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88|国产乱妇无码在线观看|国产影院精品在线观看十分钟福利|免费看橹橹网站

身邊的風景最美

發(fā)布時間:2024-1-24 | 雜志分類:其他
免費制作
更多內(nèi)容

身邊的風景最美

173常去鄉(xiāng)下采風,我遇見過形形色色的小道,它們或曲徑通幽,或縱橫阡陌,但我并不常走。就在我身邊,有一條我每天都必須去走一走的小道。這條小道就在機關(guān)辦公大樓的后院,瀝青吸水路面。小道不長,用我的步子去量僅有五百多步;小道也不寬,僅能容兩個成年人并肩而行。小道用單薄的身子連接起了機關(guān)后院的一座假山、一個運動館、一個小花園和一小片林子。小道是 2009 年修建的??h行政辦公大樓開始使用后,著手建設(shè)交流干部房時,在機關(guān)院子內(nèi)同時修建這條小道。當時,在機關(guān)大院內(nèi)辟這樣一條小道,造這樣一小片林子,主要是方便那些常年在大樓上班的同志,特別是家不在本地的同志。他們工作壓力大,親人又不在身邊,工作之余,可以在這條小道上、林子邊走走。這條小道與外界相對隔絕。走在上面,不會有陌生人的打擾,不用擔心躲閃忙亂的機動車輛,可以鍛煉身體,可以釋放壓力。如果有必要,還可以通過在小道上散步的機會與人交流工作,勾通思想。小道兩邊種了許多矮灌和一些觀賞果樹、花卉。果有金桔、柚子、石榴、楊梅,花有杜鵑、櫻花、紅花檵木、茶花。小道環(huán)繞的小花園里還移植了一些香樟、竹柏、杜英、桂花等常綠樹種,在矮灌和樹木之間鋪滿了草地。十幾年了... [收起]
[展開]
身邊的風景最美
粉絲: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內(nèi)容
第151頁

151

一每次從文獻街走過,看著來往的人流、車流,我都會想起一個場景。

1995 年 9 月,也是媽媽來我工作的地方——縣城居住的第一個月。那天快臨近中午時分了,天上驕陽似火,氣溫很高。我陪同領(lǐng)導下鄉(xiāng)返程路過文獻街。當時,文獻街是縣城最擁擠的一條街道,泉江小學的校門正對著大街。又恰逢下班高峰期,街上人多,車子也多。我們的小車開得很慢,我坐在副駕駛位子上,不由自主地往車外看。一個熟悉的身影進入了我的視線,她頭戴草帽,腿腳不利索,正吃力地走著。她一邊環(huán)顧著周邊的機動車、自行車,一邊被行人裹夾著向前行走,神情緊張,似乎還有些著急??礃幼?,應該是不熟悉不習慣這樣的環(huán)境而引起的恐慌和不安。這個身影我太熟悉了?!皨尅?,我想喊,但聲音到了嗓子眼又咽下去了。車子載著我走了,從后視鏡里我看到媽媽的身形越來越小……

如今,媽媽離開我們都快十年了,每當我經(jīng)過文獻街,這個場景就會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媽媽原本是隨大哥,在鄉(xiāng)下老家生活的。1995 年9月,大哥的女兒到縣城讀初中,住在我家,需要有人照顧。再加

第152頁

152

上我女兒進幼兒園后,家務(wù)活多起來了,我就以需要幫忙為由將媽媽接到了縣城。弟弟也在縣城工作,他住在老泉江飯店的出租屋里,離我家有點距離。為了兼顧照料弟弟家,媽媽時常走路往返兩個家之間。我偶遇媽媽那天,她應是從弟弟家做完家務(wù),又著急趕回我家。初來縣城,媽媽表面上是開心和舒坦的。但周邊沒有可以隨意嘮嗑的鄰里鄉(xiāng)親,沒有需要她起早摸黑侍候的農(nóng)田、菜地,沒有她閉著眼都能生活的熟悉老屋,更沒有鄉(xiāng)下的自由和恣意,她的內(nèi)心該有多局促和不安哪。她努力嘗試融入新的生活環(huán)境,適應新的生活節(jié)奏,像在學步的孩童一般,盡管有些踉踉蹌蹌。

媽媽從沒有同我們說過有什么不習慣,更沒有任何抱

第153頁

153

怨。甚至,表面看,她一直是微笑的,輕松的,沒在我們面前流露過那天在路上的那種“恐慌和不安”。對于她的兒子,她始終是那么順從,就如對待她的命運一般。二媽媽叫李壬鳳,1931 年 10 月22 日出生在五斗江鄉(xiāng)南坑村。聽舅舅說,小時候外婆家窮,媽媽出生不到一個月,就被送到了我們村子里收養(yǎng)。十七歲那年,同爸爸結(jié)婚。媽媽生養(yǎng)了七個孩子。老大是個兒子,長到四歲時就因病夭折了,余下兩女四男。1968 年10 月,爸爸在斬油茶山時不幸被毒蛇咬傷去世。那一年,媽媽才37 歲。從此,媽媽守寡和奶奶一道含辛茹苦養(yǎng)育我們兄妹六個。爸爸去世后,媽媽讓正在讀初一的大哥輟學,跟著同村的一位堂兄學縫紉,大姐在家?guī)透赊r(nóng)活,二姐放牛兼帶三個弟弟。我當時還小,根本不明白家里發(fā)生了什么,更不知曉這次重大變故對于家庭和媽媽的影響。只記得有一回,當時我應該四五歲了,勞累了一天的媽媽坐在煤油燈下縫補衣服,縫著縫著她就流淚了。我不明白,木木地看著媽媽。起初她只是無聲嗚咽,待姐姐們走上前,她就抱著姐姐們,終于止不住地哭出了一絲聲音。也許是怕哭聲驚著奶奶,她把頭深深地埋進兩位姐姐肩膀之間,只能小聲再小聲,但身子

第154頁

154

卻因為隱忍而劇烈顫抖。

隨著我漸漸長大,我明白了自己家和別人家的“不一樣”,也懂得了媽媽為什么經(jīng)常在夜里抱著兩位姐姐一起哭??墒?,在太陽升起照耀大地的每一個清晨,媽媽比村里任何人都起得早,要么扛著鋤頭到園子里種菜,要么拿了砍刀去山上砍柴,要么背著簍子去河邊打豬草。她加倍地干活,拼命地勞動,用一顆顆碩大的汗水默默回應命運對她的不公。她堅信,只要把我們六個孩子撫養(yǎng)成人,這個家就有希望。那時,家里除了媽媽是個全勞動力,大姐算半個勞動力之外,其他五口都是吃干飯的人。為了能在生產(chǎn)隊里多掙一些工分,年底多分些糧食,媽媽認養(yǎng)了集體的一頭母牛。牛可以抵大半個男勞動力的工分,母牛生的小牛犢長大后還可以抵 100 多元工錢。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家的牛圈里就從來沒有少于兩頭牛。媽媽在忙完集體的勞動之后,還得侍候牛圈里的牛。

第155頁

155

在失去爸爸的歲月里,媽媽從來沒有被生活壓倒過。為了生存,媽媽還帶著姐姐開墾了許多荒地,村子里的坳頭仚、花麻仚、木仚、高園、社下等那些山旮旯里都有媽媽開墾的荒地,種滿了紅薯、芋頭、大豆和花生。有時候,生活的重擔壓得實在扛不住了,媽媽就在那片種著農(nóng)作物的地里,面對著紅薯芋頭大豆花生大哭一場,哭完了,她又站起來,長吁一口氣,將滿頭的亂發(fā)捋一捋,抹去眼淚,日子依舊過。

三爸爸過世時,我只有兩歲,可以說我的成長過程是缺少

第156頁

156

爸爸的。但媽媽從沒有讓我感覺自己少了什么。媽媽對子女的愛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是深深浸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句叮嚀,甚至每一道關(guān)注的目光中。我和那個年代出生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生活艱苦,從小就懂得幫家里的大人分擔一些家務(wù)。記得還是小學三四年級時,我就會到井里挑水,敢到山溝里放牛,能在廚房做飯。挑水的時候,媽媽總是告訴我水桶不要裝這么滿,壓重了,個子長不高。放牛的時候,媽媽會提醒我要注意草叢里隱藏的蛇。吃著我做的或咸或淡的菜,媽媽還夸我是個小廚師。媽媽的聲音,回響在屋子里,溫柔無比。那個時候,我們家雖然一無所有,但有了她的聲音,就感覺擁有了整個世界。媽媽的信念只有兩條。一是想方設(shè)法讓我們兄弟姐妹吃飽穿暖,二是千方百計供我們兄弟三人讀書識字。雖然生活清苦,但媽媽精打細算,偶爾還能給家里清苦的生活加點驚喜。記得一個下午,天下著大雨,媽媽被困在家里不能外出勞作,便在家里做糯飯吃。糯米在飯甑里蒸熟之后,倒入盛有炒香的豬油、韭菜和辣椒的鍋里,和勻后悶幾分鐘,揭開鍋蓋,整個屋子就飄出了一股濃濃的糯飯?zhí)赜械南阄丁,F(xiàn)在每每想起家鄉(xiāng)的糯飯,那種特有的香味似乎還在身邊繚繞。

第157頁

157

我們穿的鞋子也是媽媽用手工做的布鞋。媽媽會選一個大晴天,先將家人不能再穿的舊衣服剪成布片,加入一些做新衣服剩下的邊角布料,用米糊漿在一起,曬干成“片褡”,然后用我們讀過的舊書或帶回來的報紙剪樣,將“片褡”剪成鞋底、鞋幫,再用苧麻線納成密密的千層底。媽媽做的布鞋合腳,穿得舒服,不塌幫。那時,我們身上穿的都是媽媽一針一線的溫曖,媽媽所有的手工都是用錢買不到的精致。小時候我們穿的衣服雖然打滿補丁,但總是干凈整潔。

第158頁

158

衣服上沒有同齡人那種油漬污跡,或少幾??圩邮裁吹?。媽媽愛干凈,就連我們蓋的被子每隔兩、三個星期,都要拆下來洗。先在家用滾水洗,用搓衣板搓,然后提到河里用木棰打,清水漂,回來后再用飯湯(米漿)漿洗一遍。晚上蓋在身上,被子里都有一股陽光和米漿的清香。參加工作以后,媽媽雖然在我身邊生活,但由于有了洗衣機,也沒有了米湯,就再也沒有聞過帶有米湯香味的被子了。媽媽雖然是個文盲,但懂事理,通人情。媽媽明白唯有讀書一條路才能跳出“農(nóng)門”,常跟我們說“不發(fā)肯讀書,長大了就只能拿勾筆,追牛屁股”(意思是不努力讀書,將來只能握鋤頭,趕牛犁田)。媽媽想盡辦法讓二哥、我和弟弟多讀幾年書,每當逢墟日(北方叫趕集)媽媽都會挑著一些筍干、花生、辣椒、紅薯絲等一些山貨,步行十里的小路到集上去換一些錢給我們交學費買紙筆。二哥高中畢業(yè)入伍,后來考取軍校。我高中畢業(yè)當年高考沒有錄取,還讓我復讀一年。弟弟初中畢業(yè)后招工考進一家國有企業(yè)。四媽媽的晚年,也是我工作最繁忙的十多年,我基本上是早出晚歸。那時候,媽媽的話很少,但對我說得最多的就是“少喝些酒,早一些回。”這么簡短的話語里,蘊藏著媽媽

第159頁

159

濃濃的愛意,彌天蓋地,比老家大山里的霧還濃。那幾年,就在我們住的集資樓前面,每家每戶都安排了一塊菜地。媽媽也在那塊菜地上種了有近30 平方的蔬菜。忙完室內(nèi)的家務(wù)之后,媽媽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那塊菜地上,澆水、松土、施肥、剔草、除蟲,無一不能,把老家?guī)淼姆N菜技術(shù)發(fā)揮到了極致。整個菜園子,就是媽媽種的菜最好。

命運好像從沒有放過她,媽媽一生都在努力與歲月,與

第160頁

160

傷痛抗爭。

由于年輕時吃了太多的苦,媽媽落下了一身的病痛。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飽受帕金森氏病和風濕痛的折魔,到生命的最后幾年,她的手已經(jīng)不能用筷子了。媽媽六十歲后還先后做過四次大的手術(shù),1992 年雙側(cè)鼻淚管復通術(shù),1995年右膝關(guān)節(jié)滑膜結(jié)核清除術(shù),2007 年因為被人騎車撞倒右髖關(guān)節(jié)骨折做了手術(shù),2012 年 10 月21 日晚上起夜時不慎摔倒,導致左髖關(guān)節(jié)骨折又做了一次手術(shù)。在媽媽生命的最后幾年,由于飽受病痛的折磨,她的背一年比一年駝,步子一年比一年慢,身子正在加速地老去??擅看尾⊥粗?,媽媽的嘴里卻總是安慰我們說“我會好好活,要多活幾年,還要多看到幾位孫子輩考大學結(jié)婚成家

第161頁

161

呢?!?/p>

看到媽媽面對衰老的無耐和對生活的留戀,我常常忍住眼淚。生活沒有善待她,而她卻給了兒女一輩子無私的愛。作為兒女,只感覺陣陣心酸、心痛而又無能為力。在媽媽離開的前一年,也是她心靈最荒涼的一年。媽媽由于術(shù)后身體虛弱,住在老家由大哥大嫂照顧。這個時候,媽媽最需要的除了日常護理之外,就是孩子們的身影能時常在眼前晃動。希望我們能多和她說說話,握握她的手,陪她在屋檐下曬曬太陽??晌覀儙讉€都在外,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忙碌。就是我和弟弟也只能在周末的時候回老家陪陪她。五生命是有感應的。

媽媽走的前一天,也就是2014 年2 月21 日上午,是一個周五,我出差剛回到家,總感覺心里很不安,只想趕緊回老家看我的媽媽。

午飯過后,我開車接上大姐就向老家急馳。媽媽自從2014 年 2 月初的一次病危之后,就由大姐二姐輪流在老家陪侍。

媽媽看到我和大姐回來了,精神好了一些,我們扶她在床上坐起來,喝了幾口水,簡單地和我及大姐聊了幾句,問

第162頁

162

了我愛人和小孩的情況,就又躺下睡了。晚上,我們剁了一些肉丸,煮好肉丸湯,大姐和大嫂喂給媽媽吃了。

那一夜,我就睡在媽媽房間的樓上,中間隔了一層木板。在樓上,我能聽見媽媽微微的鼾聲,有時還能感覺到媽媽在床上翻身的聲音。

我翻來覆去不得入眠,索性將身子靠在床頭,兩眼望著窗外朦朧的夜色。大姐,大哥,大嫂已經(jīng)入眠,村子里一片寂靜,只有寒風偶爾送來幾聲狗吠、后山樹林里的鳥鳴和樓板上老鼠窸窸窣窣的走動聲。這些聲音,白晝也存在,夜深人靜時就顯得更加突兀。一旦沒聽到媽媽的鼻息聲,我就下樓到媽媽房間看看,將手伸進被子里,握一握媽媽的手,媽媽也總會捏一下我的手作為回應。那一晚,我先后三次跟媽媽進行了這樣的交流。

第163頁

163

第二天早上起來,天氣晴朗,風和日麗。7 點多鐘,大嫂和大姐像往常一樣幫媽媽擦了身子,喂食了一小半碗肉丸湯和米飯。我們本想扶媽媽起來坐一會,扶媽媽到屋外去曬曬太陽,可媽媽總是迷迷糊糊,身子軟綿綿的沒有力氣,又躺下睡了。

一個上午,媽媽都在昏睡。近中午了,媽媽的臉色開始變黃,11 點 42 分,媽媽用力地睜開了她一直緊閉的雙眼,環(huán)顧四周,當眼神最后看到大哥、大姐、大嫂和我臉上的時

第164頁

164

候,她長長地吐了一口氣,那慈愛的目光就慢慢地合上了。媽媽就象完成了她畢生的使命一樣,熬過了她不得不熬的痛苦、操勞和孤獨,終于完成了爸爸的托付,著急地去找爸爸了。他們已分開太久,整整 46 年。媽媽一生都顧著她的后人,就連自己生命最后時刻都替孩子們著想。為了不耽擱孩子們工作時間,媽媽選擇在周末離開。為了省點給孩子們吃,也將離世時間定在中飯前(老家有一種說法,說老人去世那天,如果是在中飯前,就為了省下兩頓給后人)。

媽媽去世之后,根據(jù)她生前的要求,我們只告知了少數(shù)的幾家至親,請了她生前交待要請的儀仗隊。按照老家的習俗給她簡單地風光之后,24 日上午就落葬了。

第165頁

165

六十年了,在我的衣柜里,一直還保留著一件媽媽生前穿過的打滿補丁的舊款上衣。偶爾我會將這件上衣翻出來晾曬,每次看到太陽灑在那件衣服上,我都會想起媽媽,想起往事,淚流滿面。

今年清明期間,我回到老家,又走進了媽媽曾住過的那個房間。那張沙發(fā)、那張桌子、那盞掛在床頭的燈和那根媽媽曾拉過無數(shù)次的電燈開關(guān)線,都一直保留在原處。唯獨媽媽不在了。

小時候,媽媽曾給我說過,人去世之后會變成天上的一顆星星?,F(xiàn)在,天上那么多星星,媽,您是哪一顆呀。(寫于 2023 年 4 月)

第166頁

166

村口的那間榨油坊(雖然村口那間榨油坊的壓榨工藝和傳統(tǒng)器具正在瀕臨失傳乃至消亡,但榨油坊里的故事和彌漫在空氣中茶油的醇釅芳香卻時常在我腦子里回想。)

第167頁

167

寒露一過,鄉(xiāng)下就開始上山摘木梓,村口的那間榨油坊接著也要熱鬧幾個月了。

我們當?shù)厝斯苓@間榨油坊叫做油槽。油槽座落在幾個村子的交通要道,是樟堂、新建、白果、固坑、上村、下村等六、七個村莊去五斗江逢圩必經(jīng)的路口。油槽只有兩間,是泥巴墻做成的,上蓋黑瓦。那間小的是師傅們睡覺、記帳和存放木梓油的地方,大廳既是工作坊又是師傅們吃飯的場所。走進油槽,只見大廳的一邊橫臥著一段幾人合抱粗的香樟,那段香樟中間掏空,在油槽里管這段香樟叫油槽樹。那段

第168頁

168

油槽樹滿身油污,傍邊堆放著幾十個油光發(fā)亮的木楔子和許多錚亮的鐵箍,油槽樹的上方懸掛了一個一丈多長的杖槌。大廳的另一邊安放著一個碩大的碾磨,碾盤上有四個鐵輪的磨在不停地轉(zhuǎn),碾磨正在碾壓木梓;大廳的一角造了一口大灶,旺旺的柴火正在灶堂里燒著,鍋里用木甑蒸著木梓。另一側(cè)就是師傅們吃飯的桌子了,一張油漬斑斑的方桌和幾張條凳。

油槽屋后有一條小溪經(jīng)過,師傅們將小溪里的水引到油槽門前,通過水輪車帶動屋內(nèi)的碾磨來碾碎木梓,動力就全靠這條小溪的水了。

榨油看似一個體力活,其實它是很有技術(shù)性的。聽師傅們說,木梓進來后,首先得烘烤,烘烤的火候和時間很重要,火太旺,時間太久,就會烘焦,榨出來的油會變黑,還有一股煙

第169頁

169

熏味;火太小,時間不夠,出油率又會受到影響;只有火候和時間恰到好處,榨出來的油才色澤金黃并帶有清新的香味。烘烤之后將木梓倒在磨盤的碾槽里碾壓成粉末。第三道工序是蒸煮,蒸煮也很關(guān)鍵,要蒸到甑里出汽,但又不能熟透。第四道工序是做成茶餅,蒸好的茶籽末倒在鋼箍里,墊上稻草趁熱踩成餅,如果冷了就會散沙成不了餅。最后才把一個個做成的茶籽餅放進油槽樹里進行壓榨。小時候跟著媽媽去油槽榨油是件很開心的事。在油槽,可以看到師傅們光著腳踩木梓餅,可以看到師傅們手握杖槌很有節(jié)奏地撞擊那插在油槽樹里的木楔子。如果運氣好,油槽里煎了果子,師傅們都會大方地拿出來給小孩吃,這樣就可以解解饞打打牙祭了。

第170頁

170

當然,最開心的事情要算坐在碾磨上轉(zhuǎn)圈,隨著碾磨的轉(zhuǎn)動,一邊可以享受那種坐車子的感覺,一邊還可以聽著轉(zhuǎn)盤的咕嚕聲同時又欣賞師傅們忙里忙外,人進人出的景像。記得有一次,放學回家的路上,為了坐磨盤,我和幾個小伙伴特地拐進油槽,但不巧的是師傅們都不在,磨盤也停在那里,我們便將水閘打開,四五個小伙伴一起坐在磨盤上隨著碾磨的轉(zhuǎn)動而打鬧著,也許是人多負荷太重的原因,不久碾磨上的一個鐵輪就折斷了,磨也罷工不轉(zhuǎn)了。恰巧就有一位師傅進來,這下可把我們嚇壞了,四五個小伙伴作鳥獸散,飛快地跑了。第二天大家伙都說前一天晚上挨了爸媽的打罵。以前,村民將木梓挑進油槽后,讓師傅們過秤,就將木梓和油瓶一塊放在油槽里,隔過三五天,油槽傳來口信說油已經(jīng)榨好了,村民就選個空閑時間到油槽將茶油和茶籽餅一并挑

第171頁

171

回。聽大哥說,現(xiàn)在榨油可不是這樣了,木梓進槽后得守著直到把油榨出來,主人才會挑著茶油再離開,因為擔心油槽榨油時會摻一些其他的植物油,生怕師傅們會調(diào)包,以次充好??磥?,現(xiàn)在的油槽也是社會不講誠信的一個角落。由于這種土法榨油的成本高,出油率低,大多油槽都改為機械壓榨了,這種數(shù)百年傳承下來的榨油坊也和許多原始的傳統(tǒng)工藝和文化遺存一樣,將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農(nóng)村都在搞美麗鄉(xiāng)村建設(shè),那種有礙觀瞻的危舊土坯房也正在逐步拆除,那間榨油坊也難逃被拆的命運,最終將退出它的歷史舞臺。雖然村口那間榨油坊的壓榨工藝和傳統(tǒng)器具正在瀕臨失傳乃至消亡,但榨油坊里的故事和彌漫在空氣中茶油的醇釅芳香卻時常在我腦子里回想。(寫于2018 年12 月)

第172頁

172

那條小道(我偏愛一個人在這小道上散步,有時走著走著,風把細碎的花瓣吹散到我的頭上、臉上,我把花瓣撿起來,聞聞,有股清香......我喜歡這條小道,也喜歡在這條小道上輕松行走。)

第173頁

173

常去鄉(xiāng)下采風,我遇見過形形色色的小道,它們或曲徑通幽,或縱橫阡陌,但我并不常走。就在我身邊,有一條我每天都必須去走一走的小道。這條小道就在機關(guān)辦公大樓的后院,瀝青吸水路面。小道不長,用我的步子去量僅有五百多步;小道也不寬,僅能容兩個成年人并肩而行。小道用單薄的身子連接起了機關(guān)后院的一座假山、一個運動館、一個小花園和一小片林子。小道是 2009 年修建的??h行政辦公大樓開始使用后,著手建設(shè)交流干部房時,在機關(guān)院子內(nèi)同時修建這條小道。當時,在機關(guān)大院內(nèi)辟這樣一條小道,造這樣一小片林子,主要是方便那些常年在大樓上班的同志,特別是家不在本地的同志。他們工作壓力大,親人又不在身邊,工作之余,可以在這條小道上、林子邊走走。這條小道與外界相對隔絕。走在上面,不會有陌生人的打擾,不用擔心躲閃忙亂的機動車輛,可以鍛煉身體,可以釋放壓力。如果有必要,還可以通過在小道上散步的機會與人交流工作,勾通思想。小道兩邊種了許多矮灌和一些觀賞果樹、花卉。果有金桔、柚子、石榴、楊梅,花有杜鵑、櫻花、紅花檵木、茶花。小道環(huán)繞的小花園里還移植了一些香樟、竹柏、杜英、桂花等常綠樹種,在矮灌和樹木之間鋪滿了草地。十幾年了,我經(jīng)常在這條小道上行走,小道于我特別親切。

第174頁

174

春天,杜鵑盡情綻放,有紅色、紫色、藍色,與綠油油的草地襯托輝映。還有那十幾棵櫻花,每到春天,她就抽枝散葉,花朵綴于枝頭,暗香浮動,若往若來。特別是那紅花檵木盛開時,一片姹紫嫣紅,在園丁的精心管護下,聚成一叢一叢,連成一片一片,團成一個又一個的火球,在陽光下顯得更加嬌媚燦爛,有時風一吹來,細碎的花瓣落了一地,小道上就像是鋪了一層紅紅的地毯。夏天,園子里移植的香樟、竹柏、杜英、桂花等常綠樹種,枝繁葉茂,在矮灌和草地上搭起陰涼的長棚。不管外面的天氣有多么的炎熱,只要走進這條小道立馬就能感覺到?jīng)鲲L習習,讓人清爽許多。秋天,小道兩邊的桂花盛開,香氣盈人,風一刮,整個辦公大樓都飄蕩著桂花的芳香。到了晚秋初冬,花園里那棵紅楓就成了小道環(huán)繞的主角,一樹全紅的葉子在早晚陽光的照耀下,好比一團生命的火焰,盡情燃燒在小道行人的眼里。

其實,來小道上散步休閑的人并不多。在辦公樓上班或住在機關(guān)宿舍的人,都很少在這條小道上行走,他們更喜歡辦公樓外熱鬧擁擠的大廣場。白天的小道是高傲的,它一點也不理會辦公大樓里人員的忙碌與職場的竟爭。到了夜晚小道就更加幽靜了,辦公大樓的燈熄了,林子里的小鳥也已經(jīng)歸巢,蟲兒都不出來了,小道在獨處中樂哉悠哉。我就愛在這小道上散步,清晨能感受初陽暖暖清風徐來,黃昏可以欣賞云彩詭譎花香漫天。我還偏愛一個人在這

第175頁

175

小道上散步,有時走著走著,風把細碎的花瓣吹散到我的頭上、臉上,我把花瓣撿起來,聞聞,有股清香。我想,我應該是幸福的。每天可以走一條清靜的小道,胸中有一顆清靜的心。

有人問,常??吹侥愎律硪蝗嗽谶@條小道上行走,不覺少了點什么?

其實,如果你真的走進了這條小道,你就知道它有多令人著迷了。小道四周草木繁盛,空氣清新,鳥雀云集,嚶鳴無絕,人至其中,身心都可以放松下來。小道從不寂寞,它是這樣的自在,這樣的清純,這樣的美好。我也從不孤單,我有小樹作伴,有大自然為友,有輕松的小道可走,自我安守,簡于應酬,日子就一天一天悄悄地過去??催^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人走進一個花店,看到窗櫥里的花擁擠在一起,要老板取出一些。老板照做了,并問他要買多少。他說,我不想買花,只是看到花擁擠在一起,怕他們被擠壞,想讓他們輕松一下。小道的魅力,在于讓我的身心放松,讓我忘我。漫步其間,可以拋開一切思緒,只聽林中鳥鳴,只看眼中景像;也可以任思緒飛揚,過去未來,江南漠北,任你遨游。我喜歡這條小道,也喜歡在這條小道上輕松行走。(寫于 2021 年 6 月)

第176頁

176

走,到鄉(xiāng)下逢墟去(世事變遷,但鄉(xiāng)下的墟場卻依舊熱鬧,仍保持著最初的樸素、粗糙、生動和土氣。)

第177頁

177

北方的趕集,在我們南方叫逢墟。我小的時候,就喜歡跟著媽媽去街上逢墟。小時候去逢墟主要是為了看熱鬧,如果媽媽挑去的特產(chǎn)賣了一個好價錢,還可以吃到一個糖包子或者一根冰棒。長大后,由于學習和工作都在縣城,就好少有機會去鄉(xiāng)下逢圩了。工作期間,偶爾到鄉(xiāng)鎮(zhèn)檢查調(diào)研,如果碰巧遇到是墟日,那我一定會抽出時間到圩場去轉(zhuǎn)一圈,買一些山貨,找回兒時逢墟的感覺,了卻許久沒有逢墟的念想。遂川的墟日,相鄰的鄉(xiāng)鎮(zhèn)都是農(nóng)歷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錯開的。

世事變遷,但鄉(xiāng)下的墟場卻依舊熱鬧,仍保持著最初的

第178頁

178

樸素、粗糙、生動和土氣。

墟日的前一天,村民就開始清點家私:哪些東西是家里吃不完、用不完,可以拿去賣的呀,哪些是家里缺的、老人孩子要用的,要記得買呀……墟日當天,天還沒亮,村民就肩挑手提著土特產(chǎn)來到墟場,找到位置擺放整理妥當。不一會,地攤就鋪滿了農(nóng)貿(mào)市場,甚至占據(jù)了大街兩邊,一排排列好隊,就像士兵等待檢閱一樣,昂首挺胸整整齊齊的。這些土特產(chǎn)大都是鄉(xiāng)民自產(chǎn)的,大到雞鴨鵝等活禽,小到大豆、花生、雞蛋、蘿卜、青菜等,還有農(nóng)家專用的背篼、竹籃、米篩、木桶,雜糧五谷,吃穿用品類不一、應有盡有。那年,有一北京朋友因為喜歡我拍的遂川人文照片,國慶期間特地過來,要我?guī)ァ皰呓帧保〝z影圈管到街上抓拍為“掃街”)。我首選就是帶他去鄉(xiāng)下圩場逢墟,墟場上有取之不盡的人文故事,有生動活潑的最接地氣的精彩瞬間可以抓拍。

第179頁

179

一大早,我們就來到了大汾墟場。大汾圩場是江南四大古墟場之一,逢墟的人多,商品交易活躍。大汾附近幾個鄉(xiāng)鎮(zhèn)又都是客家人,衣著打扮和生活習性都很有特色。不到七點,集市就熱鬧起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鄉(xiāng)民們,有挑著新鮮蔬菜的,有提著干辣椒的,有扛著木桶的,有用板車推著竹制品的,還有兩個人抬著一籠雞鴨活禽的。到處都是紅男綠女,穿著各色衣服,老人都扎著頭巾,年輕的都挎著一個心儀的包包,雖然衣著打扮不是很協(xié)調(diào),但個個臉上都充滿著笑容。

八點過后,賣家們開始忙活,土特產(chǎn)在主人的示意下開始搔首弄姿釋放魅力。鄉(xiāng)民很少有叫賣的,大多賣家只是蹲在地上,或者坐在旁邊看著來往的行人,當行人在他的特產(chǎn)前停下來觀看時,他們才向你笑一笑,然后等著你問價,他再報價。農(nóng)村人實在,價格都是遠遠低于城里市場的,根本不用你還價。他們拿著最古老的桿秤稱東西,桿子黑黝黝的,秤盤是銀白色的,提繩滑溜發(fā)光。老人家的手也是有魔法的,你說要一斤,他一拿就是一斤,秤上過一下不多不少,但是

第180頁

180

鄉(xiāng)民們通常會再添上一點,大方地認為反正是自家產(chǎn)的,圖的是為了讓顧客買得開心。他們收錢只收現(xiàn)金,遇到找零錢,即使只少一毛錢,也要翻遍布褡子找回給你,如果找不到零錢,他就會給你加點兒東西,絕不讓你吃了虧去。朋友從沒看過這么鮮活的集市,興奮極了。他背著兩個相機,穿梭于人群之間,長槍短炮齊上陣,一會兒遠遠抓拍鄉(xiāng)民們說笑的表情,一會兒又跳到近處拍攝交易的瞬間,一會兒彎腰弓背低著拍,一會兒又站在臺階上高舉著相機,只聽到相機的快門嗒嗒響個不停,盡情捕捉圩場間樸實而又生動的鏡頭。

快到十點了,我們來到了一個賣米酒的攤位前,聞到這

第181頁

181

酒香,有了些饑渴的感覺。我點了兩碗米酒,朋友喝了一口,說甜甜的,挺香,一飲而盡。我又分了半碗給他,笑著對他說,這酒雖然甜,我們這叫水酒,但還是有一定后勁的。再往前走,我們就到了賣農(nóng)產(chǎn)品的地方。地上鋪著盛有花生、大豆、芋頭、辣椒,或者大米的各色袋子,有塑料的,有布的,也有裝過化肥上面還標注著“尿素”字樣的尼龍袋。我買了幾斤大豆,這可是農(nóng)民自己種的原生態(tài)的豆子,磨出來的豆?jié){很香很香,不像城里的轉(zhuǎn)基因大豆,磨出來的豆?jié){有股腥味。

在老街的一個胡同里,我們看到了一位算命的老先生,邊上圍了一圈老太太,有查家運的,有問前程的,還有給家里大人小孩摸驚的。老先生說得繪聲繪色,老太太聽得確信無疑。

那天逢墟,朋友買了一個竹編的菜籃子,一個杉木做的洗腳盆,一共花了不到一百元。其實,許多大城市工藝品商店的菜籃、竹編、水果盤、掛件、趟椅等都來自這鄉(xiāng)下的墟場,都是鄉(xiāng)民們手工編織或加工制造的。同樣的東西,在城

第182頁

182

里賣的算是工藝品,鄉(xiāng)下墟場賣的就是生活日用品,城市賣的價格卻是這農(nóng)村墟場上的幾倍甚至幾十倍。起早摸黑、一日三餐的農(nóng)村生活多是乏味的,村民們還可以利用墟日給平靜的生活增添幾分樂趣,在熟人或者同齡社會打點關(guān)系、聯(lián)系親朋,分享喜樂、撫慰心傷。有些大娘大叔們賣完東西也不肯離開,他們喜歡在墟場上走一走,找找看看有沒有熟識的人?!袄仙咦?,你今天也來啦?今天賣什么???”“王大姐,今天又賣什么好東西啊”要是碰見老朋友,他們哪怕是蹲著地攤邊也要好好聊上幾句。等大家都忙完,他們會聚在茶館,有的喝喝茶抽抽煙,有的手癢摸幾把骨牌,各自侃侃兒子兒媳在外打工的情況,問問兒子寄錢回家沒有啊,孩子上學怎么樣啊,莊稼長不長蟲啊。他們脫下農(nóng)裝,走過泥濘,行徑市場,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光。朋友自從那次隨我逢墟之后,每次電話都會說起那次難忘的大汾之行,總是說還要來遂川逢墟。鄉(xiāng)下的墟場,有著城里沒有的民間真氣。無耐南北相隔太遠,一直未能如愿。

第183頁

183

而我每到周末卻一如既往地奔向縣內(nèi)的各大墟場。走,到鄉(xiāng)下逢墟去。散落在墟場的舊手藝(隨著時光流轉(zhuǎn),那些舊手藝的故事必將從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消褪,那些手藝人也終將從人們視線中消失。但是,我唯一希望的就是能用自己的影像留住他們。)

第184頁

184

一位朋友的帆布攝影包被山上的荊棘鉤破了。幾百塊的攝影包,棄之可惜,他問我有什么辦法。我想起了平時在圩場見過裁縫師傅補衣服,便建議他去試試看。沒想到,高手在民間。裁縫師傅在破洞上打了一個藝術(shù)補丁,包包比原來更好看了。平日去鄉(xiāng)下逢墟,我有一個必做的事情,就是去拍攝那散落在墟場的舊手藝。遂川的鄉(xiāng)下墟場有很多舊手藝,補衣服、修單車、修鐘表、補鞋子、修傘、配鑰匙,還有閹雞的、做秤的、刻章的,有剃頭刮臉的,有修補茶壺酒壺、竹籃米篩的。他們散落在墟場街頭巷尾,由于生意清淡,

第185頁

185

有些已經(jīng)慢慢消失了,從事小手藝的師傅們也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先生,年輕人基本不學了。小時候,我看過最神奇的手藝就是補水缸。偌大一個水缸,可以盛下三擔水,清洗時,我不小心把水缸摔成了三大塊。媽媽把這三大塊陶瓷收藏起來,有一天,來了位鋦缸補鍋的師傅,只見他先在爐子里燒上火,將水缸重新整好,沿水缸裂縫兩邊用金剛鉆各打了一排對稱的小洞,再用一種像現(xiàn)在的裝書釘樣的釘子扣好,涂抹上一層白色的粉末,抹平干燥之后就大功告成?;瞬坏絻尚r,這個大缸又可以盛水了?,F(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鄉(xiāng)村都用上了自來水,就是要儲水,也大多用輕便的塑料大桶代替了原來笨重的水缸。家里若有瓷器破了,如果不是十分珍貴也就一

第186頁

186

扔了事,民間鋦缸補鍋的也少了。前些日子到禾源逢圩,又看到了在街頭擺補鞋攤子的肖財邦師傅。肖師傅的攤子并不大,一個小木箱,一架簡陋的機子,一把剪刀,幾團麻線,幾張膠皮。肖師傅今年 85 歲了,育有一子三女,本來可以在家中享清福的,但每到逢圩總有人來找他補鞋。他說現(xiàn)在眼睛看得見,機子搬得動,行動還方便,就到攤位前坐坐,有人拿鞋子來補,就做做事,沒事做,就看看熱鬧。

上了年紀的人都喜歡戀舊,有個成語叫敝帚千金,雖然破舊,但自己喜歡,所以十分珍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鞋子喜歡穿舊的,因為更合腳,有點破舊,補補照樣穿。衣服也喜歡半舊的,一來習慣了顏色和

第187頁

187

款式,二來感覺穿著也合身,有個小破洞,補補就好。舊手藝就是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補釘”。還有刻章的劉伯,也是年近八旬了。每天早早擺出了攤子,直到下午四五點都不肯收攤,有時一天沒一分錢收入,但他仍堅守在墟場的角落里。來人了,要刻章,就認真做事,不刻章,就一起聊聊天,聽聽街坊的故事;沒人來,就喝喝茶打打盹,看一看路人的風景。問劉伯為什么沒生意還日日出攤,他說出攤就好象生物鐘一樣,不擺出去,就不舒服。因為他們的堅守,墟場上才能找到那些即將消失的舊手藝。每次逢墟,都能碰到一兩個篾匠。他們往往尋一偏僻的圩角,但又要比較空闊的地方,身邊擺著一個

第188頁

188

竹簍,竹簍里放著篾刀鋸子等幾樣簡單的工具。篾匠有時現(xiàn)做刷鍋的洗帚,有時補補客人拿來的小竹籃或者是冬天烤火用的火籠,或者是現(xiàn)場做點其它的竹器。他們手藝精巧,刀、鋸齊下,不一會,就把長長的毛竹鋸成長短不一的竹筒,再破成竹片。坐下后,腿上放一張黑黃的驢皮,用篾刀搭配一雙巧手再加上尖利的牙齒,就把竹片破成蔑絲或篾片了。篾匠手勢麻利,速度極快,長長細細的蔑絲在手里揮舞起來比新疆舞娘更加婀娜,常常吸引大人小孩的駐足。街頭的理發(fā)師也叫剃頭匠,行頭雖然簡單,但功夫卻不比店里的師傅差。他們自帶一把椅子,一個燒水的爐子,一個臉盆,還有放臉盆的架子,再往墻上掛一面鏡子。有想剪頭發(fā)的人,自己往椅子上一坐,

第189頁

189

喊一聲“開剪”

,剃頭師傅就拿著梳子、剪刀上手了。這些師傅不只剃頭、刮胡子、刮臉,他們還會給你掏耳朵、清眼目、敲脊背,隨著整套程序的推進,師傅能把客人伺候得舒舒服服,昏昏欲睡,但收關(guān)那幾下響亮的拍頭拍臉拍肩膀,客人也就在迷迷糊糊之中清醒了起來,知道頭已經(jīng)理好了,立馬會從椅子上站起來,把錢付了。他們理的發(fā)式老練,收費也比理發(fā)店便宜,深受一些上了年紀客人的喜歡。那木匠街的甘師傅從十四歲開始學釘秤,一直堅持下來,今年已經(jīng)七十多了。民間有“不識秤花,難以當家”的說法,秤一直是官府、商鋪、農(nóng)家必備的物品。手工桿秤的制作要用到幾十種工具,工序十分繁復,包括選料、制坯、刨圓、套銅套、打眼、

第190頁

190

釘秤花、校秤等。因此,制秤工被稱為“百工之首”,在過去的年代里一度稱得上是“金飯碗”。甘師傅說原先散落在全縣各地的秤行有幾十家,但隨著市面上電子秤的普及,現(xiàn)在只剩下他一家了,釘秤的生意門可羅雀,除去店租,只能供養(yǎng)一個人的生活。但甘師傅依然在堅守釘桿秤這門手藝,因為還有一些人有用桿秤的習慣。

那散落在圩場的舊手藝,越來越少了,只有過來人才知道它的作用。一日,我跟孩子們說起自己讀初中時跟著媽媽去街上補傘時的情景,他們不自覺地伸個懶腰,打起哈欠。

原來,時間是記憶的橡皮擦。隨著時光流轉(zhuǎn),那些舊手藝的故事必將從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消褪,那些

第191頁

191

手藝人也終將從人們視線中消失。但是,我唯一希望的就是能用自己的影像留住他們。想罷,我便拎起了相機,推開門朝圩場的方向走去......(寫于2020年10月)

第192頁

192

邂逅美玉堂(看起來挺容易的活兒,需要的卻是師傅一生的造詣。)

第193頁

193

2017 年的國慶長假恰逢中秋節(jié),我們本是慕名去福建省連城縣姑田鎮(zhèn)拍攝客家的公王廟會。聽連城縣科協(xié)鄒善水老師說,離廟會場地 200 米遠的地方有一個手工生產(chǎn)“連史紙”的作坊叫美玉堂,很值得去拍攝記錄。在家曾經(jīng)聽懂書畫的朋友說過安徽宣紙,沒聽說有連史紙。我百度后才知道,連史紙,素有“壽紙千年”之稱。采用嫩竹做原料,堿法蒸煮,漂白制漿,手工竹簾抄造,有72道工藝。遇到這個原生態(tài)的手工作坊,機會不能錯過,必須去拍攝一回。

中飯過后,我們一行四人就往姑田出發(fā)。美玉堂設(shè)在一棟有些陳舊的老屋里,老屋青磚黑瓦。大門是敞開的,鄒善

第194頁

194

水老師領(lǐng)著我們走進這棟老屋,老屋集生產(chǎn)、辦公為一體。辦公室兼接待室顯得非常樸素,兩張辦公桌,三張沙發(fā),一張茶幾,辦公室顯眼位置上掛著“美玉堂”三個碩大的字,還有周鐵農(nóng)、張全景等幾位領(lǐng)導視察美玉堂的題詞。美玉堂的主人鄧金坤先生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鄧金坤先生是福建省連城縣百年紙作坊“美玉堂”的第十一代傳人,也是福建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連城紙制作工藝”的傳承人。據(jù)他介紹,連城紙曾是全國五大書畫紙之一,明嘉靖年間,連城人開始用竹料造紙,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清代初期,連史紙開始用于書寫奏折以及宮廷印刷書籍,《四庫全書總目》就是用連史紙印制,因此連史紙被廣泛傳播。

穿過接待室往里走,就到了造紙車間。只見四個工人各站在一個方形的水泥池子前,池子里盛著面糊一樣的漿料,

第195頁

195

只是比面糊要稀很多。我早年看過、拍過我縣碧洲造土紙的小作坊,所以一眼便認出那漿料是搗爛的紙漿。工人先用木棍將池里的紙漿攪動幾下,然后雙手抓著一張吊著的竹簾,斜著往池子里一舀,前后輕輕晃動幾下,待紙漿均勻布滿整張簾子之后,把簾子往高處一揚,順勢翻了過來,一張半成品的手工紙就落在了壓榨臺的紙堆上。紙堆已有一尺來高,方方正正,淡淡的米黃色,水還在紙上流動,邊沿嘀嘀嗒嗒地掉著水珠。

鄧先生介紹說,這個環(huán)節(jié)叫抄紙,是所有工序中最富技術(shù)含量的一環(huán)。抄薄了,烘焙后一揭就爛了;抄厚了,等到焙干,紙就燒糊了;尤其怕抄得不均勻,厚的地方紙漿堆成疙瘩,薄的地方一揭就穿孔。如何做到厚薄適度,平整均勻,沒有別的竅門,靠的是眼和手的一種感覺,就像宋代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一樣,只有通過反復的訓練,才可以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第196頁

196

做手工紙的原材料是毛竹,從一根竹子變成一張紙,要經(jīng)過幾十道工序。夏至前,把脫盡了殼又還沒長成的新竹(也叫稚竹)砍回來,鋸成幾截放在石灰池里漚爛,然后把纖維撈起來慢慢洗干凈,剔除雜質(zhì),經(jīng)過捶、蒸、漂等工序,變成紙漿,再做成半成品的紙,放到壓榨臺上壓榨,最后進入烤房焙干。說起來輕松簡單,事實上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大半年的時間,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講究,容不得半點馬虎。

焙紙(也叫曬紙)是抄紙的下一道工序,烘焙是在高溫的環(huán)境下完成的。正在焙紙的師傅姓蔣,今年60 多歲了,盡管是赤膊上陣,但還是大汗淋漓。他笑著說,干我們這一行有“檢紙的先生,抄紙的匠,曬紙的伢兒不像樣”之說。只見他從潮濕的紙堆上剝下一張紙,先用手指按住一角,然后用長長的毛刷一托就輕巧地將濕紙貼到了焙紙壁(也叫火

第197頁

197

墻)上,再用毛刷上下一揮,左右一抹,整張濕紙就服服帖帖地粘到了焙紙壁上。蔣師傅說“刷紙一定要小心,用力要恰到好處,勁道一大,薄如膜的濕紙就會被撕破,紙就浪費了。”我心里想,民間常說能耐大的人“有兩把刷子”,也許就源自于宣紙的烘焙師傅吧。蔣師傅說,他很早就學做紙了,一做就是大半輩子。美玉堂的師傅大都如此??雌饋硗θ菀椎幕顑?,需要的卻是造紙師傅一生的造詣。“有三年才學到皮毛的,有幾十年還出不了師的。”

另一間屋子里有一位師傅在檢紙,案臺上堆著已經(jīng)焙干的紙,質(zhì)地均勻、光滑如油、溫潤如玉,都不用近聞,滿房間都是竹子的清香在蕩漾。我不禁拿手碰了碰,柔軟和清涼的觸感直傳到心里,這回可真是摸到“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的宣紙了。

第198頁

198

連史紙因其韌性好,紙質(zhì)白凈如玉,厚薄均勻,表面細膩光滑,鈐印或書寫效果極佳。又吸水性強,能更好的吸附在印石上,著墨后款面發(fā)亮,利于拓款,所以連史紙還主要用于書寫印稿、拓邊款、鈐印、古籍修復及書畫創(chuàng)作,是篆刻愛好者必備之物。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機器造紙的夜以繼日的轟鳴聲里,手工紙作坊不斷受到擠壓,接二連三地退出市場。手藝人放下鐮刀,走出山林,紛紛加入到外出打工的大潮中。當初,鄧金坤也想過要放棄,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他自嘲是自己的性格“不信邪、不怕鬼”,硬是把連史紙扛到今天。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忍耐著孤獨與寂寞,像一個戰(zhàn)士獨自堅守最后一方陣地一樣,他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擔心這門古老的手藝失傳,他只是想做好一個“紙匠”。這些年,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手工紙再次受到人們的

第199頁

199

青睞,美玉堂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因為連史宣紙的PH值在7.5-8.5 之間,屬中性偏堿性,可長期存放,因而美玉堂已經(jīng)在古籍修復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不斷有圖書館尋上門來。鄧金坤說全國目前有上百個圖書館知道美玉堂。2017 年 11 月,鄧金坤先生被“世界之最”國際評審機構(gòu)授予 “連史紙非遺傳承第一人”的稱號;2019 年5月,連城美玉堂被福建省授予“最具品牌影響的老字號企業(yè)”;2022 年 3 月 9 日,“美玉堂”獲得“福建老字號”稱號。別林斯基有句名言,“在所有的批評家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時間替我們拂去蒙蔽眼睛的薄紗,掀去了掩蓋心靈的濃霧。在時間里面,我們不能留下痛苦、快樂和生命,但時間會給我們甄選出最值得珍惜的“財寶”。不知不覺,太陽已經(jīng)西下,美玉堂的師傅們都要趕去廟會吃飯,該下班了。我們原是為拍廟會而來的,但要感謝鄒老師,讓我們與連史宣紙有了一次美麗的邂逅。和鄧金坤先生道過別,我們驅(qū)車駛出了村莊,車上同伴們都在感嘆,在連史紙發(fā)源地福建連城,還有一家基本按照古代的造紙方法,其原材料、制漿工藝、撈紙工藝一直沒變的作坊,也還有一批造紙匠人在堅持,還有一個經(jīng)營實體的存在,還有一個研究機構(gòu)在努力,還有一個非遺傳承人在堅守,美玉堂最難的日子已經(jīng)挺過來了,連史宣紙的未來必定長久、美好!(寫于 2022 年 10 月)

第200頁

200

感恩平淡(日子很平靜,也很安詳,年過半百的我,生活就像泉江河岸邊的緩流那樣,平靜、舒緩、波瀾不驚,但也總有小確幸泛起動人的漣漪。我明白,人要懂得滿足,要感恩平淡。)

百萬用戶使用云展網(wǎng)進行翻頁電子圖書制作,只要您有文檔,即可一鍵上傳,自動生成鏈接和二維碼(獨立電子書),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網(wǎng)站!
收藏
轉(zhuǎn)發(fā)
下載
免費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費制作
x
{{item.desc}}
下載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