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院落相關要 (b)轉換生產獲取的院落基礎地理 —
(a)院落相關要 (b)轉換生產獲取的院落基礎地理 —
要素數據示意圖 理實體數據示意圖(淡黃色部分) —109—
圖 E 轉換生產前 —
前后對比示意圖 —110—
參考文獻 [1] 自然資辦發(fā)〔2022〕7 號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實 景三維中國建設的通知 [2] 自然資辦發(fā)〔2021〕56 號 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技術大綱(2021 版) [3] 自然資測繪函〔2021〕68 號 新型基礎測繪與實景三維中國 建設技術文件-1 名詞解釋 附件 2 新型基礎測繪與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技術文件-6 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生產技術規(guī)程 —111—
2022 年 4 月 —112—
目錄 引??言.........................................................................................................................................114 一、范圍.........................................................................................................................................115 二、引用文件.................................................................................................................................115 三、術語和定義.............................................................................................................................115 四、基本要求.................................................................................................................................116 (一)時空基準.....................................................................................................................116 (二)數據格式.....................................................................................................................117 (三)精度要求.....................................................................................................................117 五、作業(yè)流程.................................................................................................................................117 (一)作業(yè)流程.....................................................................................................................117 (二)流程說明.....................................................................................................................118 六、源數據收集分析.....................................................................................................................119 七、數據采集.................................................................................................................................119 (一)圖元數據采集.............................................................................................................119 (二)圖元數據組合.............................................................................................................123 (三)基本屬性數據采集.................................................................................................... 123 八、語義化處理.............................................................................................................................123 (一)獲取實體關系............................................................................................................ 123 (二)豐富擴展屬性............................................................................................................ 123 九、質量控制.................................................................................................................................124 (一)質檢控制要求.............................................................................................................124 (二)過程質量控制.............................................................................................................124 (三)質量檢查與驗收.........................................................................................................125 十、成果歸檔.................................................................................................................................125 (一)數據成果.....................................................................................................................125 (二)資料成果...................................................................................................................1252 附錄 A 基礎地理實體(自然和人工地理實體)二維圖元數據采集技術要求.......................126 附錄 B 基礎地理實體(自然和人工地理實體)三維圖元數據采集技術要求.......................134 參考文獻.........................................................................................................................................111 —113—
引??言 為規(guī)范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生產技術方法與生產流 程,提高基礎地理實體數據生產效率,編制《基礎地理實體 數據采集生產技術規(guī)程》文件。 本文件歸屬于新型基礎測繪與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技術 文件系列,為“采集處理類”技術文件。 — — 114—
一、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生產的基本要求、 作業(yè)流程、質量控制、成果歸檔等。 本文件適用于基于航天遙感影像、航空遙感影像(含傾 斜攝影影像等)、移動測量數據(含全景影像等)、激光點云 數據、Mesh 三維模型、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 像(DOM)、真正射影像(TDOM)等進行基礎地理實體(自 然和人工地理實體)數據采集生產。 二、引用文件 本文件編制過程中,引用了如下文件,下列文件對于閱 讀和使用本文件,是必不可少的。 GB 22021-2008 國家大地測量基本技術規(guī)定 GB/T 17798-2007 地理空間數據交換格式 自然資測繪函〔2021〕68 號 新型基礎測繪與實景三維 中國建設技術文件-2 基礎地理實體分類、粒度及精度基本要 求 自然資測繪函〔2021〕68 號 新型基礎測繪與實景三維 中國建設技術文件-3 基礎地理實體空間身份編碼規(guī)則 自然資測繪函〔2021〕68 號 新型基礎測繪與實景三維 中國建設技術文件-4 基礎地理實體數據元數據 三、術語和定義 (一)圖元(GeometryElement) — 115 —
空間內單一、連通并承載共同屬性的幾何對象,一般表 達為點、線、面、體。 (二)二維圖元 Two-dimensional Geometry Element) 以點、線、面等矢量形式表達幾何信息的圖元。 (三)三維圖元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y Element) 具有三維幾何框架、紋理、材質等信息的圖元,以面片 立體圖元等形式表達。 (四)基礎地理實體數據 (Fundamental Geo-entity Data) 基礎地理實體在計算機系統(tǒng)中的數字化描述,包括圖 元、實體屬性及實體關系數據三部分。 注:圖元為基礎地理實體的幾何構成單元,一個實體包含一個 (類)或多個(類)圖元;實體屬性數據包括基本屬性數據及擴展屬 性數據;實體關系數據包括空間關系、類屬關系、時間關聯(lián)關系以及 幾何構成關系數據等。 (五)Mesh 三維模型 (Mesh Three-Dimensional Model) 基于航天/航空遙感影像、激光點云等數據構建的連續(xù)三 角面片模型。 四、基本要求 (一)時空基準 坐標系統(tǒng)采用 2000 國家大地坐標系(GB 22021-2008, 英 文 名 稱 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 , 簡 稱 CGCS2000),如地方確有需要,可采用依法建設的地方獨立 — 116 —
坐標系。當采用其他坐標系統(tǒng)時,應與 2000 國家大地坐標 系建立聯(lián)系。 高程基準采用 1985 國家高程基準。 深度基準采用理論最低潮面。 時間基準采用公元紀年和北京時間。 (二)數據格式 采集生產過程使用的基礎地理實體數據格式應符合 GB/T 17798-2007 要求。 由三維圖元構成的基礎地理實體數據格式:采用 OSGB、 OBJ、MAX 等。 由二維圖元構成的基礎地理實體數據格式:采用 ShapeFile、DXF、DWG、GeoJSON、MDB、GPKG、PostGIS 等。 實體屬性及實體關系需單獨記錄時的數據格式:采用 Excel、RDF、Access、MDB 等。 (三)精度要求 基礎地理實體數據的幾何精度應符合《基礎地理實體分 類、粒度及精度基本要求》中的相關規(guī)定。 采用自動化方式進行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生產時,應 注意控制基礎地理實體識別精度。識別精度可采用準確率、 召回率、像素精度、平均交并比等指標進行評價。 五、作業(yè)流程 (一)作業(yè)流程 — 117 —
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生產作業(yè)流程包括:源數據收集 分析、數據采集(圖元數據及基本屬性采集)、語義化處理、 質量控制等環(huán)節(jié),具體作業(yè)流程見圖 1。 圖 1 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作業(yè)流程圖 (二)流程說明 1.源數據收集分析。收集可用于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 生產的源數據,檢查各類源數據的完備性、時效性及可靠性。 — 118 —
2.數據采集。采用人工或自動化方式采集二維圖元或三 維圖元數據?;A地理實體基本屬性數據同步采集,也可在 采集完成后掛接或關聯(lián)已有基本屬性數據。 3.語義化處理。按照《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基本規(guī)定》 相關要求進行語義化處理。 4.質量控制。對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進行質量控制,并通過數據檢查和驗收確保數據質量。 5.成果歸檔。對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生產的各項成果 資料按要求歸檔。 六、源數據收集分析 依據《基礎地理實體分類、粒度及精度基本要求》,梳 理分析生產作業(yè)區(qū)內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形式(二維圖 元、三維圖元)、粒度及精度,收集相應的航天遙感影像、 航空遙感影像(含傾斜攝影影像等)、移動測量數據(含全 景影像等)、激光點云數據、Mesh 三維模型、數字高程模型 (DEM)、數字正射影像(DOM)、真正射影像(TDOM)等 多源數據,并檢查數據的完備性、時效性及可靠性,獲取滿 足采集生產要求的源數據。 七、數據采集 (一)圖元數據采集 1.二維圖元數據 (1)人工采集方式 — 119 —
利用航天遙感影像、航空遙感影像、激光點云數據、Mesh 三維模型、DOM(TDOM)、DEM(DSM)等多源數據,以人 工作業(yè)方式為主,在全數字攝影測量軟件上進行點、線、面 等圖元數據的采集。其中,以 DOM(TDOM)數據作為源數 據時,獲取不含高程坐標信息的二維圖元;以 DOM(TDOM) 數據疊加 DEM(DSM)數據作為源數據時,獲取含高程坐標 信息的二維圖元。 (2)自動化采集方式 建立具有普適性的二維圖元識別解譯樣本庫,豐富樣本 類型和數量,合理選取機器學習模型進行訓練,進行二維圖 元的自動識別及邊界提取,同時對識別結果進行識別精度評 價。對符合識別精度的結果進行人工確認,依據識別結果對 源數據進行圖元分割,同時為每一圖元自動生成圖元編碼; 不符合識別精度的結果不可作為基礎地理實體二維圖元數 據。 基礎地理實體(自然和人工地理實體)二維圖元采集技 術要求詳見附錄 A。 2.三維圖元數據 (1)幾何框架采集 1)人工采集方式 以激光點云數據、傾斜攝影影像作為源數據(當遇有弱 紋理、遮擋、陰影區(qū)域等造成的漏洞或變形,采用兩者融合 — 120 —
數據),以人工作業(yè)方式為主,在全數字攝影測量軟件上判 繪圖元幾何輪廓,進行三維圖元數據的采集。 2)自動化采集方式 建立具有普適性的三維圖元識別解譯樣本庫,豐富樣本 類型和數量,合理選取機器學習模型進行訓練,進行三維圖 元的自動識別及邊界提取,同時對識別結果進行識別精度評 價。對符合識別精度的結果進行人工確認,依據識別結果對 源數據進行圖元分割,同時為每一圖元自動生成圖元編碼; 不符合識別精度的結果不可作為基礎地理實體三維圖元數 據。 若作業(yè)區(qū)域已完成二維圖元采集,可基于二維圖元自動 化獲取三維圖元。 (2)紋理映射 相較二維圖元,三維圖元需進行紋理映射,紋理映射流 程圖如圖 2 所示。 — 121 —
圖 2 紋理映射流程圖 1)自動紋理映射 在采集的三維圖元數據基礎上,結合航天遙感影像、航 空遙感影像(含傾斜攝影影像等)、人工地面補拍影像等多 源影像數據和空中三角測量數據成果,計算每一面片與可用 影像對應的空間關系,自動裁切并建立映射關系。所有三維 圖元完成自動紋理映射后,開展紋理質量人工檢查,檢查通 過則保存成果,否則,對于因遮擋、陰影、變形等原因造成 的紋理映射不符合質量要求圖元,實施人工貼圖。 2)人工貼圖 在自動紋理映射結果基礎上,對于不符合質量要求的, 應從多源影像數據中人工尋找并裁切相應紋理,人工建立紋 理與三維圖元的映射關系,完成紋理映射,并進行成果保存。 基礎地理實體(自然和人工地理實體)三維圖元采集技 — 122 —
術要求詳見附錄 B。 (二)圖元數據組合 對于采集獲取的圖元,以圖元承載的基礎地理實體的空 間身份編碼(編碼規(guī)則見《基礎地理實體空間身份編碼規(guī) 則》)為索引,對屬于同一基礎地理實體的圖元進行組合, 得到基礎地理實體圖元數據。 (三)基本屬性數據采集 在圖元的采集過程中同步采集該圖元的基本屬性數據, 也可在圖元采集完畢后,掛接或關聯(lián)已有基本屬性數據,完 成基礎地理實體數據的基本屬性采集。二維圖元的屬性可存 儲在相應文件屬性表中,三維圖元的屬性可單獨存儲在文件 數據庫、關系數據庫等數據庫的關系表中,并與三維圖元實 現(xiàn)唯一關聯(lián)?;緦傩詢热輵c《基于 1∶5001∶10001∶2000 基礎地理信息要素數據轉換生產基礎地理實體數據技術規(guī) 程》中相關規(guī)定保持一致。 八、語義化處理 (一)獲取實體關系 根據《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基本規(guī)定》,獲取基礎地理 實體數據的實體關系數據。 (二)豐富擴展屬性 根據《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基本規(guī)定》,豐富基礎地理 實體數據的擴展屬性數據。 — 123 —
在語義化處理過程中,以基礎地理實體的空間身份編碼 為索引對同一基礎地理實體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數據進行關聯(lián); 對基礎地理實體屬性、實體關系進行規(guī)范化描述。 九、質量控制 (一)質檢控制要求 1.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生產,在自查互檢基礎上采用 兩級檢查、一級驗收的方式進行質量控制。 2.生產過程中應加強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控制,針對薄弱環(huán) 節(jié)制定相應預防措施,保證成果質量。 3.過程檢查和最終檢查宜采用軟件進行全數檢查,涉及 邏輯一致性檢查項的可采用人工抽樣檢查。人工抽樣檢查可 采用人機交互檢查與外業(yè)核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 4.各級檢查記錄應完整,最終檢查應審核過程檢查記錄, 驗收應審核最終檢查記錄。審核發(fā)現(xiàn)問題作為資料質量錯漏 處理。 (二)過程質量控制 1.源數據收集分析。確保用于采集生產基礎地理實體數 據的各類源數據的現(xiàn)勢性、完整性等符合要求。 2.數據采集。確保采集獲取的基礎地理實體數據與現(xiàn)實 世界中的基礎地理實體具有幾何形狀及屬性的一致性。3.語 義化處理。確保基礎地理實體數據的實體屬性數據和實體關 系數據等符合《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基本規(guī)定》的相關規(guī)定。 — 124 —
(三)質量檢查與驗收 1.檢查基礎地理實體數據的時空基準、精度、粒度的符 合性,實體屬性數據和實體關系數據的規(guī)范性、正確性與合 理性。 2.檢查基礎地理實體數據的元數據質量,應符合《基礎 地理實體數據元數據》的相關要求。 3.對基礎地理實體數據進行驗收與質量評定,編寫質量 檢驗報告。質量檢驗報告應經過審核批準且包含數據精度統(tǒng) 計和質量等級統(tǒng)計。 十、成果歸檔 (一)數據成果 采集生產的數據成果包括圖元數據(二維圖元數據、三 維圖元數據)、實體屬性數據、實體關系數據和元數據。元 數據成果應符合《基礎地理實體數據元數據》相關規(guī)定。 (二)資料成果 資料成果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文檔: 1.技術設計報告。 2.技術總結報告。 3.工作報告。 4.質量檢驗報告。 5.其他相關文檔。 — 125 —
附錄 A 基礎地理實體(自然和人工地理實體)二維圖元數據 采集技術要求 A.1 一般性要求 1.首先采集水系、道路、建(構)筑物等類型實體,再 采集其他類型實體。 2.圖元采集時應根據源數據仔細辨認,不得錯漏、移位 和變形,對點圖元采集定位點,定位點取其幾何中心點或標 志性特征點,有向點應確定其方位角;對線圖元采集定位線, 定位線取其輪廓線或中心線,定位線應根據軌跡描繪,走向 明確,銜接合理;面圖元應封閉構面,不應重復;圖元的幾 何類型和空間拓撲關系應正確。 3.采集的圖元數據,應相互拼接,接邊應符合要求。 4.當源數據尺度不一致時,宜在河流、道路等線狀地物 實體位置接邊,以使數據合理銜接,減少沖突。 5.對于無法準確采集的圖元應進行外業(yè)補測。 A.2 具體要求 (一)自然地理實體 1.山體 (1)山脈、山嶺應采集范圍面。 (2)峰、柱應采集最高點位置及范圍線。 (3)漏斗、火山口、陡石山、露巖地均應采集范圍面。 (4)山洞、溶洞應正確表示洞口位置,并按真實方向 — 126 —
確定其方位角。 (5)大面積溝壑地區(qū),溝壑可適當取舍,并應顯示出 該地區(qū)溝壑的分布特點。 (6)陡崖、坎、岸應采集邊緣線,應保證線條光滑連 續(xù),不得有不合理懸掛、自相交。 2.水系 (1)水系的采集應能反映出區(qū)域水系的總體特征,應 位置準確,主次分明。 (2)河流、湖泊、池塘的岸線應采集大堤(或固定種植 的灘地)與斜坡(或陡坎)相交處的位置;河流、湖泊還應沿水 邊的陡坎采集水涯線;不同名稱的河流、湖泊應分開采集。 (3)流域、河、湖島、河灘、瀑布、跌水均應采集其 范圍面。 (4)泉應采集出水口點位。 (5)河源應采集河流發(fā)源地點位。 (6)河口應采集河流注入海洋、湖泊等的點位。 3.冰雪 (1)雪域、冰川均應采集范圍面。 (2)冰裂隙應按實地大小以真實方向表示。 (3)高于 10m 以上的冰塔應采集,冰塔叢立地區(qū)可適 當取舍。 4.海洋 — 127 —
(1)海岸線以多年大潮平均高潮位時海陸分界痕跡線 為準。 (2)海岸線的位置與其他地物位置發(fā)生矛盾時,不得 移動海岸線位置。 (3)海域、海灘、海島、礁及其他海洋地貌應正確采 集位置、范圍;海灘應區(qū)分性質,不同性質的海灘應分別采 集;暗沙、暗礁應采集范圍線,范圍線位置為海水明顯變暗 (深)的交界處。 5.農林用地與土質 (1)結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國土變更調查等權威 成果,采集農林用地與土質的類別特征和范圍分布,耕地、 園地、林地、草地等應明確其類別和作物,采集其范圍面以 及相應屬性,同一范圍生長有多種植被時,應綜合經濟價值 和數量考慮,不應超過三種植被,多于三種的,舍去少量及 次要的植被。 (2)沙地、濕地及其他土質單元均應采集其范圍面。 (二)人工地理實體 1.水利 (1)水庫的岸線應采集大堤(或固定種植的灘地)與 斜坡(或陡坎)相交處的位置。 (2)水庫的溢洪道按其實際寬度采集,溢洪道的閘門 用閘表示。 — 128 —
(3)泄洪洞、出水口應采集洞口位置,按實際方向表 示。 (4)溝渠應采集渠道外肩線,堤頂寬度大于 2m 的應采 集內肩線,并在渠道外側采集陡坡,長度短于 10m 的溝渠可 不采集;寬度或深度超過 1m 的,長度超過 100m 的水溝應 采集岸線。 (5)水利附屬設施及其他人工河湖地物均應采集位置、 形狀以及相應屬性。 2.交通 (1)鐵路線路及其附屬設施應采集其位置、形狀及相 應屬性,架空索道應采集鐵塔位置,高架軌道應采集外墻結 構邊線的投影位置和墩柱,地面上的軌道及岔道應按實際位 置采集,架空的軌道應與地面軌道銜接平順;橋梁、渡口、 碼頭應表示其類別,采集其外輪廓以及相應屬性。 (2)城市道路應表示其類別和等級,道路邊線應采集 道路邊緣與路緣石交界處。 (3)線狀城市道路分隔設施和路側設施應采集設施縱 向連續(xù)不變的頂部中心位置,面狀分隔設施、減速帶、安全 島、非機動車停放點應采集外輪廓;實地無停車范圍線的非 機動車停車樁應采集首尾停車柱中心點。 (4)交通信號燈應采集對應桿的落地幾何中心位置, 還應采集交通信號燈的幾何特征點及相應屬性;公交站牌、 — 129 —
立柱應采集桿落地幾何中心位置以及相應屬性;龍門架應采 集道路通行左側落地幾何中心位置。 (5)交通及附屬設施應采集道路邊線、道路中心線、 路口以及交通附屬設施的位置、形狀及相應屬性,線圖元應 反映地面起伏變化,點圖元應具有高程信息。 3.建(構)筑物及場地設施 (1)各類建(構)筑物及場地設施應采集其位置、形 狀及相應的屬性信息。 (2)建成房屋應實測其墻基外角,房屋的結構應以主 體部分為準;采集房屋層數,房屋的樓層應以主樓為準,同 一結構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層次均應區(qū)分表示。 (3)所有房屋應采集高度,一般性房屋高度可包括房 屋主體最高處到地平面的垂直距離、房屋主體頂端設備間到 房屋主入口室外地坪的垂直距離及房屋主體頂端各種天線、 避雷針或旗桿最高處到室外地坪的垂直距離;坡屋頂房屋高 度應包括屋脊、檐口至室外地坪的垂直距離。 (4)有支柱的門廊、檐廊、飄樓以及伸出主體結構的 陽臺,建(構)筑物下的通道、室外樓梯、院門、門墩支柱 和天井應按實際位置采集其外輪廓線。 (5)房屋墩、柱凸出部分大于 0.2m 的應按實際位置逐 個采集,其他以墻基外角為準;城市地區(qū)街坊內建(構)筑 物的臺階均應按實地輪廓采集,鄉(xiāng)村院落內長度小于 3m 或 — 130 —
寬度小于 2m 的臺階不采集。 (6)依附在建(構)筑物上零星搭建的,農村宅基地 內不住人,位于海灘、海島等地區(qū)結構較好的簡屋或棚屋應 按照實際位置采集;臨時性的活動房屋,施工單位搭建的臨 時工棚,搭建在城市道路旁正規(guī)人行道或路面上的棚房等可 不采集。 (7)圍墻應采集其主體外墻線、寬度和高度;起境界 作用的柵欄、欄桿、籬笆、活樹籬笆、鐵絲網等應采集中心 線,并保持主干線連續(xù)完整。 (8)圖像監(jiān)控點等設施應采集其落地中心位置。 (9)行樹應采集其落地中心位置形成的中心線,古樹 名木應采集編號、樹高、胸徑、冠幅、狀況、地址、樹齡、 科名等屬性。 (10)面狀健身娛樂設施等應采集其外部輪廓,健身場 地邊線與內部道路邊線、地類界等重合時各自保持完整。 (11)落地煙囪應采集落地位置外輪廓,被建(構)筑 物包圍的煙囪,應采集其中心位置。 (12)有雨罩、頂棚的設施,應采集其雨罩或頂棚等投 影的外輪廓。 4.管線 (1)高壓輸電線、配電線均應采集桿位,單線連接, 各種線路應類型分明,走向連貫;線路入地口位置應采集; — 131 —
街道、郊區(qū)、集鎮(zhèn)、棚戶區(qū)等內部主要干道上的低壓線應全 部采集;多種電線在一個桿柱上,宜采集主要電線;小巷內 的分支、單位及建(構)筑物內部、郊外農村地區(qū)僅有三根 電桿的分支線路、臨時性的低壓線以及進房入室的方向線等 可不采集。 (2)電桿、電線架應采集位置;電線塔應采集電線塔 底腳的外角;電線桿上的變壓器應按實際位置及方向采集。 (3)集束的、長期固定的通信線均應采集桿位,單線 連接,線路入地口位置應采集,進房入室的方向線可不采集。 (4)地下檢修井應表示其類別,采集井蓋中心位置以 及相應屬性,采集時應注意主次關系及連接線路;應采集進 出單位的第一只井位,內部的可不采集;污水篦子、消火栓、 有砌框的地下管線閥門均應采集;控制箱、應急箱應采集落 地幾何中心位置以及相應屬性。 5.院落 (1)院落應采集范圍及相應屬性,不同類別、不同名 稱的院落應分別采集。 (2)院落邊界由垣柵、圍墻或建(構)筑物等圍成的 一個相對封閉的范圍確定。 6.人工地貌 (1)人工地貌的采集應正確反映地貌的形態(tài)、類別和 分布特征。 — 132 —
(2)梯田坎根據地域特點選取表示;梯田坎密集時, 最高、最低一層陡坎按實地位置表示,中間各層可適當取舍。 — 133 —
附錄 B 基礎地理實體(自然和人工地理實體)三維圖元數據 采集技術要求 B.1 一般性要求 1.可單一使用傾斜攝影影像數據、激光點云數據作為源 數據采集三維圖元的幾何框架,也可采用經上述數據融合形 成的數據進行采集。 2.三維圖元的幾何框架應完整,準確表達目標的三維幾 何形態(tài)特征。 3.三維圖元的各組成部分之間相對應關系真實準確。 4.在滿足模型細節(jié)層次的要求下,精簡三維圖元的面片 數量。 5.應避免模型的縫隙和錯位,無多余面和破面。 B.2 幾何框架數據采集具體要求 (一)自然地理實體 1.山體 山體采集應首先確定其邊界范圍,按照該范圍在 Mesh 三維模型上,依據其形態(tài)特征進行三維圖元幾何框架采集及 紋理映射,若出現(xiàn)漏洞、紋理變形或缺失等情況,應結合激 光點云數據等,進行漏洞填充和紋理修復。在此基礎上,自 動生成空間身份編碼,采集基本屬性數據,依照《基礎地理 實體語義化基本規(guī)定》進行必要的屬性擴展。 2.水系 — 134 —
同山體實體采集要求。 3.冰雪 同山體實體采集要求。 4.海洋 同山體實體采集要求。 5.農林用地與土質 同山體實體采集要求。 (二)人工地理實體 1.水利 (1)應準確反映實體結構特征,任一維度變化超過 1m 的結構特征均應獲取三維幾何信息。 (2)紋理細節(jié)清晰,準確反映建模物體材質特征,不 同材質或鋪裝形式之間的差別與分隔應清晰反映。 (3)模型的基底與所處地形位置處于同一水平面上, 與地形起伏相吻合。 (4)按照地物實體采集精度選取適宜的 Mesh 三維模 型,采集三維圖元幾何框架并進行紋理映射,若出現(xiàn)漏洞、 紋理變形或缺失等情況,應結合激光點云數據等,進行漏洞 填充和紋理修復。 (5)自動生成空間身份編碼,采集基本屬性數據,依 照《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基本規(guī)定》進行必要的屬性擴展。 2.交通 — 135 —
(1)應準確反映實體的結構特征,任一維度變化超過 1m 的結構特征均應獲取三維幾何信息。 (2)紋理應反映路面材質和交通標線。 (3)模型位置和幾何尺寸與現(xiàn)狀一致。 (4)模型的基底與所處地形位置應處于同一水平面上, 與地形起伏相吻合。 (5)按照地物實體采集精度選取適宜的 Mesh 三維模 型,進行三維圖元幾何框架采集及紋理映射,若出現(xiàn)漏洞、 紋理變形或缺失等情況,應結合激光點云數據等,進行漏洞 填充和紋理修復。 (6)自動生成空間身份編碼,采集基本屬性數據,依 照《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基本規(guī)定》進行必要的屬性擴展。 3.建(構)筑物及場地設施 (1)建(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的一級模型 1)進退結構大于 0.2m 的均應進行建模表現(xiàn)。模型應反 映建(構)筑物體長、寬、高等任意維度變化大于 0.2m 的 細節(jié)(個別標志性古建(構)筑物應反映變化大于 0.15m 的 細節(jié)),如建(構)筑物的外觀轉角變化,陽臺、門窗的框 架樣式,屋檐的造型。 2)模型結構利用 Mesh 三維模型和激光點云數據進行提 取。建(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的二、三、四級模型也應遵循 此項要求。 — 136 —
3)沿街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建(構)筑物,因遮擋造成 的結構、紋理不全的,需通過車載街景或人工方式予以補全。 建(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的二、三、四級模型也應遵循此項 要求。 4)模型真實反映建(構)筑物體的外觀細節(jié),側面上 的陽臺、窗、廣告牌及各類附屬設備都應清晰表現(xiàn),且側面 輪廓線應反映側面上的變化細節(jié)。 5)模型使用的紋理材料應與建(構)筑物外觀保持一 致,反映實際的圖像、顏色、透明度等,區(qū)別出磚頭、木頭、 玻璃等不同材質。紋理中不應含有建(構)筑物以外的物體, 物體的內部及屋頂變化細節(jié)應清晰可辨。建(構)筑物及附 屬設施的二、三、四級模型也應遵循此項要求。 6)模型的屋頂應反映屋頂結構形式、附屬設備等細節(jié)。 建(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的二、三、四級模型也應遵循此項 要求。 7)對于主體包含球面、弧面、折面或多種幾何形狀類 型建(構)筑物,應表現(xiàn)建(構)筑物的主體幾何特征。建 (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的二級模型也應遵循此項要求。 8)對于包含以上提到的多種類型建(構)筑物,可拆 分成為不同類型的建(構)筑物再建模。建(構)筑物及附 屬設施的二、三、四級模型也應遵循此項要求。 9)模型的基底與所處地形位置應處于同一水平面上, — 137 —
與地形起伏相吻合。建(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的二、三、四 級模型也應遵循此項要求。 10)建筑底部與地面銜接處,可允許建筑立面有少許插 入地面,但不超過 0.5m。建(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的二、三、 四級模型也應遵循此項要求。 (2)建(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的二級模型 1)進退結構大于 0.5m 的均應進行建模表現(xiàn)。模型應反 映建(構)筑物體長、寬、高等任意維度變化大于 0.5m 的 細節(jié),如建(構)筑物的外觀轉角變化,陽臺、門窗的框架 樣式,屋檐的造型。 2)其他要求見“(1)建(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的一級 模型”所述內容。 (3)建(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的三級模型 1)進退結構大于 0.8m 的均應進行建模表現(xiàn)。模型應反 映建(構)筑物體長、寬、高等任意維度變化大于 0.8m 的 細節(jié),如建(構)筑物的外觀轉角變化,陽臺、門窗的框架 樣式,屋檐的造型。 2)其他要求見“(1)建(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的一級 模型”所述內容。 (4)建(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的四級模型 1)進退結構大于 1.2m 的均應進行建模表現(xiàn)。模型應反 映建(構)筑物體長、寬、高等任意維度變化大于 1.2m 的 — 138 —
細節(jié),如建(構)筑物的外觀轉角變化,陽臺、門窗的框架 樣式,屋檐的造型。 2)其他要求見“(1)建(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的一級 模型”所述內容。 4.管線 (1)管線的一級模型 1)應反映出管線的主次關系和連接點。管線的二、三、 四級模型也應遵循此項要求。 2)應真實反映管線口徑形狀,管線斷面應做圓滑處理。 管線的二、三、四級模型也應遵循此項要求。 3)匝口、放水口、消防栓、電桿、塔架和各種窖井等 與地上其他精細模型結合緊密的附屬設施與實際地物的水 平、垂直誤差不宜超過 0.5m。 4)使用的紋理應真實反映實際物體的材料。 5)多種管線在水平垂直交叉時,宜依據其最近的管線 特征點高程差異,反映空間的交錯結構細節(jié)。 (2)管線的二級模型 1)附屬設施模型的外觀,應能直觀反映其功能及相同 管線實體段之間的分流調節(jié)特征。 2)其他要求見“(1)管線的一級模型”所述內容。 (3)管線的三級模型 1)斷面尺寸應真實反映管線口徑及類型。 — 139 —
2)應真實表達管線在平面的走向和在豎向的空間拓撲 關系。 3)管線節(jié)點及附屬設施可采用符號表現(xiàn)。 (4)管線的四級模型 1)應基于測量數據生成,中心線上管線特征點的坐標 值與實際管線實體中心線上特征點保持一致。 2)應反映出管線的主次關系。 3)應真實表達管線在平面的走向和在豎向的空間拓撲 關系。 4)管線節(jié)點及附屬設施可不予表現(xiàn)。 5.院落 院落采集應首先確定其邊界范圍,按照該范圍在 Mesh 三維模型上,依據其形態(tài)特征進行三維圖元幾何輪廓采集及 紋理映射。在此基礎上,自動生成空間身份編碼,采集基本 屬性信息數據,依照《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基本規(guī)定》進行 必要的屬性擴展。 6.人工地貌 同院落實體采集要求。 B.3 紋理數據采集一般性要求 1.紋理貼圖應清晰真實,色彩飽和度、對比度適中。 2.紋理數據應拼接無縫,且過渡自然。 3.紋理數據應進行糾正處理,消除攝影視角和鏡頭畸變 — 140 —
引起的變形。 4.避免紋理圖像中存在未被模型引用的冗余紋理。 5.同類實體的紋理色調和亮度等要保持一致,確保整體 區(qū)域范圍視覺效果一致。 6.紋理格式應為 TIF、JPG、TGA、PNG,紋理命名需規(guī)范, 紋理尺寸應為 2n,行列數不宜超過 2048×2048。 — 141 —
參考文獻 [1] 自然資辦發(fā)〔2022〕7 號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實 景三維中國建設的通知 [2] 自然資辦發(fā)〔2021〕56 號 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技術大綱(2021 版) [3] 自然資測繪函〔2021〕68 號 新型基礎測繪與實景三維中國 建設技術文件-1 名詞解釋 附件 3 新型基礎測繪與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技術文件-7 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基本規(guī)定 142
2022 年 4 月 143
目錄 引 言............................................................................................... 146 一、范圍............................................................................................... 147 二、引用文件....................................................................................... 147 三、術語和定義................................................................................... 147 四、基本要求....................................................................................... 147 (一)時空基準............................................................................. 147 (二)基本原則............................................................................. 148 五、總體流程....................................................................................... 148 (一)流程圖................................................................................. 148 (二)流程說明............................................................................. 149 六、語義化內容................................................................................... 150 (一)基礎地理實體屬性............................................................. 150 (二)基礎地理實體關系............................................................. 150 七、語義化內容獲取........................................................................... 150 (一)實體屬性的獲取................................................................. 150 (二)實體關系的獲取................................................................. 152 八、語義化內容表達........................................................................... 157 (一)定義概念層......................................................................... 157 (二)建立語義描述規(guī)則并描述................................................. 158 144
(三)構建資源描述框架............................................................. 160 九、質量檢查....................................................................................... 162 (一)完整性檢查......................................................................... 162 (二)正確性檢查......................................................................... 162 (三)一致性檢查......................................................................... 162 附錄 A 實體關系內容......................................................................... 164 附錄 B 基礎地理實體空間關系及類屬關系建立.............................173 附錄 C 資源描述框架描述示例.........................................................185 參考文獻............................................................................................... 189 145
引言 語義化是基礎地理實體數據的重要特征之一,對于實現(xiàn)“人 機兼容理解”、推動數據服務向知識服務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語 義化內容與應用需求密切相關,需在實際工作中逐步探索完善。 為積極引導、規(guī)范開展相關工作,編制《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 基本規(guī)定》文件。 本文件歸屬于新型基礎測繪與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技術文件 系列,為“采集處理類”技術文件。 —146 —
一、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內容、語義化內容獲取、 語義化內容表達及語義化成果質量檢查等。 本文件適用于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相關工作。 二、引用文件 本文件編制過程中,引用了如下文件,下列文件對于閱讀 和使用本文件,是必不可少的。 GB22021-2008 國家大地測量基本技術規(guī)定 自然資測繪函〔2021〕68 號 新型基礎測繪與實景三維中國 建設技術文件-2 基礎地理實體分類、粒度及精度基本要求 自然資測繪函〔2021〕68 號 新型基礎測繪與實景三維中國 建設技術文件-3 基礎地理實體空間身份編碼規(guī)則 三、術語和定義 (一)資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基 于 統(tǒng) 一 規(guī) 則 描 述 對 象 的 數 據 模 型 , 通 常 采 用 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語法表達。 四、基本要求 (一)時空基準 坐標系統(tǒng)采用 2000 國家大地坐標系(GB 22021-2008,英 文 名 稱 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 , 簡 稱 CGCS2000),如地方確有需要,可采用依法建設的地方獨立坐 —147 —
標系。當采用其他坐標系統(tǒng)時,應與 2000 國家大地坐標系建立 聯(lián)系。 高程基準采用 1985 國家高程基準。 深度基準采用理論最低潮面。 時間基準采用公元紀年和北京時間。 (二)基本原則 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規(guī)范性: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應按照統(tǒng)一規(guī)則,以實現(xiàn)對 基礎地理實體屬性及實體關系的標準化描述。 計算性: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成果應便于計算機進行表達 和理解。 按需性: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程度應結合實際需求進行確 定。 五、總體流程 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總體流程包含語義化內容確定、語義 化內容獲取、語義化內容表達及質量檢查等環(huán)節(jié),具體流程見 圖 1。 (一)流程圖 —148 —
圖 1 語義化總體流程圖 (二)流程說明 1.語義化內容確定。確定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內容。 2.語義化內容獲取。針對每類實體,獲取實體屬性和實體關 —149 —
系數據。 3.語義化內容表達。定義概念層,建立語義描述規(guī)則,構建 資源描述框架,對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內容進行表達。 4.質量檢查。對基礎地理實體語義化內容進行質量檢查,確 保成果質量。 六、語義化內容 語義化內容包括實體屬性及實體關系兩部分。 (一)基礎地理實體屬性 基礎地理實體屬性包括基本屬性和擴展屬性?;緦傩园? 括實體類別、實體名稱、空間身份編碼(依據《基礎地理實體 空間身份編碼規(guī)則》進行確定)等?;緦傩詢热輵c《基于 1∶ 5001∶10001∶2000 基礎地理信息要素數據轉換生產基礎地理實 體數據技術規(guī)程》中相關規(guī)定保持一致。擴展屬性主要指與基 礎地理實體相關的結構化、半結構化及非結構化信息。擴展屬 性內容按需定義。 (二)基礎地理實體關系 基礎地理實體關系包括:空間關系、類屬關系、時間關聯(lián) 關系以及幾何構成關系。實體關系詳細內容見附錄 A。 七、語義化內容獲取 (一)實體屬性的獲取 1.基本屬性獲取 —150 —
通過數據采集、現(xiàn)有數據屬性轉換等方式獲取實體基本屬 性,詳細內容見技術文件《基于 1∶5001∶10001∶2000 基礎地 理信息要素數據轉換生產基礎地理實體數據技術規(guī)程》及《基 礎地理實體數據采集生產技術規(guī)程》。 2.擴展屬性獲取 (1)基于標識信息關聯(lián)獲取 1)獲取標識信息。獲取實體名稱、實體空間身份編碼等唯 一標識信息。 2)標識信息匹配。依據唯一標識信息,建立基礎地理實體 與多源異構時空數據(如 CIM 數據、BIM 數據、工業(yè)互聯(lián)網數 據等)之間的映射關系。 3)獲取擴展屬性。依據數據間的映射關系,將多源異構時 空數據中蘊含的屬性,作為基礎地理實體的擴展屬性。 (2)基于空間位置關聯(lián)獲取 1)坐標轉換。將多源異構時空數據的空間坐標系與基礎地 理實體數據的空間坐標系進行統(tǒng)一。 2)空間匹配。根據空間位置信息,建立基礎地理實體與多 源異構時空數據之間的映射關系。 3)獲取擴展屬性。依據數據間的映射關系,將多源異構時 空數據中蘊含的屬性,作為基礎地理實體的擴展屬性。 (3)基于知識圖譜關聯(lián)獲取 —151 —
1)圖譜建立。建立基礎地理實體知識圖譜。 2)語義融合。通過基礎地理實體知識圖譜,對基礎地理實 體數據中與多源異構時空數據中的同類數據進行語義融合。如 水系實體“河流”與土地利用現(xiàn)狀分類“河流水面”指代同一 類地理對象,若兩類數據中某個河流對象具有相同的空間位置 信息,則此兩類數據表達的地理對象為同一條河流,可進行語 義融合。 3)擴展屬性獲取。將經過語義融合的多源異構時空數據的 屬性,作為基礎地理實體數據的擴展屬性。由知識圖譜推理獲 得的實體其他深層數據,可作為基礎地理實體數據的擴展屬性。 (4)基于互聯(lián)網數據關聯(lián)獲取 1)數據抽取。在互聯(lián)網上抓取以網頁等形式公開存在的非 結構化數據,抽取實體相關的屬性數據,如某建筑實體的簡稱、 別名。 2)質量評價。構建質量評價模型,對抽取得到的實體相關 屬性數據進行質量評價。從信息的時效性、一致性、準確性等 評估維度定義信息質量檢驗規(guī)則,根據規(guī)則執(zhí)行信息質量檢核; 基于評價結果,去除不符合要求的、保留準確有效的數據。 3)擴展屬性獲取。對于通過質量評價的實體屬性數據,作 為基礎地理實體的擴展屬性。 (二)實體關系的獲取 —152 —
1.空間關系 包括空間拓撲關系、空間距離關系和方位關系的獲取?;?礎地理實體空間關系詳細建設情況見附錄 B。 (1)空間拓撲關系 采用圖形學算法進行計算,獲取基于九交模型等描述的空 間拓撲關系。 (2)空間距離關系 計算統(tǒng)一時空基準下實體間的歐式距離,獲取實體間空間 距離關系。 如圖 2 所示,在三維場景下,取基礎地理實體最小外包立 方體的幾何中心作為實體中心點,將該中心點垂直投影至模型 的最小高程點所在面,計算投影面上兩實體間的點距離。在二 維場景下,以面狀實體為例,計算面狀實體的幾何中心點間的 距離。 圖 2 三維場景與二維場景下空間距離計算示意圖 —153 —
線狀實體進行空間距離計算時,可計算其他實體與線狀實 體間的最鄰近距離,或可將線狀實體拆分成不同實體段(路段、 河流段等),計算其他實體與線狀實體各個實體段的平均距離。 (3)方位關系 計算實體在統(tǒng)一時空基準下的方位角,對照附錄 A 中的圖 A.1.1,獲取實體間的方位關系。 方位關系獲取時,線狀實體(如道路、狹長河流等)與其 他非線狀實體的方位關系計算見圖 3。實體 1 為非線狀實體,實 體 2 和實體 3 為線狀實體,以實體 1 的實體中心點 a1 為圓心、 由 0 開始逐漸增大半徑,繪制同心圓。 情況 1:當圓與線狀實體 2 中心線線段相切時,中心線線段 與圓有唯一公共交點 b1,且該點位于中心線線段上。以點 a1 為 原點構建八方位(四/十六方位)定位模型,判斷點 b1 所在定位 模型范圍,定性描述線狀實體 2 與實體 1 方位關系;計算點 b1 與 a1 的方位角度值,定量描述線狀實體 2 與實體 1 方位關系。 情況 2:當圓與線狀實體 3 中心線線段不存在相切關系時, 延長圓半徑 Rmin2,直至與線段產生交點 b2。以點 a1 為原點構建 八方位(四/十六方位)定位模型,判斷點 b2 所在定位模型范圍, 定性描述線狀實體 3 與實體 1 方位關系;計算點 b2 與 a1 的方位 角度值,定量描述線狀實體 3 與實體 1 方位關系。 當需要判斷由實體 2 和實體 3 形成的線狀聚合基礎地理實 —154 —
體與實體 1 的方位關系時,需要計算各圓半徑,并取半徑最小 值對應的交點。如圖 3,計算半徑 R1 和 Rmin2 的值,可知 R1<Rmin2, 提取交點 b1。以點 a1 為原點構建八方位(四/十六方位)定位模 型,判斷點 b1 所在定位模型范圍,定性描述線狀實體與實體 1 方位關系;計算點 b1 與 a1 的方位角度值,定量描述線狀實體與 實體 1 方位關系。 圖 3 線狀實體方位關系計算示意圖 2.類屬關系 類屬關系應在數據采集生產階段以標準規(guī)范、專家定義、 經驗總結等方式獲取。如基礎地理實體等級關系應依據《基礎 地理實體分類、粒度及精度基本要求》中規(guī)定的實體分類等級 獲取。基礎地理實體類屬關系詳細建設情況詳見附錄 B。 3.時間關聯(lián)關系 —155 —
在數據采集生產階段,獲取基礎地理實體產生、消亡時間、 當前實體數據版本等時間信息,依據時序特征,獲取實體間的 時間關聯(lián)關系。每類基礎地理實體均應建立時間關聯(lián)關系。 4.幾何構成關系 基于標識信息進行計算獲取,通過空間身份編碼,獲取同 一實體與其對應圖元之間的幾何構成關系,同樣依據空間身份 編碼,獲取同一實體多類表現(xiàn)形式之間的幾何構成關系。每類 基礎地理實體均應建立幾何構成關系。 如圖 4 所示,某建筑物實體具備兩種空間表達形式,其中 三維表達形式包含一個體圖元;二維表達形式由面圖元 1 與圖 元 2 組合表示。通過基礎地理實體空間身份編碼,獲取面圖元 1 與圖元 2 屬于同一基礎地理實體,同時獲取體圖元與面圖元屬 于同一基礎地理實體。 —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