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88|国产乱妇无码在线观看|国产影院精品在线观看十分钟福利|免费看橹橹网站

2_大布蘇保護(hù)區(qū)鳥類

發(fā)布時間:2022-8-28 | 雜志分類:其他
免費(fèi)制作
更多內(nèi)容

2_大布蘇保護(hù)區(qū)鳥類

大布蘇保護(hù)區(qū)簡介吉林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西南部40 km處,地跨所字鎮(zhèn)、大布蘇鎮(zhèn)2個鎮(zhèn)。地理坐標(biāo)為東經(jīng)123o36′~123o42′,北緯44o45′~44o50′,總面積110 km2。保護(hù)區(qū)屬于地質(zhì)遺跡類自然保護(hù)區(qū),中部為大布蘇湖,是松嫩平原眾多湖泊中稍大的一個,它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內(nèi)陸咸水湖泊。其主要保護(hù)對象為珍稀自然遺產(chǎn)、我國唯一的狼牙壩泥林潛蝕地質(zhì)地貌景觀,古生物化石、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國家重點(diǎn)保護(hù)鳥類。大布蘇湖總面積為81.18平方公里,PH值最高可到達(dá)12, 是我國極為罕見的復(fù)鹽型的天然堿礦。屬于封閉內(nèi)陸湖,主要靠雨水、地下水和周邊泉水來補(bǔ)充水源的。湖面是松遼平原的最低點(diǎn),海拔為119.2米,平均水深在1米左右,由鹽沼、蘆葦沼澤、泥炭沼澤、黃穎莎草-苔草沼澤等組成,可謂是濕地類型多樣。在2022年2月2日第26個“世界濕地日”前,被吉林省認(rèn)定為第一批省級重要濕地。在動物資源的本底調(diào)查中,共記錄到鳥類157種,占吉林省鳥類種類總數(shù)的41.0%。其中樣點(diǎn)、樣線調(diào)查共記錄到82種,保護(hù)區(qū)監(jiān)測、調(diào)查訪問、拍照補(bǔ)遺44種,資料查詢補(bǔ)遺52種,分別隸屬于17... [收起]
[展開]
2_大布蘇保護(hù)區(qū)鳥類
粉絲: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內(nèi)容
第1頁

大布蘇保護(hù)區(qū)

鳥類名錄

匯報人:劉長宏 2022年8月

第2頁

大布蘇保護(hù)區(qū)簡介

吉林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西南部40 km處,地跨所字鎮(zhèn)、大布蘇鎮(zhèn)2個鎮(zhèn)。地理

坐標(biāo)為東經(jīng)123o36′~123o42′,北緯44o45′~44o50′,總面積110 km2。保護(hù)區(qū)屬于地質(zhì)遺跡類自然保護(hù)區(qū),中部為大

布蘇湖,是松嫩平原眾多湖泊中稍大的一個,它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內(nèi)陸咸水湖泊。其主要保護(hù)對象為珍稀自然

遺產(chǎn)、我國唯一的狼牙壩泥林潛蝕地質(zhì)地貌景觀,古生物化石、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國家重點(diǎn)保護(hù)鳥類。

大布蘇湖總面積為81.18平方公里,PH值最高可到達(dá)12, 是我國極為罕見的復(fù)鹽型的天然堿礦。屬于封閉內(nèi)陸湖,

主要靠雨水、地下水和周邊泉水來補(bǔ)充水源的。湖面是松遼平原的最低點(diǎn),海拔為119.2米,平均水深在1米左右,由

鹽沼、蘆葦沼澤、泥炭沼澤、黃穎莎草-苔草沼澤等組成,可謂是濕地類型多樣。在2022年2月2日第26個“世界濕地日”

前,被吉林省認(rèn)定為第一批省級重要濕地。

在動物資源的本底調(diào)查中,共記錄到鳥類157種,占吉林省鳥類種類總數(shù)的41.0%。其中樣點(diǎn)、樣線調(diào)查共記錄

到82種,保護(hù)區(qū)監(jiān)測、調(diào)查訪問、拍照補(bǔ)遺44種,資料查詢補(bǔ)遺52種,分別隸屬于17目45科。其中冬候鳥8種(占比

5.1%),留鳥20種(占比12.7%),旅鳥40種(占比25.5%),夏候鳥89種(占比56.7%)。

第3頁

目錄

1 鵪鶉 2 環(huán)頸雉 3 鴻雁 4 豆雁 5 白額雁 6 灰雁 7 小天鵝 8 大天鵝 9 翹鼻麻鴨

10 赤麻鴨

11 鴛鴦

12 赤膀鴨

13 羅紋鴨

27

28

29 山斑鳩

30 灰斑鳩

31 大杜鵑

32 普通秧雞

33 黑水雞

34 白骨頂

35 白鶴

36 丹頂鶴

37 灰鶴

38 白頭鶴

39 蠣鷸

14 赤頸鴨

15 綠頭鴨

16 斑嘴鴨

17 針尾鴨

18 綠翅鴨

19 琵嘴鴨

20 白眉鴨

21 花臉鴨

22 紅頭潛鴨

23 鳳頭潛鴨

24 斑頭秋沙鴨

25 普通秋沙鴨

26

第4頁

目錄

40 黑翅長腳鷸

41 反嘴鷸

42 鳳頭麥雞

43 灰頭麥雞

44 長嘴劍鸻

45 金眶鸻

46 環(huán)頸鸻

47 彩鷸

48 丘鷸

49 孤沙錐

50 針尾沙錐

51 扇尾沙錐

52 黑尾塍鷸

53 大杓鷸

54 中杓鷸

55 鶴鷸

56 紅腳鷸

57 澤鷸

58 白腰草鷸

59 磯鷸

60 紅頸濱鷸

61 紅嘴鷗

62 西伯利亞銀鷗

63 須浮鷗

64 白翅浮鷗

65 東方白鸛

66 普通鸕鶿

67 白琵鷺

68 黑臉琵鷺

69 大麻鳽

70 黃葦鳽

71 夜鷺

72 池鷺

73 蒼鷺

74 草鷺

75 雀鷹

76 蒼鷹

77 白腹鷂

78 白尾鷂

79 鵲鷂

80 黑鳶

81 毛腳鵟

第5頁

目錄

82 普通鵟

83 縱紋腹小鸮

84 長耳鸮

85 短耳鸮

86 戴勝

87 三寶鳥

88 大斑啄木鳥

89 灰頭綠啄木鳥

90 紅隼

91 紅腳隼

92 燕隼

93 黑枕黃鸝

94 牛頭伯勞

95 紅尾伯勞

96 灰伯勞

97 楔尾伯勞

98 喜鵲

99 達(dá)烏里寒鴉

100 小嘴烏鴉

101 大嘴烏鴉

102 煤山雀

103 沼澤山雀

104 大山雀

105 中華攀雀

106 短趾百靈

107 云雀

108 文須雀

109 東方大葦鶯

110 黑眉葦鶯

111 矛斑蝗鶯

112 家燕

113 金腰燕

114 白頭鵯

115 褐柳鶯

116 巨嘴柳鶯

117 黃腰柳鶯

118 黃眉柳鶯

119 極北柳鶯

120 雙斑綠柳鶯

121 鷦鷯

122 灰椋鳥

123 灰背鶇

第6頁

目錄

138 水鷚

139 燕雀

140 錫嘴雀

141 普通朱雀

142 白腰朱頂雀

143 黃雀

144 鐵爪鹀

145 白頭鹀

146 三道眉草鹀

147 栗斑腹鹀

148 栗耳鹀

149 小鹀

150 黃眉鹀

151 田鹀

152 黃喉鹀

153 黃胸鹀

154 灰頭鹀

155 葦鹀

156 紅頸葦鹀

157 蘆鹀

124 紅脅藍(lán)尾鴝

125 北紅尾鴝

126 黑喉石鵖

127 北灰鹟

128 白眉姬鹟

129 紅喉姬鹟

130 太平鳥

131 麻雀

132 黃鹡鸰

133 灰鹡鸰

134 白鹡鸰

135 樹鷚

136 北鷚

137 紅喉鷚

第7頁

雉科

1

鵪鶉

鵪鶉(學(xué)名:Coturnix japonica):雉科,鵪鶉屬鶉類,

體長14

-20厘米,是一種體型小而滾圓的灰褐色鵪鶉。上

體具褐色與黑色橫斑及皮黃色矛狀長條紋。下體皮黃色,

胸及兩脅具黑色條紋。頭具條紋及近白色的長眉紋。虹膜

紅褐色,嘴角藍(lán)色,跗跖淡黃色。無亞種,但以此為來源

的養(yǎng)殖家鶉品種繁多

棲息于低山丘陵、干草地和林木較豐富的石區(qū)。喜歡幾只

成群活動。主要以嫩枝、種子為食,也食昆蟲。在草叢、

田邊或灌木營巢,每窩產(chǎn)卵

7

-14枚,約17天出雛。地方性

常見鳥。分布于亞洲東部、南亞東北部、東南亞,在中國

繁殖于北方地區(qū),在南方、東南、西南地區(qū)越冬

第8頁

雉科 2

雉雞

雉雞(學(xué)名:Phasianus colchicus):是鳥綱雉科的一種走禽,共有30個亞種。

體形較家雞略小,但尾巴卻長得多。雄鳥和雌鳥羽色不同,雄鳥羽色華麗,多

具金屬反光,頭頂兩側(cè)各具有一束能聳立起而羽端呈方形的耳羽簇,下背和腰

的羽毛邊緣披散如發(fā)狀;翅稍短圓;尾羽18枚,尾長而逐漸變尖,中央尾羽比

外側(cè)尾羽長得多,雄鳥尾羽羽緣分離如發(fā)狀;雄鳥跗跖上有短而銳利的距,為

格斗攻擊的武器,近年來還發(fā)現(xiàn)距的長度與其所擁有的配偶數(shù)量明顯相關(guān),是

雌鳥選擇配偶的一個重要標(biāo)準(zhǔn)。

分布在中國東部的幾個亞種,頸部都有白色頸圈,與金屬綠色的頸部,形成

顯著的對比;尾羽長而有橫斑。雌鳥的羽色暗淡,大都為褐和棕黃色,而雜以

黑斑;尾羽也較短。

棲息于低山丘陵、農(nóng)田、地邊、沼澤草地,以及林緣灌叢和公路兩邊的灌叢

與草地中,雜食性。所吃食物隨地區(qū)和季節(jié)而不同。分布于歐洲東南部、小亞

細(xì)亞、中亞、中國、蒙古、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緬甸

東北部。

第9頁

鴨科 3

鴻雁

鴻雁(學(xué)名:Anser cygnoides):是鳥綱、鴨科、雁屬的大型水禽。體長

90厘米左右,體重2.8-5千克。嘴黑色,體色淺灰褐色,頭頂?shù)胶箢i暗棕褐

色,前頸近白色。遠(yuǎn)處看起來頭頂和后頸黑色,前頸近白色,黑白兩色分明,

反差強(qiáng)烈。

主要棲息于開闊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地區(qū)。

以各種草本植物的葉、芽、包括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蘆葦、藻類等植物性

食物為食,也吃少量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性喜結(jié)群,常成群活

動,特別是遷徙季節(jié),常集成數(shù)十、數(shù)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

分布于中國、西伯利亞南部、中亞,從鄂畢河、托博爾河往東,一直到鄂霍

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島和庫頁島;越冬在朝鮮半島和日本。

第10頁

鴨科 4

豆雁

豆雁(學(xué)名:Anser fabalis)是大型雁類,體長69-80厘米,體重約3

千克。外形大小和形狀似家鵝。上體灰褐色或棕褐色,下體污白色,

嘴黑褐色、具橘黃色帶斑。主要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沼澤、水庫、

江河、湖泊及沿海海岸和附近農(nóng)田地區(qū)。飛行時雙翼拍打用力,振翅

頻率高。脖子較長。腿位于身體的中心支點(diǎn),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

邊緣鋸齒狀,有助于過濾食物。有遷徙的習(xí)性,遷飛距離也較遠(yuǎn)。喜

群居,飛行時成有序的隊(duì)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以植物性食物為

食。繁殖季節(jié)主要吃苔蘚、地衣、植物嫩芽、嫩葉、包括蘆葦和一些

小灌木,也吃植物果實(shí)與種子和少量動物性食物。為一夫一妻制,雌

雄共同參與雛鳥的的養(yǎng)育。分布于中國、西伯利亞、冰島和格陵蘭島

東部。越冬在西歐、伊朗、朝鮮、日本。

第11頁

鴨科 5

白額雁

白額雁(學(xué)名:Anser albifrons)是雁屬中體形大,個體重的鳥類。體

長64-80厘米,體重2-3.5千克,和豆雁大小差不多。上體大多灰褐色,

從上嘴基部至額有一寬闊白斑,下體白色,雜有黑色塊斑。飛行時雙翼

拍打用力,振翅頻率高。脖子較長。腿位于身體的中心支點(diǎn),行走自如。

有扁平的喙,邊緣鋸齒狀,有助于過濾食物。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

覓食多在白天,有遷徙的習(xí)性,遷飛距離也較遠(yuǎn)。喜群居,飛行時成有

序的隊(duì)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

的養(yǎng)育。繁殖于西伯利亞北極海岸到白令海峽、北美洲極北部、歐洲西

部及格陵蘭島西部。越冬在中國、北美洲、墨西哥、里海、黑海、地中

海、中亞、印度、緬甸、日本、朝鮮。

第12頁

鴨科 6

灰雁

灰雁(學(xué)名:Anser anser):體長70-90厘米,翼展147-182厘米,體重

2.5-4千克,壽命17年。體大而肥胖。嘴、腳肉色,上體灰褐色,下體污白

色,飛行時雙翼拍打用力,振翅頻率高。脖子較長。腿位于身體的中心支點(diǎn),

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邊緣鋸齒狀,有助于過濾食物。

有遷徙的習(xí)性,遷飛距離也較遠(yuǎn)。喜群居,飛行時成有序的隊(duì)列,有一字形、

人字形等。主要棲息在不同生境的淡水水域中,常見出入于富有蘆葦和水草

的湖泊、水庫、河口、水淹平原、濕草原、沼澤和草地。食物為各種水生和

陸生植物的葉、根、莖、嫩芽、果實(shí)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有時也吃螺、蝦、

昆蟲等動物食物。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的養(yǎng)育。

分布于歐洲北部、西伯利亞、中亞、遠(yuǎn)東和中國。

第13頁

鴨科 7

小天鵝

小天鵝(學(xué)名:Cygnus columbianus)為鴨科天鵝屬的大型水禽,體長

110~130厘米,體重4~7千克,雌鳥略小。它與大天鵝在體形上非常相似,

同樣是長長的脖頸,純白的羽毛,黑色的腳和蹼,身體也只是稍稍小一些,

頸部和嘴比大天鵝略短,但很難分辯。最容易區(qū)分它們的方法是比較嘴基

部的黃顏色的大小,大天鵝嘴基的黃色延伸到鼻孔以下,而小天鵝黃色僅

限于嘴基的兩側(cè),沿嘴緣不延伸到鼻孔以下。它的頭頂至枕部常略沾有棕

黃色,虹膜為棕色,嘴端為黑色。它的鳴聲清脆,有似“叩,叩”的哨聲,

而不像大天鵝的象喇叭一樣的叫聲。

第14頁

鴨科 8

大天鵝

大天鵝(學(xué)名:Cygnus cygnus):是鳥綱、鴨科、天鵝屬的一種候鳥,沒有亞種分

化。體型高大,體長120-160厘米,翼展218-243厘米,體重8-12千克,壽命20-25年。

嘴黑,嘴基有大片黃色,黃色延至上喙側(cè)緣成尖。游水時頸較疣鼻天鵝為直。雄雌同

形同色,通體潔白,頸部極長;體態(tài)優(yōu)雅。該物種顯著的鑒別特征在喙部,大天鵝的

喙部由黑黃兩色組成,黃色區(qū)域位于喙的基部,與小天鵝相比大天鵝喙部的黃色區(qū)域

更大,超過了鼻孔的位置。

棲息于開闊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淺水水域。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特別

是冬季,常呈家族群活動,有時也多至數(shù)十至數(shù)百只的大群棲息在一起。分布于亞洲,

冬季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遷經(jīng)中國華北、新疆、內(nèi)蒙古而到黑龍江,

達(dá)蒙古人民共和國及西伯利亞等地繁殖。

第15頁

鴨科 9

翹鼻麻鴨

翹鼻麻鴨(學(xué)名:Tadorna tadorna)是大型鴨科動物,體長52-63厘米,體

重0.6-1.7千克,體形比赤麻鴨略小。體羽大都白色,頭和上頸黑色,具綠色

光澤;嘴向上翹,紅色;繁殖期雄鳥上嘴基部有一紅色瘤狀物。自背至胸有

一條寬的栗色環(huán)帶。肩羽和尾羽末端黑色,腹中央有一條寬的黑色縱帶,其

余體羽白色。飛翔時翼上和翼下之白色覆羽,綠色翼鏡,黑色的頭、飛羽和

腹部縱帶、棕栗色的胸環(huán)和鮮紅色的嘴和腳形成鮮明對照。

主要在淡水湖泊、河流、鹽池、鹽田及海灣等處等濕地活動。冬天時隨潮汐

漲落,在未封凍的河口可見。冬季常數(shù)十至上百只結(jié)群活動。翹鼻麻鴨食性

很雜。繁殖區(qū)從挪威海岸、瑞典、英國、法國、歐洲中部、地中海、黑海和

里海沿岸以及中亞,往東一直到東西伯利亞、蒙古。越冬在歐洲南部、非洲

北部、伊朗、印度、朝鮮、日本、中南半島、中國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

區(qū)。

第16頁

鴨科 10

赤麻鴨

赤麻鴨(學(xué)名:Tadorna ferruginea)體型較大,體長51-68厘米,體重約

1.5千克,比家鴨稍大。全身赤黃褐色,翅上有明顯的白色翅斑和銅綠色翼

鏡;嘴、腳、尾黑色;雄鳥有一黑色頸環(huán)。飛翔時黑色的飛羽、尾、嘴和腳、

黃褐色的體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鮮明的對照。棲息于開闊草原、

湖泊、農(nóng)田等環(huán)境中,以各種谷物、昆蟲、甲殼動物、蛙、蝦、水生植物為

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營巢,每窩產(chǎn)卵6-15枚,

卵橢圓形,淡黃色,雌鳥負(fù)責(zé)孵卵。主要繁殖于歐洲東南部、地中海沿岸、

非洲西北部、亞洲中部和東部,越冬在日本、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印度、

緬甸、泰國和非洲尼羅河流域等地。

第17頁

鴨科 11

鴛鴦

鴛鴦(學(xué)名:Aix galericulata):鴛指雄鳥,鴦指雌鳥,故鴛鴦屬合成詞。

屬雁形目的中型鴨類,大小介于綠頭鴨和綠翅鴨之間,體長38-45厘米,體

重0.5千克左右。雌雄異色,雄鳥嘴紅色,腳橙黃色,羽色鮮艷而華麗,頭

具艷麗的冠羽,眼后有寬闊的白色眉紋,翅上有一對栗黃色扇狀直立羽,像

帆一樣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極易辨認(rèn)。雌鳥嘴黑色,腳橙黃色,

頭和整個上體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連一細(xì)的白色眉紋,亦極為醒目和獨(dú)

特。

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地中。雜食性。鴛

鴦為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之所以被看成愛情的象征,因?yàn)槿藗円姷降镍x鴦

都是出雙入對的。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和神話傳說中的鳥類。人

們常用鴛鴦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

第18頁

鴨科 12

赤膀鴨

赤膀鴨(學(xué)名:Anas strepera)中型鴨類,個體較家鴨稍小,體長44-55厘

米,體重0.7-1千克。雄鳥嘴黑色,腳橙黃色。上體暗褐色,背上部具白色

波狀細(xì)紋,腹白色,胸暗褐色而具新月形白斑,翅具寬闊的棕栗色橫帶和黑

白二色翼鏡,飛翔時尤為明顯。雌鳥嘴橙黃色,嘴峰黑色。上體暗褐色而具

白色斑紋,翼鏡白色。以水生植物為主。常在水邊水草叢中覓食。覓食時常

將頭沉入水中,有時也頭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繁殖于冰島、英國

東南部,往東橫跨歐洲、亞洲一直到堪察加半島,往南到荷蘭、德國、俄羅

斯中部、里海、中亞、加拿大和美國;越冬在歐洲南部、中國南部、日本、

越南、印度、北非和北美南部和太平洋中的范寧島。

第19頁

鴨科 13

羅紋鴨

羅紋鴨(學(xué)名:Anas falcata)是中型鴨類,體型略較家鴨為小,體長40-52

厘米,體重0.4-1千克。雄鴨繁殖期頭頂暗栗色,頭側(cè)、頸側(cè)和頸冠銅綠色,

額基有一白斑;頦、喉白色,其上有一黑色橫帶位于頸基處。三級飛羽甚長,

向下垂,呈鐮刀狀;下體滿雜以黑白相間波浪狀細(xì)紋;尾下兩側(cè)各有一塊三

角形乳黃色斑。明顯有別于其他鴨類,野外容易鑒別。雌鴨略較雄鴨小,上

體黑褐色,滿布淡棕紅色‘U’形斑。下體棕白色,滿布黑斑。主要以水藻、

水生植物嫩葉、種子、草子、草葉等植物性食物為食。繁殖在西伯利亞東部、

遠(yuǎn)東、中國黑龍江省和吉林省。越冬在中國、朝鮮、日本、中南半島、緬甸、

印度北部。

第20頁

鴨科 14

赤頸鴨

赤頸鴨(學(xué)名:Anas penelope)屬中型鴨類,個體較家鴨小,和羅紋鴨大

小差不多,體長41-52厘米,體重0.6千克左右。雄鳥頭和頸棕紅色,額至頭

頂有一乳黃色縱帶。背和兩脅灰白色,滿雜以暗褐色波狀細(xì)紋,翼鏡翠綠色,

翅上覆羽純白色。在水中時可見體側(cè)形成的顯著白斑,飛翔時和后面的綠色

翼鏡形成鮮明對照,容易和其他鴨類相區(qū)別。雌鳥上體大都黑褐色,翼鏡暗

灰褐色,上胸棕色,其余下體白色。棲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河口、海灣、

沼澤等各類水域中。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常成群在水邊淺水處水草叢中

或沼澤地上覓食眼子菜、藻類和其他水生植物的根、莖、葉和果實(shí)。分布于

歐亞大陸北部。越冬在歐洲南部、非洲東北部和西北部、埃及北部、中南半

島。偶見于格陵蘭、北美、安的列斯群島和加里曼丹。

第21頁

鴨科 15

綠頭鴨

綠頭鴨(學(xué)名:Anas platyrhynchos)屬游禽,大型鴨類。體長47-62厘米,

體重大約1千克,外形大小和家鴨相似。雄鳥嘴黃綠色,腳橙黃色,頭和頸

輝綠色,頸部有一明顯的白色領(lǐng)環(huán)。上體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色,兩對

中央尾羽亦為黑色,且向上卷曲成鉤狀;外側(cè)尾羽白色。胸栗色。翅、兩肋

和腹灰白色,具紫藍(lán)色翼鏡,翼鏡上下緣具寬的白邊,飛行時極醒目。雌鴨

嘴黑褐色,嘴端暗棕黃色,腳橙黃色和具有的紫藍(lán)色翼鏡及翼鏡前后緣寬闊

的白邊等特征。

通常棲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于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

場等水域。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覓

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干凈,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

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分布于

歐洲、亞洲和美洲北部溫帶水域。越冬在歐洲、亞洲南部、北非和中美洲一

帶。

第22頁

鴨科 16

斑嘴鴨

斑嘴鴨(學(xué)名:Anas zonorhyncha):是鳥綱、鴨科的鴨類動物。體型大

小和綠頭鴨相似,體長50-64厘米,體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

色,先端黃色,腳橙黃色,臉至上頸側(cè)、眼先、眉紋、頦和喉均為淡黃白色,

遠(yuǎn)處看起來呈白色,與深的體色呈明顯反差。翼鏡綠色,具金屬光澤。虹膜

黑褐色,外圍橙黃色;嘴藍(lán)黑色,具橙黃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

和趾橙黃色,爪黑色。

通常棲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于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

場等水域。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覓

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干凈,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

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分布于

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俄羅斯聯(lián)邦和不丹。

第23頁

鴨科 17

針尾鴨

針尾鴨(學(xué)名:Anas acuta):是鳥綱、鴨科的中型游禽,屬水鴨類。

體長43-72厘米,體重0.5-1千克。雄鴨背部滿雜以淡褐色與白色相間

的波狀橫斑,頭暗褐色,頸側(cè)有白色縱帶與下體白色相連,翼鏡銅綠

色,正中一對尾羽特別延長。雌鴨體型較小,上體大都黑褐色,雜以

黃白色斑紋,無翼鏡,尾較雄鳥短,但較其他鴨尖長。

飛行迅速。在各種內(nèi)陸河流、湖泊、低洼濕地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

在開闊的沿海地帶,如空曠的海灣、海港等地常能夠見到數(shù)百只的集

群。主要以草子和其他水生植物,如浮萍、松藻、牽牛子、蘆葦、菖

蒲等植物嫩芽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到農(nóng)田覓食部分散落的谷

粒。廣布于歐亞大陸北部、北美西部。越冬在東南亞、印度、北非、

中美洲,少數(shù)終年留居南印度洋的島嶼上。

第24頁

鴨科 18

綠翅鴨

綠翅鴨(學(xué)名:Anas crecca)是小型鴨類,體長37厘米,體

重約0.5千克。嘴腳均為黑色。雄鳥頭至頸部深栗色,頭頂兩

側(cè)從眼開始有一條寬闊的綠色帶斑一直延伸至頸側(cè),尾下覆

羽黑色,兩側(cè)各有一黃色三角形斑,在水中游泳時,極為醒

目。飛翔時,雌雄鴨翅上具有金屬光澤的翠綠色翼鏡和翼鏡

前后緣的白邊,亦非常醒目。跗鱗盾片狀;雄體氣管有不對

稱的膨大部;兩者鳴聲不同,通常羽衣及行為亦異;配偶關(guān)

系及家庭生活維持時間短;一年換羽2次;雄體常換“蝕羽”

及鮮艷的婚羽各1次;幼雛的絨羽有明顯花紋;雌體有“逗引”

表演。廣泛分布于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

第25頁

鴨科 19

琵嘴鴨

琵嘴鴨(學(xué)名:Anas clypeata):屬中型鴨類,個體比綠頭鴨稍小,體長

43-51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雄鴨頭至上頸暗綠色而具光澤,背黑色,背

的兩邊以及外側(cè)肩羽和胸白色,且連成一體,翼鏡金屬綠色,腹和兩脅栗

色,腳橙紅色,嘴黑色,大而扁平,先端擴(kuò)大成鏟狀,形態(tài)極為特別。雌

鴨略較雄鴨為小,外貌特征亦不及雄鴨明顯,也有大而呈鏟狀的嘴。

通常棲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于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

鹽場等水域。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

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

廣泛分布于整個北半球。繁殖在英國、歐洲大陸、中亞、西伯利亞、蒙古、

中國東北和西北,一直到堪察加半島,越過白令海到美國阿拉斯加,往南

到加利福尼亞,往東到大西洋沿岸。

第26頁

鴨科 20

白眉鴨

白眉鴨(學(xué)名:Anas querquedula)屬小型鴨類,大小和綠翅鴨差不多,體

長34-41厘米,體重不到0.5千克。雄鴨嘴黑色,頭和頸淡栗色,具白色細(xì)紋;

眉紋白色,寬而長,一直延伸到頭后,極為醒目。上體棕褐色,兩肩與翅為

藍(lán)灰色,肩羽延長成尖形,且呈黑白二色。翼鏡綠色,前后均襯以寬闊的白

邊;胸棕黃色而雜以暗褐色波狀斑。兩脅棕白色而綴有灰白色波浪形細(xì)斑,

這同前后的暗色形成鮮明對照。雌鴨上體黑褐色,下體白而帶棕色;眉紋白

色,但不及雄鴨顯著。以水生植物的葉、莖、種子為食。分布于英國、南部、

芬蘭、法國、意大利、黑海、土耳其、西伯利亞、中國、蒙古、堪察加半島。

越冬在歐洲南部、西非、埃及、肯尼亞、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南半島、

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

第27頁

鴨科 21

花臉鴨

花臉鴨(學(xué)名:Sibirionetta formosa)屬小型鴨類,個體較綠翅鴨稍

大,而較針尾鴨稍小。體長37-44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雄鴨繁殖

羽極為艷麗,特別是臉部由黃、綠、黑、白等多種色彩組成的花斑狀

極為醒目。胸側(cè)和尾基兩側(cè)各有一條垂直白帶,可以明顯區(qū)別于其他

野鴨。非繁殖羽似雌鳥。花臉鴨是一種喜歡集群的鴨類,特別是冬季

常集成大群,也常和別的鴨混群。白天常成小群或與其他野鴨混群游

泳或漂浮于開闊的水面休息,夜晚則成群飛往附近田野、溝渠或湖邊

淺水處尋食。主要以輪葉藻、柳葉藻、菱角、水草等各類水生植物的

芽、嫩葉、果實(shí)和種子為食。繁殖于整個東西伯利亞地區(qū),西到俄羅

斯安加拉河,北到北極海岸,南到貝加爾湖,東到堪察加半島。越冬

日本南部,偶爾到印度東北部地區(qū)。

第28頁

鴨科 22

紅頭潛鴨

紅頭潛鴨(學(xué)名:Aythya ferina)體長42-49厘米,翼展72-82厘米,體重

700-1100克,壽命10年。雄鴨頭頂呈紅褐色,圓形,胸部和肩部黑色,其他

部分大都為淡棕色,翼鏡大部呈白色。雌體大都呈淡棕色,翼灰色,腹部灰

白。幼年雄鴨下部羽色較深,與雌體頗相似。雄體覆羽與雌性同,但頭和頸

部的紅色比較淺些。眼鮮紅色或紅棕色;喙藍(lán)黑色;腳青灰色或鉛灰色;蹼

關(guān)節(jié)和爪黑色。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于收攏翅膀潛水。雜食性,主要

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有很好的潛水技能,在沿?;蜉^大的湖泊越

冬。繁殖于英國、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南部、歐洲西伯利亞南部、蒙古和中國。

越冬在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

緬甸、中南半島、中國和日本等國家。

第29頁

鴨科 23

鳳頭潛鴨

鳳頭潛鴨(學(xué)名:Aythya fuligula)體長40-47厘米,翼展67-73厘

米,體重550-900克,壽命15年。是中等體型矮扁結(jié)實(shí)的水鴨。頭

帶特長羽冠,雄鳥亮黑色,腹部及體側(cè)白。雌鳥深褐,兩脅褐而羽

冠短。飛行時二級飛羽呈白色帶狀。尾下羽偶為白色。雌鳥有淺色

臉頰斑。雛鳥似雌鳥但眼為褐色。頭形較白眼潛鴨頂部平而眉突出。

為深水鳥類,善于收攏翅膀潛水。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

貝殼類為食。繁殖期雄鴨協(xié)助雌鴨選擇營巢地點(diǎn),在地面刨出淺坑

或集一堆葦草筑巢。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養(yǎng)育。在沿?;蜉^大的湖

泊越冬。

第30頁

鴨科 24

斑頭秋沙鴨

斑頭秋沙鴨(學(xué)名:Mergellus albellus)是鴨科、斑頭秋沙鴨屬的水鴨。[1]

全長約420毫米。雄鳥體羽以黑白色為主。眼周、枕部、背黑色,腰和尾灰

色。兩翅灰黑色。雌鳥上體黑褐色,下體白色。頭頂栗色。棲息于湖泊、河

流和池塘等地帶,善游泳和潛水。以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少量植物性食物為

食。繁殖期5-7月,巢營于絕壁上,也有的在洞穴中,每窩產(chǎn)卵6-10枚。棲

息在湖泊、江河、水塘、水庫、河口、海灣和沿海褐澤地帶。食物主要為小

魚,也大量捕食軟體動物、甲殼類、石蠶等水生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少量

植物性食物。分布于歐洲和俄羅斯北部,往東到西伯利亞東部,直到太平洋

沿岸,往南到伏爾加河下游,土耳其和黑龍江一帶。

第31頁

鴨科 25

普通秋沙鴨

普通秋沙鴨(學(xué)名:Mergus merganser)是秋沙鴨中個體最大的一種,體

長54-68厘米,體重最大可達(dá)2千克。雄鳥頭和上頸黑褐色而具綠色金屬光澤,

枕部有短的黑褐色冠羽,使頭頸顯得較為粗大。下頸、胸以及整個下體和體

側(cè)白色,背黑色,翅上有大型白斑,腰和尾灰色。雌鳥頭和上頸棕褐色,上

體灰色,下體白色,冠羽短,棕褐色,喉白色,具白色翼鏡,特征亦甚明顯,

容易鑒別。常成小群,遷徙期間和冬季,也常集成數(shù)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

繁殖于歐洲北部、西伯利亞、北美北部和中國西北和東北地區(qū),越冬在繁殖

地以南,幾乎遍及整個北半球。

第32頁

鸊鷉科 26

小??

小?(pì)?(tī)(Podiceps ruficollis;little gre-be) 是

??目??科小??屬的一種。因體形短圓,在水上浮沉宛

如葫蘆,故又名水葫蘆。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和東洋界。平時

棲息于水草叢生的湖泊。食物以小魚、蝦、昆蟲等為主。該

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荷蘭。

第33頁

鸊鷉科 27

鳳頭鸊鷉

鳳頭鸊鷉(學(xué)名:Podiceps cristatus):體長為50厘米以上,體重為0.5-1

千克。前額和頭頂部黑褐色,枕部兩側(cè)的羽毛往后延伸,分別形成束羽冠。

腳的位置幾乎處于身體末端,尾羽短而不顯,趾側(cè)有瓣蹼。瓣蹼十分發(fā)達(dá),

除了適于游水之外,在陸地上幾乎是寸步難移的。

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在既是開闊水面又長有蘆葦水草的湖泊中,極善水性,

它們時常把頭部朝下沒進(jìn)水里,接著完成一個前滾翻動作,然后在水下作一

段高速度潛泳,再在遠(yuǎn)處露頭冒出水面。建造浮巢,建筑材料是水生植物的

葉子,能隨同水位上漲而漂起,不但不會往巢里滲水,還可以因?yàn)闈癫莅l(fā)酵

產(chǎn)生熱量,有助于鳥蛋的孵化,使性喜貪玩的親鳥在孵卵期間也能忙中偷閑,

到巢外去嬉耍片刻。吃昆蟲、昆蟲幼蟲、蝦、喇咕、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水

生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少量水生植物。廣泛分布于歐洲、亞洲、非洲、大

洋洲。

第34頁

鸊鷉科 28

黑頸鸊鷉

黑頸鸊鷉(pìtī)(學(xué)名:Podiceps nigricollis)為鸊鷉目鸊鷉科下的一種中

型水鳥,分布于美洲地區(qū)和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個體較角鸊鷉稍小,體長

25-34厘米,體重不到0.5千克。嘴黑色,細(xì)而尖,微向上翹,眼紅色。夏羽

頭、頸和上體黑色,兩脅紅褐色,下體白色,眼后有呈扇形散開的金黃色飾

羽。冬羽頭頂、后頸和上體黑褐色,頦、喉和兩頰灰白色,前頸和頸側(cè)淡褐

色,其余下體白色,胸側(cè)和兩脅雜有灰黑色,無眼后飾羽,野外易識別。

喜歡成群在淡水或咸水上繁殖,冬季結(jié)群于湖泊及沿海。主要通過潛水覓食,

食物主要為水生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少量水生植物。繁殖期5-8月,營浮

巢,每窩產(chǎn)卵4-6枚。和其他??一樣,游泳時,黑頸鸊鷉親鳥有時會將雛

鳥放到背部。在中國數(shù)量稀少,已被列入中國《國家保護(hù)的有益的或者有重

要經(jīng)濟(jì)、科學(xué)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在2021年2月5日發(fā)布的

《國家重點(diǎn)保護(hù)野生動物名錄》中顯示為國家二級保護(hù)動物。

第35頁

鳩鴿科 29

山斑鳩

山斑鳩(學(xué)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是鳩鴿科斑鳩屬的鳥類,共有6

個亞種。體長約32厘米,嘴爪平直或稍彎曲,嘴基部柔軟,被以蠟?zāi)ぃ?/p>

嘴端膨大而具角質(zhì);頸和腳均較短,脛全被羽。上體的深色扇貝斑紋體

羽羽緣棕色,腰灰,尾羽近黑,尾梢淺灰。下體多偏粉色,腳紅色。起

飛時帶有高頻“噗噗”聲。成對或單獨(dú)活動,多在開闊農(nóng)耕區(qū)、村莊及

房前屋后、寺院周圍,或小溝渠附近,取食于地面。食物多為帶顆谷類。

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東北亞、日本、中國大陸及臺灣。北方鳥

南下越冬。

第36頁

鳩鴿科 30

灰斑鳩

灰斑鳩(學(xué)名:Streptopelia decaocto):其全身灰褐色,翅膀上有

藍(lán)灰色斑塊,尾羽尖端為白色,頸后有黑色頸環(huán),環(huán)外有白色羽毛圍

繞。虹膜紅色,眼瞼也為紅色,眼周裸露皮膚自包或淺灰色,嘴近黑

色,腳和趾暗粉紅色。

棲息于平原、山麓和低山丘陵地帶樹林中,也常出現(xiàn)于農(nóng)田、耕地、

果園、灌叢、城鎮(zhèn)和村屯附近。群居物種,多呈小群或與其他斑鳩混

群活動。以各種植物果實(shí)與種子為食。也吃草子、農(nóng)作物谷粒和昆蟲。

繁殖期4-8月。主要分布于歐洲南部、亞洲的溫帶、亞熱帶地區(qū)及非

洲北部;中國除新疆北部、東北北部、臺灣等地外幾乎均有分布。

第37頁

杜鵑科 31

大杜鵑

大杜鵑(學(xué)名:Cuculus canorus bakeri):是普通杜鵑的中國亞種。

體長約320毫米,翅長約210毫米。雄鳥上體純暗灰色;兩翅暗褐,翅

緣白而雜以褐斑;尾黑,先端綴白;中央尾羽沿著羽干的兩側(cè)有白色

細(xì)點(diǎn);頦、喉、上胸及頭和頸等的兩側(cè)均淺灰色,下體余部白色,雜

以黑褐色橫斑。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鳥上體灰色沾褐,胸呈棕色。又

名喀咕、布谷、子規(guī)、杜宇、郭公、獲谷等。

棲息于開闊林地,特別在近水的地方。常晨間鳴叫,每分鐘24~26次,

連續(xù)鳴叫半小時方稍停息。性懦怯,常隱伏在樹葉間。平時僅聽到鳴

聲,很少見到。飛行急速,循直線前進(jìn),在停落前,?;枰欢尉嚯x。

取食鱗翅目幼蟲、甲蟲、蜘蛛、螺類等。食量大,對消除害蟲起相當(dāng)

作用。

分布于中國西部和南部、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

第38頁

秧雞科 32

普通秧雞

普通秧雞(學(xué)名:Rallus indicus):是鶴形目、秧雞科、秧雞屬的鳥類,中

型涉禽。全長29厘米,額羽毛較硬;嘴長直而側(cè)扁稍彎曲;鼻孔呈縫狀,位

于鼻溝內(nèi)。翅短,向后不超過尾長,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第1枚初級飛羽的

長度介于第6枚和第8枚之間。尾羽短而圓。跗蹠長短于中趾或中趾連爪的長

度;趾細(xì)長。是暗深色秧雞。上體多縱紋,頭頂褐色,臉灰,眉紋淺灰而眼

線深灰。頦白,頸及胸灰色,兩脅具黑白色橫斑。亞成鳥翼上覆羽具不明晰

的白斑。

棲于水邊植被茂密處、沼澤及紅樹林。習(xí)性羞怯,性畏人,常單獨(dú)行動,見

人迅速逃匿。在遷飛和越冬時,行動輕快敏捷,能在茂密的草叢中快速奔跑。

也善游泳和潛水,但飛行的時候不多。雜食性,動物性食物有小魚、甲殼類

動物、蚯蚓、螞蟥、軟體動物、蝦、蜘蛛、陸生和水生昆蟲及其幼蟲,植物

性食物有嫩枝、根、種子、漿果和果實(shí),秋冬季節(jié)吃的植物性食物比例較多。

分布于中國、日本、朝鮮、韓國、 蒙古、俄羅斯、尼泊爾及南亞各國。

第39頁

鳥類 33

黑水雞

黑水雞(學(xué)名:Gallinula chloropus):是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共有12

個亞種。中型涉禽,體長24-35厘米。嘴長度適中,鼻孔狹長;頭具額甲,

后緣圓鈍;嘴和額甲色彩鮮艷。翅圓形,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或第2枚和第

3枚初級飛羽等長,第1枚約與第5枚或第6枚等長。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長,

中趾不連爪約與跗蹠等長。趾具狹窄的直緣膜或蹼。通體黑褐色,嘴黃色,

嘴基與額甲紅色,兩脅具寬闊的白色縱紋,尾下覆羽兩側(cè)亦為白色,中間黑

色,黑白分明,甚為醒目。腳黃綠色,腳上部有一鮮紅色環(huán)帶,亦甚醒目。

游泳時身體露出水面較高,尾向上翹,露出尾后兩團(tuán)白斑很遠(yuǎn)即能看見。

棲息于灌木叢、蒲草和葦叢,善潛水,多成對活動,以水草、小魚蝦和水生

昆蟲等為食。廣布于除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第40頁

秧雞科 34

白骨頂雞

白骨頂雞(學(xué)名:Fulica atra)屬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嘴長度適中,高而

側(cè)扁。頭具額甲,白色,端部鈍圓。翅短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2枚為短。

跗蹠短,短于中趾不連爪,趾均具寬而分離的瓣蹼。體羽全黑或暗灰黑色,

多數(shù)尾下覆羽有白色,兩性相似。

棲息于有水生植物的大面積靜水或近海的水域。善游泳,能潛水捕食小魚和

水草,游泳時尾部下垂,頭前后擺動,遇有敵害能較長時間潛水。雜食性,

但主要以植物為食,其中以水生植物的嫩芽、葉、根、莖為主,也吃昆蟲、

蠕蟲、軟體動物等。

廣布于歐亞大陸、非洲、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中國分布甚廣,

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北至黑龍江、內(nèi)蒙古,東至吉林長白山,西至新疆天山、

西藏喜馬拉雅山,南至云南、廣西、廣東、福建、香港、臺灣和海南島。

第41頁

白鶴(學(xué)名:Grus leucogeranus)(國家一級保護(hù)鳥類)

是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頂鶴,略大于白鷺,體長130-140厘米。站立時通體白

色,胸和前額鮮紅色,嘴和腳暗紅色;飛翔時,翅尖黑色,其余羽毛白色。虹

膜棕黃色,嘴、腳暗紅色。2齡腳變紅色,3齡嘴亦變?yōu)榧t色。

棲息于開闊平原沼澤草地、苔原沼澤和大的湖泊巖邊及淺水沼澤地帶。常單獨(dú)、

成對和成家族群活動,遷徙季節(jié)和冬節(jié)則常常集成數(shù)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

特別是在遷徙中途停息站和越冬地常集成大群。主要以苦草、眼子菜、苔草、

荸薺等植物的莖和塊根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葉、嫩芽和少量蚌、螺、軟體動

物、昆蟲、甲殼動物等動物性食物。分布于中國、印度、伊朗、阿富汗和日本

等地。

白鶴

鶴科 35

第42頁

丹頂鶴

丹頂鶴(學(xué)名:Grus japonensis) (國家一級保護(hù)鳥類)

是鶴科、鶴屬的一種大型涉禽,體長120-160厘米。頸、腳較長,通體大多白

色,頭頂鮮紅色,喉和頸黑色,耳至頭枕白色,腳黑色,站立時頸、尾部飛羽

和腳黑色,頭頂紅色,其余全為白色;飛翔時僅次級和三級飛羽以及頸、腳黑

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極明顯,極易識別。幼鳥頭、頸棕褐色,體羽白色而綴

栗色。

常成對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動。遷徙季節(jié)和冬季,常由數(shù)個或數(shù)十個家族群結(jié)

成較大的群體。有時集群多達(dá)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動時仍在一定區(qū)域

內(nèi)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動。夜間多棲息于四周環(huán)水的淺灘上或葦塘邊,主要

以魚、蝦、水生昆蟲、軟體動物、蝌蚪、沙蠶、蛤蜊、釘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莖、

葉、塊根、球莖和果實(shí)為食。分布于中國東北,蒙古東部,俄羅斯烏蘇里江東

岸,朝鮮,韓國和日本北海道。

鶴科 36

第43頁

鶴科 37

灰鶴

灰鶴(學(xué)名:Grus grus)是大型涉禽,體長95-125厘米,翼展180-200厘米。

野外鑒別特征明顯,頸、腳均甚長,全身羽毛大都灰色,頭頂裸出皮膚鮮紅色,

并具稀疏的黑色發(fā)狀短羽;眼后至頸側(cè)有一灰白色縱帶,腳黑色。[1]棲息于開

闊平原、草地、沼澤、河灘、曠野、湖泊以及農(nóng)田地帶;其中尤為喜歡以富有

水邊植物的開闊湖泊和沼澤地帶。[2]灰鶴的主要食物包括昆蟲、收獲后遺落的

農(nóng)作物、堅(jiān)果、小型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3]春季于3月中下旬開始

往繁殖地遷徙,秋季于9月末10月初遷往越冬地。遷徙時常為數(shù)個家族群組成的

小群遷飛,有時也成40-50只的大群,繁殖期4-7月。每窩通常產(chǎn)卵2枚,雌雄輪

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2]灰鶴的繁殖范圍橫貫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從北歐

和西歐,到蒙古北部、中國北部和西伯利亞東部均有分布;冬季的分布范圍包

括法國和伊比利亞半島的部分地區(qū)、第勒尼安海和地中海沿岸地區(qū)、北非和東

非、中東、印度以及中國的南部和東部。

第44頁

白頭鶴(學(xué)名:Grus monacha)是大型涉禽。頸長,喙長,腿長,脛下部

裸露,蹼不發(fā)達(dá),后趾細(xì)小,著生位較高;翼圓短;尾短,無真正的嗉囊;

鳴管由氣管與部分支氣管構(gòu)成;能在胸骨和胸肌間構(gòu)成復(fù)雜的卷曲,有利于

發(fā)聲共鳴。性情溫雅,機(jī)警膽小。它除了額和兩眼前方有較密集的黑色剛毛,

從頭到頸是雪白的柔毛外,其余部分體羽都是石板灰色。早成鳥。棲息于河

流、湖泊的岸邊泥灘、沼澤和蘆葦沼澤及濕草地中,主要以甲殼類、小魚、

軟體動物、多足類以及直翅目、鱗翅目、蜻蜓目等昆蟲和幼蟲為食,也吃苔

草、苗蓼、眼子菜等植物嫩葉、塊根,小麥、稻谷等植物性食物和農(nóng)作物。

繁殖期為5-7月。營巢于生長有稀疏落葉松和灌木的沼澤地上,巢主要由枯草

和苔蘚所構(gòu)成。每窩產(chǎn)卵2枚,卵的顏色為綠紅色,其上被有大的暗色斑點(diǎn)。

分布于歐亞大陸。

白頭鶴

鶴科 38

第45頁

蠣鷸科 39

蠣鷸

蠣鷸(拉丁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中型涉禽,體羽

以純黑色或黑、白兩色為主,體型渾圓,腳短粗。嘴形特別,

較長而強(qiáng),適于開啟堅(jiān)硬的貝殼(牡蠣等)。嘴通常是紅色

或桔紅色。鼻孔線狀,鼻溝長度達(dá)上嘴一半。腳粉紅色,足

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平時棲息在海岸、沼澤、河口三角

洲。大多數(shù)單個活動,有時結(jié)成小群在海灘上覓食軟體動物、

甲殼類或蠕蟲。跑得快,飛翔力強(qiáng)。常站立在海濱低巖的頂

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在海濱砂礫

中筑陷穴狀巢,每窩產(chǎn)卵2-4枚,卵橄欖黃帶灰色,有褐黑色

斑點(diǎn)。廣泛分布于溫帶和熱帶地區(qū)的沿海。

第46頁

反嘴鷸科 40

黑翅長腳鷸

黑翅長腳鷸(學(xué)名:Himantopus himantopus),是反嘴鷸科長腳鷸屬的一

種鳥類,共有4個亞種。是一種修長的黑白色涉禽。體長約37厘米。特征為

細(xì)長的嘴黑色,兩翼黑,長長的腿紅色,體羽白。頸背具黑色斑塊。幼鳥褐

色較濃,頭頂及頸背沾灰。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淺水塘和沼澤地

帶。非繁殖期也出現(xiàn)于河流淺灘、水稻田、魚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鹽水水

塘和沼澤地帶。常單獨(dú)、成對或成小群在淺水中或沼澤地上活動,主要以軟

體動物、蝦、甲殼類、環(huán)節(jié)動物、昆蟲、昆蟲幼蟲,以及小魚和蝌蚪等動物

性食物為食。繁殖期為5-7月,每窩產(chǎn)卵4枚。繁殖于歐洲東南部、塔吉克斯

坦和中亞國家,越冬于非洲和東南亞,偶爾到日本。

第47頁

反嘴鷸科 41

反嘴鷸

反嘴鷸(學(xué)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是反嘴鷸科反嘴鷸屬鳥類。中型涉

禽,體長40-45厘米。嘴黑色,細(xì)長而向上翹。腳亦較長,青灰色。頭頂從

前額至后頸黑色,翼尖和翼上及肩部兩條帶斑黑色,其余體羽白色。飛翔時

黑色頭頂、黑色翅尖,以及背間部和翅上的黑帶與白色的體羽和遠(yuǎn)遠(yuǎn)伸出于

尾后的暗色腳形成鮮明對比,甚為醒目,野外不難識別。

反嘴鷸棲息于平原和半荒漠地區(qū)的湖泊、水塘和沼澤地帶,有時也棲息于海

邊水塘和鹽堿沼澤地。遷徙期間亦常出現(xiàn)于水稻田和魚塘。冬季多棲息于海

岸及河口地帶。主要以小型甲殼類、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蠕蟲和軟體動物

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分布于歐洲、中東、中亞、塔吉克斯坦、阿富汗、

西西伯利亞南部和外貝加爾湖地區(qū),越冬于里海南部、非洲、印度和緬甸等

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在中國分布于新疆、青海、內(nèi)蒙古、遼寧、黑龍江、吉

林等省,越冬于西藏南部、廣東、福建和香港等南部沿海省區(qū),遷徙期間經(jīng)

過河北、山東、山西、陜西、江蘇、湖南和四川等省,偶爾也見于中國臺灣

省。

第48頁

鸻科 42

鳳頭麥雞

鳳頭麥雞(學(xué)名:Vanellus vanellus):中型涉禽,體長29-34厘米。頭頂具

細(xì)長而稍向前彎的黑色冠羽,像突出于頭頂?shù)慕?,甚為醒目。鼻孔線形,位

于鼻溝里。鼻溝的長度超過嘴長的一半。翅形圓。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

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

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

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

棲息地通常在濕地、水塘、水渠,沼澤等,有時也遠(yuǎn)離水域,如農(nóng)田、旱草

地和高原地區(qū)。食蝗蟲、蛙類、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種子等。

第49頁

鸻科 43

灰頭麥雞

灰頭麥雞(學(xué)名:Vanellus cinereus)是鸻科、麥雞屬下的中型水鳥。頭、

頸、胸灰色,下胸具黑色橫帶,其余下體白色,背茶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白

色,尾具黑色端斑。嘴黃色,先端黑色,腳較細(xì)長,亦為黃色。飛翔時除翼

尖和尾端黑色外,翅下和從胸至尾全為白色,翅上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黑白

分明。[4]

灰頭麥雞活動于近水的開闊地帶,飛行速度較慢,以蚯蚓、昆蟲、螺類等為

食。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島,太平洋諸島嶼。中國繁殖于東

北地區(qū)以及江蘇、福建一帶,越冬于廣東和云南等地。

第50頁

鸻科 44

長嘴劍鸻

長嘴劍鸻(學(xué)名:Charadrius placidus)屬中小型涉禽。基、頦、喉、前頸

白色;眉紋白色,耳羽黑褐色。頭頂前部具黑色帶斑;上體灰褐色。后頸的

白色領(lǐng)環(huán)延至胸前;其下部是一黑色胸帶。下體余部皆白色。第1枚初級飛

羽的羽干淡褐色,近梢一段轉(zhuǎn)為白色。嘴峰黑色。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

羽退化,形狹窄,甚短??;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

短圓,尾羽12枚。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qiáng)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

道遷徙。生活環(huán)境多與濕地有關(guān),離不開水。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

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

百萬用戶使用云展網(wǎng)進(jìn)行電子書本制作,只要您有文檔,即可一鍵上傳,自動生成鏈接和二維碼(獨(dú)立電子書),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網(wǎng)站!
收藏
轉(zhuǎn)發(fā)
下載
免費(fèi)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費(fèi)制作
x
{{item.desc}}
下載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