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88|国产乱妇无码在线观看|国产影院精品在线观看十分钟福利|免费看橹橹网站

乾隆年間活躍在武威的山陜商人——以碑刻資料為中心的考察_許檀

發(fā)布時間:2023-4-23 | 雜志分類:其他
免費制作
更多內(nèi)容

乾隆年間活躍在武威的山陜商人——以碑刻資料為中心的考察_許檀

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 二〇二三年第一期乾隆年間活躍在武威的山陜商人———以碑刻資料為中心的考察許 檀(南開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天津 300191)[內(nèi)容提要]乾隆年間匯聚在甘肅武威的山、陜二省商人合計有六七百家,其中陜商多來自關(guān)中的西安、同州二府,晉商則主要來自平陽、汾州、太原等府和解、絳二直隸州。 武威是連通中原與甘肅西部甘州、肅州乃至新疆的重要轉(zhuǎn)運樞紐,其商業(yè)規(guī)模和腹地范圍均超過省城蘭州。 山陜商人從內(nèi)地輸入的商貨主要為綢緞、布匹、雜貨等,西安、洛陽、潼關(guān)、涇陽、索橋堡等地是商貨轉(zhuǎn)運的重要節(jié)點。[關(guān)鍵詞]乾??;武威;山陜商人;會館;捐款[中圖分類號]K249.3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22x(2023)01-0048-15武威位于甘肅中部,清代屬甘肅涼州府,為附郭縣。 據(jù)黎大祥、宋立彬《武威會館考述》一文介紹,武威的山西、陜西會館位于老城區(qū)東南隅,始建時間無考。 兩館占地總面積約 22 畝,南邊是陜西會館,北邊為山西會館,之間僅一墻之隔。 陜西會館由照壁、山門、樂樓、牌坊、天棚、正殿和春秋閣組成。 山西會館分為南、北兩個院落:北院主要建筑有照壁、山門、戲樓、左右?guī)俊?.. [收起]
[展開]
乾隆年間活躍在武威的山陜商人——以碑刻資料為中心的考察_許檀
粉絲: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內(nèi)容
第1頁

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 二〇二三年第一期

乾隆年間活躍在武威的山陜商人

———以碑刻資料為中心的考察

許 檀

(南開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天津 300191)

[內(nèi)容提要]乾隆年間匯聚在甘肅武威的山、陜二省商人合計有六七百家,其中陜商多來自關(guān)中的

西安、同州二府,晉商則主要來自平陽、汾州、太原等府和解、絳二直隸州。 武威是連通中原與甘肅西部

甘州、肅州乃至新疆的重要轉(zhuǎn)運樞紐,其商業(yè)規(guī)模和腹地范圍均超過省城蘭州。 山陜商人從內(nèi)地輸入的

商貨主要為綢緞、布匹、雜貨等,西安、洛陽、潼關(guān)、涇陽、索橋堡等地是商貨轉(zhuǎn)運的重要節(jié)點。

[關(guān)鍵詞]乾?。晃渫?;山陜商人;會館;捐款

[中圖分類號]K249.3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22x(2023)01-0048-15

武威位于甘肅中部,清代屬甘肅涼州府,為附郭縣。 據(jù)黎大祥、宋立彬《武威會館考述》一文介

紹,武威的山西、陜西會館位于老城區(qū)東南隅,始建時間無考。 兩館占地總面積約 22 畝,南邊是陜

西會館,北邊為山西會館,之間僅一墻之隔。 陜西會館由照壁、山門、樂樓、牌坊、天棚、正殿和春秋

閣組成。 山西會館分為南、北兩個院落:北院主要建筑有照壁、山門、戲樓、左右?guī)?、關(guān)圣殿和春秋

閣等,南院東側(cè)矗立著一座與北京天壇回音閣相似的圓形建筑,在武威古建筑中顯得別具一格。 遺

憾的是這兩座會館今已無存,僅在大云寺古鐘樓內(nèi)保存有 1980 年遷移過來的陜西會館春秋閣和東

西兩廊,以及很少有人問津的 7 塊記載會館重修事項的石碑。① 黎大祥、宋立彬《武威會館考述》提

供了線索,不過,該文未能對這七通碑文進(jìn)行具體考察分析。

根據(jù)該文提示,筆者找到了這“很少有人問津”的七通石碑。 本文主要利用這些碑文,以及靖

遠(yuǎn)縣索橋堡的《山陜修路碑》,對乾隆年間活躍在武威的山陜商人及其地域分布等進(jìn)行考察。

一、武威會館碑所見之陜西商人及其地域分布

保存在武威大云寺的七通石碑是陜西會館的創(chuàng)建和重修碑,包括《乾隆三十八年創(chuàng)修陜西會

館首事督工捐施銀兩》碑、乾隆四十六年《創(chuàng)修陜西會館碑》以及三通捐款碑、乾隆五十七年《陜西

會館捐助香燈銀兩字號姓名碑記》、嘉慶二十五年《重繪陜西會館新建卷棚看臺土主神祠鐘鼓二樓

碑亭園亭題名功德碑記》。② 其中,乾隆四十六年《創(chuàng)修陜西會館碑》記述了會館創(chuàng)建經(jīng)過,但碑文

漫漶難以識讀,不過該碑碑陰繪有會館建筑圖并附有簡單說明:

創(chuàng)修陜西會館,于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憑中楊大仁等說合,用正價紋銀一千四百兩,內(nèi)畫

字紋銀五十兩,又涼城各項俗弊銀一百兩,稅契銀四十二兩,置買董姓衙署一處,原日房屋地囗

·48·

[收稿日期]2022-03-28

黎大祥、宋立彬:《武威會館考述》,《河西學(xué)院學(xué)報》2015 年第 6 期。

碑存武威市大云寺,為蘭州大學(xué)博士生李鴻于 2020 年 5—7 月幫助拍攝,附筆致謝。

DOI:10.13469/j.cnki.zgshjjsyj.2023.01.001

第2頁

悉載契內(nèi)。 今將改修殿廊屋宇,墻外火道、四至尺丈繪圖于茲,以示不朽如左。①

結(jié)合其他幾通捐款碑,可大致了解會館的創(chuàng)建經(jīng)過:該會館系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二月買地,

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陸續(xù)集資修建,至乾隆四十六年竣工。

在創(chuàng)建陜西會館的四通捐款碑中,《乾隆三十八年創(chuàng)修陜西會館首事督工捐施銀兩》碑是最早

的一通,共鐫有“首事督工”30 家,其中捐銀最多為 175 兩,最少 14.4 兩,有 12 家商號捐款超過 100

兩。 該碑因右下部殘缺,有 9 家商號捐款缺失;其余 21 家共捐銀 1 991.4 兩;若將缺失的 9 家補入,

捐款總額約計 2 600 余兩。 表 1 是該碑所列 30 家“首事督工”的商號名稱、籍貫及其捐款統(tǒng)計,請

參見。

表 1 乾隆三十八年創(chuàng)修陜西會館的 30 位“首事督工”相關(guān)信息一覽表

商號名稱 捐款額(兩) 商號籍貫 商號名稱 捐款額(兩) 商號籍貫

大順張 175 同州府朝邑縣 缺失 缺失 缺失

長裕兆 135 涼州府武威縣 缺失 缺失 西安府? 縣

囗囗囗 125 西安府三原縣 缺失 缺失 西安府? 縣

囗囗囗 125 西安府三原縣 缺失 缺失 西安府? 縣

永盛合 115 西安府咸寧縣 缺失 缺失 西安府? 縣

興囗囗 115 西安府長安縣 缺失 缺失 同州府? 縣

囗囗囗 113 西安府咸寧縣 缺失 缺失 涼州府武威縣

世興德 111 西安府咸寧縣 缺失 缺失 西安府富平縣

濟興秀 109 西安府三原縣 正興店 缺失 同州府蒲城縣

濟興亨 101 西安府三原縣 三益店 62 同州府蒲城縣

囗興加 100 西安府三原縣 三興店 62 同州府蒲城縣

囗興相 100 西安府三原縣 恒順店 62 同州府蒲城縣

信德恒 99 西安府咸寧縣 萬全通 44 西安府咸寧縣

長裕合 99 涼州府武威縣 泰昌店 26 涼州府武威縣

永盛恒 99 西安府咸寧縣 永裕成 14.4 涼州府武威縣

合 計 30 家 1 991.4 兩 +675 兩?

資料來源:據(jù)《乾隆三十八年創(chuàng)修陜西會館首事督工捐施銀兩》碑統(tǒng)計。

注:按照該碑排列,缺失的 9 家商號捐款應(yīng)在 62—99 兩之間,以平均 75 兩計,合計為 675 兩。

表 1 所列的 30 位“首事督工”應(yīng)是創(chuàng)建陜西會館的倡導(dǎo)者和組織者,估計也是各幫各行商號

中經(jīng)濟實力相對較強者。 該表可見,這些“首事督工”的捐款額大多不是整數(shù),其捐款方式當(dāng)屬抽

厘,②即依據(jù)各自的經(jīng)營規(guī)模按照一定比例抽收的。 其地域分布為:西安府 18 家,分別來自三原、

·49·

乾隆四十六年《創(chuàng)修陜西會館碑》。

抽厘或認(rèn)捐,從捐款金額可大致區(qū)分:認(rèn)捐一般多為整數(shù),而抽厘則多有尾數(shù)。

第3頁

咸寧、長安、富平等縣;同州府 6 家,主要來自蒲城、朝邑;甘肅涼州府的 5 家均為武威商號;另有一

家地域不詳。 此項捐款應(yīng)是修建會館的第一筆集資,購買會館建筑用地所花的 1 400 兩當(dāng)即出自

其中。

乾隆四十六年共有三通捐款碑,其中之一題為“乾隆三十八年九月起至四十六年四月止創(chuàng)修

陜西會館眾字號捐助擔(dān)頭銀兩開列于左”,該碑所鐫參與集資的商號有 153 家,捐款最高為 364 兩,

最低為 2 兩數(shù)錢,從高到低依次排列,總計抽收“擔(dān)頭銀”6 154.5 兩。① 此項捐款應(yīng)是各商號從乾

隆三十八年九月至四十六年四月按照一定比例抽收“擔(dān)頭”的累積數(shù),即 7 年零 8 個月的抽厘所

得。 表 2 是這 153 家商號抽厘金額的分類統(tǒng)計,請參見。

表 2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陜西會館 153 家商號抽厘金額的分類統(tǒng)計

分 類 商號數(shù)(家) 所占% 捐款額(兩) 所占%

80 兩以上 22 14.4 3 782.0 61.5

8—79.8 兩 61 39.9 2 054.6 33.3

4—7.9 兩 45 29.4 249.9 4.1

4 兩以下 25 16.3 68.0 1.1

合 計 153 100.0 6 154.5 100.0

資料來源:據(jù)《乾隆三十八年九月起至四十六年四月止創(chuàng)修陜西會館眾字號捐助擔(dān)頭銀兩》碑統(tǒng)計。

表 2 顯示,抽厘在 80 兩以上的商號有 22 家,其捐款占總額的 60%以上;若以 1‰的抽厘率 8 年

平均折算,②抽厘 80 兩以上者年經(jīng)營額當(dāng)超過萬兩;抽厘在 8 兩以上者年經(jīng)營額超過千兩,抽厘不

足 8 兩的商號年經(jīng)營額在千兩以下,抽厘 4 兩以下者年經(jīng)營額當(dāng)不足 500 兩。 在表 2 所列的 153

家商號中,陜西商號 123 家,抽厘 4 944.3 兩,占總額的 80.3%;甘肅商號 10 家,抽厘 911.7 兩,占總

額的 14.8%;另有 20 家商號地域不詳。 表 3 是這 153 家商號的地域分布及其捐款統(tǒng)計,請參見。

表 3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陜西會館 153 家抽厘商號的地域分布及捐款統(tǒng)計

地 域 別 商號數(shù)(家) 捐款額 (兩) 所占%

西安府咸寧縣 21 1 250.5

西安府三原縣 14 1 027.8

西安府富平縣 10 294.3

西安府長安縣 7 268.2

西安府涇陽縣 3 253.5

西安府禮泉縣 1 6.2

西安府渭南縣 1 3.?

小 計 57 3 103.5 50.4

·50·

該碑最后一排捐款“兩”以下部分被遮擋,故實際捐款金額應(yīng)再增加 10—20 余兩。

該碑未見抽厘率,此處借用河南周口山陜會館的抽厘率,未必妥當(dāng),只是為區(qū)分商號的大致規(guī)模;碑文所載集資

時間為七年零八個月,為便于計算,以 8 年平均,故以 80 兩和 8 兩作為分界。

第4頁

續(xù)表

地 域 別 商號數(shù)(家) 捐款額 (兩) 所占%

同州府蒲城縣 20 1 094.8

同州府朝邑縣 17 533.1

同州府韓城縣 23 97.9

同州府大荔縣 1 17.8

小 計 61 1 743.6 28.3

漢中府南鄭縣 5 97.2 1.6

陜西合計 123 4 944.3 80.3

秦 州直隸州 2 397.1

涼州府武威縣 4 223.9

涼州府鎮(zhèn)番縣 1 140.0

慶陽府固城鎮(zhèn) 1 136.1

甘州府張掖縣 1 4.7

階 州成 縣 1 9.9

甘肅合計 10 911.7 14.8

不 詳 20 298.5 4.9

總 計 153 6 154.5 100.0

資料來源:據(jù)《乾隆三十八年九月起至四十六年四月止創(chuàng)修陜西會館眾字號捐助擔(dān)頭銀兩》碑統(tǒng)計。

表 3 顯示,陜西商號分別來自西安、同州、漢中三府。 其中以西安府實力最強,57 家商號共捐

銀 3 103.5 兩,已超過總額之半;同州府的 61 家商號捐銀 1 743.6 兩,占比 28.3%;漢中府只有 5 家

商號參與集資,捐銀 97.2 兩,占比僅 1.6%。 以縣為單位統(tǒng)計則以西安府之咸寧、三原和同州府之

蒲城三縣捐款最多,均超過千兩;這三縣合計,55 家商號捐銀 3 373.1 兩,占總額的 54.8%,平均每

家捐銀五六十兩;韓城縣的商號數(shù)量雖多,但平均每家捐款不過 4 兩零。 甘肅商號分別來自涼州、

慶陽、甘州三府和秦州、階州直隸州,商號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內(nèi)中不乏頗具實力者,如武威縣長裕兆、

鎮(zhèn)番縣永盛合、秦州的源順舒、興隆舒等抽厘均超過百兩,甚至高達(dá) 210 兩。 這些甘肅商號很可能

也是陜籍商人或其后裔所開設(shè),《武威縣志》記有:“前代寇掠頻仍,屢為凋敝,嘗徙他處戶口以實

之,山陜客此者恒為家焉”;①《敦煌縣志》亦有記載稱:“商賈,先自山西、陜西貿(mào)易至此,近亦漸入

土著,置田起屋,均列戶民”。②

還要指出的是,乾隆三十八年參與倡捐的“首事督工”大多在此碑中再次出現(xiàn)。 如咸寧縣永盛

合號三十八年捐銀 115 兩,排名第五,而在此碑中累計抽厘 364 兩,名列第一;三原縣濟興秀號三十

八年捐銀 109 兩,排名第九,在此碑中抽厘 223.5 兩,排名升至第四;看來在乾隆三十八年之后的 7

·51·

乾隆《武威縣志》,《地里志·戶口》(不分卷)。

道光《敦煌縣志》卷 7《風(fēng)俗》。

第5頁

年多時間里,這兩家商號的經(jīng)濟實力均有較大提升。 而在乾隆三十八年碑中位列榜首的朝邑縣大

順張?zhí)枺诖吮谐槔?107.5 兩,排名降至第 18 位;排名第二的武威縣長裕兆號,在此碑中排名也

有下降。 此外,咸寧縣世興德、信德恒、永盛恒、萬全通,三原縣濟興亨等也都在此碑中再次出現(xiàn)。

表 4 是該碑中抽厘超過 80 兩的商號,請參見。

表 4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抽厘超過 80 兩的商號示例

地域別 商號名稱 捐款額(兩) 合計(兩) 所占%

陜西?。?/p>

西安府咸寧縣 永盛合 364.0

西安府咸寧縣 永盛傅 276.0

西安府咸寧縣 全盛永 106.3

西安府三原縣 義興公 361.0

西安府三原縣 濟興秀 223.5

西安府三原縣 永順承 134.2

西安府涇陽縣 永盛公 202.0

西安府富平縣 永盛合 124.2

西安府富平縣 增順合 88.1

西安府長安縣 通順興 105.3 1 984.6 52.5

同州府蒲城縣 隆泰魁 178.3

同州府蒲城縣 義興隆 156.2

同州府蒲城縣 正順振 153.5

同州府蒲城縣 文盛合 148.2

同州府蒲城縣 恒盛成 136.8

同州府蒲城縣 三合黨 89.9

同州府朝邑縣 大順張 107.5 970.4 25.6

甘肅省:

秦 州直隸州 源順舒 210.1

秦 州直隸州 興隆舒 187.0

涼州府武威縣 長裕兆 153.8

涼州府鎮(zhèn)番縣 永盛合 140.0

慶陽府固城鎮(zhèn) 廣盛和 136.1 827.0 21.9

合 計 22 家 3 782.0 — 100.0

資料來源:據(jù)《乾隆三十八年九月起至四十六年四月止創(chuàng)修陜西會館眾字號捐助擔(dān)頭銀兩》碑統(tǒng)計。

·52·

第6頁

表 4 所列應(yīng)是武威商號中經(jīng)濟實力最強者,其中名為“永盛合”的字號有三家,分屬陜西咸寧、

富平和甘肅鎮(zhèn)番縣,排名分列第一、第 17 和第 13 位。 筆者估計這三家商號之間會有某種聯(lián)系,可

能是同一商號的分號或聯(lián)號。① 將這 22 家商號與表 1 的“首事督工”相比對,可以發(fā)現(xiàn)陜西商號的

地域分布與表 1 基本一致,仍以咸寧、三原、蒲城三縣數(shù)量最多;甘肅商號的分布有所擴大,增加了

來自秦州、鎮(zhèn)番和固城鎮(zhèn)的商號;而乾隆三十八年作為“首事督工”的幾家武威商號除長裕兆仍抽

厘較多外,長裕合和永裕成在其后的七年中累計抽厘分別只有 19.9 兩和 6.8 兩,經(jīng)濟實力明顯下

降,而泰昌店則未見列名。

乾隆四十六年的另外兩通捐款碑應(yīng)是相互銜接的,第一碑題為“陜西會館囗囗囗囗施銀囗囗

名碑”,鐫有捐款 93 宗;第二碑捐款 96 宗,碑末落款為“大清乾隆四十六年巧月吉旦”。 第一碑漫

漶較為嚴(yán)重,在所鐫捐款者中有 40 余宗地域不清,30 余宗缺失名號,8 宗捐款金額不詳;其中“囗囗

會眾弟子”所捐 24 兩是最大的一筆;其余超過 10 兩者還有 4 宗,分別為 14 兩和 12 兩;絕大部分捐

款都在 4 兩以下,最低為 1.2 兩。 第二碑的捐款金額更低,最高為 3.6 兩,最低僅 0.24 兩。 二碑合

計 189 宗捐款共銀 392.4 兩,若加上金額缺失的 8 宗,或可超過 400 兩,比前述二碑要少得多。 而且

此二碑的捐款金額相對畫一,其中捐銀 3.6 兩者 16 家,2.4 兩者 32 家,捐銀 1.2 兩者更多達(dá) 103 家,

估計是以一次性“認(rèn)捐”為主。 表 5 是這兩通“認(rèn)捐”碑所鐫捐款的分類統(tǒng)計,請參見。

表 5 乾隆四十六年兩通“認(rèn)捐”碑所鐫捐款的分類統(tǒng)計

分 類 商人商號數(shù) 捐款額(兩) 所占%

10 兩以上 5 74.0 18.9

4—6 兩 7 38.8 9.9

3.6 兩 16 57.6 14.7

2.2—2.4 兩 34 81.2 20.7

1.0—1.6 兩 115 139.0 35.4

1 兩以下 4 1.8 0.4

不 詳 8 ? —

合 計 189 392.4+? 100.0

資料來源:據(jù)乾隆四十六年二通“認(rèn)捐”碑統(tǒng)計。

表 5 所列的 189 宗捐款中有商號 104 家,其商業(yè)規(guī)??赡鼙葏⑴c抽厘的小商號更小,抑或所屬

行業(yè)不同,故而實行“認(rèn)捐”。 如乾隆三十八年作為“首事督工”而在前述抽厘碑中未見的武威縣泰

昌店即在其中,捐銀僅 2.4 兩。 另有 50 多宗捐款為人名,當(dāng)屬外來客商(即行商)。 在這 189 宗捐

款中可區(qū)分地域者計有 145 宗,其中陜西 133 宗,主要來自西安、同州二府;西安府屬縣與表 3 所列

大體一致,而同州府除蒲城、韓城商號仍然較多之外,又增加了不少來自郃陽(12 宗)、華州(11

宗)、華陰(7 家)的商人商號。 甘肅商號的地域范圍也有擴大,蘭州府靖遠(yuǎn)縣、涼州府永昌縣、慶陽

府寧州、鞏昌府隴西縣等都是前面兩通抽厘碑中未曾出現(xiàn)過的。

·53·

① 這種情況并不罕見,如乾隆三四十年代晉商賈有庫在“歸化城與阿克蘇、烏魯木齊之新城、舊城共有三義號鋪

四處……各有伙計在彼管事”(故宮博物院編:《史料旬刊》第 28 期,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591 頁)。

在聊城、朱仙鎮(zhèn)、周口山陜會館中我們也看到公信鳳、大魁和、敬盛允等商號分別在各地捐款(許檀:《清乾隆至

道光年間的聊城商業(yè)———以山陜會館碑刻資料為中心的考察》,《史學(xué)月刊》2015 年第 3 期)。

第7頁

以上四通捐款碑合計,陜西會館的創(chuàng)建至少有 340 余家商人商號參與集資,共捐銀 9 200 余

兩。 表 6 是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創(chuàng)建陜西會館的全部捐款統(tǒng)計,請參見。

表 6 武威創(chuàng)建陜西會館集資商人的地域分布及其捐款統(tǒng)計

地域別 商人商號 捐款額(兩) 所占% 分布州縣

陜西:

西安府 120 4 948.66 53.7

咸寧、三原、富平、長安、涇陽、渭南、

禮泉、臨潼等縣

同州府 130 2 370.84 25.7

蒲城、朝邑、韓城、郃陽、大荔、華州、

華陰等州縣

漢中府 6 98.4 1.1 均為南鄭縣

合 計 256 7 417.9 80.5

甘肅:

涼州府 12 723.7 7.9 武威、鎮(zhèn)番、永昌三縣

秦 州 3 398.3 4.3

慶陽府 3 138.5 1.5 寧州、固城鎮(zhèn)

其 他 4 19.4 0.2 張掖、靖遠(yuǎn)、成縣、隴西四縣

合 計 22 1 279.9 13.9

不 詳 64 515.5 5.6

總 計 342 9 213.3 100.0

資料來源:據(jù)陜西會館乾隆三十八至四十六年的四通捐款碑統(tǒng)計。

上表可見,參與集資的陜商以西安府商人實力最強,計有 120 家商人商號參與集資,共捐銀

4 900余兩,占集資總額的 53%;同州府商人數(shù)量雖超過西安府,但捐款不及西安府之半,為 2 300

余兩,占總額的 25%;漢中府只有 6 家商號參與集資。 甘肅商號以武威最多,鎮(zhèn)番、秦州和慶陽府固

城鎮(zhèn)也有個別規(guī)模較大的商號參與捐款,如表 4 所列的源順舒、興隆舒、永盛合、廣盛和等抽厘均超

過百兩,它們當(dāng)與武威有較密切的商業(yè)往來。

綜上,陜西會館的創(chuàng)建從乾隆三十八年九月開始集資,十二月買地,至四十六年七月落成。 計

有 340 多家坐賈行商參與集資,共捐銀 9 200 余兩。 會館建筑主要有照壁、山門、樂樓、牌坊、天棚、

正殿、春秋閣以及南北兩側(cè)廊坊,并在院墻之外修筑了火道。 乾隆四十六年《創(chuàng)修陜西會館碑》記

載了會館四至:“北至尚、韓二姓房墻,通長三十四丈;南至趙府房墻,通長三十四丈;東至官街,橫

計一十四丈;西至駱、馬、蘇三姓房墻,橫計一十四丈。”①會館長 34 丈,寬 14 丈,面積 476 平方丈,

占地約 8 畝。

會館建成之后,陜西商人又于乾隆五十七年集資 240 兩,交住持作為“久遠(yuǎn)香燈之資”,以維持

會館的日常開支。 參與集資的商號共計 46 家,全部來自同州府,其中朝邑縣 38 家,大荔縣 7 家,還

有一家為澄城縣。②

·54·

乾隆四十六年《創(chuàng)修陜西會館碑》碑陰的會館建筑圖。

乾隆五十七年《陜西會館捐助香燈銀兩字號姓名碑記》。

第8頁

該會館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重修,“將大殿以前至山門重新彩繪,復(fù)于戲臺前建卷棚三楹,

其西建鐘鼓二樓”,并建南北看臺、碑亭、更亭以及土主神祠等,①會館建筑更臻完備。 參與此次集

資的商號計有 150 余家,以及朝邑、蒲城、郃陽、藥王四會,捐款總計 2 498.5 兩。 其中,捐銀最多的

萬順梓號為 140 兩;其次為濟興秀、濟興亨兩家,分別為 80 和 60 兩;永盛合、永盛引兩家共捐銀 110

兩;捐銀最少為 1.2 兩。 四會之中,朝邑會捐銀 40 兩,蒲城會 30 兩,藥王會 16 兩,郃陽會 12 兩。 在

乾隆年間的集資中我們已經(jīng)看到,在武威的蒲城、朝邑商號各有 30 多家,郃陽也有 12 家,惟藥王會

未見;若以平均每會 20 家計,實際參與集資的商人商號當(dāng)超過 200 家。

二、靖遠(yuǎn)縣索橋堡《山陜修路碑》所見之武威山陜商人

以上考察可以看到,乾隆年間匯聚武威的陜西商人有 300 多家;山西會館的面積大于陜西會

館,晉商人數(shù)當(dāng)更多于陜商。 可惜武威的山西會館未見碑刻存留,無法具體統(tǒng)計。 不過位于靖遠(yuǎn)縣

小口村索橋堡黃河碼頭遺址的《山陜修路碑》,可為乾隆年間的武威晉商提供一些補充資料。

靖遠(yuǎn)縣明代為靖虜衛(wèi),屬陜西都司;清初改稱靖遠(yuǎn)衛(wèi),隸甘肅省,雍正二年(1724)裁衛(wèi)置靖遠(yuǎn)直隸

廳,八年降為縣,屬鞏昌府,乾隆三年改屬蘭州府。② 《靖遠(yuǎn)縣志》記載:“索橋堡城,前后設(shè)建處所不

一,故堡城尺丈亦無定據(jù)。 今考哈思吉堡西南六七里至黃河岸,又三四里至大口子、小口子,即昔年

初建索橋地也。 蓋隆慶初創(chuàng)筑船橋以通往來,尋因河水泛漲,漂沒無存,仍以船渡,其馬頭故跡猶

存。 萬歷年間創(chuàng)建蘆塘,修筑新邊,后又置索橋于哈思吉西十里;始亦用船橋,后因沖損,亦用船渡,

其馬頭故跡亦存。 萬歷二十九年始建一堡于河?xùn)|,名為鐵鎖關(guān),門上有石偈,額曰:‘索橋堡’。”③

索橋堡明代即為黃河渡口,曾在此建鐵索橋,亦曾“設(shè)船橋以通往來”,幾經(jīng)毀損,其確切地址

有所變動。 萬歷年間在哈思吉堡以西的黃河岸邊重建,額其名曰“索橋堡”。 清代該地仍為黃河渡

口,是山陜商人前往甘肅西部涼州、甘州、肅州乃至新疆貿(mào)易的重要通道。 梁份《秦邊紀(jì)略》記言:

“索橋,黃河之津處也,名橋而實無之……黃河獨蘭州有鎮(zhèn)遠(yuǎn)橋,連船施板,車馬可通,為河?xùn)|、西之

大道;索橋不過鼓棹浮舟,往來津渡而已。 莊、涼、甘、肅而往河?xùn)|,自鎮(zhèn)遠(yuǎn)、索橋外更無他途也。 橋

非大道,蓋寧夏、固原往河西之捷徑耳。 然西安商旅亦有不由蘭州往河西而取道‘靖虜’以渡索橋

者,路捷三日也。 硤口在津處下流五里,河?xùn)|即東岸哈思吉一帶,暗門在河堧數(shù)步。 舟子日納渡貲

一金于官,其利可知。”④由索橋堡西行至河西走廊比繞經(jīng)蘭州可“路捷三日”,故前往涼州、甘州、肅

州的商賈大多選擇在此渡過黃河,以至索橋堡所征商稅頗豐。 嘉道年間索橋堡每年征收“商稅銀

二百七八十兩”,約為蘭州府城皋蘭縣商稅銀 146.568 兩的 2 倍。⑤

《山陜修路碑》即乾隆四十三年《大碩德胡公諱正寬平修船路功德碑序》,碑額為“山陜修路

碑”,該碑記載了山陜商人集資整修黃河?xùn)|西兩岸道路的經(jīng)過,碑文記言:

……晉商胡兄諱正寬公,賓商哈思十有八載。 憫念索橋兩岸途路不平,有意增修,奈工程

浩大,難以枚舉。 于是歲之初夏……弟等于是糾合眾客會館公義(議),蒙眾慨然諾許,情愿□

施□善果。 爰有字號不拘大小,共成一百七十家有余;捐銀無論多少,總積三百四十兩;不足,

陸續(xù)稍奉,以完功德……不數(shù)月而工程告竣,過往行人不以道途維難,要皆胡兄之心力所致耳。

因與眾字號大家商酌,愿立碑石以□□胡兄之功德于不朽云。

據(jù)碑文記載,此次修筑黃河兩岸道路系晉商胡正寬所倡,由山陜眾商集資而成。 碑文落款為

·55·

嘉慶二十五年《重繪陜西會館新建卷棚看臺土主神祠鐘鼓二樓碑亭園亭題名功德碑記》。

牛平漢主編:《清代政區(qū)沿革綜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458、453 頁。

道光《靖遠(yuǎn)縣志》卷 2《城池》。

梁份著,趙盛世等校注:《秦邊紀(jì)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77—278 頁。

道光《靖遠(yuǎn)縣志》卷 5《課稅》;道光《蘭州府志》卷 5《田賦志·雜稅》。

第9頁

“涼城山陜合郡眾字號”,故參與捐款者主要應(yīng)是在涼州府城武威設(shè)有店鋪的山陜商號。 十分慶幸

的是該碑也標(biāo)注了每家商號的原籍,我們可藉以了解其地域分布,并與武威的陜西會館碑進(jìn)行比對。

據(jù)該碑統(tǒng)計,參與此次捐款的計有商人商號 204 家,①共捐銀 342.91 兩。 其中山西商號 91 家,

另有人名 10 個(估計應(yīng)為行商),共捐銀 187.95 兩,占總額的 54.8%;陜西商號 84 家,人名 5 個,捐

銀 127.66 兩,占 37.2%。 甘肅的 14 家商號均來自涼州府,共捐銀 27.3 兩,占比 8.0%;其中有 12 家

來自武威,包括養(yǎng)騾店一家,腳行 6 家,是專門從事運輸業(yè)者;另有一家腳行來自永昌縣。 表 7 是乾

隆《山陜修路碑》所鐫商人捐款的地域分布及其捐款統(tǒng)計,請參見。

表 7 索橋堡《山陜修路碑》所鐫捐款商人的地域分布及其捐款統(tǒng)計

省 別 商號商人 捐款額(兩) 所占% 分 布 府 州

山 西 91 家+10 人 187.95 54.8

平陽、汾州、太原、潞安等府及解、

絳二州

陜 西 84 家+5 人 127.66 37.2 西安、同州二府

甘 肅 7 家+腳行 7 家 27.3 8.0 涼州府

總 計 189 家+15 人 342.91 100.0

資料來源:乾隆四十三年《山陜修路碑》。

上表可見,參與集資的商人商號分布于山、陜、甘三省的七府二直隸州,其中山西商人來自晉中

和晉南,分屬平陽、汾州、太原、潞安四府以及解、絳二直隸州;陜西商人來自西安、同州二府,甘肅商

人均來自涼州府。 以縣為單位的統(tǒng)計則以山西曲沃、介休、夏縣,陜西咸寧、三原、蒲城商號捐款較

多(詳下)。 圖 1 是《山陜修路碑》所見捐款商人商號的地域分布示意圖,請參見。

圖 1 索橋堡《山陜修路碑》所鐫捐款商人的地域分布示意圖

·56·

① 此系累計數(shù),與碑文所載略有不同。

第10頁

借助《山陜修路碑》所鐫商號名稱和籍貫,我們可與前述武威陜西會館的捐款商號進(jìn)行比對。

表 8 所列是索橋堡《山陜修路碑》與武威陜西會館乾隆四十六年捐款碑中籍貫、名稱完全一致的商

號及其捐款,請參見。

表 8 索橋堡修路碑與武威陜西會館碑中籍貫、名稱相同的商號及其捐款示例

索橋堡修路碑中的商號及其捐款 武威陜西會館碑中的商號及其捐款

陜西西安府:

咸寧縣永盛合李生香 2.40 兩 咸寧永盛合 364.0 兩

咸寧縣永盛傅傅應(yīng)□ 2.40 兩 咸寧永盛傅 276.0 兩

咸寧縣永盛恒白 淳 2.40 兩 咸寧永盛恒 56.0 兩

咸寧縣合盛川囗儀淳 1.20 兩 咸寧合盛川 61.8 兩

咸寧縣信德恒杜 淳 2.40 兩 咸寧信德恒 41.4 兩

咸寧縣世興德梁 博 2.40 兩 咸寧世興德 40.7 兩

咸寧縣義合永耿大顯 0.60 兩 咸寧義合永 38.1 兩

咸寧縣德盛生楊存義 1.20 兩 咸寧德盛甡 35.7 兩

西安府順興德杜文孝 1.20 兩 咸寧順興德 24.9 兩

長安縣世興盛蔡世興 2.40 兩 長安世興盛 27.5 兩

三原縣和順英王念慈 2.40 兩 三原和順英 16.5 兩

三原縣永和東王慶發(fā) 1.20 兩 三原永和東 3 兩+

涇陽縣永盛公唐 紀(jì) 1.20 兩 涇陽永盛公 202.0 兩

富平縣永盛合陳 璉 1.20 兩 富平永盛合 124.2 兩

陜西同州府:

蒲城縣隆泰奎紀(jì) 仁 2.40 兩 蒲城隆泰魁 178.3 兩

蒲城縣義興隆 1.20 兩 蒲城義興隆 156.2 兩

蒲城縣三益布店陳際虞 2.40 兩 蒲城三益店陳際囗 62.0 兩

蒲城縣恒順店韓毓英 1.20 兩 蒲城恒順店王元善 62.0 兩

蒲城縣三合公陳文元 1.20 兩 蒲城三合公 8.0 兩

朝邑縣大順張記 0.12 兩 朝邑大順張 175.0 兩

朝邑縣元盛現(xiàn)劉化朝 2.40 兩 朝邑元盛現(xiàn) 39.5 兩

朝邑縣大亨穆記 0.24 兩 朝邑大亨穆 30.3 兩

朝邑縣永順張記 0.12 兩 朝邑永順張 28.9 兩

朝邑縣通順張胡生囗 1.20 兩 朝邑通順張 25.5 兩

朝邑縣順興王記 0.12 兩 朝邑順興王 40.9 兩

甘肅涼州府:

武威縣長裕兆張裕善 8.0 兩 武威長裕兆 153.8 兩

武威縣萬順梓陳奇訓(xùn) 3 兩+ 武威萬順梓 43.4 兩

鎮(zhèn)番縣永盛合馬 鉞 4.0 兩 鎮(zhèn)番永盛合 140.0 兩

資料來源:乾隆四十三年《山陜修路碑》、乾隆四十六年武威陜西會館捐款碑。

·57·

第11頁

上表可見,索橋堡《山陜修路碑》中有近 30 家商號的名稱、籍貫與武威陜西會館碑完全一致,

應(yīng)是同一家字號。 這恰好驗證了筆者此前的估計:在索橋堡參與修路的商號大多在武威設(shè)有店鋪。

《山陜修路碑》的記載既有商號名稱也有捐款者姓名,這些捐款者應(yīng)是該字號往來販貨的伙計;而

武威的捐款碑中大多只列商號名稱,個別有姓名者如蒲城恒順店王元善與《修路碑》中的韓毓英不

一致,估計應(yīng)是掌柜與伙計的差異。 換言之,武威較大的商號大多會派伙計赴內(nèi)地采購商貨,故而

經(jīng)常往返于索橋堡的黃河兩岸,表 8 中武威陜西會館碑的商號捐款確實較高,前述咸寧、富平、鎮(zhèn)番

的三家“永盛合”均赫然在列。

除表 8 所列地域和名稱完全一致的字號外,還有一些雖字面不完全吻合,仍有可能是同一商號

者,如索橋堡《修路碑》中的“三原縣濟興號”與武威陜西會館碑中的三原縣濟興秀、濟興亨,《修路

碑》中的蒲城縣正興老店、正興布店、正興號與武威會館碑中的蒲城正興店、正興成、正興合、正興

元,《修路碑》中的富平縣天璽行與武威會館碑中的富平縣天璽玉等;還有醴泉縣的萬盛囗與萬

盛號,朝邑縣的復(fù)興號與復(fù)興囗、囗興楊與新興楊等也可能是同一字號,因字跡不清而不能完全

匹配。

索橋堡《山陜修路碑》所鐫山西商號共計 91 家,主要來自平陽、汾州、太原等府和解、絳二直隸

州。 現(xiàn)將該碑的晉商字號開列如下:

表 9 索橋堡《山陜修路碑》中 91 家山西商號的地域分布及其捐款統(tǒng)計

府縣別 商號名稱 捐款額(兩)

平陽府:

曲沃縣

興隆合、合義衡、益順合、全盛川、興隆川、長盛川、長順奎、興盛公、通順

公、瑞祥店、奎興布店、順成和、天成協(xié)、天成合、永遠(yuǎn)合、晉順公、通順生、

永合公、三成生、萬興鋪、復(fù)興和、乾盛東、合義成、儀盛支、恒裕成、和合

甫、合盛興、合義宏

66.00

襄陵縣 恒盛□、公正合、同益公、永盛公、長盛奎、聚茂和、聚茂東 13.60

太平縣 長順裕、萬順和、新盛公、恒順正、恒順店、囗恒奎、連盛西、恒盛囗號 11.30

臨汾縣 恒順永 1.20

翼城縣 瑾興號 0.24

合 計 45 家,捐銀 92.34 兩,占比 49.9%

汾州府:

介休縣

永盛連、充涌□、長生彩、天延□、源成徽、永盛義、大順文、慶盛永、隆昌

濟、清漢公、義豐錫、慶裕吉

26.20

汾陽縣 德盛公、義盛遠(yuǎn)、聚盛奎、晉太號、晉義店、通義永、永盛記、三臺號 11.80

合 計 20 家,捐銀 38 兩,占比 20.5%

太原府:

徐溝縣 天順號、徵太號、萬錦號 3.40

祁 縣 晉隆□ 4.00

陽曲縣 豐太寧 1.20

太原縣 永盛成 1.20

合 計 6 家,捐銀 9.8 兩,占比 5.3%

潞安府: 屯留縣天成合,捐銀 1.2 兩,占比 0.7%

·58·

第12頁

續(xù)表

府縣別 商號名稱 捐款額(兩)

解州直隸州:

夏 縣

和順觀、益盛濟、合義鋪、天字信、隆盛正、天順和、天成和、廣聚號、廣太

和、正祥大、永豐正、協(xié)盛恒、興隆號、永和成

27.20

合 計 14 家,捐銀 27.2 兩,占比 14.7%

絳州直隸州:

絳 縣 復(fù)盛祥、復(fù)盛宮、復(fù)盛正、天成合 16.00

聞喜縣 通順恒 0.50

合 計 5 家,捐銀 16.5 兩,占比 8.9%

總 計 91 家,共捐銀 185.04 兩

資料來源:乾隆四十三年《山陜修路碑》。

注:另有人名 10 個,共捐銀 2.91 兩,未計入。

上表可見,參與捐款的晉商字號以平陽府?dāng)?shù)量最多,計有 45 家,共捐銀 92.34 兩,約占晉商捐

款之半;汾州府商號 20 家,捐銀 38 兩,占比 20.5%;太原府商號 6 家,捐銀 9.8 兩,占比 5.3%;解州

直隸州的 14 家商號均來自夏縣,共捐銀 27.2 兩,占比 14.7%;絳州直隸州商號 5 家,捐銀 16.5 兩,

占比 8.9%;惟潞安府商號只有一家。 以縣為單位的統(tǒng)計則以曲沃縣商號數(shù)量和捐款最多,其次為

夏縣、介休縣,僅這三縣即有商號 54 家,共捐銀 119.4 兩,占晉商捐款總額 60%以上。 既然陜西商

號多在武威城開設(shè)店鋪,那么這些晉商字號大多也應(yīng)在武威設(shè)有店鋪。

在上一節(jié)的考察中我們看到,乾隆年間活躍在武威的陜西商人僅有名號可考者已有三百多家,

如果考慮到武威的山西會館規(guī)模大于陜西會館,索橋堡《山陜修路碑》中的晉商字號也多于陜商,

則武威的晉商數(shù)量當(dāng)超過陜商。 又據(jù)《武威縣志》記載,乾隆年間武威有當(dāng)鋪 274 座,征收當(dāng)稅銀

1 370兩,遠(yuǎn)超過蘭州的 660 兩,①其金融業(yè)即便在內(nèi)地亦屬發(fā)達(dá)之列。 典當(dāng)業(yè)是山西商人的強項,

這些當(dāng)鋪應(yīng)主要由晉商經(jīng)營。 故筆者估計,乾隆年間活躍在武威的山、陜二省商人至少有六七百

家。 武威的商貨轉(zhuǎn)運范圍也超過蘭州,其商品有很大部分轉(zhuǎn)銷甘肅西部的甘州、肅州乃至新疆,乾

隆《武威縣志》記載:“河以西之商賈涼莊為大,往者捷買資甘、肅,今更運諸安西、沙、瓜等,以利塞

外民用”。② 就目前所見資料,武威是乾隆年間甘肅最大的商業(yè)城市,其商業(yè)規(guī)模和腹地范圍均超

過省城蘭州。③

三、武威山陜商人從內(nèi)地輸入的主要商品及其轉(zhuǎn)運路線

那么,武威的山陜商人主要經(jīng)營什么商品呢? 索橋堡《山陜修路碑》所鐫商號中有奎興、長益、

三益、正興等布店,武威陜西會館的捐款碑中有“合盛茶”和藥王會,布匹、茶葉、藥材應(yīng)是其經(jīng)營的

重要內(nèi)容。 又據(jù)乾隆九年清政府與準(zhǔn)噶爾“肅州貿(mào)易”的商貨統(tǒng)計,綢緞布匹占內(nèi)地銷售給準(zhǔn)噶爾

貨物總值的 76%,茶葉占比達(dá) 10.2%,還有大黃、磁器、糖、宗教用品等各種雜貨。④ 乾隆四十三年

·59·

乾隆《武威縣志》,《地里志·雜稅》(不分卷);道光《蘭州府志》卷 5《田賦志·雜稅》。

乾隆《武威縣志》,《風(fēng)俗志》(不分卷)。

乾隆年間匯聚在蘭州的山陜商號約有 500 余家,主要是為本城居民服務(wù),其轉(zhuǎn)銷范圍大體只涉及西寧府,詳情

參見許檀《清代中葉山陜商人在甘肅的經(jīng)營活動———以碑刻資料為中心的考察》 (《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 2022 年

第 1 期)。

張羽新:《肅州貿(mào)易考略(下)》,《新疆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7 年第 1 期。

第13頁

“高樸私鬻玉石案”涉案的山陜商人中,在“涼州府開磁器鋪”的陜商師四,“肅州綢緞雜貨店”的晉

商李尚賢、趙愛,以及“在肅州日新店開張雜貨生理,領(lǐng)涼州陳成章、涇陽何興邦本錢行運四五年”

的陜西蒲城縣王洪緒等,①也都以經(jīng)營綢緞、磁器、雜貨為主。

乾隆《甘州府志》記有:“布絮其來自中州,帛其來荊揚”;②乾隆年間陜西巡撫陳宏謀的記載

稱:陜西一省“綢帛資于江浙,花布來自楚豫”;③同治年間陜西巡撫蔣志章也說:“潼關(guān)沖要,行旅必

經(jīng)。 在承平之日,東來皖豫各販以綢緞、南雜各貨為大宗,川甘東去之商以水煙、藥材等物為巨

賈”。④ 武威輸入的綢緞、布匹、雜貨等主要來自河南、湖北以及江南,西安、洛陽、潼關(guān)、涇陽、索橋

堡等是內(nèi)地商貨販往武威的重要轉(zhuǎn)運節(jié)點。

德國地理學(xué)家李希霍芬在 1872 年的旅行日記中記載:“西安府是我在中國見到的僅次于北京

的最雄偉的城市。 城墻長 40 里,墻體與北京的一樣高……街道筆直,熱鬧非凡,商店云集,店里商

品琳瑯滿目”;在“叛亂之前(指咸同年間的陜甘回民起義),中國經(jīng)北路跟俄國,經(jīng)南路跟土耳其斯

坦有著重要的貿(mào)易往來,主要的貿(mào)易品是蘇州的絲綢、湖北、湖南等地的茶葉,還有糖,西安府是這

些商品的堆貨場。 你在這里問西安府與哪里有貿(mào)易聯(lián)系,得到的回答首先是蘇州和杭州,其次是漢

口。 去那里很便宜,因為只要 5 天的陸地行程先到龍駒寨,再從那里走水路即可到達(dá)。 西安府這里

平時匯集了來自東南各省(包括廣東),也有來自十分富饒的漢中府和來自四川的商品,然后從這

里把商品運往陜西和整個西部各地?!雹?/p>

河南是甘肅棉布的重要來源地之一。 乾隆《孟縣志》記載,“孟布馳名,自陜甘以至邊墻一帶遠(yuǎn)

商云集,每日城鎮(zhèn)市集收布特多”,以至“車馬輻輳,廛市填咽”;⑥孟津縣也是“邑?zé)o不織之家,秦隴

巨商終年坐販邑中”。⑦ 洛陽、偃師、臨潁、許州等處所產(chǎn)棉布也多銷往甘肅。 同治年間晉商余慶堂

號《各處辦布底稿》記載了洛陽棉布經(jīng)陜西涇陽發(fā)往涼州府城武威的轉(zhuǎn)運路線和腳價:“由洛邑發(fā)

涇(陽),二大、小包作一擔(dān),每擔(dān)至涇腳元銀三兩二……路過潼關(guān),每大包上厘金稅錢一百二”;從

涇陽發(fā)涼州,“每擔(dān)腳銀兩三四至二兩三四,活價”;“每擔(dān)出擔(dān)兒錢五文,河稅銀七分;?!查L〕武縣

厘金六包作一擔(dān),每擔(dān)厘金錢四百”;至“涼州落地稅二大包作一擔(dān),每擔(dān)出稅銀三錢一,又出擔(dān)兒

錢三(文)”。 河南中部許州的五女店也是重要的棉布產(chǎn)地,棉布從五女店經(jīng)潼關(guān)、涇陽至涼州府城

的運費為:“由五女(店)發(fā)涼州……每擔(dān)至潼關(guān)腳元銀一兩三”,“潼關(guān)至涇陽每擔(dān)腳銀二錢”,涇

陽發(fā)涼州,“每擔(dān)腳元銀一兩五”;其間在哈思吉堡(即索橋堡之對岸)過黃河,“河稅銀每擔(dān)車銀八

分,它(駝)腳銀七分”;“進(jìn)涼城每擔(dān)上稅銀二錢七八五”。⑧ 余慶堂號文書雖是同治年間的記載,

但這條商路則是從明代一直延續(xù)下來的,在清初商書《天下路程圖引》中即有記載。⑨

洛陽也是棉布加染的一個重要地點,余慶堂號《各處辦布底稿》開列有洛陽的染布價格:染正

頂藍(lán)銀七分,伏青雙底、油綠雙底六分,正號雙青雙底五分,二三號雙青底四分,臨潁雙青底三分,魚

月白月藍(lán)三分;染桃紅三錢,伏青一錢〇五,大紅、京醬棕、鐵色、油果錄(綠)一錢,臨漳灰、秋香金、

·60·

故宮博物院編:《史料旬刊》第 26 期,第 466、471 頁;第 28 期,第 600 頁。

乾隆《甘州府志》卷 6《食貨·市易》。

陳宏謀:《巡歷鄉(xiāng)村興除事宜檄》,賀長齡等編:《清經(jīng)世文編》卷 28,北京:中華書局 1992 年版,第 690 頁。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五日蔣志章奏折,轉(zhuǎn)引自彭澤益編《中國近代手工業(yè)史資料》 (1840—1949)第一卷,北京:生

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1957 年版,第 600 頁。

[德]李?;舴抑?,李巖、王彥會譯:《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下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16 年版,第 603、604 頁。

乾隆《孟縣志》卷 4 上《田賦·物產(chǎn)附》。

嘉慶《孟津縣志》卷 4《貢賦·土產(chǎn)》。

《同治十年余慶堂各處辦布底稿》,劉建民主編:《晉商史料集成》 第 68 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18 年版,第

143—144、113—118 頁。

憺漪子輯,楊正泰校注:《天下路程圖引》卷 2,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88—489、493 頁。

第14頁

平鵝米黃三分,等等。① 棉布在洛陽染色后,經(jīng)潼關(guān)入陜西,再轉(zhuǎn)運陜甘各地。 乾隆年間洛陽潞澤

會館的集資中有 53 家“捫布坊”,當(dāng)即是對布匹進(jìn)行整染加工的作坊。②

洛陽也建有山陜會館,“創(chuàng)自康熙雍正間……嘉慶中雨風(fēng)剝蝕,頗有傾頹”,遂集資重修,至道

光十五年竣工。③ 將武威陜西會館和索橋堡《山陜修路碑》中的捐款商號與洛陽山陜會館進(jìn)行比

對,也可確認(rèn)活躍在武威的山陜商人與洛陽有較密切的聯(lián)系。 表 10 所列是乾隆年間武威創(chuàng)建陜西

會館與嘉道年間洛陽重修山陜會館捐款中的同名商號,表 11 是索橋堡《山陜修路碑》和洛陽山陜

會館捐款碑中的同名商號,請參見。

表 10 乾隆年間武威陜西會館與嘉道年間洛陽山陜會館捐款碑同名商號示例

乾隆年間武威陜西會館的捐款商號 嘉道年間洛陽山陜會館的捐款商號

商號名稱 商號籍貫 捐款額(兩) 商號名稱 捐款額(兩)

濟興秀 西安府三原縣 223.5 濟興秀 28.0

永盛公 西安府涇陽縣 202.0 永盛公 1.5

通順興 西安府長安縣 105.3 通順興 24.0

永盛恒 西安府咸寧縣 56.0 永盛恒 0.8

商號名稱 商號籍貫 捐款額(兩) 商號名稱 捐款額(兩)

義順合 西安府咸寧縣 19.3 義順合 1.0

義興隆 同州府蒲城縣 156.2 義興隆 146.0

通順張 同州府朝邑縣 25.5 通順張 14.0

寶源張 同州府朝邑縣 16.9 寶源張 17.0

大生張 同州府朝邑縣 14.8 大生張 14.0

二合號 同州府韓城縣 6.7 二合號 1.5

三合號 同州府韓城縣 6.3 三合號 0.5

新盛合 同州府韓城縣 1.2 新盛合 14.0

恒生永 漢中府南鄭縣 1.2 恒生永 2.5

長盛公 不 詳 6.6 長盛公 0.6

資料來源:武威陜西會館乾隆四十六年捐款碑、洛陽山陜會館道光十五年《東都山陜西會館碑記》。

·61·

《同治十年余慶堂各處辦布底稿》,劉建民主編:《晉商史料集成》第 68 冊,第 122 頁。

乾隆二十四年《建修關(guān)帝廟潞澤眾商布施碑記》,許檀編:《清代河南、山東等省商人會館碑刻資料選輯》,天津

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56 頁。

道光十五年《東都山陜西會館碑記》,許檀編:《清代河南、山東等省商人會館碑刻資料選輯》,第 60 頁。

第15頁

表 11 索橋堡《山陜修路碑》與洛陽山陜會館捐款碑同名商號示例

乾隆年間索橋堡的捐款商號 嘉道年間洛陽山陜會館的捐款商號

商號名稱 商 號 籍 貫 捐款額(兩) 商號名稱 捐款額(兩)

興隆合 山西平陽府曲沃縣 4.0 興隆合 29.0

興盛公 山西平陽府曲沃縣 4.0 興盛公 7.0

永順成 山西太原府太原縣 1.2 永順成 40.0

永盛公 山西平陽府襄陵縣 2.4 永盛公 1.5

永盛公 陜西西安府涇陽縣 2.4

永盛恒 陜西西安府咸寧縣 2.4 永盛恒 0.8

義興隆 陜西同州府蒲城縣 1.2 義興隆 146.0

通順張 陜西同州府朝邑縣 0.12 通順張 14.0

復(fù)興杜 陜西同州府 0.24 復(fù)興杜 0.5

資料來源:索橋堡乾隆四十三年《山陜修路碑》、洛陽山陜會館道光十五年《東都山陜西會館碑記》。

從乾隆四十年代到洛陽山陜會館重修的嘉道年間時隔四五十年,就筆者以往的研究,能夠維持

數(shù)十年經(jīng)營的商號數(shù)量有限。 不過表 10 中還是有同名商號 14 家。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捐

款較高者,如義興隆號在武威的集資中抽厘 156.2 兩,在洛陽也捐款 146 兩,該字號在兩地的經(jīng)營

規(guī)模均相當(dāng)可觀。 而濟興秀、永盛公、通順興三家商號在武威捐款高達(dá)百余兩乃至 200 余兩,而在

洛陽的捐款只有 20 余兩,甚至更少。 這有兩種可能:其一,該字號以武威為主要經(jīng)營地,洛陽只是

它的分號;也有另一種可能,武威的捐款是在乾隆年間,在其后的 40 多年中其經(jīng)濟實力有所下降。

由于洛陽會館的商號沒有標(biāo)注籍貫,筆者不排除會有重名商號;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至少有一部分

是同一家商號。

表 11 中的同名商號更少些,不過包括山、陜二省。 其中山西商號來自曲沃、太原,陜西商號來

自咸寧、蒲城、朝邑等縣;此外,山西襄陵和陜西涇陽均有名為“永盛公”的商號,筆者不能確定是哪

一家,以及這兩家商號是否有所關(guān)聯(lián)。 在表 10 和表 11 中都出現(xiàn)的商號數(shù)量更少,只有義興隆、永

盛公、永盛恒、通順張等數(shù)家;即便如此,也足以反映武威、索橋堡和洛陽三地之間的聯(lián)系了。

※ ※ ※ ※ ※

綜上,乾隆年間匯聚在武威的山、陜二省商人合計有六七百家,其中陜商主要來自關(guān)中的西安、

同州二府,晉商則來自晉中和晉南,主要分布于平陽、汾州、太原等府和解、絳二直隸州。 山陜商人

從內(nèi)地輸入的商貨主要有綢緞、布匹、雜貨等,西安、洛陽、潼關(guān)、涇陽、索橋堡等地是商貨轉(zhuǎn)運的重

要節(jié)點。 就目前所見資料,武威是連通中原與甘肅西部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乃至新疆的

重要轉(zhuǎn)運樞紐,其商業(yè)規(guī)模和腹地范圍都超過了省城蘭州。

·62·

百萬用戶使用云展網(wǎng)進(jìn)行線上電子書制作,只要您有文檔,即可一鍵上傳,自動生成鏈接和二維碼(獨立電子書),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網(wǎng)站!
收藏
轉(zhuǎn)發(fā)
下載
免費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費制作
x
{{item.desc}}
下載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