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88|国产乱妇无码在线观看|国产影院精品在线观看十分钟福利|免费看橹橹网站

米文平的鮮卑考古

發(fā)布時間:2023-1-08 | 雜志分類:其他
免費制作
更多內(nèi)容

米文平的鮮卑考古

鮮 卑 石 室 的 發(fā) 現(xiàn) 與 初 步 研 究米 文 平拓 跋鮮卑 舊墟 石室, 很早 見于 我 國古 代文獻(xiàn)。 但石室位置究在何處, 多少年來, 中外學(xué)者 屢有考證, 諸說紛紜, 迄無 定論。 近一年來, 我們 呼倫 貝爾盟文物 管理站, 對 大興安嶺北部叢 山密林 中的嘎仙 洞, 經(jīng)過 多次調(diào)查, 反 復(fù)考證, 終于在 年 月 日,于 洞內(nèi)石壁上找到 了北 魏 太 平 真 君 四 年年 石刻。 內(nèi)容為北魏第三代皇帝 拓 跋煮 派遣 中書侍郎李敞來這 里致 祭時所 刻之祝文。 經(jīng)拓印, 大部清晰 可辨。 可 以確證, 嘎仙洞 即北魏拓跋鮮卑祖先居住 的 舊墟 石 室。 這是在大興安嶺北部邊疆地 區(qū), 迄今 已知最早的 有 確切紀(jì)年并見于文獻(xiàn)記載 的少數(shù) 民族 遺跡。 它無 可爭辯 地證實, 我 國古代 民族 鮮卑人 自古 以來就住在這里。 石室 的發(fā)現(xiàn), 結(jié) 束了歷史學(xué) 界長期 以來對 拓跋鮮卑發(fā)源地和 大鮮卑 山方位的爭論, 解 決 了北方民族 史上多年未決的一樁學(xué)術(shù) 公案, 為 研究東 胡系諸部族的 地理、 歷史 等問題, 提 供 了一 個淮確 的地理座標(biāo)和科學(xué) 的依據(jù)。一。 這... [收起]
[展開]
米文平的鮮卑考古
粉絲: {{bookData.followerCount}}
腦子和肚子一起充實,身體和心靈共同發(fā)展
文本內(nèi)容
第1頁

鮮 卑 石 室 的 發(fā) 現(xiàn) 與 初 步 研 究

米 文 平

拓 跋鮮卑 舊墟 石室

, 很早 見于 我 國古 代

文獻(xiàn)

。 但石室位置究在何處

, 多少年來

, 中

外學(xué)者 屢有考證

, 諸說紛紜

, 迄無 定論

。 近

一年來

, 我們 呼倫 貝爾盟文物 管理站

, 對 大

興安嶺北部叢 山密林 中的嘎仙 洞

, 經(jīng)過 多次

調(diào)查

, 反 復(fù)考證

, 終于在 年 月 日

,

于 洞內(nèi)石壁上找到 了北 魏 太 平 真 君 四 年

年 石刻

。 內(nèi)容為北魏第三代皇帝 拓 跋

煮 派遣 中書侍郎李敞來這 里致 祭時所 刻之祝

。 經(jīng)拓印

, 大部清晰 可辨

。 可 以確證

, 嘎仙

洞 即北魏拓跋鮮卑祖先居住 的 舊墟 石 室

。 這

是在大興安嶺北部邊疆地 區(qū)

, 迄今 已知最早

的 有 確切紀(jì)年并見于文獻(xiàn)記載 的少數(shù) 民族 遺

。 它無 可爭辯 地證實

, 我 國古代 民族 鮮卑

人 自古 以來就住在這里

。 石室 的發(fā)現(xiàn)

, 結(jié) 束

了歷史學(xué) 界長期 以來對 拓跋鮮卑發(fā)源地和 大

鮮卑 山方位的爭論

, 解 決 了北方民族 史上多

年未決的一樁學(xué)術(shù) 公案

, 為 研究東 胡系諸部

族的 地理

、 歷史 等問題

, 提 供 了一 個淮確 的

地理座標(biāo)和科學(xué) 的依據(jù)

。

。 這 一帶林海蒼茫

, 峰 巒層迭

, 古木參天

松樺蔽 白

。 嘎仙洞在一道高達(dá)百米

, 巍然陡立

的花崗巖峭壁上

, 離平地 米 圖二

。 洞 口

略 呈三 角形

, 高 米

、 寬 米

, 方 向朝 南偏

西 度

。 洞 內(nèi)寬 闊

, 南北長

、 東西寬 一

, 彎頂最高處達(dá) 多米

。 宏 偉 有 如 大

, 面積 約 平方米

, 可容納數(shù)千人

。 這 個

“ 大廳

” 西北 角上為一斜 洞

, 順 多度斜 坡

,

‘,睡倫卜下臼節(jié)

理‘

、

‘隊 、

謄沖 受

丸 , 認(rèn)

齊齊哈爾

圖一 嘎 仙洞地理 位置示意 圖

石 室規(guī)模 和地理位里

這 個

“ 石 室 ” , 當(dāng)?shù)厝罕姺Q 為嘎仙洞

、 嘎 仙

”一 詞 系鄂倫春 語

, 詞 義未詳①

。 嘎

仙 洞本為天然 山洞

, 位于 內(nèi)蒙古 自治 區(qū)呼倫

貝 爾盟鄂倫春 自治旗 阿里 河鎮(zhèn)西北十公里

地 當(dāng)大興安嶺北段頂巔之東麓

, 屬嫩江西岸

支 流甘 河上源

。 地理 座標(biāo)為北緯 度 分

,

東經(jīng) 度 分

。

,

海拔 高度 米 左 右 圖 圖二 呢仙洞外錄

第 期

DOI :10.13619/j .cnki .cn11-1532/k.1981.02.001

第2頁

哭于…

圖 三 嘎 仙洞 平 面 圖 箭頭所 示 位置 為石刻 祝文

拐 向 左 上 方

。 斜洞 寬

、 高 一

、 長 米

到頂端

。 頂 端上部東

、 西各有一 壁 完狀小耳

。 在

“ 大廳

” 東 壁上 部 米高 處 有 一 小

, 洞 口 寬 約

、 深 多米

。 “ 大廳

” 地

面 當(dāng)中

, 有一塊 不規(guī)則 天然 石 板

, 長

寬 米

, 下 面有大 石塊 托起約 米高

, 群

眾稱之為

“ 石桌

” 圖三

整 個洞內(nèi)

, 石壁 平整

, 彎頂渾然

。 “ 大

” 氣勢雄偉

, 斜 洞 曲徑幽邃

, 充滿一種威

嚴(yán) 的宗 教氣氛

。 難怪后世把它 稱之為祖 廟

石 刻祝 文與釋 讀

石刻祝文在嘎仙洞內(nèi)

。 距洞 口 米 的西

側(cè) 石壁

, 有一處經(jīng)過 修琢

, 較為平整

, 祝 文

就刻在這 塊平整的花崗巖石壁 上

, 高與視平

線相 齊

。 刻辭為豎行

, 通 高 厘 米

, 通 寬

厘米

, 共 十九行

, 每行十二至 十六 字不 等

。

字大小不一

, 約 至 厘 米

。 全 文二百 零一

, 漢 字魏書

, 隸意猶重

, 古 樸蒼然

, 清 晰

可辨 圖版叁 上

。 因石 壁表面原為苔醉等所

釋蓋

, 字跡很難為人 們 發(fā) 現(xiàn)

。 后 經(jīng) 洗 刷

清除石 壁 上 的 苔醉

, 才現(xiàn) 出了原文

。 這 里

將原文 為方便計

, 按今體書寫 抄 錄于 下

。

維太平真君 四年癸未 歲七 月廿五 日

天子 臣煮使渴者仆射庫六 官

中書侍郎 李敞傅霓用駿足一元大 武

柔毛之牲敢昭告于

皇 天之神 啟辟之 初佑我 皇祖于 彼土 田

歷載億年幸來南遷應(yīng)受多福

光 宅中原惟祖 惟父拓 定 四邊慶流

后撤 延及 沖人 闡揚玄風(fēng)增構(gòu)崇堂翹

捕 兇醒威 暨 四荒幽人忘遐 稽首來王 始

聞 舊墟 愛 在彼方悠悠 之懷希仰余光 王

業(yè) 之 興起 自皇 祖綿綿瓜 爬 時惟 多 沽

歸 以謝施 推 以 配 天子子 孫孫 福祿永

延 薦于

皇 女帝天

皇 女后土

皇 祖 先 可寒配

皇 批先可敦配

尚餐

東作帥使 念熟

首行

, 第一 字不清

, 從行文 看

, 當(dāng) 為

“ 維

” 字

。

《 魏 書 禮志》 中所 載的祝 文

, 無此

首行

。

“ 太 平真君

” 北魏第三 代皇 帝拓跋 燕

的第五 個年 號

, 其

“ 四年

” 為 公元 年

。

“ 天子 臣壽

” 熹 即拓跋 壽

, 北 魏皇帝

姓拓跋 氏

, 后 改漢姓 為 元

。 北魏第三 代太武

皇帝 名蠢

。 這 里 的

“ 臣

” 字

, 是他 對祖 先的

謙稱

“ 渴者仆射

” 北 魏官名

, 職掌 引見 臣

, 傳達(dá)使命

。

“ 庫六 官

《 魏 書 官 氏志》 有 庫 褥 官

氏 同書《 太 祖紀(jì)》 有

“ 漁 陽烏丸庫褥官韜

同書 《 列傳》 有

“ 漁 陽烏丸大庫辱官

。 清

代 陳毅忻編 《 二 十五 史補編

· 魏 書宮氏 志 疏

證》 認(rèn) 為

“ 褥 與侮

、 辱業(yè)通

。 庫 六 官 當(dāng)即

庫褥 官 氏

。

“ 中書侍 郎

” 北魏官名

, 為 中央 總機

構(gòu) 中書省長官 中書監(jiān)

、 中書令之副

。

《 魏書

· 禮志 》 所載之祝 文 無

“ 使 渴

者 … … 李敞 傅霓

” , 于 此處作

“ 謹(jǐn) 遣敞等

” 。

“ 駿 足 ” 即駿 馬

。

《 南 史

。 鄭 鮮 之

傳》 有

“ 燕 昭市骨而駿 足至

。

·

。

“一 元大武 ” 指祭祀用 的 牛

《 禮

曲禮下》

“ 凡 祭宗 廟之 禮

, 牛 日 一 元 大

第3頁

“ 柔毛之牲

” 指祭祀用的 羊

《 禮

· 曲禮下 》

“ 凡 祭宗廟 之禮

·

“ … 羊 曰 柔

。 ”

“ 啟辟之初佑我 皇祖于 彼土 田 歷 載 億

” 啟

, 開 始

。 億

, 在此喻 數(shù) 目很大

。 指

最初時

, 祖先在那 個地方 即 舊墟石 室 -

仙 洞一帶 經(jīng) 歷 了很 久很久 的年代

。 可 見

,

此 處是 拓 跋 鮮卑祖先長期居住 的發(fā) 源地

“ 幸來 南遷

” 幸

, 語 氣詞

, 無義

, 用在

句 首或句 中

。

《 詩

· 大 雅

· 綿》 有

“ 幸來青

。

“ 光 宅 中原

” 光 即廣

, 宅 即安

, “ 光

” 猶言 普遍 安定

。

《 書

· 堯典序 》

“ 聰

明之思

, 光 宅 天下

。 ”

“ 拓 定 四 邊 ” “ 拓 ” 字漫 徹太甚

, 據(jù)

《 魏書

。 禮 志》 勘對 為

“ 拓

。

“ 慶流后撤

” 慶

, 即 福

。 “ 后 脫

即后代

。

“ 延及沖人 ” “ 沖 人

” , 皇帝 自稱 之

謙辭

, 有小子 之 義

《 魏 書》 此句 為

“ 沖人

纂業(yè)

。

“ 闡 揚玄風(fēng)

” 考 拓 跋 壽 太 延 四 年

年 下詔

“ 罷 沙 門年五十以 下 者

。

太 平 真 君 七 年 年 又 下

“ 滅 佛 法

” , “ 諸州坑沙 門

, 毀諸佛像

。 這 時 他

采取 了滅佛崇道 的措施

, 提 倡道教

, 崇 尚玄

學(xué)

, 故有

“ 闡揚玄風(fēng)

” 之語

。 后來 《 魏書》

此句改作

“ 德聲弗彰

。

“ 增構(gòu)崇堂

” 在此 當(dāng)指增建 廟 堂

。

“ 勉 描 兇 醚

” 勉

, 制勝 描

, 消

。

“ 威 暨 四荒

” 后三字漫 法不 清

。 暨

,

。 荒

, 遠(yuǎn)方

。

“ 幽 人忘遐

《 魏書》 此句作

“ 豈謂

幽遐 ”

“ 稽 首來 王 ” 稽 首

, 古時的一種跪拜

, 叩 頭 到 地

。 此處 之

“ 王 ” 讀 第 四 聲

, 君 臨天下 日 王 天下

。

“ 始 聞 舊墟 愛在彼 方

《 魏 書》 此 二

句作

“ 具知 舊廟 弗毀 弗亡

“ 綿綿瓜 爬

”語 出《 詩經(jīng)

· 大 雅

· 麟 》

。

爬 是小瓜

。 謂 象瓜爬的 歲 歲 相 繼 一 樣

, 祝

頌 子 孫 昌盛 之辭

。

“ 歸以謝施 推 以配天

《 魏書》 此 二

句作

“ 敢 以 工功 配餐于 天

。

“ 薦

” 獻(xiàn)

, 進(jìn)獻(xiàn) 祭 品

。

皇 祖先 可寒

” 可 寒 即可 汗

, 鮮卑語

,

皇帝之義

。

《 魏 書

· 蠕蠕 傳》 載

“ 社錯 遠(yuǎn) 遁

漠北 ”一于 是 自 號丘 豆 伐 可 汗

。 ‘ 丘 豆

, 猶魏 言駕馭開 張 也

, ‘可 汗

, 猶 魏言皇 帝

。 ” 此 所 謂 魏言

, 即鮮卑語

。 可汗

, 可

寒 乃 同音異寫

“ 皇 批先可敦

” 可 敦 也作 可孫

、 洛尊

鮮 卑語

, 皇后之 義

,

有關(guān) 文獻(xiàn)和 前人考證

鮮卑

, 是我 國古 代北方 民族

, 屬東胡的

一支②

。 鮮卑族 的拓 跋部

, 曾經(jīng)在公 元

年 至 年建 立過 北魏封 建政 權(quán)

, 統(tǒng) 一 了黃

河流域

, 為 當(dāng)時我 國北方 民族 大融合

, 促進(jìn)

統(tǒng)一 的多 民族 國家的 發(fā)展

, 作 出 了 歷 史 貢

獻(xiàn)

。 可惜

, 對這 個民族 的早期歷 史

, 人們所知

不多

。 只有在 古代歷史 文獻(xiàn)《 魏 書 序 紀(jì) 》 中

為我們 透露 了一點信息

。 那 里 記 述拓 跋鮮卑

的祖先

“ 國 有 大鮮 卑 山

, 因 以為 號

。 其后

, 世為

君長

, 統(tǒng) 幽都之 北

, 廣漠 之野

, 畜牧遷 徙

, 射

獵為業(yè)

。 ”又積六 七十 代

, 至

“ 毛立

, 聰 明武

, 遠(yuǎn)近 所推

, 統(tǒng)國三 十六

, 大姓 九十九

, 威

振北 方

, 莫不 率服

。 ” 這 位 叫做

“ 毛

” 的

, 當(dāng)是一

個部落集 團(tuán)的酋 長

。 他 所統(tǒng) 的

“三 十六 國

” , 實

即三十六 個部落

。 所謂

“ 大姓九十九

” , 實

即九十九 個氏族⑧

。 這 些 部落和 氏族 的活 動

地 域

, 便是所謂 的

“ 大鮮卑 山

”一 帶

歷 史學(xué) 界根據(jù)這 唯一 的一 點線索

, 為尋

找這 個大鮮卑 山的所在

, 長期 以來

, 不斷 探

, 多 方考證

, 諸說 紛 紜

。 有 的說

, 大鮮卑

山就是 大興 安嶺④ 也 有 的說

, 大鮮卑山是

外 興安嶺⑤ 還 有的說

, 大鮮卑山在貝加 爾

第 期

第4頁

糊附近伊 爾庫斯克⑥ 一帶

, 等等

。 究竟哪里

是鮮卑人原始居住地 大鮮卑 山的所在呢 至

今沒 有取得 公認(rèn) 的結(jié) 論

。 原 因是他 們別無 文

獻(xiàn)可征

, 單憑這 一點線索 來 推 測

, 渺無 憑

據(jù)

, 最 多 只能 從地望 上找 個旁證

, 而無 法

取得 最終 的證 明

。

《魏書

· 禮 志》 中提到 的拓跋 鮮卑先祖 舊

縫石 室

, 卻是一個 可 資 參 考 的 依 據(jù)

。 原

文是

“ 魏先之居幽都也

, 鑿石為祖宗之 廟 于

烏洛 侯 國西北

。 自后南遷

, 其地 隔遠(yuǎn)

。

真君 中

, 烏洛侯 國遣使朝 獻(xiàn)

, 云 石 廟如

, 民常祈請

, 有神臉焉

。 其 歲

, 遣 中

書侍 郎李敞詣石室

, 告祭天地

, 以皇祖

先批 配

。 祝 日

‘ 天 矛蠢謹(jǐn)遣敞等用駿

、一 元 大武敢昭告于 皇天 之 靈

。 自啟

辟之 初

, 佑 我皇祖

, 于 彼土 田

。 歷 載億

, 幸來南遷

。 推祖推父

, 光宅 中原

。

克剪 兇 醚

, 拓 定 四邊

。 沖 人 纂業(yè)

, 德 聲

弗彰

。 豈謂幽遐

, 稽首來 王

。 具 知 舊

, 弗毀弗亡

。 悠 悠之懷

, 希 仰 余光

王業(yè) 之 興

, 起 自皇祖

。 綿綿瓜 爬

, 時 惟

多枯

。 敢 以工 功

, 配餐于 天

。 子 子孫孫

,

福祿永延

。 ’ 敞等既 祭

, 斬樺木 立 之

,

以置牲體而 還

。 后所立樺木 生 長成林

,

其 民益神奉之

。 咸 謂魏 國感 靈 抵 之 應(yīng)

。 石 室南距代京可 四 千余里

。 ”

這 里 指出的

“ 石 室

” , 是有關(guān) 拓跋鮮卑

祖先活動 的唯一 有據(jù) 可 查 的 遺 物

, 對確認(rèn)

大鮮卑山的所在

, 是一 個很 好的 實物依據(jù)

既然《 魏書》 指出石 室位置

“ 于 烏 洛 侯 國 西

” , 那 么

, 弄 清烏洛侯 國的位置也 便可求

得石室的所在

。

在 《 魏 書

· 烏洛 侯傳》 中記載

“ 烏洛 侯 國

, 在地豆于 之北

, 去代都四

千五百 余里

。 其土下濕

, 多霧氣而寒

民冬則穿地為室

, 夏則隨原阜 畜牧

。 多

, 有谷麥

。

”一其 國西 北 有 完 水

,

東北流合于難水

, 其 地 小 水 皆 注 于

, 東 入 于 海

。 又 西 北 二 十 日行

有于 巳尼 大水

, 所謂北海也

。 世祖真君

四年來朝

, 稱其國西北有 國 家 先 帝 舊

, 石室南北九十步

, 東西 四十步

, 高

七 十尺

。 室有神靈

, 民多祈請

。 世祖遣

中書侍 郎李敞告祭焉

, 刊祝文于 室 之壁

而還

。 ”

其它 歷 史文 獻(xiàn) 中

, 也 有 關(guān)于這 個

“ 石室

的 記載

, 如 《北史》

、

《 通 典》 和 《 冊府 元

龜》 等書

。 不過

, 它們都較 《魏書》 晚 出

,

內(nèi)容也基本相 同

。

過 去

, 中外歷 史學(xué) 界有很多人 曾注 意尋

找這 個

“ 石室

” , 多半首先 從確定烏洛侯的

方位著手

。 但他們對烏洛侯位置的推論

, 卻

存在很大 的分歧

。

把他 們 的考 證概括起來

, 大致 有 以下幾

種說 法

。

、 多數(shù)認(rèn) 為

“ 石室

” 在額 爾古納 河流

。 如 《 呼 倫 貝爾志略》 一 書說

“ 呼偷 貝

爾巡西 北一 帶之地 實為 當(dāng) 日元魏故墟

。 ” 并

認(rèn)為

“ 魏先帝石 室

” “ 在烏洛侯 國西北 當(dāng)尼

布楚 城西

” ⑦

。

此說 與清末輿地 家丁謙 同出一轍

。 丁 謙

在其 《 魏 書外 國傳地理 考證》 中說

“ 烏 洛

《 唐書

· 白雪傳》 作烏羅渾

,

《 室韋傳》

作烏羅 護(hù)

, 所部在 地豆 于北

, 當(dāng)為今呼 倫 貝

爾城境

。 ” 呼倫 貝爾城

, 即今 海拉爾

。 比丁

謙 更早 的

, 還 有 清代何秋濤

, 在其 《 朔 方 各

乘》 一 書 中

, 則把 烏洛侯 劃在額 爾古納 河 流

。一些 歷 史地 圖也往往沿 襲此 說把烏洛 侯

劃在 大興安嶺 以西的海拉 爾一帶

。

、 認(rèn) 為

“ 石 室

” 在 貝加 爾湖附近

。 所

持論據(jù)

, 與前扁說 類似

, 只 是把

“ 石 室

” 位

置估計得更 偏西

, 這 就相差 更 遠(yuǎn) 了

。

、 認(rèn) 為

“ 石 室

” 在嫩 江和 額 爾古納 河

之 間的大興安嶺 山脈 之內(nèi)

。 馬 長 壽 同 志 認(rèn)

“ 烏洛侯 國在今 黑 龍江省 之嫩江 流 域 甚

。 嫩江流域 的西北為額 爾古納 河

, 魏 之祖

先的石 室 當(dāng)在二 河 之間的大興安 嶺 山 脈 之

護(hù)

側(cè)

第5頁

, 顯 然 就是指嘎仙洞 內(nèi)的

“ 石桌

” 而言

方式濟(jì)作為一 個清代流人

, 未必 能 夠親歷其

。 他 的記述

, 很 可能 是根 據(jù) 當(dāng)時 的 巡邊將

士 或 當(dāng)?shù)?少數(shù) 民族 群 眾 的傳 聞

。 但 不 知 為

, 歷 史家們 對 齊齊哈 爾西 北這 個 山洞

, 沒

有注 意

, 也 許他 們并 沒 有把

“ 石 室

” 理解 為

山洞

。

、 “ 石 室

” 不 可能 在額 爾 古 納 河 流

。 根據(jù) 有二 一 了 《 魏 書》 說

, 烏洛 侯

“ 其 地小水 皆注于 難

” , 難 即嫩江

。 額 爾古

納 河 流域 的小水 不 可能注于嫩江

。 這 就排除

了烏洛 侯位于 額爾古 納河 流域 的 可 能 性

。

二 《 魏書》 描 述 烏洛 侯 的 習(xí) 俗 是

, 穴

、 養(yǎng)豬

、 有 農(nóng)業(yè)

。 這 些 都不 同于 嶺西干 旱

草原地帶 的游牧部族

, 而 卻 與嫩江 以東 的勿

吉人風(fēng)俗相 同

。 烏洛 侯 如 果 是在嫩江 流 域

,

那 么在其 西北 的 嘎 仙洞

, 從地望 上 看也就有

了更 大的 可 能性

。

我 曾就 此 看 法并 根據(jù) 嘎仙洞 的洞 內(nèi)規(guī)模

和 地 理 位置

, 提 出嘎仙 洞 可 能就 是拓 跋 鮮卑

先祖 舊墟 石 室

, 得 到 一 些 歷 史 與 考古 工

作 同志 們 的支 持

。 他們 都希望 能 夠盡早 了此

公案

。

內(nèi)

。 ” ⑧ 馬 長壽教授對烏洛 侯 的位置說得正

。 但對

“ 石 室

” 位置

, 所 指范 圍 過 于 廣

, 仍 未完全脫離開 額 爾古 納河流域

。

、 認(rèn) 為

“ 石 室 ” 在嫩江流 域而靠近 大

興安 嶺

。 日本 人 白鳥 庫吉 曾提 出過這 種 推 測

。

他 指 出

“ 烏洛 侯 之地

, 必在今 嫩 江 流域

,

而其北部達(dá) 于黑 龍江 之 南

, 不難察知

。 烏洛

侯 國之所 在 地

, 既在今嫩 江 流域

, 則在 烏洛

侯 國西北部 之拓 跋 氏祖 先 之石 室

, 亦必在嫩

江流 域 之 中

, 而 當(dāng)在 興 安嶺 之近 旁

。 ” ⑨ 剪

伯贊主編 的 《 中國史 綱要》 也 說

“ 鮮卑拓

跋部先世 居于 嫩江西北的大興 安嶺 地 區(qū)

。 ” ⑩

我分析 古代 文獻(xiàn)

, 對前人 的考證

, 加 以

綜 合

、 揚棄

, 得 出兩 點認(rèn) 識

。

、 “ 石 室

” 不可能 是石 砌建 筑物

。 根

據(jù) 《 魏書》 的描述

“ 石 室南 北九十步

, 東西

四十步

, 高 七 十尺

” 規(guī)模 之大幾 乎 比現(xiàn)在 一

座劇 院還要 大

。 以 當(dāng)時 的技 術(shù) 條件

, 無 論如 何

也沒 有 可能會 砌 成如 此高如 此 大跨 度 的石 砌

建 筑物

。

《 魏 書》 有

“ 鑿石為祖宗 之廟

”一語

,

“ 鑿

” 而 不說

“ 砌 ” , 可 見這 個

“ 石室

當(dāng)是一 個 山洞

。 放 眼大興 安嶺

, 莽 莽 數(shù) 千

, 山洞 不 知幾 多

, 究竟哪一個可能是呢

。 這

就 不 能不經(jīng) 過一 番

“ 篩選 ” 了

。 經(jīng) 過廣泛地

了解

、 調(diào)查

、 篩選

, 最后唯有嘎仙洞

, 論 其

規(guī)模 與所謂石室最 為相 似

。

關(guān)于 嘎仙 洞

, 清 初方式濟(jì)在其 《 龍沙紀(jì)

略 》 一 書 中

, 曾經(jīng) 有過 記述

“ 興 安嶺二 曰 新安嶺

, 或 日 蔥嶺 之支絡(luò)

。 盤旋 境內(nèi)數(shù) 千里

, 襟 帶 三 江 之 左

, 為 眾流發(fā)源

。 由 卜魁 今 齊 齊 哈

爾 至 墨 爾根 今 嫩江 艾 渾 今愛輝

置 騷

。 嶺 上 巡 邊者 渡諾尼 即嫩江 西

北數(shù)百里

, 則陸降取道

。 松 柞 數(shù) 十圍

,

高 窮 目力

, 穿林而行

, 午 不 見 日

, 石色

斑 駁

, 若趙 千里 畫幅 間物

。 有石洞

, 洞

中幾榻 天然 如琢

, 行 者辟草得 之

, 籍少

憩 焉

。 ”

這 里 有

“ 洞 中 幾 榻 天 然 如 琢 ”一

調(diào) 查發(fā)現(xiàn)與初步研 究

一年 多 來

, 我們 先后 四次對嘎仙洞進(jìn) 行

了實地勘 察

第一次

, 年 月 日

, 我 與程道 宏

、

王永祥 等 同志

, 在鄂倫春 自治旗 領(lǐng)導(dǎo) 和 同志

們 的 大 力協(xié) 助下

, 踏 查嘎仙 洞

, 就 山洞 的 方

、 規(guī)模和 地理位 置 等進(jìn) 行 了考定

。 從 這 幾

點看

, 都 使我們 有 了希望

。

第二次

, 年 月 日

, 我 和 王成 同

志再 次 調(diào) 查嘎仙洞

。 趁嚴(yán) 寒的三九

, 陽光斜

射 照進(jìn) 洞 內(nèi)較深

, 光 線較好 的 條件下

, 全 面

勘測 洞 內(nèi)

, 繪 制了 山洞平 面 圖

。 遍 查洞 內(nèi)祝

文 字跡

, 沒有 發(fā) 現(xiàn)

。 這就 使我們在希望 的 曙

光 面前 又 陷人朦朧 之 中

, 我們 的考證仍 然 缺

乏 堅實的 內(nèi)證

。

第 期

第6頁

第三次

, 年 月 日

, 我 與 汪 宇 平

同志去調(diào)查嘎仙 洞

, 在 洞 內(nèi)堆積 土層 中發(fā) 現(xiàn)

了 陶片和打制石 器

, 增加 了進(jìn) 一步挖 掘和 徹

底調(diào)查的 決心

。

第四次

, 年 月 日

, 我與王成 同志

又 去嘎仙洞

, 誰 備住在那里挖開 石壁下積土

,

在 石壁下 部 查 找 祝 文 字 跡

。 同行的有 孟

廣輝

、 曹永年二 同志

。 當(dāng)天下 午 四時

, 陽光

由西 照進(jìn)洞 內(nèi)

, 視度很好

, 我們 沿洞 內(nèi)西 側(cè)

石壁往里 走不 到一 分鐘

, 突 然 發(fā)現(xiàn) 眼前 石壁

上隱約 有個

“ 四 ” 字

。 我 簡直 不 敢 相信 自己

的 眼睛

, 大家仔細(xì) 看確為刻 石 文字

, 下 面并

“ 年

” 字

, 上 面又 看出

“ 太平真君

” 等

。 在

第二 行又 看 出

“ 天子 臣熹

” , 第 三 行 看 出

“ 中書侍郎李敞, 等字

。 幾 個人反 復(fù)辨認(rèn)

, 確

為 《 魏書 禮志 》 上 所記之 祝文

。 由是

, 這

個學(xué)術(shù)界爭論 多少年

、 我們調(diào) 查 了 一 年 的

懸案

, 終于得 到 了最 后 的 解 決

。 其后

, 我

們又邀請 了史象逮

、 馬輝 析

、 吉發(fā) 習(xí)等 同志進(jìn)

一步核實并采取措施進(jìn) 行保 護(hù)

。 又蒙張 明善

等 同志專程來嘎仙洞將洞壁 石刻祝 文進(jìn) 行 了

拓印

。

石壁 上 鐫刻之祝文

, 與 《 魏書》 記 載的

內(nèi)容基本相符

, 只是字句稍有 出入

。 石刻起

到了證史和補史的作用

。 對于 石刻祝文 與石

室 遺址 的學(xué)術(shù)價值

, 有待深入研究

。 現(xiàn)在

只就幾 個有關(guān)問題

, 初步研究如 下

。

、 石刻祝文的 發(fā)現(xiàn)

, 確鑿地證實 了嘎

仙洞 即拓跋鮮卑祖先 居住 的 舊墟 石 室

。 因而

我們 有足夠的理 由可 以作 出結(jié) 論 歷 史學(xué) 界

長期沒 有解決的大鮮卑 山的所 在

, 不言而喻

,

當(dāng)然就在這 一帶

。 而包括九 十九 個氏族的三

十六 個部落

, 自然也 不會離這里太 遠(yuǎn)

。 可 以

, 嘎 仙洞一 帶地 方

, 就是鮮卑 族 的 發(fā) 源

。 他們 自古 以來就生息繁衍在這 深 山老林

, 以

“ 射 獵為業(yè) ”

。 根據(jù) 《 魏書

· 序紀(jì) 》

的記 載

, 拓跋鮮卑的遠(yuǎn)祖

“ 毛

” , 約為拓跋

燕 公元 年至 年 以前 三 十代

, 相 當(dāng)

于 公 元前一

、 二 世 紀(jì)

。 毛以前 又在這 一帶居

“ 積六七十 代

” ⑩

。 據(jù) 《 魏書

· 太祖紀(jì) 》

, 拓跋 硅說

“ 昔膚遠(yuǎn)祖

, 總御幽都

, 控

制 遐 國

, 雖踐 王位

, 未 定九州

。 逮于 膚躬

,

處 百 代之 季 “一

。 ”一 代以二 十五 年計

, 則

可上 溯至 公元前一 千七八百年

, 相 當(dāng)于 夏末

商初時代

。 可 以肯定

, 他 們 那 時 尚處于原 始

的 狩 獵濟(jì)經(jīng) 時期

。 這 一 帶無 邊無 際的 原 始密

, 到處 生長 著璋 狗野 鹿

, 是原始人狩 獵的

夭然 王 國

。 按一般 規(guī)律

, 人 類的童年

, 只能

是靠取得 現(xiàn)成 的天然產(chǎn)物 為生

, 所 以最 初的

經(jīng)濟(jì) 生活 只能 是狩 獵和 采集

。 大興安嶺北部

的原 始森林

, 正 是 為鮮卑先 民提供 了這 樣一

個對原 始部落來說 是不 由選擇的 生 態(tài)環(huán) 境

。

因而

, 在這里 居住時期的鮮卑 人

, 只 能 是

“ 射 獵為業(yè)

。 人類進(jìn) 一步 發(fā)展

, 改 造 自然

的能 動作 用提高了

, 學(xué) 會馴 養(yǎng)動物

, 靠人的

活 動能夠增加 天 然產(chǎn)物

, 牲 畜的 肉

、 乳

、 皮

毛可 以使人們 有更 豐富和 可靠的生活 資料

于 是畜牧經(jīng) 濟(jì)就必 然地 取代 狩 獵 經(jīng) 濟(jì)

。 這

, 叢 密的森 林

, 就顯得狹 窄

、 潮 濕而不適

應(yīng) 畜牧業(yè) 發(fā)展 的 要 求 了

。 緊連 著大興安嶺 森

林邊緣 西南部的 呼 倫 貝爾大草 原 廣 闊 無

, 水 草 豐美

, 就必 然 成為鮮卑牧 人們 向往

的理 想天 然牧 場

。 到 了

“ 毛

” 以后 第五 代的

“ 推寅

” 時

, 便

“ 南遷 大 澤

, 方千 余里

, 厥 土

昏冥沮技, ⑥

。 歷 史學(xué) 家早 已指 出

, 這 個所

謂的

“ 大澤

” 就是今 日的呼 倫湖

。 我們試 看

這 條路 線 -

從嘎仙洞到呼倫湖

, 即從東 北

向西 南

, 從森林到草原

, 從狩 獵 到游牧

, 這

正 體 現(xiàn) 了鮮卑人經(jīng)濟(jì) 發(fā)展 的必 然 歷 程

鮮卑人走過 的這 個歷 程

, 十多 個世 紀(jì) 以

, 同樣地 又為 蒙古族 所經(jīng)歷

。 蒙古族 先民

,

日唐 書》 稱 為

“ 蒙兀 室 韋

。 蒙兀 室韋最

初也 是住 在 大興 安嶺 北部靠近額 爾古 納河的

森 林地帶

。 “ 室韋

” 即森林之 義

。 這 種在森

林地 帶 居住 的部落

, 也 只能 是 以狩 獵為生

。 后

來發(fā)展 到成吉思汗的祖先學(xué)兒帖赤那 的 時候

“ 渡騰汲思而來

” ⑧

, 到鄂嫩河上 游的 大肯

特 山一 帶游牧

。 從大 興安嶺北部的額 爾古 納

日 年

第7頁

河 一 帶

, 來到 大肯特 山這 條路 線

, 同樣也是

從 東北 向西 南

, 從森 林到草原

, 從狩 獵 到游

。 蒙古 先 民經(jīng) 歷 了和 鮮卑 人 同樣的一 個必

然的 發(fā) 展 歷 程

。

、 嘎仙 洞這 樣的 夭 然 山洞

, 是原 始人

類居住的好 地 方

。 這 一帶嚴(yán) 冬季 節(jié)氣溫 降 到

攝 氏零下 四十度 以下

, 而 嘎仙洞 內(nèi)不過 零下

十七八度

, 適于原 始人類 過 冬 居住

。 后來 到

拓跋熹的 時 代把 此 洞稱為

“ 祖 宗之 廟

” , 實 際

上 不過 是其先 民長期 居 住 的 山洞 罷 了

。 我們

在嘎 仙洞 內(nèi)發(fā) 現(xiàn)有相 當(dāng)厚 的文 化堆積

。 為保

·

護(hù)石壁祝文

, 我 們 在石 壁 前挖 了一 條 米 寬

的 保 護(hù) 溝

, 于 地表 以下零點 四 米深處

, 發(fā) 現(xiàn)

有許 多花 崗巖 碎 片

, 顯 然 是 李 敞來此致 祭刻

石時修琢石 壁 所剝 落的

。 這 一 層 可 以斷 定絕

對年代 即為 公元 年

。 在洞 口 處

, 也挖 了

一條 米 寬

、 米 長的 排水 溝

。 挖 溝時我們

注意觀 察 了地 層 情況

。 在表 土 以 下

, 到

米 深為 黑 色 粘 沙 土

。 其 中出土 了很 多手 制夾

砂灰褐 陶片

, 還有 骨鏈

、 石 锨等

。 從 陶器的

形 制

、 加 工 工 藝 來看

, 與完工

、 扎 來諾 爾墓

群 出土的 陶器

, 有著相 似的 文化 特征

, 但更

具原 始性

。 在地 表 以下 米的黃 色粘 沙 土

, 還 出土有打制 石器

, 表 明這里 可能 有更

早 的 人類 曾經(jīng) 居 住過

。 在 遼 闊的 內(nèi)蒙古草原

, 古代的 游獵 和 游牧 部族畜牧遷徙

, 倏來

忽往

, 很少 留下 定居 的 遺跡

, 像嘎 仙洞這 樣有

人 類長期居住的 洞穴 遺址 是不可 多得 的

。 全

國解放 以來

, 在 扎 來諾 爾和 完工 等地 相繼發(fā)

現(xiàn) 了屬 于 鮮 卑的早 期墓 葬

, 從而 為鮮卑早期

考古掀開 了新的 篇章

。 但 在其族 屬 斷 定上

,

仍未得以最后 證 明

。 可 以說

, 嘎 仙洞 鮮卑石

室遺址 的 發(fā)現(xiàn)

, 并進(jìn) 一步 發(fā) 掘這 個洞穴 遺址

對于 探討鮮卑 等東 胡 民族 的文化淵 源

, 將 會

提 供極有價值 的 考古 資料

、 北 魏先祖石 室既 已得 到 確認(rèn)

, 也就

證 明 了其東南 的 烏洛 侯 的 地 理 位 置

。

《 魏

書 》 說這 個石 室

“ 于 烏洛 侯 國西北

。 今 已

“ 石 室

” 即嘎 仙洞位 于嫩江西岸支流甘河

上 源

, 那 么

, 其東南的 烏洛 侯

, 自當(dāng)在嫩江

中游

, 即今 齊齊哈 爾西部一帶

。 考 烏洛侯在

唐 代稱 烏 羅護(hù)或 烏 羅渾

。 蒙語

“ 烏 拉

” 為

, “ 渾

” 為人

, 故 有可 能 烏羅渾 即

“ 山里

” 之 義

。 按此 詞義

, 烏洛 侯 當(dāng)系居于 山地

之部 落

。 則 其地 域 當(dāng)分 布在 今 齊齊哈 爾西部

迄于 大興 安嶺 山地一帶

。 這 與唐 代 烏 羅渾的

位置也 是接近 的

。 烏洛 侯 既在齊 齊哈 爾西部

一帶

, 則 《 魏書

· 烏洛 侯傳》 所 說

“ 其地 小

水 皆注于 難

”一語

, 也就 完全 可 以理解 了

。

齊齊哈 爾一 帶 的小 水

, 只 能注于 嫩江

。 故 此

處 所 說 的難水

, 只 能是指嫩江而 言

。 這也就

證 明 了 輿 地學(xué) 界 另一 個長期猶 疑 未 定的 問

題 -

難水 即今嫩江 并連 同其下游松 花江

直 到人海

。 難水

, 在 《 魏 書

· 失 韋 傳》

中也 叫捺水

, 即 《 唐 書》 中之那 河

。 張穆的

《 蒙古游牧記 》 說

, 嫩 江

“ 又 名諾尼江

, 古

名難水 亦 日 那 河

, 明人 謂 之 腦溫 江

。 ” 蒙

語 今稱嫩江 為

“ 努文木 仁

。 “ 努 文 ” 即

, “ 木 仁

” 即江

, 實 際上

“ 嫩

、 “ 努文

” 、

“ 腦溫

、 “ 諾尼

” , 不過 都是一音 之轉(zhuǎn)

“ 難水

、 “ 那 河

” 指 的都為 同一 條河

。 烏

洛 侯 在齊齊哈 爾西 部這 點 既 已得 到證 明

, 由

此必然 還可 導(dǎo) 出另 外幾 點

, 即 與烏洛侯相關(guān)

的 地豆于

、 失 韋等部之 地理位置

。 在此無需

詳 述

。

⑥⑨⑧⑩⑧

在 鄂倫春族 群眾 中

, 流傳著 很 多關(guān) 于 嘎 仙高格德

山 的 神話傳說 參見秋浦 著 《 鄂 倫春 社 會 的 發(fā)

展》 第 頁

《 三 國志

·

魏 書》 烏 丸

、

鮮卑

, 即古所 謂 東胡

。 ”

參 看 《 烏 桓 與 鮮卑》 第

、

。 頁

《 黑 龍 江古 代文物 》

《 呼 倫貝 爾 志 略》 第 頁

‘ 近 世 輿地 家謂 鮮卑山

即外興 安嶺

。 ”

丁 謙《 后 漢 書

·

鮮 卑傳 地理 考 證》

‘ 大 鮮 卑 山 在

俄屬伊 爾古 斯克 省 北

, 通 古 斯河 南

。 ‘

《 呼 倫貝 爾 志 略

· 方 輿 沿 革》

。

《 東 胡 民族考》 第 頁

《 中國史綱 要》 第二冊第 頁

方 式 濟(jì) 著 《 龍 沙紀(jì) 略》

, 見 《 小力 壺 齋 叢 鈔》

《 北 史

·

魏本紀(jì) 》

“ 積 六 七 十 代

, 至 成皇 帝 諱

毛立

《 魏 書

·

序 紀(jì)》

。

見 《 蒙古秘 史》

第 期

第8頁

內(nèi)蒙鮮 卑石 室石 刻祝 文 圖 版 叁

江 蘇 蘇 州 七 子 山 五 代 墓 出 土 陶俑

另 誦 女俑 女 涌

第9頁

氰卿簫

大興安嶺鮮卑石室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

米 文 平

一九八 年七月三十 日

, 在大興安嶺北部叢 山密林 中的嘎 仙洞內(nèi) 見 圖一

, 發(fā)現(xiàn)了北魏

太平真君 四年 公元 四 四 三年 的石 刻祝文

。 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證 明了嘎仙就是 《 魏書》 所記載

的拓跋鮮卑 祖先 居住 的舊墟石 室

。

嘎仙洞是一個天 然 山洞

, 多少 年

來 一直存在

。 在鄂倫春人 中間流傳著

許多有關(guān)嘎仙洞 神話傳說

。 其 中有這

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惡魔

, 名叫

滿蓋 滿蓋 是鄂倫春語

, 盤踞著這

個 山洞

。 它 長 了 九 個 腦 袋

, 吃人放

, 無惡 不 作

, 鬧得大興安嶺上 的鄂倫

春人不 得安生

。 有一個聰 明而 又勇敢

的英雄

, 名 叫嘎仙

。 他 拿了弓 箭到山

洞來找滿蓋

, 決心 和它斗智

。 嘎仙間

滿蓋

“ 你憑 什么 占踞在這里 冒充大

興 安嶺的主人 我提一個 問題

, 你答

不上來就不 能算大興安嶺 的主人

。 ” , 由 二 宮 ‘ , 加二

、 二 ,

,二 從 小 、

,

、

。 。 ,八二熱 , 。 工八

。 鮮 早石 室 嘎 仙洞 內(nèi)景

。 箭頭指 示 處 “ 好

, 你 提出來吧

, 我 若答不上

, 山 為 北魏石刻祝文所在位置

。

洞就歸你 ”

嘎仙說 “ 你知道 這個大興安嶺有多少 個 山峰 多少條 河流 ”

滿蓋算 了一下說

“ 有九百個 山峰

, 四 百五十條河流

。 ”

嘎仙哈哈大笑

“ 答錯了 鄂倫春人連 五歲的小孩子 都知道大 興安嶺有一 百個 山

, 五十

條 河

。 兩 山夾一 溝嘛 你 長著九個腦 袋

, 把一個東西 錯成是九個

, 所 以 不對

。 ” 滿蓋輸 了

,

但 它還 是不 甘心

。

嘎仙這 時決定再和它 比武

。 站在洞 口 前面

, 拿西 南方 山頂上 的石褶子 作 目 標(biāo)

, 連 射 三

, 誰射中誰就是大興 安嶺的主人

。 滿蓋 以 為這回準(zhǔn)有把握

, 搶先連射三箭

, 不 料 都 落 空

。 人們 笑滿蓋

, 腦 袋多想 得不集 中

, 眼睛多看得不 集 中

, 所 以射不 中

。 嘎 仙操起 了弓箭

,

連射三 箭

, 箭箭穿透

, 把石摺子射出一個大窟窿

。 滿蓋垂頭 喪氣

, 只 好 認(rèn)輸

, 乖乖把 山洞讓

給了嘎仙

。 從 此

, 就把這個 山洞 叫嘎仙洞

。

世 代 以來

, 鄂倫 春獵人 總會有人 到 山洞 來躲風(fēng)避 雨

。 但是

, 對 嘎 仙洞里 面石壁 上 的刻石

DOI :10.16422/j .cnki .1001-0483.1981.01.027

第10頁

文字

, 卻 從來沒有人 發(fā)現(xiàn)過

。 因 為一 千 五百多年 以來

, 洞 內(nèi)石壁 上 長滿 了鮮苔

, 根本看不 出

那斑駁不平 的花 崗巖上有什么人 工 刻 的字跡

。 即或有一 點癱痕

, 誰也不會憑 白無故去 想 到它

會與歷史文 獻(xiàn)的記 載有什 么 聯(lián)系

。 同任何發(fā) 現(xiàn)一樣

, 光觀察 現(xiàn)象是不 夠的

。 我 們的任務(wù)是要

抓 住這個 現(xiàn)象揭 示 出它 的本質(zhì)

。

我 介紹鮮卑石 室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 過

, 實質(zhì) 上 也就是 介紹 歷 史文 獻(xiàn)的記 載怎樣 與嘎仙 洞 建 立 聯(lián)

, 直 到最 后結(jié)合在一 起 的過程

。

緣 起

那是一九 七九年二月

, 在黑龍江省 考古學(xué)術(shù)討 論會上

, 哈爾濱師范 大學(xué) 七 旬高令 的老教

授游壽 同志

, 熱情地 向我 了解 呼倫貝爾的情況

。 談話 間

, 她問我

“ 呼 倫貝爾大 興 安 嶺 一

, 發(fā)沒 發(fā)現(xiàn)

‘石 室

, , 這個

‘石 室

, 是 《 北史》 上 提 到的

。 ” 我 覺得呼倫 貝爾大草原 和大興

安嶺原始森林

, 歷 史上只 是一 些游牧部 落在 這里活 動

, 怎 么 能有

“ 石 室

” 呢 當(dāng)時我毫不猶

豫地 回答說

, 這一 帶據(jù)我 了解不會有

“ 石 室

。 經(jīng) 過 這次談話

, 使 我 回想 起 幾年 以 前 我 從

《 呼 倫 貝爾志 略》 一 書上 接觸 過

“ 北魏

” 這個問題

。 那本 書是 呼倫 貝爾唯一 的一本較為完備

的地方 志

。 在 《方輿 沿革》 一 章中提 到

“ 魏真 君 四 年 烏洛侯來朝

, 稱 其 國有魏 先帝石 室

。 此處有小字夾注 “ 在烏洛侯 國

西 北當(dāng)在尼布楚 城西

” “ 室有 神靈

, 是歲遣 中書侍 郎李 敞致 祭

, 刊 祝文于 室壁

, 斬樺

木 以置牲醚而還

。 所立 樺木成林

, 其 民愈 神奉 之

。 今額 爾古納河兩岸及俄界 多產(chǎn) 樺木

,

可 知 呼 倫貝爾逸西 北 一帶 之地

, 實為 當(dāng) 日元魏故 墟

。 ”

對 這一 段 描 述

, 我有點懷疑

。 但 當(dāng)時 不過姑妄置 之而 已

。 可現(xiàn) 在我專搞 文物 考 古 工 作

, 經(jīng) 游 壽教授 這么一提

, 幾年前的疑問又浮上 了我 的腦 際

。 我 想

, 關(guān)于 “ 石 室

” 的說法是

否有 根據(jù) 呢 這一說 法 的來源 是 什么 呢 于是

, 我查閱 了有關(guān) 北魏 的歷 史文獻(xiàn)

。 原來

,

《 呼

倫 貝爾志 略》 提 的這個

“ 石 室

” 是 根據(jù) 《 北史》

, 而 《 北史》 又 是 根據(jù) 《魏書》

。

《 魏 書

·

序 紀(jì)》 中關(guān)于 拓 跋鮮卑早期活動 的這一 段文字

, 是 根據(jù) 口 頭 傳說記載下來 的

, 極其簡略

, 也

不 一定準(zhǔn)確

。 以致后來有的人 干脆否認(rèn) 《序紀(jì)》 中提到的拓跋鮮卑 早 期 祖 先一 些人 物的存

。 近年來

, 對鮮卑 民族的發(fā)源地和大鮮卑山 的考證

, 也存在很大 的分歧

我 又查找 了 歷 代 史學(xué) 家對鮮卑 山和 鮮卑

“ 石 室” 的考證

, 發(fā)現(xiàn) 各家說法不 一

有人把貝加爾湖 以東地 區(qū)常見 的方籠 四 角形 的石板墓群

, 當(dāng)成是鮮卑

“ 石 室”

。 而 《 魏

書》 明明記 載著 “ ‘石 室

, 南北九十步

, 東西 四十 步

, 高七 十尺

。 ” 規(guī)模是很 大的

。 而 那些石

板墓

, 最大的不 過 兒米 長

。 因而不 能不說

, 他 們的結(jié)論 是值 得懷疑的

。 懷疑

, 往往 是先導(dǎo)

,

由此產(chǎn) 生 的間題則 是催人思維 探素的起點

。

我 想

, 從額爾古納河 以至 呼倫貝爾 北部的地理 形勢上看

, 這一 帶多為 山 區(qū)

, 山 洞 是 不

, 但 《 魏 書》 所記 載的

“ 石 室” , 會不 會是一個 山洞 呢 據(jù)我所知

, 在額爾古納右旗黑山頭

附近有一個 山洞

, 烏啟 洛夫 奇乾 東 南六十里也有一個 山洞

。 此外

, 在嶺 南

, 雅魯車站 附

, 扎 來特 旗神山

, 也有 山洞

。 這些 山洞

, 有沒有 與 “ 石 室” 有關(guān) 的呢

一九 七九年 四月

, 聽說鄂倫春 自治 旗有一個 山洞

, 很大

, 很深

, 人能進(jìn)去

。 當(dāng)時

, 我并

沒 想 到這個 山洞 與

“ 鮮卑石 室” 有什么 聯(lián)系

。 七

、 八 月 間

, 呼盟 文化局 的同志們從 鄂 倫春 自

第11頁

治旗檢查工作回來

, 興致勃勃地講述他們進(jìn)入嘎 仙洞 的見 聞

。 說 洞里面非常宏偉

, 并且講了

很多有關(guān) 嘎仙洞 的神話傳說

。 我 立 即意識到 這樣的山洞或許有古人類居住 過

, 能否 與

“ 鮮

卑石 室” 有關(guān) 呢 我決心去 探個究竟

。

初 探

一九七九 年九月一 日

, 我和程道宏

、 王永 祥三人 乘火車來到阿里河

。 鄂倫春 自治旗文化

科給我們請了一位 同志作 向?qū)?/p>

。一路上他給我 們講了很多 鄂倫春族 中間 有關(guān) 嘎 仙洞 的神話傳

。 我們坐在汽車?yán)?/p>

, 深深被那 些神奇的故事吸 引住 了

, 無心觀 賞大 興安嶺腹 地那 迷人 的深

秋景 色

。 曾記 得十九 年前

, 也就是 這個季節(jié)

, 著名的歷史學(xué)家贅伯贊先生來過 阿里河

。 有詩

為證

無邊林海莽蒼蒼

, 拔 地松樺億萬章

。 久矩羲皇 成邃 古

, 天 留草昧紀(jì) 洪荒

。

這是 一九六一 年九月作 的一 首詩

。 這 些詩句正是 我們 眼前景 色 的絕好寫 照

。 不覺 之間

,

汽車嘎吱停住

, 抬頭 一看

, 面前一道峭拔 險峻的石 崖 上

, 赫然一個大洞

, 黑古隆 冬

。 洞前蒼

巖怪石

, 橫躺豎 臥

。 我們攀援著亂石

, 爬 上二十 五米高 的陡坡

, 進(jìn)入 洞 口

。 里 面幽 暗深邃

,

宏偉高大

, 彎頂渾然

, 鬼斧天 工

, 使人感到一 種神秘莫測

, 威嚴(yán) 恐怖 的宗教 氣 氛

。 怪不 得嘎

仙 洞 引起鄂倫春人 以他們 獨特 的想象方式

, 產(chǎn) 生 了那 么 多 離奇美 妙 的神話

。

我們首先丈量 了山洞的規(guī)模

, 恰與 《 魏書》 描述 的基 本 一致

, 接近

“ 南北九 十 步

, 東西

四 十步

, 高七十尺” 之規(guī)模

。

初探嘎仙洞

, 就在我 的意識 中形 成 了一 個猜 想 -嘎仙洞很可能就是 古代 文 獻(xiàn) 《 魏 書》

上說 的那 個鮮卑

“ 石 室

。

這次實踐 的結(jié)果

, 點燃 了我想象的火炬

。 那 曾經(jīng)從這 原始密 林 中走 出去 的英雄 民族

, 正

當(dāng) 中原大 地上 因封建社會矛盾 激 化

, 鬧得

“ 白骨露 于野

, 千 里 無雞 鳴” 之際

, 從草原東北 角

上殺 將 出來

, 躍 馬彎 弓大 喝 一 聲

“ 我 來 了 ’, 登 時

, 掃平群雄

, 定鼎 中原

, 統(tǒng)一黃河 流 域

,

加快 了各 民族 的融合

。 于是

, 給中華 民族的發(fā)展帶來 了新 的 活力

。 這樣一個曾經(jīng) 為中華 民族

的發(fā)展立 下汗馬功勞 的英雄 民族一一鮮卑族

, 就是 在這 人跡 罕至 的深 山老林里誕生 的嗎 多

少 年來 沒 有找到 的大 鮮卑山就 在這里 嗎 鮮 卑人 的 祖廟

“ 石 室

” 會是這 個嘎 仙洞嗎 一系 列

難題

, 需要我 繼續(xù)去探索

, 去解答

。

再 探

一九八 年一月 十八 日

, 時值三九 隆冬

, 我決定 再探嘎仙洞

。 也是 為 了趁這嚴(yán)寒季 節(jié)考

察一 下古代 人類 在嘎仙洞 內(nèi)的生存條件

。 這 一 次我 集 中精 力專 門尋找 “ 刊祝文于 室 之壁 ” 的

字跡

。 用 了 兩 三 個 小 時

, 查遍了洞 內(nèi)各個 角落

, 連 祝文 的影 子也沒看見

。 在 石 壁 上倒 是

有 一些 現(xiàn) 代 人 寫 的

“ 到此 一游

、 “ 與洞 長存

” 之類 的字跡

。 我 當(dāng)然沒有心思 去欣 賞那些

辭賦

, 只 是 懷著 一種 悵惘 的心情踏上 歸程

。 天 色 已經(jīng) 很 晚了

,除 了山尖樹 梢還能看見 點輪廓

,

一 切都 暗了下來

。 我在希望 的曙光 面前 又復(fù) 陷入 了朦朧 之 中

。 今天 知道

, 當(dāng)然這 是黎 明前 的

黑暗

。 可 當(dāng)時 誰能看 出這 一 點呢

第12頁

實際調(diào)查 沒有收獲

, 我就把有關(guān)拓跋鮮卑歷史 的著 作

、 論文拿來

, 從中尋 找有助于我 發(fā)

現(xiàn)

“ 石 室

” 的材料

。 前人對拓跋 鮮卑發(fā)源 地大 鮮卑山和 “ 石 室

” 的考證

, 有的提 出 了大體的

方 向和范 圍

, 甚至較 為準(zhǔn)確地提 出就 在嫩江西 北一帶

。 特別是宿 白先生 的 《 東 北

、 內(nèi)蒙 古地

區(qū)的鮮卑遺跡》 一 文

, 系 統(tǒng)地分析 了扎貴諾爾等古墓群 的文化性質(zhì) 與拓跋 鮮卑南遷 的路線

從 考古學(xué) 角度 為尋找

“ 石 室” 指明 了方 向

。

但是

, 有些 前 人 的考證不但不能接近尋找 “ 石 室” 的線索

, 相反地是 越離越遠(yuǎn) 了

。 如多

數(shù)人 認(rèn)為

“ 鮮 卑石 室

” 是 在額爾古納河 流域

。 特別對尋 找

“ 石 室” 所依據(jù) 的烏洛侯 的地理位

, 都把烏洛侯 劃 在大興安嶺 以西

, 這實際是錯誤 的

。

《魏書》 說

, 拓拔鮮卑 “ 鑿石 為 祖宗

之廟于 烏洛侯 國西 北

。 實際 上

, 嘎仙洞位于嫩江 西岸 支流 甘河 的上源

。 為擺脫傳 統(tǒng)觀念 的

束縛

, 首先要找出他們 的矛 盾

。

第一 個矛 盾是

, 把烏洛侯 定在嶺西

, 則 《魏 書》 所說

“ 其 地小水 皆注 于難

”一語

, 就無

法解釋

另 一 個矛 盾是 把烏洛侯定 在嶺西

, 則與 《魏書》 描述 的

“ 其土 下濕” “ 多 蘇

, 有谷 麥”

等環(huán)境

、 習(xí)俗

, 都是不 相符 的

。

我 從各個角度 來找論據(jù) 揭露 這些矛盾

, 并提出了我 的推論

。 我提 出烏洛侯應(yīng) 是 在嫩江 流

。 為了 使 我 的推 論能得到驗證

, 在一九八 年初把 它整 理 為 《 拓拔 鮮卑先祖石 室考》 一

。 這是我 把 《魏書》 說 的

“ 鮮卑石 室

” 與嘎 仙洞相 結(jié)合的一 次嘗試

。 有 的同志 認(rèn) 為

, 推論

似乎 有道理

, 但沒 有證據(jù)

, 仍然證 明不 了 你 的結(jié)論

。 如果能 在洞 內(nèi)找 到那篇祝文 的字跡就 好

。 為了尋找證據(jù)

, 我 決定 再次去調(diào) 查

。

三 探

一 九八 年六月

, 我 又去 嘎仙洞

。 這次 專為尋找 祝文 字跡

。 我 料想

, 如 果在石 壁 上部找

不 到

, 就挖開石 壁下部 的積土

, 在被埋沒的石壁 下部徹底 查找

。 我們在洞 內(nèi)挖不 到半米深

,

在 那發(fā)黑 的粘沙土 中

, 發(fā)現(xiàn) 了手 制炭褐陶片和打制石 器

。 這些 古代文化 遺存

, 表 明確實有人

類在這個洞里生 活過

。

這 次調(diào)查

, 雖然沒 有找到祝文 字跡

, 但 這些 古代人類文 化遺存也給我們 帶來了極其重 要

的信息

。 它足 以說 明

, 這 個山洞 即或不是鮮卑人 的 “ 石 室” , 至 少也有其他古代 人類在 這 里

居住過

。 希望 的曙光 又展現(xiàn) 在我 的面前

。

發(fā) 現(xiàn)

一九 八 年七 月 二十九 日

, 我 同另外幾名同志 再次去 鄂倫春

, 準(zhǔn)備挖掘嘎仙洞

。 七月三

十 日午后 三時三 十分到達(dá)嘎仙洞

。 我們 照例攀 援著亂石

, 爬 上 陡坡進(jìn)入洞 內(nèi)

。 這時太 陽 已經(jīng) 偏

西

, 陽光 斜著射進(jìn)洞 內(nèi)

, 把洞里照 得很 亮

。 我 向孟廣耀

、 曹永年二人 介紹洞 內(nèi)情況

, 說 明與

《魏書》 記載 的規(guī)?;鞠喾?/p>

。 我一 邊說著 一邊沿左側(cè) 洞壁 向里 面走

。 三 人并排往前走了不

幾步

, 就在面前 不到 一尺遠(yuǎn) 的石 壁上

, 斑駁 不平 的花 崗巖表面 隱約有些 凹 道映入了我 的視

。 用手 一摸

, 細(xì)看象個 “ 四 ” 形

。 “ 啊 呀

, 這是 字 ” 我 簡直 不敢相信 自己 的眼睛

。 曹永

第13頁

年和孟廣耀兩 人一看

, “ 是 四字

。 又 仔細(xì)看

, 馬上看 出下 邊還有個

“ 年

” 字

, 上邊又 有

“ 太平真 君” 等

。 豎行下部又看出有

“ 歲七月”

。 第二行

, 第三行 … …左邊 一片影影綽綽全

是字

。 “ 字 字 ” 這時 在身后不 幾步遠(yuǎn) 的 陳鳳 山

、 王或

、 彭紹普 等同志也趕上前來

。 “ 找

到 了

” “ 字找到了 ” 洞 內(nèi)立時充滿了喜悅的氣氛

。 細(xì)看也看 出 第 二 行 是 “ 天 子 臣 煮

使 … … 者 … … 六 ” , 第三行是

“ 中出侍郎李敞 … … ” 再 也不 必有疑 問了

, 這些 字句正 是 《 魏

書》

、

《 禮志》 上所記 中書侍 郎李敞 來致祭時

“ 刊祝文 于 室之壁 ” 的那篇祝文的內(nèi)容

。 密密

麻麻的一 片

, 大約十 四五行

, 能看 準(zhǔn)的有十二行

。 這時我們也看 出

, 這一片字所在的地方是

一 個扇形平面

, 有四 米多長

, 二米多高

, 比 四外的石壁平整 一些

, 好象是經(jīng) 過 一 番 修 整后

在上面 刻的字

。 這一切都令 人無可置疑地確信

,

《魏書》 所記 的那篇 祝文被 我們找 到了 見

插頁 鐵 一般的事實證 明 了嘎 仙洞就是 拓拔鮮卑祖先 的

“ 舊墟石 室” 我趕 緊看表

, 此刻

時間正 四點

。 今天是一九八 年七月三十 日

,一千五百多年前鮮卑人的遺跡就藏在這不見 天 日

的深 山老林里 多少年來

, 歷史家們不斷地考證

, 探索

, 尋找

,一直沒 有找 到它

。 今天

, 就

在此刻

, 終于 重現(xiàn)于 世

。 真是

“ 眾里尋他千百度

, 驀然 回首

, 那 人卻在燈火 闌珊處

。 ”

我們 一行

, 乘著 夕 陽的余輝

, 豪情滿懷地 回 到阿里河 鎮(zhèn)

。 第二天上 午

, 我們 向 自治 旗黨

委領(lǐng)導(dǎo) 匯報 了這 一重大發(fā)現(xiàn)

。 旗黨委立 即 以傳真 電報 向呼倫 貝爾 盟委

、 盟公 署匯 報

。 盟委領(lǐng)

導(dǎo) 當(dāng)即又 報告 給內(nèi) 蒙古 自治 區(qū)黨委和 自治 區(qū)人 民政府

。 八月十 日

, 新 華社 報道 了這一重大 發(fā)

現(xiàn)

。 八 月十一 日

, 中央人 民廣播 電臺 向全世界 廣 播了這一消息

。

匿跡 一千五百多 年拓拔 鮮卑祖先 居住 的 舊 石 室

, 就是 這 樣經(jīng) 過一 探再 探發(fā)現(xiàn) 的

。

接 頁

注釋

、 也著錄于羅廁頤 《 滿洲金石志》 卷一

, 了年

、 參見 閻萬章 《 渤 海

“ 貞惠公主墓碑

” 的研究》

《 考古學(xué)報》 年 期

, 陽一 頁

金毓獻(xiàn) 《 關(guān)于渤海貞惠公主墓碑研究的補充》

,

《 考古學(xué)報》 年 期

,一 頁

王承禮 《 敦化 六頂山渤海墓清理發(fā)掘記》

《 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 了勻年 期

,一 頁

。

、 趙其昌 《 唐幽州 鄉(xiāng)村初探》

,

《 中國考古學(xué)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 〔 們 》 頁

, 文物出版社

, , 年

、 據(jù)吉林省文物局付局長 王承禮同志于 年 月 日在 中國考古學(xué)會第二次年會小組會上的發(fā) 言

、 徐 自強 《 張建章墓志》 考

,

《 文獻(xiàn)》 年 期

, 了一 頁

。

、 關(guān)于

“ 登州 海行入高麗渤海道

”一語

, 金毓觸先生在《 渤海 國志長編》 卷十九《叢 粼五十一頁記

“ 耽 之 時 高 麗 巳

, 僅 新羅尚存

, ·一 據(jù) 此 則應(yīng)題 日登州 海行入新羅渤海道

。 ” 考證是很確切 的

、

《 新唐 書

·

地 理志 七下》 這段文獻(xiàn)

, 自記出自賈耽道里記

, 但金毓敝先生 在《 渤海 國志長編》 卷十九《 叢考》 五十頁考

, 謂 出自賈耽皇華四達(dá)記 而馬石山為烏石山

, 郎今老 鐵 山

。

、 轉(zhuǎn)引 自陳顯 昌 《 唐代長 安通往 渤海的交通要道》 《 黑龍江省文物博物館學(xué)會成立 紀(jì)念文集》 頁 年

、 參見鳥山喜一 等 《 間島省古跡調(diào)查報告》 頁《西 古城子土城》 年

。

齋藤優(yōu) 《 半拉城 己他仍史跡》 盯頁《 西 古城》

, 了 年

、 原田淑人等 《 東京城》 一 頁

, 年

。

、 黃維翰 《 渤海國記》 下篇七頁

, 年

、

集臀馨重

《 渤海史考》 ,頁謬 新唐 書渤海傳

, 謂 至咸通 時為海東盛國 咸 通為唐鰓宗之年 號

, 為 渤 海 虔晃

、 陳 清 泉 譯

” ’ 呼 入 勺 “ ’ ‘ 當(dāng)

‘曰 “

“ 一 ‘一 ’

‘ ’ ‘一 ’ ‘ ’

一一

‘ ’一

’ ‘一一

在位之時

” 查《 新唐 書

·

渤海傳》 亞 無

“ 至咸通 時為海東盛國

” 之語

, 因此說 晃虔時為海東盛 國有誤

。 商務(wù)印 書館本

, 年

、 唐晏 《 渤海國志》 卷四《 同姓列傳》 四頁

, 求恕齋叢 書本 年

第14頁

鮮 卑 石 室 所 關(guān) 諸 地 理 問 題

米 文 平

內(nèi)蒙古 自治 區(qū)呼 倫貝爾盟 鄂倫春 自治旗境內(nèi)之嘎仙 洞

, 位于 大興安嶺北部頂巔之東麓

屬嫩江西岸支流甘 河之上 源

, 地理座標(biāo)為北緯 度 分

, 東經(jīng) 度 分

。 洞 內(nèi)西 側(cè)石壁上

,

有北魏太平真君 四年 公元 年 世祖太武 帝拓跋燕派遣 中書侍郎李敞來這里 致 祭時 所 刻

之 祝文

, 確鑿地證 實該洞 即為拓 跋鮮卑祖先居 住 的

“ 舊墟 石室

。 ①

鮮卑 石室 的發(fā) 現(xiàn)

, 為我們 研究東胡 系諸部族的地理 問題

, 提 供 了一 個準(zhǔn)確 的地理座標(biāo)

。

本文擬據(jù)這一地理座標(biāo)

, 就 古代文獻(xiàn)所記之大鮮卑 山

、 大澤

、 烏洛侯

、 地豆于

、 難水

、 室 韋

等 迄今說 法不一 的所在方 位

, 試 作 求索

, 求大 家指正

。

、 大 鮮 卑 山

大鮮卑 山

, 最早見于 《 魏書》

。 該書 《 序紀(jì)》 開頭記載 拓 跋鮮卑的祖 先

“ 國 有 大 鮮

卑 山

, 因以為號

。 其后

, 世為君長

, 統(tǒng)幽都之北

, 廣漠之 野

, 畜牧遷徙

, 射獵為業(yè)

, 撐 樸 為

, 簡易為化

, 不為文字

, 刻 木紀(jì)契而已

, 世事 遠(yuǎn)近

, 人相傳授

, 如史 官之記錄焉

《 魏 書》 成 書于公元 年

。 作者魏收在北魏末年 曾參 與編寫

“ 國史

。 這 里 所述 拓 跋

鮮卑的早期歷史

, 只能 是靠 口 耳相 傳而來

, 當(dāng)時對于 大鮮卑 山

, 由于 只提 了這么一 句

, 沒 有

更具體 的交待

, 致使 后來史家對其 所在位置

, 執(zhí)說不一

, 分政頗大

, 概括起來有如下 幾種說

法 認(rèn) 為大鮮卑山即大興安嶺

。 如 《 黑龍江古代 文物 》 等書說

“ 大興安嶺北 段 古 時稱

作 大鮮卑 山

。 認(rèn)為大鮮卑 山是外 興安嶺

。 如 《 呼 倫貝爾志略》 等 書說

“ 近世輿地 家

謂 鮮卑 山即外興安嶺

。 認(rèn)為大鮮卑 山在 貝加爾湖一帶

。 如丁 謙 《 后漢書

· 鮮卑傳 地

理考證》 說

“ 大鮮卑山在俄屬伊爾 古斯克省北

, 通 古斯河南

。 ”

到底哪一說 為是呢 現(xiàn)在

, 以 嘎仙洞 同史 書所記之 拓跋鮮卑祖先 ,日墟石室

” 相 比較

,

該有可 能作 出結(jié)論 了

《 魏書

· 禮志》 載

“ 魏先 之居 幽都也

, 鑿石為祖 宗之 廟于 烏洛侯 國西北

, 自后南遷

其地隔 遠(yuǎn)

。 真君 中

, 烏洛侯 國遣使 朝獻(xiàn)

, 云 石廟如故

, 民常祈請

, 有神驗焉

。 其 歲

, 遣 中書

侍 郎李敞詣 石室

, 告 祭天地

, 以皇 祖先批配

。 … … 石室南距代京可 四 千 余里

。 ” 同書 《 烏洛

侯傳》 又 載 “ 烏洛侯 國

, 在地豆于 之北

, 去代都 四千五百 余里

。 … … 世祖真君 四年來 朝

,

稱其 國西北 有 國家先 帝 舊墟

, 石室 南北九十步

, 東西 四十步

, 高七十尺

。 室有神靈

, 民 多祈

,

。 世祖遣 中書侍郎李敞告祭焉

, 刊 祝文于 室之壁而還

。 ” 經(jīng)實測

, 嘎仙 洞南北 長 九 十 二

, 東西 寬二十 七點八米

, 高二十 多米

, 與 《 魏 書》 所記石室 的規(guī)模相 符 洞 內(nèi)石壁上 鐫 刻

之祝文

, 內(nèi)容也與 《 魏書

· 禮志》 記載基本相 符 個別 字句稍有 出人

。 ⑧ 這就證實 了嘎他二

① 拙文 《 鮮卑石室的發(fā)現(xiàn)與初步研究》

, 參見 《 文物》 年第 期

。

⑧ 嘎 仙 洞規(guī)模 與祝 文

, 詳見 《 鮮卑石室的 發(fā)現(xiàn) 與初步研究》

。

第15頁

洞就 是拓 跋鮮卑祖先 的

“ 舊墟石室

” , 使 我們 有足夠的理 由論定 歷史 學(xué)界長期 聚訟紛紜 的

大鮮 卑山

, 就 在這一帶

。 附 圖

尸卜了 、 、

一 黑

歲 —一

一 一

一 門

解單二 室,關(guān)鍺部

又 《 魏書

· 太祖記》 載

, 太祖皇 帝拓 跋硅 曾說

“ 昔膚 遠(yuǎn)祖

, 總御 幽都

, 控制遐 國

, 雖

踐 王位

, 未定九 州

。 逮于膚 躬

, 處百代之季 … …

。 ” 這 就是說

, 拓 跋 氏的祖先

, 在北 方控 制 了

許多部落

, 當(dāng) 了酋長

, 到拓 跋硅 公元 年在位 時

, 已經(jīng)有一百 多代 了

。 同書 《 禮

志》 也有

“ 魏 氏居百王 之末

,接分崩之后

” 的說法

。 據(jù)同 書 《 序紀(jì)》 交待

, 在大鮮卑山 時

“ 世

為君長

, 統(tǒng)幽都之北

, 廣漠之野

” , “ 積六十 七世

, 至成皇帝諱毛立

。 毛為 拓 跋 硅以前二

十代祖先

, 大約生 活在公元 前一

、 二世紀(jì)

。 從毛到拓跋硅

, 中間共

“二十八帝

” , 加上 毛 以前

“ 六十七世

” , 與

“ 百代 之季

、

“ 百王 之末

” 等說法

, 大體一致

。一代以 二十年計算

,

一百代 則為二千年

, 故 從拓 跋硅往前一百代

, 至 少 可上溯至公元前十六

、 七 世 紀(jì)

, 相 當(dāng)于 中原

的夏末商初時代

。 由此 可知

, 其祖先在這個

“舊墟石室

—嘎 仙洞一帶居住的時 間是相 當(dāng)久

遠(yuǎn)的

。 可 以說

, 這一帶就是拓 跋鮮卑的發(fā)源地

, 大鮮卑 山也只能在這 里

。

不過

, 大鮮卑 山是 指一個 山峰

, 還是指整個一條 山脈 如果是一個 山峰

, 這個 山峰 的具

體位置在哪里 尚難以確指

。 根 據(jù)這一帶地理情況來看

, 在嘎仙洞鮮卑石室正北八十公里 有

一個大 白山

, 是大興安嶺北段的最高峰

, 海拔 米

, 俗稱甘河頂子

, 為甘河

、 根河

、 貝爾

赤河

、 呼瑪河等眾流的 發(fā)源地

。 百里 以外就能 望見它 那 終年 積雪的皚皚雄 姿

。 在其 周 圍

, 林

海蒼茫

, 禽獸群聚

。 這樣 富饒

、 美麗

、 令人 產(chǎn)生神圣 之感 的 山峰

, 自然會 給鮮卑先 民 留下深

刻 的 印象

, 不 免 用它 來代 表 自己賴 以生存的 美好家 鄉(xiāng)

, 稱之為大鮮卑 山

。

大鮮卑 山不論是 指的一個 山峰

, 還是指一條 山脈

, 其具體位置在大興安嶺這一點是可以

第16頁

肯定的

。

、 大 澤

與鮮卑石室有關(guān) 的 另一個地 名

, 是 《 魏書》 所說之

“ 大澤

《 魏 書

· 序紀(jì)》 記 載拓跋

鮮卑的遠(yuǎn)祖 毛之后又 傳五世

, “ 宣皇 帝諱推寅立

。 南遷大澤

, 方千余里

, 厥土 昏冥 沮枷

。 ”

對此大澤

, 輿地 學(xué) 家丁 謙在其所著 《 魏書外 國傳地理考證》 中認(rèn) 為是指 貝加爾湖

“ 于

已尼大水 即 貝加爾 湖

, 烏洛侯西北二十 日行道里 正 合

,

《 史 記》

《 漢 書》 所稱北 海均指此

。 魏先 帝石室 在湖南濱

。 考 《 魏 書

· 本紀(jì)》 載宣帝南遷 大澤

, 方千余里

, 厥土 昏冥沮 枷

,

蓋指此地

。 即漢 時丁零 國也

。 ”

但更 多的歷史 學(xué) 家認(rèn)為

, 推寅南遷之大澤

, 當(dāng)即呼倫湖

, 即 當(dāng)?shù)赝ǚQ之達(dá)來湖

。 如 《 呼

倫貝爾志略》 稱

“ 大澤即呼倫湖

。 ” 又如 馬長壽在其 《 烏桓與鮮卑》 一書 中認(rèn)為

“ 南遷

大澤方千余里

, 當(dāng)系一個湖泊眾多的 沮枷地帶

。 這一地 區(qū)

,從遷徙 方 向與地形來說

, 可能就是

呼倫 貝爾湖區(qū)

。 宿 白同志在其 《 東北

、 內(nèi)蒙 古地 區(qū)鮮卑遺跡 》 一文 中也認(rèn)為

‘ 南 遷 大

澤方千余里

’ 的大澤

, 應(yīng)是呼倫池

。 ” 并進(jìn)而從考古 學(xué)上論證 了在呼倫 湖北岸 發(fā)現(xiàn) 的扎來諾爾

古墓群即為 拓跋鮮卑南遷后 留下的遺跡

。 不過

, 對于 扎來諾爾 古墓群的族屬

, 看法仍不一致

。

現(xiàn)在

, 由于鮮卑石室 的發(fā)現(xiàn)

, 有 了一個準(zhǔn)確的地理座標(biāo)

, 也就 為后一種立說提供 了可靠

論據(jù)

。 它 表 明拓 跋鮮卑祖先原在大興安嶺北段

, 只是到推 寅時才南遷 到

“ 方千余里

” 之大澤

查在鮮卑石室以 南

, 并沒有可 以稱得起

“ 方 千余里

” 的湖 泊

, 只 有其西南的呼倫湖堪稱得上

,

該湖 水面南北長 約二百里

, 東西 寬約七十里

, 周圍約五百 多里

。 千百年來

, 因雨量變化

, 湖

面時 大時小

。 以 當(dāng)時之里 較現(xiàn)在的里要小 計 算

, 與

“ 方千余里” 是 大致 吻合 的

由此 聯(lián) 想我 國先秦古籍 《 山海經(jīng)》 所記之

“ 大澤

” , 也可能 即為今呼倫湖

《 山海經(jīng)

·

海 內(nèi)西經(jīng)》 載

“ 東胡在大澤東

。 夷人 在東胡東

。 拓 國在漢 水東北

。 地近于 燕

, 滅之

。 ”

《 史

·

匈奴 列傳》 載

“ 燕北有東胡

、 山戎

, 各分散居溪谷

, 自有君長

, 往往而聚 者 百 有 余

, 然莫能相一

。 ” 服虔說

“ 東 胡

, 烏丸之先

, 后為鮮卑

。 在 匈奴東

, 故 日 東胡

。 ” 根據(jù)

鮮卑石室所在位置

, 已知拓跋鮮卑早期 居住地就在大興安嶺北 段

, 即今嘎仙洞一帶地方

, 則

可推知

, 鮮卑之先 民東胡

, 其住地也 當(dāng)在這 一帶地方

。

再從 《 山海經(jīng)》 所記述 的東胡之地望來看

, “ 夷 人在東 胡東

。 貂 國在漢 水東北

。 地近于

, 滅 之

。 ” 這里 所說 的夷人

, 即夫余之先 民

。

《 后漢書

· 東夷傳》 載 “ 夫余 國

, 在玄蕪

北千里

。 南與高句麗

, 東與抱 婁

, 西與鮮卑接

, 北 有 弱水

。 地方二千里

, 本涉地也

。 ” “ 于

東夷 之域

, 最為平敞

, 土宜五谷

。 ” 蒙文通以 溜為夫余

, 貂為高 句麗

。 弱水在此指黑 龍江 中

, 系以今結(jié)雅河為源

, 其水流人今 黑 龍江后

, 古統(tǒng)稱為弱水

。 ① 夫余

“ 北 有弱水

” , 則其

地 當(dāng)在今呼嫩平 原一帶

。 這一帶 的 自然特點就是

“ 最為平敞

, 土宜五谷

。

夫余在 這一帶

“ 西 與鮮卑接

” , 當(dāng)即隔 嫩江西 與大興安嶺一帶 的鮮卑相接

。 先 秦時代 的

東胡

, 與漢 魏時代的鮮卑

, 地域 當(dāng)是一致 的

。 故夷人 即夫余 西邊 的東胡之位置

, 自當(dāng)在

大興 安嶺一帶

。 這樣

, 東胡西邊有大澤

, 則此大澤也只能是呼倫湖

。

《 山海經(jīng)

· 大荒北經(jīng)》 又載 “ 有 大澤

, 方千里

, 群 烏所解

。 ” 此處所說

“ 方千里

” 之

大澤

, 與 《 魏 書》 所說

“ 方千余里

” 之大澤都 當(dāng)同樣指呼倫湖而言

, 因為此外別 無方千里 之大

① 《 漢玄 冤郡考》

,

《 吉林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 年 第 期

。

· ·

第17頁

。 “ 群 鳥所解

” 之 “ 解

” 指解 羽

, 就是脫 毛換羽

。 呼倫湖東南岸邊 的烏蘭 泡 沼澤地帶

, 每

年 春季

, 南 雁北 來在此脫毛換羽

, 抱窩孵化

。 成千上 萬的大雁

, 這 時都因翅膀脫羽而 飛不起

, 只 能在 沼澤

、 草叢中浮 游

。 每 當(dāng)這個季 節(jié)

, 漁場工 人們 用長達(dá)兩千 多米 的大網(wǎng)捕雁

,一

網(wǎng)能捕 獲數(shù)百只 甚至一

、 二千只大雁

。 所謂

“ 群鳥所解

” , 正是指的這 種 情況

。 ①

、 烏 洛 侯

關(guān)于 烏洛侯 的地理位置

, 歷代 看法歧異

。 現(xiàn)在

, 鮮卑石 室 已經(jīng) 找到

, 該石室位于嫩江上

游西岸 支 流甘 河上 源

, 靠近大興安 嶺北 段 頂巔之東麓

, 水 系屬嫩江流 域

, 根 據(jù)這 一準(zhǔn)確的 座

標(biāo)

, 也就可以 查實烏洛侯 的位 置 了

。

《 魏書》 既已 明確 交待

“ 其國西北有國 家先 帝 舊 墟 石

” , 可 知 烏洛侯就 在該

“ 舊墟石 室

” 之東南

, 其具體位置 當(dāng)在嫩江 中游

, 即今 齊齊哈 爾西

部一帶

。 又 據(jù)

, 烏洛侯在唐代稱 烏羅 渾

, 按現(xiàn)代蒙古語

“ 烏拉

” 為 山

, “ 渾

” 為人

。 依 此詞

, 烏洛侯 可能 即 “ 山 中人

” 之意

, 原 為居住在 山里 的人

, 分布在 今齊齊哈 爾以西 直到 大興

安嶺一帶 山地

。 這 里 地勢西高東低

, 大興安 嶺分水以東 諸河川 皆東流人 嫩江

, 從北 往南依次

有甘河

、 諾敏河

、 阿 倫河

、 雅魯河

、 綽爾河

、 挑兒河等

, 都是流人嫩江

。 這一情況 與 《 魏書

· 烏洛侯傳》 所說

“ 其地小水皆注于 難

” , 是完全符合的

。 “ 難

” 即指嫩江

。

這一帶 地方

, 與 《 魏書

· 烏洛侯傳》 所描述 的 自然條件及居民 習(xí)俗也完全符合

。 如 ’ 七

土下濕

, 多霧氣而寒

, 民冬 則穿地為室

, 夏則隨 原阜 畜牧

。 多泵

, 有 谷麥

。 ” 這些 景象

, 在

大興安 嶺以西 所謂 呼倫貝爾城境 的干旱草原地帶是 見不 到 的

。 嶺西干旱草 原

, 雨 量 稀

, 很難說是

“ 其土 下濕

。 從其

“ 多泵

、 有谷麥

” 和 “ 冬則穿地為 室

” 的 情況 來看

, 應(yīng)是

定居的農(nóng)業(yè)部落

, 與嶺西呼 倫 貝爾高原上 的牧區(qū)景象是完全不 同 的

。 所以

, 北魏時期 的烏洛

, 應(yīng)在嫩江 中游西至大興安嶺山地之 間

, 與唐代烏羅 渾的位置大體一致

。

我們來看一下唐代 烏羅 渾的位置

。 日唐書

· 北 狄傳》 載 “ 烏羅 渾 國

, 蓋后魏之 烏洛

侯也

, 今亦 謂之 烏羅 護(hù)

, 其 國在京師東北六千三百里

。 東與鞋鞠

, 西 與突 厥

, 南與契丹

, 北

與 烏丸接

。 ” 同 書又 載 雪

“ 東接鞋鞠

, 西至 突厥

, 南至 契丹

, 北與烏羅 渾接

。 ” 從 這些 記

載 可以 看 出

, 唐代 烏羅 護(hù)是 南與契丹相接

, 又 與 霞相接

。 據(jù) 《 唐會要

· 室 韋傳》 載

“ 和解

部 落次東又 有與 羅護(hù)部落

,一 名烏羅渾

, 元魏謂 之 烏洛侯

, 居磨蓋獨 山北

, 吸 河之 側(cè)

。 … …又

有 那禮部落 與 烏羅 護(hù)犬 牙錯居

。 ” 此吸 河 當(dāng)為今綽爾河

。 烏羅護(hù) 在

“ 吸河之 側(cè)

” , 則 其南界

當(dāng)在綽爾河以 南至 沮日 河一帶

。 其東段南與契丹相接

, 西段南與舀相接

。

《 舊唐書》 說 烏羅護(hù)

“ 在京師東北六千三百里

” , 又說室 韋

“ 其國在京師東北七千里

” ,

依此推算

, 則 烏羅 護(hù)東北距 室韋 當(dāng)在今嫩江縣之北

, 后文有專題 論及 為 七百里

, 正 當(dāng)今

綽爾河一帶

。

《 舊唐 書》 還說烏羅護(hù) 之北界

, “ 北 與烏丸接

。 同 書 《 室 韋傳》 又 載

“ 烏羅 護(hù)之東

北 二百里

, 那 河之北 有古 烏丸之遺人

, 今亦 自稱烏丸 國

。 ” 那 河即嫩江

, 烏丸 在烏羅 護(hù)

“ 東

北 二 百余里

” , 又 是那 河之北

, 則 當(dāng)在今嫩江上游

。 馬長壽先生 在其 《 烏桓與鮮卑》 一 書中

“ 那 河 即今黑 龍江

, 此 烏桓遺人 在黑 龍江以北今蘇 聯(lián)西 伯利亞東部 境 內(nèi)

。 ” 這是 不 對

。 如果 烏丸 遺人 是在黑 龍江以北

, 則與嘎仙洞東南的烏羅 護(hù)相距就不只 是二百余里 了

。 實

際 那河不是黑 龍江

, 而是嫩江

, 這一 點將 在后面專題論述

。

① 參見袁坷 《 山海經(jīng)校 注》

。

第18頁

《 舊唐書

·

北狄傳》 又 載 “ 烏丸東南三百里

, 又 有東室韋部落

, 在播越河之北

。 其河?xùn)|

南流

, 與那 河合

。 ” 播越河為嫩江西岸 的支流石 搖越河之北 的東室韋

, 以 及東 室韋西北三百

里 的烏丸

, 都應(yīng)在嫩江以 西

。 由此可證

, 烏丸西南二百余里 的烏羅護(hù)

, 也必 然在嫩江以西

。

、 地 豆 于

地豆 于

, 始見于 《 魏書

· 地豆于 傳》

“ 地豆于 國

, 在失韋西 千余 里

。 多 牛 羊

, 出 名

, 皮 為衣 服

, 無五谷

, 惟 食 肉酪

。 ” 同書又載 “ 烏洛 侯國

, 在地豆于 之北

。 ”

《 北史》

關(guān)于 地豆 于 之 記載

, 與 《 魏 書》 相 同

。 此后

, 地豆 于這個名字就不見于史 籍 了

前面 已經(jīng)交待

, 烏洛侯在嫩江中游

, 即今 齊齊哈 爾以西直到大興安嶺 山地 之 間

。 北 不過

甘河上 源 的嘎仙 洞一線

, 南不過 挑兒河

。 根 據(jù) 《 魏書》 所說

, “ 烏洛 侯 國

, 在地豆于 之北

” ,

可知地豆 于 即在上述 烏洛侯所在地域之正南

。 其北界大致 在挑兒河上游

, 與 烏洛侯相接

地豆于 的方位

, 應(yīng) 同隋唐時的霎國位 置大體一致

。 日唐書

· 北狄傳》 載

“ 霎

, 匈奴

之別種也

。 居于 黃水北

, 亦鮮卑之 故地

, 其 國在京師東北 五 千里

。 東接襪揭

, 西至 突厥

, 南

至契丹

, 北 與烏羅 渾接

。 地 周二千里

, 四面 有 山

, 環(huán) 繞其境

。 ” 從地理形 勢上看

, 當(dāng)在大興

安嶺南 段的 山地 之 中

, 即今挑 兒河上游以 南一帶地方

。 其東與鞋鞠相接

, 距 高句 麗 也 不 會

太遠(yuǎn)

。

《 北史

· 契丹傳》 記載

“ 太和三年

, 高句麗 竊與蠕蠕謀

, 欲取地豆 于以 分之

。 ” 可

, 地豆于 當(dāng)處于蠕蠕與高句麗 之 間

。 丁 謙認(rèn)為

, “ 地豆于 當(dāng)在 南 室 韋 西

, 今 烏 珠 穆 沁

” , ① 這顯然是太偏西 了

。

根據(jù)前文所述 烏洛侯之地理位置

, 在 其正南的地豆于 當(dāng)在 挑 河以南的大興安嶺南部山

地之 中

, 其東界 當(dāng)達(dá)到 挑 兒河 中游一帶

。

、 難水

、 捺水

、 那河

烏洛 侯的方位 既經(jīng)證明在嫩江 中游

, 即今 齊齊哈爾以 西直至大興安嶺 山地 中間這一帶 地

。 這樣

,

《 魏書

· 烏洛侯傳》 所說 的

“ 其地小 水 皆注于 難

”一 語

, 也就完全可以理解 了

。

因 為 齊齊哈 爾以西 到大興安嶺 山地 中間這一帶地方的小 水

, 如甘 河

、 諾敏河

、 阿倫河

、 雅魯

、 綽爾河 以至 挑 兒河等

, 都只能是注人嫩江

。 故 “ 皆注于 難

” 只能就是指 皆注于 嫩江

, 別

無共它 可解

。 所以

, 難水即今之嫩江

, 這 個 問題也就最終得到證 明

長期 以 來

, 輿地 學(xué) 家對 此意見分歧

。 丁 謙在其 《 魏書外 國傳地理考證》 中 說 “ 難 水 本

日 斡 難河

, 為黑 龍江上源

。 根據(jù)上面考述

, 此說顯然不對

。 馬長壽教授認(rèn) 為

“ 難 水 即

《 唐書》 之 那 河

, 今稱黑龍江

。 ” ② 把黑 龍江 當(dāng)難水

, 與 《 魏書》 對難水的描述

, 也有 矛

。

《 魏書

· 勿吉傳》 曾記其使 者乙 力支敘述 自己赴代 京朝貢所經(jīng)過之路線 “ 初發(fā)其 國

,

乘船溯 難河西上

, 至太添 河

, 沉船于 水

, 南 出陸行

, 渡 洛孤 水

, 從契丹西界達(dá)和 龍

。 ” 和 龍

即今遼寧省之朝 陽

。 太添河 同書也稱太魯水

,

《 北史》 作大岳魯水

,

《 新唐書》 稱它漏 水或 他

漏 河

《 遼史 》 稱撻魯河

,

《 金史 》 稱滔 爾河

,

《 元史 》 稱塔兀兒或托吾 兒

, 清代稱陀 喇河

或陀 羅河

, 又作 陶爾河

, 今作挑 兒河

。 太添

、 太魯

、 太岳魯

、 它漏

、 撻魯

、 滔爾

、 塔兀 兒

、

托吾 兒

、 陀 喇

、 陀羅

、 陶 爾

、 似匕

, 皆為同音異寫

。 由此可知

, 此河名稱至今一直未變

, 太

① 《 歷代各族 傳記 會編》 頁

,

《 魏 書 地豆 于傳》 〔丁證

② 《 烏植與鮮 卑》

第19頁

添 河 即今 挑 兒河

。 乙 力支所走的路線

, 如果 溯黑 龍江西上

, 無論如 何也不 能 直接 進(jìn) 入 挑 兒

, 只有從今之嫩江與東流松花江才能 進(jìn)入

。 故

“ 沂難河西上

, 至 太添河

” , 只能是指 由

哈爾濱一帶 溯東流松花江和 嫩江進(jìn)人挑 兒河

。 到 挑兒河河 曲最南端今挑 南附近

, 棄舟登陸

,

取最短路線到達(dá)朝 陽 和 龍

。 十分 明顯

《 魏書》 所說 的 “ 難河

” , 就是 指今之 嫩江及東

流之松花 江

。

難河

, 在同 書 《 失 韋傳》 中又稱

“ 捺水

” , 即 《 唐 書》 所稱 之

“ 那 河

。

《 唐 書

· 流鬼

國 傳》 載

“ 達(dá)末婁 自言北扶余之裔

, 高麗滅其國

, 遺 人渡 那河

, 因居 之

, 或 曰 他漏 河

, 東

北 流人 黑 水

。 ”

《 唐 書》 把 那河與他漏 河視 為一 條水

, 所以把那河

“ 或 日 他漏 河

。 他漏 河

即 挑 兒河

, 與挑 兒河相通 之 水即嫩江

。 可見

, 此那河 即今嫩江

。

那河

, 在 《 遼史 》 中又稱納 水

。 ① 屠 寄的《 蒙兀 兒史集 》 一 書稱嫩江為

“ 納悟沐連

” 。 ②

張 穆在其 《 蒙 古游 牧記》 中指 出

, 嫩江 “ 又 名諾尼江

, 古 名難水

, 亦 曰 那 河

, 明人謂 之 腦溫

。 ” 現(xiàn)代蒙 古語稱 嫩江為

“ 努文 木仁

” 或

“ 納文木仁

。 “ 木仁

” 即 江

, 或 為

“ 木倫

,’ 沐 漣

“ 沒 里

、

“ 穆楞

” 都是 同音異寫

。 “ 努文

” 即 碧綠 之義

, 這是 因為其江 水澄澈

色 呈 碧綠

。 保 留古蒙語較 多之現(xiàn)代達(dá)斡爾語稱 碧綠 白菜 綠 為納 文

。 難

、 捺

、 那

、 納

、 納

、 腦溫

、 諾 尼

、 努文

、 納文

、 嫩

, 都是 同音異寫

, 為 碧綠 之 義

, 嫩江乃 因此而得名

。

最早見于 《 魏書》 的

“ 難

” 即現(xiàn)代達(dá)斡爾語 的

“ 納文

” , 應(yīng)是居 住于 這 里 的東 胡后

裔 即漢魏晉時期 的鮮卑人語 言

。 由此可見

, 鮮卑民族 的分布

, 當(dāng)時東達(dá)嫩江

。

、 失 韋

失韋最早見于 《 魏書

· 失韋傳》

“ 失 韋 國

, 在勿吉北千里

, 去 洛六 千里

。 路 出和 龍北

千余里

, 入 契丹 國

, 又北行三 日有蓋 水

, 又 北行三 日有犢 了山

, 其 山高大

, 周回 三百余里

, 又

北行三 日有大水 名屈 利

, 又北行三 日至 刃水

, 又北行五 日到其 國

。 有大水從北而來

, 廣四里

, 名捺 水

。 國土下 濕

。 語 與庫莫奚

、 契丹

、 豆莫婁 國同

。 頗有粟麥及襟

, 唯食豬魚

, 養(yǎng)牛

, 俗又 無羊

。 夏則 城居

, 冬逐 水草

。 亦 多貂 皮

。 ” 同書 《 地豆于 傳》 又 載

“ 地豆于 國

,

在失 韋西 千余里

。 ”

《 北史》 失 韋作室 韋

, 所記略 同

, 唯

“ 蓋 水

” 作

“ 善 水

。

從這 些史 料所提供的地望關(guān) 系來推 求失韋之方位

, 可以 找到 兩 個基點

“ 失韋 國

, 在

勿吉北千里

· , “ 地豆于

, 在 失韋西 千余里

。

關(guān)于 勿吉所在位 置

,

《 魏書

· 勿吉傳》 記載如下

“ 勿吉 國

, 在高句麗 北

, 舊 肅 慎 國

。 ” “ 去 洛五千里

。 自和 龍北二百里 有善玉 山

, 山北 行十三 日至祁黎 山

, 又北行七 日至洛

鑲水

, 水廣里余

, 又北行十五 日至 太魯水

, 又東北 行十八 日到其 國

。 國有大水

, 闊三里 余

,

名 速末水

。 ” 可 知 勿吉在速末水流域

。 由太魯 水即挑 河順流而下

“ 又東北行十 八 日 到 其

” , 由挑 兒河河 曲最南端 即今挑 南附近順流而下

, 東北行十八 日可達(dá)今哈爾濱一帶

。 勿吉

當(dāng)即在這里

。 失韋 國

“ 在 勿吉北 千里

” , 即以 哈爾濱一帶為基點 求 出其北 千里 之線

, 就是 失

韋所在之緯度線

。

地豆于 之 位置前文 已 交待

, 在桃 兒 河以 南的大興安嶺山地一帶

。 以此 為基點 求 出 其 東

“ 千余里

” 之線

, 與 勿吉以北千里 之線相 交之點

, 大致 在今嫩江縣一帶

, 這就 是 失韋所在方

① 《 遼史

· 圣宗紀(jì) 》 載 圣宗在大平二年

、 三年正月

, 均

“ 如 納 水鉤魚” 。

② 《 蒙兀兒 史集 》 卷 “ 斡赤斤原受農(nóng)土

, 在 蒙古東 北 面界外

, 語刺沐漣以 北

, 跨 有納語沐漣” 。

第20頁

。 這里 南與勿吉

、 西 與地豆于 均相距千里

, 恰 成三角之勢

。

失韋之 大體方位 既 已 明確

, 則 由和 龍至 失韋所經(jīng)路線 與山川

, 也可大致 據(jù)以推求 了

。 按

《 魏 書》 所記之路線

“ 路 出和 龍

即 由朝 陽之路北 進(jìn)

, 去 失韋

, 如取直線路徑

, 必 當(dāng)沿 大興 安 嶺 之 東

, 經(jīng)今開魯縣

、 科右 中旗

、 科右前旗

、 扎來特旗等地

, 方能 直趨嫩江縣

。 走這條路線

, 按

《 魏 書》 所記 的 山川道里依次排列應(yīng)大體如下

“ 路 出和 龍北 千余里

, 人 契丹 國

。 ” 北 魏 當(dāng)時之 里較現(xiàn)在的里小

, 參考三 國時代之里

其一百 里 約 當(dāng)今之六 七十里

, 則朝 陽以北千余里 的契丹國

, 當(dāng)在遼河流域之開魯至通遼一帶

。

由契丹 到 失韋還 有二十七 日之行程

, 如將這一 段路程 從遼河到嫩江縣 分作二十七等分

,

則每天 約行五六十里

, 其行程應(yīng)為

“ 又 北行十 日至吸 水

, 又北行三 日有蓋 水

。 此吸 水似與 《 唐全要》 所說 的吸河不同

,

此 吸 水與蓋 水 當(dāng)在霍林河至 挑 兒河一帶

。

“ 又北行三 日有犢 了山

, 其 山高大

, 周 回三百余里

。 ” 從挑 兒河 一帶北行三 日所經(jīng)之大

, 能稱 得起

“ 周回 三百余里

” 的

, 只 有 扎來特旗境內(nèi)的神 山

。 此 山海拔 米

, 絕對高

度 在大興安嶺群峰 之 中雖不算首屈 一指

, 但其相對 高度則在五百米以上

。 東西橫亙 七

、 八十

, 如 合北 魏時代 之里

, 則 周回 當(dāng)有三百 多里

。 由此 往北 直至嫩 江縣一帶

, 都是一些低 矮的

丘陵

, 所以

, 只有 此 山堪 當(dāng)

“ 周回三百里

” 之犢 了山

。 如果這個犢 了山得以確指

, 則與 之相

關(guān) 的其余 山

、 川便都 可 以推 定 了

“ 又北行三 日有大水名屈 利

” 。 由神 山北行三 日所遷 的大水

, 當(dāng)在雅魯河一帶

“ 又北 行三 日有 刃水

。 刃水 當(dāng)在阿 倫河一帶

。

“ 又北行五 日到其國

。 渡過阿 倫河再北行五 日

, 就恰好 到達(dá)嫩江縣境了

。

“ 有大水從北而來

, 廣 四里 余

, 名捺水

。 嫩江縣

, 有嫩江 上游 從北而來

, 故此捺

水 即嫩江

。

將和龍 至 失韋之路程與所經(jīng) 山

、 河作如 此排列

, 至 少有三點較為切 實 失韋 的方 位

定在嫩 江縣一帶

, 與勿吉

、 地豆于 之 間的距離

, 跟文獻(xiàn)記載相符

。 犢 了山

“ 其 山高大

周回三百 余里

” , 與神 山的實際 情況 相符

。 從朝 陽至嫩 江縣之 間

, 在霍林河以北有挑 兒

、 綽爾 河

、 雅魯河

、 阿 倫河

、 諾敏河

、 甘 河等河 川

, 均 系大興安嶺分 水嶺以東 自西 向東并

行流人 嫩 江之支流

。 文獻(xiàn)所記吸水以北諸河川依 次排 列大體都能找到恰 當(dāng)位置

。 雖然難以全

部確指

, 但捺 水與犢 了大 山這兩 個點確定以后

, 其余也便可大體推知 了

以嫩江上 游 當(dāng)捺水

, 前人 多有論述

, 各 有所據(jù)

, 在此不贅

。 白鳥庫吉等人 以黑龍 江 當(dāng)捺

,① 致與其相關(guān)之 山川

、 部落方位 均 多蚌錯

, 早 已不 為史 家所取

。 丁 謙認(rèn)為

“ 吸 水在演水

, 即霍勒河

。 蓋水 即桂勒爾河

。 犢 了山即達(dá)齊圖嶺

, 為索岳 爾濟(jì) 山東面分支

。 屈 利水即綽

爾 河

。 刃水 即 濟(jì)沁 河

,一 作音 河

。 襟 水 即諾敏河

。 ” ② 濟(jì)沁 河并非音河

。 濟(jì)沁 河為注入 雅魯

河南岸 之支 流

, 而 音河 則是雅魯河以北與 阿 倫河并行 的一條小河

。 此 系丁 謙之誤

。 他以襟 水

百鈉本作捺 水 當(dāng)今之諾敏河

, 而諾敏河在嘎仙洞鮮卑石 室 之東 南

, 這里 正是 烏洛侯之地

, 故諾敏 河不可 能是 失韋所在之捺 水

。

下 轉(zhuǎn) 頁

① 白鳥庫吉。 《 東胡民族考》

。

② 《 歷代各族傳記 會編》 頁

,

《 魏 書

· 失韋傳 》 〔丁證〕

。

第21頁

“ 蕃漢馬步都指揮使

” 這類高級武 職

。 據(jù) 《 舊五代史》 卷五三 《 李存信傳》 可知

“ 李存信

本 姓張

, … … 父 君政

, 回鵲部人也

。 大中元年 年

, 隨懷化郡王李思 忠 內(nèi)附

, 因家 云 中

之 合 羅 川

。 存信通 黯 多數(shù)

, 會 四夷語

, 別六蕃 書

, 善戰(zhàn)

, 識兵勢

。 初為獻(xiàn)祖 李 國 昌 親

, 從武皇 入 關(guān)平賊 指鎮(zhèn)壓 黃巢農(nóng) 民起義 —

引者 始 補軍職

, 賜 姓 名

。 大順 中

, 累遷 至

馬步都 尉 … … ”

。 這里說 明 了兩個重姿情況

,一是李存信原是 出 自南遷 回鵲 中由特勛 咀沒斯

率領(lǐng)的一支

。 如 前 所述

, 咀沒斯率眾 內(nèi)附后

, 被唐封為懷化郡王

, 賜 姓 名李思 忠

, 其部眾被

集 中安置在云 朔等 州

, 正好與上 引相 合

。 再一點是

, 李存信 曾參加 了鎮(zhèn)壓 黃巢 農(nóng)民起義 的活

。 由于 李 存信 多權(quán)數(shù)

, 善征戰(zhàn)

, 很得李 國君

、 李克用父子 的重 用

, 官做 到檢校右仆射

、 檢

校 司空

。 還有 的 回鵲人

, 在沙陀 部隊 中擔(dān)任 中下級軍 官

, 如

“ 代居云 朔 間

” 的 何慶

、 何懷福

父子

, “ 俱事后唐武皇為小校

。 ① 當(dāng)然更 多的 回鵲人 則充當(dāng) 了沙陀貴族 的騎兵

, 誠如 李克

用炫耀 的 那樣

“ 回 絕 鵲 師徒

, 累從外舍

, … … 控弦騎馬

, 寧有數(shù)乎

” 在推翻后梁 建

立后唐的過程 中

, 立下 了汗馬功勞

。 后唐天成元年 年

, 唐 明宗李嗣 沉 即位

, 回鵲人

張從訓(xùn) 因與 李嗣 沉

“ 有 舊

” , 被

“ 授右 州刺 史

。 ② 顯然

, 張從訓(xùn)對于 李嗣沉取 代 李 存 助

當(dāng)皇 帝一定有所贊助

, 否 則不會僅憑

“ 有 舊

” 便遮遷州刺史 的官職

。 及 石敬塘起兵

, 張從訓(xùn)

仍 然站在后唐王朝 的一 邊

, 結(jié)果兵敗遁 逃

。 但 由于張從訓(xùn)跟石敬塘有著姻 緣關(guān) 系, 所以在石

敬塘稱帝建立后晉之后

, 依 然讓張從訓(xùn)作 了

“ 澤 州刺史

, 檢校太保

。 后晉少帝石重 貴時

,

“ 以 后父 之故

, 超贈太尉

。 ⑧ 另一 回鵑人 何建

, 則從小跟隨石敬塘掌管廄馬

。 后晉建 立

, 何建

“ 累曲禁軍

” , 成 為石敬 塘 的心腹手足

。 天福 年 間 — 年

, 又先后擔(dān)任

五 鎮(zhèn)節(jié) 度 使

, 官至 檢校太 傅

, 位高權(quán)重

, 寵極一 時

。 后契丹大舉進(jìn)犯

, 何建 降于 蜀

, 蜀主

“ 孟袒

待 之甚厚

, 偽 加 同平章事

, 依前 秦 州節(jié)度使 … …

, 加 偽 官至 中書令

。 后卒于 蜀

。 ④ 何建是

以 后晉高級 官 員的 身份降 于 蜀 國的

, 隨 同何建進(jìn)入 蜀地 的 回鵲 人

, 肯定不會 只 他一 個

。 由此

可 見

, 在五代十 國 的政 治 舞 臺上

, 回 鵲人涉足 的范 圍頗廣

, 痕跡也是歷歷可尋 的

。

①④ 《 舊五代史》 卷

②③ 日五代史》 卷

上接 頁

綜 上 所述

, 根 據(jù)嘎 仙 洞鮮卑石 室 這一地理座標(biāo)

, 可 以確證 《 魏 書》 所載 之大鮮卑 就

在大興安嶺北部

。 這 里就是拓 跋鮮卑祖先 的最 初 居住地

。 推 寅南遷 之

“ 大澤

” , 即今 之呼

倫湖

。 依 此推 論

, 先 秦古 籍 《 山海經(jīng)》 所載

“ 東胡在大澤東

” , 即在今呼倫湖以東

。 烏洛

侯地 當(dāng)嫩江 中游

, 在今 齊齊哈爾以西 直到大 興安嶺

, 北 不過甘河

, 南不過 挑兒河

。 。 地豆于

在 挑 河上游以南 之大興安嶺 山地

。 難水包 括今 嫩江

、 東流松花江

、 東至 人 海

。 捺水 即今

嫩江 上游

。 那 河即今嫩江以 及東流松花 江

。 北魏 時之 失韋

, 在今嫩江縣之北

第26頁

嘎仙洞 北 魏石 刻祝文 考釋

木 文 平

。 年 月 日在內(nèi)蒙古 自治區(qū)呼倫貝爾盟 鄂倫春 自治旗嘎

仙洞內(nèi)

, 發(fā)現(xiàn) 了太平真君 四年 公元 年 北 魏皇 帝 派中書侍

郎李敞來此祭祖刻于洞內(nèi)石 壁上 的祝文

。

〔 〕這是一 千五 百多年

前保 留下來的

“ 原始檔案

” , 它確鑿無疑地證 實 嘎 仙 洞 即 《 魏

·

禮志 》 所載拓跋鮮卑先祖 舊墟石室 從而揭開 了拓跋鮮卑歷

史上 的千古之 謎

。 這一考古發(fā)現(xiàn)

, 為研究鮮卑民族起源和中國疆

域形成 史具有重要學(xué)術(shù)價值與政 治意義

, 因而 受到歷 史學(xué)界的重

。 本文現(xiàn)對嘎仙洞北 魏石 刻祝文試加考釋

, 望史學(xué)前輩與廣大

讀者不 吝教正

。

嘎 仙洞鮮卑石室位于大興安嶺北段頂巔之東麓

, 屬嫩江西岸

支流甘河之上 源

。 地理座標(biāo)

, 北緯 度 分

, 東經(jīng) 度 分 嘎

仙洞本為天然山洞

, 在一道高達(dá)百米巍然陡立 的花 崗巖懸崖上

。 離

平地 米

, 洞 口 巨大

, 略呈三 角形

, 朝南偏西

, 背山面 水 沉

第27頁

內(nèi)宏偉寬闊有如大廳

, 南北長一 百多米

, 東西寬二三十米

。 洞內(nèi)

總 面積達(dá)兩千多平方米

, 可納數(shù)千人

。 穿頂高大

, 洞壁平整

, 渾

然天 成

, 鬼斧神工

。

西 側(cè)洞壁上

, 距 洞 口 米有一處稍經(jīng)修鑿的

平面

。 祝文鐫刻在花 崗巖洞壁平面上

, 高與視平線相齊

。 石 刻共

, 豎行

, 通高 厘米

, 通寬 厘米

。

每行 字至 字不等

。

全文二百零一 字

, 字略小于拳

, 參差不一

。 漢 字 魏 書

, 隸意優(yōu)

, 古樸雄建

, 蒼然可辨

。

現(xiàn)將嘎仙洞北魏石 刻祝文 以今體抄錄并標(biāo)點如下

維太平真君 四 年癸未歲七月廿五 日

天子 臣燕

, 使 渴者 仆射庫六 官

中書侍郎李敞

、

傅劣

, 用 駿足

、一元 大武

、

柔 毛之牲

, 敢 昭告于

皇天之 神 啟 辟之 初

, 佑 我皇祖

, 于彼土 田

。

歷載億年

, 拿來南遷

。 應(yīng) 多受福

,

光宅 中原

。 惟祖惟父

, 拓 定四 邊

。 慶 流

后撒

, 延及 沖人

。 闡揚玄風(fēng)

, 增構(gòu)崇堂

。 戒

剪兇丑

, 威暨 四荒

。

幽人 忘遐

, 稽首來王

。 始

聞 舊墟

, 愛在彼方

。 悠悠之懷

, 希仰余光

。 王

業(yè) 之興

, 起 自皇祖

。 綿綿瓜爬

, 時惟 多枯

歸以謝施

, 推 以配 夭

。 子子孫孫

, 福祿永

。 薦 于

皇皇帝天

皇 皇 后土

。 以

班祖先可寒配

,

皇批先可敦配

尚饗,

東作帥使念鑿

·

李敞來石 室 祭祖刻石之舉

,

《 魏 書 》 有所記 述

。

心魏書

·

禮 志 》

第28頁

“ 魏 先之居 幽 鋇也

, 鑿 石 為祖 宗之 廟 于 烏洛侯 國 西 北

。

自后南遷

, 其地 隔遠(yuǎn)

。

真君 中

, 烏洛侯 國遣使朝 獻(xiàn)

, 云 石 廟如 故

, 民常祈請

,

有神驗 焉

。 其 歲

, 遣 中書侍郎李敞 詣石 室

, 告 祭 天 地

,

以 皇祖 先批 配

。 祝 曰

‘天子 烹謹(jǐn)遣敞 等用駿 足

、一 元

大武敢 昭 告 于 皇天之 靈

。 自啟 辭之 初

, 佑 我皇祖

, 于彼

土 田

。 歷 載億 年

, 幸來南遷

。 帷 祖 惟 父

, 光 宅 中原

。 克

·

翁兇 丑

, 拓 定四 邊

。 沖人 墓業(yè)

, 德聲弟彩

。 豈謂 幽 遐

,

稽首來王 具知 舊 廟

, 弗級 弗亡 悠悠 之懷

, 希 仰 余

。 主 業(yè) 之 興

, 起 自皇祖

。 緯綿瓜 徒

, 時帷 多枯

。 敢 以

王 功

, 配 饗于 天 子子孫孫

, 福祿 永延

。 ’ 敞 等既 祭

,

斬 樺木立 之

, 以 置 牲體 而 還 … … 石 室南距 代 京可 四 千余

。 ”

此處對石 室 具體位置未作明確交待

。 而在同書 《 烏洛侯傳 》 中去津

記 載了石室 的方位與規(guī)模

月烏洛侯 國

, 在地豆 于 之 北

, 去 代都是 四 千五 百 余里 一

… … 其 國西 北 有完水

, 東北流 合 于難 水

, 其地 小 水 昔注

于 難 … … 世 祖真君 四 年 來朝

, 稱 其國 西 北 有國 家先帝舊

, 石 室 南犯 九 十 步

, 東西 四 十 步

, 高七 十尺

, 室有神

, 民 多祈請

。 世 祖 遣 中書侍郎李敞告 祭 焉

, 刊祝 文 于

室之 璧 幣還

上述史文乃 石 室 見于文獻(xiàn)之最 初 著 錄

。 其后

,

《 北史 》

·

《 烏洛侯傳 》

, 照 錄 《 魏書 》 之 《 烏洛侯傳 》

, 原文基本沒有改

。

杜佑的 通典 》 記載烏洛侯也承襲 《 魏書 》

、 哎北史 》

, 但

有兩 點重要改動 將 產(chǎn) 其國西北有完水

”改為

“ 其 國 西 北有貌

” “ 刊祝文于室 之壁

” 改為

“ 刻祝文于 室之 北

”到 宋化

第29頁

《 冊府元 龜 》 則把

“石室 南距 代京可 四千余里

” 擅改為

“石 室 甫

距岱宗可四千余里

” 。

近世 以來

, 中外史家對此石 室所在

, 多有考證

, 諸說不一

。

如清代何秋濤

、 丁謙

, 其后張家蟠

, 日本人 白烏庫吉

, 以至解旋

后馬長壽等人

, 有謂魏之先祖石室在尼 布楚城西〔 〕

, 有謂在 見

加爾湖南濱〔 〕

, 有謂在額爾古納河流域〔 〕

, 有的又謂在大興

安嶺或嫩江流域〔 〕

, 等等

。 今在嘎仙洞內(nèi)找 到 李 敞 當(dāng)年致祭

“ 刊祝文于室 之壁

”的石 刻字跡

, 終于最后了結(jié)這樁千 百年歷史

疑案

。 嘎仙洞石刻證實了 《 魏書

·

禮志 》 所記石室 的真實存在及

其確切位置

, 也廓清了后 世傳述與考證之 正誤是非

嘎仙洞石 刻祝文與 《 魏書

·

禮志 》 所載內(nèi)容基 本相符

, 少數(shù)

字句略為不 同 但石 刻為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李敞來石 室致祭所孤

之祝文原件

。 而 《 魏書 》 乃事后一 百多年北齊時期

, 魏收寫成于

公 元 年

, 屬第二手 資料 現(xiàn)在

, 把石刻與 《 魏書

·

禮志 》 所

錄祝文逐句對照考釋如下

“維太平真君 四 年癸未歲七月廿五 日

”石 刻首行十三 字

為李敞致祭 日期

,

《 魏書

·

禮志 》 未記

, 只載有

“ 真君 中

, 烏洛

侯 國遣使朝獻(xiàn)

, 云石 廟如故

。 ”同書烏洛侯傳則有

“世祖真君 四

年來朝

, 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 帝 舊 墟

。 ”又 同書 《 帝紀(jì)

·

世祖

紀(jì) 》 有太平真君

“四年… … 三 月庚申

, 車駕還宮

。 壬戌

, 烏洛侯

國遣使朝貢

”但都沒有致祭的 日期

。 石刻在此 為我們提供了李

敞來石室致祭的確切 日期

。

“維

” 句首語氣詞

。 同惟 如 公鹽鐵論

·

本議 》

“ 惟 始

·

元六年

。 ”

“ 太平真君

” 北魏太武帝 拓 跋 蠢 公元 —

年在

位 第五個年號

。

太平真君 四年

, 即公元 年

“ 七 月二 十五

” 來此致祭

, 上距

“三月壬戌

” 烏洛侯赴代京朝貢 時間僅 四企

月 這 中間李敞受命率領(lǐng)人馬 由代京 出發(fā)

, 跋涉四 千余里

, 且 須

第30頁

越過大興安嶺群山富林

七月即到達(dá)石室致祭

。 我們由此可 以想

見當(dāng)時鮮卑統(tǒng)治者對此舉之重視

“ 天子 臣燕使渴者仆射庫六宮中書侍郎李敞傅黨

此句 《 魏書

·

禮志 》 作

“天子謹(jǐn)遣敞等

” , 無

“巨

” 字

, 并

“ 渴者仆射庫六官

”與

“ 傅劣

” 等字

。

“臣

”在此為皇 帝對天或?qū)ψ嫦茸苑Q之謙辭

, 符合禮制

。

北魏道武帝拓跋硅公元 年破燕

, 占領(lǐng)黃河 以 北 之地

, 建都平

, 即皇帝位

, “立壇兆告祭天 地

。

祝 日

‘皇帝 臣硅敢用玄

,’ 昭告于皇天后土之靈

〔 〕

。 可知北魏開國時即有此制

。

“ 渴者仆射

” 官名

, 始置于春秋戰(zhàn)國時

, 等于君主 的傳達(dá)

牡城

官 秦漢時渴者

, 除傳達(dá)使命外

, 兼有陪伴引導(dǎo)擯相之職

, 其長

官稱渴者仆射

。 南北朝亦曾沿置

, 掌引見 臣下

, 傳達(dá)使命〔 〕

。

《 魏書

·

宮氏志 》 載 渴者仆射從四品上

。

“庫六官

”當(dāng)即庫褥官

。

《 魏 書

·

官 氏 志 》 有

“ 庫褥 宮

” , 后改 為庫氏

。

《 魏書

·

太祖紀(jì) 》 有

“ 漁陽烏丸庫侮官循

” ,

伺 書 《 列 傳

·

段就六眷 》 又有

‘漁陽烏丸大庫褥官

” , 可 見寫法

不一

。 清代陳毅 了二十五史補編

·

魏書宮氏志疏證 》 指出

“ 褥

與侮

、 辱并通

。 ”皆庫褥官氏之

“ 褥

”字異寫 據(jù)此推之

‘ 庫六

”也當(dāng)即

“庫褥官

”之異寫

。

據(jù) 《 北朝胡姓考 》

《 魏書

·

宗紀(jì) 》 云

泰常元年

, 冬十月… … 徒何部落庫褥官斌先降

, 后

復(fù)叛歸馮跋

。 … …

’據(jù)此

, 可知庫褥官氏

, 為鮮卑徒何種

, 本慕

容燕所屬部落

。 其先有附魏者

, 后 叛歸北燕

。 泰常元 年

復(fù)并入代魏也

〔 〕

。 又據(jù)馬長壽 《 烏桓與鮮卑 》 謂

“ 代郡烏桓

與匈奴

鮮卑如此錯居雜處

, 而其它各地 的烏桓又多與鮮卑 徒

何鮮卑 相混合

, 所以 哎魏書

·

宮氏志 》 云

‘其諸 方 雜 人 來附

, 總謂之烏丸 ”

〔 〕

。

庫褥官氏原為鮮卑何種

, 后并入代魏

,

屬于

‘ 諸方雜人來附者

, ” 故

“總謂之烏丸

。 ” 庫褥官為烏丸著

姓 《 魏書

·

禮志 》 中未提此人

, 不 知何故

第31頁

“中書侍郎

” 官名

。

晉代始置

, 為 中書省長官中書藍(lán)

書令之副職

。 魏晉 以后

, 中書省為中央 總 機構(gòu)

。

《 魏書

·

官 氏

志 》 載 中書侍郎為第四品

“李敞

《 魏書 》 李敞無傳

。

“傅劣

”此二字漫德不清

, 難以確認(rèn) 據(jù) 《 康熙字典》

, 奴鉤切

“傅冀

” 為人名

,

《 魏書

·

禮志 》 無 此 二字而 稱

“ 敞等

” 。 傅憲與李敞同為 中書侍郎

“用較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 昭告于組天之神

’ 魏書

·

禮志 》 作

“用駿足

、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靈

。 ’ ,

“駿足

”即駿馬

《 南史

·

鄭鮮之傳 》 有

“燕昭 市骨而駿足

“一元大武

、

柔毛之牲

” 指祭祀用的牛

。

《 禮記

·

禮下 》

“凡祭宗廟之禮

, 牛日一元大武

, 家 日 剛 霞

, 豚日 循

, 羊日柔毛

, 雞日翰音

·

。 ”鄭玄注

“元

, 頭也 武

, 跡

。 ”孔穎達(dá)疏

“ 牛肥則腳大

, 腳大則跡痕大

, 故云一 元大武

。 ”又

“若羊肥則毛細(xì)而 柔弱

。 ”

“敢

”自言冒昧之辭

“昭

”明顯

拓跋鮮卑貴族置馬

、 牛

、 羊三 牲為供舉行盛 大禮儀祭天祭祖

,

可 以看出他們學(xué) 習(xí) 中原 封建禮儀

, 漢化 已達(dá)相 當(dāng)程度

。

“ 啟辟之 初

, 佑我班祖

,

少彼土 田

。 歷載億年

, 幸來南

《 魏書

·

禮志 》 作

“ 自啟辟之初

” , 余皆同

“啟

”開始

“辟

”開辟

。 “于彼土 田

”在 那 個 地

方 即指祖先舊墟石室所在地方

, 今大興安嶺北部嘎仙洞一 帶

。

“歷載億年

” “億

” , 在此喻數(shù) 目之 大

。 意思 是說

“ 自

從 最初開始 以來

, 皇 天之神保佑我拓跋皇 帝祖先

, 居住在 舊 墟石

室 那一帶地方

, 經(jīng) 歷 了億萬年的悠久歲月

”按 《 魏 書

·

序紀(jì) 》

第32頁

載 拓跋點以上 二 十三 代沮先為毛

, 毛 以上

“積六 十七代

” “世

為君 長

, 統(tǒng)幽都之 北

, 廣漠之野

。 畜牧遷 徙

, 射獵為業(yè)

〔 〕

這段記述當(dāng)即指其祖先在大興安嶺北部游獵和在呼倫貝爾草原游

牧的生活情境

。 同書 《 太祖紀(jì) 》 拓跋硅在天興元年 公 元 年

詔有司議定國號時曾說

“ 昔聯(lián)遠(yuǎn)祖

, 總御 幽都

, … … 逮于 聯(lián)

, 處百代之季

〔 〕

。 “幽都

”即 北 方

。 公書

·

堯典 》 有

“ 申命和叔宅朔方

, 日 幽都

。 現(xiàn) 已知

,

《 魏擴(kuò)》 所謂

“幽都

”即

指鮮卑舊墟石室所在之大興安嶺北部一 帶

。 又

, 同書中也有

“ 魏

氏 居百王 之末

”等說法

。 可知拓跋氏祖先在那里居住 己達(dá)百代之

。一 代 以二 十年計

, 百代則為二 千年 一 代若以三 十年計

, 百

代則為三千 年

。 根據(jù)拓跋硅 自述

, 早在他以前二 三千年

, 距今至

少三 四千年以前

, 拓跋 氏祖先

“統(tǒng)幽都之北

” , 即在大興安嶺北

部一帶居住

。

“ 幸來南遷

” “ 幸

” , 語氣詞

, 無義

, 用在句首或句 中

。

《 詩

·

大雅

·

綿 》 有

“古公宜父

, 來朝趣馬

, 率西水滸

, 至 于岐

, 愛及姜女

, 常來青宇

。 ”南遷

, 指拓跋鮮 卑祖先推寅

“南遷大

” , 又 過七 代第二推寅鄰命其子潔汾又 南遷漠南居匈奴故地之

。 按 《 魏書

·

序紀(jì) 》 載 拓跋鮮卑遠(yuǎn)祖毛之后五代

“推寅立

。 南

遷大澤

, 方千余里

, 厥土 昏冥沮渤

。

謀更南徙

, 未行而崩

。 ”這 里

所謂之大澤即今之 呼倫湖 歷史學(xué)家對此己早有論及 內(nèi)蒙古文

物工作隊在呼倫湖北岸發(fā)現(xiàn)之扎責(zé)諾爾古墓群也曾推斷為東漢 末

鮮卑族的一 支

, 約 當(dāng)推寅

“ 南遷大澤

”時期的遺跡

。 現(xiàn)在 由于

鮮卑石室 的發(fā)現(xiàn)

, 進(jìn)而 證 實了 《 魏書

》 所稱之

“ 大澤

”即呼倫湖

。

因 為嘎仙洞鮮卑石 室之 南再沒有如此大湖

, 唯獨呼倫湖堪稱

“方

千 余里

” , 且東岸多沼澤

, 即所謂

“厥土 昏冥沮枷

” 。 拓跋鮮卑

到 此 后又過七 代傳至鄰

鄰 命南移

, 山谷高深

,

。 鄰年老時 以位授其子潔汾

。 “ 獻(xiàn)帝 即

九難八 阻

, 于是欲止

。 有神獸

,

, 其聲類牛

, 先行導(dǎo) 引

, 歷年乃 出

。 始居匈奴之 故地

其形似

其遷徙

第33頁

策略

, 多出宣

獻(xiàn)二帝

, 故人并號 日

‘推寅

’ , 蓋俗云

‘鉆研

之 義

〔 〕 拓跋鮮卑經(jīng) 過這兩次南遷

, 經(jīng) 濟(jì)迅速發(fā)展

, 由大興

安嶺北部叢 山密林地 帶的游獵經(jīng) 濟(jì)

, 發(fā)展到呼倫貝爾草原的游牧

經(jīng)濟(jì) 原始獵人來到草原發(fā)展 了畜牧業(yè) 以后也就必然地成為馬上

騎士 了 從而才有可能南下黃河逐鹿中原

。 這對 鮮卑民 族 的發(fā)

, 具有決定性的重大意義 故鮮卑對這一歷史過程深念不忘

輾轉(zhuǎn)傳述

。

對這兩 次領(lǐng)導(dǎo)部落南遷 的酋長

“宣

、 獻(xiàn)二帝

”視為善

“鉆研

” 的歷史英雄而加 以神化

, 于是演為 《 序記 》 所述這一

“ 神獸導(dǎo)引

”的神話傳說

“ 應(yīng)受多福

, 光宅中原 惟祖惟父

, 拓 定四 邊

。 ”

魏書

·

禮志 》 作

“ 惟祖惟父

, 光宅中原

。

克剪兇丑

, 拓定

四邊

。 ” “光

”即廣

“ 宅

”即安

。 “光宅

”猶言普遍安

。

《 書

·

堯典 》 有

“聰 明之思

, 光宅天 下

。 ” “惟

” 獨

、

、 只有

“拓定四邊

”指拓跋 氏到漠南匈奴故地

, 從始祖力微吞井

了原來依附的宗主部落沒鹿回部 以后

, 實力漸強

, “控弦上馬二

十 余萬

”于公元 年遷居定襄的盛樂 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

,

成為部落聯(lián)盟 的領(lǐng)袖

。 力微死后到其孫椅 盧時期

, 國 力 發(fā) 展

,

“ 控弦騎士 四十 余萬

” , 被晉朝封為代公

, 又加封代 王 這時 拓

跋部向階級社會前進(jìn)

, “明刑峻法

” 初具 國家雛形 領(lǐng)土擴(kuò)大

, 據(jù)

“ 東接代郡

, 南連西河

、 朔方數(shù)百里 之地

。 ”狩 盧死 后

, 雛形

國家又復(fù)瓦解

。 其孫什羽鍵于公元 年建國繁峙

, 稱 代王

。 后

遷居盛樂

, 實力達(dá)到

“控弦之士數(shù)十萬

, 馬百萬 匹

” , 農(nóng)業(yè) 也有

了發(fā)展

。 后 幾經(jīng)挫折

, 其孫拓跋硅于公 元 年牛川 今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西 南 即代王位

, 同年改稱魏王

。 后 來打敗劉衛(wèi)辰 占領(lǐng)

五原 又攻破燕都中山

, 全 占了黃河 以北 山西

、

河 北 諸地

。 于公

元 年定都平城 今大同 即皇帝位

, 建元 天興

, 奠定北魏國

。 繼而 為拓跋熹統(tǒng)一 黃河 流域打下基礎(chǔ)

。

故 曰

“ 惟祖惟父

, 拓定

第34頁

胭邊

“ 慶 流后撤

, 延及沖人

, 闡揚玄風(fēng)

, 增構(gòu)崇堂

。

勉翁兇

衛(wèi)

, 減至四荒

。 幽人忘遐

, 箱首來王

這一段 《 魏書

·

禮志 》 改為

“沖人篡業(yè)

, 德聲弗彰 豈謂幽

, 稽首來王

。 ” “ 慶

”即福

“后撒

”即后代

“ 沖人

古時帝王 年幼在位者自稱之謙辭

, 有小子之意

“ 闡揚玄風(fēng)

、

增構(gòu)崇堂

” 拓跋蠢為了統(tǒng)治中原封建社會

重用漢人士族

。

他靠崔浩的輔佐

, 結(jié)束了十六國紛爭局面

, 統(tǒng)一

北方

。 道士 寇謙之

, 受崔浩推薦

, 偽托太上老君授以

“天師

” 稱

, 賜 以經(jīng) 典

, 要他清整道教

。 他將教義 比附儒家學(xué)說

, 自謂宣

揚新經(jīng) 目的在于上 承古圣王 的道統(tǒng)

, 以輔佐

“北方太平真君

這些深為拓跋煮信奉

, 曾于太平真君七 年 公元 年 下

“滅

佛法詔

” , “諸州坑沙門

, 毀諸佛象

” 拓跋煮毀滅佛法

, 是 為

除偽定真

, 復(fù)羲農(nóng)之 治

” , 以便于統(tǒng)治漢人 他 自己也 曾

“ 至

道壇

, 受符篆

” 。 故此處有

“ 闡揚玄風(fēng)

”之語

“ 增構(gòu)崇堂

” , 系指增建廟堂

“ 構(gòu)

” 字不清 考 《 魏書

·

釋老志 》 有

“別構(gòu)講堂

、

禪堂

” 之語

, 此處當(dāng)為

“ 構(gòu)

” 字

。

拓跋煮死 后

, 其孫拓跋館于興安元年 公元 年 即下

“ 修

復(fù)佛法詔

”改變了滅佛政策

。 北齊又進(jìn)而崇佛滅道

。 故此時 了魏

·

禮志 》 收錄 祝文將

“ 闡揚玄風(fēng)

, 增構(gòu)崇堂

”之語改作

“ 沖人

篡業(yè)

, 德聲弗彰

” 。 這顯 然是為適應(yīng) 當(dāng)時政治需要而對文獻(xiàn)作 了

篡改

“ 赳

” , 制勝

。 “ 螃

” , 消滅

。

“威暨 四荒

”后 三字模糊不清

。 “暨

” , 到

。 “ 荒

” , 遠(yuǎn)

。 “ 四荒

” , 公爾雅

·

釋地 》 有

“艇竹

、 北戶

、 西王母

、 日下

,

謂 之 四 荒

。 ” 都露行 《 爾雅義疏 》

以為四荒比五服 中的荒服更 為

遙遠(yuǎn)

, 為

“ 政教所不加

” 。

“ 幽人 忘遐

, 稽首來王

” , 由下文可 知此處當(dāng)指烏洛侯來 朝

第35頁

之 事

。 “ 幽人

” , 可理 解為

“幽都之人

” , 意即北方人

, 指烏洛

侯人

’ ‘

”即遠(yuǎn)

“稽 首

, 古時的一種跪拜禮

, 叩頭到地

, 表

示最恭敬之禮

“王

” 在此 作動詞用 讀第四聲

, 指

“ 稱王

,

統(tǒng)治天下

” “ 來王

”即來朝王

“始聞 舊墟

, 愛在彼方 悠悠 之懷

, 希仰余光

”前二

句 《 魏書

·

禮志 》 作

“ 具知舊廟

, 弗毀弗亡

” 。 從

“舊墟

”改為

“舊廟

”可以看出人們對石室概念的演變 拓跋燕當(dāng)時將石室 視

作祖先居住地

, 故石刻稱作

“舊墟

” 。一 百多年以后

, 魏收寫

《 魏書 》 時則把石室視為祖宗之廟而稱

“舊廟

” , 又說

“具知舊

, 弗毀弗亡

。 ”由此可 以看出

, 魏收并不 了解這個

“舊廟

”其

實是一個石 洞

, 不 可能

“毀

” , 也不可能

“ 亡

” 。 后 世人們根據(jù)

“廟

”的概念 以為是人工 修造的建筑物

, 可能 早已紀(jì)毀

。

想不 到

它會是一個石 洞

。 現(xiàn)在真相大白

, 這個石室原 木是 拓跋鮮卑祖晃

居住 的舊址

, 即所謂

“ 先帝舊墟

”洞 內(nèi) 有 相當(dāng)厚的文 化堆視

, 也可證實這一 點

。

“希

”石 刻作

“于希

” , 這種寫 法 體現(xiàn) 了北魏早期漢 字由隸向

楷 演變過程中

, 字體尚未定型的真實情況

“王 業(yè)之 興

, 起 自皇祖

。 綿綿瓜艇

, 時淮多枯

” 這一

段 與 《 魏書

·

禮志 》 全 同

“雌

” , 石刻作

“瓶

” , 小瓜之 意

。

“ 綿綿瓜鷹

” , 指象

“瓜貶

”繁衍不絕一 樣

, 舊時用為祝頌子孫

昌盛之 辭 句出 《 詩

·

大雅

·

綿 原 句為 綿綿 瓜 鷹

, 民之機

, 自土沮漆 古公宜父

, 陶覆陶穴

, 未有家室

石刻祝文用語多出于此

, 如

“綿綿瓜 貶

” 、 “幸來南遷

’ 、

愛在彼方

” , 諸句

。 表明拓跋鮮卑這時 已 廣 泛 接 受 了漢族文二

。

“歸以謝施

, 推 以配 天

。 子子孫孫

, 福裸永延

。 ” “ 謝

’ ”

字漫拗 無法確認(rèn)

《 魏書

·

禮志 》 前二句改作

“敢 以不功

, 配 饗

于天

第36頁

“薦于

皇皇帝天

,

皇皇后土

。 以

皇祖 先可寒配

,

皇批 先可 敦配

尚饗

東作帥使念鑿

“薦于

”之后抬頭另行

。

《 魏書

·

禮志 均無

“薦

” , 石

刻作

“蔗

” , 意即獻(xiàn)

, 指進(jìn)獻(xiàn)祭品

“可寒

”后來寫作

“可汗

” , 也作

“合罕

”古代柔然

、 回綸

、

蒙古等族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 三 世紀(jì)時

, 鮮卑族中 己

有此稱

, 但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

, 始見 于公元 年

, 柔然 首

領(lǐng)社 侖稱丘 豆伐可汗 見 《 魏書

·

蠕蠕傳 》 社侖

“ 自號 丘 豆 伐

可汗

‘丘 豆伐

’猶魏言駕馭開張也

, ‘可汗

’猶魏言皇 帝也

。 ”

拓跋熹在 此稱其祖先為

“ 先可寒

” 、 “ 先可敦

” , 足證此 乃鮮 卑

語言

。

’可敦

”也作

“可賀敦

” 、 “可孫

” 、 “ 洛尊

” 、 “ 合屯

” 、 “ 合敦

” 。

古代柔然

、

突厥

、 回絕

蒙古等民族對可汗妻的稱呼

, 即皇后

。

“東作

”本指農(nóng)事而言

。

《 書

·

堯典 》 有

“分命羲仲

, 宅矚

, 日 腸谷

, 寅賓出 日

, 平秩東作

” 傳

“ 歲起 于 東

, 而始擾

, 謂之 東 作

” 。 蔡沈集傳

“ 作

, 起也 東作

, 春月歲功 方

, 所 當(dāng)作起之事也

。 ”

《 魏書

·

世祖紀(jì)

、

》 有

“ 去春小旱

, 東作

不 茂

” , “東作

”仍謂農(nóng)事

。 石 刻祝文之

“東作

”不 會 是 指 農(nóng)

。 “ 東 作帥使念

”當(dāng)為職 銜或人 名

“ 念

” , 石 刻作

“ 念

” ,

這種寫法

, 同見 于漢郁閣煩

。 “矍

”即鑿

, 同見齊高數(shù)修寺碑亦

有此 寫法

。 “ 鑿

” 在此顯 然為動詞

將石 劉況文與 塔魏書

·

禮志 》 相對照

, 我們可 以看出

, 嘎 仙

洞 內(nèi)石 刻實即 哎魏書

·

禮志 》 記 載之 李敞祭祖所刻之祝文無疑

第37頁

《 戲書

·

序紀(jì) 》 描寫的所謂

“ 幽都之 北

, 廣漠之野

, 畜牧遷 徙

,

射獵為業(yè)

” 等景象與這一帶的實際環(huán)境都是吻合的 事實證 明

《 魏書

·

序紀(jì) 》 有其真實的歷史基礎(chǔ)

。

《 序紀(jì) 》 所敘拓跋鮮卑之

起源及其遷 徙經(jīng) 過

, 確屬根據(jù)鮮卑人 自己

“ 人相傳授

” 之 口 碑史料

記錄下來的歷史信息

, 反 映了歷史實況

, 有其客觀價值

。 進(jìn)而也

證 明

, 鮮卑人官修之 《 魏書 》 對于鮮卑歷史的記述

, 較之漢 人靠

間接傳聞撰述 的少數(shù)民族史

自有其更直接

、 更真 實 的 史料價

值 而這一 點過去有的史家并不承認(rèn)

, 甚 至對 《 序紀(jì) 》 所述內(nèi)容

持否認(rèn)態(tài)度 鮮卑石室及 北魏石刻祝文 的發(fā)現(xiàn)對 《 魏書 》 所起的

證史作用

, 是顯而 易見的 而石 刻祝文 同 《 魏書

·

禮志 》 所錄二

者之 間的差異

, 又補充 了 《 魏書 》 記載之 網(wǎng)漏

通觀石刻祝文 內(nèi)容

, 在在證明大興安嶺北部叢 山密林地 帶就

是拓跋鮮卑祖先長期居住之地

。

《 序紀(jì) 》 所述遠(yuǎn)祖毛時期

“ 統(tǒng)國三

十六

, 大姓九十九

” 等部落與氏族

, 自然也不會距大興安嶺 北部

相去太遠(yuǎn)

。 我們有足夠的理 由在此作出結(jié)論 嘎仙洞鮮卑石 室所

在一帶地方

, 就是拓跋鮮卑的發(fā)祥地

。 這 里就 是 北 魏皇帝的故

鄉(xiāng)

, 當(dāng)然屬于中國

。 嘎仙洞 北魏石 刻祝文為此提供了確鑿無疑 的

鐵 證 它不只解決了鮮卑史上 的千古之謎

, 也為相關(guān)諸部族如

烏洛侯

、 地 豆于

、 失韋等等

, 以及 幽都

、

大澤

、 完水

、 難水等山

川地理 位置

, 提供了一 個客觀 的空 間座標(biāo)

。 從 時間上 也可 以據(jù) 以

推溯 更早 的朦朧不清的鮮卑族源

, 與渺無 蹤跡 的大鮮卑山之確

切所在

, 也只能通過鮮卑石 室所提供的歷史信息來進(jìn)一步求索

。

注 釋

〔 〕 見 哎文 物 》 年 第二 期 《 鮮 卑石 室 的 發(fā)現(xiàn) 與初 步研

究 》

〔 〕 何 秋 濤 《 朔方 備 乘 》

“烏洛侯 即尼 布楚城 南境 之地

” ,

因 而 推斷

“ 魏 之 先祖石 室 … … 當(dāng) 在 尼 布 楚城正 西 之地

。 ”

〔 〕 丁 謙 公魏 書外 國傳地理 考證 》 認(rèn) 為烏洛侯 當(dāng) 為今呼 倫 貝

第38頁

爾城境

” , 而

“ 魏 先帝石 室在 貝加 爾 湖南濱

〔 〕 張 家烙等編 《 呼 倫 貝爾志略 》

心方典 沿 革》

“ 今領(lǐng) 余

古 納 河 兩岸及 俄界 多產(chǎn)樺木

, 可知 呼 倫 貝爾以 西 北一 帶

之地 實 為 當(dāng) 日元 魏 故墟

。 ”

〔 〕 白烏庫吉 《 東胡 民族 考 》 上 第 頁

“烏洛 侯 之地

必 在令嫩 江 流域 … … 則在烏洛侯 西 北部之拓跋 氏祖 先之

石 室

, 亦必 在嫩 江 流域之 中

, 而 當(dāng)在興 安 嶺 之近 旁

馬長壽 《 烏桓與鮮卑 》 第 頁

“烏洛侯 在今黑 龍 江

省 之嫩 江 流域 甚明 嫩 江 流域的 西 北 為額 爾古 納 河

, 魏

之祖 先的石 室 當(dāng)在二 河 之 間的 大興 安 嶺 山 脈 之 內(nèi)

。 “

〔 〕 見 魏 書

· 禮 志 》 第 頁

〔 〕參見 《 歷 次官制概 略 》

。

〔 〕 見 《 北朝 胡姓 考 》 第 頁

。

〔 〕 見 《 烏桓與鮮卑 》 第 頁

〔 〕 見 魏 書

·

序紀(jì) 》 第 頁

“ 國有大 鮮 卑山

, 因 以 為

。 其后

, 世 為君 長

, 統(tǒng) 幽 都之 北

, 廣澳之野

, 畜牡 遷

, 封 獵 為業(yè)

” “ 積 六 十 七 世

, 至 成皇帝諱毛立

。 聰 明

武略

, 遠(yuǎn) 近所 推

, 統(tǒng) 國三 卞 六

, 大掛 九 十 九

, 威震北

, 莫不 率服

。 ”

〔 〕 見 《 魏 書

·

太 祖 紀(jì) 》 第 頁

〔 〕 見 《 魏 書

·

序 紀(jì) 》 第 頁

百萬用戶使用云展網(wǎng)進(jìn)行pdf電子書制作,只要您有文檔,即可一鍵上傳,自動生成鏈接和二維碼(獨立電子書),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網(wǎng)站!
收藏
轉(zhuǎn)發(fā)
下載
免費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費制作
x
{{item.desc}}
下載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