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內(nèi)涵的完整的人.[14]所以,無論時代發(fā)展如何變
遷,教育技術的更迭和發(fā)展都擺脫不了人,教育的
初心原點就是要回歸到教育本源、回歸到人.“慢
教育”作為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更多地強調(diào)教育
這種形上的關懷抑或其精神價值,以一種整全的教
育理念突破快時代功利主義不斷衍生的成長藩籬,
進而關注人存在的本源,尋求一種慢下來、等下來
的教育.
(二)“慢教育”直指個體生命整全
正是基于快時代的功利主義色彩,我們的教育
偏離了學生主體,教育的目光更多地只停留在學生
的分數(shù)上,而忽略了學生作為教育本體論的價值.
自然,追求學生個體的生命整全就成為教育得以立
身依存的根本.
身處當下如此快節(jié)奏的時代,教育之慢是為了
指向人、指向個體的生命成長,為了形塑個體超凡
的心靈,更多的是強調(diào)教育對人本身的審思和完
善.教育是一個緩慢且細致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其
變化極其微妙,需要生命沉下來,并給予精細的關
注和規(guī)范.[15](P.10)教育所直面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
體,每個學生都是具有完整人格和特性的個人,正
如赫勒(AgnesHeller)論述的那樣,人之為人的唯
一性和不可重復性乃是一個本體論的事實.[16](P.9)
正是基于這一人的本體價值,“慢教育”才有了可以
依靠的根基.教育之“慢”并不是說教育就真的要
慢下來,而是在面對外在驅動而暴露出來的一系列
“教育內(nèi)卷”“幼小超前化”等問題時,所急需的一種
超凡于功利主義驅動之外的追求自我發(fā)展的內(nèi)在
審思.正是基于人的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慢教
育”所指向的是堅持教育本身的內(nèi)在精神和個體自
我天性的綻放.在快時代的沖擊下,教育倒逼和驅
使著學生放棄自我對于個性的堅持和追求,不斷抹
殺著人對于自我發(fā)展的追求,進而使人淪為數(shù)字化
時代 的 奴 隸.正 如 貝 爾 納 斯 蒂 格 勒 (Bernard
Stiegler)所說,雖然智能裝備尚未進入人體,但已
然 成 為 今 日 人 類 不 可 或 缺 的 生 存 性 “代
具”.[17](P.166)所以說,追求教育之“慢”,其實就是追
求教育本身的精神性,目的是尋求人的自我解放.
讓教育慢下來,就是要摒棄那些功利色彩,以一種
“慢”的姿態(tài)去追求教育的精神性和人的主體性,不
斷改善和填補那些在快時代的催熟下所出現(xiàn)的心
靈空洞和精神的缺失.
(三)“慢教育”等待學生成人之美
“等待”不是沒有時間界限的拖延,而是慢教育
的一種寬容和尊重方式.教育內(nèi)卷下的競爭壓力
讓“虎媽”“雞娃”現(xiàn)象比比皆是.其實,大家都懂得
“催熟的瓜果不好吃”的道理,同樣,?苗助長的孩
子一樣難以立足社會.人的成長與植物的生長一
樣,需要循序漸進.[18](PP.114~115)
慢教育作為一種形塑學生個體之美的藝術,不
僅是一個“等待”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允許出錯的過
程.真正的藝術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高揚,是立于人
性和美之上的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是對人的本質
的異化的抗?.[19](P.180)真正的教育唯有始終關注
人、思考人、研究人,才是美好的.[20]教育之美就在
于順應人的天性和自然的發(fā)展,在與教育主體進行
互動交流中,引導學生去接觸、去實踐,其實質就是
一種不斷追求發(fā)展、追求創(chuàng)造的過程.“慢教育”理
念下的“等待”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弱化了教育的
功利性現(xiàn)實關照,更加強調(diào)對學生的陪伴、理解和
尊重.例如在課堂提問時,學生一時間思維尚未打
開,對于老師的發(fā)問顯得束手無措.可能因為對所
學知識的鞏固不到位而導致知識“提取失敗”,需要
一個緩沖時段進行修整和調(diào)節(jié),通過思考將繁雜的
知識片段轉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這時候就
需要給予學生時間去思考,等待學生.等待教育徹
底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高高在上的疏離感,使學校教育
以更加?和的方式面對學生,并被學生所體認.[21]
三、快時代“慢教育”的時代呼喚
在追求快節(jié)奏、功利化的快時代,“雞娃”“教育
內(nèi)卷”等網(wǎng)絡熱詞頻頻涌現(xiàn),教育被各種智能產(chǎn)品
瘋狂地加工、調(diào)劑、催熟,成了快時代的“夾生飯”.
教育作為一項服務人類發(fā)展的未竟事業(yè),為了回應
好當代的“錢學森之問”,必須要有勇氣直面在快時
代中迷失的自我,尊重育人的基本規(guī)律和個人的成
長發(fā)展需要,慢下來、沉下去,為自身發(fā)展找回本然
的節(jié)律.
(一)營造“慢”的教育環(huán)境,尋找教育的生命
本真
環(huán)境因素對于事物的發(fā)展有著基礎性的影響.
于教育而言,環(huán)境雖然不是主導性因素,但卻成為
主體與客體發(fā)生關系的客觀前提,對人的成長與發(fā)
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內(nèi)在價值.按照馬克思的勞動
起源說,教育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chǎn)和人的發(fā)
展需要,與人類社會的生息繁衍相伴而生.教育作
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存在于一切社會關系之中,并伴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