符號

14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20頁

系統(tǒng)和社會現(xiàn)實。對符號展開過程的分析,也就是

對其背后社會文化、社會結構的分析[25]。皮爾士的

符號三角分析框架,將符號構成劃分為再現(xiàn)體、對象

和解釋項等3個基本要件:“再現(xiàn)體”是用以代替或

用以再現(xiàn)某樣東西;“對象”是符號所指代的某樣東

西,其本質上并不等同于符號;“解釋項”是符號在解

釋者心靈中創(chuàng)造的,用以解釋對象與符號間關聯(lián)的

某種東西[24]30-49。解釋項同時也是一個符號,隨之

牽連起另一個符號的過程,在新的符號過程中變成

一個新的再現(xiàn)體,在此循環(huán)中符號衍義如此綿延以

至無窮[26]。皮爾士的符號三角分析框架,在傳播學

中已被廣泛應用于對網(wǎng)絡公共事件和女性形象傳播

等的分析[21]99,[27]。在旅游研究中,皮爾士的符號三

角分析框架已經(jīng)在旅游地形象和節(jié)慶形象等領域有

積極的應用[28]100,[29]。參照皮爾士符號三角分析框

架[24]30-49,并結合現(xiàn)有研究中的應用范式[28]100 (圖

1),本研究擬將“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的傳播和解釋,

從語言學的詞句分析拓展為對社會結構和社會意識

形態(tài)的理解,以期更為深入地刻畫民俗旅游性別秩

序傳播的社會建構過程。

圖1 皮爾士符號學三元框架

1.2 符號文本搜集與分析

“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的媒體傳播過程,大致可

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女游客在抖音平臺發(fā)布上

船拍視頻的消息后,當?shù)鼐W(wǎng)友在視頻留言區(qū)聲稱女

游客的行為已經(jīng)致使該龍舟無法使用,女游客需要

承擔責任并進行賠償;第二階段,上游新聞等幾家媒

體致電南海區(qū)九江鎮(zhèn)龍舟協(xié)會負責人和佛山市南海

區(qū)九江鎮(zhèn)人民政府宣傳文體旅游辦公室,得到龍舟

協(xié)會回應后,發(fā)布了“女游客登上龍舟事件”的過程

以及當?shù)佚堉蹍f(xié)會、政府宣傳辦回應的相關微博;第

三階段,頭條新聞、鳳凰網(wǎng)和風聞社區(qū)等多家媒體的

微博號轉載此事件,并發(fā)起了“佛山女游客登龍舟被

網(wǎng)暴”“婦女不能登上龍舟是封建糟粕嗎”“佛山九江

龍舟協(xié)會回應女子登龍舟遭網(wǎng)暴”等相關話題。相

關話題隨后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根據(jù)微博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截至2023年7月20日,累計閱讀量超過9000萬

次,其中,“佛山女游客登龍舟被網(wǎng)暴”話題閱讀量達

2243.6萬次,討論量5282條;“佛山九江龍舟協(xié)會

回應女子登龍舟遭網(wǎng)暴”話題閱讀量437.8萬次,討

論量2687條;“婦女不能登上龍舟是封建糟粕嗎”話

題閱讀量達6409.8萬次,討論量達1萬條。

后續(xù)的爭議迫使女游客在發(fā)布后的幾日內(nèi)刪除

了原視頻,但視頻的主要內(nèi)容以及視頻下方的主要

評論都在媒體新聞轉載的過程中被保留。而微博平

臺上對此事件的討論,除少數(shù)內(nèi)容因發(fā)布者自行刪

除或設置權限外,也同樣保留在微博話題的討論區(qū)

中。研究人員于2023年7月20日,在“佛山女游客

登龍舟被網(wǎng)暴”“佛山九江龍舟協(xié)會回應女子登龍舟

遭網(wǎng)暴”“婦女不能登上龍舟是封建糟粕嗎”等3個

微博話題內(nèi),檢索相關內(nèi)容并整理信息,共計爬取有

效微博389條。而后,研究人員又整理媒體轉載的

抖音評論、話題中熱門微博的評論回復等信息,共計

4萬余字。其中,在第一階 段 和 第 二 階 段 中,女 游

客、當?shù)鼐W(wǎng)友和龍舟協(xié)會負責人等新聞當事者的評

論和回應編號為 A;在第三階段中,各媒體、網(wǎng)民基

于此事件生成的報道和評論等,編號為 B。

隨后,研究團隊對爬取的有效微博和評論回復

等進行逐條閱讀,從整體上分析“女游客登龍舟事

件”的基本意涵。然而,由于網(wǎng)絡傳播的匿名性,不

同解釋者的個人身份難以識別[30],所以無法對不同

解釋者的社會群體屬性等加以歸納。因此,本研究

以微博、評論的信息內(nèi)容為分析單元,運用皮爾士的

試推法,逐條分析最具“可能性”的解釋項,并嘗試將

解釋項進行歸類。在此過程中,信息內(nèi)容的分類發(fā)

生了多次迭代,以增強意涵類型建構的有效性。例

如,研究人員在最初嘗試以“是否反對女游客登龍

舟”為分類標準,但如此一來,在“反對女游客登龍

舟”的意涵類別中,仍有多種不同的解釋項。在對前

15

周賢雅等:媒體傳播視域下民俗旅游性別秩序的符號學分析———基于“女游客登龍舟事件”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21頁

94條信息內(nèi)容進行分析后,本研究初步歸納出“女

性”“地方秩序”“物”等3個基本解釋角度的意涵類

型。隨后,分析剩余信息的可能性解釋項,均未產(chǎn)生

新的解釋角度,從而得出“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的多

重意涵。

2 事件基本意涵

出于“女游客登龍舟事件”多個階段的復雜性,

本研究將 Baudrillard對當代媒體的分析思路作為

參照,以嘗試確定事件作為社會符號的基本意涵。

Baudrillard指出,一個事件進入媒體傳播的過程可

以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媒體介入尚未進入傳播

鏈條的“零度事件”;第二階段,媒體將“零度事件”轉

變?yōu)槊襟w事件,并將事件抽象為信息;第三階段,不

同媒體對同一事件從不同角度、立場和內(nèi)容等生成

更多的媒體事件,并且越來越多的媒體事件出現(xiàn)使

得媒體重新塑造出了一個媒體事件;第四階段,越來

越多的信息出現(xiàn)后,媒體信息相互指涉,但事件逐漸

退出[19]28-38。據(jù)此,“女游客登龍舟事件”在媒體未

介入前,即抖音平臺的視頻發(fā)布以及當?shù)鼐W(wǎng)友發(fā)表

評論之際,尚屬于“零度事件”。趙毅衡認為,在對傳

媒事件的分析中,所談的“零度事件”,一定程度上可

以與符號過程中的“再現(xiàn)體”等價[31]:此時,事件尚

未進入媒體傳播,亦即尚無意義可言,緊接其后的媒

體介入以及媒體事件的生成,才是符號文本和符號

意義的產(chǎn)生過程。因此,“女游客登龍舟”作為傳媒

事件的基本意涵,是在媒體抽取信息并傳播后確定

的。

上游新聞作為首先介入事件的媒體,剪取了女

游客視頻的主要內(nèi)容、視頻評論的回應內(nèi)容、當?shù)佚?/p>

舟協(xié)會的回應以及廣東網(wǎng)友的評論,共同合成媒體

事件。其中,上游新聞引述了當?shù)鼐W(wǎng)友針對女游客

的行為提出的賠償控訴:

“你好,你準備接受(承擔)刑事責任。現(xiàn)在我地

的船,已經(jīng)無法使用,你已經(jīng)搞壞了我們廣東傳統(tǒng)文

化,女士不能碰摸龍舟,我已上報有相關的部門接

(介)入處理,請你對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也許主

動協(xié)商和解,可以減輕責任負擔?!?A01)

以上,女游客行為本身和疑似涉事船主的當?shù)?/p>

網(wǎng)友回應成為輿論傳播的焦點。隨后,更多的媒體

圍繞此焦點生成了“佛山九江龍舟協(xié)會回應女子登

龍舟遭網(wǎng)暴:傳統(tǒng)龍舟不允許女性上”“女人能上神

舟卻不能上龍舟,這算什么習俗”“婦女不能上龍舟

是封建糟粕嗎”等多個討論話題。

從所搜集到的材料綜合來看,在“女游客登龍舟

事件”轉變?yōu)槊襟w事件的過程中,其基本理解是相似

的:媒體將事件抽象為“女游客登龍舟被控訴”(再現(xiàn)

體1),而控訴的原因在于按龍舟的性別秩序規(guī)定,

“女性登龍舟不被允許”(解釋項1),所以“女游客違

反了龍舟民俗的秩序”(對象1)(圖2)。

圖2 “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的基本理解

但在此基本意涵之下,“女性登龍舟不被允許”作

為解釋項,又成了新的再現(xiàn)體,由不同的解釋者搭建

出新的符號過程。在傳播過程中,“女性登龍舟不被

允許”作為新的再現(xiàn)體,引發(fā)了多輪不同的符號闡釋。

其中,“女性”“不被允許”“龍舟”等幾個基本詞項,觸

發(fā)了對解釋項1以及再現(xiàn)體2的多重意涵解讀。

3 多重意涵解讀

3.1 從“女性”角度的解釋

近年來,女性主義話題越發(fā)成為公共話題的焦

點[6]591,并且向數(shù)字空間不斷遷移。“女游客登龍舟

事件”引發(fā)廣泛討論,主要原因就在于該事件與性別

話題的交叉。這種交叉導致從當事女游客的“女性”

身份對事件的闡釋,成為鳳凰網(wǎng)等媒體評論的核心,

同時也成為大量網(wǎng)民爭議的焦點。從“女性”的詞項

出發(fā),“女性登龍舟不被允許”(解釋項1/再現(xiàn)體2),

是因為龍舟作為傳統(tǒng)民俗活動,與傳統(tǒng)祭祀活動和

傳統(tǒng)宗祠信仰息息相關,而以男性為主體的宗祠信

仰,往往出于女性污名的原因,將女性與女性的生理

健康特點等同為“不干凈”(B242)。明清以后出現(xiàn)

16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22頁

的女性不允許參加祭祖活動和不能與女性同乘一船

等傳統(tǒng)禁忌習俗,將女性視為不祥,是帶有強烈“厭

女”傾向的性別歧視[32],“把女人看得臟、晦氣,這是

一種腐爛不堪的習俗”(B005),所以,他們認為“有

些糟粕的確該改改了”(B073)。此符號過程2,從女

性主義批判的視角對龍舟民俗展開闡釋,“女性登龍

舟不被允許”(解釋項1/再現(xiàn)體2),被解釋為“龍舟

民俗存在性別歧視”(解釋項2),因此“龍舟的性別

秩序應當被改造”(對象2)(圖3)。

圖3 “女性”角度的“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理解

3.2 從“地方秩序”角度的解釋

隨著事件進入媒介領域后,不同角度、立場、內(nèi)

容生成了更多不同的媒體事件。其中,上游新聞聯(lián)

系了當?shù)佚堉蹍f(xié)會,負責人何先生回應到,“當?shù)氐?/p>

龍舟有很多種類,有一種叫傳統(tǒng)龍(舟)的,有這個

(婦女不能登船)傳統(tǒng)習俗,我們也會加大宣傳,避免

女游客未經(jīng)龍舟主人允許,誤上傳統(tǒng)龍(舟)去拍照

留念”(A02)。在當?shù)佚堉蹍f(xié)會的回應中,“女性登

龍舟不被允許”是被解釋為一種“當?shù)氐摹敝刃颉kS

著 近 年 來,網(wǎng) 絡 女 性 主 義 運 動 被 認 為 越 來 越 激

進[6]594-595,這種擺脫“女性”角度而只強調(diào)“秩序”的

解釋,受到一部分網(wǎng)友的支持。一方面,他們認為,

龍舟的性別禁忌這種地方社會秩序與性別歧視無

關,而是“女不上龍舟,男不上鳳舟”(B020)的中性

秩序,類似于廁所、澡堂等基于生理性別設立的分隔

秩序;另一方面,即便龍舟的性別禁忌是帶有性別歧

視的地方秩序,當事人作為游客,也無理由對地方文

化加以干預,而是應該“入鄉(xiāng)隨俗”(B028),畢竟“別

人有別人的信仰傳統(tǒng),你不理解可以繞開,而不是擋

你路你就要把別人的范圍為你改變(而不是因為別

人擋了你的路,你就要讓別人把范圍改變成符合你

的要求)”(B046)。這一解釋過程,不是從女性主義

的視角看待事件沖突,而是從地方秩序的角度出發(fā),

認為“女性登龍舟不被允許”(解釋項1/再現(xiàn)體2),

是出于遵從 “傳 統(tǒng) 民 俗 文 化 和 地 方 秩 序”(解 釋 項

2),故而“女游客應該遵從傳統(tǒng)民俗文化和地方秩

序”(對象2)(圖4)。

圖4 “地方秩序”角度的“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理解

然而,這種解釋又引發(fā)了新的符號闡釋過程。

同樣從“秩序”角度出發(fā),在反對者的闡釋中,“秩序”

并不絕對等同于“正確、遵從”,傳統(tǒng)民俗文化和地方

秩序是可能包含有“糟粕”“愚昧”的辯證名詞。因

此,地方秩序也需要受到女性主義的審視,“應該取

其精華,去 其 糟 粕,批 判 繼 承,古 為 今 用”(B011)。

他們還大量引述道,與龍舟民俗的性別秩序相似,封

建時代對普通民眾生存權利的規(guī)束、半殖民地半封

建時期外國租界對中國人的歧視性章程,同樣也可

以被冠以“秩序”之名,然其內(nèi)核卻充滿了不平等的

壓迫;指責女游客、捍衛(wèi)龍舟性別禁忌的行為,不過

是“把‘風俗’‘傳統(tǒng)’當成猥褻、愚昧、落后的遮羞布”

(B116)。在此過程中,解釋項2又引發(fā)了新的符號

過程3-1:盡管龍舟的性別秩序是“傳統(tǒng)民俗文化和

地方秩序”(解釋項2/再現(xiàn)體3),但因為“帶有性別

歧視的傳統(tǒng)習俗和社會秩序是糟粕”(解釋項3-1),

所以“龍舟的性別秩序應當被改造”(對象3-1)。

此外,對于龍舟的性別秩序是“傳統(tǒng)民俗文化和

地方秩序”的解釋項2,還有部分網(wǎng)友對其事實依據(jù)

發(fā)出質疑。他們指出,《廣東新語》《龍船》等地方志

中對龍舟性別秩序的記載,以及《清明上河圖》等畫

作中的“第三卷金明池宮殿前段,從左往右數(shù)第二艘

17

周賢雅等:媒體傳播視域下民俗旅游性別秩序的符號學分析———基于“女游客登龍舟事件”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23頁

紅色龍舟,其上均為女子”(B016),均表明龍舟文化

的性別秩序并不是所謂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而是在

某一歷史時期被創(chuàng)造出來,用以達成父權社會結構

目的的“發(fā)明”。在他們的解釋當中,盡管“龍舟的性

別秩序”被看作是“傳統(tǒng)民俗文化和地方秩序”(解釋

項2/再現(xiàn)體3),但這種秩序是“被發(fā)明的、用以維系

父權社會的秩序”(解釋項3-2),所以“龍舟的性別

秩序應當被改造”(對象3-2)。

3.3 從“物”角度的解釋

在媒體傳播的第三階段,九江龍舟協(xié)會負責人

的回應還指出,女游客的此番行為,并未經(jīng)龍舟主人

的允許。言下之意,女游客的隨意“闖入”,侵犯了船

主的私人財產(chǎn)。此番解釋也被部分網(wǎng)友認同,他們

認為“(龍舟)是私人的東西,不是什么景區(qū)的東西

(不是景區(qū)的公共物品)”(B012),故而,女游客的做

法侵犯了他人的私人財產(chǎn),“河邊停泊的龍舟是人家

的私有財產(chǎn),為何一名不相干的游客要去登上與她

無關的龍舟”(B028)。在他們的解釋中,龍舟回到

了作為船只本身的“物”屬性來談:“女性登龍舟不被

允許”(解釋項1/再現(xiàn)體2),是因為“龍舟是船主的

私有財物”(解釋項2),所以不僅是“女性”,而且是

“任何人未經(jīng)允許都不應觸碰龍舟”(對象2)(圖5)。

“女游客登龍舟事件”被看作是游客隨意觸碰私人財

物引發(fā)的爭議,而非龍舟民俗的性別歧視問題。

圖5 “物”角度的“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理解

這種闡釋也受到了部分網(wǎng)友的反駁,他們認為,

即便是從龍舟作為物的基本屬性角度來看,其“私有

財物”的屬性是站不住腳的,“一群游客都在那邊上

船、拍照,也沒見旁邊立個牌子說‘私人物品,任何人

不得上船’”(B007)。他們認為,從實際使用上角度

來看,龍舟船只是游客的旅游吸引物,而船主“那么

多游客過去了也都沒有阻止”(B010),說明龍舟作

為旅游資源,已然被船主用以開發(fā)旅游活動[33]。此

外,從空間屬性角度來看,“這名船主將船擺在公共

場地”(B014),龍舟就具有了公共空間的屬性;從產(chǎn)

權角度來看,龍舟船只一般歸村集體所有,并不存在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主人”,是一定意義上的公共品,

龍舟船主的身份存疑。因此,名義上“龍舟是船主的

私有財物”(解釋項2/再現(xiàn)體3),但“龍舟的事實所

有和事實使用都是公共的”(解釋項3),故而,“龍舟

的公共使用應當遵循公平性的原則”(對象3),其使

用需要接受從公平性原則出發(fā)的審視。

4 對“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的整體理解

以上分別代表了從“女性”“秩序”和“物”等3個

角度出發(fā)的不同符號闡釋。盡管由于網(wǎng)絡發(fā)言的匿

名性,不同闡釋背后所涉及群體的具體社會文化背

景難以被識別,但在新媒體的轉型之下,不同的階層

和利益群體都在平臺中積極地構建有利于自己的意

識形態(tài),從而使得新媒體平臺本身成了多種不同社

會文化交 織 的 社 會 結 構 映 射[34]。據(jù) 此,重 新 考 察

“女性”“秩序”“物”這3個不同的符號闡釋角度,在

“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的爭議中,與社會意識結構存

在以下關聯(lián)(圖6)。

(1)“龍舟”在此事件的符號闡釋,涵蓋了女性主

義文化、民俗現(xiàn)代化和旅游文化等多種社會文化:女

性主義文化的闡釋意涵,以女游客的“女性”身份作

為闡釋的焦點,認為龍舟的性別禁忌就是自古以來

對女性群體壓迫的一種表征,理應被廢除;民俗現(xiàn)代

化,則是圍繞龍舟民俗的性別秩序現(xiàn)代化適應問題

展開闡釋,發(fā)展出了“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不應對地方傳統(tǒng)民

俗加以干涉”和“地方傳統(tǒng)民俗應順應性別平等的現(xiàn)

代化發(fā)展方向”兩種不同的闡釋方向;旅游文化的闡

釋意涵則關注于旅游發(fā)展的主客矛盾,以龍舟船只作

為旅游吸引物的界定為出發(fā)點,討論在旅游發(fā)展的主

客互動中,龍舟是否具有私有或公共的屬性,其背后

即隱含了“龍舟的公共使用秩序需要顧及性別公平

性”和“龍舟的私人使用不需要顧及性別公平性”兩個

不同的闡釋方向。

18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24頁

圖6 “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的整體性理解

(2)在以上的多重闡釋意涵中,包含著兩個基本

闡釋邏輯:女性主義文化和民俗現(xiàn)代化中認為“地方

傳統(tǒng)民俗應順應性別平等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方向”、旅游

文化中認為龍舟具有公共屬性的幾種闡釋,隱含著

“‘女游客登龍舟事件’應接受性別議題審視”的闡釋

邏輯;而民俗現(xiàn)代化中認為“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不應對地方

傳統(tǒng)民俗加以干涉”、旅游文化中“龍舟是完全的私

人物品”的闡釋則包含了“‘女游客登龍舟事件’不應

被性別議題裹挾”的闡釋邏輯。“‘女游客登龍舟事

件’應接受性別議題審視”和“‘女游客登龍舟事件’

不應被性別議題裹挾”兩個語義對立的闡釋邏輯于

“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的闡釋中達成了辯證統(tǒng)一,更

完整地呈現(xiàn)此事件在社會現(xiàn)實中的真實樣態(tài)。

(3)盡管“女游客登龍舟事件”涵蓋了女性主義

文化、民俗現(xiàn)代化和旅游文化等多種社會文化,然其

闡釋的邏輯卻僅圍繞女性主義文化展開。由于女性

主義文化在媒體傳播和公眾討論中具有越來越大的

聲量,讓上述的社會文化間出現(xiàn)了層級關系,女性主

義文化成了民俗現(xiàn)代化和旅游文化闡釋的底層邏

輯??梢灶A見,隨著社會文化發(fā)展的流變,倘若其他

社會文化的關注被放大,社會文化間的層級關系發(fā)

生變動,那么符號闡釋的邏輯也可能發(fā)生變化。

本研究一方面呼應了皮爾士符號學理論在近年

來公共傳播研究領域的新發(fā)展[35]113,[36],更為深入

地刻畫了傳播視域下的符號學互動過程。已有研究

指出,在公共傳播領域中,符號的使用會促使社群間

形成傳播社群,而其中的“共同解釋項”連接起了傳

播社群的符號互動[35]113,并促進了情感共振和公眾

輿論場的形成[37-38]。本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在此過程

中,由共同解釋項串聯(lián)形成的傳播社群,其意涵解讀

的文化底本并非平行的,社會文化間的層級關系會

引導其形成不同的闡釋邏輯。另一方面,隨著社交

媒體中的性別議題越來越引起學界的重視[39-42],本

研究也為旅游傳播中的性別議題提供了一個基于符

號學的實證分析,以拓寬目前學界對相關問題的研

究進路。

5 結語

5.1 成為“擬像”的民俗文本

“女游客登龍舟事件”是龍舟民俗活動在旅游開

發(fā)過程中民俗活動的傳統(tǒng)性別秩序與社會性別發(fā)展

所產(chǎn)生的摩擦。這種摩擦在媒體平臺中被放大,并

被接受“女性主義話語”和反抗“女性主義話語”的兩

種群體拉扯。即便是民俗活動秩序的現(xiàn)代化適應和

旅游發(fā)展主客矛盾等闡釋角度,在不斷地交流互動

中,最終也需要駐足在對龍舟性別秩序的回應中。

因此,無論是接受還是抵抗女性主義話語的闡釋邏

輯,事實上都已經(jīng)處于女性主義話語的影響之下。

在 Baudrillard對當代媒體的批判中,當“零度

19

周賢雅等:媒體傳播視域下民俗旅游性別秩序的符號學分析———基于“女游客登龍舟事件”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25頁

事件”逐步被抽象為媒體事件時,事件本身會隨著大

量媒體的涌入而逐漸淡出,最終只剩下媒體事件的

互相指涉,原事件本身卻失去了意義[19]37。當符號

的闡釋不斷推進,對“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的討論從

最初對龍舟性別秩序的批判,一路拓展至社會對女

性處境的反思,“我不明白,這個社會什么時候對女

性真正優(yōu)待過?”(B006),以及對女性和媒體煽動性

別對立的攻訐“鳳舟知道是啥? 彩禮是啥? 電梯是

啥? 有些媒體屁股歪得不像樣!”(B012)。大量非

直接相關的證據(jù)、事實和觀點被加入討論,又再次引

發(fā)對這些證據(jù)的真?zhèn)魏蛠碓吹鹊臓庌q。Eco指出,

無限衍義的過程并不是符號意義的無限疊加,而是

每一個符號傳遞至新的符號過程后,原有的符號即

失去了痕跡[43]?!芭慰偷驱堉凼录彪m然在被解

釋項不斷激發(fā)新一輪的符號闡釋,但龍舟民俗活動

和民俗文化本身也在此過程中逐漸淡出,最終變成

了一個巨大的媒體“擬像”[19]37,而這恰恰與民俗文

化的旅游開發(fā)初衷本身背道而馳。

5.2 民俗旅游性別議題再思考

在“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的整體性理解中,女性

主義文化的影響超然于民俗現(xiàn)代化和旅游文化,成

為民俗現(xiàn)代化和旅游文化的基礎闡釋邏輯。對這種

多重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的復合與滲透以及其中的

主導動力關系,學界的關注仍然較少。不同文化間

更為復雜的動力關系,以及大眾傳播媒介對此的影

響機制等,仍有待進一步地研究。但從實踐層面來

看,帶有傳統(tǒng)性別秩序的民俗節(jié)慶,在旅游開發(fā)過程

中,已經(jīng)幾乎無可避免地需要面對媒體傳播帶來的

女性主義文化影響。一方面,媒介傳播在旅游開發(fā)

過程中,各種媒介話語的構建又攪動了社會文化因

素[44],故而媒體對當前民俗性別實踐的“曖昧”狀

態(tài),理應承擔更多的正向引導的責任。例如,在網(wǎng)友

的爭議中,部分網(wǎng)友直接將當?shù)鼐W(wǎng)友的回應視為“龍

舟船主”的控訴。通過構建“船主”這一角色,奠定了

龍舟從“物”的角度的理解基礎,甚至引入了一個具

象的“反對者”,暗含了對女游客行為正當性的部分

否定。但倘若如質疑者所言,龍舟由村集體所有,

“船主”這一形象的先驗假設本身是存在問題的,但

各個媒體并未對其中旅游文化的社會文化關聯(lián)展開

辯證的分析,而是以女性主義文化的闡釋邏輯遮蓋

了其背后更為復雜糾纏的多種文化爭鋒,使得“女游

客登龍舟事件”滑向更為復雜、激烈的爭議局面。話

語所具有的這種映射權力關系、同時又建構意識形

態(tài)的力量[45],要求媒體在傳播民俗性別議題時有更

為謹慎且客觀的立場,對此問題的媒體責任和道德

公約倡議變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從“女游客登龍

舟事件”的危機處理結果來看,地方管理者對性別議

題的回應或是回避,都只會加速事件陷入到女性主

義話語的影響之中,從而使得民俗文本被迫退出符

號闡釋的鏈條。因此,在民俗活動的旅游開發(fā)過程

中,對性別秩序問題的事前關注與預先處理,避免民

俗活動在旅游開發(fā)和媒體傳播中落入性別爭議當

中,其效果遠好于事后的風險控制。

1965年,Dundes對“民俗學”中的“民”重新定

義,由此開啟了對民俗主體性的找尋,逐漸從“以俗

定民”向“以民定俗”的轉變[46]。女性群體作為“民”

的主體也開始進入民俗研究的視野,并掀起女性主

義民俗學的浪潮。然而,這種在研究理論層面的轉

向,卻與民俗實踐之間存在著空白。學術界不斷剖

析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慶中的性別隱喻,指出其背后的“厭女

情結”和性別失衡,但民俗實踐中仍然從這些性別隱

喻出發(fā),滾動出各種性別禁忌。而旅游開發(fā)卻為民

俗節(jié)慶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可能,隨著不少民俗節(jié)慶競

技體育化和展演化,女性作為運動員和表演者的參

與,打破了傳統(tǒng)的性別秩序,如水族斗角舞民俗節(jié)慶

的性別參與就是其中典型[47]。龍舟活動也出現(xiàn)了

類似的性別秩序變革,在龍舟民俗的競技體育化過

程中,女性龍舟運動員被普遍接受,“女性不能上龍

舟”的傳統(tǒng)性別秩序開始被重構。但這種重構卻并

非是徹底的,女性運動員所登的龍舟是用作體育賽

事的“標準龍”,而具有信仰意味的“傳統(tǒng)龍”仍禁止

女性涉足,也因此才造成了此次爭議事件。那么,在

旅游開發(fā)帶來的這種女性主義民俗實踐中,性別秩

序的流變和重構,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各種的商議妥

協(xié)和邊界劃定究竟是如何達成的,究竟是否可能以

及如何才能建立起民俗傳承或民俗旅游發(fā)展過程中

的新共識,這些問題無法從對“女游客登龍舟事件”的

符號分析中加以回答,仍待后續(xù)研究的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劉曉春.民俗與社會性別認同:以傳統(tǒng)漢人社會為對象

[J].思想戰(zhàn)線,2005(2):19-23.

[2] 陳秋.國內(nèi)外女性民俗研究綜述[J].婦女研究論叢,

20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26頁

2012(3):46-54.

[3] 曹紅.女性民俗:性別的民俗文化透視:與邱國珍、李

文、吳翔之等討論[J].民俗研究,2009(1):257-264.

[4] 萬義,楊海晨,劉凱華,等.工具的展演與邏輯:村落女性

體育活動參與行為的人類學闡釋:湘西三村女性群體的

口述歷史與話語解構[J].體育科學,2014(7):23-29.

[5] 周卉.從社會性別視角探析朝鮮族女性傳統(tǒng)體育的形

成與流變:以秋千、跳板等項目為例[J].哈爾濱體育學

院學報,2012(5):69-71.

[6] BAO K.Whenfeministsbecame “extremists”:acorpus-based study ofrepresentations offeminism on

Weibo[J].Discourse&communication,2023(5):590-

612.

[7] 蔣曉麗,郭旭東.媒體朝圣與空間芭蕾:“網(wǎng)紅目的地”

的文化形成[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

(10):12-17.

[8] 蒙嵐.廣西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國際傳播研究[J].西

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9):149-152.

[9] 肖建春.四川民俗旅游產(chǎn)業(yè)的整合營銷構想[J].西南

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3):181-186.

[10] 陸朋.民俗文化傳承的再造空間研究[D].武漢:武漢

大學,2017.

[11] 譚華,鄭巧.空間生產(chǎn)視角下地方民俗文化的移植與

傳播:以恩施土家女兒城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71-75.

[12] 陳秋.女性民俗與農(nóng)村婦女的村莊政治參與:以溫州

L村為個案[J].云南民族 大 學 學 報(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2017(3):78-85.

[13] 郭起華,曾曉林.客家民俗符號的性別隱義及成因探

析[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2):38-41.

[14] ZHANGJM.Feministresponsesto COVID-19in

Chinathroughthelensofaffect[J].Feministmedia

studies,2023(4):1327-1343.

[15] CHAKRABORTYR,DE S.Camouflaged protocols

ofwomanhood:inherentparadoxesofBengal[J].Psychologicalstudies,2022(4):488-500.

[16] MICHALOPOULOSS,XUE M M.Folklore[J].The

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21(4):1993-2046.

[17] HURLEYZ,HOJEIJZ.Coming-of-ageofteenagefemalearabgothicfiction:afeministsemioticstudy[J].

Humanities,2023(1):1-15.

[18] ROLANDB.Rhetoricoftheimage[M]//ROLAND

B.Image,music,text.New York:Hilland Wang,

1977:32-51.

[19] BAUDRILLARDJ.Simulacraandsimulation[M].

GLASERSF,trans.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95:28-38.

[20] 費斯克.傳播研究導論:過程與符號[M].許靜,譯.2

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2.

[21] 李紅,董天策.符號學分析:網(wǎng)絡公共事件研究的新路

徑[J].新聞大學,2012(1):99-108.

[22]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

印書館,1999:37-40.

[23] 本維尼斯特.普通語言學問題(選譯本)[M].王東亮,

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81-

86.

[24] PEIRCECS.Peirceonsigns:writingsonsemioticby

CharlesSandersPeirce[M].ChapelHill: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1991:7-12,30-49.

[25] ZHANGX M,SHENGJL.A Peirceansemioticinterpretationofasocialsig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7,64:163-173.

[26] PEIRCECS.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Vol.2elementsoflogic[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32.

[27] 楊珍.“被看的女人”:媒介傳播中女性形象的符號學

批判[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46-48.

[28] 張驍鳴,王駿川.節(jié)慶形象概念的皮爾士符號學分析:

廣州“波羅誕”案例[J].旅游學刊,2018(10):97-106.

[29] ECHTNERC M.The semiotic paradigm:implicationsfortourism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

1999,20(1):47-57.

[30] 茅亞 萍.淺 析 網(wǎng) 絡 的 匿 名 傳 播 [J].當 代 傳 播,2003

(6):59-61.

[31] 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修訂本)[M].南京:南

京大學出版社,2016:104-106.

[32] 焦杰.傳統(tǒng)習俗禁忌中的“厭女情結”及其原因考察:

以社會性別和人類學為視角[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14(4):91-98.

[33] 吳晉峰.旅游吸引物、旅游資源、旅游產(chǎn)品和旅游體驗

概念辨析[J].經(jīng)濟管理,2014(8):126-136.

[34] 劉瑞生.新媒體傳播轉型視閾下的意識形態(tài)建構[J].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63-167.

[35] 陳世華,李玉榮.公共議題中符號的表征與傳播[J].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10-117.

[36] ELLESTR?M L.Symbolicity,language,and mediality[J].Semiotica,2022,247:1-32.

[37] 張鐵云,張昆.公眾輿論嵌入國家外交的理論演繹與

現(xiàn)實張力[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

21

周賢雅等:媒體傳播視域下民俗旅游性別秩序的符號學分析———基于“女游客登龍舟事件”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27頁

(4):68-76.

[38] 喻發(fā)勝,張玥.沉浸式傳播:感官共振、形象還原與在

場參與[J].南昌大學學報(人 文 社 會 科 學 版),2020

(2):96-103.

[39] KLINGKG,MARGARYAN L,FUCHS M.(In)equalityintheoutdoors:genderperspectiveonrecreationandtourism mediaintheSwedishmountains[J].

Currentissuesintourism,2020(2):233-247.

[40] LONGF,AZIZN A,NGAH A H.Explor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travelmotivationsandinformation

sharingbehaviorsonsocial media:gendered differencesofChineseGenYinacontextofconfucianism

[J].JournalofChinatourismresearch,2023(2):245-

265.

[41] SMITH W E,KIMBU A N,DEJONG A,etal.Genderedinstagramrepresentationsintheaviationindustry

[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23(3):639-663.

[42] AROUSJA,LOUAIL B,TAYEB M E,etal.Impactofsocialmediasitesonthedevelopmentofinland

tourisminSaudiArabia:afieldstudyonasamplein

SaudiArabia[J].3Cempresa,2024(1):15-34.

[43] ECO U.Thelimitsofinterpretation[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90:21,30-32.

[44] 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M].尹曉蓉,譯.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3:186-192.

[45] 紀玉華.批評性話語分析:理論與方法[J].廈門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149-155.

[46] DUNDESA.Whatisfolklore? [M]//DUNDES A.

Thestudy offolklore.New Jersey:Prentice-Hall,

1965:1-3.

[47] 孫群群,白晉湘,張小林,等.工具的認同抑或隔離:中

外民俗體育性別參與的文化人類學研究:西班牙斗牛

舞與水族斗角舞的田野考察[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

教育),2018(11):69-75.

ASemioticAnalysisofGenderOrderinFolkloreTourismfromthe

PerspectiveofMediaCommunication

—Basedonthe“FemaleTouristBoardingtheDragonBoatIncident”

ZhouXianya

1,ZhangXiaoming

1,2

(1.SchoolofTourism Management,SunYat-senUniversity,Zhuhai519082,China;

2.CenterforTourism PlanningandResearch,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act:Theonlineviolenceof“FemaleTouristBoardingtheDragonBoatinJiujiangTown,Foshan”involvesthreedomains:mediacommunication,genderorder,andfolkloretourism.Thisstudyutilizes

Peirce’ssemioticanalysisframeworkof“(sign)representamen/object/interpretant”toanalyzethemultipleinterpretationsofthe“FemaleTouristBoardingtheDragonBoat”incidentfromvarioussocialandculturalperspectives,includingfeministculture,modernizationoffolklore,andtourismculture.Thefindingsrevealthat,ononehand,amongthediverseinterpretations,therearetwoopposingexplanatorylogics:“theincidentshouldbeexaminedthroughagenderlens”and“theincidentshouldnotbeco-optedby

genderissues”.Ontheotherhand,thisexplanatorylogicalsoindicatesthatfeministculturepredominates

overtheinterpretationsoftheothertwosocialcultures,servingasacommonunderlyinglogicinsubsequentunderstandings.Thestudypositsthatthedominanceoffeministculturerendersthedisseminationof

folkcultureintertwinedwithgenderissuessusceptibletothe“simulacra”trap.Therefore,itisessentialto

confrontandactivelyaddressgenderissueswithintheprocessofadaptingfolkculturetomodernity,while

alsourgingthemediatoshouldergreatermoralresponsibilityfortheappropriatedisseminationofgenderrelatedtopics.

Keywords:socialmedia;folkloretourism;genderorder;Peirce’ssemiotics

[責任編輯:連云凱]

22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28頁

2024年8月

第17卷 第8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408060

http://gllylt.cbpt.cnki.net

【性別與旅游研究】

博物館場域中的性別敘事

———以廣州農(nóng)民工博物館為例

萬 蕙,畢英男,梁穎稚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 人文與法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摘 要]現(xiàn)代城市中興起的農(nóng)民工博物館體現(xiàn)了一種以發(fā)展和市場為中心的個人化敘事,這種敘

事與經(jīng)濟理性和追求個體經(jīng)濟發(fā)展的理念相一致。興建于2012年的廣州農(nóng)民工博物館的展覽設

計了一個性別敘事序列,從市場轉型中流動勞動力的生產(chǎn),到世俗的家庭生活,再到女工的情感表

達,表征了意氣風發(fā)的女工審美形象,塑造了堅韌不拔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和人格。博物館的性別敘

事始于女性在公共勞動中的就業(yè)實踐,以及“勞動”在女工主體建構中的關鍵性作用。同時,有關女

工的故事腳本展示了它對游客的教育價值,即女性只有通過自力更生和獨立自主的“勞動”,才能獲

得真正意義的性別平等以及自我主體的崛起。因此,廣州農(nóng)民工博物館積極參與到當代經(jīng)濟社會

意識形態(tài)的塑造中,它不僅是一個文化載體,還兼具經(jīng)濟意涵與審美價值,從而形成了一種復合型

的敘事體系。

[關鍵詞]性別表征;性別敘事;女性主體;博物館;女工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784(2024)08-0023-10

0 引言

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第16屆全體大會明確指出,博

物館致力于搜集、保存和探究并向公眾展示人類與

其生活環(huán)境的各類見證物,以此達成學術研究、教育

普及和審美享受的目的;它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作

為常設性機構向公眾開放[1]。隨著旅游文化的不斷

發(fā)展以及民眾旅游需求的增長,博物館在規(guī)模上不

斷攀升、趨于完備,在功能上超出其展示保護與教育

研究的固有要求,凸顯其旅游載體的意義與城市文

化的展現(xiàn)[2]。根據(jù)國家文物局的最新統(tǒng)計,我國已

備案的博物館總數(shù)達6565家,位居全球前列[3]。

農(nóng)民工博物館是概念較為新穎、創(chuàng)設相對較晚

和時代特征較為明顯的一種專題博物館[4]。2012

年9月28日建成的廣州農(nóng)民工博物館是廣東省內(nèi)

的第一個農(nóng)民工主題博物館,也是全國第一個農(nóng)民

工輸入地的農(nóng)民工博物館[5]。農(nóng)民工博物館的建設

是基于以下社會事實:其一,農(nóng)民工群體是中國改革

開放與社會經(jīng)濟轉變時期的特有現(xiàn)象,是這一歷史

進程中的顯著新生力量[6]305。其二,他們大規(guī)模地

從農(nóng)村向城市遷移,在人類遷徙史上占據(jù)重要的位

置。這一遷移主要由個人驅動,體現(xiàn)了勞動力市場

的自發(fā)調(diào)節(jié)機制[7]2707。其三,農(nóng)民工已深度融入國

家經(jīng)濟社會的各個層面,為促進中國城鄉(xiāng)發(fā)展注入

了強勁動力[8]。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以“打工妹”為代表的女

23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地方性理論視角下鄉(xiāng)村旅游地發(fā)展演變的驅動機制研究”(23BGL167)資助。

[收稿日期]2024-06-14

[作者簡介]萬蕙(1982-),女,湖北武漢人,博士,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女性

主義地理學,E-mail:mamhei82@163.com;畢英男(2000-),男,黑龍江哈爾濱人,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2023屆本

科畢業(yè),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研究,E-mail:2725312538@qq.com;梁穎稚(1976-)女,廣東湛江人,碩士,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

與法學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研究,E-mail:lyingzhi@scau.edu.cn。

第29頁

性農(nóng)民工群體已成為農(nóng)民工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

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農(nóng)民工群體規(guī)模較為龐大、

貢獻十分突出,但在家庭與社會話語體系的建構中

往往被忽視[9]120。因此,急需重視博物館場域下的

女性形象和女性聲音,全面地向游客展示女性農(nóng)民

工群體獨特的生活狀態(tài)、精神面貌與文化體系,喚醒

游客尊重女性的情感聯(lián)結。同時,通過博物館對女

性農(nóng)民工群體的展覽,能推動全社會對女性農(nóng)民工

群體的重視與關愛,促進性別平等。

1 文獻綜述

1.1 博物館場域中的符號、話語與敘事

隨著旅游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文旅融合已成為博物

館發(fā) 展 的 重 要 趨 勢[10]。2022 年 ICOM (InternationalCouncialofMuseums)特別大會通過的最新

“博物館”定義指出,博物館作為一種長期存在的社

會服務機構,不以營利為目標,致力于調(diào)查、積累、維

護、解讀及展現(xiàn)實體與非實體的文化遺產(chǎn)[11]。專題

博物館面向大眾敞開大門,易于訪問且氛圍包容。

通過專業(yè)的運營手法與互動交流,專題博物館在社

區(qū)的支持下,為學習、審美、思考及信息交流搭建了

多樣化的實踐場景。因此,專題博物館是價值感知

的核心和文化社會內(nèi)涵的傳播者,潛移默化地對公

眾的觀念和行為模式產(chǎn)生影響[12]。

近年來,學界提出了兩種專題博物館的研究路

徑。第一種路徑關注博物館的意義生產(chǎn)和話語實

踐。展品所承載的意義并非固有或靜態(tài)的,而是依

據(jù)采用的分類系統(tǒng),以文化的方式被建構。這一路

徑深入分析了物品成為博物館展覽組成部分時涉及

的意義生成活動,強調(diào)通過博物館內(nèi)的物件、文字、

視覺展示、模型及聲像的綜合,構筑了一個既多維交

織又內(nèi)在一致、相互支撐的符號系統(tǒng)[13]168。其研究

范式是從符號學出發(fā),通過細審意義被建構和生產(chǎn)

的方式,思考各種物品如何獲得意義,以此考慮意義

在博物館語境內(nèi)被生產(chǎn)出來的方式,以符合各種特

定的話語結構[14]39。第二種路徑關注博物館的敘事

轉向。20世紀90年代前后,“敘事”的概念開始走

進學術界的視野。在人文社會科學的諸多研究領域

中,運用敘事的方式進行分析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

近年來,博物館的“敘事轉向”方興未艾,許多策展人

在規(guī)劃展覽時傾向于融入敘事學理念,利用故事講

述的方式來優(yōu)化博物館展示空間的信息布局。這種

方法可以幫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跟隨展覽內(nèi)容的邏

輯走向,提升了信息的清晰度和吸引力[15]。在策展

實踐中,展覽敘事包含2個核心方面:其一為敘事內(nèi)

容的設計,涵蓋文本的構造、主題設定、視角選擇及

敘述框架;其二則是敘事表達,涉及對展示形式、空

間安排及數(shù)字交互技術的應用[16]。程俊蘭等[17]指

出,讓展覽內(nèi)容貼近現(xiàn)代生活議題,并采用角色化手

法使主題生動化,是提高游客參與度的有效策略。

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博物館,因長期受男性文

化的影響,展覽敘事中的女性存在被邊緣化,或遭遇

刻板印象和失真處理等問題。近年來,女性主題展

覽的增多標志著博物館開始重視并重新塑造女性文

化角色[18]93。傅美蓉[19]指出,國內(nèi)博物館在展覽上

逐漸轉變,不再單一強調(diào)“國之重器”的宏大敘事,而

是從細微處入手,采用“小歷史”的視角來重新探索

和展現(xiàn)女性文化,旨在打破傳統(tǒng)男性主導敘事中女

性形象的單一性,為女性提供一個講述自己故事的

公共平臺,助力重塑多元化的女性文化身份。這說

明博物館正通過采納新展覽觀念和技術來反映女性

的多樣生活與社會作用,凸顯她們在現(xiàn)代社會的影

響力,此舉彰顯博物館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的積極作

用[20]。

提及具體的案例研究分析,傅美蓉[21]以婦女文

化博物館及其語境下的“三寸金蓮”為研究對象,通

過對博物館語境下展品的研究,分析展品通過話語

實踐的路徑,繼而探究婦女在博物館語境下展演自

我表征,建構女性主體身份的可能性。范曉君等[22]

則以紡織博物館為研究對象,嘗試跳出固有女性主

題博物館場域的研究,分析其展演與解說系統(tǒng)下的

女性表征,并提出反思與建議。

1.2 珠三角女工的性別書寫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珠三角地區(qū)工廠女性

農(nóng)民工的生活和命運成為農(nóng)民工研究的熱點,也成

為探討現(xiàn)代化進程和理解普通女性時代處境的契

機[23]。大眾關注的焦點從第一代農(nóng)民工在城市遭

遇的排斥,轉移到新生代農(nóng)民工留城市與回農(nóng)村的

兩難選擇;從最早的惡劣勞動環(huán)境和“打工妹”進城

或返鄉(xiāng)的悲情敘事,轉到對留守兒童、老人困難的探

討。然而,這些研究普遍將農(nóng)民工視作主流社會外

部的“他者”,掩蓋了農(nóng)民工日常而多元的生活[9]120。

與此同時,女性農(nóng)民工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代表

和被代表的文化政治中。在農(nóng)村勞動力開始涌入城

市時,部分公共媒體采用的話語實踐經(jīng)常將她們與

混亂、不文明甚至犯罪等詞匯聯(lián)系在一起[24]132。但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隨著“打工”一詞在中國

24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30頁

南方的逐漸流行,有關農(nóng)民工的公共話語開始變得

更加復雜和混雜,有關女性農(nóng)民工的敘事也發(fā)生了

雙重轉變。一方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

多的農(nóng)村女性移民通過大眾文化渠道,包括流行雜

志、廣播、電視節(jié)目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講述她們在城市的

遷移和勞動經(jīng)歷,并參與塑造自己的身份[6]313。另

一方面,代表國家意志的主流媒體越來越多地參與

女性農(nóng)民工理想形式的文化建設。較之早年過度呈

現(xiàn)負面色彩的報道不同的是,主流媒體將農(nóng)民工群

體描繪為“勤勞”“堅定”“有遠見的主體”“中國經(jīng)濟

的支柱”等更具贊美性、審美化的形象和主題[7]2714。

但相較于對農(nóng)民工整體的關注,國內(nèi)主流媒體對女

性農(nóng)民工的報道顯得不足,展現(xiàn)出她們在媒體敘事

中的“結構性劣勢”。即便是在體現(xiàn)社會關懷和強調(diào)

政策成效的官方報道中,女性農(nóng)民工的形象也常常

缺 乏 主 體 性,未 能 充 分 展 現(xiàn) 其 個 體 故 事 和 自 主

性[24]137。

基于以上論述,本研究首先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是性別差異如何與經(jīng)濟條件、勞工政治和公共文化

等社會要素發(fā)生關系,從而在博物館場域中敘寫新

時代的女工形象。關注性別問題意味著要改變?nèi)藗?/p>

對博物館功能和博物館知識生產(chǎn)的固有認識,去探

究不同性別之間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關系。本研究其次

擬探討的第二個問題是在博物館的話語體系中,有

關女性農(nóng)民工的表征如何完成自我的性別身份和主

體性的確立,而關于主體形成過程的討論,只有在更

廣泛的政治經(jīng)濟和差異政治框架內(nèi)進行才有意義。

2 研究方法與案例地介紹

2012年9月28日建成的廣州農(nóng)民工博物館是

廣東省內(nèi)的第一個農(nóng)民工博物館,也是全國第一個

農(nóng)民工輸入地所在的農(nóng)民工博物館。它位于廣州市

白云區(qū)馬務村,由馬務聯(lián)合工業(yè)區(qū)的12號舊廠房改

建而成,占地約5000m

2。該工業(yè)區(qū)于2017年進行

了翻新,并逐步轉變?yōu)橐粋€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旨在吸引藝

術、廣告、時 尚 設 計、技 術 和loft生 活 等 領 域 的 投

資[6]310。

博物館整體分為4層:第一層原為專題展廳,致

力于復原制衣廠與制鞋廠流水線的實況;第二層以

“孕育和發(fā)展”為主題,從歷時性與制度沿革的角度,

講述了農(nóng)民工現(xiàn)象從產(chǎn)生、發(fā)展到壯大的過程;第

三、四層則以“走進億萬農(nóng)民工”為主題,通過微縮場

景、實物和圖文等方式,再現(xiàn)了農(nóng)民工群體工作、學

習和生活的場景。

本研究團隊分別于2019年10月、2021年4月

和2023年3月三度前往農(nóng)民工博物館實地調(diào)研,采

集到實地圖片260余張。記錄的數(shù)據(jù)有3種形式:

圖像/物體(約50%)、解說性文字(約10%)及圖像/

物體和文字的組合(約40%)。除了討論普通館藏,

本文還將分析特色館藏———“女工情書”。此外,研

究人員實地采訪了15名游客,平均訪談時長1小

時;記錄游客留言簿中的留言,錄入解說詞與留言本

5200余字。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本研究正文將不會

呈現(xiàn)游客對農(nóng)民工博物館的看法,而是在結論中進行

簡短的陳述。

本文正文側重于符號、話語與敘事分析,采用視

覺分析法和文本細讀法。視覺分析法包括觀察展品

及圖像的顯性特征,如展品外觀、尺寸比例、展覽方式

以及館藏圖像的構圖方式、焦點位置、色彩搭配、光線

處理、地點環(huán)境和人物姿態(tài)表情等,以識別展品及圖

像的隱形意義,如社會話語及情感傳達[25]。視覺分

析中的敘事分析不僅考察展品及圖像本身,還包括剖

析展品圖像之間是如何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連貫的故

事。文本細讀法關注博物館解說詞的詞匯選擇、句法

結構、修辭手法、意象和象征等;這些細節(jié)揭示了文本

的意圖、情感、話語以及深層含義[13]153-160。

在此基礎上,本文還將討論女性農(nóng)民工的勞動

經(jīng)歷、日常生活、角色身份和情感情緒等是如何編碼

成博物館場域中的視覺符號,同時解碼圖像、展品和

解說詞中的話語,揭示博物館中女性主體建構的敘

事學策略(圖1)。本文的研究方法基于以下邏輯,

即符號的意義建構是一個社會化過程,取決于社會

利益、規(guī) 范 和 意 識 形 態(tài),并 表 達 了 社 會 結 構 和 關

系[13]1-10。在這種情況下,本文分析的圖像、展品、解

說詞等博物館表征系統(tǒng)不是社會現(xiàn)實的客觀復制,而

是國家認可關于女性農(nóng)民工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文化政

治和社會關系與性別關系得以申述的重要途徑。

圖1 博物館性別敘事分析框架

25

萬 蕙等:博物館場域中的性別敘事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31頁

3 農(nóng)民工博物館中的性別敘事:符號與表征

展覽空間中的物品、解說詞和圖像等構成了農(nóng)民

工博物館豐富的符號系統(tǒng)。這些符號既作為性別表征

的物質證據(jù),也為各種性別現(xiàn)象提供了深刻的洞見。

本節(jié)考察被官方認可的性別意涵如何通過分類和展出

的方式被生產(chǎn)出來。這個過程包含了符號的意指實

踐、故事話語的交融與多重情感的敘事等方法和手段。

3.1 博物館女工符號系統(tǒng)

研究團隊對現(xiàn)場采集到的260余張照片進行了

篩選和分類,整理總結博物館場域中具有代表性的

女性符號,同時對類型相似的女性符號進行合并。

展覽空間不僅是承載女性符號的物理容器,也是性

別敘事的參與者。本文以女性符號所處的空間為分

類依據(jù),共歸納出3種空間類型———勞動空間、家庭

空間和公共活動空間(表1)。

表1 廣州農(nóng)民工博物館女性符號一覽表

敘事場景 女性符號 敘事場景 女性符號

勞動空間

《百業(yè)圖》中的女性環(huán)衛(wèi)工人

《百業(yè)圖》中收廢品的女工

餐廳教授和學習的女性服務員

餐廳后廚忙碌的面點女廚師

汽車廠生產(chǎn)流水線上的女工

制衣、制鞋廠的女工

公共活動

空間

表彰大會上的女工

獲得表彰和被接見的女工

參與文藝活動的女工

參與志愿服務的女工

參與學習培訓的女工

返鄉(xiāng)返崗中的女工

家庭空間

倚靠丈夫休息的女工

電話亭中與家人通話的女工

為家人做飯的女工

在勞動空間中,博物館展演了女工群體的多種

職業(yè)形象,如制衣、制鞋廠的女工、器械裝配流水線

上的女工、女性環(huán)衛(wèi)工人、餐廳女性服務員、食品女

性零售員、后廚的面點女廚師等。展覽的職業(yè)以制

造業(yè)、紡織業(yè)和服務業(yè)等行業(yè)為主,其與珠三角產(chǎn)業(yè)

結構的“三分天下”到”“二三一”格局相呼應① 。

博物館展演的女工群體以中青年為主,年齡在

18~45周歲。關于女工的戶籍地,展覽在文案敘事

中論及,如博物館的第三章“百萬民工闖廣東”中的

第一節(jié)“東西南北中,發(fā)財?shù)綇V東”援引了新華社的

報道,其描繪了1989年春運期間“從湖南、湖北、四

川及全國四面八方的村寨田野匯出的數(shù)百萬農(nóng)民”

所形成的民工潮。類似的敘事說明女工大多來自廣

東省周邊的省份,也間接地表明了隨著改革開放的

深入,來自全國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農(nóng)民工群體加速了廣

東的經(jīng)濟轉型和社會轉型。

博物館內(nèi)的信件、證件、歌謠和試卷等展品也展

現(xiàn)了女性農(nóng)民工群體的學習和通信等社會活動,其

文字用語往往樸實無華,這也反映了在當時信息網(wǎng)

絡欠發(fā)達的背景下,農(nóng)民工群體雖然沒有較高的文

化程度,但具備基本的書寫能力。整體而言,農(nóng)民工

博物館展演了20世紀90年代至2012年前后的女

工群體,她們處于青壯年階段,來自廣東周邊的欠發(fā)

達省區(qū),文化程度偏低但掌握基本交際的書寫技能,

以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為主,職業(yè)類型多樣。這些要素

構成了女性農(nóng)民工形象的符號系統(tǒng)。

3.2 博物館女工形象話語

符號的價值在于它們被賦予的意義[13]22。農(nóng)民

工博物館符號系統(tǒng)不只展示女工“是什么”這樣簡單

的客觀描述,更重要的是構成了女工“應當是什么”

的一套認知邏輯。勞動空間的展演頻率在三類空間

中最高,它將豐富多樣的工廠景觀和勞動現(xiàn)場關聯(lián)

在一起,形成了相對連貫的意義軸線,為女工進入經(jīng)

濟活動領域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切入點。

圖2展現(xiàn)了高度機械化的汽車裝配流水線照

片。處于勞動空間中的工人作為組裝環(huán)節(jié)中的一道

程序,其具體工作便是不斷地重復機械動作。汽車

廠重工業(yè)勞動空間與生產(chǎn)過程帶有強烈的男性化特

征,然而機械化的生產(chǎn)工具和生產(chǎn)方式,可以消弭因

身體素質差異而產(chǎn)生的性別分工壁壘,彌補了男女

體力上的鴻溝,拓展了女性參與生產(chǎn)勞動的領域。

照片景深中的女性工人符號意指被模糊或縮小的性

別差異,使得女性的“性別中立”敘事成為可能。

26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32頁

圖2 汽車廠生產(chǎn)流水線上的工人

(拍攝者/畢英男 來源/廣州農(nóng)民工博物館 策展人/哈曉斯)

圖3展現(xiàn)了輕工業(yè)制衣、制鞋廠中女工群體的

工作場景,表明紡織業(yè)和服裝行業(yè)是女工就業(yè)的主

要行業(yè)。紡織業(yè)和服裝行業(yè)的計件薪酬意味著工資

水平與工作效率相關聯(lián)。圖片中,勞動節(jié)奏一致的

女工、排列整齊而密集的勞動機器意指勞動空間的規(guī)

則和秩序,這種秩序帶來了高效的生產(chǎn)力。服裝廠棚

頂高掛的“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標語,

強化了工作的可替代性和個體勞動的經(jīng)濟意義。

圖3 制衣、制鞋廠的女工

(拍攝者/畢英男 來源/廣州農(nóng)民工博物館 策展人/哈曉斯)

圖4呈現(xiàn)了服務業(yè)空間女性學習新技能的過

程。認真聆聽或動手實操的女服務生或女廚師展演

了流程標準和注重細節(jié)的工作特質,也凸顯自我進

取、自我負責和自我發(fā)展的女工主體。

圖4 餐廳學習的女性服務員

(拍攝者/畢英男 來源/廣州農(nóng)民工博物館 策展人/哈曉斯)

27

萬 蕙等:博物館場域中的性別敘事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33頁

家庭空間更側重于展現(xiàn)女工的家庭職責。圖5

以微縮的方式,再現(xiàn)了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家庭的生活

場景:在客廳聊天的孩童,從廚房走入客廳的母親、

臥室中看電視的父親。家庭空間陳設的簡陋表征了

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家庭的經(jīng)濟拮據(jù)。夫妻的家庭分工

強化了“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家庭觀念,以及對女性

“賢妻良母”觀念的再確認。

圖5 微縮家庭場景中的女性

(拍攝者/畢英男 來源/廣州農(nóng)民工博物館 策展人/哈曉斯)

博物館展覽的社會活動空間表明,具有自我進

取精神的女性模范甚至可以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圖6)。例如,來自四川廣安農(nóng)村的胡小燕,1998年

南下廣東佛山打工,從基層工人一步步走上車間管

理崗位。2008年在廣東省第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

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成為首批

三位農(nóng)民工全國人大代表之一。2012年,通過公務

員選拔,任佛山市三水區(qū)總工會副主席。胡小燕以

倡導成功意志的“勵志寫作”實現(xiàn)了階層躍遷,她的

故事被博物館采納,成為尋求夢想、實現(xiàn)夢想的女工

職業(yè)經(jīng)歷的縮影。

圖6 被表彰的女工代表

(拍攝者/畢英男 來源/廣州農(nóng)民工博物館 策展人/哈曉斯)

3.3 女工的情感敘事

在農(nóng)民工博物館的實物展品中,展演女工“甜蜜

愛情”的情書格外奪人眼球。博物館總策劃哈曉斯

回憶了收集女工情書的戲劇化一幕:

我在廣州利工民針織有限公司與一群農(nóng)民工座

談。臨近結束時,我問大伙兒:“你們誰還保留著當

28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34頁

年寫的情書? 這時,坐在后面一位瘦弱文雅的女工

舉起手說:“我有!”這名女工叫賈桂瓊,重慶萬縣人。

1993年她剛17歲時來廣州打工。起初在鞋廠、玩

具廠干,后來做過酒吧服務生、倉庫保管,也干過電

子廠裝配工、漁具廠輔助工,甚至還開過雜貨店,現(xiàn)

在做紡織工。老公是粵北人,同在廣州打工。她說

跟老公談戀愛時寫的情書,她一直保存著……紙間

躍然而出的那份淳樸細膩的小甜蜜,讓人淚奔……

據(jù)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許多游客看到這些情書都

會“眼眶泛淚”。[5]100-101

女工情書的策展,營造出一個富有精神性和靈

動性的情感空間?!熬痈吲R下”的展覽方式吸引力匱

乏,情感的空間營造和渲染優(yōu)化有效地形成與觀覽

者的共情效應[26]。根據(jù)總策劃哈曉斯的自述,策展

方從重慶籍紡織女工賈桂瓊于1993-1996年寫給

男友的20余封情書中,精心篩選出6段,噴繪后經(jīng)

展板展出。

6封情書片段的情感敘事呈不斷融合、升華的

時間序列。1993年第一封情書書寫純粹的性別吸

引,1994年的 2 封情書表征 了 二 人 感 情 的 逐 漸 升

溫,相思成為情書的主題;1995年的3封情書,二人

情感逐漸成熟,單純的戀愛情愫所帶來的思念,逐漸

轉變?yōu)閷ξ磥砩畹钠诖?封情書篇幅短小,采

用直抒胸臆的方式,結合俚語、俗語、打油詩等素材,

如“信兒”“情哥”“死鬼”“柴米油鹽”等平實俚語、俗

語的使用。此外,博物館對情書中的錯別字予以保

留,沒有糾正,以增加情書的真實度。

展出的情書清晰地表征了博物館的敘事主題:

艱辛的工作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必要途徑。提及工作

環(huán)境的艱苦,賈某敘寫道:“你那里上班蚊子多嗎?

我這里好多蚊子咬我/在這很多蚊子的宿舍里叫你

一聲,××,我好想你。”[5]101 不少文獻討論過20世

紀90年代珠三角工廠空間的惡劣,如高分貝的噪

聲、高溫、粉 塵 以 及 宿 舍 空 間 的 逼 仄、擁 擠 和 陳

舊[6]319,[7]2715。但情書僅提 及 環(huán) 境 中 的 蚊 蟲。珠 三

角地區(qū)地處亞熱帶,溫度高,雨水多,較易滋生蚊蟲。

蚊蟲多并非女工在其生活與工作空間中的典型處

境。盡管博物館游客無從猜測賈某是否遭遇了20

世紀90年代普遍存在于珠三角工廠/宿舍的環(huán)境困

難,但篩選的情書片段建構的工廠/宿舍錨定在被修

飾和凈化的空間中。

賈某的另一封情書寫道:“苦中有樂是英雄,敗

而不倒是好漢。我們應該鼓起勇氣,站起來,去做我

們應該做的事。我們不再去想明天的道路是坎坷還

是平坦,既然這塊土地已經(jīng)接納了我們的腳印,那我

們就 應 去 開 拓、創(chuàng) 造,相 信 每 一 個 腳 印 都 是 踏 實

的”。[5]101 情書話語繪制了一幅樂觀的畫面:通過努

力,獲得經(jīng)濟回報,最終實現(xiàn)階層的向上流動。在親

密關系建立的基礎上,賈某及其男友共同憧憬未來,

完成了對勤勞工作、自我完善等成功意志的書寫。

4 博物館場域中的性別敘事:策略與機制

已有的博物館敘事研究主要探討博物館故事的

結構形態(tài)、運作規(guī)律、表達方式或審美特征,這種對

博物館的形式研究或審美研究隔斷了博物館與社會

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事實上,博物館作為一種人文現(xiàn)象,博

物館敘事中深層的隱性話語,設定了表征的各種參

數(shù)并規(guī)定了獨特的敘事策略和編排次序,以建構特

定的意義和表征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

4.1 農(nóng)民工博物館的性別敘事策略

博物館作為歷史解說與公共記憶的平臺,傳統(tǒng)上

遵循以精英及男性視角為主的宏大敘事方式,導致女

性的故事在歷史敘述中被簡化與邊緣化,甚至被歪

曲。在傳統(tǒng)社會結構里,男性掌握了對歷史敘述的主

導權,女性由于在文化記錄和自我表述方面的受限,

遺留下的文獻資料相對稀少,女性在公共領域的形象

往往被簡化為缺乏個性的扁平化符號,缺失活力與深

度。她們在喪失自我表達權利的同時,也失去了展現(xiàn)

多元生命經(jīng)歷和真實故事的機會[18]92。

事實上,博物館重述女性經(jīng)驗,關乎女性在公共

領域的正當表達與傳播問題。如何打破傳統(tǒng)社會的

空間區(qū)隔,使女性能夠從私人生活空間走進公共空

間,進而獲得其在公共空間自我表征的權利,這是博

物館在敘述女性經(jīng)驗時的核心難題[18]93。農(nóng)民工博

物館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博物館的精英性和單一性,倡導更

加多元的敘事方式;其性別主題敘事正是在這種語

境中被聚焦,并呈現(xiàn)典型特征的。

一方面,農(nóng)民工博物館采用了聚焦個體的敘事

策略,減少寬泛的歷史概述,轉而著重展示女性私人

物品,如衣物、飾品及書信等,這些展品富含女性日

常生活的情感與細節(jié)。另一方面,博物館重申了勞

29

萬 蕙等:博物館場域中的性別敘事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35頁

動場域中女工的“去女性化”,展覽的與男工相同的

女工工種、工裝和工具,意指女工可以完成與男工相

同工作的無差異性別氣質,從而形成了性別表征多

樣化的女性群像。

另外,博物館策略性地創(chuàng)造“情感”,以“女工故

事”作為情感載體,強化了博物館的敘事渲染力。博

物館以“訴諸情感”和“情感認同”為敘事導向,關注

展品維度的語義表征及其修辭策略,通過情感化的

解說詞和展品來講述女工的故事。具體而言,博物

館借助通感的修辭手法,如廣州火車站電話亭的擬

像、館內(nèi)縈繞的思鄉(xiāng)歌聲、模擬車間里播放的女工互

勉的對話和深情款款的情書等———打通了館內(nèi)視

覺、聽覺和觸覺之間的感知壁壘,構建了一種立體

的、復合的多感官刺激結構。因此,在博物館敘事結

構中,情感扮演著復合的角色:它既是故事傳達深層

含義的關鍵所在,也是構建敘述意義、增強表達效果

的修辭工具。相應地,博物館性別敘事所關注的核

心命題便是綜合運用情感化的表征語言、方法和策

略,通過對情感元素的選擇,挖掘情感故事,對情感

體驗的塑造,幫助觀覽者更好地理解關于“她們”的

故事、主題和話語。

4.2 “勞動光榮”的敘事機制與女工主體建構

農(nóng)民工博物館建成的社會語境包括:第一,大眾

媒體和公共文化對農(nóng)民工的描述呈現(xiàn)更加積極甚至

浪漫的趨勢[7]2720,[24]136;第二,政府調(diào)整政策,對農(nóng)民

工的權利主張給予了承認,并強調(diào)將之更好地納入

福利體系中;第三,“勞動”構成了博物館敘事的一種

典型環(huán)境或典型語境。勞動有效地確立了勞動者作

為主體的角色地位,這一地位涵蓋了政治和經(jīng)濟維

度,同時也蘊含了倫理與情感層面的重要性。

在此基礎上,農(nóng)民工博物館的展覽設計了一個

女性農(nóng)民工敘事序列:從市場轉型中流動勞動力的

生產(chǎn),到城市的世俗生活,再到女工身體和主體的再

創(chuàng)造。這個敘事焦點始于女性在公共勞動中的就業(yè)

實踐,以及“勞動”在女性農(nóng)民工建構主體身份中的

關鍵性作用。這種樂觀和前瞻性的基調(diào)貫穿了整個

展覽。圍繞“勞動光榮”的修辭,展覽頌揚了女性農(nóng)

民工熱愛勞動、勤勞工作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博物

館對“勞動”的諸如“女工在生產(chǎn)流水線上日復一日

地辛勤勞作,灑下了青春的汗水”的詩意化和審美化

敘述中,“勞動”超越了單純謀生的手段,因為它不但

改變了女性農(nóng)民工的個人命運,更重要的是它帶來

了廣東的經(jīng)濟騰飛,創(chuàng)造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種

精神和信念使得“勞動”這一生存手段在強調(diào)專業(yè)分

工、機會平等和開放市場的語境中,蘊含了政治經(jīng)濟

學的意義和功能。

博物館的第二個焦點強調(diào)了城市就業(yè)是女工群

體自我完善和自我培養(yǎng)的途徑。博物館的介紹性文

字完成了明確的話語表達,即農(nóng)民工開始了一場實

現(xiàn)夢想的冒險,美好生活必須通過個人努力來實現(xiàn)。

這類話語包括2個方面。第一,博物館展覽強調(diào)個

體主體層面的自我責任要求。個人責任意味著個人

被賦予了一定的技能和資源,以便在一個優(yōu)化集體

利 益 和 個 人 生 活 的 社 會 系 統(tǒng) 中 發(fā) 展 適 當 的 行

為[6]322。換句話說,博物館鼓勵女性農(nóng)民工對自己

的福祉負責,并內(nèi)化成為一個自我創(chuàng)造的寓言。第

二,有關女性農(nóng)民工的故事腳本展示了它們對游客

的敘事的教育價值,即女性只有通過自力更生、獨立

自主地“勞動”,才能獲得真正意義的性別平等以及

自我主體的崛起。因此,博物館的敘事過程積極參與

到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塑造中,并演變成為融合

文化、政治、經(jīng)濟及審美要素的話語體系(圖7)。

圖7 博物館性別敘事機制

5 結論

隨著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博物館逐漸成為城

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支點[27]。在性別議題引發(fā)關注

的今天,女性敘事逐漸進入博物館場域。但已有女

性主題展覽多遵循以物件為主的敘事模式,對女性

形象的構建往往停留在單一的物質層面,沒有深入

挖掘女性的社會實踐[14]37,[18]95。

30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36頁

本文討論了對女性農(nóng)民工主體建構的政治經(jīng)濟

學如何在博物館敘事中展示的問題。在農(nóng)民工博物

館里,“勞動光榮”這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

的主流話語被再次激發(fā)?!皠趧庸鈽s”“女性能頂半

邊天”等的敘事曾經(jīng)體現(xiàn)了一種特定政治意識形態(tài)

的文化特征,它強化了集體勞動與國家目標之間的

聯(lián)系[28]。然而,在農(nóng)民工博物館內(nèi),“勞動光榮”的

話語與個人的原子化敘事密切相關,這種敘事說明

了女性農(nóng)民工群體自我培育和自我完善的愿景在官

方的倡議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此外,博物館將勞動

與個人權利、待遇和價值聯(lián)系起來。從這個意義上

說,農(nóng)民工博物館參與了勞動力市場化后社會規(guī)范

和價值觀的變化。這包括個人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更積極地參與基于市場的競爭,承擔更多的風險。

“自力更生”和“勤勞進取”作為女性主體的確立依

據(jù),即使在展覽情書的親密關系書寫中,也明確地表

征了這種價值觀念。

本文實地調(diào)研的15名游客以多元的觀感回應

了博物館中的性別敘事。大多數(shù)受訪者認同博物館

表征的話語,表達了對農(nóng)民工貢獻的感謝,并稱贊國

家承認農(nóng)民工的貢獻和權利,如:

很欣慰有這么個博物館譜寫中國農(nóng)民工的事

跡。中國的強大與繁榮,離不開他們的辛苦付出。

此館更多地體現(xiàn)了一種人性與情懷的光耀,一種人

道的關懷,一種社會與政府的人本主義,一種社會的

進步,一種文明的提升。(2021年4月)

但有受訪者表達了對博物館將女性農(nóng)民工現(xiàn)狀

過于浪漫化敘事的擔憂,以及對少數(shù)成功女性農(nóng)民

工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懷疑,如:

博物館里展示的故事并不是大多數(shù)女工的典型

故事。這些成功者是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無法企及的

……對農(nóng)民工的勞資糾紛、福利保障等問題展示得

不夠充分。(2023年3月)

游客的話語表明,對女性農(nóng)民工看法片面地聚

焦她們的經(jīng)濟價值和經(jīng)濟貢獻,將淡化女性農(nóng)民工

艱難的勞動經(jīng)歷以及弱化對現(xiàn)有勞動制度的反思。

針對此情況,本文建議:首先,博物館方注重敘事的

多元性和深度,避免將女工形象單一化或局限于傳

統(tǒng)角色,并展現(xiàn)女性農(nóng)民工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多

樣性的社會議題,包括職場平等、家庭暴力、健康權

益和性別身份等。其次,確保展覽內(nèi)容和設計體現(xiàn)

女性農(nóng)民工的主體性,通過第一人稱敘述、口述歷史

和自傳材料等形式,增強女性農(nóng)民工的能動性和自

我表達。最后,創(chuàng)設更多互動環(huán)節(jié)和參與式展覽,鼓

勵游客特別是女性游客參與到展覽的構建和討論

中,通過工作坊、論壇和數(shù)字互動裝置等形式,提升

游客的體驗感并產(chǎn)生共鳴,使博物館成為推動社會

進步的平臺。

注釋

①2019年第十屆“中國統(tǒng)計開放日之廣東”活動中,官方指

出,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廣州70年發(fā)展,廣州經(jīng)濟社會建設的各

個領域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均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突

破2萬美元。產(chǎn)業(yè)結構向高層次演進,由一二三產(chǎn)業(yè)“三

分天下”逐 步 演 化 為 “二 三 一”再 到 “三 二 一”的 格 局。

https://tech.southcn.com/node_1da01ca84b/01a630f596.

shtml.

參考文獻

[1] 杜水生.從博物館的定義看博物館的發(fā)展[J].河北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119-121.

[2] 李瑛.我國博物館旅游產(chǎn)品的開發(fā)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分

析[J].人文地理,2004(4):30-32.

[3] 施雨岑.新華社權威快報丨我國博物館總數(shù)達到6565

家[EB/OL].(2023-05-18)[2024-06-28].http://www.

xinhuanet.com/2023-05/18/c_1129624419.htm.

[4] 高寒,王爵.中國第一個農(nóng)民工博物館在四川金堂開館

[EB/OL].(2011-10-13)[2024-06-28].https://www.

chinanews.com.cn/df/2011/10-13/3386313.shtml.

[5] 哈曉斯.我與廣州農(nóng)民工博物館[J].江淮文史,2020

(4):94-106.

[6] QIANJX,GUOJW G .Migrantsonexhibition:the

emergenceofmigrantworkermuseumsinChinaasa

neoliberalexperimentongovernance[J].Journalofurbanaffairs,2018(17):305-323.

[7] QIANJX,FLORENCEE.Migrantworkermuseums

inChina:publicculturesofmigrantlabourinstateand

grassrootsinitiatives[J].Journalofethnicandmigrationstudies,2020(12):2706-2724

[8] 張順莉,趙曉迪,朱俊峰,等.家庭化遷移到城市對中國

農(nóng)民工社會融合的影響[J].經(jīng)濟地理,2023(10):160-

169.

[9] 吳小英.城鄉(xiāng)遷移的性別化邏輯及其機制:一個交叉性

分析的范例:評杜平的新著《男工·女工》[J].婦女研

究論叢,2017(5):119-124.

[10] 方一舒.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路徑

及模式探析:以邯鄲市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

賞,2023(11):42-45.

31

萬 蕙等:博物館場域中的性別敘事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37頁

[11] 張曉洋.后博物館時代我國文博機構教育的問題與對

策[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23(2):19-24.

[12] 張藝丹.專題博物館展覽策劃理念創(chuàng)新研究[J].藝術

與設計(學術版),2021(7):46-48.

[13] 霍爾.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M].徐亮,陸興華,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4] 屈雅君,傅美蓉.博物館語境下的性別文化表征:以婦

女文化博物館為例[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2):37-43.

[15] 王國丞.“敘事轉向”下博物館展廳的跨媒介敘事研究

[J].美與時代,2023,(10):119-121.

[16] 李鯉,吳貴.博物館景觀敘事的文化反思與邏輯重構:

基于媒介實踐的視角[J].當代傳播,2023(1):92-96.

[17] 程俊蘭,王公為.遺址性博物館景觀敘事與游客認同

建構:以昭 君 博 物 院 為 例 [J].干 旱 區(qū) 資 源 與 環(huán) 境,

2023(11):201-208.

[18] 徐玲.博物館講述“她”故事:博物館與女性主題展覽

[J].東南文化,2018(2):92-97.

[19] 傅美蓉.從烏托邦到異托邦:婦女主題博物館的空間

實踐[J].東南文化,2018(5):121-126.

[20] 楊瑾.博物館女性題材展覽的類型與意義[J].東南文

化,2018(2):98-104.

[21] 傅 美 蓉.三 寸 金 蓮:博 物 館 語 境 下 的 他 者 文 化 景 觀

[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54-60.

[22] 范曉君,徐紅罡.工業(yè)遺產(chǎn)展演解說中女性工人價值

缺失及其影響因素:紡織博物館的案例研究[J].中國

生態(tài)旅游,2023(2):329-341.

[23] 潘毅.開創(chuàng)一種抗爭的次文體:工廠里一位女工的尖

叫、夢魘和叛離[J].社會學研究,1999(5):11-22.

[24] 鄧倩,羅敏.當代女性農(nóng)民工媒體形象的變遷[J].華

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30-139.

[25] 羅斯.觀看的方法:如何解讀視覺材料[M].肖偉勝,

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0.

[26] 夏穎翀.博物館數(shù)字媒體展陳設計中的情感化設計思

考[J].美術觀察,2019(10):80-81.

[27] 陳琴,李俊,張述林.國內(nèi)外博物館旅游研究綜述[J].

人文地理,2012,(6):24-30.

[28] 李祖德.勞動、性別、身體與文化政治:論“十七年”文

學的“勞動”敘述及其情感與形式[J].重慶師范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5-13.

GenderNarrativesinMuseumField

———ACaseStudyoftheMuseumofMigrantWorkersinGuangzhou

WanHui,BiYingnan,LiangYingzhi

(Collegeof HumanitiesandLaw,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China)

Abstract:Theriseofmigrantworkermuseumsinmoderncitiesreflectsapersonalizednarrativecentered

ondevelopmentandthemarket,whichisconsistentwiththeconceptofeconomicrationalityandthepursuitofindividualeconomicgrowth.Establishedin2012,theMuseumofMigrantWorkersinGuangzhou

featuresanexhibitiondesignedasasequenceofgendernarratives,fromtheproductionofmobilelaborin

markettransformation,tosecularfamilylifeandtheemotionalexpressionoffemaleworkers.Itrepresentingthevibrantaestheticimageoffemaleworkerswhileshapingqualitiesofresilienceandhardwork.The

gendernarrativesofmuseumsbeginwiththeemploymentpracticesofwomeninpubliclaborandhighlightsthecrucialroleof“l(fā)abor”inconstructingfemalesubject.Moreover,thenarrativescriptsaboutfemaleworkersdemonstratestheireducationalvaluefortourists,assertingthatwomencanachievemeaningfulgenderequalityandself-assertiononlythroughself-resilienceandindependent“l(fā)abor”.Thus,theMuseumofMigrantWorkersinGuangzhouactivelyparticipatesintheshapingofcontemporaryeconomicand

socialideologies,functioningnotonlyasaculturalcarrierbutalsoembodyingeconomicimplicationsand

aestheticvalues,formingacomplexnarrativesystem.

Keywords:genderrepresentation;gendernarratives;femalesubject;museum;femaleworkers

[責任編輯:呂觀盛]

32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38頁

2024年8月

第17卷 第8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408061

http://gllylt.cbpt.cnki.net

【性別與旅游研究】

國內(nèi)旅游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發(fā)展研究回顧

———基于批判反思的視角

徐文月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現(xiàn)代服務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摘 要]旅游目的地的發(fā)展離不開女性的參與,但當前研究多從單一宏觀視角探討旅游發(fā)展對女

性東道主的影響,較少觸及女性具體的從業(yè)經(jīng)歷和個體性的發(fā)展,難以形成面向女性主體更全面的

結論。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旅游業(yè)介入后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的個體發(fā)展境況。文章以性別差異、

性別角色以及性別權力為概念基礎,通過整合性綜述的方式,批判性地梳理了旅游目的地女性東道

主研究中的主題,分別是性別差異下的女性個體經(jīng)濟獲益表象、性別角色轉變與有限身份發(fā)展以及

通過性別增權實現(xiàn)的自主性發(fā)展,進而提出了“平衡的假象還是自我選擇”“旅游的發(fā)展還是人的發(fā)

展”兩點反思,以期為理解旅游業(yè)中的性別與人的發(fā)展議題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考。

[關鍵詞]旅游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研究綜述;批判反思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784(2024)08-0033-10

0 引言

自20世紀90年代起,性別視角便逐步在旅游

研究領域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并且在旅游情境之中

存在 較 為 顯 著 的 社 會 性 別 建 構 現(xiàn) 象[1]95。 然 而,

Figueroa-Domecq等通過文獻計量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

旅游性別主題仍然處于主流研究的邊緣[2]88。進入

新時代,女性展現(xiàn)出較高的勞動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貢獻顯著,在社會和家庭中起到愈發(fā)

重要的作用[3]。同樣,在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進程中,現(xiàn)代

女性在目的地的主動參與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影響,已

成為旅游研究領域不容忽視的問題[4]。

從旅游者和東道主這兩個角度來分析旅游中的

供需現(xiàn)象,是旅游研究中的經(jīng)典議題[5]。然而,旅游

業(yè)是否促進了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的主體發(fā)展,始終

是爭議頗多的話題。爭議體現(xiàn)為兩點:一是旅游業(yè)

是否真正為女性帶來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就業(yè)機會、可

觀的經(jīng)濟收入以及一定的社會地位;二是旅游業(yè)發(fā)

展帶動的就業(yè)是否再一次將女性置入父權制文化框

架,導致女性勞動負擔加重,但實質地位卻并未改

觀。[6]有的學者認為,由于女性和男性本身的性別差

異,女性往往從事旅游業(yè)中較為簡單的工作,其就業(yè)

數(shù)量和比例較高,所受的旅游影響更為顯著[7],能夠

獲得一定的經(jīng)濟賦權[8]。另外一些研究者則認為,

旅游帶來的就業(yè),并未實質性地提升女性的家庭與

社會地位[1]96,如女性形象被消極物化為旅游吸引

物[9]。當前研究多從宏觀的單一視角探討旅游發(fā)展

對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的影響,關注旅游對女性家庭

和社會地位的影響[10],對女性個體性的發(fā)展關注較

少,所以很難形成針對女性主體更為全面的結論。

33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研究項目“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沂蒙紅色文化傳承發(fā)展示范區(qū)建設研究”(22CYMJ07)和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重大項目攻關創(chuàng)新共同資助。

[收稿日期]2024-07-02

[作者簡介]徐文月(1992-),女,山東臨沂人,博士,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現(xiàn)代服務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休閑

與人的發(fā)展、旅游與性別議題,E-mail:xuwenyue01@163.com。

第39頁

對于性別議題的關注程度直接反映了一個學科認識

論的成熟度[2]88。為此,有必要重新梳理以往目的

地女性東道主參與旅游的相關研究。

為此,本文以中國知網(wǎng)期刊數(shù)據(jù)庫為基礎,分別

以“旅游目的地女性”“東道主女性”“女性居民”等為

核心主題詞開展系統(tǒng)檢索,截止日期為2023年5月

31日。為確保研究的準確性和針對性,研究還進行

了嚴格的文獻篩選,剔除了簡評及其他非研究性的

文獻記錄;并通過逐一研讀文章標題和摘要的方式,

篩除與研究主題不相關的文章,最終獲得綜述分析所

用的核心文獻39篇。最后,參照Su等基于性別的感

知(態(tài)度)、性別角色及角色關系的性別平等概念分析

框架[11],結合篩選后確定的文獻內(nèi)容,基于“性別的

感知態(tài)度(性別差異)”“性別角色”“關系中的性別權

力”等3個并列的性別研究核心概念,采用整合綜述

的方法,重新凝練文獻的主題,從批判反思的角度梳

理當前旅游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發(fā)展研究的現(xiàn)狀。為

了增強文章的全面性和國際視角,本文還檢索了 Web

ofScience數(shù)據(jù)庫,針對“femalehostintourismdestination”“womendevelopmentanddestination”等主題

搜集相關文獻,作為綜述內(nèi)容的補充。

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并非進行詳盡的、系統(tǒng)性的

綜述,而是遵循整合綜述的步驟和要求[12],從性別

的視角出發(fā),概述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的國內(nèi)研究現(xiàn)

狀,并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提出批判反思,旨在為深入理

解旅游業(yè)語境當中的性別議題提供基礎,為目的地

女性參與旅游業(yè)發(fā)展提供更好的理論視野,進一步

推動旅游實踐領域的性別意識的提升。

1 性別差異視角下女性經(jīng)濟獲益表象

性別分工差異是由于性別特質造成的,無論是

生理性別還是社會性別,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目的

地女性東道主所從事的工作,她們從事旅游領域能

力要求較低的工作往往被視為“自然而然”或“理所

應當”之事。羅文斌等研究了女性村干部參與旅游

開發(fā)的決策行為,認為女性會由于其天性特質(養(yǎng)育

生命)而對生態(tài)自然產(chǎn)生更加細膩的情感,因此,在

對鄉(xiāng)村或者貧困山區(qū)的自然旅游資源開發(fā)時,女性

能夠對該項工作賦予特殊的情感,并在規(guī)劃與管理

中表現(xiàn)出對自然生態(tài)的人文關懷[13]。對于這一點,

國外有研究持相反的觀點,認為政策、社區(qū)資源和傳

統(tǒng)意義上的性別觀念也會導致更加隱性的性別利益

差別[14],男性與女性的差異化思維也將進一步促使

旅游業(yè)中性別歧視/不平等觀念的延續(xù)[15]。

目的地女性東道主與男性從業(yè)者在職業(yè)類型和

工作空間分布中都體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性[16]。目的

地女性東道主所從事的工作雖然能獲得一定的收

入,但是往往有別于當?shù)啬行?且工作就業(yè)門檻低、

薪資低。有國外研究表明,女性所從事的工作往往

局限于住宿、餐飲服務和交通等低薪服務工作[17]。

國內(nèi)不少學者指出,單純經(jīng)濟收入的提升,并不能實

現(xiàn)女性主體的全面發(fā)展以及經(jīng)濟地位的躍遷,可能

只是女性所從事的家務勞動量有所減少。例如,施

仲軍以云南鶴慶縣新華村白族旅游社區(qū)為案例,分

析認為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女性獨立意識,使得女

性的經(jīng)濟收入增加,傳統(tǒng)白族分工模式因旅游的介

入發(fā)生了變化,女性所承擔的家庭事務、家務勞動會

由此變少[18]80。除了家務活動減少,女性還可能獲

得一定的素質提升。吳絮穎以廣西龍勝黃洛瑤寨為

案例進行分析,指出了女性參與旅游就業(yè)后,在個人

知識素養(yǎng)方面有所收獲[19]。

盡管女性獲得了經(jīng)濟收入或是個人素質的提

升,但這些獲益仍舊未能改變女性在原有社區(qū)和家

庭中根深蒂固的角色和地位,甚至很有可能使女性

再次陷入為提升旅游經(jīng)濟收入而增加工作負擔的境

地。武文杰等以參與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地旅游的女性居

民為研究對象,指出隨著參與程度的加深,女性需要

付出更多的勞動時間來維持家庭與工作的平衡,同

時也進 一 步 闡 明 了 旅 游 業(yè) 中 存 在 的 性 別 分 工 差

異[20]。一方面,這種差異改變了婦女生計,提升了

女性經(jīng)濟收入,在經(jīng)濟上對女性進行了賦權;另一方

面,這種差異卻給女性帶來了更重的工作負擔,女性

需要承擔旅游業(yè)、農(nóng)業(yè)和家務事務等三重勞動,其在

家庭中的弱勢地位并未有改觀[21]。

除此之外,性別分工差異帶來的影響還包括目

的地女性東道主形象的物化。這類研究在少數(shù)民族

女性參與民族旅游的發(fā)展研究中較為常見。例如,

張瑾探討了民族旅游宣傳冊中女性的“物化”形象,

這類“物化”形象被視為當?shù)靥厣拇韀22]。

總而言之,以性別差異視角看待女性參與旅游

業(yè)勞動活動,可以發(fā)現(xiàn)女性仍處于一種較為弱勢的

身份地位,隱性的家務勞動以及形象的物化是個體

經(jīng)濟獲益表象背后仍需重點關注的話題。

2 性別角色轉變與有限身份發(fā)展

由于旅游業(yè)的介入,社區(qū)資源發(fā)生了再分配,受

34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40頁

鄉(xiāng)村地理空間與文化氛圍的影響,目的地女性東道

主更容易接觸當?shù)刭Y源,這使得女性角色發(fā)生了轉

變[23]。然而,這種轉變卻往往使女性容易陷入承擔

家庭和職業(yè)雙重責任的境地,甚至會承受來自他者

的多重角色期待。趙捷早在20世紀90年代便對民

族旅游領域中的女性角色展開探討,指出盡管女性

在旅游業(yè)“臺前”所表現(xiàn)出的社會化方面相較于男性

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然而女性的刻板形象卻長期存在

于民族服飾、飾物以及歌舞活動中[24]。以往多數(shù)研

究通常是基于長期的旅游發(fā)展情境,揭示少數(shù)民族

旅游社區(qū)中的女性東道主在旅游發(fā)展過程中較為被

動的角色及其轉變狀態(tài)。民族社區(qū)的女性既承擔生

產(chǎn)銷售的重擔,又承擔傳承保護文化的使命,她們從

原來的單一家庭責任者轉變?yōu)樯鐣熑纬袚?既

要對家庭負責,又要在生產(chǎn)銷售和文化傳承保護方

面履行責任[25]56;吳忠軍等所聚焦的桂林龍脊梯田

旅游社區(qū)中婦女的發(fā)展現(xiàn)狀也證實了這一點,當?shù)?/p>

婦女通過參與旅游相關就業(yè),實現(xiàn)了從原來的勞動

配角到勞動主角的轉變,她們從原來的勞動輔助者

單一角色轉變?yōu)槎嘣殬I(yè)角色[26]101。還有的學者

通過理論演繹,提出了鄉(xiāng)村女性旅游創(chuàng)業(yè)行動者的

行動框架[27],這一框架強調(diào)了在旅游就業(yè)活動中女

性身份和角色的轉變要素。可見,旅游業(yè)的介入為

目的地女性身份角色變化提供了重要的行動基礎。

角色的轉換并未能從根本上促成目的地女性的全面

發(fā)展,這使得目的地女性加重了所要承擔的責任:一

方面要應對旅游工作的各項責任,另一方面還要面

對日常生活當中的事務壓力[28]49-50??偨Y國內(nèi)針對

旅游目的地發(fā)展帶來的性別角色變遷的研究,主要

有以下內(nèi)容(表1):

表1 旅游目的地發(fā)展帶來的性別角色變遷內(nèi)容(國內(nèi)研究)

作者 研究主要內(nèi)容 女性角色變化

金少萍[25]58 原有的單一家庭責任擴展至社會責任,既承

擔生產(chǎn)銷售工藝,又負責傳承和保護文化

單一家庭責任承擔者→社會責任承擔者

施仲軍[18]78

女性獨立意識增強,經(jīng)濟收入增加;傳統(tǒng)白

族分工模式發(fā)生變化,家務變少,家庭性別

角色趨于正向變化

不平等角色趨于平等角色

吳忠軍等[26]100-101

性別差異明顯,女性從事餐飲服務、小商品

販賣和表演;女性總體收入高于男性,對家

庭有較大貢獻

勞動力配角→主角;勞動輔助者單一角色→多元職

業(yè)角色

楊麗瓊[28]50-51 旅游扶貧發(fā)展過程中,性別角色發(fā)生變遷,

體現(xiàn)為就業(yè)、婚戀和教育觀念的轉變

婚姻依附者、教育逃避者→接受教育者、逐漸獨立

殷群[29] 對大理周城田野調(diào)查抽樣分析,得到旅游發(fā)

展對女性角色變遷影響以及積極作用

“鍋邊轉”→經(jīng)營主體;傳統(tǒng)女性→“民間外交家”;

教育忽視者→教育重視者;傳統(tǒng)的家庭婦女→參與

決策,參政議政

項萌等[30]

廣西民族旅游扶貧發(fā)展中,女性就業(yè)地位較

低;缺乏資金、知識和技能等必要支持;多重

身份變化使得女性負擔加重

貧困角色→地位低、較大貧困趨勢后再度負擔重、

自我喪失以及焦慮→再度致貧

張濤等[31]

傳統(tǒng)社會性別角色面對工作家庭時產(chǎn)生沖

突,表現(xiàn)在3個方面:時間沖突、角色間的沖

突和行為與期望的沖突

傳統(tǒng)角色→時間沖突、緊張沖突、行為沖突的角色

王麗麗等[32] 旅游介入前后傣族婦女在各個方面的社會

角色和地位變遷

經(jīng)濟、文化以及家庭方面都發(fā)生了角色變遷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jù)文獻資料自行整理。

35

徐文月:國內(nèi)旅游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發(fā)展研究回顧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41頁

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國內(nèi)研究較多認可女性從事旅

游工作獲得身份角色的變化———女性從原有的被

動、依附家庭的角色,逐漸轉變?yōu)橹鲃拥穆殬I(yè)角色這

類觀點。這種轉變不僅使女性在家庭和職業(yè)領域中

獲得了雙重角色,而且也意味著她們需要承擔相應

的雙重責任。隨著角色的改變,女性還必須面對來

自當?shù)厣鐣⒓彝コ蓡T以及其他人對她們的理想形

象的期望,這無疑增加了其心理壓力。

當?shù)芈糜螛I(yè)的宏觀發(fā)展并不是促成女性身份角

色轉變的唯一動因,這種轉變實際上更多源于個體

的能動性、她們與經(jīng)濟和社會結構的復雜互動以及

政策層面的引導和推動。有國外研究表明,在旅游

介入后,女性通過自己的方式與外界建立了溝通與

交流,將當?shù)厥止に囈愿m切的方式引入旅游市場,

獲得了相對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發(fā)展出新的創(chuàng)造者角

色[33],女性通過轉變性學習行為,改變了自己的角

色[34]。國內(nèi)的研究也呼應了這一觀點。趙巧艷運

用布迪厄實踐理論闡釋了性別角色變遷與旅游業(yè)之

間的相互作用,發(fā)現(xiàn)女性角色變遷與場域、資本、習

慣密切關聯(lián),進一步表明性別角色變化并非僅由旅

游發(fā)展所致,而是性別個體與旅游、個體與社會相互

作用的結果[35]。在針對三亞回族婦女的研究案例

中,陳延超探討了三亞婦女在市場經(jīng)濟和旅游發(fā)展

帶動下性別角色產(chǎn)生變化的原因,并強調(diào)了政策與

社會要素的推動作用[36]。

3 通過性別增權實現(xiàn)的自主性發(fā)展

過往對旅游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的研究側重于從

父權制框架和空間生產(chǎn)等方面來探討旅游業(yè)發(fā)展中

的性別權力不平等現(xiàn)象[37-38]。在旅游發(fā)展所營造

的社會空間中,性別權力的差異進一步體現(xiàn)為性別

增權,而當?shù)鼐用駥β糜卧鰴嘁啻嬖诟兄系男詣e

差異[39]。影響女性增權的因素可總結為:社會的關

系網(wǎng)絡[40]、項目輔導教育[41]和旅游政策[42]等。

隨著對女性參與旅游發(fā)展研究的深入,研究關

注的主題從女性在旅游發(fā)展中的邊緣角色,轉向女

性精英角色。這一轉變凸顯了女性在政治、經(jīng)濟和

文化等多個領域中日益彰顯的重要性,同時也展現(xiàn)

了女性通過增權所獲得的自主性發(fā)展。對于女性增

權現(xiàn)象,有學者開展了長程研究。褚玉杰等研究了

婦女在勞動與休閑生活上的時間分配行為,指出民

族社區(qū)旅游為當?shù)貛斫?jīng)濟和發(fā)展上的積極影響,

但是婦女在參與中逐漸鞏固“家庭收入創(chuàng)造者”角色

的同時,以一種隱匿的方式增加了女性的負擔[43]。

隨后,褚玉杰等繼續(xù)深入研究了民族社區(qū)中的女性

精英角色,利用扎根理論的方法分析了女性旅游精

英角色的特征,揭示了她們在社區(qū)中一定程度的權

威地位,她們作為藝術守護人和關懷者的角色也從

側面反映出女性主體的意義[44]。女性在性別權力

上得到了提升,具體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增長、地位變化以及

自我價值實現(xiàn)等方面。旅游發(fā)展為婦女提供了在地

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契機和可能。廖婧琳以貴州西江千

戶苗寨為例,研究了參與旅游活動的女性東道主家

庭權力變化以及所反映出的鄉(xiāng)村性別關系,結果發(fā)

現(xiàn):由于旅游業(yè)的介入,引發(fā)了女性意識的變化,參

與旅游活動的女性在家庭中經(jīng)濟支配權、家庭事務

決策權和家務分配權等權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和改變[45]。羅意林等剖析了 Q 村婦女的旅游參與

案例,指出她們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客家文化的人

際傳播與代際傳承,在不同類型的人際交往過程中

普及村落文化和講述鄉(xiāng)村故事,并借助策略性的主

體呈現(xiàn)手段,從事專業(yè)化的職業(yè)活動[46]111。國外有

學者同樣也認為,女性能夠通過自主創(chuàng)業(yè),獲得較高

的聲望,進而成為精英角色;他們認為,參與到旅游

業(yè)中的女性創(chuàng)業(yè)者通常將社區(qū)看成一個整體,往往

出于地方感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目的積極進行創(chuàng)業(yè),同

時也希望成為當?shù)嘏缘陌駱覽47]。

另外,還有一些發(fā)表在國外期刊的研究(含國內(nèi)

外學者)將關注點放在并未直接參與到旅游業(yè)勞動

的社區(qū)婦女身上。有學者從人類學的視角出發(fā),對

廣西陽朔“旗袍姐妹”的休閑活動進行了詮釋,指出

旅游發(fā)展改變了目的地東道主社區(qū)的性別結構,為

女性動態(tài)變化的主體性提供了轉變條件,認為女性

的賦權發(fā)生在女性集體之間,且能夠回饋至個體本

身[48]。Janta等主要探討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

女性移民群體,她們在作為東道主接待探親訪友旅游

者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主體性,經(jīng)由文化性轉變、親密

延續(xù)以及自我身份的確證,實現(xiàn)了一種較為積極的社

會性實踐,使女性獲得了一定的自由性和自治感[49]。

女性個體的發(fā)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具體現(xiàn)

實情境中還會受到傳統(tǒng)的道德理念和家庭權力觀念

36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42頁

的制約和限制。例如,云南瀘沽湖地區(qū),摩梭女性在

旅游發(fā)展之后,其所持有的家庭權力在傳統(tǒng)的社會

規(guī)范影響下不會改變[50]。同樣,蘇醒深度解讀了云

南大理 N 村白族社區(qū)女性的生計方式,發(fā)現(xiàn)她們在

面對外來文化和生計轉變的情形時,仍具有高度的

適應性,能夠保持日常生活節(jié)奏,這反映出客觀的社

會結構在女性個體自身的內(nèi)化實踐[51]。

4 旅游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發(fā)展研究反思

本文圍繞性別差異、性別角色以及性別權力等

3個性別研究的核心概念,以整合性綜述的方法,梳

理了現(xiàn)有研究,并將其歸類為3類主題:一是從性別

差異的視角探討女性在旅游從業(yè)中的經(jīng)濟獲益表

象;二是性別角色轉變及其帶來的有限身份發(fā)展;三

是女性通過旅游從業(yè)活動中的性別增權達成自主性

發(fā)展。盡管女性在經(jīng)濟收入或個人素質上有所提

升,但這些并未顯著改變女性在原有社區(qū)和家庭中

長期扮演的身份和所處的地位。她們即便完成了從

傳統(tǒng)家庭角色到新的職業(yè)身份角色的轉變,卻也往

往面臨承擔家庭與職業(yè)雙重責任的挑戰(zhàn),承受來自

他者的多重角色期待。由此,本研究基于微觀個體

發(fā)展的立場,提出兩點反思:一方面,追問女性參與

旅游業(yè),維系的平衡家庭與旅游就業(yè)狀態(tài)的事實;另

一方面,追問旅游業(yè)介入當?shù)刂?目的是否是推動

人本身的發(fā)展。

4.1 反思1:平衡的假象還是自我選擇

參與旅游業(yè)的目的地女性東道主努力維持家庭

與工作的微妙平衡。這種平衡究竟是社會建構出的

理想平衡假象還是女性自主作出的一種選擇,還需

要研究者依據(jù)具體的情境進一步剖析。

毋庸置疑的是,性別話語和性別契約在建構女

性理想形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女性在這兩者作

用之下,形塑出一種集體性的“完美形象”特征。奧

加德在《回歸家庭? 家庭、事業(yè)與難以實現(xiàn)的平等》

中指出,當代關于婦女、工作和家庭的形象與話語的

媒體報道和政策,都否認了婦女所遭受的制度性不

公,這種現(xiàn)象一方面暗示社會層面的性別平等自然

而然到來的理想;另一方面又提醒著婦女,她們的命

運是既定的,以鼓勵性的、積極的、自信以及適應力

話語來影響個體[52]253。正如 McRobbie分析在西方

國家出現(xiàn)的“新性別契約”[53],此類契約主要面向年

輕女性,她們在就業(yè)時挺身而出,充分利用工作機會

獲得資格,同時還控制生育,賺取足夠的資金以參與

消費文化,該契約還規(guī)定了女性在當代社會所必須

具備的特征,即只有獲得事業(yè)和家庭雙豐收的女性,

方能獲得真正的圓滿。

服務行業(yè)的職業(yè)性質更進一步塑造了女性“理

所應當”的平衡假象,女性擁有的性別特質被視為她

們工作的優(yōu)勢。許多工作一直都被認為是利用了婦

女在私人領域的工作能力,如提供照顧、護理和回應

他人的需求等,女性性別被建構為工作要求的一部

分[54]330,“工作生活平衡論和彈性工作都被構建為

婦女的理想”[52]67。在自然主義的影響下,女性由于

天生的“能力”不如男性,其創(chuàng)造的價值與理應獲得

的社會尊重都被認為要低于男性。這種情形也出現(xiàn)

在職業(yè)劃分當中,由于天生的性別差異,女性固化的

角色,職業(yè)選擇空間也受到了限制。將女性與特定

職業(yè)捆綁,一方面影響了女性的正常職業(yè)發(fā)展與社

會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得從事這份職業(yè)的女性失去

應有的價值,無法得到社會的尊重[55]122。

在理想平衡假象的背后,實則隱藏著既定的社

會現(xiàn)實。女性從事勞動工作與男性工作存在差異,

女性未能擁有和男性的同等工作機會[56]

;在工作保

障方面,女性即便享有彈性工作時間,她們也未能擺

脫來自家庭和職業(yè)的雙重負擔,也就難以獲得更多

的自由和福利。

通過前文綜述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研究關注的目的

地女性東道主的案例,都在上述議題的討論范疇。

旅游介入目的地發(fā)展(特別是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后,

當?shù)嘏詤⑴c到旅游業(yè)或者從事旅游相關職業(yè)時,

她們極有可能以一種較為隱性的方式被卷進雙重要

求的境地。無論是當?shù)厣鐓^(qū)、旅游業(yè),還是親緣關

系,在某種程度上共同建構了女性能夠平衡一切的

“美好形象”。女性參與到旅游就業(yè),既要保證日常

生活的正常運轉又要能通過勞動提升自己的經(jīng)濟實

力,同時還要為個體的小家庭以及所在社區(qū)的大家

庭作出貢獻。在宏觀經(jīng)濟背景下,勞動市場的競爭

加劇,職業(yè)女性面臨多樣選擇,女性在這一種看似自

主的情境下平衡家庭與工作困境,這又進而使得女

性陷入人身依附和更加無力的生存境況。性別意識

形態(tài)話語一方面將婦女驅逐出特定類型的工作,另

37

徐文月:國內(nèi)旅游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發(fā)展研究回顧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43頁

一方面又將婦女拉入某些工作,進而實現(xiàn)勞動力市

場性別化和工作區(qū)隔化[54]304。因此,有必要在性別

話語、性別政策等領域,打破單一的女性理想形象,

允許女性主體的多元類型建構。在旅游實踐領域,

通過縮減外包服務,整合旅游從業(yè)組織的碎片化形

態(tài),縮小薪酬差距,真正從女性的視角出發(fā),提升旅

游服務和組織管理的有效性。同時,在保障方面,還

應改善女性從業(yè)者的工作環(huán)境,幫助低收入女性從

業(yè)者獲得工作技能的累積,提供高薪酬和高技能工

作的培訓活動,引導目的地女性東道主拓展社會組

織網(wǎng)絡,使其為女性提供支持性的服務[57],進而促

成女性主體生成,激發(fā)女性的主體意識。

4.2 反思2:旅游的發(fā)展還是人的發(fā)展

部分研究還提到,女性東道主的積極參與對旅

游目的地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認為她們推動了當

地的旅游業(yè)發(fā)展。一方面,當?shù)嘏詾槁糜伟l(fā)展提

供了重要的支持(文化資源、勞動支持等);另一方

面,女性由于其本身的溫和性格特質,更愿意將自己

嵌入到當?shù)氐奈幕钪?承擔著保護當?shù)匚幕?/p>

作用[46]117,120。不過,女性自身的發(fā)展往往被經(jīng)濟發(fā)

展的宏觀景象所遮蔽,甚至滯后于旅游的發(fā)展。除

了參與旅游經(jīng)營事業(yè)的少部分女性,其他女性仍然

從事職位較低、沒有核心技術門檻、缺乏上升空間、

缺乏保障的工作。較為核心的矛盾體現(xiàn)在女性的勞

動付出與經(jīng)濟發(fā)展之間的作用關系。通常,女性在

經(jīng)濟關系中所處的位置決定著女性個體的發(fā)展情況

以及選擇機會,然而,在市場化的社會中,以貨幣化

評價勞動價值的方式,低估了女性家庭勞動的服務

價值[58],經(jīng)濟發(fā)展以女性個體的發(fā)展價值弱化為代

價。

那么,如何才能將女性的發(fā)展從旅游宏觀發(fā)展

陰影的遮蔽中剝離出來,從而確保其在研究和實踐

層面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推進? 針對女性的發(fā)展問

題,國外學者從能力發(fā)展和社會結構作用等方面提

出了不同的見解。努斯鮑姆提出了基于能力路徑的

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框架,她強調(diào)能力進路探詢的是“實際上

能夠做什么以及能夠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核心問題,

不僅詢問這個人對她所做之事的滿足程度,而且詢

問沒做什么,有能力做什么(擁有機會和自由);不僅

詢問可利用的資源有哪些,同時還詢問那些資源如

何發(fā)揮作用或發(fā)揮失效,“能力路徑”將女性解放納

入人類基本發(fā)展綱目和納入評估社會正義與衡量社

會進步的基本要素中[59]。女性能力發(fā)展框架通過

對照其他人群發(fā)展指標的指數(shù),明確了當下女性解

放運動的具體要務和未來方向,社會與政治體制的

優(yōu)越性要體現(xiàn)在如何為女性核心能力提供“增補式”

發(fā)展的環(huán)境[55]124。個體的發(fā)展與社會文化規(guī)范和

經(jīng)濟發(fā)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性。Ortner強調(diào)社

會結構形塑了個體的意向性,同時也提醒人們關注

個體意向的反向作用,即人們出于意向選擇,而這種

選擇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了性別化的社會規(guī)范[60]。

國內(nèi)學者則從政策調(diào)整和女性數(shù)字素養(yǎng)教育等

方面提出了諸多觀點。有學者認為,對“婦女工作”

“婦女議題”的理解需要放置于更大的范疇,即與國

家發(fā)展和結構性的社會調(diào)整共同推進的層面[61-62]。

在數(shù)字素養(yǎng)提升方面,還應實施“性別與發(fā)展”理念

和方法的數(shù)字素養(yǎng)教育,讓婦女平等參與數(shù)字化設

計與決策[63]。在政策層面,2021年9月國務院頒布

的《中國婦女發(fā)展綱要(2021—2030年)》關注了婦

女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現(xiàn)狀、困難與不足等問題,將解

決問題、推動發(fā)展與構建發(fā)展新格局結合,呼應了聯(lián)

合國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和《2030年

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這也展現(xiàn)了黨和國家在新征程中

推動婦女事業(yè)發(fā)展的決心與能力[64]。

因此,在后續(xù)的旅游研究中,需深化對旅游目的

地女性東道主的就業(yè)選擇、勞動過程中主觀意愿及

能動實踐具體細節(jié)的探討,厘清女性參與旅游業(yè)的

主觀意圖及其與宏觀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結構關系的立

場,進而討論旅游對于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產(chǎn)生的影

響。在旅游業(yè)實踐領域,將女性能力提升、專業(yè)技術

賦能納入旅游發(fā)展的整體框架,引導女性在旅游從

業(yè)過程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提升個人能力以及關注自我

感受,將女性群體的發(fā)展納入旅游發(fā)展評價的體系;

考慮多重要素交叉性影響下女性發(fā)展的差異性,比

如女性的階層、家庭生活處境、受教育程度和年齡等

要素在旅游從業(yè)情境中的綜合作用;通過技術助力,

幫助女性在旅游從業(yè)中開創(chuàng)新路徑,開拓更多新的

發(fā)展機會[65]。

5 結語

本研究聚焦性別議題,從批判反思的視角出發(fā),

38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44頁

對國內(nèi)旅游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的研究現(xiàn)狀予以概

述,梳理出性別差異視角下女性經(jīng)濟獲益表象、性別

角色轉變與有限身份發(fā)展以及通過性別增權實現(xiàn)自

主性發(fā)展等3類主題。綜合既往的研究視角可以發(fā)

現(xiàn),先前研究傾向于孤立地考察單一性別因素的影

響,而未能充分結合時間、空間與年齡等多個維度進

行綜合性考量,未來有必要從更為多元的角度出發(fā),

以期獲得更全面的理解;就研究主題而言,現(xiàn)有研究

側重于參與民族旅游的女性以及鄉(xiāng)村女性東道主的

角色變遷,探討其角色內(nèi)涵、變遷過程及社會對女性

角色的期望。盡管多數(shù)學者對于女性角色的轉變持

正面、積極的態(tài)度,認為這標志著女性形象從傳統(tǒng)固

化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展現(xiàn)出更為積極、獨立的新面

貌,但這類觀點往往忽視了女性為符合所謂“社會期

待”所作出的努力與犧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

對女性個體的人文關照。因此,未來的研究應當更

多地關注女性個體的主體性發(fā)展。

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有研究多是在父權制結構的

宏觀社會經(jīng)濟背景下,從“他者”的視角來分析女性

的發(fā)展狀況,主要集中在經(jīng)濟獲益、角色轉變以及性

別增權等方面。然而,這種分析方式往往忽視了女

性作為“自者”對其個人身份認知、情感體驗、精神感

悟以及自我表達的獨特理解。因此,未來的探究需

要擺脫單純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權力角度對女性獲益

情況的分析,轉向將評判獲益與否的權力還給女性

自身。

基于此,本文進一步提出了兩個方面的反思:其

一,女性在旅游從業(yè)活動中展現(xiàn)出的家庭與職業(yè)平

衡,究竟是一種社會建構的平衡假象,還是出于她們

的自主選擇? 其二,當前關于目的地女性東道主參

與旅游就業(yè)的研究,究竟是更關注旅游的發(fā)展還是

人的發(fā)展? 希望未來的研究采用更加綜合的視野以

及更全面的方法,深化對目的地女性東道主議題的

理解。同時,本文旨在拋磚引玉,期望有更多學者能

夠投身于該領域,共同構建更為堅實與多元的性別

研究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KINNAIRDV,HALL D.Understanding tourism

processes:a gender-awareframework[J].Tourism

management,1996(2):95-102.

[2] FIGUEROA-DOMECQ C,PRITCHARD A,SEGOVIA-PéREZ M,etal.Tourism genderresearch:a

criticalaccounting[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

2015,52:87-103.

[3] 吳巧紅.女性在鄉(xiāng)村旅游助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作用[J].

旅游學刊,2018(7):10-13.

[4] SWAIN M B.Genderintourism[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1995(2):247-266.

[5] 蘇映宇.性別平等視域下新時代中國推進共同富裕的

理論意蘊和發(fā)展指向[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22(1):98-111.

[6] 廖婧琳.旅游與非旅游村落苗族女性家庭權力比較研

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0(1):63-69.

[7] 陶長江,郭凌,林瑤.旅游發(fā)展下客家婦女的地位變遷

研究:成都龍泉洛帶古鎮(zhèn)的個案調(diào)查[J].旅 游 學 刊,

2016(10):94-104.

[8] TUCKER H,BOONABAANAB.Acriticalanalysisof

tourism,genderandpovertyreduction[J].Journalof

sustainabletourism,2012(3):437-455.

[9] 林清清,丁紹蓮.旅游發(fā)展與東道主女性:一個性別視

角的研究綜述[J].婦女研究論叢,2009(3):75-80.

[10] 劉方方,王輝.可持續(xù)旅游與性別平等的內(nèi)涵、途徑與

挑戰(zhàn)[J].旅游學刊,2023(8):13-15.

[11] SU M M,WANG M H,WALL G,etal.GenderequalityinaChineseruraltourism destination:perspectivesoffemalesand males[J/OL].Journalof

sustainabletourism,[2024-06-28].https://doi.org/

10.1080/09669582.2024.2371498.

[12] TORRACORJ. Writingintegrativeliterature reviews:usingthepastandpresenttoexplorethefuture[J].Humanresourcedevelopmentreview,2016

(4):404-428.

[13] 羅文斌,鐘誠,TIMOTHYJD,等.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中

女性村官參與行為影響機理研究:以湖南省女性村官

為例[J].旅游學刊,2017(1):54-63.

[14] CHANTS. Gender and tourism employment in

MexicoandthePhilippines[M]//SINCLAIR M T.

Gender,workandtourism.New York:Routledge,

2005:119-177.

[15] TRUPPA,SUNANTA S.GenderedpracticesinurbanethnictourisminThailand[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2017,64:76-86.

[16] 聶媛,楊釗.自然觀光地旅游勞工從業(yè)特征與空間分

布的性別差異研究:以九寨溝、黃山為例[J].資源開

發(fā)與市場,2014(3):275-280.

39

徐文月:國內(nèi)旅游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發(fā)展研究回顧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45頁

[17] DUFFYLN,KLINE C S,MOWATT R A,etal.

Womenintourism:shiftinggenderideologyintheDR

[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5,52:72-86.

[18] 施仲軍.旅游發(fā)展中的白族農(nóng)村女性家庭角色的變

遷:以云南省鶴慶縣新華村為例[J].云南財貿(mào)學院學

報,2005(6):78-80.

[19] 吳絮穎.以民俗生態(tài)旅游業(yè)為契機促進農(nóng)村婦女素質

發(fā)展:以廣西龍勝黃洛瑤寨為例[J].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2016

(5):78-80.

[20] 武文杰,孫業(yè)紅,王英.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地女性居民旅游

參與的情感響應:以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tǒng)為例[J].

旅游學刊,2022(4):128-139.

[21] BEEDLEJ,KLINEC,CARDENASD,etal.Anexploration of gendered systemstheory on womenownedbusinessesinemergingtourism destinations:

futuredirections[J].Journaloftourismandcultural

change,2013(3):170-186.

[22] 張瑾.民族旅游發(fā)展對少數(shù)民族婦女影響的人類學探

討:以貴州肇興侗寨為例[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

學報,2008(2):292-295.

[23] 馮淑華,沙潤.鄉(xiāng)村旅游中農(nóng)村婦女就業(yè)與發(fā)展研究:

以江西婺源為例[J].婦女研究論叢,2007(1):27-31.

[24] 趙捷.云南旅游業(yè)中民族女性角色分析[J].云南民族

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2):65-69.

[25] 金少萍.云南少數(shù)民族婦女與旅游業(yè)的互動發(fā)展[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3(5):55-59.

[26] 吳忠軍,賈巧云,張瑾.民族旅游開發(fā)與壯族婦女發(fā)

展:以桂林龍脊梯田景區(qū)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99-104.

[27] 鄧愛民,潘冬南.鄉(xiāng)村女性旅游創(chuàng)業(yè)行動者網(wǎng)絡構建

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

88-94.

[28] 楊麗瓊.旅游開發(fā)中少數(shù)民族婦女社會角色變遷研

究:基于大理新華白族旅游村的案例分析[J].旅游研

究,2011(2):48-51.

[29] 殷群.旅游發(fā)展對女性角色變遷的影響研究:以大理

周城白族女性為例[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5(2):102-108.

[30] 項萌,李亞妮.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旅游扶貧:廣西民

族旅游扶貧再思考[J].廣西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5(1):102-108.

[31] 張濤,林巍.農(nóng)村婦女工作家庭沖突、彈性就業(yè)與扶貧

策略:以鄉(xiāng) 村 旅 游 產(chǎn) 業(yè) 為 例 [J].農(nóng) 村 經(jīng) 濟 與 科 技,

2017(21):197-201.

[32] 王麗麗,明慶忠.少數(shù)民族婦女在邊境旅游發(fā)展中的

角色變遷:以西雙版納州勐景來村傣族婦女為例[J].

廣西民族研究,2018(1):41-49.

[33] CynthiaAC.Craftingselves:thelivesoftwo Mayan

women [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1995(2):

314-327.

[34] SEN V,WALTER P.Community-basedecotourism

andthetransformativelearningofhomestayhostsin

Cambodia[J].Tourismrecreationresearch,2020(3):

323-336.

[35] 趙巧艷.布迪厄實踐理論視角下民族旅游與社會性別

的互動:以 龍 勝 金 坑 紅 瑤 為 例 [J].人 文 地 理,2011

(6):67-71.

[36] 陳延超.市場經(jīng)濟與少數(shù)民族女性角色轉變:以三亞

回族婦女為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99(3):34-38.

[37] 胡業(yè)方.性別、權力與空間:農(nóng)村婦女家庭與村莊權力

類型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17(11):103-111.

[38] 林耿.廣東省就業(yè)空間的性別化及權力特征[J].地理

學報,2010(4):427-442.

[39] BOLEYBB,AYSECUEE,MARUYAMA N,etal.

Gender and empowerment:assessing discrepancies

usingthe residentempowermentthrough tourism

scale[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16(1):

113-129.

[40] SURANGIH.Theroleoffemaleentrepreneurialnetworksandsmallbusinessdevelopment:apilotstudy

basedonSriLankanmigrantentrepreneursoftourism

industryinLond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business&economicdevelopment,2016(1):56-70.

[41] DASHPERK.Confident,focusedandconnected:the

importanceofmentoringforwomen’scareerdevelopmentintheeventsindustry[J].Journalofpolicyresearchintourismleisure&events,2018(2):134-150.

[42] MOSWETEN,LACEY G.“Womencannotlead”:

empowering women through cultural tourism in

Botswana[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15

(4):600-617.

[43] 褚玉杰,趙振斌,張鋮.民族旅游社區(qū)婦女的時間利用

方式研究:以四川省桃坪羌寨為例[J].浙江大學學報

(理學版),2016(1):8-17.

[44] 褚玉杰,趙振斌,張麗.民族社區(qū)婦女旅游精英角色:

基于性別特質的演繹[J].旅游學刊,2016(1):37-48.

[45] 廖婧琳.平等或從屬:旅游參與與女性家庭權力:以西

江千戶苗寨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

版),2018(1):42-48.

40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46頁

[46] 羅意林,孫九霞.掙脫還是回歸? 返鄉(xiāng)婦女的旅游參

與和角色重塑[J].旅游學刊,2022(12):111-123.

[47] LINDVERT M,LAVEND,GELBMANA.Exploring

theroleofwomenentrepreneursinrevitalizinghistoricNazareth[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24

(3):598-616.

[48] WANGSY,SUNJX.Embodimentoffemininesubjectivitybywomenofatourismdestination[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23(6):1447-1463.

[49] JANTA H,CHRISTOU A.Hostingassocialpractice:gendered insightsinto contemporary tourism

mobiliti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9,74:

167-176.

[50] 唐雪瓊,朱竑,薛熙明.旅游發(fā)展對摩梭女性的家庭權

力影響研究:基于瀘沽湖地區(qū)落水下村和開基村的對

比分析[J].旅游學刊,2009(7):78-83.

[51] 蘇醒.變動與堅守:生計方式轉型與白族女性日常生

活節(jié)奏的個案考察[J].云南社會科學,2020(4):63-

71.

[52] 奧 加 德.回 歸 家 庭? 家 庭、事 業(yè) 與 難 以 實 現(xiàn) 的 平 等

[M].劉昱,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53] MCROBBIEA.Theaftermathoffeminism:gender,

cultureandsocialchange[M].London:SAGE,2008:

54.

[54] 阿博特,威萊絲,泰勒.女性主義視角的社會學導論

[M].王金玲,姜佳將,宋瑜,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22:304,330.

[55] 范偉偉.理性·關懷·能力:女性解放的路徑探索及

其反思[J].哲學研究,2017(9):119-125.

[56] NANCYF.Contradictionsofcapitalandcare[J].

Newleftreview,2016(99):99-117.

[57] 解佳,丘玥.從被動卷入到主動成長:鄉(xiāng)村旅游地東道

主女性的生命歷程分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24

(1):45-52.

[58] 江波.論家庭與社會保障互補:女性兩種就業(yè)方式與

人的發(fā)展選擇[J].改革與戰(zhàn)略,2017(11):47-52.

[59] 努斯鮑姆.女性與人類發(fā)展:能力進路的研究[M].左

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58.

[60] ORTNERSB.Specifyingagencythecomaroffsand

theircritics[J].Interventions,2001(1):76-84.

[61] 曹培鑫,宋軍彥.超越性別政治:中國女性媒介形象研

究三十年(1994—2023年)[J].新聞與寫作,2024(2):

54-62.

[62] 宋少鵬.把“黨的婦女工作”帶回來:以總體史視域推

進“婦女與革命”的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22(5):

16-20.

[63] 卜衛(wèi),蔡珂.數(shù)字素養(yǎng)、性別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從“性別與

發(fā)展”理論視角探討數(shù)字環(huán)境下如何促進性別平等的

發(fā)展[J].婦女研究論叢,2023(3):44-57.

[64] 楊軍,楊卓然.當代中國女性主義思潮的演進、效應與

引領[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23(6):59-66.

[65] 李欣欣.技術賦能:傳統(tǒng)鄉(xiāng)村年輕女性的主體重塑:基

于貴州西江苗寨、肇興侗寨的調(diào)查與闡釋[J].民族學

論叢,2023(1):43-49.

AReviewoftheDevelopmentofFemaleHosts

inDomesticTourismDestinations

—FromthePerspectiveofCriticalReflection

Xu Wenyue

(SchoolofModernServiceManagement,ShandongYouthUniversityof

PoliticalScience,Jinan250100,China)

Abstract:Researchingfemalehosts’individualdevelopmentasaresultoftheirinvolvementintourismhas

gainingmomentum.Usingthematicanalysis,thisstudyunveilsfemaledevelopmentindestinationstudies.Theresearchfoundthat:1)Fromaneconomicperspective,thefemalehostsarestillinarelatively

weakposition,withlow-payingjobs,genderdifferencesinemployment,andhiddenhouseworkremaining

keyissues;2)Fromtheperspectiveofgenderrolechange,womenhavechangedtheirstatusrolesfollow41

徐文月:國內(nèi)旅游目的地女性東道主發(fā)展研究回顧 性別與旅游研究

第47頁

ingtheirengagementintourismfrom passiveanddependentfamilyrolestoactiveprofessionalroles,

therebyassumingdualrolesinbothfamilyandprofessionaldomainsandbearingdualresponsibilities.Accordingly,womenarealsoexpectedtoconformtoaparticularimagesbylocal,familyandothersocial

groups;3)Researcheshavediscussedgenderpowerinequalityfromtheperspectiveofpatriarchy,economy

andpractice.Withthediversityandcomplexityoftourism’sinfluenceonthedestinationtransformation,

therehasbeenanotableshiftinperspectiveregardingtheroleofwomenintourismdevelopment.Women

havebecomemoreactivelyengaged,assumingprominentrolesashostsandkeyplayersinthetourismsector.Thisempowermentreflectseconomicgrowth,statuschange,andself-worthrealization.However,

women’sindividualdevelopmentisnotentirelyfree,astheyadheretotraditionalmoralconceptsandfamilyresponsibilitiesinspecificsituations.Thisresearchaimstoestablishafoundationforunderstandinggenderdynamicswithinthetourismcontextandtoofferbettertheoreticalguidanceforunderstandingtheissuesofhumandevelopmentwithintourismindustry.

Keywords:tourismdestinations;femalehosts;researchreview;criticalreflection

[責任編輯:連云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旅游論壇》變更刊期公告

為更好發(fā)揮《旅游論壇》服務文旅產(chǎn)業(yè)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展現(xiàn)高水平旅游學術研究

成果、支持優(yōu)秀旅游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旅游學術交流的功能,經(jīng)上級主管單位同

意,從2024年1月起,《旅游論壇》由雙月刊變更為月刊。

歡迎中外學者踴躍投稿、惠賜稿件。

《旅游論壇》編輯部

2023年11月15日

42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48頁

2024年8月

第17卷 第8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408062

http://gllylt.cbpt.cnki.net

【性別與旅游研究】

桂滇黔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旅游促進留守婦女

可持續(xù)生計演進與影響因素研究

唐凡茗,李淑賢,李照紅

(桂林旅游學院 旅游教育研究中心,廣西 桂林 541006)

[摘 要]隨著桂滇黔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旅游的蓬勃發(fā)展,受其影響,當?shù)亓羰貗D女重構了該地區(qū)土地資

源、勞動供給、勞動技能技術和資本等生產(chǎn)要素配置,進而促進了桂滇黔民族地區(qū)留守婦女生計的

轉型。文章通過分析桂滇黔民族地區(qū)旅游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特點,剖析了該地區(qū)留守婦女生計演進

的過程,可劃分為農(nóng)業(yè)主導型生計模式、混合兼業(yè)型生計模式和旅游主導型生計模式等3個階段。

結合旅游可持續(xù)生計分析研究框架,桂滇黔民族地區(qū)留守婦女可持續(xù)生計由外在因素和內(nèi)在因素

共同作用。桂滇黔民族地區(qū)留守婦女獲得經(jīng)濟收入、提升技能和增強社會參與度,有助于文化傳承

和家庭關系的改善,提升了桂滇黔民族地區(qū)留守婦女可持續(xù)生計潛力。梳理桂滇黔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

旅游對留守婦女生計演變過程與影響因素,不僅有助于深化對生計轉型機制的理解、豐富鄉(xiāng)村經(jīng)濟

與社會發(fā)展理論和促進性別與發(fā)展研究的深化,還能為政策制定提供理論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桂滇黔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旅游;留守婦女;可持續(xù)生計;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784(2024)08-0043-09

0 引言

桂滇黔(廣西、云南、貴州)三省區(qū)地處中國西部

地區(qū),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區(qū)之一的東亞片

區(qū)中心,地理環(huán)境復雜多樣,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

源,包括壯美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等,為

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一地區(qū)是

多個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豐富多彩和各具

特色的民族文化,為該地區(qū)旅游業(yè)增添了無限魅力。

歷史上,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閉鎖性,外來文化很難改變

原有的文化特性,使得各民族間的同質性和親和力

得以強化,民族間的聯(lián)系緊密。同時,各民族在相互

學習、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的民族

關系,這種緊密的民族關系為該地區(qū)旅游業(yè)的協(xié)同

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桂滇黔地區(qū)獨特的自然地

理環(huán)境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使得該地區(qū)的旅游

業(yè)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研究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旅

游發(fā)展對生計影響的典型案例地。該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

族居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多種生計方式,

如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旅游業(yè)等。隨著旅游業(yè)的興起,這

43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滇桂黔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旅游促進留守婦女可持續(xù)生計的動力機制與模式研究”

(22BMZ055)資助。本文系“滇桂黔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旅游促進留守婦女可持續(xù)生計研究”系列論文之一。

[收稿日期]2024-07-11

[作者簡介]唐凡茗(1978-),女,廣西桂林人,博士,桂林旅游學院旅游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旅游,Email:544758742@qq.com;李淑賢(1991-),女,河北邢臺人,碩士,桂林旅游學院旅游教育研究中心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

可持續(xù)旅游,E-mail:993636833@qq.com;李照紅(1991-),女,廣西桂林人,桂林旅游學院旅游教育研究中心講師,主要研

究方向為旅游可持續(xù)生計,E-mail:402320937@qq.com。

第49頁

些生計方式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日益顯著,為研

究少數(shù)民族旅游生計影響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桂滇

黔民族地區(qū)作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的典型代表,其旅

游業(yè)發(fā)展對當?shù)厣嬣D型影響的經(jīng)驗和教訓對于其

他類似地區(qū)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通過深入研究該

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旅游生計影響,可以為其他地區(qū)的

旅游業(yè)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參考。選擇桂滇黔地區(qū)作為

研究少數(shù)民族旅游生計影響的案例地,并以其民族

地區(qū)為研究的地域邊界,既體現(xiàn)了該地區(qū)的特殊性

和代表性,又具有重要的普適性和借鑒意義。

隨著鄉(xiāng)村旅游的快速發(fā)展,桂滇黔民族地區(qū)成

為我國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民族地區(qū)由于地理

位置和經(jīng)濟發(fā)展等多種原因,存在大量的農(nóng)村留守

婦女。這些婦女因家庭主要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而

留守家中,這一群體作為鄉(xiāng)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生計問題日益受到關注[1]。發(fā)展旅游是推進民族

地區(qū)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在這一過程中,留守婦女

參與鄉(xiāng)村旅游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鄉(xiāng)村旅游的發(fā)展

打破了“男主女從”的傳統(tǒng)觀念,促使婦女走出家庭

領域,并轉向公共領域發(fā)揮重要的正向價值[2]。由

此,旅游發(fā)展對推進民族地區(qū)留守婦女生計轉型的

作用不可忽視[3]。

國內(nèi)外有關民族旅游發(fā)展對當?shù)鼐用竦纳嫴?/p>

略選擇研究逐步深入,主要研究旅游介入后民族地

區(qū)居民生計資本、生計策略和生計選擇轉變的影響

因素及機制,其中不乏對旅游發(fā)展后少數(shù)民族社區(qū)

性別影響的研究[4],但通過文獻梳理發(fā)現(xiàn),關注女性

群體的生計研究較為欠缺,對留守婦女這一群體的

生計研究更為缺乏。伴隨著桂滇黔民族地區(qū)旅游業(yè)

的發(fā)展,當?shù)亓羰貗D女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渠道趨向多樣化,

留守婦女的社會地位和家庭話語權也不斷得到提

升,家庭經(jīng)濟結構隨之轉變[5-6]。本文結合旅游可

持續(xù)分析框架,分析鄉(xiāng)村旅游促進留守婦女可持續(xù)

生計策略選擇變化的驅動因素,深入剖析桂滇黔民

族地區(qū)留守婦女生計變化過程,梳理民族旅游開發(fā)

與少數(shù)民族婦女生計策略選擇行為變化之間的深層

次關聯(lián)機理。

1 理論基礎

可持續(xù)生計是指在不同的境況下,人們通過使

用不同的生計策略來安排、整合所占有的生計要素,

形成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計資本分析框架?;?/p>

此,Su等[8]、Ma等[9]和 Shen等[10]結合 DFID(Department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英國國際

開發(fā)署)提出的可持續(xù)生計分析框架,提出了“旅游

情境下的可持續(xù)生計分析框架”(圖1),該框架結合

旅游情境,探討目的地發(fā)展旅游后的生計變化和傳

統(tǒng)生計方式的融合與差異。旅游業(yè)作為旅游目的地

居民生計的補充,與傳統(tǒng)的以農(nóng)業(yè)為主導的生計方

式共同促進旅游目的地居民生計可持續(xù)發(fā)展。因

此,該框架在原有的 DFID 可持續(xù)生計框架的基礎

上,進行了適當調(diào)整,具體包括:1)旅游目的地的傳

統(tǒng)文化資源不僅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因素,也是構成當

圖1 旅游情境下的可持續(xù)生計分析框架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9]。

44

旅 游 論 壇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50頁

地居民生計策略的關鍵要素。因此,將民族文化和

歷史傳統(tǒng)等社會因素增加到生計背景中,強調(diào)文化

資本在旅游地居民生計策略選擇中的重要性;2)傳

統(tǒng)的以農(nóng)業(yè)為主導的生計策略與旅游生計方式的生

計策略存在明顯的差異;3)重點突出組織制度轉變、

社區(qū)參與旅游發(fā)展和文化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生計

轉型的重要性。目前,該分析框架已廣泛應用于農(nóng)

戶、農(nóng)民工和失地農(nóng)民等弱勢群體生計問題的研究

和實踐中[10-11]。

在民族地區(qū),受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留守婦

女的生計背景相對脆弱,同時相關政策和制度的支

持也相對匱乏,這一框架同樣適用于研究留守婦女

所面臨的生計問題。根據(jù)框架中旅游情境下影響生

計的因素,驅動留守婦女生計轉型的因素可分為外

部的物質資本、自然資本、組織結構與制度等因素,

這些因素在留守婦女生計轉型的不同階段起到了不

同程度的助推作用;文化資本、人力資本和經(jīng)濟資本

作為內(nèi)生動力,不斷驅動女性自我認識、自我發(fā)展和

自我展現(xiàn);通過分析留守婦女生計轉型的內(nèi)外驅動

機制,為系統(tǒng)性地認識我國民族地區(qū)在旅游發(fā)展背

景下留守婦女的可持續(xù)生計提供了可能。

2 桂滇黔民族地區(qū)留守婦女生計策略的歷史

演進

桂滇黔民族地區(qū)留守婦女謀求生存采取的生計

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為了適應環(huán)境、謀求更好的

生活質量其生計方式也在不停地進行調(diào)整[12-13]。

具體來說,由于桂滇黔民族地區(qū)外在社會環(huán)境、自然

環(huán)境和內(nèi)在需求的變化,留守婦女群體會調(diào)整和改

變自己的謀生方式,以適應上述變化,最終找到一種

新的謀生方式,以適應新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需要。

這個調(diào)適和轉變的過程即為生計轉型。

結合民族旅游發(fā)展的階段特點,桂滇黔民族地

區(qū)留守婦女生計演變過程可分為3個時期,即發(fā)展

前階段、成長階段和成熟階段。圍繞“女性生計演

變”這個核心范疇,本文將剖析民族地區(qū)旅游發(fā)展驅

動當?shù)亓羰貗D女生計策略演變的內(nèi)在機理。受不同

歷史階段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桂滇

黔民族地區(qū)留守婦女生計策略演進過程如下。

2.1 農(nóng)業(yè)主導型生計———旅游介入桂滇黔民族地區(qū)

發(fā)展前階段(20世紀80年代前)

在民族旅游尚未開發(fā)前,桂滇黔民族地區(qū)大量

農(nóng)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鎮(zhèn)轉移,基于傳統(tǒng)的生理

和社會分工差異,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格局,

婦女承擔起了留在農(nóng)村照顧家庭,并兼顧部分經(jīng)濟

生產(chǎn)的責任[14]。桂滇黔民族地區(qū)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

主要聚居地之一,歷史上,交通通達性低,地理位置

封閉且消息閉塞,與外界的交流少,當?shù)匾詡鹘y(tǒng)的農(nóng)

業(yè)生產(chǎn)方式為主,地區(qū)生產(chǎn)技術落后、經(jīng)濟發(fā)展滯

后,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形態(tài)。民族地區(qū)

與貧困區(qū)域基本重疊,經(jīng)濟增長方式難以轉變,且桂

滇黔民族地區(qū)留守婦女因受教育程度較低,導致該

群體的文化水平偏低。留守婦女生計模式主要以在

家務農(nóng)為主,兼有其他生計策略,整體上可總結為5

種模式:一是傳統(tǒng)種植養(yǎng)殖型,二是就近務工型,三

是傳統(tǒng)種植養(yǎng)殖兼本地務工型,四是傳統(tǒng)種植養(yǎng)殖

兼附近務工混合型,五是傳統(tǒng)種植養(yǎng)殖兼自主經(jīng)營

型。這5種生計模式在中國多數(shù)鄉(xiāng)村亦大多如是。

例如,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瑤寨中大部分女

性都是采取“靠種植點稻子,自己種自己吃”“平時還

是在家種種地,那時候看周圍的有砍伐木材的,就去

打打工,離家也不遠”[15]的生計策略;貴州黔東南苗

族侗族自治州長灘村苗族女性主要依靠“家有耕地,

山上有樹林,種點田栽點樹就可以生活了”的生計策

略;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的彝族人主

要依靠種植煙草為生,大理白族自治州雙廊白族依

靠洱海打魚為生。由此可見,桂滇黔民族地區(qū)在旅

游開發(fā)介入前,因自然環(huán)境、生產(chǎn)力和社會經(jīng)濟等因

素,與外界連接較少,留守婦女的生計主要是依靠當

地自然 資 源———“靠 山 吃 山,靠 水 吃 水”的 謀 生 方

式[16-18]。

2.2 混合兼業(yè)型生計———桂滇黔民族地區(qū)旅游成

長階段(20世紀80年代-21世紀初)

桂滇黔民族地區(qū)多位于山區(qū),可耕種土地面積

有限,土質瘠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成本高,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亟

待尋求一條切實可行的致富門路。桂滇黔民族地區(qū)

作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各族民俗文化呈現(xiàn)“百花齊

放、多姿多彩”的特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而神秘,這

些能夠給旅游者帶來吸引力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景觀

和社會事物都是構成旅游資源的要素,這為桂滇黔

民族地區(qū)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20世紀80年代末旅游開發(fā)介入后,隨著民

族旅游的發(fā)展,各級政府和部門高度重視旅游業(yè)在

鄉(xiāng)村建設中所起的作用,紛紛出臺政策,整合當?shù)刭Y

源,拓展民族旅游脫貧富民的功能。桂滇黔民族地

45

唐凡茗等:桂滇黔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旅游促進留守婦女可持續(xù)生計演進與影響因素研究 性別與旅游研究

百萬用戶使用云展網(wǎng)進行電子書制作,只要您有文檔,即可一鍵上傳,自動生成鏈接和二維碼(獨立電子書),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網(wǎng)站!
收藏
轉發(fā)
下載
免費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費制作
x
{{item.desc}}
下載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