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
一片葉子的蛻變
與升華
茗昔
一抹普洱潤平生
茶之筍者,竽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一縷茶煙透曼紗
高山云霧出名茶
PU 'ER TEA
Ⅱ
一片葉子的蛻變
與升華
茗昔
一抹普洱潤平生
茶之筍者,竽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一縷茶煙透曼紗
高山云霧出名茶
PU 'ER TEA
一抹普洱潤平生
一縷茶煙透曼紗
高山云霧出名茶
目 錄
一抹普洱潤平生
產(chǎn)區(qū)分布與生長環(huán)境
采摘加工與“茶”顏觀色
高山云霧出名茶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高山云霧出名茶
高山云霧出名茶
產(chǎn)區(qū)分布
--云南六大古茶山和其他著名的茶山
南詔國時期,設(shè)有金生城和銀生城。方國瑜
先 生 考 證 :“ 樊 綽《 云 南 志 》卷 七 曰 :‘ 茶 出
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
姜 桂 和 烹 而 飲 之 。’按 :銀 生 城 界 者 ,即 銀
生節(jié)度管轄界內(nèi),今所稱云南普洱茶者,實
產(chǎn)于倚邦、易武、勐海各地……則銀生城界
內(nèi) 產(chǎn) 茶 諸 山,在 今 倚 邦、易 武、勐 海 等 處 可
知也?!?/p>
蠻 磚 山 、莽 枝 山 、革 登 山 、倚 邦 山 、易 武 山
和 基 諾 山(攸 樂 山),俗 稱 云 南 普 洱 茶 的 六
大古茶山,它們是普洱茶的核心發(fā)祥地,更
是茶文化的“故宮”。
除 此 以 外,不 可 忽 略 的 還 有 代 表 布 朗 族 文
化的布朗山及象征哈尼族文化和在現(xiàn)代普
洱茶歷史上具有開辟性地位的南糯山。
蠻磚山
蠻磚山東接易武,北連倚邦,面積約300平
方公
里,清代有茶園萬畝以上,從磨者河邊到曼
林 山 頂 六 十 里 路,溝 溝 壑 壑 都 是 茶。曼 莊、
曼 林、曼 遷、八 總 寨 過 去 都 是 大 茶 村,各 村
產(chǎn) 茶 都 在2000擔 以 上 。曼 林 的 古 茶 園 目
前在勐臘縣境內(nèi)的五個茶山中保存得最
好,有1000多畝成片的古茶園,其茶樹樹
圍 大 多 在100厘 米 以 上。蠻 磚 山 茶 園 雖 多
但 茶 號 少,清 末 民 初 易 武 的 茶 號 都 到 蠻 磚
茶 山 買 原 料,蠻 磚 的 茶 農(nóng) 說 :“易 武 七 子 餅
一半是蠻磚茶。”
001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產(chǎn)區(qū)分布
--云南六大古茶山和其他著名的茶山
南詔國時期,設(shè)有金生城和銀生城。方國瑜
先 生 考 證 :“ 樊 綽《 云 南 志 》卷 七 曰 :‘ 茶 出
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
姜 桂 和 烹 而 飲 之 ?!?:銀 生 城 界 者 ,即 銀
生節(jié)度管轄界內(nèi),今所稱云南普洱茶者,實
產(chǎn)于倚邦、易武、勐海各地……則銀生城界
內(nèi) 產(chǎn) 茶 諸 山,在 今 倚 邦、易 武、勐 海 等 處 可
知也。”
蠻 磚 山 、莽 枝 山 、革 登 山 、倚 邦 山 、易 武 山
和 基 諾 山(攸 樂 山),俗 稱 云 南 普 洱 茶 的 六
大古茶山,它們是普洱茶的核心發(fā)祥地,更
是茶文化的“故宮”。
除 此 以 外,不 可 忽 略 的 還 有 代 表 布 朗 族 文
化的布朗山及象征哈尼族文化和在現(xiàn)代普
洱茶歷史上具有開辟性地位的南糯山。
蠻磚山
蠻磚山東接易武,北連倚邦,面積約300平
方公
里,清代有茶園萬畝以上,從磨者河邊到曼
林 山 頂 六 十 里 路,溝 溝 壑 壑 都 是 茶。曼 莊、
曼 林、曼 遷、八 總 寨 過 去 都 是 大 茶 村,各 村
產(chǎn) 茶 都 在2000擔 以 上 。曼 林 的 古 茶 園 目
前在勐臘縣境內(nèi)的五個茶山中保存得最
好,有1000多畝成片的古茶園,其茶樹樹
圍 大 多 在100厘 米 以 上。蠻 磚 山 茶 園 雖 多
但 茶 號 少,清 末 民 初 易 武 的 茶 號 都 到 蠻 磚
茶 山 買 原 料,蠻 磚 的 茶 農(nóng) 說 :“易 武 七 子 餅
一半是蠻磚茶。”
002 高山云霧出名茶
產(chǎn)區(qū)分布
--云南六大古茶山和其他著名的茶山
南詔國時期,設(shè)有金生城和銀生城。方國瑜
先 生 考 證 :“ 樊 綽《 云 南 志 》卷 七 曰 :‘ 茶 出
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
姜 桂 和 烹 而 飲 之 ?!?:銀 生 城 界 者 ,即 銀
生節(jié)度管轄界內(nèi),今所稱云南普洱茶者,實
產(chǎn)于倚邦、易武、勐海各地……則銀生城界
內(nèi) 產(chǎn) 茶 諸 山,在 今 倚 邦、易 武、勐 海 等 處 可
知也?!?/p>
蠻 磚 山 、莽 枝 山 、革 登 山 、倚 邦 山 、易 武 山
和 基 諾 山(攸 樂 山),俗 稱 云 南 普 洱 茶 的 六
大古茶山,它們是普洱茶的核心發(fā)祥地,更
是茶文化的“故宮”。
除 此 以 外,不 可 忽 略 的 還 有 代 表 布 朗 族 文
化的布朗山及象征哈尼族文化和在現(xiàn)代普
洱茶歷史上具有開辟性地位的南糯山。
蠻磚山
蠻磚山東接易武,北連倚邦,面積約300平
方公
里,清代有茶園萬畝以上,從磨者河邊到曼
林 山 頂 六 十 里 路,溝 溝 壑 壑 都 是 茶。曼 莊、
曼 林、曼 遷、八 總 寨 過 去 都 是 大 茶 村,各 村
產(chǎn) 茶 都 在2000擔 以 上 。曼 林 的 古 茶 園 目
前在勐臘縣境內(nèi)的五個茶山中保存得最
好,有1000多畝成片的古茶園,其茶樹樹
圍 大 多 在100厘 米 以 上。蠻 磚 山 茶 園 雖 多
但 茶 號 少,清 末 民 初 易 武 的 茶 號 都 到 蠻 磚
茶 山 買 原 料,蠻 磚 的 茶 農(nóng) 說 :“易 武 七 子 餅
一半是蠻磚茶?!?/p>
003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產(chǎn)區(qū)分布
--云南六大古茶山和其他著名的茶山
南詔國時期,設(shè)有金生城和銀生城。方國瑜
先 生 考 證 :“ 樊 綽《 云 南 志 》卷 七 曰 :‘ 茶 出
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
姜 桂 和 烹 而 飲 之 ?!?:銀 生 城 界 者 ,即 銀
生節(jié)度管轄界內(nèi),今所稱云南普洱茶者,實
產(chǎn)于倚邦、易武、勐海各地……則銀生城界
內(nèi) 產(chǎn) 茶 諸 山,在 今 倚 邦、易 武、勐 海 等 處 可
知也?!?/p>
蠻 磚 山 、莽 枝 山 、革 登 山 、倚 邦 山 、易 武 山
和 基 諾 山(攸 樂 山),俗 稱 云 南 普 洱 茶 的 六
大古茶山,它們是普洱茶的核心發(fā)祥地,更
是茶文化的“故宮”。
除 此 以 外,不 可 忽 略 的 還 有 代 表 布 朗 族 文
化的布朗山及象征哈尼族文化和在現(xiàn)代普
洱茶歷史上具有開辟性地位的南糯山。
蠻磚山
蠻磚山東接易武,北連倚邦,面積約300平
方公
里,清代有茶園萬畝以上,從磨者河邊到曼
林 山 頂 六 十 里 路,溝 溝 壑 壑 都 是 茶。曼 莊、
曼 林、曼 遷、八 總 寨 過 去 都 是 大 茶 村,各 村
產(chǎn) 茶 都 在2000擔 以 上 。曼 林 的 古 茶 園 目
前在勐臘縣境內(nèi)的五個茶山中保存得最
好,有1000多畝成片的古茶園,其茶樹樹
圍 大 多 在100厘 米 以 上。蠻 磚 山 茶 園 雖 多
但 茶 號 少,清 末 民 初 易 武 的 茶 號 都 到 蠻 磚
茶 山 買 原 料,蠻 磚 的 茶 農(nóng) 說 :“易 武 七 子 餅
一半是蠻磚茶。”
004 高山云霧出名茶
005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莽枝山
莽 枝 山 緊 連 革 登 茶 山 和 孔 明 山,面 積 比 倚
邦 茶 山 小。莽 枝 茶 山 至 少 在 元 代 就 已 有 成
片的茶園,莽枝山腳的曼賽、速底等村寨已
有 上 千 年 的 歷 史,千 年 前 已 有 少 數(shù) 民 族 在
莽 枝 山 居 住 和 種 茶。明 朝 末 年 已 有 內(nèi) 地 商
人 進 入 莽 枝 山 販 茶 。清 康 熙 初 年( ? ? ? ?
年),莽枝茶山的牛滾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
重要的茶葉集散地。
清乾隆到咸豐年間是莽枝茶山茶業(yè)最興盛
的 時 期 。那 時 ,茶 園 蓋 山 ,村 寨 密 集 。莽 枝
大 寨 、秧 林 大 寨 、牛 滾 塘 街 是 最 熱 鬧 的 地
方,三 個 大 寨 遙 相 對 望,相 距 不 到 一 公 里,
被 茶 園 連 接 著。莽 枝 大 寨 在 清 嘉 慶 年 間 建
過關(guān)帝廟,建廟時的大碑現(xiàn)今還在。莽枝茶
山 在 乾 隆 后 期 有 上 萬 畝 的 茶 園。每 年 春 秋
兩季,思茅、普洱(今寧洱)、江城的馬幫一
批 又 一 批 地 來 牛 滾 塘 馱 茶。牛 滾 塘 的 山 梁
上 至 今 還 有 一 條3米 深 的 古 道 ,這 就 是 當
年馬幫踩出來的。
高山云霧出名茶 006
革登山
革 登 山 位 于 倚 邦 茶 山 和 莽 枝 茶 山 之 間,面
積 約 ? ? ? 平 方 公 里 ,是 六 大 茶 山 中 面 積 最
小的山。但因其距離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
棵 特 大 的 茶 王 樹,因 而 在 六 大 茶 山 中 有 著
特 殊 的 地 位 和 傲 人 的 名 氣。革 登,布 朗 語,
意為很高的地方。
《 普 洱 志 》中 有 關(guān) 于 茶 王 樹 的 記 載 曰 :“ 其
治革登有茶王樹,較眾茶樹獨高大,土人當
采 時,先 具 酒 禮 祭 于 此?!边@ 棵 茶 王 樹 就 是
革登茶山阿卡寨(新發(fā))與新酒房寨之間高
山上的那棵。
清 朝 時 革 登 山 最 大 的 寨 子 是 革 登 老 寨,最
興 旺 的 時 期 是 清 乾 隆 年 間,曾 有 兩 三 百 戶
人家。清道光年以前,革登山有上萬畝的茶
園,茶園往東從革登老寨到倚邦的習崆山,
往西接到莽 枝的牛滾塘。
茶 山 人 都 說,過 去 革 登 人 很 富,財 大 氣 粗,
有些倚勢欺人。清咸豐年間,莽枝茶山的民
族 械 斗 波 及 革 登 茶 山,那 場 戰(zhàn) 亂 使 革 登 茶
山人口大減,革登老寨住戶大部分遷走,到
了清末民初,革登老寨已無人居住,過去的
上萬畝茶園現(xiàn)在已荒廢,看不到一棵茶樹。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007
高山云霧出名茶 008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009
倚邦山
倚 邦 山 位 于 西 雙 版 納 勐 臘 縣 的 最 北 部,從
普洱往南行沿著茶馬古道經(jīng)思茅、倚象、勐
旺 過 補 遠 江(小 黑 江)便 進 入 了 倚 邦 山。倚
邦 茶 山 面 積 約 ? ? ? 平 方 公 里 ,南 連 蠻 磚 茶
山 ,西 接 革 登 茶 山 ,東 臨 易 武 茶 山 ,習 崆 、
架布、曼拱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圍內(nèi)。
倚 邦 ,傣 語 ,意 為 有 茶 樹 、水 井 的 地 方 。明
代 初 期 已 茶 園 成 片 ,傣 族 、哈 尼 族 、彝 族 、
布朗族、基諾族等少數(shù)民族在此居住種茶。
明 隆 慶 四 年(? ? ? ? 年)車 里 宣 慰 司 劃 分 十
二版納時,六大茶山和整董合為一個版納。
茶 山 版 納 也 稱 版 納 整 董,其 治 所 便 設(shè) 在 倚
邦 。從 明 隆 慶 四 年 到 清 光 緒 末 年( ? ? ? ?
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
政主管地。
高山云霧出名茶 010
易武山
易 武 茶 山 位 于 六 大 茶 山 的 東 部,緊 靠 中 老
邊境,面積約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
面積最大的茶山,有“六大茶山易武占一山
半”的 說 法。易 武 茶 山 包 括 易 武 正 山、曼 撒
茶 山、曼 臘 茶 山 在 內(nèi),因 其 面 積 較 大,也 有
人將易武茶山稱為易武茶區(qū)。
易 武 山 對 于 普 洱 茶 來 說,就 相 當 于 景 德 鎮(zhèn)
之于陶瓷、蘇杭之于刺繡、安徽涇縣之于宣
紙。貢茶之鄉(xiāng)易武堪稱普洱茶之都,那里氣
候 溫 暖 ,雨 量 充 沛 ,土 地 肥 沃 ,光 照 時 間
短,霧日期長,年日照時數(shù)達1880小時~
1950小 時 ,為 普 洱 茶 樹 創(chuàng) 造 了 天 然 絕 佳
的生長環(huán)境。
易 武 山 普 洱 茶,茶 湯 紅 濃 明 亮,口 感 厚 實、
甘 甜、潤 滑,帶 陳 香 味,其 果 香 又 體 現(xiàn) 出 敦
厚親和的特色,給人以一種無窮的誘惑。清
光 緒 年 間,易 武 是 六 大 茶 山 的 政 治、經(jīng) 濟、
文 化 和 交 通 中 心,也 是 六 大 茶 山 茶 葉 的 生
產(chǎn) 、加 工 和 集 散 地 。那 時 的 易 武 ,各 種 商
號 、茶 莊 、店 鋪 林 立 ,商 賈 云 集 ,馬 幫 絡(luò) 繹
不絕,熱鬧非凡。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011
高山云霧出名茶 012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013
云 南 的“ 七 子 餅 茶 ”亦 稱 圓 茶 ,屬 緊 壓 茶 ,
外形圓整,酷似滿月。生餅以云南大葉種曬
青毛茶為原料,直接蒸壓。茶餅外形色澤隨
年 份 不 同 而 千 變 萬 化 ,一 般 呈 青 棕 、棕 褐
色,油 光 潤 澤,湯 色 紅 黃 鮮 亮,茶 味 香 氣 純
高 ,滋 味 醇 厚 、清 爽 滑 潤 ,具 有 回 甘 、生 津
之特點,且具清涼解渴、幫助消化等保健功
效。
熟 餅 需 要 人 工 渥 堆 發(fā) 酵 后 再 壓 制 成 餅,色
澤 紅 褐 油 潤( 俗 稱 豬 肝 色 ),湯 色 紅 濃 明
亮 ,滋 味 濃 厚 回 甘 ,帶 有 特 殊 陳 香 或 桂 圓
香。每七個圓餅茶為一個包裝,象征多子多
孫多富貴、團團圓圓之意。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
區(qū)多將其用作彩禮和逢年過節(jié)時贈送親
友。七子餅的直徑為21厘米,中心厚2
?
5
厘 米 ,邊 厚1厘 米 ,每 個 凈 重357克 ,又 因
為每七餅茶包裝為一筒,故稱七子餅茶。七
子 餅 是 普 洱 茶 中 最 傳 統(tǒng)、最 經(jīng) 典 的 一 種 包
裝形式。
高山云霧出名茶 014
基諾山(攸樂山)
基 諾 山 ,位 于 景 洪 市 所 轄 區(qū) 域 內(nèi) ,方 圓
???多平方公里。關(guān)于古稱“攸樂山”,《普
洱府志》中有一段純系傳說的記載:“舊時
武侯遍游六山(指六大茶山),留銅鑼于攸
樂,置芒于莽枝,埋磚于蠻磚,遺木梆于倚
邦,埋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此名
其山?!被Z山,基諾語。“基”是舅父的意
思,“諾”是后代的意思,“基諾山”就是舅
父的后代居住之地?;Z族自稱是“基諾”
或“雅諾”,過去稱為“攸諾”,主要聚居在
基諾山區(qū)的??個村寨。
關(guān)于基諾族與茶結(jié)緣有一個非常有趣的
神話傳說。
相傳在很古很古的時候,堯白開天造地以
后,召 集 各 民 族 去 分 天 地,但 基 諾 族 沒 有
參加。
堯 白 先 后 派 漢 族、傣 族 去 請,基 諾 族 也 不
去 。最 后 堯 白 親 自 去 請,但 基 諾 族 還 是 不
去,堯 白 氣 得 拂 袖 而 去 。當 堯 白 走 到 一 座
山上時,想到基諾族現(xiàn)在如果不參加分天
地,以 后 生 活 會 有 困 難,于 是 就 站 在 山 頂
上,抓 了 一 把 茶 子 撒 在 龍 帕 寨 的 土 地 上 。
從那時起,基諾族居住的地方便有茶樹在
此 生 根、開 花、結(jié) 子。爾 后,基 諾 族 人 民 在
他們的居住地開始種茶,并與茶結(jié)下了不
解之緣。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015
高山云霧出名茶 016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017
布朗山
布 朗 山 位 于 西 雙 版 納 勐 海 縣 境 內(nèi),靠 近 中
緬 邊 境 ,是 古 茶 園 保 留 最 多 的 地 方 之 一 。
布朗山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龍等村寨。
其 中 ,最 古 老 的 老 曼 峨 寨 子 已 有1400年
的歷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在族源上,
他 們 屬 于 孟 高 棉 族 群,有 別 于 南 遷 而 來 的
北 方 氐 羌 系 統(tǒng) 的 民 族。他 們 沒 有 選 擇 居 住
在 靠 近 云 南 中 心 的 地 帶 ,而 是 同 佤 族 、德
昂族一起生活。
在 布 朗 族 的 神 話 里,相 傳 ? ? ? ? 年 前,布 朗
族的茶祖叭巖冷臨終前給族人留下遺訓(xùn):
“我要給你們留下牛馬,怕遇到災(zāi)難死掉;
要 給 你 們 留 下 金 銀 財 寶,也 怕 你 們 吃 光 用
光 ;只 給 你 們 留 下 茶 樹 ,讓 子 孫 后 代 取 不
完用不盡……”于是,叭巖冷往眾山上手一
揮 ,茶 種 紛 紛 入 土 。布 朗 族 的《 祖 先 歌 》里
唱 道 :叭 巖 冷 雕 像 叭 巖 冷 是 我 們 的 英 雄 ,
叭 巖 冷 是 我 們 的 祖 先,是 他 給 我 們 留 下 了
竹 棚 和 茶 樹,是 他 給 我 們 留 下 了 生 存 的 拐
棍……
布 朗 山 的 人,將 一 生 都 寄 予 在 了 茶 樹 與 厚
土之間。
高山云霧出名茶 018
南糯山
南 糯 山 屹 立 在 景 洪 的 西 面,? ? ? 多 科 ? ? ? ?
多屬近????種植物在山上繁衍生長。尼人
和 傣 族 人 將 他 們 的 長 眠 之 地 安 于 此,沒 有
墳 包,沒 有 石 碑,更 沒 有 碑 文,只 是 安 靜 地
長存于它的懷中。相傳,南糯山的一棵茶王
樹 是 當 年 孔 明 親 手 種 下 的。樹 上 常 有 白 霧
籠 罩,且 有 一 條 赤 紅 巨 蛇 盤 踞 于 上 永 久 地
守 護 著 它 。古 茶 樹 死 了 ,只 留 下 了 一 個 洞
穴,引得虔誠的人們步步叩首前來朝拜,拜
這 山 上 不 死 的 靈 魂,拜 這 山 上 存 放 的 偉 大
信 仰。南 糯 山 隸 屬 于 勐 海 縣 格 朗 和 哈 尼 族
鄉(xiāng)。格朗和,哈尼語,意為“吉祥如意、幸福
安康”。
????年,代表云南省府的白孟愚和代表中
茶 公 司 的 范 和 鈞,分 別 把 當 時 世 界 上 最 先
進的制茶機器歷經(jīng)千辛萬苦地搬進了南糯
山,建起了南糯山茶廠和佛海實驗茶廠。兩
人都是留洋歸來,都是茶葉大師,并且都請
來了當時中國最優(yōu)秀的茶葉技師做助手。
他 們 進 入 南 糯 山 建 廠,這 被 認 為 是 現(xiàn) 代 普
洱 茶 的 發(fā) 端,而 南 糯 山 也 因 此 成 為 現(xiàn) 代 普
洱茶的圣地。據(jù)當?shù)睾芏嗬先嘶貞?,范和鈞
執(zhí)迷于制茶,白孟愚則在制茶之余,窮己之
力 去 扶 持 茶 農(nóng),在 哈 尼 族 中 推 廣 茶 葉 的 科
學(xué)種植和生產(chǎn)方法,被哈尼族稱為“孔明老
爹 在 世”。如 今 的 南 糯 山,沒 有 了 崎 嶇 的 山
路,沒有了馬幫的響鈴,高速公路就在山腳
下 盤 旋,奔 馳 的 車 輛 足 以 把 任 何 夢 想 帶 到
這 個 世 界 的 任 何 地 方。山 上 歷 經(jīng) 了 上 千 年
的 風 雨,茶 樹 生 死 泯 滅,人 煙 遷 徙,而 南 糯
山依舊屹立在那里,懷著夢想,守著信仰。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019
020 高山云霧出名茶
南糯山
南 糯 山 屹 立 在 景 洪 的 西 面,? ? ? 多 科 ? ? ? ?
多屬近????種植物在山上繁衍生長。尼人
和 傣 族 人 將 他 們 的 長 眠 之 地 安 于 此,沒 有
墳 包,沒 有 石 碑,更 沒 有 碑 文,只 是 安 靜 地
長存于它的懷中。相傳,南糯山的一棵茶王
樹 是 當 年 孔 明 親 手 種 下 的。樹 上 常 有 白 霧
籠 罩,且 有 一 條 赤 紅 巨 蛇 盤 踞 于 上 永 久 地
守 護 著 它 。古 茶 樹 死 了 ,只 留 下 了 一 個 洞
穴,引得虔誠的人們步步叩首前來朝拜,拜
這 山 上 不 死 的 靈 魂,拜 這 山 上 存 放 的 偉 大
信 仰。南 糯 山 隸 屬 于 勐 海 縣 格 朗 和 哈 尼 族
鄉(xiāng)。格朗和,哈尼語,意為“吉祥如意、幸福
安康”。
????年,代表云南省府的白孟愚和代表中
茶 公 司 的 范 和 鈞,分 別 把 當 時 世 界 上 最 先
進的制茶機器歷經(jīng)千辛萬苦地搬進了南糯
山,建起了南糯山茶廠和佛海實驗茶廠。兩
人都是留洋歸來,都是茶葉大師,并且都請
來了當時中國最優(yōu)秀的茶葉技師做助手。
他 們 進 入 南 糯 山 建 廠,這 被 認 為 是 現(xiàn) 代 普
洱 茶 的 發(fā) 端,而 南 糯 山 也 因 此 成 為 現(xiàn) 代 普
洱茶的圣地。據(jù)當?shù)睾芏嗬先嘶貞洠逗外x
執(zhí)迷于制茶,白孟愚則在制茶之余,窮己之
力 去 扶 持 茶 農(nóng),在 哈 尼 族 中 推 廣 茶 葉 的 科
學(xué)種植和生產(chǎn)方法,被哈尼族稱為“孔明老
爹 在 世”。如 今 的 南 糯 山,沒 有 了 崎 嶇 的 山
路,沒有了馬幫的響鈴,高速公路就在山腳
下 盤 旋,奔 馳 的 車 輛 足 以 把 任 何 夢 想 帶 到
這 個 世 界 的 任 何 地 方。山 上 歷 經(jīng) 了 上 千 年
的 風 雨,茶 樹 生 死 泯 滅,人 煙 遷 徙,而 南 糯
山依舊屹立在那里,懷著夢想,守著信仰。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一縷茶煙透曼紗
一抹普洱潤平生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025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普洱茶的加工
普洱茶以云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制造而成,具有味濃、耐泡、香醇的特點。其原料
采摘分為以下幾種。
春茶
清 明 節(jié) 前 后 三 月 末、四 月 初 采 制 的 茶 稱 為 春 茶。清 明 前 采 摘,嫩 芽 上 有 一 層 細 細 的 白
毛,因而又叫“白毛尖”,或簡稱“毛尖”“春尖”“白尖”。
026 一縷茶煙透曼紗
曬青毛茶
普洱茶區(qū)的毛茶種類按采制季節(jié)分為春茶、二水茶、谷花茶、陽春茶四類。一般從農(nóng)歷
三月底開始,到九月或十月為之,一年有六七個月的采摘期。但在二月時,也就是在芽
葉半開張時,采摘一芽一葉,蒸過后可以揉制成芽茶、毛尖。
二水茶
夏季采制的茶稱為“二水茶”,也稱為“夏茶”或“二蓋”。二水茶葉大質(zhì)粗,葉色黑黃相
同,二水茶之后是“粗茶”,黃色老葉,時有黑條雜其間,專供制藏銷緊茶包心用。
027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谷花茶
九月初再生一次白毛嫩芽而在立秋時節(jié)采制的茶稱為“谷花茶”,因為此時正值稻谷揚
花之季,故而稱此時茶樹所長的白毛嫩芽為“谷花茶”或“谷花尖
陽春茶
立 秋 時 節(jié) 后 采 制 的 最 后 一 撥 粗 茶,稱 為“陽 春 茶”。普 洱 散 茶 按 照 品 質(zhì) 分 為 :特 級、一
級、二級、三級……一直到十級,共11個等級。其品質(zhì)特征:特級條索緊細,色澤顯毫,
陳香濃郁,滋味濃醇,湯色紅濃明亮,葉底褐紅細嫩。
028 一縷茶煙透曼紗
普洱散茶的制造工序
殺青—揉捻—曬干制成曬青毛茶—滇青
而后經(jīng)過特殊工藝,曬干篩分而制成普洱散茶。
殺青
大多采用鍋式殺青。大葉種茶含水分比較多,殺青時必須悶抖結(jié)合,使茶葉失水均勻,
達到殺透殺勻的目的。
揉捻
揉捻的手法和時間要根據(jù)原料的老嫩來靈活掌控。嫩葉要輕揉,揉的時間要短;老葉要
重揉,揉的時間要長,揉到基本成條為好。
曬干
將茶葉薄薄地攤開放在陽光下曬干,曬到茶葉水分含量達到10%左右時為宜。沒有陽
光的時候也可以烘干,并且烘干的茶葉往往比曬干的茶葉品質(zhì)要高。
029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030 一縷茶煙透曼紗
渥堆
渥 堆 是 現(xiàn) 代 普 洱 茶 人 工 發(fā) 酵 加 工 工 藝 的 新 技 術(shù),是 普 洱 茶 色 香 味 品 質(zhì) 形 成 的 關(guān) 鍵 工
序。先要將茶葉勻堆,再向其潑水,使得茶葉吸水后受潮,然后把茶葉堆成一定厚度,
讓它渥堆發(fā)酵。經(jīng)過若干天堆積,發(fā)酵以后,茶葉色澤變成褐色,有股特殊的陳香味,
滋味變得濃香而醇厚。
晾干
渥堆適度以后,扒開堆晾茶,讓茶葉散發(fā)水分,自然風干。一般茶農(nóng)自己制茶,是將茶
葉采摘回家以后,先放到釜中炒,炒到茶葉凋萎,倒在席上,用手反復(fù)揉捻成條,然后
攤放在竹席上,讓陽光將其曬干后擔到市場賣,待價而沽。
篩分
干燥以后的茶葉,要讓其完全松散成條后,再進行篩分檔次,這樣就制成了普洱散茶。
普 洱 散 茶 經(jīng) 過 包 裝 后 供 應(yīng) 市 場。此 外,普 洱 散 茶 經(jīng) 過 蒸 壓 后 可 制 成 普 洱 沱 茶、普 洱 磚
茶、七子餅茶、小餅茶等緊壓茶。
031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032 一縷茶煙透曼紗
傳統(tǒng)緊壓茶的加工方式
緊壓茶的壓制,主要工具有特制的銅蒸鍋、茶袋、梭片、精工打磨過的揉茶石、集中產(chǎn)
生蒸汽的大鐵鍋、留有蒸汽孔的嚴密鍋蓋、涼架、竹籮、壓力設(shè)備、包裝紙、筍葉等。大
多使用手工操作,使用杠桿、棒槌、石鼓、鉛餅、推動螺桿等笨重而原始的工具。制作程
序包括裝茶、蒸茶、揉茶、壓茶、解茶、涼茶、包茶等,一般8~9人為一組。裝茶和揉茶的
技術(shù)要求相對較高。
033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圓茶壓制
生產(chǎn)圓茶要用上好的茶葉為原料,通常以黑茶作底,稱之為“底茶”;用春尖包在黑條
之外,稱之為“梭邊”;以少數(shù)花尖蓋在底部下陷之處的稱為“窩尖”;以少數(shù)花尖蓋在
正面的稱為“抓尖”。按一定的部位,同時裝入小銅甑中,用蒸汽使之變得柔軟,再倒入
特制的三角形布袋,稍稍揉幾下,用口袋緊結(jié)于底部中心,然后用特制的壓茶石鼓,壓
成四周薄、中間厚、直徑約七八寸的圓形茶餅,即圓茶。
034 一縷茶煙透曼紗
磚茶壓制
磚茶原料以黑條為主,底和面蓋有“春尖”或“谷花尖”。按照一定的次序,將原料放進
銅甑中蒸軟,然后再倒入磚形模型,緊壓之后就成了磚茶。每四塊包成一包,包的時候
茶塊中間要貼上一小張金箔,先用紅黃兩色的紙包裹,外面再包一層糯筍葉后裝入竹
籃。
緊茶壓制
緊茶壓制的過程分為稱茶、蒸茶、壓制、定型脫模、干燥、包裝。緊茶用普洱粗茶包在中
心,稱“底茶”,底茶外包二水茶,稱之為“二蓋”。黑條包在二蓋之外的稱為“高品”。
035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團茶壓制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景谷街人李文相創(chuàng)辦了茶作坊,用優(yōu)質(zhì)的曬青毛茶作為
原料,用土法蒸壓成月餅形狀的團茶,又稱“谷茶”。景谷團茶奠定了沱茶的雛形。加工
工具主要有:壓茶板凳、壓茶石頭、壓茶模子、銅甑、鐵鍋、布袋、篩子、簸箕等。加工方
法較為考究,原料也選用優(yōu)質(zhì)春茶,按拼配比例經(jīng)高溫蒸壓軟化,再用模壓塑形制成。
沱茶壓制
以普洱散茶為原料壓制成圓面包形,厚壁中間下凹成碗形的稱為普洱沱茶。沱茶的壓
制程序包括稱茶、蒸茶、袋揉壓制、定型、脫袋、干燥、包裝等。
036 一縷茶煙透曼紗
037 昔 茗
Ⅱ 一抹普洱潤平生
餅茶壓制
餅茶以普洱散茶為原料,為壓制的呈圓餅形的緊壓茶。壓制工序包括稱茶、蒸茶、沖壓
成型、干燥、包裝。付制前,茶坯有時要先灑水回潮,使茶葉含水量達到15%~18%,
按比例分別稱出待蒸,蒸后的茶葉放在模中,先放底茶后放蓋茶,鋪勻后壓緊,稍后旋
轉(zhuǎn)冷卻定型,大約半小時后脫模。
方茶壓制
普洱方茶以曬青茶為原料,壓方茶的模制有中國傳統(tǒng)意義的“?!薄暗摗薄皦邸薄办薄捌斩?/p>
方 茶”等 字 樣 和 無 字 幾 種 。方 茶 面 上 壓 印 有 上 述 模 制 凸 形 字,有 邊 框、有 字 的 為 禮 品
茶,無字的為普通茶。
038 一縷茶煙透曼紗
揉茶的藝術(shù)
揉茶師是掌握揉茶制作特技的師傅,是普洱茶精制加工的關(guān)鍵人物。揉茶是一種特技,
思普區(qū)的各茶葉商號、茶莊加工生產(chǎn)普洱茶,都要聘請技術(shù)高明、操作熟練的揉茶師來
揉茶。制茶時每灶有揉茶師4人,揀茶工3~4人,剁茶工1人,稱茶工1人,包裝工1人,
掃筍葉毛工1~2人,打雜工1人,還有廚師等。揉茶為作業(yè)法,第一人先按種類、數(shù)量、
質(zhì)量搭配好,倒入特制銅甑后上籠蒸軟,第二人把熟茶倒入專用的布袋交師傅,揉茶師
傅兩手執(zhí)袋口抖上幾抖,面茶、底茶、中茶各自分開集中,各就各位,從不混雜,然后按
揉制作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