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88|国产乱妇无码在线观看|国产影院精品在线观看十分钟福利|免费看橹橹网站

山西的母親河--汾河

發(fā)布時間:2022-6-04 | 雜志分類:其他
免費制作
更多內(nèi)容

山西的母親河--汾河

磁窯河,發(fā)源于交城縣西北磁窯溝內(nèi)賀家?guī)X,故名。瓦窯河為其最大的支流。河出磁窯溝后進入平川區(qū),至石侯村合瓦窯河入文水縣境,經(jīng)汾陽至孝義北橋頭村匯入汾河?,F(xiàn)河道為原汾河故道,河原由交城境內(nèi)入汾。河全長 121 公里,流域面積為 568、6 平方公里,河床比降溝口以上為 3、33%,以下為 1%,多年平均徑流量為 800 萬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 20 萬噸。 象峪河,舊稱小涂水、象谷河,俗稱向陽河,黃河支流汾河支流烏馬河北岸的支流。發(fā)源于太谷、榆次、和順三縣交界的八賦嶺,流經(jīng)太谷縣境、清徐縣境,至清徐縣東羅村西北匯烏馬河。象峪河全長63 公里,河水流量平均 0.151 秒立方米,平均縱坡 9‰。 烏馬河,俗稱回馬河,黃河支流汾河在山西晉中市境的一級支流?!端?jīng)注》稱蔣溪,蔣谷水。亦稱回馬谷水,烏馬河發(fā)源于太谷與祁縣交界的上下黑峰、通天溝一帶,在祁縣境內(nèi)與昌源河匯流后于祁縣苗家堡流入汾河。烏馬河全長 93 公里,流域總面積 640.6 平方公里。中上游龐莊村東建中型水庫一座。 龍鳳河,黃河支流汾河的支流。屬介休市最大的一條洪水河,由沁源縣境紅崖溝、才子溝、后溝、鐵水溝至古寨匯合后,經(jīng)大柵流入... [收起]
[展開]
山西的母親河--汾河
粉絲: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內(nèi)容
第1頁

山西的母親河

博大學校項目性作業(yè)

X 年 X 班 X 小組

第2頁

湘浦暮沈堯女怨,汾河秋泛漢皇愁。 -----------《水》徐夤(唐)

舜曲煙火起,汾河珠翠明。----------- 《覽史》張良璞(唐)

代馬龍相雜,汾河海暗連。-----------《送狄尚書鎮(zhèn)太原》姚合(唐)

汾河流晉地,塞雪滿并州。-----------《送邢郎中赴太原》姚合(唐)

第3頁

目錄

汾河概況

汾河地理

汾河的水系及構(gòu)成

汾河支流介紹

汾河水文特征

汾河流域介紹

汾河歷史

汾河歷代航運

汾河生態(tài)

汾河農(nóng)業(yè)灌溉

汾河水旱災害

汾河治理

汾河水利工程

汾河故事

汾水之神——臺駘

雁丘

汾河旅游

太原汾河景區(qū)

汾河二庫

第4頁

汾河的概況

汾河,古稱“汾”,又稱汾水,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

汾河因此而得名。

源頭傳統(tǒng)認為山西省寧武縣境內(nèi)管涔山腳下的雷鳴寺泉,現(xiàn)代考

察認為在神池縣太平莊鄉(xiāng)西嶺村。

第5頁

汾河流經(jīng)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呂梁市、晉中市、臨汾市、

運城市 6 市的 29 縣(區(qū)),全長 713 公里,流域面積 39721 平方公

里,在萬榮縣榮河鎮(zhèn)廟前村匯入黃河。

汾河支流眾多,較大的如瀟河、文峪河、澮河等,其中還包括了

許多有名的大泉水,如蘭村泉、晉祠泉、洪山泉、郭莊泉、廣勝寺泉、

龍子祠泉、古堆泉等。汾河流域建有大型水庫(庫容在 1 億立方米以

上)3 座(山西省共 8 座):汾河水庫、汾河二庫、文峪河水庫,其他中小

型水庫、灌區(qū)、機電泵站更是星羅棋布,所以具有灌溉、發(fā)電、工業(yè)

和城市居民供水的便利條件;除太原之外,還分布有榆次、介休、臨

第6頁

汾、侯馬等城市。汾河在山西省的政治、歷史、文化、經(jīng)濟地位舉足

重輕。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被山西人稱為母親河,對山西省的歷

史文化有深遠的影響,有許多地名(汾陽、襄汾等)、產(chǎn)品名(汾酒)來

自汾河。

中文名:汾河

別:稱:汾,汾水

所屬水系:黃河水系

長:度:713 公里

流域面積:39721 平方千米

發(fā)源地:山西省忻州寧武縣(神池縣)

流經(jīng)地區(qū):寧武、靜樂、婁煩等 20 多個縣市

河:口:萬榮縣榮河鎮(zhèn)廟前村

主要支流:碾河、嵐河、瀟河等九條

等 級:中國黃河第二大支流

旅游景點:汾源天池,太原汾河景區(qū)

第7頁

汾河的水系及構(gòu)成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長 710 公里,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

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在太原境內(nèi)縱貫北南,全長一百

公里,占到整個汾河的七分之一。

發(fā)源于寧武縣東寨鎮(zhèn)管涔山脈樓山下的水母洞,周圍的龍眼泉、

支鍋奇石支流,流經(jīng)東寨、三馬營、宮家莊、二馬營、頭、化北屯、

第8頁

山寨、北屯、蒯通關(guān)、寧化、壩門口、南屯、子房廟、川湖屯等村莊

出寧武后,流經(jīng)六個地市,34 個縣市、在河津市匯入黃河,全長 716

公里。流域面積 39741 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養(yǎng)育

了全省 41%的人民。據(jù)史料記載汾河水資源曾經(jīng)十分豐富,戰(zhàn)國時有

奏穆公“泛舟之役”;漢武帝乘坐樓船溯汾河而行;從隋到唐、宋、

遼、金、山西的糧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經(jīng)汾河入黃河、渭河,漕

運到長安等地,史書稱“萬木下汾河”。直到 50 年代,在《人說山

西好風光》的歌里,依然生動地描繪了“汾河流水嘩啦啦”的喜人景

象。

汾河支流眾多,較大的如瀟河、文峪河、澮河等,其中還包括了

許多著名的大泉水,蘭村泉、晉祠泉、洪山泉、郭莊泉、廣勝寺泉、

龍子祠泉、古堆泉等。汾河水利資源豐富,經(jīng)濟地位重要,在全省共

建有 8 座大型水庫(庫容在 1 億立方米以上),汾河流域即有 3 座(汾

河水庫、汾河二庫、文峪河水庫),其他中小型水庫、灌區(qū)、機電泵

站更是星羅棋布,所以具有灌溉、發(fā)電、工業(yè)和城市居民供水的便利

條件;除省會太原之外,還分布有榆次、介休、臨汾、侯馬等城市,

所以其政治、文化、經(jīng)濟地位在全省舉足重輕。

第9頁

汾河支流介紹

汾河干流自源頭到入黃口,沿途接納大小支流 100 余條。流域面

積大于 50 平方公里的支流有 59 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 1000 平方公

里的支流依次為嵐河、瀟河、昌源河、文峪河、雙池河、洪安澗河和

淦河,共 7 條;流域面積大于 500 平方公里、不足 1000 平方公里的

支流依次為洪河、東碾河、澗河、楊興河、磁窯河、象峪河、烏馬河、

龍鳳河、澇河和團柏河,共 10 條。

嵐河,亦名嵐州河,《嵐縣志》稱:“綠水河”,發(fā)源于嵐縣河

口鄉(xiāng)馬頭山腳下,上源亦稱嵐城河,有普明河、合會河等較大支流,

至曲立入婁煩縣境后江入汾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 0.668 億立米,年

平均輸沙量為 547 萬噸。該河水量季節(jié)性變化較大,平水期流量僅有

1.8 立米/秒,洪水期流量為 170 立米/秒,最大洪峰流量 1879 立米/

秒(1958 年)。

第10頁

瀟河,發(fā)源于昔陽縣沾尚鄉(xiāng)陡泉山西麓的馬道嶺,流經(jīng)壽陽、榆

次、清徐縣的王答鄉(xiāng),于太原市南郊區(qū)劉家堡鄉(xiāng)洛陽村南注入汾河。

全長 147 公里,沿途有眾多支流匯入。河床下游寬 70 米至 150 米,

最大流量達 1200 立方米/秒,流域面積為 3894 平方公里。上游建有

水庫,沿途筑有干渠若干條,兩岸多系平原區(qū),土地肥沃,灌溉受益

較大,該流域?qū)俎r(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達區(qū)。

昌源河,是汾河主要支流之一,發(fā)源于平遙縣仁義鄉(xiāng)老峪底,流

經(jīng)武鄉(xiāng)縣南關(guān)村進入祁縣,在苗家堡村東南與烏馬河匯合后,注入汾

河,全長 88.55 公里,流域面積 1011.16 公里。上游祁縣境內(nèi)建有子

第11頁

洪水庫。

文峪河,古稱文谷水,又名文水,為汾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元

和郡縣志》謂:“文谷水,出交城縣西南文谷”。又因河水多波紋,

故名。河發(fā)源于關(guān)帝山腳下,自上而下接納了東西葫蘆水、窯兒河、

三道川、二道川水、西冶河、頭道川水、峪道河、禹門河、向陽河、

陽城河、虢義河、孝河等,至孝義市南姚村東 1.5 公里處匯入汾河。

第12頁

全長 155 公里,流域面積 4112 平方公里,其中山區(qū) 3203 平方公里,

平川區(qū) 909 平方公里。據(jù) 1956 年——1984 年實測資料,年平均徑流

量 2、56 億立方米,其中最大值 5、84 億立方米(1964 年),最小

值 0、921 億立方米(1972 年),汛期徑流量為 1、11 億立方米,占

全年徑流量的 43%;最大洪峰流量為 1751 立米/秒(1959 年)。該

河水量季節(jié)變化明顯,冬季 12 月至下年 1 月為結(jié)冰期。

雙池河,上源為村川河,發(fā)源于交口縣,先后接納了大麥郊河、

院川河等,至雙池鎮(zhèn)以下稱雙池河。全長 72.6 公里,流域面積為 1111

平方公里,其中呂梁地區(qū)境內(nèi)982.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為10.7%,

第13頁

年平均徑流量為 0.184 億立方米。下游也稱段純河,在雙池鎮(zhèn)與回龍

河相匯向東南到下峪村進入靈石縣境內(nèi),到段純匯深井溝,到堡子塘

進入彎曲峽谷,至三灣口注入汾河。主河道長約 71.3 公里,流域面

積 1 平方公里,河床平均縱坡 13.4‰,無清水徑流,只有汛期洪水湍

急而過,隨即干枯,為季節(jié)性河流。實測常年水徑流量約 811.8 萬立

方米。中游部分地區(qū)可引洪水灌溉。

洪河,為寧武縣境內(nèi)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全長 38 公里,

河床平均坡度 12.5‰,控制流域面積 536 平方公里,正常年清水流量

0.5 立方米每秒。由懷道、圪潦溝、東莊溝 3 條河流匯合,經(jīng)好水溝

等村,在中山閣匯入汾河。

東碾河,是汾河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靜樂縣東部邊緣云中山西麓

的漫巖村馬圈山下,由東北向西南流經(jīng)娑婆、康家會、娘子神、鵝城

4 個鄉(xiāng)鎮(zhèn),在縣城南 1 公里處匯入汾河,河道全長 56.2 公里,流域面

積 506 公里。

第14頁

磁窯河,發(fā)源于交城縣西北磁窯溝內(nèi)賀家?guī)X,故名。瓦窯河為其

最大的支流。河出磁窯溝后進入平川區(qū),至石侯村合瓦窯河入文水縣

境,經(jīng)汾陽至孝義北橋頭村匯入汾河?,F(xiàn)河道為原汾河故道,河原由

交城境內(nèi)入汾。河全長 121 公里,流域面積為 568、6 平方公里,河

床比降溝口以上為 3、33%,以下為 1%,多年平均徑流量為 800 萬立

方米,年平均輸沙量 20 萬噸。

象峪河,舊稱小涂水、象谷河,俗稱向陽河,黃河支流汾河支流

烏馬河北岸的支流。發(fā)源于太谷、榆次、和順三縣交界的八賦嶺,流

經(jīng)太谷縣境、清徐縣境,至清徐縣東羅村西北匯烏馬河。象峪河全長

63 公里,河水流量平均 0.151 秒立方米,平均縱坡 9‰。

烏馬河,俗稱回馬河,黃河支流汾河在山西晉中市境的一級支流。

《水經(jīng)注》稱蔣溪,蔣谷水。亦稱回馬谷水,烏馬河發(fā)源于太谷與祁

縣交界的上下黑峰、通天溝一帶,在祁縣境內(nèi)與昌源河匯流后于祁縣

苗家堡流入汾河。烏馬河全長 93 公里,流域總面積 640.6 平方公里。

中上游龐莊村東建中型水庫一座。

龍鳳河,黃河支流汾河的支流。屬介休市最大的一條洪水河,由

沁源縣境紅崖溝、才子溝、后溝、鐵水溝至古寨匯合后,經(jīng)大柵流入

綿山峽谷,再由龍鳳村南出山北流,經(jīng)龍頭、石河、下莊等村,然后

在洪相村西匯入汾河。全長 52 公里,流域面積 556 平方公里,年徑

流量為 3070 萬立方米。

靜升河,古名小水河。發(fā)源于沁源縣花坡崖上棋盤白安場,從介

休興地村入靈石縣境,經(jīng)旌介、集廣到靜升鎮(zhèn),南匯紅巖底溝(柏溝)

第15頁

和三齊溝水向西流到延安匯草橋溝,到南王中匯后悔溝和水峪溝至靈

石縣城流入汾河。全長 34.5 公里。流域總面積 282 平方公里。河床

平均縱坡 27‰。靜升河常年清水流出,年平均洪峰流量為 285 立方

米/秒,最大的洪峰流量為 294 立方米/秒,測算常年徑流量約為 1498

萬立方米。上游植被較好,下游河水污染嚴重。

仁義河,發(fā)源于沁源縣魚兒泉附近之石板店、匯南來溝、北來溝

兩條支流,入靈石縣境,匯銀洞溝、寺溝、白楊河、穿孝文山、石膏

山、尖陽山到峪口匯二溝水,到東許匯七盤溝水,在道阡匯青石溝,

窯上匯野只溝,仁義匯柳溝水。逍遙匯左溝水,到南關(guān)鎮(zhèn)注入汾河。

全長 461 公里里。流域面積 258 平方公里,常年清水平均流量為 0.156

立方米/秒。全年徑流量約為 1377 萬立方米。上游植被覆蓋較好。下

游河水污染嚴重。

交口河,古名石門峪河,亦稱西河。發(fā)源干中陽縣棋盤山,流經(jīng)

交口縣、孝義市,自木瓜曲進入靈石縣境,向東南到交口匯孫義河,

到峪口匯臥牛神河,到平遙莊匯十里溝,穿過十余里的深谷,到夏門

鎮(zhèn)注入汾河,主河道全長 57.5 公里,總流域而積 301 平方公里。河

床平均縱坡20‰。交口河除孫義河和臥牛神河正常年有清水出流外,

平時水量不大,旱季常年斷流,據(jù)測常年水徑流量約為 873 萬立方米,

主要以洪水為主,為半季節(jié)性河流,沿河各村可引洪水灌溉。

樊王河,屬介休市第二大洪水河。由本市樊王村東西兩溝洪水匯

合出山,流經(jīng)義安等鄉(xiāng)鎮(zhèn),連福、三佳、義安等鄉(xiāng)鎮(zhèn),到洪相匯入龍

鳳河。后注入汾河。全長 23.1 公里,流域面積 93.7 平方公里,年徑

第16頁

流量 240 萬立方米。

汾河地理

汾河水文特征

降水,流域年降水量變化梯度大,由南向北銳減。全流域多年

(1956 年~2000 年)平均降水量為 504 8 毫米,年際變化較大,

年內(nèi)分配不均勻,汛期和枯水期界限分明,年頭與年尾降水量最少,

7 月、8 月、9 月三個月降水集中。流域多年(1952 年~1995 年)水

面蒸發(fā)能力在 950~1300 毫米間。

徑流,流域的上中游地區(qū)多年(1956 年~2000 年)平均年徑流

量為 15.1 億立方米,最大值為 26.6 億立方米(1964 年),最小值為

7.41 億立方米(1986 年);下游地區(qū)多年(1956 年~2000 年)平均

年徑流量為 7.76 億立方米,最大值為 18.4 億立方米(1964 年),最

小值為 3.2 億立方米(1986 年);全流域年徑流總量為 22.86 億立方

米。

斷流,據(jù)實測,汾河干流在介休縣義棠水文站 1958 年 4 月最早

出現(xiàn)斷流,至 2001 年底,累計斷流天數(shù)為 4443 天。一年內(nèi)斷流天數(shù)

最多的也出現(xiàn)在此站,1999 年斷流計 320 天。入黃口河津站從 1956

年設站到 1989 年,有 19 年發(fā)生斷流。

水質(zhì),20 世紀末,汾河在總計評價的 673 千米河段中,無一處

水質(zhì)達到Ⅱ類,符合Ⅲ類水質(zhì)的河長僅占總評價河長的 25%左右,超

第17頁

過Ⅴ類標準的占 60%。

泥沙,汾河流域處于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水土流失普遍。上游

最為嚴重,也是汾河向黃河輸入河道泥沙的主要源區(qū)。大部分泥沙產(chǎn)

生于汛期,具有“大水大沙”的特點。20 世紀 80 年代后,流域降水

量減小、暴雨減少,水土保持成效顯現(xiàn),相對于 1956 年~1979 年,

20 世紀最后 20 年輸入河道的泥沙量減少了 1/3。

水資源,據(jù) 1956 年~2000 年共 45 年水文資料系列山西省第二

次水資源評價成果,汾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 33.59 億立方米。

第18頁

汾河地理

汾河流域介紹

汾河全長 713 公里,流域面積 39721 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占全

省總面積的 25.5%,耕地面積 1738.69 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 29.54%。

河川徑流 20.67 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 22.50 億立方米。(包括河

川基流 11.08 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 33.58 億立方米,占全省水資

源總量的 27.2%。

汾河流域包括忻州、太原、晉中、呂梁、臨汾、運城六市中的

41 個縣(市、區(qū)),人口 887.5 萬,農(nóng)村人口 698.6 萬,人均耕地 2.49

畝。

汾河自寧武縣管涔山雷鳴寺發(fā)源地至太原市蘭村為上游,蘭村至

靈霍山峽入口為中游,以下為下游。上游河長 216.9 公里,流域面積

7705 公里,除局部相間有河川地,小型盆地及階臺地約共占 10%以

外,其余多屬砂頁巖、變質(zhì)巖或灰?guī)r土石山區(qū)。寧化以上為管涔山林

區(qū)、植被優(yōu)良,寧化以下植被一般,水土流失較強,尤以黃土地區(qū)為

最,嵐河是本段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qū)。

出蘭村山口以后,進入太原盆地,直至靈霍山峽入口,是為中游。

河長 157.6 公里,流域面積 15526 公里,其中太原盆地 5050 公里。

中游灌溉事業(yè)發(fā)達,早在 2000 多年前即開始引水灌溉。汾河兩條最

大的支流——瀟河、文峪河分別在本段東、西岸匯入。瀟河屬植被條

件一般的砂頁巖地層土石山區(qū)及黃土區(qū),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文峪河

第19頁

上游為關(guān)帝山林區(qū),中游淺山區(qū)植被相對較好。山西省會太原地處其

北端,往下還有晉中、汾陽、介休等重要城市,城市及工業(yè)需水量及

農(nóng)業(yè)灌溉用水量龐大,當?shù)厮Y源不能滿足需水要求。

自義棠進入靈霍山峽后,即為下游。河長 335.4 公里,流域面積

16595 公里。靈霍峽谷長約 50 公里,流域面積 4200 公里,屬砂頁巖

及灰?guī)r地層土石山區(qū),為下游洪水主要水源之一。出靈霍山峽后,即

進入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本區(qū)水資源相對富饒,土地肥沃,光熱條

件殊佳,向有山西糧倉之譽。

第20頁

汾河歷史

汾河歷代航運

汾河的開發(fā)歷史很早,西周、春秋時期,汾河上航運就開始了,

公元前 647 年,晉國發(fā)生饑荒,秦國用可載數(shù)萬斤糧的木船從關(guān)中出

發(fā),沿渭水、黃河、汾河向晉國源源不斷地輸運了大批糧食。

戰(zhàn)國、秦漢時期,汾河流域的水利灌溉事業(yè)和墾植業(yè)受到重視,

漢武帝時,為了發(fā)展河東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來避免三門峽以東漕運的艱難,

河東郡太守番系建議“穿渠引汾溉皮氏(今河津)汾陰下”,后來,

按照番系的建議,發(fā)卒數(shù)萬人作渠,渠成后有所收益。東漢明帝永平

年間(公元 58-75 年)曾計劃在滹沱河之間修一條東西向的運河,以

“轉(zhuǎn)山東之漕,用實秦晉”,其路線據(jù)清代地理學家楊守敬考證“當

自交城,太原北山,絕汾,經(jīng)陽曲。忻州之北至定襄會滹沱。

隋唐兩代,是汾河漕運和灌漉事業(yè)興盛發(fā)達時期,隋開皇三年(公

元 583 年)長安倉儲空虛,詔漕汾晉之粟以給京師,“漕舟由渭(水〉

入河,由河入汾,以漕汾晉”(《晉乘·略》卷十四),唐開元年間,

裴耀卿“益漕晉,絳……之租輸諸倉,轉(zhuǎn)而入渭,凡三歲,溜七百萬

石,省陸運庸錢三十萬緡”。(《書·食貨志》)、可見,汾河通航

能力很高,漕運量極大。

宋元時代,由于都城的遷移和宋初多次引汾河與晉水灌太原,人

為地破壞了汾河在太原段的堤防。因之,汾河航運較前急劇低落,長

第21頁

時期內(nèi)沒有漕運的記載,僅有少量的行船活動。

據(jù)文獻記載,唐代中葉以后,秦嶺、隴山一帶的樹木已砍伐殆盡,

不能夠滿足建筑宮殿的需要“近山無巨木,求之嵐勝間”,(《書》

卷 137《裴延齡傳》)。呂梁山又成了采伐術(shù)材的一個重點地區(qū),因

為它距離開封、洛陽、北京較近兼有黃河、汾河及陸運之便,在諸都

城附近砍伐完后,必取諸山西“晉之北山有異材,梓匠工師為宮室求

木者,天下皆歸”(柳宗元《晉問》)。

到北宋大中祥年間(公元 1010-1016 年)為修筑宮殿,在嵐縣、

離石、汾陽一帶采伐柏木,伐木工多達三四萬人,砍伐的大量木材,

“先沿支流漂入汾河,后束為木筏順汾河而下,至河津入黃河,沿河

東下至于開封”(史念海《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河山集》二

集三聯(lián)書店 1981 年版〉。因此,當時就出現(xiàn)了萬筏下河汾的情景。

汾河流域歷經(jīng)唐宋金元各代墾殖、采伐,以前林草茂密的青山綠水變

成了滿目荒蕪的光山禿嶺,水量大減,水土流失加劇。灌溉航運便利

的汾河逐漸變成了旱澇無定,水源日漸枯縮,赤足可涉的小川濁流。

到光緒三年大旱前,由于人口的壓力,亂采濫伐森林,墾荒屯植

的現(xiàn)象有增無減,水土流失日益劇烈,汾河水量大減。到明代,河上

只能“秋夏置船,冬春以土橋為渡”,而到清代,雖曾有人設想“通

舟于汾,制船如南式”,但汾河已無航運之可能了。

第22頁

汾河生態(tài)

汾河農(nóng)業(yè)灌溉

汾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水利歷史悠久,其業(yè)

績大多集中分布在汾河中下游兩岸及其主要支流。引泉水興灌溉之利,

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初期引晉祠泉水。《水經(jīng)注》記載:“難老、善利二

泉,大旱不涸,隆冬不凍,灌田百余頃?!睎|漢安帝時,在翼城境內(nèi)

開鑿灤池渠,引皋翔山泉灌田,在曲沃縣境內(nèi)引絳水(沸泉)灌田。

隋開皇十六年(596 年),臨汾縣令梁軌在絳州“開鼓堆泉十二渠,

溉田百余頃”。到唐代,汾河中下游,除晉祠泉、鼓堆泉之外,洪洞

廣勝寺霍泉、臨汾龍子祠泉、龍門(今河津)三峪泉等都有灌溉之利。

北宋,在介休縣洪山泉也有開發(fā)。

引汾河水灌溉農(nóng)田的最早記載是公元前 128 年漢武帝時,河東太

守番系建議在汾河下游修渠開河,灌溉河津、榮河一帶灘地。自唐代

開始,汾河中下游兩岸以及澮河、文峪河、瀟河、昌源河等支流已多

處開渠引河灌溉。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唐代貞元時(785 年~805 年),

由絳州刺史韋武主持引汾水灌溉農(nóng)田一萬三千頃之多。金代興寶二年

(1218 年),在洪洞、趙城縣境汾河干流上興修通利渠。據(jù)古籍記

載,所開引汾渠道數(shù)以百計,汾河中下游是全國水利發(fā)達地區(qū)之一。

流域內(nèi)現(xiàn)有灌溉面積在 1 萬畝以上的大中型自流灌區(qū) 29 處。其

中,灌溉面積 30 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qū) 4 處,即汾河灌區(qū)、瀟河灌區(qū)、

第23頁

文峪河灌區(qū)和汾西灌區(qū)。另有中型灌區(qū) 25 處??傆嬘行Ч喔让娣e為

278 萬畝。

汾河灌區(qū)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面積分布在汾河兩岸,北起

太原市北郊上蘭村、南至晉中地區(qū)介休縣洪相村,長約 140 公里,東

西寬約 20 公里,西以太(太原)汾(汾陽)公路和磁窯河為界,東

以太(太原)三(三門峽)公路和南同蒲鐵路為界。灌區(qū)跨太原、晉

中、呂梁三市,12 個縣(市、區(qū))共 56 個受益鄉(xiāng)(鎮(zhèn))的 488 個村,

全灌區(qū)控制土地面積 205.55 萬畝,其中耕地面積 156.84 萬畝。設計

灌溉面積 149.55 萬畝,受益面積約占全省水地面積的近十分之一,

是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區(qū)之一。除農(nóng)業(yè)灌溉外,汾河灌區(qū)同時還擔負

著向太原第一、第二熱電廠、太鋼、清徐縣東西湖、交城工業(yè)園區(qū)工

業(yè)用水和太原汾河公園、森林公園等公益事業(yè)供水任務。

流域內(nèi)有大中型機電泵站 29 處,總裝機容量 63351 千瓦,控制

的有效灌溉面積 80 萬畝。灌溉面積在 2 萬公頃(30 萬畝)以上的大

型泵站有 2 處,即下游的汾南電灌站和西范電灌站。

第24頁

汾河地理

汾河水旱災害

據(jù)史料,中游地區(qū) 1464 年~1980 年的 517 年間,共發(fā)生旱災

306 次;下游地區(qū) 1912 年~1979 年的 68 年間發(fā)生過較大旱災 22 次。

1949 年~1995 年的 47 年中,全流域干旱有 41 年次,平均一年多一

次。而中游地區(qū)幾乎年年有旱情,時有春旱連夏旱,夏旱又延至秋旱。

據(jù)載 1877 年洪洞縣連續(xù) 349 天無雨,“樹根草皮皆盡,人相食”,

靈石、祁縣“寸草不收”,徐溝“赤地千里”,忻州“餓殍盈途”。

汾河流域的洪水災害大部分發(fā)生在汛期中下游河段。據(jù)史載,自

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到 1948 年的 568 年間,流域內(nèi)先后發(fā)生過

132 次洪災。1949 年后,汾河中游地區(qū)先后于 1954 年、1959 年、1977

年、1988 年和 1996 年發(fā)生過較大規(guī)模的水災。1954 年 8 月下旬,支

流瀟河、文峪河同時發(fā)生山洪暴發(fā),致使太原市以及晉中 19 個縣受

災,淹沒農(nóng)田 80 余萬畝,倒塌房屋 25000 間,死亡近百人。此次洪

水下泄,波及下游臨汾、運城河段,使沿河 9 縣 35 個鄉(xiāng)鎮(zhèn)受災。1977

年 8 月 5 日,以平遙為中心降了一場特大暴雨,40 小時產(chǎn)生地面徑

流 7 億立方米,使晉中、呂梁、臨汾 3 地 15 個縣嚴重受災,沖垮平

遙尹回水庫等 16 座小水庫,30 余千米同蒲鐵路路基被沖,中斷運行

10 天,死亡 70 人,洪澇面積達 120 萬畝。

第25頁

汾河治理

汾河水利工程

汾河全流域共建成大型水庫 3 座,即汾河水庫、汾河二庫和文峪

河水庫。另有中型水庫 13 座,小型水庫 50 座??偪刂屏饔蛎娣e為

17665 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 45%??値烊轂?15081 億立方米。

汾河水庫,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庫,位于汾河干流上游,地處婁煩

縣杜交曲鎮(zhèn)下石家莊村北,上距汾河發(fā)源地管涔山 122 公里,下距省

城太原市 83 公里,控制流域面積 5268 平方公里。水庫 1958 年建設,

1961 年運行,設計總庫容 7.21 億立方米,最大回水長度 18 公里,最

大回水面積 32 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fā)電、養(yǎng)

魚的大(Ⅱ)型水利樞紐。設計標準為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兩千年一

遇洪水校核。

汾河二庫,位于太原市西北 30 公里的汾河干流上,距太原市西

北 30 公里汾河與柳林河的交匯處,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為主,并有

發(fā)電、旅游、養(yǎng)殖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控制流域面

積 2348 平方公里,總庫容 1.33 億立方米。

文峪河水庫,位于文水縣北峪口村西北,地處文峪河上游山區(qū)與

中下游平川銜接處,為文峪河出谷口區(qū),屬山西省六大水庫之一,庫

容 1.13 億立方米,水面 4 平方公里左右。

跨流域引水工程,為解決汾河水源供水不足問題,在 20 世紀末

第26頁

先后在汾河上游和下游興建了 2 處跨流域引水工程。即上游的萬家寨

引黃入晉工程和下游的臨汾馬房溝引沁入汾工程。馬房溝引沁工程通

過草峪嶺隧洞引沁河水進入汾河,每年向臨汾市供水 2000 萬立方米。

第27頁

汾河故事

汾水之神——臺駘

臺駘是一位早于大禹,以治水名垂史冊的英雄人物,也是最早

打開靈石口,騰出晉陽湖,開拓太原地區(qū)的先賢,為歷史傳說中華夏

治水第一人。

臺駘治理汾河水,從地處寧武的汾河源頭開始。相傳,臺駘治

水時從天上摘來三顆星宿,壘成“品”字狀,置于象頂之上作為鎮(zhèn)壓

汾魔的鎮(zhèn)魔石,經(jīng)過長期艱苦地與洪水做斗爭,九州滌陂,四海會同,

終于以告成功于天下。從此,水歸河道,眾民乃生,萬國為治。因為

治水有功,臺駘受到高陽帝顓頊的嘉獎,被封為掌管汾州一帶的地方

官員,并受到當?shù)厣?、黃、蓐、姒等國家的祭祀。

上古時,煙波浩渺的汾河本來是由北往南,浩浩注入黃河的。

但當時晉南一帶由于地殼頻繁運動,中條山不斷隆起,致使汾河河道

中斷,河水四溢,河水排泄不暢,造成大面積洪災。

人們認為風雨雷電、洪水旱澇等自然現(xiàn)象是上天作祟,向人類

施以懲戒,一旦災害來臨,以為是神靈震怒。因而當汾河泛濫、洮水

洶涌,多數(shù)人只會虔誠地祈禱神靈禳災滅禍,消極抵御洪水。臺駘的

適時出現(xiàn),不僅僅是晉中、晉南百姓的拯救者,而是人類發(fā)展歷程中,

通過智慧認識和改造自然邁出堅實一大步的踐行者。面對滔滔洪浪,

經(jīng)過艱苦細致的勘察測量,臺駘率領(lǐng)著太原先民,與洪水搏斗,運用

第28頁

既疏導又堵塞這兩種治水的辦法,打開靈石口;又在今侯馬臺神村一

帶汾河大拐彎處開鑿出了新的汾河河道,使南北流向的汾水開始有目

的地滾滾向西,與洮水分開水道,形成了今天的汾河水系分布格局。

而附近的東臺神和西臺神二村,也成為汾河流域唯一一處以臺神命名

的村落。臺駘死后,其歷史功德久久流傳,人們立廟造碑,把他推崇

為“雨神”和“雨師”。每逢農(nóng)歷五月十八,汾河沿岸的許多地方都

要舉行傳統(tǒng)廟會,百姓齊聚臺駘廟,盛況空前,以此紀念這位“能御

大災,能抵大患,有功于民”的一代治水大師。

春秋之際,晉平公病重,據(jù)宮里占卦的人說可能和臺駘有關(guān),

想要祭一祭,卻又不知道臺駘是誰,請來博學多聞的子產(chǎn)才解開疑團。

原來臺駘是少昊金天氏小兒子昧的兒子,昧乃水官之長,臺駘子承父

志,把汾水、洮水治理得很好,還攔住汾河洪水的侵襲,顓頊帝因此

嘉許他,將其封于太原,從此臺駘就被尊為汾水之神。

相傳明代時,曾主持編纂嘉靖《太原縣志》的高汝行在赴浙江

按察司上任途中,乘船過長江。當官船駛到江心的時候,突然狂風大

起,江中波濤洶涌,浪高數(shù)丈,剎那間帆倒舵壞,船底破漏,眼看就

要船沉人亡了。船上所有人都在亂呼亂喊,著急萬分,絕望中的高汝

行跪在船頭高呼:“蒼天在上,水神保佑,如果能救我等脫險,定在

晉祠給您修蓋祠廟,以報救命之恩!”高汝行祈禱許愿剛完,就在官

船即將沉沒水中的千鈞一發(fā)之際,忽見長江上游漂來一葉扁舟,扁舟

撐船人聲稱要搭救高汝行一行人脫險。事情也真奇怪,那扁舟看上去

那么小,只能乘坐兩三人而已,可一大船的人連同行李箱籠都上去,

第29頁

也沒有擠滿船艙。高汝行等人剛上了小船,那只官船就沒入江心,眾

人都慶幸自己死里逃生。不一會兒,風平浪靜了。小船送高汝行一行

人過了長江。高汝行從包裹中拿出一些銀兩答謝撐船人,并請教尊姓

大名。撐船人笑而不答,連連擺手不要金銀。高汝行再三追問,那撐

船人才說了“臺駘”兩個字,言罷撐小舟遠去,眨眼工夫就什么也看

不見了。臺駘是誰?高汝行尋思良久,恍然大悟,用手拍著大腿說:

“救命者原來是古代金天氏的后代,因治水有功被封為汾河水神的臺

駘?。 ?/p>

后來高汝行回到故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還愿。他在晉祠圣

母殿之南購買了一塊地,獨資建起一座面闊三間的臺駘廟,神龕中塑

造著臺駘神的金身,以報長江涉險的救命之恩。

千百年來,這位肇始太原的治水神明,受到萬世景仰。臺駘廟

神龕有一副對聯(lián)對臺駘的事跡做了很好的概括:“統(tǒng)系出金天,障澤

惟勤,三晉人民歌圣德;謹猷在汾地,安瀾普慶,一方保障賴神功?!?/p>

汾水之濱的王郭村臺駘神廟,據(jù)史志載,早在唐代就有此廟,

唐大中六至九年(852—855),河東節(jié)度使盧鈞,“不欲稱名”,改

為汾水川祠。五代后晉天福六年(941)封臺駘為昌寧公,又稱此廟

為昌寧公祠。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封靈感元應公,賜額宣濟。

現(xiàn)今廟址東西三十九米,南北三十七米,總面積一千二百四十八平方

米。

臺駘神廟也是張氏祖祠。唐林寶《元和姓纂》和宋歐陽修、宋

祁《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皆載黃帝子少昊青陽生揮,為弓正,始制

第30頁

弓矢,賜姓張氏,為張氏之祖?!稜栄拧め屧b》解釋“正”即“長”。

“弓正”即“弓長”,合起來便是“張”。明清《張氏族譜》記載:

“始祖揮公受封之國在山西太原府太原縣。揮生昧,昧生臺駘”,“廟

在太原縣尹城里”,所居張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里

即今王郭村。

王郭村西五里有天龍山,東麓神仙峁下有青陽河,古有青陽廟,

祀張氏先祖少昊青陽,有張孟談配享。戰(zhàn)國初期,張孟談相助趙襄子

抗智伯解晉陽之圍,功成身退,隱于負丘,即此。南有張氏祖塋,張

家墳溝;再南為南峪,有張三豐墓。王郭村內(nèi)有明清張氏民宅古建、

張家巷等,皆張氏古跡。臺駘不僅是一位早于大禹的治水人物,受到

后人的尊敬,他還是張氏先祖。

汾水之濱臺駘神廟——張氏祖祠,無疑是海內(nèi)外張氏尋根謁祖

的圣地。

第31頁

汾河故事

雁丘

何謂真正的愛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薄?/p>

這是元好問的回答,金庸先生多次在作品中引用。

汾河,從遠古走來綿綿不斷,滔滔不絕,流淌至今,留下了多

少美麗、動人的傳說……這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就發(fā)生在太原汾河邊

上,汾河公園東岸景區(qū)還專門豎碑立有雁丘一景。

摸魚兒·雁丘詞(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

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

千山暮景,只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

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

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這首詞的首句大家一定很熟悉。不過全詞未必了解,今天特將

其錄下,并講一講其中的故事。當年,宋末元初的大詩人元好問金泰

和五年(1205)赴并州(今山西太原)應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者。

這個捕雁者告訴元好問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設網(wǎng)捕雁,捕得

一只,但一只脫網(wǎng)而逃。他將捕到的一只大雁殺死了,豈料脫網(wǎng)之雁

第32頁

并不飛走,而是在他上空盤旋一陣,然后向那只死雁的地方猛然飛下,

撞地而死。元好問看看捕雁者手中的兩只死雁,一時心緒難平,便花

錢買下這兩只雁,把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作為記號,號曰“雁

丘”,并作《雁丘詞》。

這是一首詠物詞,在詞前有小序。

(太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獲一雁,

殺之矣。其脫網(wǎng)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庇枰蛸I得之,葬

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

丘詞》。

這就是說,大雁殉情的事強烈地震撼了元好問,所以在詞的開

篇,便突發(fā)奇問,破空而來。作者本要詠雁,卻從“世間”落筆,以

人擬雁,賦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義,想象極為新奇,也為下文寫雁

的殉情預作張本。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死相許是何等極致的深情!

遙想雙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幾回寒

暑”中雙宿雙飛,相依為命,一往情深,既有歡樂的團聚,又有離別

的辛酸,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們分開。而“網(wǎng)羅驚破雙棲夢”后,

愛侶已逝,安能獨活!于是“脫網(wǎng)者”痛下決心追隨于九泉之下“自

投地死”。

過片以后,作者又借助周圍景物襯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

雁長眠之處,當年漢武帝渡汾河祀汾陰的時候,簫鼓喧鬧,棹歌四起;

而今平林漠漠,荒煙如織,簫鼓聲絕,一派蕭索。古與今,人與雁,

第33頁

更加感到鴻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復生,招魂無濟于事,山鬼

也枉自悲鳴,在這里,作者把寫景與寫情融為一體,更增加了悲劇氣

氛。

詞的最后,是作者對殉情鴻雁的禮贊,他說鴻雁之死,其境界

之高,上天也會嫉妒,雖不能說重于泰山,也不能跟鶯兒燕子之死一

樣同歸黃土了事。它的美名將千秋萬古,為后來的騷人歌詠傳頌。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是對愛情的絕唱。誰能擁

有這樣的愛情,誰就是世間最幸福的人!

第34頁

汾河旅游

太原汾河景區(qū)

汾河景區(qū)建于 1998 年 10 月,2000 年 9 月首期工程完工并對外

開放,總投資 4.3 億元。景區(qū)北起勝利橋上游 155 米,南至濱河西路

南高速口,全長 6 公里,寬 500 米,占地 300 公頃。汾河景區(qū)圍繞“人、

城市、生態(tài)、文化”的主題,景區(qū)兩岸帶狀綠化平臺上分布著六個景

觀區(qū)、四個廣場、十個園子、建設了 14 個各具特點的景觀景點。

沿汾河西岸,“晉汾古韻”、“梨園余音”、“五環(huán)生輝”廣場,

分別反映了悠久的三晉歷史文脈、博大精深的戲曲文化和活力四溢的

體育健身場景。沿汾河東岸,“汾河晚渡”、“雁丘”、“沙灘碧水”、

“超越時空”、“生命之源”、“日臺”、“七亭”、“渡口”、“畫

舫”、“樂壇”等景點,可領(lǐng)略到現(xiàn)代文明與大自然的結(jié)合。景區(qū)湖

面之上點綴有彩色橡膠壩、大型音樂噴泉、鳥島、綠洲、鴨舍等,展

現(xiàn)出一幅波光瀲滟、水天一色的畫面。夜幕降臨,遍布各景區(qū)的 80

第35頁

多種風格各異的 8000 余盞燈飾與濱河東西路四條光帶交相輝映,展

現(xiàn)出一幅色彩斑斕的立體美景。

第36頁

汾河旅游

汾河二庫

汾河二庫位于汾河干流上游下段,壩址位于太原市郊區(qū)懸泉寺附

近。該水庫是以防洪為主,兼顧城市供水、灌溉和發(fā)電綜合利用的大

型水庫。水庫樞紐工程由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的擋水壩段與溢流壩段、

底孔,供水發(fā)電隧洞和水電站所組成。遠期擬建 80 萬 kW 裝機的抽

水蓄能電站一座。1996 年 11 月開工興建,至 2000 年元月建成投入

運行。年可向太原市工業(yè)供水量 0.44 億立方米;百年一遇洪峰下泄

流量可削減約 1/3,相應可使太原市汾河河堤防洪標準得到提高;多

年平均發(fā)電量可達 2350 萬 kW.h。對太原市的防洪安全、工業(yè)生產(chǎn)、

環(huán)境影響發(fā)揮了較大的經(jīng)濟與社會效益。

第37頁

(一庫~二庫區(qū)間),多年平均徑流量 1.45 億立方米 (區(qū)間)。

水庫總庫容 1.33 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 0.246 億立方米、興利庫

容 0.734 億立方米。百年一遇洪峰流量 5090 立方米/秒,千年一遇洪

峰流量 7702 立方米/秒。

大壩為碾壓混凝土壩,最大壩高 82.95m,壩頂長度 224.8m,壩

頂寬 6m。溢流壩頂高程 899.2m,溢流壩凈溢流長度 36m,由 3 孔弧

形閘門控制,最大泄量 2787 立方米/秒,壩底孔進口高程 859m,進口

尺寸 5×7.2m,最大泄量 1539 立方米/秒,供水電發(fā)洞進口高 874.4m,

洞徑 4.2m,洞長 511m,最大泄量 199 立方米/秒,發(fā)電流量 2.8 立

方米/秒,水頭 43m,裝機容量 2×5000kW。

汾河二庫風景區(qū)距離太原市三十公里,是一座以防洪、泄洪為主

并有發(fā)電、旅游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

2348 平方公里,為了增加野外生態(tài)旅游的樂趣,汾河二庫花了十幾

萬元購回二十條竹筏,新添了竹筏漂流項目,游客在山水之間品味南

國漁家樂趣,快艇、吊橋、巖洞、清泉,既有北方建筑的特色,又有

野外探險的刺激。太原市尖草坪區(qū)的崛圍山以及當?shù)剞r(nóng)民開發(fā)的果園

采摘等旅游項目和汾河二庫聯(lián)手形成省城周邊具有北方特色的野外

生態(tài)游新線路。

第38頁

汾河二庫風景區(qū)的山,怪石嶙峋,奇峰突兀,有的像古佛沉睡,

名曰“睡佛山”;有的像美女偃臥,稱之“美女峰”;有的像將軍點兵,

得名“點將臺”。千姿百態(tài),呼之欲出。這里的水,湖面狹長,清如明

鏡,泛舟湖上,兩岸青山倒映其間,伸手可觸,可謂“山在水上走,

人在畫中游”。春季山花爛漫,溪流潺潺;夏日草木繁茂,碧綠連天;

秋天楓葉如火,野果飄香;冬來銀裝素裹,冰天一色。風景區(qū)內(nèi)的旅

游項目新穎奇特,別具風味。

百萬用戶使用云展網(wǎng)進行在線電子書制作,只要您有文檔,即可一鍵上傳,自動生成鏈接和二維碼(獨立電子書),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網(wǎng)站!
收藏
轉(zhuǎn)發(fā)
下載
免費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費制作
x
{{item.desc}}
下載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