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
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網)來源期刊
雙月刊 2008年創(chuàng)刊
主管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化和旅游廳
主辦單位:桂林旅游學院
學術支持:中山大學旅游發(fā)展與規(guī)劃研究中心
南開大學現代旅游業(yè)發(fā)展省部共建
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
編輯出版:《旅游論壇》編輯部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
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網)來源期刊
雙月刊 2008年創(chuàng)刊
主管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化和旅游廳
主辦單位:桂林旅游學院
學術支持:中山大學旅游發(fā)展與規(guī)劃研究中心
南開大學現代旅游業(yè)發(fā)展省部共建
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
編輯出版:《旅游論壇》編輯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旅游論壇》編輯委員會
主 任:程道品
副 主 任:楊莎莎 保繼剛
顧問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馬 波 馬 勇 王 寧 田 里 孫九霞 李豐生 邱漢琴 谷慧敏
吳必虎 肖洪根 張河清 張凌云 林德榮 羅秋菊 姚延波 徐紅罡
黃震方 黃松山 謝彥君 戴 斌
委 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馬 凌 馬曉龍 王 輝 王 莎 王亞娟 文 彤 左 冰 白 凱
厲新建 劉 俊 劉 佳 劉軍勝 劉 逸 呂興洋 陳鋼華 陳志鋼
李春曉 李咪咪 李 山 李師娜 李艷凝 李 淵 金 鑫 宋 瑞
吳晨光 吳茂英 楊晶晶 楊興柱 楊 懿 楊 勇 余意峰 張朝枝
張宏磊 張驍鳴 孟 芳 趙書虹 趙 磊 鄭丹妮 查建平 高元衡
翁時秀 梁增賢 曹芳東 黃琢瑋 黃瀟婷 章杰寬 曾國軍 粟路軍
謝朝武 謝 霞
秘書長:呂觀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旅游論壇》編輯部
主 編:楊莎莎
執(zhí) 行 主 編:保繼剛
常務副主編:呂觀盛
執(zhí)行副主編(按姓氏筆畫排序):
陳鋼華 梁增賢 劉 逸 翁時秀 趙 磊 章杰寬
編輯部主任:呂觀盛
編 輯:呂觀盛 連云凱
地 址:廣西桂林市雁山區(qū)良豐路26號桂林旅游學院旅齊樓211室
郵 編:541006 電 話:0773-3691702
編輯部網址:http://gllylt.cbpt.cnki.net
電 子 郵 箱:lylt1998@163.com
第16卷 第3期(總第91期)雙月刊 2023年5月25日出版
目 次
思辨爭鳴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利用的若干問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適應與游憩機會”
專題學者對話錄 …………………………………………… 李 菲,陳 平,宋俊華,苑 利,張朝枝(1)
中國旅游學家學術思想史研究
中國旅游地理學家口述史研究(Ⅲ)———孫文昌先生的學術人生與學術思想
……………………………………………………………… 王金偉,李雪松,趙佳旺,周志華,曹淑婷(12)
理論探索
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發(fā)展:貨幣循環(huán)視角 ………………………………………… 左 冰,伍 姣(25)
革命老區(qū)跨省旅游合作意向的驅動機理———有調節(jié)的復合式多重中介模型 ……… 許春曉,唐 敏(43)
供需視角下長??h海島生態(tài)系統(tǒng)游憩文化服務研究 ………………………………… 王 輝,趙 娜(58)
紀念性旅游場景中敬畏情緒體驗對游客國家認同的影響研究 ……………………… 趙 亮,張智倩(69)
“我”的旅游故事:悅人、悅己與自我發(fā)展 ……………………………………… 張文敏,高克昌,嚴雨樓(86)
同儕視域下Z世代女性大學生畢業(yè)旅游從眾行為特征及機理研究 ………………… 張佑印,徐 珩(95)
探險旅游中的互動儀式:情感能量生成機制 ……………………… 金彩玉,李奕林,王 瑩,陳 朋(105)
研究進展
旅游發(fā)展情境下鄉(xiāng)村治理的研究回顧與展望 ………………………………………… 周 靜,黃劍鋒(112)
日本內容旅游發(fā)展研究述評及啟示 …………………………………………………… 彭 丹,張子妍(122)
書 評
群島旅游資源價值的再認識———評《群島旅游資源非使用價值估值研究》 ………………… 王 輝(134)
其 他
關于成立《旅游論壇》第三屆編輯委員會的公告 ………………………………… 《旅游論壇》編輯部(封二)
《旅游論壇》征稿啟事 ……………………………………………………………… 《旅游論壇》編輯部(封三)
刊名題詞:錢其琛(國務院原副總理)
期刊基本參數:CN45-1363/K*2008*b*A4*136*zh*P*$15.00*1000*12*2023-05-25
May,2023 TOURISM FORUM Vol.16 No.3
CONTENTS
DiscussionontheConservation,InheritanceandTourism Utiliz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 LiFei,ChenPing,SongJunhua,YuanLi,ZhangChaozhi(1)
OralHistoryResearchofChineseTourism Geographer(Ⅲ)———SUN Wenchang'sAcademicLife
andThoughts……………… WangJinwei,LiXuesong,ZhaoJiawang,ZhouZhihua,CaoShuting(12)
InteractionbetweenRMBInternationalizationandInternationalTourism Development:
A MonetaryCirculationPerspective ……………………………………………… ZuoBing,WuJiao(25)
DrivingMechanismofCross-RegionalRedTourismCooperation———ACompositeMultipleMediation
ModelwithRegulation ……………………………………………………… XuChunxiao,TangMin(43)
StudyonRecreationalCulturalServicesofIslandEcosysteminChanghaiCountyfromthe
PerspectiveofSupplyandDemand ……………………………………………… WangHui,ZhaoNa(58)
StudyontheInfluenceofAweExperienceonTourists'NationalIdentityinCommemorative
TourismScenes …………………………………………………………… ZhaoLiang,ZhangZhiqian(69)
Self-presentationinTravelStoriesinSocialMedia:forMe,forOthersandSelf-development
……………………………………………………………… ZhangWenmin,GaoKechang,YanYulou(86)
StudyontheMechanismofGraduationTourism DemandofGenerationZFemaleUniversityStudents
………………………………………………………………………………… ZhangYouyin,XuHeng(95)
InteractioninAdventureTourism:EmotionalEnergyGenerationMechanism
………………………………………………………… JinCaiyu,LiYilin,WangYing,ChenPeng(105)
ReviewandProspectofRuralGovernanceResearchintheContextofTourism Development
……………………………………………………………………………… ZhouJing,HuangJianfeng(112)
ReviewandEnlightenmentofResearchonContentsTourism DevelopmentinJapanin
RecentYears…………………………………………………………………… PengDan,ZhangZiyan(122)
2023年5月
第16卷 第3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3026
http://gllylt.cbpt.cnki.net
【思辨爭鳴】
編者按: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
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對于延
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在
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非遺的保護傳承問題成為熱門話題,特別是旅游如何與非遺融合共同推動
非遺保護傳承的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作為對這一現實問題的回應,本期特別邀請了五位非遺
保護與遺產旅游的專家共同就新時代背景下的非遺保護與旅游利用問題展開討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利用的若干問題探討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適應與游憩機會”專題學者對話錄
李 菲1,陳 平2,宋俊華3a,苑 利4,張朝枝3b
(1.四川大學 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4;2.暨南大學 文化遺產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632;
3.中山大學 a.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b.旅游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4.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 100029)
[摘 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就非物質文化
遺產的概念內涵及其合理利用的問題展開了討論。結論認為:盡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我國的相
關法律已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與分類進行了界定,但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中,概念內涵
與分類仍在動態(tài)變化中,需要根據具體的使用目標謹慎界定?;诜俏镔|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屬性,旅
游并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異類環(huán)境,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自身發(fā)展過程必然會面臨
的環(huán)境。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旅游或者被旅游利用,本質上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調適自己與
環(huán)境關系的問題。但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多樣,不同類型及其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其存續(xù)的方
式和功能都會有所不同,需要根據情境與場景抉擇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的方式。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內涵;類型;旅游利用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784(2023)03-0001-11
1
[收稿日期]2023-05-05;[修回日期]2023-05-17
[對話嘉賓簡介](按對話出現順序)李菲(1975-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
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人類學高級論壇青年學術委員會主席,E-mail:feili001@scu.edu.cn;陳
平,女,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傳統(tǒng)手工藝:傳承與創(chuàng)新”教席
主持人、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全球副主席;宋俊華(1968-),男,陜西富平人,博士,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
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E-mail:sjh3408@163.com;苑利(1958- ),男,山東齊河
人,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會民族遺產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張朝枝(1973- ),男,湖
南華容人,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地可持續(xù)旅游教席主持人,本次對話主持人,Email:zhchzhi@mail.sysu.edu.cn。
話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與內涵
張朝枝: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
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
區(qū)群體,或者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
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
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根據我國《非物
質文化遺產法》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
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
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
物和場所”。但是,隨著非遺話題逐漸從邊緣走向中
心,不同學科與實踐領域都在討論非遺,但不同的人
討論非遺時可能所指并不相同,請各位談談您對非
遺概念的看法。
李菲:這個現象乍一看容易覺得因“不同”會導
致“混亂”,但在回答前可能還需要反過來再問一下:
需要相同嗎? 或者在什么層級上需要相同? 作為世
界遺產話語體系的一部分,聯合國最早提出“非遺”
保護的工作性概念,其本身采取的即是一種力圖兼
顧一致性與差異性的策略性路徑。但今天大家的焦
慮點好像都聚焦在如何謀求一致性上。這在相當程
度上可能是因為“差異性”容易被當作是無須討論的
現象事實,而在理論層面除了宏觀地提一提“文化多
樣性”價值意涵以外,這個“差異性”作為概念和方法
就不太好處理了。
就非遺保護和學術對話的現實需求來說,《非物
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和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法》應該還是概念界定的基礎。但由于我個人的學
術背景和興趣偏向于從人類學的視角來研究非遺,
因而采用的主要還是實踐論的理解路徑,也就是希
望在非遺本體論和非遺建構論二者之間找到一條中
間路徑。
陳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對于大多數人而
言是比較模糊的,特別是如果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的定義,很多人都不清楚“實踐場所”的含義,但如
果簡單地用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
目名錄”的十大門類,即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
蹈、傳統(tǒng)戲劇與曲藝、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tǒng)美
術、傳統(tǒng)技藝、傳統(tǒng)醫(yī)藥、民俗,概念就比較清晰了,
但有些分類仍然存在界別交叉,比如傳統(tǒng)美術與傳
統(tǒng)手工藝技藝,比如年畫與木版水印,它們既有民間
美術,又有木版雕刻技藝,所以非遺的概念其實是一
個發(fā)展的過程。
宋俊華:我比較認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遺
概念的界定,非遺就是各個社區(qū)、群體,有時是個人
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
述、知識、技藝等文化表現形式,其本質是人類在處
理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中所創(chuàng)造并被后代以精神
交流方式傳承的活態(tài)的精神財富。
張朝枝:剛才大家談了自己對現有兩個非遺官
方概念的理解,但在實踐中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識別
非遺呢?
苑利:要判斷是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辨
偽,也就是要嚴格遵循“原真性保護原則”或叫“本真
性保護原則”,看看我們所保護的非遺項目到底“真
不真”?!霸嫘员Wo原則”源于文物保護中的“真實
性保護原則”,其核心意思是指在文物保護過程中,
首先要對保護對象的真實性作出明確的判斷———這
個“文物”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如果不真,保護也
就失去了意義。馬未都先生曾給我們講過這樣一個
故事:一天,一個小伙子拿了個陶罐子請馬先生鑒
定,他想知道那個罐子到底是東周的,還是西周的。
馬未都掂了掂,告訴小伙子:“這是上周的。你瞧啊,
這摸著還燙手呢,怎么可能是文物呢?”不僅是文物
界,只要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我們要做的第一件
事,都是先看看你所保護的那個東西到底真不真。
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符合以下5個標準:
(1)從傳承時限看,非物質文化遺產至少要有百
年的歷史。一般時限不足百年者,不能申報非物質
文化遺產。
(2)從傳承形態(tài)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以活
態(tài)形式傳承至今的。那些已經無法進行活態(tài)傳承
者,不能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3)從原生程度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必須要
以原汁原味的形式傳承至今。那些在傳承過程中已
經被改編、改造了的非遺項目,不能申報非物質文化
遺產。
(4)從傳承品質來看,申報項目必須要有重要的
歷史認識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基因
傳遞價值、借鑒價值。沒有重要價值者,不能申報非
物質文化遺產。
(5)從傳承范圍來看,并不是所有的傳統(tǒng)文化事
2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項都能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只存
在于表演藝術、工藝技術、節(jié)日儀式、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知
識四大領域,除此之外,都不能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不少錯誤的認知,認為只
要是工藝技術、表演藝術或節(jié)日儀式,都是非物質文
化遺產。其實,這是不對的。譬如當代文創(chuàng),也是工
藝技術,但絕不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剛剛創(chuàng)作出來的舞蹈是表演藝術,但同樣不是非物
質文化遺產。各地循環(huán)上演的各種祭祖儀式盡管也
是儀式,但同樣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這些文
化現象并不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而是近年、甚
至就是昨天剛剛創(chuàng)作出來的“現產”。非遺保護的第
一步,就是將祖先的“遺產”與我們剛剛創(chuàng)作出來的
“現產”區(qū)分開來,千萬不能因為我們的誤讀,讓“偽
遺產”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張朝枝:根據剛才大家的討論,我們可以認為非
遺的概念其實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雖然目前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我國的相關法律已經給出了官
方定義,但在實踐中也仍然遇到一些操作性困境。
所以,在實踐操作中可以考慮參照物質文化遺產的
真實性原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參照本真性原則來
甄別,在學術活動中也需要根據自身的研究目標來
界定概念。
話題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及其保
護傳承特征
張朝枝:從非遺的概念界定來看,非遺的類型非
常多,并且界定方法不一樣。在保護傳承的實踐中,
不同類型的非遺是不是也有不同的特點,在具體的
保護傳承過程中是不是也有區(qū)別?
李菲:關于非遺的分類問題,學者在《非物質文
化遺產保護公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基礎上,
要么“繞行”,即繞開兩個基準另行思考,可能出新
意,但在現實層面還是很難與“公約”和“非遺法”形
成實質互動;要么“穿行”,就是說一種文化的成員并
不將其實踐區(qū)分為“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也在實
踐邏輯中穿行于非遺分類的各種邊界和層級,將歌、
舞、技、儀等等整合為一個整體。因而學者的非遺研
究,其實也就是去追尋探索這樣的“穿行”中的各種
可能與不可能,從而抵達文化與歷史的縱深。說到
底,就還是一個實踐論的立場。
不同類型非遺保護傳承當然需要不同的方法和
路徑,但再深入去看,這個問題里面還是存在一個認
知論和實踐論的分野,也就同時涉及保護和傳承之
間的復雜關系。從認知論來看,非遺概念和保護體
系中提出的分類框架是個現實和前提。那么我們先
從概念上劃分清楚不同類別非遺的形態(tài)學、價值論
差異,再分別制訂針對不同類型非遺的傳承保護措
施,這是自上而下的“保護”路子。從實踐論來看,任
何一種非遺要得到良好的持續(xù)與傳承,它必須是在
整體性、多脈絡的自然文化生境和日常生活中“活”
出來的。因此,多類型、跨類型非遺相互交織,彼此
支撐哺育,這是其自下而生的“傳承”之道,“保護”也
就自在其中了。今天由于社會結構、技術媒介、時代
語境等急速變化,兩條路徑不是分離的,而是需要合
流的。
陳平:隨著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
入發(fā)展,保護體系與方式方法日漸成熟,類別化保護
也是更加科學的體現,非遺種類繁多,民俗風情、方
言餐飲、戲曲民歌與手工藝類的保護方式就應該有
所區(qū)別。有的可以當代化轉換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性轉化,
有的則需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以傳統(tǒng)手工藝為
例,對于傳統(tǒng)手工藝的保護就需要持與時俱進的發(fā)
展眼光來對待,傳統(tǒng)手工藝固然有特色,但大量手工
藝的傳承是需要與消費市場相結合的,與生態(tài)保護
與環(huán)境保護相結合的。沒有市場的需求,再精美的
手工藝也會面臨消失或被實用化生活方式淘汰的窘
境。市場需求、當代審美、實用價值、富有時代感的
設計能力、供需關系、生活場景的變化、現代消費者
的認同感,都是傳統(tǒng)手工藝發(fā)展需要考慮的因素;另
外原材料的缺失與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保護、環(huán)境污染等
新要求(比如象牙雕、點翠工藝),也需要做出相應的
調整與應變措施,3D 打印技術的發(fā)展,也給傳統(tǒng)手
工藝帶來了便利與沖擊。所以要區(qū)別對待,經過多
樣化進行保護,促進發(fā)展。而不是一味強調保護,限
制其發(fā)展。發(fā)展的目標是生存、傳承與創(chuàng)新,而不是
守舊、消亡。與時俱進,是傳統(tǒng)手工藝的保護與發(fā)展
的科學發(fā)展觀點。
宋俊華:在非遺類別劃分上,要站在非遺學視
角,逐步擺脫傳統(tǒng)學科和觀念的束縛(如國家級非遺
名錄的十大類),建立真正屬于非遺的分類體系。從
3
李 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利用的若干問題探討 思辨爭鳴
非遺的主要內容來看,可以分為知識性非遺(如傳統(tǒng)
醫(yī)藥、二十四節(jié)氣等方面的知識)、技藝性非遺(如、
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技藝、民俗技藝和藝術技
藝)、精神性非遺(如民間信仰、祖先崇拜等儀式);從
非遺傳承的方式來看,可以分為口述遺產(如傳說、講
故事、民歌)、身傳遺產(如舞蹈、傳統(tǒng)技藝)、觀念遺產
(如信仰、民族心理)和綜合遺產(如戲劇、節(jié)日)。
非遺是多樣性文化的代表,類型多樣是非遺的
基本特征。這種多樣性不僅表現在橫向空間分布
上,而且體現在每種非遺發(fā)展的縱向歷史中。非遺
保護傳承要真正取得成效,就要從多樣性中把握非
遺的規(guī)律,依據科學分類來實施保護措施。對口述
遺產保護與身傳遺產保護就應當采用不同的措施,
前者屬于時間性的人的聲音遺產,后者屬于空間性
的人的身體遺產,兩者在遺產傳承、表現方式有很大
的差別。
苑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分類看似簡單,實
則不易,因為它要求我們必須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的內在規(guī)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過程中,
我們不但要考慮到分類學本身的要求,同時也要考
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分布規(guī)律、傳承規(guī)律以
及世界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各不相同的蘊藏情況。
目前,世界各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進行的分類體
系建設,基本是自說自話,互不兼容。這說明我們對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規(guī)律、傳承規(guī)律還缺少一個
起碼的整體性了解。而這些錯綜復雜、互不兼容的
分類體系,也勢必給今后世界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間的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特別是給今后各國非物
質文化遺產的建檔、查詢、交換、交流帶來重重困難,
甚至會影響到世界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
順利進行。
從包容、對等、唯一、均等、統(tǒng)一這五項基本原則
出發(fā),我們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成以下七個大類:民
間文學類遺產、表演藝術類遺產、傳統(tǒng)工藝美術類遺
產、傳統(tǒng)工藝技術類遺產、傳統(tǒng)儀式類遺產、傳統(tǒng)節(jié)
日類遺產、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知識類遺產。這個分類汲
取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的
優(yōu)點,也繼承了國家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體系
的長處,同時根據自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在結構
的理解,建立起了這個與眾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類體系,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結構變得更加
清晰,也更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歸納與
傳播。
張朝枝:非遺保護傳承的關鍵是傳承人,鑒于非
遺類型的多樣性,對不同類型的非遺傳承人是不是
應該區(qū)別對待?
苑利:由于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術含量不一,
工藝流程有別,所需人數不同,我們應該根據這些不
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致分為“個體傳承型非物質
文化遺產”“團體傳承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群體傳
承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3個大類。而與之配套的
傳承人,亦可分為“個體傳承型傳承人”“團體傳承型
傳承人”和“群體傳承型傳承人”三大類別。
第一類是個體傳承型傳承人。有些遺產項目是
以個體傳承的形式出現的,這類遺產的傳承人便是
傳承者本人。例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聚元
號弓箭制作技藝,就是由楊福喜一脈單傳的。這類
技術與技藝雖然不一定為某個個體所獨有,但從理
論上說,包括其核心技術在內的所有技藝與流程,都
掌握在該傳承人一人手中。這類傳承方式的優(yōu)勢是
關鍵技術不會輕易外流,傳承方式單一,缺點是因意
外很容易導致該技藝的徹底“斷流”。
第二類是團體傳承型傳承人。我國的絕大多數
非遺項目,都是以團體傳承的形式,依靠團體的力量
共同傳承的,如皮影、京劇、侗族大歌、苗族舞蹈、榮
寶齋木版水印技藝等莫不如此。這類傳承的優(yōu)勢是
遺產不會因某個個體的消失而徹底消失,缺點是很
容易因某個人的拆臺而影響到該項目的整體傳承。
第三類是群體傳承型傳承人。有一類遺產,如
傳統(tǒng)節(jié)日或傳統(tǒng)儀式,通常都是由更多的團體共同
傳承的。例如歷史上的妙峰山廟會,就是由七十二
檔花會———七十二個敬香團體共同傳承的。這類群
體型傳承項目的優(yōu)點是不會因個人或團體的不作為
而影響傳承,缺點是很容易因政治思潮的誤導而受
到傷害。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實施分類管理符合非
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基本規(guī)律,這樣做有利于進一
步明晰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傳承過程中的
“責”“權”“利”,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責任到
人、權利到人、利益到人。讓每一位傳承人都明白自
己的責任是什么、權利是什么、利益是什么,從而使
自己的工作受到法律保護。
4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作為個體傳承型項目,它的傳承人是個人,傳承
的重擔自然也會落在該傳承人一個人的肩上。如果
有了好處,他自然也應該成為該利益的唯一獲得者。
由于這類項目“一脈單傳”,也最容易消失。所謂“人
亡藝絕”者,多半指此類項目。故而,個體傳承型項
目及其傳承人也應該成為我們的保護重點。作為團
體傳承型項目(如京劇、昆曲、皮影、木偶),它的傳承
者應該由兩人及以上的數人、數十人乃至數百人的
團隊所組成。傳承重擔自然也應該落在這些人的肩
上。如果有了好處,該團體自然也應該是該利益的
唯一獲得者。該團體內部的所有成員也會根據各自
貢獻的不同,獲得本屬于自己的那份好處。這類遺
產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團體性。這是它的優(yōu)勢,也是
它最容易遭到侵蝕的地方。如果傳承團隊發(fā)生內
訌,如相互拆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同樣會受到致
命影響。所以,保持傳承團體內部的穩(wěn)定,是確保這
類遺產有序傳承的關鍵。在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也會
通過親緣關系、地緣關系、業(yè)緣關系來增強這類項目
傳承的穩(wěn)定性。實踐證明,拜師儀式、入行儀式在維
系這類遺產穩(wěn)定傳承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群
體傳承項目與上述兩種非遺項目在傳承方式上又有
很大的不同。上述兩種傳承在時間上是持續(xù)的,傳
承行為時時都在發(fā)生。而群體傳承型項目通常具有
較強的間歇性,如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大
型儀式(孔子祭祀大典等)基本上每年只有一次。由
于這類遺產是由眾多民間社火組織共同傳承,故而,
如果有了好處,根據按勞分配原則,該利益就不應該
由某人獨占,而應該發(fā)放給該社火組織并惠及該組
織的所有人。此外,這類項目在補助金的發(fā)放上,亦
不應過度,由于廟會的民間集資本身就會給這類項
目帶來一定的費用上的補充,如果補助金額過高,如
承包了廟會所有的費用,反而會給廟會帶來麻煩;對
于儀式的傳承主體———各檔花會而言,參加廟會是
在盡自己的“義務”,更何況為廟會捐款,本身圖的就
是個“吉利”。經費扶持過多,或是干脆用政府補助
金來取代募捐,反倒弱化了儀式參與者原有的虔誠。
總之,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不同,傳承
方式也會呈現出明顯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弄清
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規(guī)律,然后根據它們各不
相同的規(guī)律,來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實踐。
“一刀切”的管理方法:如用管理京劇的辦法來管理
侗族大歌,用管理牙雕的辦法來管理妙峰山廟會的
想法與做法,均不值得提倡。那樣做的結果只能是
越管越亂。
通常情況下,判定一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主體究
竟應該是個體、團體還是群體并不是一件什么難事。
譬如在民間文學、表演藝術方面,誰的史詩唱得好,
誰的故事講得好,誰就是史詩、故事的傳承人;哪個
戲班子唱得好,那個戲班子就是該戲曲流派的傳承
人。當然,事情總有復雜的一面。如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
儀式類遺產參加人數規(guī)模龐大,它們少則數百人,多
則上萬甚至幾十萬人。就參加團體而言,除節(jié)日中
核心儀式的管理班底外,還有著為數眾多的會檔,而
每個會檔又由眾多老把式、老會首組成。對于這類
規(guī)模如此龐大,參與者如此眾多,表演項目如此豐富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來說,認定傳承人顯然存在
相當難度。但作為一項原則我們必須清楚:無論是
個人、團體還是群體,這些傳承人,都應產自民間而
非政府。因為民間社會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儀式類遺產,絕
大多數都是通過當地社火組織而非政府來傳承的。
張朝枝:根據大家剛才的討論,我們基本上可以
認為,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非遺的多樣性,而文化的
復雜性也基本上決定了非遺分類的復雜性。雖然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內相關法律都對非遺進行了官
方分類,但在實踐中仍存在各種矛盾,從保護傳承政
策制定的角度來看,可以考慮根據不同類型的傳承
人特征采取差異化的政策。
話題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與
旅游融合
張朝枝:在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方面,現在大
家都在談非遺的活化利用,不同類型的非遺的活化
方法是不是也有區(qū)別,有些什么樣的區(qū)別?
李菲:非遺之所以能成為非遺,“活”是其題中應
有之義,否則就不是非遺,而是要么消失、要么成了
進了博物館的“死去”的文化遺存。但“活化”這個詞
究竟是指什么呢? 其實大家對“活化”的理解和實踐
也同對“非遺”的理解和實踐一樣,是非常復雜的。
通常而言,對“活化”的第一種理解可能涉及存在狀
態(tài)層面,因為種種原因在當下面臨萎縮或瀕危的文
化形式,通過傳承條件的改善、社區(qū)成員參與度的激
5
李 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利用的若干問題探討 思辨爭鳴
發(fā)、社會認知度的提升等,重新具有了文化活力。對
“活化”的第二種理解可能涉及技術層面,通過技術
媒介改變/優(yōu)化人們感知方式,就像在非遺展博領域
今天人們經常會利用數字化媒介技術對某種非遺項
目進行更為“鮮活”的展示。對“活化”的第三種理解
則涉及功能價值層面,比如在文創(chuàng)產業(yè)和旅游業(yè)文
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媒體上經常會出現有關某地如
何“活化”非遺,將“心間記憶”轉變?yōu)椤爸讣饨洕钡?/p>
相關報道。這種“活化”的重點則是在文化資源觀的
出發(fā)點上,推動作為文化資源的非遺項目朝著市場
化、商業(yè)化、產業(yè)化進行轉化。
因此,不僅不同類型的非遺有不同的“活化”方
法、路徑,“活化”更具有不同的限度和邊界。需要警
惕的是一些以“活化”之名開展的行動可能涉及對非
遺本質的改寫和扭曲。
陳平:我認為沒有傳承就沒有發(fā)展,反過來,不
發(fā)展,傳承也不可能延續(xù)。這當然需要區(qū)別對待。
比如方言俚語的保護與手工藝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就截然
不同,而地方習俗與地方戲曲、傳統(tǒng)信俗與極具代表
性的非遺項目也不能輕言創(chuàng)新與“活化”。需要區(qū)別
對待。很多承載了傳統(tǒng)文化基因、區(qū)域歷史發(fā)展、民
族文化多樣化等問題,就要視實際情況而定。
宋俊華:非遺本身就是活態(tài)的,是一直被人們按
照價值規(guī)律在生產生活中利用著,這是非遺概念的
基本內涵。今天人們所談的非遺“活化”利用,主要
是從物質遺產的活化“利用”引申而來,用在非遺上
不是十分恰當。人們之所以談非遺“活化”利用,更
多的是表示人們希望非遺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的一種心情,個人覺得表述為“合理利用”更準確。
與任何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活態(tài)文化一樣,非遺在利用
過程中總會經過從適應舊環(huán)境再到不適應新環(huán)境的
不斷變化過程,通過創(chuàng)新來調適自己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本身就是非遺活態(tài)性的表現,也是它存續(xù)的使命。
不同類型和不同發(fā)展階段的非遺項目,處理自
己與環(huán)境關系的方式必然是不一樣的。有的非遺項
目通過自身實踐手段、工具或結果的創(chuàng)新來適應環(huán)
境、適應消費者需求,有的則通過改變環(huán)境、改變消
費者需求來確保自己的活態(tài)性、適應性。
張朝枝:現在很多人喜歡將非遺的利用與旅游
進行關聯,請問你們怎么看旅游在非遺合理利用中
的作用,不同類型的非遺在進行旅游利用時有什么
樣的不同?
陳平:旅游是經濟與文化的綜合載體。非遺是
促進與提升旅游內涵與內容的手段,將地方民俗、地
方文化特色、地方手工藝產品、地方特色餐飲融于旅
游之中,不僅可以傳播地方文化,還能為旅游經濟帶
來更多的收入,創(chuàng)造就業(yè)條件,提升旅游的文化價
值,成為地方或地區(qū)文化的傳播載體。這是一個相
互賦能的關系,但一定要注意,非遺不能成為旅游的
表象化內容,不能停留在敷衍或利用的層面,必須注
意保護非遺傳承主體人群的利益與公平性、互動性、
融合性與融入性。
宋俊華:將非遺轉化為旅游資源,被游客所消
費,本身就是非遺活態(tài)存續(xù)的一種方式。從本質上
看,旅游并不是非遺的異類環(huán)境,而是非遺在自身發(fā)
展過程必然要面臨的環(huán)境。非遺融入旅游或者被旅
游利用,本質上仍是非遺如何調適自己與環(huán)境關系
的問題。每個具體的非遺項目,由于所處環(huán)境的不
同,其存續(xù)方式和功能都會有所不同。例如,傳統(tǒng)刺
繡類非遺項目,在相對封閉的自耕自食的環(huán)境中,它
就是一種滿足自我需求的手段;在開放的商業(yè)化環(huán)
境中,它就是一種商品生產方式;在旅游景區(qū),它就
是被游客消費的傳統(tǒng)表演和旅游商品。
旅游確實會加快非遺傳承人群與外來游客的互
動,加快非遺項目的自我發(fā)展變化和傳播。當然,不
同類型的非遺項目,其發(fā)展變化的方式和程度是不
同的,被游客消費的方式也不同。相對而言,傳統(tǒng)技
藝、民間美術和表演性的非遺項目更容易以各種旅
游產品形式進入旅游市場,而民俗類非遺項目則要
相對保守一些、緩慢一些、謹慎一些。
張朝枝:在進行旅游利用的過程中,會對非遺產
生一些什么樣的負面影響,不同的非遺應該采用什
么樣的措施來盡可能地減少旅游對非遺保護傳承的
影響?
李菲:文化作為旅游發(fā)展的背景、要素和動力,
在世界非遺公約體系形成之前就已經是一個毋庸置
疑的社會存在事實。旅游經濟區(qū)別于其他經濟產業(yè)
的一個基本特征就在于其經濟屬性往往是透過文化
屬性加以實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討論被納入“非
遺”名錄保護體系的那些文化實踐和旅游的關系就
是討論文化與旅游關系的一個子議題,在總體上都
會涉及旅游與文化變遷、身份認同、全球/地方、原真
6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性等議題。旅游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對社區(qū)/地方文化體
系所造成的各種復雜影響也都會施加于各類“非遺”
之上,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需要辯證地去看。一方
面,諸如旅游景區(qū)打造、紀念品文創(chuàng)設計、旅游文化
交流傳播等既對非遺“活化”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
旅游開發(fā)中的過度商業(yè)化也會對非遺保護傳承造成
負面影響。問題是,這么“辯證”地說,其實也就大致
等于是什么都沒說了。
從個人理解來看,非遺的旅游“活化”利用當然
需要根據非遺類型的不同去探索不同的限度、措施
和路徑,但同時一些基本問題和尺度則是具有共通
性的,需要加以充分考慮。比如,一個需要考慮的基
本問題是非遺傳承社區(qū)對旅游業(yè)發(fā)展的依賴程度,
是這個被命名為“非遺”的特定文化實踐本身仍然肩
負著社區(qū)存續(xù)的內在動力呢,還是這個動力已經置
換為旅游所帶來的外部動力了。再比如,旅游“活
化”過程中非遺的資源價值與社區(qū)倫理能否保持匹
配度的問題。對傳承社區(qū)來說,非遺的使用價值與
原先的社區(qū)倫理是相匹配的,非遺參與了社區(qū)也塑
造了社區(qū)。但在非遺的旅游“活化”利用和市場轉化
過程中,使用價值可能快速讓位給交換價值,但社區(qū)
還無法生成能與之匹配的新的結構關系和倫理,這
樣的“活化”就會出現或激化矛盾。再一個問題是:
要考察旅游“活化”利用的影響所抵達的層級,涉及
非遺作為可以自洽運轉的傳統(tǒng)社會實踐體系的要素
層級、結構層級還是核心價值層級。舉個例子來說,
就像人類學田野中經常遇到的各種民間儀式變遷,
如果只是儀式中的家釀米酒改成了超市購買的瓶裝
酒,那這個儀式要素變了,但酒的結構性位置和功能
還在;如果這個和酒有關的儀式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缺損,就
可能導致系統(tǒng)性的結構改變和價值偏移。
陳平:有的地區(qū)只是把非遺項目作為一個附加
內容或者表演內容,利用大于尊重,臨時性、表面性
大于深度研發(fā),深度賦能,這樣就會損傷從業(yè)者的積
極性,使非遺內容流于表象,而不能可持續(xù)發(fā)展下
去。非遺項目與傳承人、消費者、地方政府、景區(qū)管
理者需要協調發(fā)展,相互尊重,不能以傷害式開發(fā)或
者短暫性的需求方式把非遺項目作為蛋糕之花或項
目名稱來利用,而是替這個項目的發(fā)展做好系統(tǒng)性
研發(fā),要把政策、制度、管理、經營模式與傳承內核結
合起來。
宋俊華:旅游是非遺適應環(huán)境的一種自我呈現
方式,是一個漸進發(fā)展的過程,也應當是非遺傳承人
群自主選擇的過程。旅游過程中發(fā)生的對非遺資源
過度利用或歪曲現象,主要是旅游開發(fā)者缺乏與非
遺傳承人群的有效溝通與冒進性行為造成的。在非
遺旅游開發(fā)中,只要始終堅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
《非遺保護的倫理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循序漸進的
工作理念,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減緩旅游開發(fā)與非遺
傳承保護之間的緊張關系,推動非遺與旅游的良性
互動和發(fā)展。
張朝枝: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
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
作的意見》強調,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
平方面,要將旅游景區(qū)、度假區(qū)、休閑街區(qū)、鄉(xiāng)村旅游
重點村鎮(zhèn)、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等不同空間場所/場景
作為展示非遺的重要載體,面向國外游客講好中國
故事,請問大家有什么建議?
李菲:不論是旅游景區(qū)、度假區(qū)、鄉(xiāng)村旅游村鎮(zhèn)
還是紅色旅游景區(qū),都是旅游作為文化體驗和交流
活動所發(fā)生的動態(tài)場域,或者更理論化表達還可以
說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而非不動的非遺展示“載
體”。非遺不只是名詞態(tài)的,也是動詞態(tài)的,其本身
就是社會行動和歷史過程。因而非遺項目不僅是在
不同旅游景區(qū)場所的“載體”和“舞臺”上被展示的內
容,還是作為“行動者網絡”的一員,塑造旅游體驗和
交流過程。這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內涵。
在疫情之后即將迅速恢復的旅游國際化背景
下,非遺必然是面向外國游客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
媒介,其使命還可以上升到文明互鑒的高度。但很
多時候,外國游客其實也并不在意那些能給他們帶
來很好的跨文化體驗的旅游吸引物是不是“非遺”。
一方面,外國游客對我國評選各級非遺的文化邏輯
和標準知之甚少或不感興趣;另一方面結合人類學
關于“異文化”的討論,外國游客在來中國旅游的過
程中可能對差異和邊緣抱有更多的興趣、或獲得更
佳的旅游體驗。這些東西反而不一定是我們基于本
土文化邏輯所認為的重要部分。當然需要反思其中
異文化“凝視”和“獵奇”的西方中心主義和權力話語
結構,但也提示我們需要在旅游中同時關注那些可
能沒有“非遺”名號的文化事項,與“非遺”有同樣重
要的本土文化意義。此外,透過“非遺”講好中國故
7
李 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利用的若干問題探討 思辨爭鳴
事,一個非常重要的優(yōu)勢是可以充分體現中華文化
的多樣性,因而有助于講好復數的中國故事,激蕩出
多聲部的中華文化“和聲”。
陳平:旅游景區(qū)的發(fā)展不能停留在經濟與商業(yè)
的發(fā)現層面,景區(qū)對于區(qū)域文化發(fā)展需要起到引領
的作用,包括當地文化的深度展示,創(chuàng)意旅游產品的
研發(fā)與設計,制度的建立,游客素質的培養(yǎng)。非遺不
是在景區(qū)樹立幾塊牌子、建立幾個展廳、修建幾個文
化廣場、有一條手工藝街和美食街的問題,而是長此
以往地建立一種文化系統(tǒng),從旅游產品的設置到旅
游活動內容的設置,都能傳遞一種文化價值。景區(qū)
可以引領游客學會與大自然相處的方式,建立一種
游客與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相接觸,互動的機會,從旅游中
學到文化遺產的價值。所以景區(qū)應該是一種文化場
所,一個開放的課堂,是一個從住宿文化到消費價值
觀的培訓場所,一個闡釋文化價值觀的實體。
宋俊華:所有的旅游景區(qū)、度假區(qū)、休閑街區(qū)、鄉(xiāng)
村旅游重點鄉(xiāng)鎮(zhèn)、紅色旅游景點景區(qū)等空間場所本
身就是一些社區(qū)、群體的生產、生活空間,也是他們
非遺的傳承空間,這些空間場所的建設很大程度上
是依賴于這種非遺空間的。在打造這些旅游空間過
程中,把非遺資源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本身是符合
這些空間場所的文化特性的。在旅游開發(fā)和解讀過
程中,要善于梳理這些空間中非遺資源的文化肌理,
讓非遺用自己所擁有的方式言說自己的故事,只有
這樣才能讓國內外游客真正理解這些非遺及其背后
的故事,而不是生硬地接受一種預設教育或宣傳。
要用非遺故事感動游客,在情感交流中領悟非遺的
內涵與美。
張朝枝:中央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也提出將非遺與當前熱門的
鄉(xiāng)村旅游、康養(yǎng)旅游、體育旅游等不同類型的旅游產
品結合起來,實現“以文塑旅”,大家有什么建議或者
有什么樣的案例分享嗎?
李菲:由于非遺體系和項目類別幾乎涵蓋了日
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鄉(xiāng)村民俗、文娛體藝、節(jié)日
慶典,等等,所以非遺與旅游的結合已經形成了一種
自發(fā)嵌入的狀態(tài),不僅嵌入在舊的旅游(消費)六要
素———“吃、住、行、游、購、娛”之中,更是所謂新的旅
游(拓展)六要素———“商、養(yǎng)、學、閑、情、奇”的重要
內容。在這個意義上,非遺項目與不同類型旅游產
品的結合是一種常態(tài)化的操作。
但在新的時代要求和背景下,黨的二十大報告
和國務院《“十四五”旅游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都指出,要堅
持“以文塑旅”。這就超越了結合某些具體非遺項目
來打造具體旅游產品的層面,是在強調中華民族文
化自信和文化建設對中國旅游發(fā)展的重要指導作用
和支撐作用,需要進一步思考中國旅游發(fā)展如何體
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陳平:每一個區(qū)域的文化都各具特色,各有千
秋,除了先進的管理手段與經營模式都可以借鑒、利
用外,在文化的深度挖掘上,旅游景區(qū)不用效仿其他
景區(qū)的游戲內容,不必到處都是大型情景劇,或者建
立沉浸式體驗項目,有的地方可以是與天地自然相
處的幽靜之處,有的可以是在原始與探險之中體味
大自然的景觀與多樣性,不能都去設置觀光電梯、露
天廣場,在安全合理的前提,完全可以在自然之中見
文化,見地理風貌,見人文特色。我們有一句古話,
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就是中國古人的旅游觀。
要在行走中體驗文化與生活的真諦,擴大自我的知
識內存,提升自己的內心修養(yǎng)。
宋俊華:要把非遺與熱門旅游產品相結合,實現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最主要措施的有三條:一是
要深入研究不同非遺的特點及旅游資源價值,根據
非遺項目特點決定其融入什么樣的旅游產品,決定
其融入的方式。如傳統(tǒng)醫(yī)藥類、傳統(tǒng)體育類項目比
較適合康養(yǎng)旅游開發(fā),傳統(tǒng)技藝、民間美術、民俗類
項目適合鄉(xiāng)村旅游項目。二是要認真分析不同非遺
項目傳承人群的特點及其對旅游開發(fā)的認識,根據
他們的特點及認識水平,決定其融入什么樣的旅游
產品和融入方式。對留守鄉(xiāng)村且經濟相對富裕的老
年傳承群體來說,把他們的非遺融入康養(yǎng)旅游也許
更適合他們的需求。三是要深入分析不同非遺資源
的地理區(qū)位特點及旅游開發(fā)條件,根據非遺項目所
在地理區(qū)位特點,決定其融入什么樣的旅游產品和
融入方式。
張朝枝:通過開發(fā)非遺體驗活動來帶動區(qū)域文
化遺產保護,大家有什么好的案例故事分享嗎? 或
者有什么建議?
李菲:在涼山彝族地區(qū)脫貧攻堅過程中,少數民
族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廣泛開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撐
作用。涼山目前正處在鞏固脫貧攻堅 “兩大成果”,
8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接續(xù)推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關鍵銜接和轉換階段。在
此過程中,以遵循文化規(guī)律、促進民族團結、激發(fā)創(chuàng)
新活力的原則來進一步推動彝族非遺“活化”轉化也
勢在必行。這兩年我作為策展人正在主持位于涼山
彝族自治州喜德縣的彝族語言文字館和彝族漆器館
(暨國家級彝族漆器髹飾技藝非遺傳承工坊)的兩館
策展工作,預計2023年六七月份即將正式開館。
以彝族漆器館為例,2008年彝族漆器髹飾技藝
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
錄”。喜德縣的吉伍家族是世代傳承的漆器世家,至
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的杰
出代表。喜德彝族漆器館修建目的就是要同時打造
彝族漆器文化對外傳播的窗口和技藝傳承的實踐場
所。除開其作為技藝類非遺必須要展示的選材、制
胎、制漆、繪漆等制作工序外,由于彝族傳統(tǒng)漆器黑、
紅、黃三色雖然厚重、有質感,但也較為暗沉,加之器
型較小、類型相對固定有限,以傳統(tǒng)實物加展板的展
陳手段難以充分傳達出那種來自彝族歷史、土地和
生命深處的震撼之美。經過與展陳設計方的反復溝
通和調整,最后確定的核心展項采用了數字化技術,
提取彝族漆器代表性的傳統(tǒng)紋飾符號和紅、黑、黃色
彩,打造出360度沉浸光影空間,為參觀者帶來疊加
視覺、聽覺的多感官文化體驗。同時,我們還結合彝
文和漆器元素為兩館打造了兼具民族特色和設計感
的IP,極具創(chuàng)意。以這個具體的展項設計為例,我
想強調的是,在喜德縣兩館建設過程中一方面我非
常感佩于喜德縣作為涼山彝族自治州縣域博物館建
設先行探索者的勇氣和信心,對重要的區(qū)域非遺,包
括彝族漆器、畢摩文化、彝族口頭傳統(tǒng)“瑪牧特依”等
的傳承保護,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我
也深刻地認識到,少數民族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迫切
地需要引入更為先進的理念、國際化的視野和新的
技術手段,以“活化”為非遺賦能。
陳平:自2013年開始,我曾經連續(xù)幾年協助貴
州省政府舉辦國際民間手工藝及旅游產品博覽會,
政府搭臺,民間交流,每年都會邀請幾十個國家的手
工藝大師到貴州參展;展覽期間,觀眾、游客非常多。
對于各國手藝人而言,通過展示、買賣、交流自己的
作品與產品,獲取了利益,推廣了自己本民族的文
化,也結交了很多朋友,他們還了解了中國的人文地
理、風土人情,搭建了非常好的文化與產品交易平
臺;對于貴州而言,推薦了本土文化,提升了原有的
省內博覽會的國際影響力、傳播力,從活動質量到內
涵都得到了提升,同時還培育了市場,很多游客每年
都會關心文博會的時間與內容,踴躍來參加。這個
博覽會成為貴州的品牌文化項目。我還協助貴州省
政府去德國、瑞士、捷克等國家舉辦了“貴州民間藝
術歐洲推介會”“貴州大數據德國推介會”等活動,這
都對貴州的旅游海外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
以,文化與旅游,文化遺產作為介質,對于當地旅游
事業(yè)的發(fā)展都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和效果。
宋俊華:非遺是依賴于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交流
來傳承和發(fā)展的精神實踐,親身參與和體驗是非遺
實踐的基本要求,也是非遺傳承保護的最佳方式。
建立非遺傳承體驗設施、場所,創(chuàng)造條件讓非遺傳承
人群、游客參與體驗非遺實踐,是推動非遺保護的重
要措施。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規(guī)劃》明確指出,要建立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
產館為代表的非遺傳承體驗設施體系,并把其作為
“十四五”期間的重要工程。
除了建設非遺傳承體驗設施,開發(fā)品牌性的非
遺體驗活動,也是推動非遺傳承保護的重要措施。
文化和旅游部推動的非遺進校園優(yōu)秀案例、非遺旅
游線路等的評審,就是一種增強學生、游客非遺體驗
的有效措施。我國各地開展的非遺虛擬場景體驗、
非遺研學項目,也都是非遺體驗的生動方式。
張朝枝:從剛才大家的討論可以看出,非遺本身
就是活態(tài)存在,合理利用本身就是一種遺產保護形
式;旅游是非遺保護傳承的一種特色場景,但所有的
利用都應該建立在了解可能的負面影響基礎之上。
由于非遺的類型眾多,進行合理利用時的方法也不一
樣,利用的場景也不一樣,但無論哪一種方式或者場
景,恰當地借助新技術、新方法正成為一種可能路徑。
話題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才培養(yǎng)與
科學研究
張朝枝:目前非遺話題非常熱門,但相關的研究
與人才卻仍然缺乏,作為非遺的教育與科研人員,大
家覺得我們目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李菲:在科研工作方面,需要做的實在太多,包
括前沿動態(tài)、理論對話、本土價值挖掘、數據資源、實
地田野等,從宏觀到微觀,不一而足。幾乎每個領域
都有大量急需推動的工作,并且同等重要。所以需
要呼吁旅游、歷史、人類學、媒介傳播、數字人文等多
學科、跨學科的研究者都來積極參與,各自發(fā)揮自己
9
李 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利用的若干問題探討 思辨爭鳴
的長項,形成合力。
作為教育者來說,我覺得目前最需要做的還是
激發(fā)青年一代對非遺事業(yè)的熱情。世界遺產保護運
動的核心觀念是將過去的遺產經由當代的我們之手
傳遞給未來的“世代”。這清楚地強調了遺產的未來
面向,也要求我們在教育傳承過程中不僅了解青年
一代的認知方式,還要能共情青年一代的情感方式。
教育傳承中的非遺,絕非僅僅是知識內容和實踐對
象,還應該是一種重要的情感經驗方式———包括維系
傳統(tǒng)的根基性情感,如好奇、感動、溫暖、傷感,等等。
情動,而后思動、行動。這樣說雖然有些務虛,但我覺
得這是非遺傳承保護中最為根本的動力之一。
陳平:我希望非遺保護領域的學者除了理論研
究與學術研究,能夠更多地參與到社會實踐與社區(qū)
互動的工作中來,將自身研究的內容與社會的發(fā)展
結合起來,做一些行之有效、身體力行的帶頭工作,
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保護的作用,特別是方式、方
法,功能與意義,很多學者都在做,也都在積極參與。
宋俊華:作為非遺教育與科研人員,我們目前最
需要做的是解讀和宣傳非遺保護的內涵與意義。非
遺保護的核心內涵和根本意義就是啟發(fā)和增進人的
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在此基礎上實現文化平等和
代際公平,以此推動人類社會和諧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切所謂的非遺“活化”利用、非遺旅游都應該以啟
發(fā)和增進人的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為前提,每個社
區(qū)、群體,只有建立起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覺、自
信和自強意識,他們才能自覺承擔非遺活化“利用”、
非遺旅游開發(fā)的使命。
非遺保護內涵與意義的解讀和宣傳,不是單純
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家非遺保護政策、法規(guī)的
解讀和宣傳,而是對非遺保護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系
統(tǒng)闡釋和傳播,所以非遺研究工作者需要建立專門
的非遺團隊、學科、課程、教材,有目的有計劃地系統(tǒng)
研究和教學,并把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相結合、把思
想與行動統(tǒng)一起來,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非遺理論體
系和非遺保護實踐模式,讓非遺真正承擔起啟發(fā)和
增進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的使命,以實現非遺的活
態(tài)發(fā)展和科學利用。
張朝枝:對非遺學習與研究的年輕人,能否請各
位給點建議,或者推薦幾本書,或者推薦幾個必須了
解的案例,或者給幾個發(fā)展方向?
李菲:“非遺”很年輕,這意味著年輕人和前輩學
者同樣置身于方興未艾的世界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
產保護運動之中,同樣面對經驗世界,面對風起云涌
的理論浪潮,面對非遺保護運動未來的確定性和不
確定性。這同時也意味著相比于傳統(tǒng)學科,非遺研
究的學術代際壁壘沒那么森嚴。這就給從事非遺學
習與研究的年輕人提供了比較好的機會和氛圍。包
括我自己作為不那么年輕的“年輕人”,能在這個領
域取得一些微不足道的學術收獲,也得益于此。
所以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體會:其一,一
定要形成跨學科的視野和方法。這跟人類學所強調
的非遺內在的文化“完整性”密切相關。在人類學視
野中“完整性”是牽動“真實性”“可持續(xù)性”等一系列
議題的一個核心紐結所在。其二,在理論研究的同
時,有機會盡量參與非遺田野調查、申報、保護、活化
傳承的社會實踐工作,在生活的“活水”中、在“上手”
的實踐中才能真正理解非遺是如何“活”出來的道
理。有了這個基礎,才談得上有理論研究的本土脈
絡、深度和創(chuàng)新。其三,我回想起十幾年前徐藝乙老
師對我講過的一席話:不僅要能研究“非遺”,還要知
道一旦拿掉“非遺”這兩個字,我們還能說些什么。
以此與大家共勉。
陳平: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各國民眾相互了解
與文化互動十分重要,特別是在后疫情時代,傳統(tǒng)藝
術形式也面臨挑戰(zhàn),應該注重藝術節(jié)與各種藝術展
示活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借助互聯網、新媒體與
自媒體等新的傳播渠道與途徑,用更加開放與包容
的態(tài)度來迎接時代的變化。青年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發(fā)
展具有傳承價值與創(chuàng)新能力。希望有更多來自不同
國家和地區(qū)的民間藝術家共同努力,用相互尊重、相
互理解、相互促進的初心,來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fā)
展。忽略性別、種族、語言和宗教的差別,彼此理解、
彼此尊重,珍視合作機會,讓更多的民間藝術、團體
和個人能夠被看見、被重視,共同為人類文明的進步
而努力。
宋俊華:對剛開始接觸非遺的青年人,我認為要
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結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
化遺產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倫理原則》《保
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化公約》和我國的《中華
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公約、法規(guī)、文件,
正確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和意義,要充
分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啟蒙內涵對增
進人的文化自覺、自信、自強及對推動文化平等、代
際公平的意義。
10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二是要從代際傳承的活態(tài)文化遺產的角度認識
我們身邊的非遺項目,以確保其生命力的使命感來
推動非遺的創(chuàng)造性轉變、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讓每個非遺項
目都能夠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三是要從文明交流互鑒的角度認識不同社區(qū)、
群體、民族和國家的非遺項目的交流互動,要從構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認識非遺保護對整個人類的
意義。
四是要用辯證發(fā)展和以人為本的觀點認識非遺
傳承保護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要對非遺保護充滿
自信,要相信傳承人群依法對非遺保護方向的選擇。
張朝枝:非遺人才培養(yǎng)與科學研究依然任重道
遠,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和有志之士投身這個領域,
為中國非遺事業(yè)發(fā)展共同努力。
從大家的討論可以看出,雖然大家對非遺的概
念與內涵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大家都一致認為,
應該根據遺產的類型特征來選擇不同的保護傳承方
法,具體的執(zhí)行政策中要充分考慮傳承人的差異性
加以區(qū)別對待。非遺本身就是活態(tài)遺產,活化是非
遺保護的應有之義,旅游作為非遺合理利用的一種
場景或者方式,也應該遵循非遺保護傳承的自身規(guī)
律。也正因為非遺保護傳承的復雜性,目前相應的
人才培養(yǎng)與科學研究都還比較缺乏,未來希望有更
多的青年人加入。
DiscussionontheConservation,Inheritanceand
TourismUtiliz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LiFei
1,ChenPing
2,SongJunhua
3a,YuanLi
4,ZhangChaozhi
3b
(1.InstituteofChinesePopularCulture,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44;
2.CulturalHeritageCreativeIndustryResearchInstitute,Jinan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
3.a.ResearchCenterofChines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b.TourismCollege,Sun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4.ChineseNationalAcademyofArts,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Inresponsetotheincreasingatten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conservationandutilization,
expertsfromdifferentdisciplinariesareinvitedtodiscussontheconcept,connotations,andwaysofutiliz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heconclusionisthatalthoughthe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andrelevantlawsinChinahavedefinedtheconceptandclassificationof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heconceptualconnotationsandclassificationsarestilldynamicallychanging
inboththeoryandpractice,soitneedstobecarefullydefinedaccordingtospecificusagegoals.Basedon
thedynamicnature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urismisnotanalienenvironmentfortheconservation
andinheritance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butratheranenvironmenttha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willinevitablyfaceinitsowndevelopmentprocess.Theintegr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to
tourismoritsutilizationbytourismisessentiallyaquestionofhow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djustsits
relationshipwiththeenvironment.However,duetothediversityoftypes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andthedifferentenvironmentsinwhichtheyexist,theirsurvivalmodesandfunctionswillvary,andconservation,inheritance,andutilizationmethodsneedtobedeterminedaccordingtothesituationandcontext.
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conceptandconnotations;types;tourismutilization
[責任編輯:呂觀盛]
11
李 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利用的若干問題探討 思辨爭鳴
2023年5月
第16卷 第3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3027
http://gllylt.cbpt.cnki.net
【中國旅游學家學術思想史研究】
編者按: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旅游學術研究肇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經過四
十余載的發(fā)展,現已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仡櫄v史,可以發(fā)現一大批有識之士艱苦卓
絕、勇于探索,為創(chuàng)建中國本土旅游學科體系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旅游學人開疆拓土,守正創(chuàng)新,
建立并完善了旅游學科體系,出版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的學術成果,為中國旅游行業(yè)培養(yǎng)了一大批
優(yōu)秀接班人,為旅游學科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們是科研報國的真實踐行者,他們的學術人生
和學術思想是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激勵后續(xù)學者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創(chuàng)造更大的輝煌。但需要指
出的是,這一代“旅游學人”大多年事已高,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重要的歷史記憶可能正在淡去。
為記錄和保存他們珍貴的個體記憶,《旅游論壇》從2023年起,開設“中國旅游學家學術思想史研
究”欄目,對新中國第一代“旅游學人”的學術人生和學術思想進行梳理,以助于勾勒出這一代“旅游
學人”學術研究的基本面貌,為新時代旅游學科高質量發(fā)展奠定更好的基礎。
傳統(tǒng)的學術史研究方法,主要基于文獻、檔案資料進行史料解讀,但常囿于時間久遠等原因,導
致考辨困難且無法完整地呈現真實歷史。口述史是一種基于語言敘述的新興研究方法,它能夠較
為完整、生動地呈現個體或集體的時代記憶,并為解析歷史真實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诖?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王金偉副教授團隊創(chuàng)新性地引入口述史研究方法,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口述訪
談,并結合文獻分析方法,嘗試通過“旅游學人”的口述史研究,呈現中國第一代旅游學人的集體記
憶。王金偉副教授團隊的這一開拓性成果,既是對中國旅游學術史研究的豐富、充實,同時也是對
中國旅游學家珍貴歷史記憶的及時搶救、記錄和保存,對于中國旅游學科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從
2023年第1期開始,本刊連續(xù)刊載王金偉副教授團隊的系列研究成果。本期刊載的是該系列成果
的第三篇“孫文昌先生的學術人生與學術思想”。希望學者們能夠從中汲取學術思想養(yǎng)分并不斷推
陳出新,為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旅游學科高質量發(fā)展貢獻力量。
中國旅游地理學家口述史研究(Ⅲ)
———孫文昌先生的學術人生與學術思想
王金偉1,2,3,李雪松4,趙佳旺1,2,周志華1,2,曹淑婷1,2
(1.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旅游科學學院,北京 100024;2.北京旅游發(fā)展研究基地,北京 100024;
3.中國科學院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4.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 管理系,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12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國際交往中心智庫建設促進經費”(21110008000)資助。
[收稿日期]2022-06-06;[修回日期]2023-05-05
[作者簡介]王金偉(1983-),男,四川綿陽人,博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地
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 地 理、紅 色 旅 游、旅 游 口 述 史,E-mail:wangjw239@163.com;李 雪 松
(1988-),男,河北秦皇島人,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管理系助教、國家高級導游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紅色旅游,Email:990449056@qq.com;趙佳旺(1997-),女,河北秦皇島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主
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旅游政策,E-mail:zhaojiawang1021@163.com;周志華(2000-),男,山西運城人,北京第二外國語
學院旅游科學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紅色旅游,E-mail:hazelhua05@163.com;曹淑婷(1999
-),女,安徽安慶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旅游政策,E-mail:
15855616993@163.com。
[摘 要]中國旅游地理學科肇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第一代學人通過不懈努力、開拓創(chuàng)新,奠定
了學科發(fā)展的堅實基礎。文章基于口述史研究法和文獻分析法對中國旅游地理學科的重要奠基人
孫文昌先生的學術成長經歷、旅游地理研究歷程進行了系統(tǒng)回顧,并對孫文昌先生的學術思想和治
學精神進行了整理。通過研究發(fā)現,孫文昌先生淡泊名利、潛心治學,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旅游院系(青島
大學旅游系)和全國性學術共同體組織(區(qū)域旅游開發(fā)研究會),對旅游地理學科體系進行了奠基性
研究和實踐。在長期探索中,孫文昌先生形成了“胸懷祖國,服務人民”“嚴謹治學,精益求精”“學科
交叉,兼收并蓄”“重視人才,海納百川”等治學精神和學術思想,成為留給學界的寶貴精神財富。本
研究旨在為全面理解中國旅游地理學科的發(fā)展脈絡提供一個棱鏡,為中國旅游史及旅游學術史研
究提供一種基于“口述”的新視角。
[關鍵詞]旅游學術史;旅游地理;思想史;旅游教育;口述史;孫文昌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784(2023)03-0012-13
0 引言
旅游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旅行游覽、休憩療養(yǎng)、康
樂消遣同地理環(huán)境以及社會經濟發(fā)展相互關系的一
門學科[1]1。1930年,McMurry發(fā)表了《游憩用地》
(Theuseoflandforrecreation)一文,成為旅游地
理學的開端之作[2]。中國學界于20世紀70年代末
開始系統(tǒng)研究旅游地理學[3]43。經過40余年的發(fā)
展,中國旅游地理學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一
系列重要成果?;仡欀袊糜蔚乩韺W的發(fā)展歷程,
可以將其分為以下3個階段:初創(chuàng)階段(1979—1989
年),旅游地理學界通過認真思考和探索,基本明確
了旅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內容、方向和路徑,為中
國旅游地理學科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4]19;拓展
階段(1990—1999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日趨深入和
現代旅游業(yè)的加速轉型,旅游地理研究和專業(yè)教育
得到快速發(fā)展,研究內容也逐漸向社會熱點、產業(yè)需
求方面轉變[5]91;深化階段(2000年至今),伴隨著中
國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旅游地理研究不斷深化,研究
內容和研究方法日益多元,突破性研究成果不斷涌
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我國旅游地理學者
在完善中國“本土化”旅游地理學理論的同時,發(fā)表在
國際刊物上的成果越來越多,國際影響力也越來越
大[6]4,為世界旅游學科發(fā)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口述史的發(fā)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40年代的
歐美。它是一種以搜集和使用口頭史料來研究歷史
的方法[7]5。我國學術界對于口述史學理論和方法
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8]11,隨后呈現快速發(fā)
展之勢?,F如今,口述史在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
教育學等學科領域得到廣泛運用,業(yè)已成為傳統(tǒng)史
學研究的重要補充。鄭玉飛和顧明遠運用口述史研
究方法從個體成長歷程中探究中國教育的歷史變
遷[9-10]
;周曉虹等通過口述訪談探索了中國社會學
40年來的重建之路、本土化方向,進一步加深了對
中國社會變遷及改革開放的 認 識[11]
;徐 杰 舜 等 以
“口述歷史”方式對中國人類學發(fā)展進行研究,展示
了中國學者進入人類學領域的轉折過程與經歷、人
類學本土化與中國化的努力等[12]。近年來,口述史
方法也引起了旅游學術界的關注,學者們通過引入
口述史研究方法對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中的重要問題進行
了歷史性回顧[13-16]??谑鍪费芯糠椒ㄒ殉蔀橛行?/p>
填補歷史記載空白、彌補文獻史料不足的重要手段,
是旅游學術史中重要研究方法。
孫文昌先生,1934年生于吉林省雙陽縣(現為
長春市雙陽區(qū)),是中國旅游地理學家奠基人之一、
現代 旅 游 開 發(fā) 學 創(chuàng) 始 人 之 一,著 名 旅 游 教 育 家。
1958年,孫文昌先生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系,
并留校任教。1979—1980 年,前往北京大學進修,
跟隨陳傳康先生從事旅游地理研究工作。1986年
冬,組 織 開 辦 “東 北 三 省 旅 游 干 部 培 訓 班”。1988
年,進入青島大學并籌辦、創(chuàng)建旅游系,成為山東省
最早的旅游專業(yè)院系。1989年,孫文昌先生與陳傳
康先生等一同創(chuàng)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研究會”(現為中
國區(qū)域科學協會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專業(yè)委員會),成為全
13
王金偉等:中國旅游地理學家口述史研究(Ⅲ) 中國旅游學家學術思想史研究
國有重要影響力的旅游學術團體之一。孫文昌先生
先后完成了多項產生重要影響的科研項目、編著出
版多部專著、發(fā)表論文數十篇。此外,孫文昌先生還
先后主持“長白山區(qū)域旅游總體規(guī)劃”“輝南龍灣旅
游規(guī)劃”“青島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qū)旅游規(guī)劃”等
旅游規(guī)劃項目。其中,“長白山區(qū)域旅游總體規(guī)劃”
獲1988年吉林省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成為旅游規(guī)劃史
上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項成果。
1 研究方法與史料來源
口述歷史是通過記錄訪談的形式,收集記憶和
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的一 種 史 學 分 支 學 科[17]。
本文主要采用口述訪談方法收集史料,同時采用文
獻分析法開展研究,以保證口述史料的真實性和可
靠性。本研究的口述訪談經歷了訪談前的準備、正
式訪談、訪談后的口述資料整理3個階段。
首先,筆者通過查閱現有相關文獻資料對孫文
昌先生的個人經歷、學術研究等進行較充分的了解,
并對其相關研究領域進行了全面分析和整理歸納,
力圖找出關鍵時間節(jié)點和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進而
以問題為導向從孫文昌先生學術成長、旅游地理研
究歷程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制定詳細的訪談提綱。在
此基礎上,筆者于2021—2023年多次對孫文昌先生
進行系統(tǒng)訪談,其主要內容如表1所示。訪談過程
全程錄音和錄像,并進行了重點記錄。
表1 口述訪談的主要內容
序號 訪談時間 訪談重點
1 2021-05-15 學術成長歷程
2 2021-05-16
旅游地理研究歷程、旅游規(guī)劃重點
案例
3 2022-02-19 旅游地理研究歷程、旅游學術理念
4 2022-02-20 旅游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
5 2023-02-26 補充調研
而后,筆者將錯綜復雜的口述史料按時間順序
和主題進行整理分類,并梳理出“歷史”事件的發(fā)展
過程。在對口述史料進行整理分析的過程中盡量采
用孫文昌先生的原始口述話語,以保持史料的原真
性。整理訪談記錄的過程,也是發(fā)現問題的過程。
對于那些在訪談現場難以發(fā)現的空白、漏洞等問題,
筆者進行了回訪,并與孫文昌先生一同考證和核實,
以確保口述史料的可靠性。此外,為了保證口述史
料的可信度,本文在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同時采
用了文獻分析法展開研究。研究資料主要包括旅游
地理學相關歷史資料、孫文昌先生論著、相關學者的
研究成果以及第三方對孫文昌先生的采訪報道資
料,希望能夠從已被確認的文獻和他人的資料中找
到更多的歷史印證。
2 學術成長經歷
興趣是人生中最好的老師,讓人們選擇一條真
正屬于自己的路。孫文昌先生幼年的生活經歷,讓
他對鄉(xiāng)土田野風光有著獨特的體會,進而使其對火
山、湖泊等地理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最終帶領他
走上旅游地理研究的道路。
1934年,孫文昌先生出生在一個地道的農民家
庭。1936年,由于旱災,孫文昌先生一家搬遷到黑
龍江省北安縣(今北安市),他回憶道:“我家是一個
地道農民家庭,是佃農,沒有房子,沒有地,全憑勞
動,靠租地、租房子生活。當時家庭生活極度困難,
一家人常常為吃不飽飯而犯愁。在我3歲那年,一
家人逃荒到北安,落戶在北安城西的一個農村。北
安在大平原北部,開發(fā)較晚,農民的日子還比較好
過。”孫文昌先生雖然是家中最小的一個孩子,但他
經常會幫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這個過
程中,他對美麗的田野風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
說:“我8歲那年上學,利用寒暑假放牛、放豬,(這使
我)充分領略了大甸子(注:水草豐茂的地方)的田野
風光。一到夏天,綠草如茵,鳥叫蟲鳴,各色野花競
相開放。田野里麥浪滾滾,一望無際,真是既好看,
又好聽! 讓人享受不盡的天然恩賜!”對田野風光的
深刻體會,激發(fā)了孫文昌先生對周邊鄉(xiāng)土地理景觀
的探索興趣?!拔覐男【蜕朴谟^察,動腦筋,印象里
往我家西南方向看,能看到在大平原上聳立著青色
如屏的二克山和東北方向的五大連池群峰。聽大人
講述這座山的形成過程和美麗的傳說后,不禁讓人
14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產生遐想,萌發(fā)將來要去探索的沖動。也正是這些
美好的景物,和我對大自然的偏愛,引導我最終走入
了地理家族,走上開創(chuàng)旅游地理學之路?!?/p>
伴隨著對田野風光和地理景觀的興趣,孫文昌
先生結束了他的小學生活。1947年,孫文昌先生以
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黑龍江省立北安高師高初兩級中學
(簡稱:北安高師中)的初中部,他回憶道:“我從小學
四年級直接上的中學,沒念五年級和六年級,那時候
叫‘優(yōu)級’。黑龍江省會北安(注:當時北安為黑龍江
省省會城市)成立一個‘北安高師中’,這里頭有個初
中部,那時候還考試發(fā)榜,我記得當時有200多人考
試,我是考第14(名),然后就被錄取了,錄取后還有
面試?!边M入初中后,孫文昌先生學習認真刻苦,為人
忠厚老實,深受老師、同學們的喜歡。但由于家里生
活困難,他曾一度險些輟學。好在有學校、老師的幫
助,他得以順利完成中學階段的求學。他說:“我初
中念了1年,可是由于家里拿不起學費,第二年爺爺
把我送到了北安四道街麻花鋪當學徒。后來在老師
的幫助下,校長特批我享受供給制,就是吃、住都是
免費,書本費也是學校資助?!?948年,北安高師中
全部撤銷改為以培養(yǎng)小學教師為宗旨的北安師范學
校。因此,孫文昌先生也隨之轉入北安師范學校繼
續(xù)就讀。
1950年,孫文昌先生從北安師范學校畢業(yè),被
分配到德都縣(今五大連池市)的一所小學當老師,
教授小學地理課程。他回憶道,“當時人們會產生疑
問:你家在北安,怎么把16歲的少年分配到百里之
外消息閉塞的蒙古大屯(德都縣)呢? 其主要原因,
出于我對事物的好奇,我認為德都有山、有水、有古
城墻、有美麗的傳說,尤其對五大連池歌謠和故事最
感興趣。歌謠說,‘德都縣,舊古城,連池有五座,名
山十二峰。寶珠出何處,藏在北海中?!敃r自己所
學知識有限,給學生們主要講五大連池故事和傳說
……。但即便這樣講授,學生們依舊非常感興趣。
可以說,我是把五大連池引入課堂的第一人?!痹诮?/p>
授知識的同時,孫文昌先生也不忘學習,提升自我。
“因為我歲數小且學習又比較好,(所以)老師很喜歡
(我)。我初中畢業(yè)時的班主任對我說:‘(你)年歲小
就參加 工 作,這 是 個 損 失。你 要 記 住 到 工 作 崗 位
(也)要學習,要工作中學習、學習工作不斷提高,在
工作上提高自己。’所以老師這幾句話我一直牢記,
在工作崗位上,一直堅持學習,白天上班,晚上看書,
學習高中的數學、語文這兩科?!睂O文昌先生勤奮努
力、刻苦鉆研,并立志進入大學繼續(xù)深造。
通過不懈努力,1954年孫文昌先生考上了夢寐
以求的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系,開始系統(tǒng)地了解和學
習地理知識。至于為什么選擇東北師范大學,并繼
續(xù)學習地理科學,這當中有一段趣事?!?在考入東
北師范大學之前)當時我還在德都當老師的時候,
(黑龍江)省教育廳廳長組織中學地理老師到五大連
池去考察,帶隊的是陳增敏教授??疾焱昊貙W校休
息的時候,我們聽說學校來了一位東北師范大學的
教授,都非常好奇,就過去圍觀,為此還被教育科長
批評了一頓,說我們不懂禮貌。當時我暗暗下決心
要成為一位像陳增敏教授一樣令人尊敬的學者。結
果第二年我就考上了東北師范大學,在迎新晚會上,
第一位介紹的教授就是陳增敏教授,我非常激動。
迎新晚會結束后,我碰到陳增敏教授和他說,去年您
在德都學校帶隊考察,其中圍觀學生中就有我,陳增
敏教授哈哈大笑?!标愒雒艚淌谑腔鹕窖芯款I域的大
學問家,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幽默風趣,很快兩人就
熟絡起來。在陳增敏教授的帶領和影響下,孫文昌
先生開始走上了地理研究的道路。他說:“大學期間
印象最深的就是研究火山,在導師陳增敏教授的帶
領下,我重點研究火山,長白山火山、鏡泊湖(火山)、
龍灣(火山湖),還有阿爾山(火山)。當時我反復讀
陳增敏教授的一篇文章《德都五大連池火山地區(qū)初
步看法》① ,通過這篇文章我知道五大連池14座火
山是現代火山群,這也增加了我對火山研究的興趣。
在德都,那時有12座名山,它們叫‘12名山’。一般
山的山勢都層巒疊嶂的,可是德都的山都是孤立的。
老師就講,這山是火山五大連池! 這湖泊是由于火
山噴出的巖漿給堵了,把一條河堵成三段,就形成了
5個湖。老師一講,學生的興趣就來了,所以我在學
習過程當中,特別對地質感興趣?!痹诖髮W期間系統(tǒng)
地學習了地理學知識后,孫文昌先生的知識儲備逐
漸豐富,這為其日后從事旅游地理研究奠定了堅實
的基礎。“大學學習由于我對各個學科比較認真,在
課程學習中,比如地質地貌、水文、氣候等我都不陌
生,所以研究旅游資源,對我來講不是什么難題,到
15
王金偉等:中國旅游地理學家口述史研究(Ⅲ) 中國旅游學家學術思想史研究
野外能看明白。再加上老師的指導,所以在對旅游
資源的研究過程中,就比其他學科的一般學者多了
一種能力,野外能力比較強,這也為自己以后的研究
打下了基礎?!?/p>
個人的興趣指引和學校的專業(yè)培養(yǎng),使得孫文
昌先生在地理專業(yè)知識和科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
步,這也為他日后留校任教并開拓創(chuàng)建旅游地理學
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 開拓建設旅游地理學科
3.1 開創(chuàng)旅游教育新局面
3.1.1 教授旅游地理知識
1958年,孫文昌先生從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系畢
業(yè)后,留校任教。而他第一次登上講臺卻是在吉林
農業(yè)大學。他回憶道:“吉林農大當時很簡單,一個
教學樓,一個宿舍,還有一個餐廳,就這3個建筑。
我過去給講課,有時候騎自行車去,有時坐班車去。
農大要開一個農業(yè)氣象系,講自然地理。學校領導
找到我,因為這份工作比較辛苦,歲數大的去不了,
就選擇年輕的,我正好專業(yè)學這個方向,就讓我過去
講課。從1960年開始,講了半年,而講課的教材就
是陳傳康先生編寫的教材。我當時雖然年輕,但系
主任非常尊重我,對我的整體評價也很高?!蓖瓿杉?/p>
林農業(yè)大學的授課任務,孫文昌先生開始從事東北
師范大學本科生的教學工作。他回憶道:“在東北師
范大學主要給本科生講課,我開始在自然地理教研
室,研究景觀學。我開的課程叫‘自然地理’,(當時)
東北師范大學的老師還比較多,一門課,兩三個人負
責,這門課我和景老師(景貴和)兩人負責,那時候我
們講一門課往往需要備課半年,也可能備課備了一
年,條件很充足。剩余時間自己用,比如景老師領著
我,還有一位年輕老師,應該3個人,除了講課以外,
我們去旁聽化學課程,因為(地理學)里面講的很多
東西和化學有關?!?/p>
1979—1980年,孫文昌先生到北京大學進修。
在進修過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對其日后進入旅游領
域產生重要影響的人———我國著名旅游地理學家陳
傳康先生。他回憶道:“在北大進修中我對旅游產生
了興趣并寫了文章。陳傳康先生是我的老師,我很
贊賞他的學術觀點?!睂O文昌先生在《鐘愛山水 獻身
教育:孫文昌文集》中寫道:“我國從地理學界轉向旅
游研究的第一人,就是北京大學陳傳康教授,他于
1980年在《地理知識》刊物上連續(xù)發(fā)表了3篇文章,
揭開了旅游地理、旅游開發(fā)研究的序幕。當時,我正
在北大接受陳教授的指導,進修《綜合自然地理》,我
也就 自 然 地 走 向 旅 游 學 的 研 究 道 路 上 來。同 年
(1980年)我在《東北師大學報》上發(fā)表了《五大連池
地區(qū)火山自然地理景觀》一文,又在《自然資源》雜志
上發(fā)表了《廬山旅游資源》一文。如果說前者基本屬
于地理學范疇,而后者完全屬于旅游學研究內容,我
就在這不知不覺中,步入了旅游學研究領域?!雹?可
以說,陳傳康先生既是孫文昌先生在北京大學進修
期間的老師,同時也是孫文昌先生的摯友。他們一
同學習并開拓創(chuàng)立了旅游地理研究的最早研究范
式,成為中國旅游地理學科的重要奠基人和開拓者。
同時,為了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孫文昌先生于1982年在
東北師范大學開設“旅游地理”課程?!巴饷媛糜螛I(yè)
在興起,又有陳傳康先生的指導,再加上我個人有興
趣,就開了這門‘旅游地理’課程。我有一些學生正
是聽了我的這門課,最后走上了研究旅游地理的道
路?!痹趯O文昌先生的指導和影響下,殷紅梅、田紅、
郭偉等一大批學生現已成為旅游領域的中堅力量。
除了給在校學生教授旅游知識,孫文昌先生還
于1986年開辦了針對旅游管理者及相關從業(yè)人員
的培訓班———東北三省旅游干部培訓班。這是當時
東北地區(qū)第一次開展如此大規(guī)模的旅游教育培訓活
動,具有標志性意義。培訓班的師資主要來自東北
師范大學地理系以及吉林省旅游局和黑龍江省旅游
局的相關管理者,授課內容主要涉及旅游資源保護
與開發(fā)、旅游法律法規(guī)、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等。他回憶
道:“辦了東北地區(qū)旅游干部培訓班,受訓人員主要
是東北和內蒙古自治區(qū)的東四盟(呼倫貝爾市、興安
盟、通遼市、赤峰市4個盟市)旅游干部,這次培訓吉
林省旅游局很重視,是在東北師大辦的。當時培訓
班,(使得)東北三省加上內蒙古四盟旅游干部第一
次受到‘旅游’的洗禮:第一個,知道什么是旅游。第
二個,怎么搞旅游開發(fā)? 第三個,如何促進東北地區(qū)
旅游干部的旅游協作? 我在會上除了講課以外,還
做了一個學術報告———《東北地區(qū)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應
走區(qū)域聯合的道路》。吉林和黑龍江做得非常好,促
進區(qū)域合作,當時都有下邊基層干部負責這個事情。
16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旅游干部都比較活躍?!睎|北三省旅游干部培訓班為
拓展學員的旅游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東北地區(qū)旅游主體
力量、加強區(qū)域間的旅游協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孫文昌先生在旅游教育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視培
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他說:“愛國不是喊出來的,是
實實在在做出來的。老師應該潛移默化地把愛國的
思想融入教學整個過程中,課程內容要講深講透。
比如你講這一點,中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種類多
樣,還有一些特殊的景觀,如張家界、嶂石巖、丹霞
山、九寨溝、桂林山水、火山山水等。中國這些東西
要從旅游角度研究透,這就很不容易,一生也研究不
完。歷史那就更多了。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
或者更早,這些歷史在世界上來講也是少有的。所
以這些東西如果深入人心,你不用宣傳制度,不用喊
口號,他就會自然地對國家產生熱愛的感情?!睂O文
昌先生將這些教育教學經驗編寫形成了《教學中進
行愛國主義教育》一文,并榮獲1987年東北師范大
學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
3.1.2 創(chuàng)辦青島大學旅游系
1988年,青島大學旅游系正式成立,成為山東
省第一家開辦旅游專業(yè)的高等院校。孫文昌先生和
青島大學結緣,要追溯到1987年關于“青島大學是
否要建旅游系”的論證工作。他回憶道:“當時青島
市的大學主要是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大學是專業(yè)搞
海洋,不(專門)負責青島的各個事業(yè)發(fā)展。所以青
島急需建立一所為青島市發(fā)展的大學。當時青島大
學副校長(原東北師范大學副校長)陳彬同志建議,
青島大學應定位為一所外向型大學,應建立旅游、國
際關系、外貿三個專業(yè)。后來校領導開會商討后交
給他來主抓。因陳彬同志對我比較了解,就動員我
過來負責旅游系的具體籌辦工作?!?/p>
為此,1988年12月,孫文昌先生受邀正式加入
青島大學,并承擔起創(chuàng)建旅游系的重任。“旅游系是
1988年成立的,當時只能辦???辦3年以后才能
辦本科,因此來到青島大學的很多教授本來都可以
帶碩士、博士,結果到這里來不能帶研究生。我當時
還在東北師范大學帶有3位研究生:郭偉、田紅和殷
紅梅,他們1991年畢業(yè),我過來(青島大學)了,所以
他們就隨我一起過來了,這也是我?guī)У淖詈笠粚醚?/p>
究生?!备鶕?984年全國旅游局長會議提出的“整體
設想、布局和長遠規(guī)劃”“從接待型變成開發(fā)建設旅
游資源”的思想以及1986年國務院旅游工作會議上
確定的開發(fā)建設七大旅游區(qū)和15條旅游線的建議,
青島大學明確了飯店管理、旅行社業(yè)務和旅游開發(fā)
3個專業(yè)教學方向。由于建系之初多名教師擁有豐
富的地理學、旅游資源學背景,因此青島大學旅游系
將旅游開發(fā)專業(yè)作為主攻方向。“有地理背景的老
師算上我有4位,有2個研究生,一個是王平,一個
叫田克勤。王平是東北師大研究生,是我的學生,一
直跟我搞旅游;田克勤是華東師大研究生,再加上張
教授(張力果),總共4位老師?!苯涍^孫文昌先生以
及各位老師的不懈努力和奮斗,青島大學旅游系得
以初步建立。
由于當時青島的旅游市場急需的是飯店管理人
才,所以孫文昌先生為順應市場需求,積極調整專業(yè)
方向。他回憶道:“經過(對青島旅游企業(yè)和第一期
畢業(yè)生的)調研,我們發(fā)現當時青島旅游市場最缺少
的就是飯店管理人才,所以我們就及時調整專業(yè)方
向,為青島旅游市場積極培養(yǎng)飯店管理人才。這樣
就贏得了市旅游局和旅游企業(yè)的認可,我們的畢業(yè)
生就業(yè)非常好,非常受歡迎,青島大學旅游系也逐漸
有了名氣。因此,辦學方向要服從產業(yè)的發(fā)展?!睂O
文昌先生帶領的青島大學旅游系順應旅游市場需求
主動調整了專業(yè)方向,為青島市乃至山東省旅游業(yè)
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
1990年,隨著青島市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為滿
足旅游市場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青島大學旅游系開
始招收本科生。
另外,在主攻飯店管理專業(yè)方向的同時,青島大
學旅游系仍堅持旅游資源開發(fā)課題的研究。1989
年,張力果教授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國海岸帶
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1989年,孫文昌先生在旅游座
談會上首 先 提 出 青 島 創(chuàng) 辦 “啤 酒 節(jié)”的 建 議;1991
年,孫文昌先生邀請中國臺灣地區(qū)高層次學者來訪
大陸,并主持了首次青島海峽兩岸旅游觀光研討會,
引發(fā)各界的廣泛關注。
在教學過程中,孫文昌先生倡導理論與實踐相
結合的理念。他認為,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
也應得到實踐鍛煉,這樣才能增強就業(yè)競爭力。因
此,孫文昌先生積極對接青島各旅游飯店、景區(qū),為
學生的實習工作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他回憶道:“實踐操
作方面,當時我和海天大酒店有一個合作關系,合作
17
王金偉等:中國旅游地理學家口述史研究(Ⅲ) 中國旅游學家學術思想史研究
關系(是)什么樣的呢? 第一個,允許我的學生和老
師到你(海天大酒店)那實習;第二個,我畢業(yè)的學
生,你可以優(yōu)先選擇。旅游局在這方面做了兩家合
作協調工作。所以海天大酒店和青島大學旅游系合
作得非常好。”青島大學旅游系與海天大酒店簽訂了
《青島大學和海天大酒店關于辦學和人才培訓合作
協議書》,使得海天大酒店成為青島大學旅游系校外
固定的教學基地。此外,孫文昌先生還開創(chuàng)性地帶
領學生投入初創(chuàng)酒店的開業(yè)籌備和運營管理中。他
回憶道:“(山東省)東營(市)的旅游局局長對我們旅
游系比較熟悉,東營市當時還沒有一家星級酒店,后
來就決定建第一家三星級酒店,酒店就交給我們旅
游系來籌建。(1992年6月開始)從裝修、招工培訓
到開業(yè),都由青島大學負責。我就派兩個老師帶領
本科學生一個班到那去籌建。我安排的兩位老師一
個任經理,一個任副經理,學生根據個人能力,任部
門經理,負責酒店前期的運營。這樣老師和學生得
到實踐鍛煉,增強了管理和服務本領。這在山東省
是第一份的,是最受歡迎的。至此青島大學旅游系
的名氣也打出去了,之后有旅游的事都找青島大學
旅游系。”在這個過程中,青島大學旅游系全體師生
在酒店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得到提升。同時,
在青島大學旅游系與東營市政府的共同管理下,這
一初創(chuàng)酒店也較早進入到科學化、標準化的管理模
式中。
在教學管理工作方面,孫文昌先生努力提高教
學質量。他回憶道,“在旅游教育當中,我主要抓三
點:第一,基礎要打牢。第二,實踐能力要強。你講
飯店管理,那你得會管理。管理一個現代的飯店,不
是招待所。第三,是涉外專業(yè),所以外語工具很重
要。當時就我一人能上專業(yè)課,別人上不了,怎么
辦? 外請老師,請什么樣的? 寧可多花點錢請第一
號人物,比如旅游經濟請黃輝實先生、王立綱先生,
旅游學課程請南開大學的申葆嘉先生來講。所以我
們的學生學的知識都是國內一流的知識,對學生培
養(yǎng)大有幫助,因而我們的學生雖然是??粕?但起點
都比較高?!?/p>
孫文昌先生為青島大學旅游系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打
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中國旅游教育事業(yè)的發(fā)
展作出了杰出貢獻。如今青島大學旅游系已發(fā)展為
青島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成為中國旅游專業(yè)
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搖籃,擁有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地理科學等多個專業(yè),涉及本科、碩士、博士多個層
次。同時,其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也都取得
了卓越成就,成為中國旅游教育領域的佼佼者,在行
業(yè)具有重要影響。
3.2 開拓旅游地理教科研新領域
孫文昌先生廣泛涉獵自然地理學、旅游地理學
等多個學科分支。他秉承精益求精的治學風范,在
各個領域都卓有建樹。他編寫的相關論著,為后人
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在自然地理方面,孫文昌先生專注于東北地區(qū)
的火山研究,并發(fā)表了一系列奠基性文章。其中《五
大連池 地 區(qū) 火 山 自 然 地 理 景 觀》(東 北 師 大 學 報,
1980年)從自然界各要素聯系出發(fā),以辯證的觀點
論述五大連池火山群自然景觀的特點、演化過程和
土地類型的劃分,提出了科學保護利用的建議[18]。
陳傳康教授對此文評價甚高,認為是國內火山景觀
土地類型研究的開端,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性意義[19]。同
時,這篇文章也得到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林超教授的
肯定。另外,《東北的火山山水與火山旅游》(《旅游
學刊》,1987年)③ 、《東北地區(qū)火山資源的特點及綜
合利用》(《自然資源學報》,1987年)④ 等文章也為火
山資源的旅游開發(fā)提供了理論依據。
同時,孫文昌先生重視教學效果的直觀化,他經
常帶領學生到戶外實踐考察。借戶外考察的機會和
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先后編導《東北區(qū)火山》《五大連
池》《長白山》《龍灣》和《長白風光》多部教學錄像片,
并成為重要的旅游地理教學材料。他回憶道:“1984
年當時東北師范大學電教中心剛剛組建,需要拍風
光片這方面的題材,正趕上我?guī)е鴮W生考察長白山
和鏡泊湖。他們就說:孫老師,這些地方我們沒來
過,我們就跟著你們吧。我尋思跟著我們拍攝就沒
事兒了。后來說請我當編劇和導演,我說我不懂啊,
后來我?guī)е约壕幍膭”镜介L春電影制片廠專門請
教了拍攝《長白風光》紀錄片的張國仰導演,他講了
科普片制作原理和程序并教了我拍攝的一些知識,
回來后我又買了幾本書,最后圓滿地完成了風光片
的拍攝工作。”孫文昌先生編導完成的教學錄像片對
于電子化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不僅可以提高學
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還可以優(yōu)化教學方式,讓
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18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在旅游地理方面,孫文昌先生 1989 年出版的
《應用旅游地理學———旅游資源與旅游區(qū)規(guī)劃》是旅
游地理學的經典教材之一⑤ 。他認為:“《應用旅游
地理學》,是地理專業(yè)用書,它用地理學理論、方法和
手段研究旅游,為旅游產業(yè)服務,促進地理學的發(fā)
展,在闡述地理各要素的基礎上引進美學、建筑學和
園林學的內容?!薄稇寐糜蔚乩韺W———旅游資源與
旅游區(qū)規(guī)劃》系統(tǒng)闡述了旅游地理學的發(fā)展現狀,旅
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旅游區(qū)分類等多個方面的
內容,從而完善了旅游地理學科體系,對于旅游地理
學的實踐應用和旅游規(guī)劃、管理的實踐操作具有指
導意義。另外,孫文昌先生1991年發(fā)表在《地理學
報》上的《應用旅游地理學在中國的進展》一文,對應
用旅游地理實踐進行全面總結,同時提出了應用旅
游地理學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20]。
2000年前 后,孫 文 昌 先 生 等 受 青 島 出 版 社 委
托,組織一批旅游專家學者編寫出版了高校旅游系
列教材,對中國旅游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個系
列教材的出版,對高校旅游教育的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和
科學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高校旅游
教育的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
考。他回憶道:“編寫這套高校旅游教材時,編寫人
員我選的幾乎都是原書第一人或者國內有影響的學
者,比如王立綱、鄒樹梅、屠如驥、周進步、龐規(guī)荃等
都是原書作者。所以當時書的質量還是比較權威
的。尤其馬波著的《現代旅游 文 化 學》⑥ 和 我 寫 的
《現代旅游開發(fā)學》⑦ ,當時在全國來講是國內第一
本教材,在學術界較有影響?!?/p>
3.3 開展旅游地理學科實踐
孫文昌先生先后完成一系列的重點旅游規(guī)劃項
目,其中在東北師范大學任職期間主持編制的“長白
山區(qū)域旅游總體規(guī)劃”“輝南龍灣旅游規(guī)劃”和“內蒙
興安盟旅游規(guī)劃”最具代表性。
1984年,孫文昌先生主持完成《輝南龍灣旅游
規(guī)劃》,談到此規(guī)劃的成就和亮點時他說道:“提到龍
灣的成就,第一,是把龍灣火口湖從科學角度給予肯
定,肯定它的科學價值。第二,從生態(tài)環(huán)保角度來保
護龍灣,因為領導的重視,以后就沒有再發(fā)生過破壞
龍灣的事情。第三,肯定了它的旅游價值,我甚至
講,我說龍灣的名氣很可能都超過輝南! 你可以通
過開發(fā)旅游來創(chuàng)收。后來龍灣旅游開發(fā)得相當好,
聘請我當顧問,還給我頒發(fā)了證書。他們很感謝我
給龍灣做的規(guī)劃,給他們寫宣傳龍灣的文章?!睂O文
昌先生在“輝南龍灣旅游規(guī)劃”的基礎上,不斷總結
旅游規(guī)劃和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開始逐步形成
一套頗有成效的旅游規(guī)劃理論和實踐體系。
1986年,以孫文昌先生為代表的東北師范大學
團隊與吉林省旅游局共同主持完成“長白山區(qū)域旅
游總體規(guī)劃”。他回憶道:“這個項目(“長白山區(qū)域
旅游總體規(guī)劃”)當時是吉林省國土辦接受的項目,
由吉林省旅游局來(負責)完成。省旅游局局長就找
到我,我1984年接受長白山旅游規(guī)劃的任務。(這
一規(guī)劃)分兩個階段完成,前一階段是科研考察,后
一階段轉向旅游研究。前期科研考察主要對火山的
特點和類型做了考察,后期轉向旅游如何融入了區(qū)
域旅游思想。規(guī)劃以長白山為中心,把周邊延吉、通
化都串聯起來形成大的長白山旅游區(qū)?!睂O文昌先生
秉承吉林省旅游局提出的“有組織、有計劃、有保護”
的開發(fā)原則,通過扎實研究完成了最終成果“長白山
區(qū)域旅游總體規(guī)劃”。該規(guī)劃以地理學和火山科學
為基礎,以旅游業(yè)的特殊規(guī)律和系統(tǒng)論思想為指導,
提出堅持特色、注重優(yōu)勢,堅持區(qū)域、注重整體效應,
堅持綜合性、開展多層次旅游,堅持生態(tài)保護,合理
開發(fā)旅游資源的思想。同時,孫文昌先生提出在長
白山開發(fā)火山風光旅游、冰雪和狩獵旅游、民族風情
旅游、古跡旅游的設想。他回憶道:“當時我做規(guī)劃
方案時,把不被重視的冰雪旅游寫到規(guī)劃里,我和
(吉林)省旅游局局長談的時候也說‘以后長白山發(fā)
展冰雪旅游潛力大,很有發(fā)展前景’,現在看來當時
提出的觀點是正確的,冰雪旅游現在已經成為長白
山的拳頭產品?!弊罱K,“長白山區(qū)域旅游總體規(guī)劃”
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較大影響?!爱敃r當地計劃委
員會非常支持,所以我多次去考察,做得還是比較深
入的,這也是我做得比較滿意的規(guī)劃。后來這個規(guī)
劃做成后在東北乃至全國影響都比較大:第一個,這
是吉林省第一部(系統(tǒng))旅游規(guī)劃,是長白山的第一
部旅游規(guī)劃;這個規(guī)劃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上,對后
來旅游開發(fā)研究都有一定借鑒作用。第二個,這個
規(guī)劃在1986年由國家教委推薦到國家科委辦了一
個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公報,做了登記,并且1988年
認定為當年科研成果?!薄伴L白山區(qū)域旅游總體規(guī)劃”
建立了長白山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總體框架,為當地旅
19
王金偉等:中國旅游地理學家口述史研究(Ⅲ) 中國旅游學家學術思想史研究
游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其他地區(qū)的旅游
發(fā)展規(guī)劃提供了參考和借鑒,是我國旅游規(guī)劃史上
的一項標志性成果。
孫文昌先生在旅游規(guī)劃領域出色的專業(yè)能力和
實踐經驗,使其到山東青島后仍能繼續(xù)承接一系列
規(guī)劃項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當屬“青島石老人國家
旅游度假區(qū)旅游規(guī)劃”。他回憶道:“1992年青島市
政府領導在北京向國務院申報石老人國家度假區(qū)
時,因所帶資料過于簡單,急需一個系統(tǒng)的、完整的
可行性報告。青島市旅游局的局長就找到我,說孫
教授您得支持一下。我就帶著幾個老師立即投入這
項工作,夜以繼日,我們4個人在賓館里頭搞了一個
禮拜,搞出一個向國務院的申請報告,報告順利通過
了。這回市里領導、市旅游局對我、對青島大學旅游
系非常滿意。”
在青島市旅游戰(zhàn)略開發(fā)問題上,孫文昌先生積
極為政府建言獻策。他說:“第一點,海濱資源是青
島旅游的主要資源。第二點,青島旅游開發(fā)應當突
出中心,發(fā)展兩翼。中心是市南海濱,東翼是嶗山旅
游區(qū),西翼是瑯琊臺景區(qū)。第三點,青島旅游要有新
的階段、新的開發(fā),要積極發(fā)展青島啤酒節(jié)文化、道
教文化旅游、瑯琊臺徐福東渡文化旅游?,F在看青
島旅游的確在朝著這三個方面發(fā)展?!?/p>
孫文昌先生身體力行,為青島旅游發(fā)展作出了
諸多貢獻,且產生了巨大影響?!爱敃r青島的浮山九
峰大家都說還沒有名字,這個名是我?guī)ьI學生,一個
山頭一個山頭跑,每個山頭有什么特點我們都做了
研究,最后起了名字。其中有一個名字是叫大學峰,
因為青島大學、海洋大學在這座山下邊,所以起了那
個名。當時總的一個觀點,第一個是有文化內涵,第
二個通俗易懂。然后這些名字我組織學生在課堂上
討論,最后也是按照我這個觀點給定下來的?!蓖瑫r。
青島啤酒節(jié)也傾注了孫文昌先生的智慧?!扒鄭u市
旅游局組建不久,當時搞了一個國際釣魚節(jié),結果反
響平平。旅游局王局長和我聊這個事,我根據做長
白山人參之路旅游項目的經驗,建議搞啤酒節(jié)。我
就講啤酒節(jié)具有資源優(yōu)勢、經濟優(yōu)勢,又能突出城市
特點,在國內有壟斷性,在國際上有一定的競爭力。
我這一說,旅游局長表示支持。這就找到了青島旅
游的突破口?!痹趯O文昌先生看來,開展啤酒節(jié)旅游
具有文化性、綜合性的特點,通過旅游可以把外貿、
文化、藝術和體育活動帶動起來。通過孫文昌先生
的建言獻策,青島啤酒節(jié)項目得以順利落地實施,并
成為國內外知名文旅品牌。
3.4 創(chuàng)建全國性旅游學術組織
1987年12月29日至1988年1月3日,中國地
理學會舉辦的全國人文經濟地理學術研討會在深圳
召開。會議期間,孫文昌先生在與陳傳康先生討論
下次會議地點和主題時,萌生了成立一個既服務學
術又服務產業(yè)的學術組織的想法。他回憶道:“1987
年12月,在深圳召開的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委
會會議上,陳傳康先生與我商量下次會議地點和主
題時,我倆認為旅游地理提法比較單一,旅游規(guī)劃也
很難涵蓋旅游學科內容,而旅游開發(fā)含義更廣。陳
先生同意這一觀點。1989年在中國地理學會支持
下成立了區(qū)域旅游開發(fā)研究會?!标悅骺迪壬螘?/p>
長,孫文昌先生任副會長兼秘書長,常務辦事機構設
立在青島大學旅游系。1992年,“區(qū)域旅游開發(fā)研
究會”被中國旅游協會接納,正式成為中國旅游協會
下屬組織,全稱為“中國旅游協會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專業(yè)
委員會”。2000年,該會與中國區(qū)域科學協會下屬
同名的“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專業(yè)委員會”合并,正式名稱
為“中國區(qū)域科學協會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專業(yè)委員會”
(下文簡稱: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專業(yè)委員會)。
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專業(yè)委員會始終以研究區(qū)域旅游
開發(fā)為宗旨,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旅游產業(yè)發(fā)
展服務。他回憶道:“協會掛靠在青島大學,所以青
島大學自然而然就扛起了區(qū)域旅游開發(fā)這桿大旗。
這個學會強調學術,強調實踐,強調友誼,所以很有
生命力和凝聚力,它的宗旨就是推動促進全國區(qū)域
旅游的發(fā)展,迄今為止已召開20余次會議?!眳^(qū)域旅
游開發(fā)專業(yè)委員會之所以會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另一
個原因是,每次開會都會積極為會議所在地的旅游
發(fā)展提供可行性建議。他回憶道:“第八次在貴陽開
會,會議非常成功,給貴陽旅游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多積
極建議。后來金華市旅游局局長主動和我聯系,希
望下一屆會議在金華舉辦。我一看對方這么熱情,
后來 和 會 員 們 商 議,第 九 次 會 議 就 在 金 華 召 開。
1999年會議在金華召開,金華市政府對召開這次會
特別的重視。市長親自抓,所以會議開得非常成功,
也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第十次會議在開封召
開,來的人更多,所以協會很有生命力?!?/p>
20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專業(yè)委員會促進了全國區(qū)域旅游
發(fā)展,對中國旅游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第一,協會團結了全國旅游開發(fā)和旅游界的學者,
有個中心,明確旅游開發(fā)這條道路;第二,學會堅持
三點,對辦事也都有幫助。重實踐、為實踐服務,旅
游應當走這個道;旅游應當堅持學術,只有堅持學
術,才能提高自己;旅游應當堅持友誼,防止門戶之
見。所以協會對全國旅游學者,對全國旅游有關單位
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眳^(qū)域旅游開發(fā)專業(yè)委員會成立
以來,廣泛開展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研討會、積極參
與旅游開發(fā)實踐,不斷完善區(qū)域旅游開發(fā)理論研究,
現已成為國內旅游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術團體。
4 學術思想與治學精神
4.1 胸懷祖國,服務人民
孫文昌先生多年來一直胸懷祖國,始終牢記黨
和國家的教育培養(yǎng),以服務人民為己任。他在小時
候就立志要刻苦學習、報效祖國。他回憶道:“我喜
歡讀課外書,我特別喜歡英雄人物,比如《青年近衛(wèi)
軍》《岳飛》等。讀這些書對我的人生觀帶來很大的
影響,決心要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報效國家報效黨,
所以學習勁頭是和這些有關系。一個人沒有一個明
確的人生觀,沒有動力,他學習就不會刻苦?!庇啄陼r
期接受的愛國主義思想啟蒙,對孫文昌先生日后求
學、工作、研究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孫文昌先生將愛國情感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習和
工作之中,將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fā)展偉業(yè),在科
學前沿孜孜求索、砥礪前行。他說道:“我的出身是
綜合自然地理,然后變成中國自然地理,而后再變成
旅游地理,這還是地理范疇。下一波來到青島,就從
‘地理’變成了‘旅游’。人生的軌跡是這么走的……
這里頭的一個重要動力是對自己國家的熱愛。”“咱
們國土這么大……首先要認識自己國家,要在專業(yè)
上深入研究,所以我對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對土地很親
切。(做研究首先)必須對中國熱愛,必須對自己的
國家有深入的了解。”正因如此,孫文昌先生矢志不
渝,勇攀高峰,雖已耄耋之年,但依然走在科學研究
最前沿。
孫先生感恩國家和人民的培養(yǎng),他將自己所學
奉獻給養(yǎng)育他的這片土地,為家鄉(xiāng)旅游地理事業(yè)和
經濟發(fā)展不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說:“沒有國家
和人民的培養(yǎng),就沒有我今天取得的成績,能為家
鄉(xiāng),以及旅游地理事業(yè)做一點貢獻,我發(fā)自內心地高
興,我不求名利,甘愿受苦,為國家服務?!睂O先生用
自己的行動踐行著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理念,在做
好旅游規(guī)劃項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
發(fā)展。
4.2 嚴謹治學,精益求精
孫文昌先生自1958年大學畢業(yè)后開始任教,直
至今日,他在教學及科研過程中始終堅持著嚴謹的
治學態(tài)度和精益求精的求索精神。他說:“一個學者
想要搞好研究,首先要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
信念,搞研究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無論在學術研究
道路上有多少坎坷,都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遇到點
挫折和困難你就逃避,你是搞不好研究的?!?/p>
孫文昌先生強調做學問要能坐得住板凳,要有
不忘初心的精神。他說:“搞研究不能功利心太強,
你得能坐得住板凳。上大學那會兒,周末同學們都
去參加舞會,去上街購物,我從來不去,我利用這些
時間看書學習。正是大學期間養(yǎng)成的良好學習習
慣,一直伴隨著我之后的整個研究階段。只有耐得
住寂寞,坐得住板凳,不忘初心,這樣你才能把學問
做好。”能“坐得住板凳,不忘初心”意味著有穩(wěn)定的
耐力和毅力,這對于學術研究來說非常關鍵。學術
研究需要長時間的耐力和堅持不懈的毅力,需要持
續(xù)思考和探索,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此外,孫文昌先生強調做研究得有吃苦耐勞的
精神。他回憶道:“在北大進修期間,開會考察比較
多,所以我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把全國都走了
一趟。我身體好,背個背包,拿著相機,再帶一個地
質錘到處跑。當時自己也不覺得累,由于機會難得,
甚至有時要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所以那時走得比
較多,當時就是迫切想豐富自己的研究閱歷?!?/p>
4.3 學科交叉,兼收并蓄
孫文昌先生在教學及科研過程中非常注重學科
交叉性,他在編撰論著時會將園林知識、文學知識等
和地理學知識融入其中。他說道:“我走的路線,是
一個知識面比較寬的路線。知識面窄適應不了旅游
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無論你是搞開發(fā),還是搞管理,沒
有一個廣闊的知識面是不行的。我除了對地理學感
興趣,像文學知識、歷史知識,甚至宗教知識我都有
21
王金偉等:中國旅游地理學家口述史研究(Ⅲ) 中國旅游學家學術思想史研究
研究,這就使得我的知識面非常寬。”
孫文昌先生特別注重學科知識的綜合,他認為
自身能力的強弱和對知識綜合加工能力的強弱是緊
密相關的。他說:“想要成為一個能力強的人,你得
有綜合各方面知識信息的能力,你知識面廣,那是一
大片,但是不能夠綜合,那還是不行。綜合能力強,
你能夠完成任務;綜合能力弱,你這個能力就會受到
影響。”將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整合、創(chuàng)新和應用,形
成新的知識結構和應用場景,從而具備更加寬廣和
有用的知識應用能力,這樣才能在未來從容應對新
的問題和挑戰(zhàn)。知識整合能力對于提高學科研究的
水平和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此外,孫文昌先生還強調,學術研究不要有門戶
之爭,要做到學術自由,兼收并蓄。他說道:“作為一
個學者,不要有門戶之見,應當有協作精神、合作精
神,能夠團結周圍的同志共同來做。這一點很難做
到,但很重要,所以一定要堅持。你只有學術水平比
較高,你才能團結同志;你學術水平達不到,你很難
能做到,所以要堅持以學術為基礎,以學術為中心,
做到這一點就要坐得住板凳,不要受社會市場經濟
的影響?!?/p>
4.4 重視人才,海納百川
孫文昌先生以自己獨特的閱歷、超前的視野,意
識到旅游學科是一個很有發(fā)展前景的學科。他之所
以特別重視人才,是因為他知道人才是事關旅游學
科更好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他說道:“當時青島大學旅
游系初建,缺少外語方面的人才。面對這種情況,我
說聘請外語老師,請什么樣的,寧可多花點錢請第一
號人物,位列在學科前面的。你只有聘請重量級人
物,你才能把外語教好,你才能把這個學科帶動起
來?!?/p>
孫文昌先生上自己所教授的課程時同樣也會請
重量級專家學者來課堂授課。他說:“我同樣會請知
名專家、學者給學生上課,我講課時請的老師有:黃
輝實、王立綱、林南枝等。你要能讓學生了解不同的
知識、不同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我自身也是一個
學習的過程,我看其他學者怎樣講這門課程,他們的
優(yōu)點是什么,學習借鑒過來,這是一個海納百川的過
程。”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接觸到更多
的學術思想和知識,拓寬學生的眼界,同時,還可以
增強學術交流和合作,從而形成更加廣泛、深入的學
術網絡。
此外,為引進旅游人才,孫文昌先生親自去西安
和馬波先生面談,最終成功感動馬波先生,放棄南方
某高校的豐厚待遇加入青島大學。據馬波先生回
憶:“在一個溫煦的周日,我第一次見到先生,他身材
不高卻神采奕奕,話語不多卻透露著親切。我們談
論我的學業(yè),談論古老的西安和美麗的青島,談論年
輕的旅游學科和更年輕的青大旅游系。先生的儒
雅、淡定和學者氣息深深感染著我,我的簡單、直率
和書呆子氣似乎也很符合先生的口味,我們產生了
合拍的意向[19]”。最終,馬波先生被孫文昌先生的
尊賢重能所感動加入青島大學。這也成為旅游學界
的一段佳話。
5 結語
孫文昌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地理學家、現代
旅游開發(fā)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著名的旅游教育工作者。
縱觀孫文昌先生的學術人生可以發(fā)現,他勤奮治學,
著作甚多;為人謙遜,開拓進取。他從小學教師到大
學教授,從普通會員到全國性學會會長,一直在孜孜
不倦地工作、學習、探索和創(chuàng)新。他具有“胸懷祖國,
服務人民”“嚴謹治學,精益求精”“學科交叉,兼收并
蓄”“重視人才,海納百川”的治學精神和學術思想,
是一位深受學生尊敬、學界同仁贊譽的學者。孫文
昌先生在科學起點上,懷著對養(yǎng)育他的家鄉(xiāng)的深厚
情懷,對東北地區(qū)的火山資源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考
察研究,為東北地區(qū)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同
時,他還主持完成了“長白山區(qū)域旅游總體規(guī)劃”等
多個重要的旅游規(guī)劃,發(fā)表了一批有關我國旅游資
源開發(fā)前景、戰(zhàn)略路徑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論文,為促進
我國旅游地理理論建立和旅游產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作
出了積極貢獻。20世紀80年代末,孫文昌先生調
入青島大學后,創(chuàng)辦青島大學旅游系并結合教學工
作和地方經濟發(fā)展需要,對青島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提出一系列旅游發(fā)展建議。
孫文昌先生身體力行、堅持不懈地進行學術研
究,先后出版了《應用旅游地理學》《現代旅游開發(fā)
學》《旅游資源學》《旅游學導論》和《現代旅游學》等
專著;編導《東北區(qū)火山》《五大連池》《長白山》《龍
灣》和《長白風光》5部旅游風光片,發(fā)表學術論文數
22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十篇;主持完成的旅游規(guī)劃,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和社會效益。縱觀孫文昌先生的學術人生,是普通
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出色的旅游學家的一生。他的
興趣在旅游,事業(yè)在旅游,學生在旅游,朋友也在旅
游。旅游帶給他快樂,也帶來苦惱;帶來贊揚,也帶
來壓力。他鐘愛山水,將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精力獻
給了教育,也獻給了旅游。
孫文昌先生在旅游研究中一直保持著對社會熱
點問題的敏銳關注,同時在教學和旅游研究中尤為
注重實踐。他認為,旅游學術界要關注旅游業(yè)和社
會現實需求,同時通過旅游實踐的關注促進旅游學
術的不斷進步,并且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從實
踐中凝練出本土化的理論。中國旅游地理學系統(tǒng)研
究起步較晚,發(fā)展歷程曲折,經過40余年的發(fā)展,中
國旅游地理學已確定了其作為一門相對獨立分支學
科(領域)的地位,并受到廣泛的關注。由此可見,40
余年來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所取得的成績是顯著
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旅游地理學界仍應積極
梳理自身歷史,回顧自身發(fā)展歷程,不斷探索旅游地
理學研究未來的發(fā)展路徑,為未來書寫光輝歷史。
致謝:文中口述史料均來自北京第二外國語學
院旅游科學學院王金偉副教授團隊于2021—2023
年多次現場訪談的實錄,并經與孫文昌先生溝通確
認進行了細節(jié)核實和校訂。在口述訪談過程中得到
了孫文昌先生的莫大幫助,在此由衷地向孫文昌先生
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時,感謝馬波先生
在相關史料梳理和論文寫作過程中給予的無私幫助。
注釋
①詳見:陳增敏,劉德生.德都五大連池火山地區(qū)初步看法
[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55(1):156-173.
②詳見:王平,田紅,郭偉.鐘愛山水 獻身教育:孫文昌文
集[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4:339.
③詳見:孫文昌,韓杰,崔庠.東北的火山山水與火山旅游
[J].旅游學刊,1987(2):46-50.
④詳見:孫文昌,祁承留,李樹珍.東北地區(qū)火山資源的特
點及綜合利用[J].自然資源學報,1987(2):97-105.
⑤詳見:孫文昌,陳元泰.應用旅游地理學———旅游資源與
旅游區(qū)規(guī)劃[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⑥詳見:馬波.現代旅游文化學[M].青島:青 島 出 版 社,
1998.
⑦詳見:孫文昌.現代旅游開發(fā)學[M].青島:青島出版社,
1999.
參考文獻
[1] 郭來喜,保繼剛.中國旅游地理學的回顧與展望[J].
地理研究,1990(1):78-87.
[2] MCMURRYKC.Theuseoflandforrecreation[J].
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 Geographers,
1930(1):7-20.
[3] 楊冠雄.我國旅游地理學的發(fā)展[J].國外人文地理,
1988(1):43-46.
[4] 保繼剛.旅游者行為研究[J].社會科學家,1987(6):
19-22.
[5] 吳必虎,馮若梅,張麗.90年代中國旅游地理學進展
研究[J].經濟地理,2000(3):91-95.
[6] 葛全勝,鐘林生,陸林.中國旅游地理學發(fā)展歷程與
趨勢[J].中國生態(tài)旅游,2021(1):1-10.
[7] 楊祥銀.關于口述史學基本特征的思考[J].鄭州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5-9.
[8] 全根先.口述史、影像史與中國記憶資源建設[J].國
家圖書館學刊,2015(1):10-16.
[9] 顧明遠.顧明遠教育口述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
出版社,2012.
[10] 鄭玉飛.新中國教育學歷史發(fā)展的個體記憶———當
代教育學 家 陳 信 泰 早 期 研 習 教 育 學 的 口 述 史 研 究
[J].教育科學研究,2012(7):74-79.
[11] 周曉虹.重建中國社會學 40位社會學家口述實錄:
1979-2019[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12] 徐杰舜.人類學的世紀坦言[M].哈爾濱:黑龍江人
民出版社,2004.
[13] 湯國榮,章錦河,孫晉坤,等.旅游地民居景觀形態(tài)
演變中的旅游地方化建構———基于地方口述史的哈
尼蘑菇房案例[J].熱帶地理,2016(4):556-563.
[14] 桂園園,劉穎,張云耀.口述史在文化旅游資源調查
中的應 用 研 究———以 重 慶 市 沙 坪 壩 區(qū) 石 井 坡 為 例
[J].中國旅游評論,2020(4):54-61.
[15] 王雷亭.泰山旅游四十年口述史[M].濟南:山東人
民出版社,2020.
[16] 韓玉靈.口述歷史:中國旅游業(yè)40年[M].北京:旅游
教育出版社,2019.
[17] 唐納德·里奇.大家來做口述歷史[M].邱霞,譯.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9.
[18] 孫文昌.五大連池地區(qū)火山自然地理景觀[J].東北
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0(4):84-96.
[19] 王平,田紅,郭偉.鐘愛山水 獻身 教 育:孫 文 昌 文 集
[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4.
[20] 孫文昌.應用旅游地理學在中國的進展[J].地理學
報,1991(4):495-503.
23
王金偉等:中國旅游地理學家口述史研究(Ⅲ) 中國旅游學家學術思想史研究
OralHistoryResearchofChineseTourismGeographer(Ⅲ)
———SUN Wenchang'sAcademicLifeandThoughts
WangJinwei
1,2,3,LiXuesong
4,ZhaoJiawang
1,2,ZhouZhihua
1,2,CaoShuting
1,2
(1.Schoolof Tourism Sciences,Beijing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Beijing 100024,
China;2.ResearchCenterforBeijingTourism Development,Beijing100024,China;3.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 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Beijing100101,China;4.DepartmentofManagement,OrdosInstituteofTechnology ,Ordos
017000,China)
Abstract:ThedisciplineofChinesetourismgeographyoriginatedinthelate1970s,andthefirstgeneration
ofscholarslaidasolidfoundationforitsdevelopmentthroughunremittingeffortsandinnovation.ThearticlesystematicallyreviewstheacademicexperienceandresearchprocessofSUN Wenchang,animportant
founderofthedisciplineofChinesetourismgeography,basedonthemethodsoforalhistoryresearchand
literatureanalysis.Italsosortsouthisacademicthoughtsandacademicspirit.Throughtheresearch,itis
foundthatSUN Wenchanghaspursedhisstudiesdiligentlyandcontinuedtoforgeaheadinthefieldof
tourismgeographyallhislife.Heistheauthorofmanyexcellentbooksandisalsomodest.Allthesehave
laidasolidfoundationforthedevelopmentoftourismgeography.SUN Wenchanghadarichacademicresearchhistory.IntheDepartmentofGeography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SUN Wenchangsystematicallylearnedgeographyandwithhishardwork,hefinallygraduatedwithexcellence.Duringtheresearch,SUN Wenchangimpartedtourism knowledgeandalwaysattachedimportancetotourism geography;hecompiledtourismgeographytextbookstointroducetourismgeographyknowledgeandpromoted
thedevelopmentoftourism geography;hebecameacquaintedwithQingdaoUniversityandfoundedthe
DepartmentofTourismofQingdaoUniversity;hepresidedoverkeyplanningprojects,conductedin-depth
fieldvisitsandcompletedseveralclassictourismplanningprojects;fromaprimaryschoolteachertoauniversityprofessorandfromamemberofanordinarysocietytothepresidentofanationalsociety,SUN
Wenchanghasbeenworkingandlearningtirelessly,exploringandinnovatinginhisownacademicfield.
SUN Wenchanghasaccumulatedvaluablespiritualwealthinlong-termscientificpracticewhichisreflected
inhisscholarshipspiritandacademicthought.SUN Wenchangmaintainsthedisciplineconsciousnessand
emphasizesonpractice.Headherestothespiritofrigorousscholarshipandkeepsimprovinginthefieldof
tourismgeography.Inhislong-termexploration,SUN Wenchanghasdevelopedthespiritandacademic
thoughtsof“servingthepeoplewiththemotherlandinmind”,“pursuingacademicresearchrigorouslyand
perfectingtheworkconstantly”,“integratingdifferentdisciplinesandbeinginclusive”,“valuingtalents,
embracingallrivers”,whichhavebecomevaluablespiritualwealthlefttotheacademiccommunity.The
purposeofthisstudyistoprovideaprismfora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ofthedevelopmentofChinesetourismgeographydiscipline,andtoprovideanewperspectivebasedon“oral”forthestudyofChinesetourismhistoryandtourismacademichistory.
Keywords:academichistoryoftourism;tourismgeography;intellectualhistory ;tourismeducation;oral
history;SUN Wenchang
[責任編輯:呂觀盛]
24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2023年5月
第16卷 第3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3028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論探索】
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發(fā)展:貨幣循環(huán)視角
左 冰,伍 姣
(中山大學 旅游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摘 要]從貨幣循環(huán)的視角,構建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交互作用模型,揭示了人民幣參與國際
旅游經濟循環(huán)的過程以及國際旅游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文章進而以與中國簽
訂人民幣直接交易協定的10個“一帶一路”國家作為實驗組,其他49個國家為對照組,采集2002-
2019年相關數據,使用傾向得分匹配-雙重差分法(PSM-DID)檢驗人民幣直接交易政策對于出入
境旅游的影響,并計算其路徑效應和社會福利增量。研究表明:人民幣國際化可直接促進中國出入
境旅游的發(fā)展,同時通過進出口貿易對國際旅游形成間接拉動效應,且貿易引致的間接效應顯著大
于人民幣國際化對出入境旅游的直接效應,說明人民幣國際化更多地利好因商貿往來而引致的出
入境旅游。人民幣國際化以不對稱的方式影響出境和入境旅游需求。簽訂人民幣直接結算協議
后,實驗組國家訪華旅游人次平均上升了 0.012%,而其接待的中國出境旅游人次平均上升了
0.089%;人民幣國際化對出境旅游的促進作用更顯著。國際旅游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應用場
景和渠道,有助于增強人民幣計價結算和計價交易功能,緩解離岸人民幣流動性過高風險,為人民
幣國際化增添新動能和抗風險機制。人民幣國際化極大地增進了社會凈福利,對于推動中國式現
代化,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中國需要確立基于入境旅
游的幣緣發(fā)展戰(zhàn)略,推動貿易友好國入境旅游,加快制定與簽訂人民幣直接交易協定的國家間的互
免簽證政策,為疫情后國際交往復蘇以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做好準備。
[關鍵詞]貨幣資本循環(huán);貨幣國際化;離岸市場匯率;傾向得分匹配-雙重差分法;幣緣戰(zhàn)略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784(2023)03-0025-18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
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
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和“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
要求[1]。這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實現更高質
量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布局,對于推進中華民族偉
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
局是指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循環(huán)相互結
合、有效對接。其中,暢通國際大循環(huán)的突破口在于
積極利用國外的要素、產品和需求來提升生產現代
化水平,培育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yōu)勢[2]。
在推動國際循環(huán)暢通和促進雙循環(huán)有效對接的過程
中,人民幣國際化是其必然要求。人民幣國際化對
于降低貿易成本、促進跨境經貿合作、助推中國在全
球范圍合理布局供應鏈和產業(yè)鏈、維護資產安全和
金融穩(wěn)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暢通的國際大循環(huán)
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實現手段,可為人民幣國際化
25
[收稿日期]2023-03-11;[修回日期]2023-04-25
[作者簡介]左冰(1973-),女,四川宜賓人,博士,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金融與經濟、紅
色旅游、旅游發(fā)展與規(guī)劃,E-mail:zbing@mail.sysu.edu.cn;伍姣(1992-),女,湖南常德人,中山大學旅游學院2021級博士
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和旅游金融,E-mail:wujiao6@mail2.sysu.edu.cn。
再上新臺階創(chuàng)造重大歷史機遇。
主權貨幣國際化的本質在于貨幣職能向世界范
圍延伸[3]。作為推動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的重要途
徑,人民幣在國際循環(huán)中流動是貨幣國際化的關鍵。
但人民幣國際化在當前面臨著許多問題。2022年
我國貿易順差為4175億美元,僅次于2008年的最
高值,基礎貨幣發(fā)行面臨膨脹壓力;2023年1月末
央行外匯占款余額為21.62萬億元人民幣,創(chuàng)2015
年10月以來新高[4]。在新冠疫情沖擊和地緣局勢
升溫的背景下,美元再次成為避險貨幣,通過貿易與
直接投資流出的人民幣被大量兌換為美元等主要貨
幣[5]。隨著離岸市場人民幣規(guī)模的上升,離岸匯率
和利率的變動可能會對中國宏觀政策的自主性帶來
嚴重的沖擊,影響境內外人民幣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
出入境旅游對于構建國內大循環(huán)與國際大循環(huán)
相互促進的經濟發(fā)展格局,增加人民幣國際使用場
景和黏性具有重要作用。作為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要
組成部分,國際旅游是人民幣在國際上流通和使用的
重要運用場景,也是推動國內外經濟循環(huán)接軌的重要
通道和途徑[6]4。從2003年起,國家外匯管理局《邊
境貿易外匯管理辦法》許可周邊國家或地區(qū)在特定貿
易情景中采取人民幣結算[7]。2019年,中國大陸出
境旅 游 達 15463.25 萬 人 次,出 境 旅 游 支 出 超 過
1400億美元,居世界第一;同年入境旅游14530.78
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超過1300億美元,排名世界
第四位[8]。即使是在中國政府長期采取人民幣非國
際化政策時期,人民幣也通過邊境旅游、邊境貿易等
途徑向中國毗鄰國家和地區(qū)少量流出[9]。
盡管人民幣國際化政策演進與現實成果得到了
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關于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
旅游之間的互動關系的研究在學界尚未得到足夠的
重視。人民幣國際化能否推動出入境旅游發(fā)展,反
過來,國際旅游發(fā)展能否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堅實
基礎,兩者之間存在何種相互影響機制等重要問題
仍然懸而未決。疫情之后,全球許多國家逐步向常
態(tài)化經濟發(fā)展回歸。RCEP(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
系協定)正式生效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供了多重
發(fā)展機遇。針對當前全球政治經濟環(huán)境的新變化,
為服務于“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構建,推進中國式現
代化進程,亟須結合中國國情,剖析人民幣國際化政
策對于中國出入境旅游發(fā)展的影響,同時考察國際
旅游對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循環(huán)的作用;在貿易保護
主義等逆全球化浪潮及全球產業(yè)布局分散化、區(qū)域
化背景下審視國際旅游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踐路
徑,也應思考疫情后推動國際旅游復蘇以及推進人
民幣國際化的國家策略。
本研究首先從貨幣國際循環(huán)的角度提出人民幣
國際化與國際旅游交互作用模型,揭示人民幣作為
國際旅游支付手段在國際市場輸出回流的整個循環(huán)
過程與途徑,進而選擇“一帶一路”倡議涉及的106
個國家作為研究對象,采集 2002—2019 年相關數
據,使用傾向得分匹配—雙重差分法(PSM-DID)檢
驗人民幣直接交易政策對于出入境旅游人次的影
響,并通過路徑分析計算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出入
境旅游所引致的人民幣在岸輸出與離岸回流效應,
論證國際旅游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經濟內外循環(huán)有
效接軌的重要功能。
1 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1.1 國際經濟循環(huán)與人民幣國際化
國民經濟循環(huán)是實物循環(huán)與貨幣循環(huán)的有機統(tǒng)
一。其中,實物經濟循環(huán)指的是社會總產品不斷實
現,從而推動社會再生產不斷進行的過程。貨幣資
本循環(huán)指的是產業(yè)資本從貨幣形式 G 出發(fā),依次采
取生產資本 P(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商品資本
W(生產商品與服務)的職能形式,最后通過售賣回
到貨幣資本形式,并實現價值增殖(G'=G+g)的運
動過程,表現為“G-W…P-G'”的基本形式[10]。經
濟是在循環(huán)中實現增長的。貨幣資本循環(huán)的起點和
終點都是貨幣,而且終點上的貨幣量大于起點上的
貨幣量(假定價格不變)。可見,產品生產只是第一
步,銷售出產品從而使商品或服務轉換成貨幣才是
更為關鍵的一步。保持國民經濟循環(huán)暢通的關鍵在
于不僅要完成實物商品的循環(huán),而且貨幣資本必須
完成其價值的循環(huán),才能讓社會總產品在社會再生
產中得以實現。只有經濟中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
過程可順利完成,社會總產品才可能得到實現,國民
經濟循環(huán)才能保持連續(xù)和暢通,整個經濟體才能實
現經濟增長。
跨越國界的商品流通和服務貿易同樣由一個個
實物-貨幣循環(huán)過程組成,只不過這些交換發(fā)生在
26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不同國別之間,使用不同的貨幣和支付形式。在這
一過程中,國際化的貨幣或主權貨幣在國際上的循
環(huán)流動是完成實物循環(huán)和價值循環(huán)在空間上和時間
上的有效統(tǒng)一的載體,是促進國內國際商品流通交
換和國內外經濟循環(huán),推動社會總產品價值的實現,
獲得經濟增長的關鍵。
我國在國際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中長期采用美
元作為國際支付手段,但美元的過度特權帶來各種
交易成本的日趨提升。據中國科學院2013年發(fā)布
的《國家健康報告》,美國通過鑄幣稅、國際通貨膨脹
稅、債務收益、匯率操控等10個渠道從國際市場攫
取的紅利累計占其 GDP 的52.38%;其中,中國人
均損失霸權紅利達2739.7美元[11]。2014年,我國
外匯占款占基礎貨幣的70.7%,導致人民幣發(fā)行成
本高昂、人民幣信貸被動快速拓展等金融扭曲現象。
截至2021年末,央行外匯儲備約為3.25萬億美元,
約占央行總資產的六成[12]
;截至2022年11月,美
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擴張至8.68萬億美元以上[13]。
在美聯儲超額印鈔和降低利率的影響下,中國大量
外匯儲備出現匯兌損益和購買力縮水,外匯儲備的
保值和安全性受到嚴重的挑戰(zhàn)。隨著經濟的迅速發(fā)
展和綜合實力的增強,為防范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
體系帶來的潛在風險,我國于2009年正式啟用人民
幣跨境貿易結算系統(tǒng),開始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人民幣國際化,即人民幣現金在境外享有一定
的流通度,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各主
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的投資工具,以及國際貿
易中以 人 民 幣 結 算 的 交 易 達 到 一 定 的 比 重 的 過
程[14]2。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經濟外循環(huán)發(fā)展到一
定階段的主動選擇,它有助于中國掌控貨幣主權,尋
求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國際貨幣地位,提高在國際
社會的話語權,維護全球經濟的穩(wěn)定。十余年來,人
民幣國際化政策從最初的貿易結算試點拓展到經常
項目結算,進而拓展到資本項目,取得了顯著的成
效。當前,人民幣與世界上最主要的貨幣都建立了
直接交易的機制,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tǒng)覆蓋60多個
國家和地區(qū)。目前,可在中國銀行間市場直接與人
民幣交易的貨幣有美元(USD)、歐元(EUR)、日元
(JPY)、港元(HKD)、英鎊(GBP)、林吉特(MYR)、
盧布(RUB)、澳大利亞元(AUD)、加拿大元(CAD)
等9個品種。截至2022年1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
中的份額占比升至3.2%,在全球跨境貿易金額中
排名第四位;2022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
儲備中的占比達2.88%,在主要儲備貨幣中排名第
五[15]。人民幣在不同職能方面的國際地位均有顯
著提升。
1.2 人民幣參與國際旅游經濟循環(huán)概念框架
學界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可行性、人民幣國際化
與匯率之間的關系、人民幣國際化對進出口貿易的
影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同時,基于十多年
來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與成果,從不同的視角探討
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挑戰(zhàn),并給予相應的發(fā)展建
議。研究者普遍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將使中國貿易
與金融交易無須通過中介貨幣,減少了交易的步驟
和節(jié)約了交易的成本,進而促 進 進 出 口 貿 易[16]64。
同時,人民幣國際化可使締約國政府或企業(yè)的債券
更容易獲得國際投資者的認可,降低債券發(fā)行費用
與利息支付,從而降低國際貿易成本[17]。隨著貨幣
國際化的推動,各國貸款、投資和商品、服務的購買
都可通過該貨幣發(fā)行國的金融機構進行,這有助于
該國金融部門收益的增加與整合成本的下降[18]
;同
時,減少貨幣發(fā)行中的外匯占款,獲得國際鑄幣稅收
入,提升本國抗金融風險的能力。外貿企業(yè)的結算
與成本若以人民幣計價,可大大減少因世界經濟波
動帶來的匯率風險[14]3。上述研究成果為我國人民
幣國際化政策的完善提供了有價值的建議,但相關
研究到目前仍然局限于宏觀經濟總體層面,客觀評
價人民幣國際化政策的實證文獻較為匱乏,同時也
缺少對具體部門或行業(yè)的關注。
國際旅游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應用場景和途
徑。人民幣在一定程度上是隨著出入境旅游業(yè)的發(fā)
展而逐漸走向境外的。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最初階
段,表現為由邊境貿易和旅游消費帶動的人民幣在
周邊國家的流通[19]。據統(tǒng)計,2008年人民幣在越南
的累計存量為38億元,通過旅游渠道在越南的境外
人民幣存量穩(wěn)定在8億元,約占越南人民幣存量的
21.1%;2001年中越邊境人民幣結算額為11.7萬
美元,占當年中越邊貿額的4.3%,到2018年這一占
比已增長至34.5%
[20]。中國游客在其他東盟國家使
用人民幣的額度與頻度也高速增長,增強了東盟國家
旅游及相關企業(yè)對于人民幣的接受能力[21]。如為了
吸引中國游客,柬埔寨政府于2016年7月批準中國
27
左 冰等: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發(fā)展:貨幣循環(huán)視角 理論探索
游客在柬埔寨商店和餐廳使用人民幣和銀聯卡結賬,
部分商家在商品標簽上增添了人民幣價格[22]。
盡管上述國際貿易實踐反映出國際旅游與人民
幣國際化之間可能存在某種交互促進關系,然而對
于兩者關系的學理分析和實證研究極其匱乏。由于
世界主要貨幣(如美元)自布雷頓森林體系以來就扮
演著世界貨幣的角色,而歐元自誕生起也具有國際
貨幣的色彩,這導致中西方學者在研究中均缺乏對
主權貨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之間發(fā)展關系的關注。
大量研究集中于匯率制度、匯率變動、政治關系和其
他因 素 (如 新 冠 疫 情 對 于 國 際 旅 游 需 求 的 影
響)[23]165,[24],只有少數研究者探討了旅游發(fā)展導致
的發(fā)展中國家高美元化問題[6]5。人民幣作為國際
貨幣如何參與國際旅游經濟循環(huán)的整個過程,有哪
些因素會影響旅游產品(作為商品資本)與人民幣
(作為貨幣資本)之間的轉化和循環(huán)關系,這些重要
的問題均未得到解答。需要從學理上對主權貨幣國
際化與國際旅游之間交互作用的機制進行系統(tǒng)化的
認識,并對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出入境旅游所引致
的人民幣輸出與回流效應進行量化評估。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除了推進“本幣自由兌換模
式”,也在同步推進“本幣跨境支付模式”,即用人民
幣直接進行跨境支付購買境內外的商品和資產。圖
1從貨幣循環(huán)的視角展示了人民幣可用于跨境貿易
和投資直接結算后直接參與國際旅游經濟循環(huán)的概
念框架。本文的分析從出境旅游開始:
圖1 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國際旅游經濟(貨幣)循環(huán)路徑
注:圖中虛線框表示本次實證研究未涉及的中介或調節(jié)變量/效應。
首先,中國和他國(如圖1中 B國)簽署貨幣直
接交易協定后,兩國在貿易中可直接使用雙方貨幣
結算,這可減少兩國在外匯市場兌換美元貨幣的損
失、簡化結算流程,降低交易成本[25],提升中國出境
游客的購買力,從而促進出境旅游。當貿易成本有
效減少后,其福利效應便將輻射至出境游客群體中,
出境對象國的商品、服務出售成本也將隨之下降。
這相當于增加了本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為貨幣發(fā)
行國帶來額外的福利[26],產生收入效應。此外,貨
幣國際化通常還將帶來短期貨幣升值與持續(xù)升值預
期[27],這也將產生積極的收入效應,提升本國出境
游客的購買力,促進出境旅游。從規(guī)模效應來看,實
際貿易支付額越大,貨幣兌換費用越少,規(guī)模經濟效
應越強,從而對出境旅游的推動效應越大。
其次,人民幣國際化有助于降低匯率風險,提升
游客出境游意愿。匯率是影響國際旅游需求的重要
因素。采用本幣結算能大大減少因世界經濟波動帶
來的匯率風險[14]3,降低跨境旅游企業(yè)套期保值等
規(guī)避匯率風險的不必要支出[16]53。隨著貨幣交易成
本的降低和匯率風險的逐漸減少,直接使用人民幣
有助于獲取更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旅游產品供給,產生
消費和投資方面的網絡效應,為國際旅游、人民幣國
際化以及企業(yè)跨國投資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23]165。
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H1:人民幣國際化對出境旅游人次有正向影響
(基于收入效應和匯率風險降低)。
中國游客出境 B 國旅游相當于中國進口了 B
國的產品與服務(B國商品資本 W),同時輸出相應
28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的人民幣貨幣量(G)。此時人民幣就成為滯留在他
國的離岸人民幣。B國持有的人民幣主要有兩種用
途:一是直接用于購買中國的商品和服務,通過貨物
貿易或入境中國旅游回流中國;二是作為外匯儲備
以備未來交易所需。B 國將人民幣 G 分配用于儲
備、貨物貿易以及入境(中國)旅游的比例結構受到
本國外匯儲備需求、貿易結構以及入境旅游需求的
影響。
從入境旅游來看,人民幣國際化也將從兩大方
面利好入境旅游。從直接效應來看,在雙邊旅游往
來中,人民幣國際化將使中國旅游產品價格相對下
降,提高入境旅游的便利程度[28],使締約國居民獲
得收入效應,從而吸引 B國產生更多游客入境中國
旅游、購物消費。從間接效應來看,人民幣國際化推
動下 B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增加本身也將成為商
務旅游的 直 接 驅 動 力,帶 動 出 入 境 旅 游 需 求 的 增
長[29-30]。并且,與中國貿易的擴大也是一種宣傳中
國的方式,它可能給 B國消費者帶來與中國相關的
廣告宣傳,提升其對中國的興趣與關注度[31],從而
提高 B國出境中國旅游的意愿。由此,本研究提出
如下假設:
H2:人民幣國際化對入境旅游人次有正向影響
(受收入效應、興趣與關注假設以及商務旅游的聯合
影響)。
B國居民入境中國旅游,實質上是中國通過出
口旅游商品與服務(中國商品資本 W’)回收人民幣
(G’)的過程。通過中國與締約國的雙邊出入境旅
游,雙方國內所生產的旅游商品與服務通過游客的
流動而完成了從商品資本到貨幣資本的轉化,社會
產品分別在雙方境內得到價值實現,形成國際經濟
循環(huán)。與此同時,人民幣基于其國際支付與結算功
能,也完成了從貨幣資本 G 到 B國商品資本 W(出
境旅游),再到中國商品資本 W’(入境旅游)并回到
貨幣資本 G’的循環(huán)過程,即:W→G→W’→G’。
在這一循環(huán)過程中,G(離岸人民幣)→W’(中
國商品資本)的轉型至為關鍵。如果人民幣不能回
流,則中國商品和服務無法出口,國際經濟循環(huán)將無
法實現。并且,大量離岸人民幣的存在將導致人民
幣匯率波動,造成金融風險[32]。離岸市場人民幣規(guī)
模越大,離岸匯率和利率的變動對中國宏觀政策自
主性的沖擊就越大,也就越難以保證境內外人民幣
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33-34]。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既要使
人 民 幣 能 出 得 去,又 要 保 證 境 外 人 民 幣 能 回 得
來[35]。而入境旅游是一種有效的人民幣回流機制,
它是當前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幣的主要使用渠道。通
過入境旅游不僅可以直接回收離岸人民幣,還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離岸幣值的穩(wěn)定和高升值預期,
這將利好他國選擇人民幣結算,從而進一步推動人
民幣國際化。因此,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入境
旅游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它將對離岸市場匯率穩(wěn)定性
產生影響。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H3:入境旅游對離岸市場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有正
向影響(通過回收人民幣)。
離岸市場的匯率往往會對結算貨幣的選擇產生
影響。風險厭惡心理的存在導致人們對于幣值穩(wěn)定
的貨幣抱有更強烈的使用意愿[36]。出入境旅游的
穩(wěn)步發(fā)展可以為在岸市場資本賬戶的逐漸開放提供
緩沖帶、避免因驟然開放對國內金融市場帶來的沖
擊[37],也可以為本土部分機構牽頭辦理人民幣跨境
業(yè)務提供境外對接點,是引導消費者選擇人民幣結
算的一種有效途徑。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H4:離岸市場匯率穩(wěn)定對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有正向影響。
上述分析框架表明,國際旅游為離岸人民幣市
場發(fā)展提供了長期動力,并可顯著改變離岸市場人
民幣交易規(guī)模。但現實中,這一動力有多強,對交易
規(guī)模的改變有多大,不僅取決于人民幣國際化的程
度,還取決于締約國的現實條件。例如,假設 H2人
民幣國際化對入境旅游人次的影響不僅取決于人民
幣直接交易后獲得的收入效應,還依賴于締約國與
中方之間的貿易互補性(商務旅游+興趣與關注)以
及締約國美元外匯儲備量。與此同時,中國能否提
供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對于入境旅游市場發(fā)展也極
其重要。此外,各國的金融交易也形成了一個復雜
的網絡,人民幣國際化也會產生一定的網絡效應。
與中國金融市場直聯的經濟體越多,產生的規(guī)模經
濟和網絡效應就越大,網絡外部性也將進一步降低
交易成本,推動更多的國家持有人民幣并使用人民
幣交易,這種正反饋機制將進一步推動人民幣的國
際化。
2 計量模型與數據
2.1 計量模型
基于假設 H1~H4構建 DID 模型的方法[38],
建立如下計量模型進行實證檢驗:
29
左 冰等: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發(fā)展:貨幣循環(huán)視角 理論探索
Otouristit =β0 +β1(policyit ×timeit)+
β2IMit +β3X1it +α1i +γ1t +δ1it; (1)
Itouristit =β4 +β5(policyit ×timeit)+
β6EXit +β7X2it +α2i +γ2t +δ2it; (2)
Fexrateit =β8 +β10Itouristit +β11X3it +
α3i +γ3t +δ3it; (3)
ORIt =β12 +β13Fexratet +γ4t. (4)
?
?
?
?????
?????
其中,Otouristit 表 示 中 國 出 境 他 國 的 旅 游 人 次;
policyit ×timeit 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政策變量;IMit
表示中國進口他國的貿易額;Itouristit 表示他國入
境中國的旅游人次;EXit 表示中國出口他國的貿易
額;Fexrateit 表示離岸市場匯率波動指數;ORIi 表
示人民幣離岸指數;Xit 表示其他的控制變量;αi 表
示個體固定效應;γt 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δit 表示隨
機擾動項。
2.2 變量與指標
本文的核心被解釋變量有4個,分別是:離岸市
場匯率波動指數(Fexrate)、他國入境中國旅游人次
(Itourist)、中國出境他國旅游人次(Otourist)、人民
幣離岸指數(ORI)。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定義,國
際旅游是指一國居民離開本國到其他國家所進行的
旅游活動,通常包括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由于本
研究關注于人民幣國際化問題,因此本文對中國出
入境旅游的討論局限于出入境中國的外國游客,不
包括港澳臺同胞以及出入境香港、澳門和臺灣的游
客。解釋變量2個,分別是:他國入境中國旅游人次
(Itourist)和人民幣直接交易政策(policy×time)。
控制變量11個,分別是:消費價格指數(CPI)、就業(yè)
率(Employ)、中國出口他國商品的貿易額(EX)、匯
率(Exrate)、中國進口他國商品的貿易額(IM)、國
際貿易(Intrade)、人均 GDP(Pgdp)、人口(Popula)、
風險指數(PR)、利率(ROI)和服務業(yè)占比(Serv)。
一般認為,簽證制度以及國際通航情況是影響出入
境旅游的重要因素,但簽證開放度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了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系,如在與中國簽訂人民
幣直接交易協定的國家中,共計6個國家與中國簽
訂了互免簽證或單方面允許中國公民免簽或落地簽
證。并且,出入境旅游人次與國際航空通達性也存
在較強的內生性(互為因果且與時間相關)。將這兩
個變量納入模型可能導致較強的共線性,故而未將
兩者作為協變量納入模型中。為檢驗是否存在遺漏
變量問題,研究將使用 SelectionRatio檢驗方法對
模型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各變量與指標解釋見表1。
表1 變量與指標
變量 指標含義 代理指標 指標解釋 說明
中 國 出 境 他
國 旅 游 人 次
(Otourist)
衡量 一 國 接 待 中 國 入 境
旅游市場發(fā)展水平
中國 公 民 出 境 他 國 的
旅游人次
反映他國對中國游客的吸引程度
方程(1)的 被
解釋變量
他 國 入 境 中
國 旅 游 人 次
(Itourist)
衡量 一 國 出 境 中 國 旅 游
市場發(fā)展水平
他國 公 民 入 境 中 國 的
旅游人次
反映中國對他國游客的吸引程度
方程(2)的 被
解釋 變 量,方
程(3)的 核 心
解釋變量
離 岸 市 場 匯
率 波 動 指 數
(Fexrate)
衡量 離 岸 市 場 上 人 民 幣
與他 國 貨 幣 匯 率 穩(wěn) 定 的
程度,波 動 指 數 越 大,匯
率穩(wěn)定程度就越低
人民 幣 與 他 國 貨 幣 月
度匯率的標準差
反映人民幣與他國貨幣的匯率波
動風險,會對人民幣國際化產生影
響
方程(3)的 被
解釋 變 量,方
程(4)的 核 心
解釋變量
人 民 幣 離 岸
指數(ORI)
衡量 中 國 的 人 民 幣 離 岸
使用情況
中國 銀 行 統(tǒng) 計 的 人 民
幣離岸指數
人民幣離岸指數越大意味著人民
幣國際化水平越高
方程(4)的 被
解釋變量
人民幣直接
交易政策
(Policy×Time)
人民幣國際化政策
是否 與 中 國 簽 署 人 民
幣直 接 交 易 協 議 國 家
的虛 擬 變 量 和 時 間 虛
擬變量的交互項
一國與中國簽署人民幣直接交易
政策后在兩國的國際貿易中就可
以直接使用人民幣
方 程 (1)(2)
的 核 心 解 釋
變量
30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表1(續(xù))
變量 指標含義 代理指標 指標解釋 說明
中 國 進 口 他
國 商 品 貿 易
額(IM)
衡量 中 國 與 進 口 國 之 間
的國際貿易水平
中國 進 口 他 國 商 品 貿
易額
反映中國對他國商品的需求程度
方程(1)的 解
釋變量
中 國 出 口 他
國 商 品 貿 易
額(EX)
衡量 中 國 與 出 口 國 之 間
的國際貿易水平
中國 出 口 他 國 商 品 貿
易額
反映他國對中國商品的需求程度
方程(2)的 解
釋變量
人口(Popula) 國家人口數量 各國常住人口數量
一個國家人口數量越多,其平均接
待游客的人口數量就越多,可以提
供 更 好、更 多 樣 化 的 旅 游 服
務[39]234,因此目的地國家的人口數
會影響中國到他國的出境人次
方程(1)的 控
制變量
服務業(yè)占比
(Serv)
衡量 國 家 服 務 業(yè) 發(fā) 展 水
平
服務業(yè)占本國 GDP 的
比重
目的地國家的服務業(yè)發(fā)展水平會
影響他國到該國的出境旅游[40]
方程(1)的 控
制變量
匯率(Exrate) 影響國際旅游產品的價格
單位 人 民 幣 兌 換 他 國
貨幣的平均匯率
客源地與目的地國家的匯率變化,
會影響旅游產品的價格,對出入境
旅游也會產生影響[39]234
方 程 (1)(2)
的控制變量
國家風險
指數(PR)
影響 出 入 境 旅 游 的 重 要
因素
各國風險指數ICRG
目的國家的風險程度會影響其他
國家游客的到訪[41],同時也會對其
匯率波動產生影響[42];PR 指數越
大,風險程度就越小
方 程 (1)(3)
的控制變量
利率(ROI)
衡量 一 國 貨 幣 政 策 松 緊
程度
世界銀行統(tǒng)計的利率
利率的降低能增加投資,刺激經濟
的增長和消費,對出入境旅游和匯
率波動均會產生影響[6]5
方 程 (1)(2)
(3)的 控 制 變
量
人均 GDP
(Pgdp)
反映 一 國 的 經 濟 發(fā) 展 水
平
世界 銀 行 統(tǒng) 計 的 人 均
GDP
人均 GDP反映一國的經濟發(fā)展水
平。通常情況下經濟水平越高,出
境旅游消費量就越高
方程(2)的 控
制變量
就業(yè)率
(Employ)
衡量 一 國 勞 動 力 市 場 的
就業(yè)情況
國家 就 業(yè) 人 數 占 成 年
人口數的百分比
較高的就業(yè)率意味著經濟處于繁
榮狀態(tài),進而影響客源地居民的出
游人次[43]
方程(2)的 控
制變量
消費價格
指數(CPI)
反映通貨膨脹水平
世界 銀 行 統(tǒng) 計 的 居 民
消費價格指數
CPI衡量一國居民消費價格水平變
動,其 變 動 會 對 匯 率 波 動 產 生 影
響[44]
方程(3)的 控
制變量
國際貿易
(Intrade)
衡量 一 國 國 際 貿 易 的 發(fā)
展水平
國 際 貿 易 額 占 各 國
GDP的百分比
國際貿易通過國際收支對匯率波
動產生影響[45]
方程(3)的 控
制變量
注:控制變量按照出現在方程中的順序排列。
31
左 冰等: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發(fā)展:貨幣循環(huán)視角 理論探索
2.3 參數估計方法與數據來源
由于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發(fā)展具有雙向因
果關 系,本 文 采 用 傾 向 得 分 匹 配 - 雙 重 差 分 法
(PSM-DID)進 行 參 數 估 計 以 控 制 內 生 性 的 影 響。
從研究問題出發(fā),本文對于樣本的選擇需要同時滿
足旅游研究和人民幣國際化研究兩方面的需要。首
先,從旅游研究的角度來看,根據 UNWTO 發(fā)布的
旅游統(tǒng)計年鑒,與中國有國際旅游往來的國家共計
136個,其中“一帶一路”國家106個,覆蓋了世界上
主要的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其次,從人民幣國
際化來看,人民幣直接交易是人民幣在國際市場承
擔計價職能和交易職能的重要表現,是一國貨幣真
正實現國際化的標志[46]。目前,部分“一帶一路”國
家已率先與中國簽訂人民幣直接交易和結算協定。
因此,本文以“一帶一路”倡議涉及的106個國家為
研究樣本,選取其中同中國簽訂人民幣直接交易的
12個“一帶一路”國家作為實驗組。鑒于數據的可
獲得性和完整性,選取其余49個與中國簽訂“一帶
一路”合作文件但未簽訂人民幣直接交易協定的國
家作為對照組。表2列出了12個國家的具體信息,
包括協議簽署時間和2019年銀行間外匯即期交易
量。阿聯酋和匈牙利兩個國家因缺失出入境旅游數
據而被排除,最終的實驗組選定為馬來西亞、俄羅
斯、新西蘭、新加坡、南非、韓國、土耳其、沙特阿拉伯、
波蘭、泰國10個國家。截至2019年底,中國與上述
10個國家的人民幣交易量總計1653.86億元。
表2 與中國簽訂人民幣直接交易協議的“一帶一路”國家
國家 簽署時間
是否為研究
樣本
2019年銀行間
外匯即期交易
/億元
國家 簽署時間
是否為研究
樣本
2019年銀行間
外匯即期交易
/億元
馬來西亞 2010年 是 26.40 阿聯酋 2016年 10.88
俄羅斯 2010年 是 土耳其 2016年 是 1.28
新加坡 2014年 是 1332.04 沙特阿拉伯 2016年 是 26.42
新西蘭 2014年 是 140.04 波蘭 2016年 是 0.79
南非 2016年 是 0.61 匈牙利 2016年 0.66
韓國 2016年 是 114.74 泰國 2018年 是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官方信息整理;表中空白處為數據缺失。
中國出境他國旅游人次(Otourist)和他國入境
中國旅游人次(Itourist)源自 UNWTO 官網;中國
進口他國商品的貿易額(IM)和中國出口他國商品
的貿易額(EX)源自 WTO 官網;人民幣直接交易政
策(Policy×Time)數據源自中國人民銀行官網;離
岸市場匯率波動指數(Fexrate)、匯率(Exrate)、消
費價格指數(CPI)、服務業(yè)占比(Serv)、人口(Popula)、國 際 貿 易 (Intrade)、就 業(yè) 率 (Employ)、人 均
GDP(Pgdp)、利率(ROI)信息源自 CEIC數據庫;風
險指數(PRit)源自美國政治風險服務集團(PRS)發(fā)
布的世界各國風險指數;人民幣離岸指數(ORI)源
自 Wind數據庫。
研究使用2002—2019年各國面板數據進行參
數估計,59個國家共計1062個面板數據。在缺失
值處理上,對只有個別年份缺失的國家的數據采用平
均增長率進行數據插補,如缺失2002-2019年全部
數據,則按空缺值處理。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3。
3 實證分析結果與討論
3.1 描述性統(tǒng)計與平穩(wěn)性檢驗
為消除量綱差異,對樣本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
表3描述了各變量的均值、標準差、標準離差率、偏
度、峰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其中,出境旅游人次、離
32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岸市場幣值穩(wěn)定指數、中國—他國出口貿易、中國—
他國進口貿易數據離差率較大、峰度較高且出現向
右的長尾(峰度高于50,偏度大于6),各國非均衡發(fā)
展態(tài)勢明顯,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加robust穩(wěn)健標準
誤進行參數估計。
表3 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變量 樣本量 均值 標準差 標準離差率 最大值 最小值 偏度 峰度
Fexrate 1062 0.016 0.073 4.563 1 0 8.795 98.478
Itourist 1062 0.032 0.092 2.875 1 0 5.345 39.268
Otourist 1062 0.029 0.090 3.103 1 0 6.231 51.312
ORI 32 0.717 0.313 0.437 1 0 -1.205 2.983
CPI 1062 0.140 0.073 0.521 1 0 3.231 27.696
Employ 1062 0.421 0.171 0.406 1 0 0.169 2.809
EX 1062 0.046 0.033 0.717 1 0 23.547 681.271
Exrate 1062 0.027 0.096 3.556 1 0 5.279 36.312
IM 1062 0.012 0.035 2.917 1 0 22.294 600.942
Intrade 1062 0.174 0.127 0.730 1 0 2.400 12.750
Pgdp 1062 0.151 0.174 1.152 1 0 1.805 6.380
Popula 1062 0.128 0.188 1.469 1 0 2.264 8.145
PR 936 0.539 0.196 0.364 1 0 -0.157 2.514
ROI 1062 0.476 0.086 0.181 1 0 0.873 7.754
Serv 1062 0.543 0.162 0.298 1 0 -0.153 3.067
注:由于樣本量 N=59,時期T=18屬于短面板數據,采用 HT平穩(wěn)性檢驗,結果表明入境旅游人次和出境旅游人次單位
根檢驗的P 值均為1.00>0.05,沒有通過檢驗,對其進行一階差分處理后單位根檢驗 P 值均為0.000<0.05。其余
變量均平穩(wěn)。
3.2 基準回歸結果
3.2.1 傾向得分匹配處理與檢驗
PSM 檢驗的目的是給實驗組樣本匹配出合適
的對照組樣本。以控制變量作為協變量,經過反復
測試,確定以匯率、價格指數、服務業(yè)占比和國際貿
易4個變量為協變量,為10個實驗組國家匹配出
35個對照組國家。為保證匹配質量,進一步將匹配
后的數據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檢驗結果(表4)表明,
匹配后的樣本協變量t值均不顯著。這說明匹配后
的實驗組基本消除了變量所帶來分組的差異。
3.2.2 雙重差分回歸檢驗(DID)
將匹配后的樣本進行雙重差分回歸,為避免時
間和地區(qū)異質性的影響,控制雙向固定效應,具體結
果見表5。表中第2列以中國—他國的出境旅游人
表4 PSM 平穩(wěn)性檢驗
協變量 樣本
實驗組
均值
對照組
均值
偏差
T 檢驗
(p 值)
CPI
匹配前 0.182 0.137 69.100 0.000
匹配后 0.182 0.182 -1.000 0.963
Exrate
匹配前 0.002 0.029 -38.000 0.048
匹配后 0.002 0.003 -0.800 0.769
Intrade
匹配前 0.210 0.172 25.200 0.033
匹配后 0.210 0.198 8.000 0.732
Serv
匹配前 0.626 0.538 62.900 0.000
匹配后 0.626 0.634 -5.300 0.760
33
左 冰等: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發(fā)展:貨幣循環(huán)視角 理論探索
表5 匹配后雙重差分回歸結果
變量 Otourist Itourist Fexrate
police×time
0.089
**
(0.037)
0.012
*
(0.007)
Itourist
-0.467
**
(0.195)
IM
0.063
*
(0.035)
EX
0.068
*
(0.040)
CPI
-0.001
(0.013)
Employ
-0.019
(0.013)
Exrate
6.836
(8.482)
0.852
(1.370)
Intrade
-0.050
(0.025)
Pgdp
0.059
(0.041)
Popula
-0.101
(0.144)
PR
-0.064
(0.083)
0.023
(0.024)
ROI
0.025
(0.021)
0.002
(0.014)
-0.004
(0.005)
Serv
-0.021
(0.064)
常數項
0.042
(0.043)
0.013
(0.013)
0.019
**
(0.008)
國家固定效應 是 是 是
年份固定效應 是 是 是
N 774 810 774
R
2 0.180 0.159 0.197
注:* 表示在10%的水平下顯著;
**表示在5%的水平
下顯著;*** 表示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中3個模型的變
量不同,表中空白處表示空值,即該變量沒有進入該模型。
次為被解釋變量,簽訂人民幣直接交易協議和時間
的交互項為核心解釋變量。結果表明,人民幣直接
結算政策對出境旅游人次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在其
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簽訂人民幣直接結算協議后
中國-他國的出境人次上升了0.089%,假設1得
到驗證。中國-他國的進口貿易對出境旅游人次存
在顯著的正向影響,進口貿易每提高1%,出境旅游
人次增加0.063%,也證實了貿易對于旅游發(fā)展的
積極影響。
表5第3列以他國—中國的入境旅游人次為被
解釋變量,簽訂人民幣直接交易協議和時間的交互
項為核心解釋變量??傮w上,人民幣直接交易政策
對入境旅游人次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在其他因素不
變的情況下,簽訂人民幣直接結算協議后入境旅游
人次上升了0.012%,假設2得到驗證。具體來看,
中國-他國的出口貿易對入境旅游人次的影響更加
顯著,出 口 貿 易 每 提 高 1%,入 境 旅 游 人 次 增 加
0.068%。這說明人民幣國際化對于入境旅游的推
動主要得益于雙邊貿易往來引致的商務旅游增長。
此外,客源國經濟發(fā)展水平、匯率和利率也有助于推
動訪華旅游需求增長,盡管其積極效應在統(tǒng)計上并
不顯著。這與以往的經驗知識相符。
對比出境旅游發(fā)現,人民幣國際化對出境旅游
的推動效應大于入境旅游。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
下,簽訂人民幣直接結算協議后出境旅游人次上升
了0.089%,假設1得到驗證。一方面,中國公民可
以直接攜帶人民幣出國旅游,而外國游客入境中國
所需人民幣要從外匯市場換取或通過與中國的貿易
獲得,這會對外國游客的購買力造成損失,導致人民
幣國際化對出境旅游的效應大于入境旅游。另一方
面,美元作為國際避險資產仍然占據重要地位,持有
美元的企業(yè)能獲得更高的利潤[47],這導致部分從事
入境旅游經營的企業(yè)回收人民幣的熱情不高,因而
人民幣直接交易政策對出境旅游的影響更大。
表5第4列分析結果表明,入境旅游對離岸市
場幣值的穩(wěn)定指數存在顯著負向影響,在其他因素
不變的情況下,入境旅游每增長1%,離岸市場匯率
波動指數降低0.467%,由于離岸市場幣值匯率波
動指數是一個負向變量,這意味著離岸匯率的穩(wěn)定
程度增加了0.467%。這說明在人民幣國際化背景
下,入境旅游發(fā)展會使中國的離岸市場匯率更加穩(wěn)
34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定,假設3和假設4也得到驗證。
3.3 穩(wěn)健性檢驗
(1)縮短時間窗口檢驗。將研究時段由之前的
2002—2019年變?yōu)?2008—2019 年,以驗證基準檢
驗結果是否穩(wěn)健,結果見表6??s短時間窗口后,人
民幣直接交易的政策效應對出境旅游人次的影響未
發(fā)生變化,其對于入境旅游人次仍有積極影響,但不
顯著。入境旅游貨幣回收對離岸匯率波動指數的影
響依然顯著為負。
(2)控制同時期政策效應檢驗。為推進人民幣
國際化的進程,中國政府不僅與他國簽訂了人民幣
直接交易協議,同時還與他國簽訂了人民幣結算協
議,且這一協議對進口貿易和出境旅游人次的影響
同樣重要。本文搜集了在研究時段內與中國簽訂人
民幣結算協議的“一帶一路”國家及其簽訂時間,然
后按照相同的方法設置人民幣結算政策變量,將兩
項政策作為虛擬變量同時放入模型[48]。從表6模
型2中可見,人民幣直接交易對出入境旅游人次的
影響,以及對離岸匯率波動指數的影響均未發(fā)生變
化且顯著。入境旅游貨幣回收對離岸匯率波動指數
的影響依 然 顯 著 為 負,說 明 基 準 回 歸 的 結 果 是 穩(wěn)
健的。
(3)遺漏變量檢驗。使用selectionratio方法對
方程(1)和(2)進行遺漏變量檢驗,結果顯示,selectionratio檢驗值均大于1,分別為1.199和1.554,
說明模型穩(wěn)健,不存在遺漏變量問題。
表6 穩(wěn)健性檢驗結果
變量/模型
模型1(縮短時間窗口)
Otourist Itourist Imcorr
模型2(控制同時期政策效應)
Otourist Itourist
police×time 0.072
** (0.036) 0.001(0.004) 0.089
*** (0.037) 0.012
*** (0.004)
Itourist -0.131
*** (0.025)
常數項 -0.078(0.129) 0.036
*** (0.013) 0.006
** (0.003) 0.043(0.043) 0.013(0.012)
控制變量 是 是 是 是 是
國家固定效應 是 是 是 是 是
年份固定效應 是 是 是 是 是
N 516 540 516 774 810
R
2 0.154 0.108 0.152 0.181 0.160
注:* 表示在10%的水平下顯著;** 表示在5%的水平下顯著;*** 表示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中5個模型自變量
有所不同;表中空白處表示空值,即該變量沒有進入該模型。
3.4 效應分析與貨幣增量計算
3.4.1 效應與路徑分析
PSM-DID所得參數反映的是研究期內的平均
總效應。根據圖1提出的理論模型,進行路徑分析
和中介機制檢驗。圖2呈現了人民幣參與國際旅游
經濟循環(huán)的路徑與交互影響;表7呈現了中介效應
的檢驗結果。圖中各條路徑系數均顯著。其中,人
民幣國際化對出境旅游的直接效應(收入效應)為
0.134,中介路徑 1 條 (人 民 幣 直 接 交 易 政 策 → 中
國—他國出口貿易→出境旅游人次),間接效應(貿
易推動效應)值為0.211,呈部分中介效應,總效應
為0.345。人民幣國際化通過進口貿易的中介作用
對出境旅游的間接效應(0.211)大于人民幣國際化
對出境旅游的直接效應(0.134)。
人民幣國際化對入境旅游的直接效應為-0.068,
并且非常顯著。說明人民幣國際化對他國居民產生
的收入效應為負,原因在于人民幣國際化導致離岸
匯率升值從而對入境旅游造成負面影響。已有研究
指出,在其他因素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人民幣匯率每
升值1%,入境中國旅游的人數將下降2.71%
[49]。
此外,國際旅游更多地受到目的地吸引力和營銷的
影響。根據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發(fā)布的《旅游業(yè)競
35
左 冰等: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發(fā)展:貨幣循環(huán)視角 理論探索
圖2 人民幣參與國際旅游經濟循環(huán)的路徑及其效應
注:因數據可得性受限,“離岸市場幣值波動指數→人民幣離岸指數”
路徑分析使用時間序列數據;虛線表達內生關聯性。
表7 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國際旅游貨幣循環(huán)過程中介效應檢驗
中介路徑 間接效應 直接效應 總效應 95%置信區(qū)間
police×time→IM→Otourist 0.211 0.134 0.345 [0.054,0.121]
police×time→IM→EX 0.278
police×time→IM→Otourist→EX 0.027
police×time→Otourist→EX 0.017
0.124 0.446
[0.102,0.206]
[0.011,0.029]
[0.005,0.023]
police×time→IM→EX→Itourist 0.261
police×time→IM→Otourist→EX→Itourist 0.025
police×time→Otourist→EX→Itourist 0.016
police×time→EX→Itourist 0.116
-0.068 0.350
[0.011,0.046]
[0.001,0.006]
[0.001,0.005]
[0.006,0.025]
police×time→IM→EX→Itourist→Fexrate 0.105 [0.000,0.009]
police×time→IM→Otourist→EX→Itourist→Fexrate 0.010 [0.000,0.001]
police×time→Otourist→EX→Itourist→Fexrate 0.006 [0.000,0.001]
police×time→EX→Itourist→Fexrate 0.047 [0.000,0.005]
Fexrate→ORI -0.472
注:表中空白處表示空值,表明不存在該效應。
爭力報告》,與旅游服務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簽證要
求較為嚴格且一些地區(qū)旅游設施不夠完善是制約我
國國際旅游競爭力的主要因素[50]。近年,來華旅游
人數停滯不前甚至略有下降[51],這也與外國游客對
中國旅游信息的獲取途徑不夠便利有關。我國旅游
宣傳機構沒有開通國外民眾常用的 Twitter、Facebook(Meta)、Instagram、YouTube 或 Tik Tok 等
SNS社交媒體賬號,無法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文
化輸出與形象傳播,也無法建立用戶數據庫對外國
游客進行畫像與消費行為分析。這些因素是共同導
致出現近年來入境旅游一路走低的原因。
但是,“人民幣直接交易政策→入境旅游人次”
的間接效應為正,中介路徑共4條,均為部分中介效
應,效應值分別為0.261、0.025、0.016、0.116,總效
36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應值為0.350。這說明人民幣國際化通過出口貿易
的中介作用仍然對入境旅游產生了間接的拉動效
應,且其效應數值遠大于直接效應,說明人民幣國際
化更多地利好因商貿往來而引致的入境旅游。
“人民幣直接交易政策→中國-他國出口貿易”
的直接效應為0.124,中介路徑共3條,均為部分中
介效應,間接效應值分別為0.278、0.027、0.017,總
效應值為0.446,“人民幣直接交易政策→中國—他
國進口貿易”的直接效應為0.364。從系數上比較,
人民幣國際化對出口貿易的推動作用大于進口,并
且人民幣國際化對進出口貿易的積極影響也大于出
入境旅游。
人民幣直接交易后,因出境旅游和進口導致人民
幣在離岸市場流通規(guī)模增大,給在岸市場帶來穩(wěn)定
幣值的壓力。由圖2可知,“人民幣直接交易政策→
離岸市場幣值波動指數”的中介路徑共4條,并且需
要通過出口或者入境旅游兩個中介變量實現。其效
應分別為-0.208和-0.027(-0.068*0.401),總
效應為-0.235。這再次證明入境旅游發(fā)展有助于
穩(wěn)定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匯率。“離岸市場幣值波動
指數→人民幣離岸指數(ORI)”效應為-0.472,說
明離岸市場幣值穩(wěn)定對于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顯
著的作用,假設4得到驗證。疫情之后,中國可以通
過大力提振入境旅游作為回收人民幣、對沖貿易順
差的有效機制,以降低離岸市場波動對在岸的金融
沖擊。
3.4.2 國際旅游貿易凈增量計算
按照圖1的理論框架,人民幣直接交易可推動
形成旅游與貨物貿易國際循環(huán),人民幣貨幣量將從
G(輸出)增加到 G’(回流),實現資本增值(g=G’-
G),實現經濟增長。為驗證此假設,假定價格水平
不變,以當年實際進出口貿易額和出入境旅游數據
為基礎,計算人民幣直接交易政策實施后引致的出
入境旅游貿易凈增量及其引發(fā)的進出口總貿易凈增
量,如圖3所示。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總貿易凈增量= (α1 ×EX+α2 ×IRtourist)-
(α3 ×IM+α4 × OEtourist)。
國際旅游貿易凈增量=(α2 ×IRtourist)-(α4 ×
OEtourist),即人民幣國際化后入境旅游回收貨幣
增量和出境旅游 支 出 增 量 的 差 值。其 中:α1、α2、
α3、α4 分別 表 示 人 民 幣 直 接 交 易 政 策 對 出 口 貿 易
額、入境旅游額、進口貿易額、出境旅游額的邊際總
效應,分別為:0.446、0.350、0.364、0.345(表7)。
圖3顯示,中國與10個國家實施人民幣直接交
易以來,總對外貿易凈值(含貨物和旅游)迅速增加,
從2010年到2019年的10年間交易凈額增長了6
倍。其中,貨物貿易帶來的凈增量遠遠大于國際旅
游凈增量,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這說明人民幣
國際化切實推動了中國的對外開放,增強了國內和
國際兩個市場的聯動效應,提升了貿易合作水平。
進一步對比人民幣國際化對出入境旅游的直接和間
接影響(圖4),可以發(fā)現,人民幣國際化引致的出境
旅游增量大于入境旅游增量,且人民幣國際化對出
入境旅游的直接效應均低于因商貿往來而引致的出
入境旅游間接效應。這說明研究期內,人民幣國際
化更多地利好商貿旅游,且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貨
幣升值對非商務旅游產生了不利影響,需要采取措
施提振非商務型入境旅游以穩(wěn)定離岸人民幣幣值。
圖3 人民幣國際化引致的對外貿易凈值
37
左 冰等: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發(fā)展:貨幣循環(huán)視角 理論探索
圖4 人民幣國際化引致的出入境旅游貿易增量
4 研究結論與管理建議
4.1 研究結論
任何商品經濟社會都包括兩大循環(huán),即實物循
環(huán)和貨幣循環(huán)。在實物經濟中,實物循環(huán)占主導地
位;而在貨幣經濟階段,貨幣與實物合二為一。在開
放的國際經濟循環(huán)中,貨幣循環(huán)起著主導作用,其本
身就包含了實物循環(huán)流通和市場實現。本文從貨幣
資本循環(huán)的視角,揭示了在人民幣直接交易背景下,
人民幣參與國際旅游經濟循環(huán)流通并實現增殖的過
程及其中介路徑,并選擇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備
忘錄的106個國家為樣本,搜集 2002-2019 年數
據,采用 PSM-DID 計量方法對路徑效應進行了計
算。研究表明:
(1)人民幣國際化可直接且顯著地促進中國出
入境旅游,同時通過進出口貿易對國際旅游形成間
接拉動效應。國家間共同使用人民幣進行直接交易
結算可以減少匯率波動影響和交易成本,帶來收入
效應進而促進雙邊旅游發(fā)展。這與歐元區(qū)(EMU)
內的跨境旅游類似[52]。國家間進出口貿易也因受
到收入效應的影響而增長,進而可間接推動雙邊商
務旅游以及基于興趣和關注的出入境旅游增長。由
于貿易增長而引致的旅游增長間接效應大于人民幣
國際化的直接效應,說明人民幣國際化更多地利好
因商貿往來而引致的出入境旅游。
(2)人民幣國際化以不對稱的方式影響出入境旅
游的需求。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簽訂人民幣直
接結算協議后中國入境旅游人次上升了0.012%,
出境旅游人次上升了0.089%。人民幣國際化可以
看作是推動中國出境旅游的一項利好政策。雖然人
民幣國際化帶來的貨幣升值對基于興趣與關注的入
境旅游市場帶來了負面影響,不過這一負面效應可
被因商貿往來引致的入境旅游的強勁增長所彌補,
因而人民幣直接結算政策對中國入境旅游的總效應
仍然是積極的。
(3)國際旅游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應用場
景和渠道,有助于增強人民幣計價結算和計價交易
功能,緩解離岸人民幣流動性過高的風險,為人民幣
國際化增添新動能和抗風險機制。
首先,出境旅游可直接輸出人民幣,有助于擴大
人民幣離岸交易規(guī)模,帶來規(guī)模效應,同時通過間接
效應帶動貿易進口。出境旅游需求越大,中國對于
人民幣合作國家的國際貿易的影響越大。根據貨幣
政策的國際傳遞模型[53],中國作為主權貨幣國家的
貨幣政策影響外圍國家的程度越大,在國際經濟合
作與競爭中的話語權就越大。
其次,入境旅游回收的貨幣有助于維持人民幣
離岸市場匯率的穩(wěn)定。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
前提是必須保持幣值穩(wěn)定與堅挺。如果離岸人民幣
市場流動性過高,可能誘發(fā)國際金融投資者的投機
性行為,加大對在岸市場的引導,增加金融風險[54]。
發(fā)展入境旅游可形成人民幣自然回流市場,是離岸
人民幣流動性過高時的有效緩解機制,可避免在岸
市場投機者在金融市場上通過金融衍生品逆回購人
民幣,能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匯率波動對人民幣幣值
產生的負面影響,維護我國的金融穩(wěn)定。
最后,入境旅游可讓締約國的廣大居民和非金
融投資者使用和持有人民幣,增強人民幣國外持有
38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的黏性,增加持有者的數量并分散持有者,防止國際
市場上熱錢流動對中國經濟造成的破壞。人民幣國
際化的步伐越大,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交易量越大,越
需要發(fā)展入境旅游以增強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穩(wěn)定
性,以避免國際沖擊和危機傳播。
(4)人民幣國際化在總體上推動了經濟增長。
通過減少貨幣國際循環(huán)中的流通和交易成本,人民
幣國際化通過促進出入境旅游和進出口貿易實現了
貨幣增值循環(huán),增進了社會凈福利,對于加快建設貿
易強國,構建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
展格局,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產生了積極而重要
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貢獻在于:首先,基于馬克思貨幣資
本循環(huán)理論,建立了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交互
作用理論模型,揭示其中介途徑,推進了旅游與金融
研究的整合,為研究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和場域,開拓了旅游金融研究新領域,豐富并發(fā)展了
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實證研究成果。其次,
論證了國際旅游作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手段
和新動能的潛在價值,明確提出了“基于入境旅游的
幣緣發(fā)展戰(zhàn)略”主張和當前的實踐路徑。這不僅加
深了對旅游的經濟功能的新認識,也可為我國在疫
情后調整相關的出入境旅游政策,夯實人民幣國際
使用的民意基礎提供科學建議。
4.2 管理建議
新冠疫情暴發(fā)和地緣政治危機導致全球經濟陷
入衰退,但中國對外貿易仍逆勢增長,海外離岸人民
幣市場交易量將會以更快的速度提高,進一步推動
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越大,越需要
發(fā)展入境旅游以有效緩解國際金融風險和危機的傳
播。與此同時,發(fā)展入境旅游是將國內生產融入國
際消費市場的重要方式,有助于釋放過剩的接待能
力、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推進目的地治理能力現代
化,助力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時
期,中國需要高度重視推動區(qū)域化的入境旅游市場
的發(fā)展,把握疫情后國際游客消費傾向的變化及其
偏好,為疫情后提振入境旅游做好充足準備。
(1)確立推動貿易友好國入境旅游為基礎的幣
緣發(fā)展戰(zhàn)略。近年來“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中的部分
亞洲發(fā)展中國家異軍突起,緬甸、越南及蒙古國等國
家已經躋身中國入境旅游人數排行前十,市場潛力
巨大。中國應借助2022年1月1日區(qū)域全面經濟
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時機,著眼于這些
貿易友好國家客源市場,加快梳理和研究近年來入
境旅游發(fā)展中的各種問題,制定貿易友好國家入境
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計劃。此外,自2000年以來,中國已
經與31個國家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且與其中的
23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服務貿易協定;但目前仍處于
有效期內的貿易協定分別為19個和7個。如能進
一步推進或延續(xù)與這些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協定,
可進一步促進入境旅游的發(fā)展。
(2)加大對簽訂人民幣直接交易協定國家公民
入境中國的簽證的開放度。截至2021年1月,與中
國簽訂互免持普通護照簽證的國家(地區(qū))有15個,
單方面允許中國公民持普通護照免簽入境的國家
(地區(qū))有18個,單方面允許中國公民辦理落地簽證
國家(地區(qū))有40個[55]。在這些國家中,除新加坡、
阿聯酋、老撾、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外,其余與中國
簽訂人民幣直接交易協定的國家尚未與中國實施入
境互免簽證或落地簽證政策。中國可實施締約國公
民15天免簽政策,或團體旅客免簽政策,亦可實施
144小時中轉免簽政策,擴大締約國入境旅游規(guī)模,
推動免稅退稅,激發(fā)境外市場主體使用人民幣與廣
泛持有人民幣的意愿。同時,應加快推進與允許中
國公民免簽入境或落地簽證的國家如印度尼西亞、
烏茲別克斯坦、緬甸、埃及等國之間的人民幣直接交
易協定,形成人民幣國際化與入境旅游相互利好的
局面,并可圍繞這些經濟體建設人民幣經濟區(qū)。
(3)重視人民幣國際化對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影
響,保持人民幣幣值穩(wěn)定。保持匯率的穩(wěn)定,減少匯
率波動的不確定性是維持國際游客流量的決定性因
素[56]。疫情沖擊3年來,中國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
的態(tài)勢下依舊保持了穩(wěn)健的增長,導致人民幣走勢
偏強。2022年爆發(fā)的俄烏沖突進一步推高了人民
幣的匯率。如果人民幣幣值持續(xù)保持高位,勢必對
旅游部門的產出帶來負面影響,不利于疫情后入境
旅游的復蘇。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tǒng)計,2022年我國
貨物貿易順差6686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923億
美元(其中旅游貿易逆差1052億美元),儲備資產
增加1000億美元[57]。貿易順差越大,越需要推動
出境旅游以釋放外匯儲備高企風險。國家需要繼續(xù)
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加快完善
39
左 冰等: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發(fā)展:貨幣循環(huán)視角 理論探索
人民幣雙向波動的調節(jié)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
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wěn)定。
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發(fā)展相互促進、相輔
相成。國際旅游是有效構筑人民幣國際使用的載體
和網絡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動國內國際經濟雙
循環(huán)有效銜接、共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疫情之后,更
需要積極推動國際旅游復蘇,拓展人民幣交易的場
景和渠道,通過高效的民心相通夯實人民幣國際使
用的民意基礎。本次研究中未能涉及的部分調節(jié)機
制和中介效應,還需要結合國家間貿易結構進行分
析;未來亦可在此框架下進一步探究人民幣國際化
水平與國際旅游之間的交互影響。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
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
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2022.
[2] 張建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繁榮我國經濟的路徑研
究[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0(9):12-19.
[3] GOPINATH G,STEINJC.Banking,trade,andthe
makingofadominantcurrency[J].Thequarterly
journalofeconomics,2021(2):783-830.
[4]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2023年)[EB/
OL].(2023-03-10)[2023-03-12].http://www.pbc.
gov.cn/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23/03/2023031
310355388557.pdf.
[5] BHARR,MALLIARISAG.ModelingUSmonetary
policyduringtheglobalfinancialcrisisandlessonsfor
Covid-19[J].Journalofpolicymodeling,2021(1):15-
33.
[6] 左冰.旅游與金融:一個方興未艾的研究領域[J].旅
游論壇,2021(3):1-22.
[7] 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印發(fā)《邊境貿易外匯管理辦法》
的通知(匯發(fā)[2003]113號)[Z].北京:國家外匯管理
局,2003.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化文物和旅游
統(tǒng)計年鑒[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
[9] 中國人民銀行.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R].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2019.
[10]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738.
[11] 楊多貴,周志田,等.國家健康報告第1號[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3:217.
[12]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中國人民銀行2021年報
[R].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23.
[13] 孫立鵬.中期選舉后美國經濟形勢評估[J].當代美國
評論,2022(4):26-38.
[14] 李稻葵,劉霖林.人民幣國際化:計量研究及政策分析
[J].金融研究,2008(11):1-16.
[15] 中國人民銀行.2022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M].北
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22.
[16] 高海紅,余永定.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與條件[J].國
際經濟評論,2010(1):46-64.
[17] 張宇燕,張靜春.貨幣的性質與人民幣的未來選擇:兼
論亞洲貨幣合作[J].當代亞太,2008(2):9-43.
[18] BOZE, GOPINATH E, PLAGBORG-M?LLER
M.Globaltradeandthedollar[R].NBER Working
Paper,2017.
[19] 鞏勛洲,尹振濤.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國際化實踐及啟
示:以韓國、新加坡為例[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7
(6):84-88.
[20] 鐘 偉.人 民 幣 在 周 邊 國 家 流 通 的 現 狀、問 題 及 對 策
[J].管理世界,2008(1):165-166.
[21] 程成,周澤奇,魯建琪.中國—東盟旅游流空間分異與
優(yōu)化策略[J].經濟地理,2020(9):204-212.
[22] 鄭國富.“瀾湄合作”背景下中柬經貿合作的成效、問
題與前景[J].國際關系研究,2018(5):132-143.
[23] 楊勁松,趙小麗.面向人民幣國際化的中國旅游企業(yè)
跨國投資 促 進 模 式 研 究 [J].特 區(qū) 經 濟,2012(7):
165-167.
[24] SUJJ,PHAM TD,DWYERL.Politicalrelations
andbilateraltourismdemand:thecaseofChinaand
Japan[J].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research,
2022(3):337-346.
[25] FRANKELJ.Internationalizationofthe RMBand
historicalprecedents[J].Journalofeconomicintegration,2012(3):329-365.
[26] KANNANP.Onthewelfarebenefitsofaninternationalcurrency[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9
(5):588-606.
[27] 姚大慶.匯率預期、門檻效應與貨幣國際化:基于網絡
演化博弈的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8(7):25-37.
[28] 肖丹丹,范愛軍.“走出去”戰(zhàn)略引導下的人民幣國際
化路徑探討[J].統(tǒng)計與決策,2009(13):126-128.
[29] KATIRCIOGLUS.Tourism,tradeandgrowth:the
40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caseofCyprus[J].Appliedeconomics,2009(21):
2741-2750.
[30] 陳喬,程成.“一帶一路”文化貿易網絡結構及其效應
研究[J].經濟經緯,2018(5):23-29.
[31] KULENDRAN N,WILSON K.Istherea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trade and international
travel? [J].Appliedeconomics,2000(8):1001-
1009.
[32] MCKINNONR,SCHNABL G.China'sexchange
rateandfinancialrepression:TheconflictedemergenceoftheRMBasaninternationalcurrency[J].
China& worldeconomy,2014(3):1-35.
[33] 何帆,張斌,張明,等.香港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的現
狀、前景、問題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1 (3):
84-108.
[34] 余永定.再論人民幣國際化[J].國際經濟評論,2011
(5):7-13.
[35] 潘大洋.境外人民幣回流機制研究[J].宏觀經濟研
究,2015(3):31-37.
[36] MIYAJIMA K,MOHANTY M S,CHAN T.Emerging marketlocalcurrencybonds:diversification
andstability[J].Emergingmarketsreview,2015,22:
126-139.
[37] 喬依德,李蕊,葛佳飛.人民幣國際化:離岸市場與在
岸市場的互動[J].國際經濟評論,2014(2):93-104.
[38] 程貴,張小霞.“一帶一路”倡議是否促進了人民幣國
際化?:基于 PSM-DID方法的實證檢驗[J].現代財經
(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0(10):80-95.
[39] DEVITA G.Thelong-runimpactofexchangerate
regimesoninternationaltourismflows[J].Tourism
management,2014(12):226-233.
[40] LIU W,CAOZ.Positiveroleofmarinetourismon
economicstimulusin coastalarea[J].Journalof
coastalresearch,2018(1):217-220.
[41] 謝朝武,黃銳,陳巖英.“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出境游
客的安全保障:需求、困境與體系建構研究[J].旅游
學刊,2019(3):41-56.
[42] 盛斌,景光正.匯率波動、金融結構與技術創(chuàng)新[J].財
貿經濟,2021(10):132-146.
[43] 蔣依依,劉祥艷,宋慧林.出境旅游需求的影響因素:
兼論發(fā)展中經濟體與發(fā)達經濟體的異同[J].旅游學
刊,2017(1):12-21.
[44] 徐勝,朱曉華.人民幣匯率與物價的非線性關系研究:
基于傅里葉函數和滾動因果檢驗[J].金融發(fā)展研究,
2015(8):3-9.
[45] 閆帥.國際收支對人民幣匯率動態(tài)影響機制[J].國際
貿易問題,2017(6):140-154.
[46] CHINN M D,FRANKELJA.Theeuro mayover
thenext15yearssurpassthedollarasleadinginternationalcurrency[R].NBER Workingpaper,2008.
[47] 張紅 力.金 融 安 全 與 國 家 利 益 [J].金 融 論 壇,2015
(3):3-14.
[48] 司春曉,孫詩怡,羅長遠.自貿區(qū)的外資創(chuàng)造和外資轉
移效應:基于傾向得分匹配-雙重差分法(PSM-DID)
的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21(5):9-23.
[49] 王良舉,李萬蓮.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入境旅游的影響
評估:基于擴展旅游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旅游科
學,2012(5):38-44.
[50] WorldEconomicForum.2019tourism competitivenessreport[R].Geneva:WorldEconomicForum,
2019.
[51] 中國旅游研究院.中國入境旅游發(fā)展報告2019[R].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0.
[52] GIL-PAREJAS,LLORCA-VIVERO R,MARTíNEZSERRANOJA.TheeffectofEMUontourism[J].
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7(2):302-
312.
[53] REY H.Internationalchannelsoftransmission of
monetarypolicyandthe Mundelliantrilemma[J].
IMFeconomicreview,2016(1):6-35.
[54] 張春,蔣一樂.央行應該考慮離岸流動性操作以保證
宏觀政策自主性和金融穩(wěn)定[J].國際金融,2021(5):
50-57.
[55] 中國領事服務網.持普通護照中國公民前往有關國
家和地區(qū)入境便利待遇一覽表[EB/OL].(2021-01-
30)[2023-03-01].http://cs.mfa.gov.cn/zggmcg/
cgqz/qzxx_660 462/202110/t20211030_10404169.
shtml.
[56] SANTANA-GALLEGO M,LEDESMA-RODRíGUEZ
FJ,PéREZ-RODRíGUEZJV.Exchangerateregimesandtourism [J].Tourism economics,2010
(1):25-43.
[57]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分析小組.2022年中國國
際收支報告[R].北京:國家外匯管理局,2023-03-
31.
41
左 冰等: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旅游發(fā)展:貨幣循環(huán)視角 理論探索
InteractionbetweenRMBInternationalizationand
InternationalTourismDevelopment:
A MonetaryCirculationPerspective
ZuoBing,WuJiao
(SchoolofTourism Management,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act:ThispaperproposesatheoreticalmodelreflectingtheinteractionsbetweenRMBinternationalizationandinternationaltourismdevelopmentfromtheperspectiveofMonetaryCapitalCirculation.ByanalyzingcarefullythecirculatingprocessofRMBinChineseinboundandoutboundtourismunderthebackgroundofdirectRMBtransactionpolicy,itrevealstheimportantrolethatinternationaltourismplaysin
theprogressofRMBinternationalization.Thepaperfurthercollectsapaneldataof106countriesalongthe
\"One-Belt-One-Road\" (B&R)thathavesigneddirectRMBtransactionswithChinafrom2002to2019,
andusesPSM-DIDapproachtotestthedirectandindirectimpactsofRMBdirecttransactionspolicyonthe
growthofChinsesinboundandoutboundtourism.TheeffectsofRMBinternationalizationcausedbyinboundandoutboundtourismhavealsobeenestimated.
Theresearchfinds:(1)RMBinternationalizationhassignificantlycontributedtotheincreaseofinboundandoutboundtourisminChina.Italsohasanindirectpulleffectoninternationaltourismthrough
importandexporttrade.RMBinternationalizationismorebeneficialtoinboundandoutboundtourismdue
totradetransactions.(2)RMBinternationalizationaffectsthedemandforinboundandoutboundtourism
inanasymmetricway.Otherthingsbeingequal,aftersigningtheRMBdirectsettlementagreement,the
numberofinboundtouristsvisitingChinafromtheexperimentalcountriesincreasedby0.012%,andthe
numberofoutboundtouristsfrom Chinatothesecountriesincreasedby0.089%.(3)International
tourism,asanimportantapplicationscenarioandchannelforRMBinternationalization,couldhelpdeepen
thefunctionsofRMBpricingsettlementandpricingtransactions,alleviatetheriskofexcessiveoffshore
RMBliquidity,andaddnew momentumandanti-riskmechanismstoRMBinternationalization.(4)RMB
internationalizationenhancessocial welfare.Itisstrategicallyimportantforpromotinginternational
tourismandbuildinganewdevelopmentpatternofmutualpromotion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double
circulation.Chinaneedstodesignatourism-led-currencystrategytopromoteRMBinternationalization
throughinboundtourism developmentfromtrade-friendlycountries,andacceleratetheformulationofa
mutualvisaexemptionpolicywithcountriesthathavesigneddirectRMBtransactionagreements,soasto
prepareforpromotingtherecoveryofinboundtourismaftertheepidemicaswellaspromoting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RMB.
Keywords:monetarycapitalcirculation;currencyinternationalization;offshoreexchangerate;PSM-DID;
tourism-led-currencystrategy
[實習編輯:吳宇玲;責任編輯:呂觀盛]
42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2023年5月
第16卷 第3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3029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論探索】
革命老區(qū)跨省旅游合作意向的驅動機理
———有調節(jié)的復合式多重中介模型
許春曉,唐 敏
(湖南師范大學 旅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摘 要]探索革命老區(qū)跨省合作的驅動機理對新時期構建新發(fā)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要
的意義。文章依據計劃行為理論,增加合作激勵政策、感知利益和信任3個額外變量,并以合作風
險感知作為調節(jié)因子,構建區(qū)域合作有調節(jié)的復合式多重中介模型。文章以合作主體為研究對象,
通過調研獲取基礎數據,研究結果表明:合作激勵政策能正向影響感知利益、信任、合作態(tài)度、主觀
規(guī)范和知覺行為控制,驅動革命老區(qū)跨省合作意向的形成;感知利益與合作態(tài)度在合作激勵政策與
合作意向之間發(fā)揮鏈式中介作用,是驅動革命老區(qū)跨省合作意向形成的主路徑;在合作激勵政策的
推動下,信任通過合作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或知覺行為控制均能與合作意向建立積極聯系;合作風險感
知會弱化合作政策通過感知利益與合作態(tài)度或信任與合作態(tài)度對合作意向的影響路徑;主觀規(guī)范
與知覺行為控制對合作意向的影響受合作風險感知的調節(jié)作用不明顯。
[關鍵詞]高質量發(fā)展;合作機理;湘贛邊區(qū)域;計劃行為理論;跨省旅游合作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784(2023)03-0043-15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qū)域協調發(fā)展
戰(zhàn)略、區(qū)域重大戰(zhàn)略、主體功能區(qū)戰(zhàn)略、新型城鎮(zhèn)化
戰(zhàn)略,優(yōu)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yōu)勢互補、高質量
發(fā)展的區(qū)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① 革命老區(qū)
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chuàng)建的革命根據地為主體的,
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偉大貢獻的地區(qū)。實現革命老
區(qū)振興發(fā)展既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
組成部分,又是在新發(fā)展格局下推動區(qū)域高質量協
調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新時代支
持革命老區(qū)振興發(fā)展的意見》特別提出了湘贛邊區(qū)
域合作示范區(qū)建設任務②
;國家發(fā)改委正式公布《湘
贛邊區(qū)域合作示范區(qū)建設總體方案》,革命老區(qū)省際
合作得到了高度重視③ 。立足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
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促進革命老區(qū)發(fā)展要素
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以區(qū)域深化合作共謀發(fā)展之
道、共創(chuàng)發(fā)展之機,是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激
發(fā)區(qū)域發(fā)展內生動力、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
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探索革命老區(qū)振興發(fā)展
新路徑、高質量協調發(fā)展新模式,總結省際交界地區(qū)
協同發(fā)展新經驗,具有重要意義。
區(qū)域旅游合作的相關研究始于二戰(zhàn)結束后,由
于旅游業(yè)發(fā)展對拉動戰(zhàn)后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
區(qū)域旅游合作深受學術界的重視,相關研究迅速開
展,形成了系統(tǒng)性的研究成果。相關研究主題包括
43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革命老區(qū)‘紅色文化+旅游’融合發(fā)展研究”(21AZD115)資助。
[收稿日期]2022-11-29;[修回日期]2023-02-02
[作者簡介]許春曉(1962-),男,湖南新化人,博士,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qū)域旅游開
發(fā),E-mail:chunxiao2682@163.com;唐敏(1999-),女,江西贛州人,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
方向為旅游企業(yè)管理。
政府間合作[1]、旅游企業(yè)間合作[2]、政企合作[3]等。
研究內容涉及多個方面,部分學者探索區(qū)域旅游合
作發(fā)展模式,如以信任關系為主導的非正式性合作
模式[4]、項目推動型合作模式[5]、正式性的長期性合
作模式[6]等;有的學者探索區(qū)域旅游合作驅動機制,
如合作 主 體 間 內 在 利 益 與 區(qū) 域 旅 游 合 作 雙 向 驅
動[7]、政府之間共享旅游合作的力量博弈[8]、區(qū)域旅
游合作的微觀動力機制[9]250 等;有的學者探索區(qū)域
旅游合作實施路徑,如提出以文化的區(qū)域性和多維
性作為突破口構建區(qū)域旅游一體化機制[10]、聯合開
發(fā)旅游產品和旅游市場[11]、共同打造區(qū)域旅游目的
地整體形象[12]等;還有學者探索區(qū)域旅游合作效果
及潛力評價方案,如建立指標構建區(qū)域旅游合作績
效定量評價體系[13]、通過評價環(huán)鄱陽湖旅游圈區(qū)域
旅游經濟空間聯系強度和演變特征為區(qū)域旅游發(fā)展
提供合作思路[14]、通過劃分全國多個區(qū)域旅游合作
案例類型探索其時空演化特征并對我國區(qū)域旅游合
作發(fā)展進行趨勢預測[15]等。目前國內外對于區(qū)域
旅游合作問題的研究系統(tǒng)性較強、涵蓋面較廣,總體
較成熟,從模式、動力機制到時空演變,經歷了從合
作現象描述到機理揭示的過程,為進一步深入研究
奠定了良好基礎。
推進革命老區(qū)省際邊界區(qū)域跨省合作,已成為
實現革命老區(qū)振興發(fā)展的重要舉措之一。革命老區(qū)
跨省合作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問題,相比于其他區(qū)域,更
需要依據《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qū)振興發(fā)
展的意見》,通過政府主導來實現。因此,實現有效
合作的關鍵是通過政策的推動構建跨行政區(qū)域的合
作機制,讓地方政府、紅色旅游景區(qū)和旅游企業(yè)等區(qū)
域合作的利益相關主體跨區(qū)域協作來實現。在此過
程中,關注上述主體的利益訴求,構建利益共享、責
任共擔的伙伴關系,是紅色旅游公益化可持續(xù)發(fā)展
的必然要求[16],也是建構合理合作機制的基礎。從
合作決策視角,構建復雜模型討論合作驅動機制,揭
示革命老區(qū)多方利益主體合作意向的邏輯機理,探
索符合跨行政區(qū)域合作實情的合作機制,仍然有進
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間。
1 理論依據及變量選取
1.1 計劃行為理論
計劃行 為 理 論 (TheoryofPlannedBehavior,
TPB)是研究人類社會行為基本原理的最有影響力
的心理模型之一,揭示特定社會背景下態(tài)度、主觀規(guī)
范和知 覺 行 為 控 制 通 過 相 互 作 用 形 成 的 個 體 行
為[17]179。由于 TPB 的穩(wěn)健性,現已成功應用于旅
游領域,被廣泛用于研究旅游者某種行為意向的產
生機理,相關研究包含鄉(xiāng)村旅游者行為意向[18]、老
年群體旅游行為決策[19]、游客旅游生態(tài)補償支付行
為意向[20]111 等。由于湘贛邊區(qū)域合作行為的決策
意向屬于個體行為范疇,且 TPB具備適用性和穩(wěn)健
性,因此將 TPB用作革命老區(qū)跨省合作意向研究的
理論框架合理可行。根據 TPB 理論,結合合作情
境,行為態(tài)度可用于反映合作主體評估合作行為后
對于執(zhí)行合作行為產生的態(tài)度偏好,主觀規(guī)范可用
于在區(qū)域合作中反映合作主體重要參照群體對于合
作行為決策的影響,知覺行為控制可用于反映主體
在執(zhí)行合作時感覺到自身所在單位或部門存在的內
外條件,合 作 行 為 意 向 是 實 施 合 作 的 直 接 決 定 因
素[17]206。TPB研究表明,原有模型增加額外變量可
以提高理論解釋力[21]。近期研究提出了新的構式,
如加入個體認知[20]112、外部影響[22]、情感因素[23]等
為新增變量,依據“羊群效應”理論擴展計劃行為理
論的前因[24]115。
1.2 合作激勵政策
在如何實現趕超發(fā)展的問題上,《國務院關于新
時代支持革命老區(qū)振興發(fā)展的意見》《湘贛邊區(qū)域合
作示范區(qū)建設總體方案》等系列革命老區(qū)優(yōu)先發(fā)展
的支持政策因地制宜,涵蓋基礎設施、資源開發(fā)、公
共服務、區(qū)域合作、生態(tài)保護、財稅金融保障等多方
面措施?!秶鴦赵宏P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qū)振興發(fā)
展的意見》指出,要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推動紅色
旅游高質量發(fā)展,建設革命老區(qū)紅色旅游融合發(fā)展
示范區(qū)② ?!断孚M邊區(qū)域合作示范區(qū)建設總體方案》
提出,要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通過完善交通基礎
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紅色旅游高質量發(fā)展,打
造全國知名 的 湘 贛 邊 區(qū) 域 紅 色 旅 游 品 牌③ 。在 政
策、資金助力下,地方政府重建了大量紅色革命遺址
和景區(qū)景點,中央和地方政府對紅色旅游的大力支
持為革命老區(qū)跨省合作提供了現實基礎。同時,革
命老區(qū)優(yōu)先發(fā)展的支持政策有利于培育其高質量發(fā)
展的內生動力[25]68。在系列政策的實施下,政府積
極落實,通過稅費減免、創(chuàng)業(yè)補貼、用地保障、文化宣
傳等方式為合作提供基礎、拓寬合作平臺,以提高湘
贛邊區(qū)域協調發(fā)展的質量與效益。已有研究將政策
作為擴展 TPB的前因變量,證實其通過行為態(tài)度、
44
旅 游 論 壇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行為控制顯著影響居民生態(tài)文明建
設意愿[26]120;將政府激勵作為 TPB 擴展因子,證實
其通過相關心理變量對農戶生產行為產生正向影
響[24]120。由于合作激勵政策是實現革命老區(qū)跨省
合作的重要保障,且基于激勵政策可作為 TPB擴展
因素的研究基礎,本研究認為需要將合作激勵政策
納入研究模型。
1.3 感知利益
感知利益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產品營銷領域,是
顧客在購買產品前評估收益和損失的結果,是購買
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7]。感知利益應用在旅
游實踐中,可以通過就業(yè)、商業(yè)、投資機會、生活水
平、基礎設施狀況、環(huán)境影響狀況等進行衡量[28]1007。
區(qū)域旅游合作通常為各方主體帶來成本和利益,若
收益大于 成 本,居 民 支 持 旅 游 發(fā) 展 的 可 能 性 就 更
高[29]766。已有研究將感知經濟、生態(tài)和社會利益作
為擴展 TPB的額外變量,揭示了各維度感知利益在
TPB框架下對農戶行為決策的影響[30]44,為感知利
益作為重要影響因子納入 TPB擴展模型提供了研
究基礎。在革命老區(qū)跨省合作的情境下,利益相關
主體通常會通過考量其受益狀況來決定是否參與合
作,因此有必要在本研究中加入感知利益這一擴展
變量。
1.4 信任
信任是一種對合作伙伴的積極態(tài)度,表現為對
合作伙伴充滿信心[28]1002,以此為雙方帶來長期共同
利益。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換的基礎[31]。在區(qū)域
旅游合作中,信任作為一種行為感知,可用于反映區(qū)
域旅游合作各方參與主體相信其他方會積極合作的
程度。在正式關系的合作中,參與者之間的相互關
系以信任、沖突、凝聚力和溝通為特征[32],基于非正
式關系之間的合作更加強調相互信任、個人承諾和
相互關系的作用??紤]到信任對建立合作關系的重
要影響,且已有研究將信任作為擴展因素建立了計
劃行為理論框架下的決策模型[33],因此在建立區(qū)域
合作關系中,需要將信任作為核心要素納入研究模
型中。
1.5 合作風險感知
風險感知是指個體預測其決策結果失敗的可能
性以及決策后產生不利結果的嚴重程度[34]。對于
合作中產生的風險,機會主義行為和收益分配不公
是其主要來源[35]31。對合作風險的感知反映出由合
作而帶來不利后果的可能性。一些外在環(huán)境中的風
險,如地區(qū)現存規(guī)章制度的不完善所容易導致的合
作各方利益無法公平分配、合作對象的背信棄義行
為、誠信者利益無法保障等,都是合作風險認知形成
的重要因素。這種基于主體自身經驗認知對合作利
害關系形成的預判,會對合作決策造成阻礙。風險
感知作為調節(jié)因子在擴展 TPB模型框架中已被證實
對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行為控制與購買行為意向間
具有顯著的負向調節(jié)作用[36]55,但在合作情境下風險
感知在 TPB模型中的調節(jié)作用尚未明確。因此,探
索革命老區(qū)跨省合作的風險感知對于態(tài)度、主觀規(guī)
范、知覺行為控制與合作意向的邊界作用有助于擴展
風險感知作為調節(jié)因子的應用場景。
2 研究假設與概念模型
研究表明,合作激勵政策有利于地區(qū)發(fā)展資本
的積累,能夠為地區(qū)旅游發(fā)展提供重要的資金和制
度支持[25]68,可以正向影響主體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
和感知 行 為 控 制 等 心 理 變 量 從 而 增 強 其 行 為 意
愿[37]15;也可以改變行為主體的心理預期,使其認為
實施某種行為能夠帶來足夠的利益[26]116。此外,激
勵性的政策能夠充分體現政府對于主體的物質保障
和精神激勵,主體得到物質保障和精神激勵,更容易
與合作伙伴建立信任[38]。在革命老區(qū)跨省合作中,
政府在紅色旅游重大項目的建設上給予預算內資金
傾斜、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優(yōu)化
土地資源配置和加強用地支持等,使相關利益主體
了解到參與合作的正向信息,合作態(tài)度更為積極。同
時,擁有政策的保障能夠降低相關利益主體參與合作
的成本,促使形成合作意向,因此提出以下假設:
H1a:合作激勵政策對合作意向具有顯著正向
影響;
H1b:合作激勵政策對合作態(tài)度具有顯著正向
影響;
H1c:合作激勵政策對主觀規(guī)范具有顯著正向
影響;
H1d:合作激勵政策對知覺行為控制具有顯著
正向影響;
H1e:合作激勵政策對感知利益具有顯著正向
影響;
H1f:合作激勵政策對信任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經濟人 的 行 為 決 策 是 成 本 - 收 益 分 析 的 結
果[39],在紅色旅游建設中,政府既是協調者、教育者
45
許春曉等:革命老區(qū)跨省旅游合作意向的驅動機理 理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