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88|国产乱妇无码在线观看|国产影院精品在线观看十分钟福利|免费看橹橹网站

20231016_儲昌樓:新融合教育行動手冊(2023修訂)

發(fā)布時間:2023-10-18 | 雜志分類:其他
免費制作
更多內(nèi)容

20231016_儲昌樓:新融合教育行動手冊(2023修訂)

序:生命至上靜待花開教育是一道門,融合就是一扇窗。推開它,人生更多燦爛陽光,賦能每個生命,新教育人有推窗者的擔當。融合教育就是特殊需要的孩子跟普通的孩子在一起,享受平等的,沒有歧視的教育;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所有的成員都要相互接納,相互尊重。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種理論,中國的實踐范式是“隨班就讀”。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的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明確:特殊教育主要是面向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精神、多重殘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青少年提供的教育,是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新融合教育發(fā)源于“新教育”的理念,是新教育理念在融合教育領域的實踐和發(fā)展?!缎氯诤辖逃袆邮謨浴肪劢谷诤辖逃碾y點與焦點,為參與新教育實驗的學校資源教室(中心)建設、特需學生評估、入學、康復、教育教學等活動提供支持,為參與新教育實驗的學校資源教師、特教學校巡回指導教師提供參考。本手冊包括融合教育發(fā)展的政策舉措、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障礙類別、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個別化教育、新融合教育課程教學、新融合教育支持服務、新融合教... [收起]
[展開]
20231016_儲昌樓:新融合教育行動手冊(2023修訂)
粉絲: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內(nèi)容
第1頁

新融合教育行動手冊? 儲昌樓編制

第2頁

▲ 儲昌樓

(掃一掃進入儲昌樓電子書櫥)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國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研究會融合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

曾任昆山市千燈中心小學校長、昆山市婁江實驗學校校長。文化立校課程育人的新教育好學校建設,千小資源教室與婁江桂園資源中心的融合教育實踐,在省內(nèi)外影響廣泛。被稱為“新教育一盞明燈”、“融合教育擺渡人”。2019 年借用為省“特殊教育發(fā)展與指導中心”特聘研究員;2022 年江蘇省四部門發(fā)文成為“江蘇省特殊教育指導中心成員”,主要工作為指導高中階段特殊教育與義務教育階段融合教育。

第3頁

序:生命至上靜待花開教育是一道門,

融合就是一扇窗。

推開它,人生更多燦爛陽光,

賦能每個生命,新教育人有推窗者的擔當。

融合教育就是特殊需要的孩子跟普通的孩子在一起,享受平等的,沒有歧視的教育;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所有的成員都要相互接納,相互尊重。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種理論,中國的實踐范式是“隨班就讀”。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的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明確:特殊教育主要是面向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精神、多重殘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青少年提供的教育,是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新融合教育發(fā)源于“新教育”的理念,是新教育理念在融合教育領域的實踐和發(fā)展?!缎氯诤辖逃袆邮謨浴肪劢谷诤辖逃碾y點與焦點,為參與新教育實驗的學校資源教室(中心)建設、特需學生評估、入學、康復、教育教學等活動提供支持,為參與新教育實驗的學校資源教師、特教學校巡回指導教師提供參考。

本手冊包括融合教育發(fā)展的政策舉措、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障礙類別、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個別化教育、新融合教育課程教學、新融合教育支持服務、新融合教育運行機制等六個部分。

本手冊為參與新教育實驗的學校開展新融合教育提供行動指南,也適用于各地區(qū)、各級各類學校開展融合教育工作。

本手冊編寫參照了《常州市融合教育工作手冊》,特此向常州市編寫團隊表達衷心的感謝與崇高的敬意!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朵花,

生命之樹常青生命之花綻放。

讓每一個享受公平適切的教育,

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儲昌樓2023 年10 月新編

第4頁

第一部分 政策舉措 ....................................................................11 基本概念........................................................................................................................................................ 12 特殊教育對象................................................................................................................................................13 資源教室(中心)....................................................................................................................................... 14 發(fā)展歷程........................................................................................................................................................ 25 新融合教育....................................................................................................................................................46 文件導讀......................................................................................................................................................14第二部分 障礙類別 ...................................................................151 視覺障礙......................................................................................................................................................152 聽覺障礙......................................................................................................................................................173 言語障礙......................................................................................................................................................184 智力障礙......................................................................................................................................................205 精神障礙......................................................................................................................................................226 肢體障礙(含腦癱).................................................................................................................................247 學習障礙......................................................................................................................................................268 行為情緒障礙............................................................................................................................................. 27CONTENTS目錄

第5頁

9 發(fā)育遲緩......................................................................................................................................................2910 障礙學生的教師支持............................................................................................................................... 29第三部分 個別化教育 ..................................................................311 基本信息......................................................................................................................................................312 醫(yī)學診斷......................................................................................................................................................323 教育評估......................................................................................................................................................324 IEP 的制訂....................................................................................................................................................335 IEP 的實施....................................................................................................................................................346 個性化策略..................................................................................................................................................34第四部分 課程與教學調(diào)適 .............................................................371 課程調(diào)整......................................................................................................................................................372 課程設置方案............................................................................................................................................. 393 校本化課程建設.........................................................................................................................................444 康復訓練課程............................................................................................................................................. 465 教學調(diào)整......................................................................................................................................................48第五部分 支持服務 ...................................................................511 社會專業(yè)力量............................................................................................................................................. 512 送教上門......................................................................................................................................................52第六部分 運行機制 ...................................................................541 組織管理......................................................................................................................................................542 制度建設......................................................................................................................................................553 環(huán)境建設......................................................................................................................................................604 場所建設......................................................................................................................................................605 設備配置......................................................................................................................................................616 師資配備......................................................................................................................................................62附.融合教育資源教師必備的好幫手...........................................................................................................69

第6頁

第七部分 融合教育問答 ...............................................................831 隨班就讀......................................................................................................................................................842 特需學生......................................................................................................................................................973 特殊教育關愛...........................................................................................................................................1004 個別化教育...............................................................................................................................................1055 心理教育................................................................................................................................................... 1086 生命教育................................................................................................................................................... 1137 多元智能................................................................................................................................................... 1168 繪本閱讀教學...........................................................................................................................................1219 班級管理................................................................................................................................................... 12310 家校共育.................................................................................................................................................126第八部分 新教育基金會“人生出彩行動”項目 ..........................................1321 項目概要................................................................................................................................................... 1322 項目背景................................................................................................................................................... 1323 感統(tǒng)康復設備...........................................................................................................................................1384 繪本參考書目...........................................................................................................................................142

第7頁

1

第一部分政策舉措1 基本概念

融合教育就是特殊需要的孩子跟普通的孩子在一起,享受平等的,沒有歧視的教育;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所有的成員都要相互接納,相互尊重。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種理論。

1994 年 6 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王國薩拉曼卡市召開了“世界特殊教育大會”,頒布《薩拉曼卡宣言》中明確提出了“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思想。是 20 世紀80 年代逐步發(fā)展起來的當代特殊教育思想,對世界各國教育發(fā)展的方向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2017 修訂)中提出:“殘疾人教育應當提高教育質量,積極推進融合教育,根據(jù)殘疾人的殘疾類別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優(yōu)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钡谖迨藯l中明確提出本條例用語的含義:融合教育是指將對殘疾學生的教育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資源教室是指在新教育實驗學校設置的裝備有特殊教育和康復訓練設施設備的專用教室。

2 特殊教育對象

特殊教育主要是面向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精神、多重殘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青少年提供的教育,是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的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教育部:特殊教育主要是面向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精神、多重殘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青少年提供的教育。

江蘇省:特殊教育主要是面向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精神、多重殘疾以及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含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特定學習障礙等)、情緒行為障礙等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青少年(以下簡稱特需兒童或特需學生)提供的教育。

3 資源教室(中心)

2020 年教基〔2020〕4 號《教育部關于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強調(diào)要“完善隨班就讀資源支持體系”,明確提出“加強資源教室建設”。按照文件精神,“要進一步提升資源教室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資源教室為殘疾學生開展個別輔導、心理咨詢、康復訓練等特殊教育專業(yè)服務?!?/p>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新教育實驗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指南〉的通知(教基二廳〔2016〕1號)中定義資源教室:資源教室是為隨班就讀的殘疾學生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教師和家長,提供特

第8頁

2

殊教育專業(yè)服務的場所,應具備如下主要功能:

(一)開展特殊教育咨詢、測查、評估、建檔等活動;

(二)進行學科知識輔導;

(三)進行生活輔導和社會適應性訓練;

(四)進行基本地康復訓練;

(五)提供支持性教育環(huán)境和條件;

(六)開展普通教師、學生家長和有關社區(qū)工作人員的培訓。

江蘇省融合教育資源教室(中心)是依托新教育實驗學校建設的、具有實施特殊教育的專業(yè)能力、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少年及其家長提供個別化教育與康復服務的機構,旨在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少年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促進其身心更好發(fā)展與健康成長。

實施融合教育是促進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身心發(fā)展、融入社會生活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選擇,是扭轉長期以來新教育實驗學?!半S班混讀”現(xiàn)象、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法定要求、增進殘疾人家庭福祉、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舉措。實施融合教育有利于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成長,也有利于培養(yǎng)普通學生健全人格、珍愛生命、勇于擔當?shù)群诵乃仞B(yǎng)。按需配備人、財、物并提供個別化教育服務的思想適用于特殊教育對象,也適用于遭遇意外變故、特殊疾病、疑似輟學等其他困境學生,更適用于每一個具有不同性格稟賦的普通學生。各地要充分認識融合教育資源教室(中心)建設的重要意義,落實新教育實驗學校發(fā)展融合教育的主體責任,并將融合教育作為實施適合的教育、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努力辦好公平而有質量的、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

各地應按照標準為融合教育資源教室(中心)配備專職特教教師原則上要實行持證上崗,幼兒園招收殘疾幼兒達到 3 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收的殘疾學生達到 5 人,應當配備專職特教教師,并加強康復醫(yī)生、康復治療師、康復訓練人員及其他專業(yè)技術人員的配備。

4 發(fā)展歷程

發(fā)展關鍵點 事件

1915 年

清末狀元張謇,中國近代有名的實業(yè)家、教育家、慈善家,在南通創(chuàng)辦了“狼山盲啞學校師范科”,著力培養(yǎng)盲啞師資。其后,又在狼山北麓購置土地,創(chuàng)辦了狼山盲啞學校,并親自擔任校長。這是中國第一所盲聾合校,也是第一所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獨立設置的盲啞學校。

1986 年 9 月

國務院轉發(fā)的《關于實施義務教育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最早提出了特殊教育的三種辦學形式: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小學或初中附設特殊教學班。1987 年

黑龍江省海倫市率先在全國開展了聾童隨班就讀實驗,全市85 名聾童在當?shù)氐男陆逃龑嶒瀸W校接受初等義務教育。隨后,北京、河北、江蘇、遼寧等市也開展了類似的實驗工作

1987 年 12 月

國家教委在《全日制弱智學校(班)教學計劃》(征求意見稿)中明確將“大多數(shù)輕度智力落后兒童在新教育實驗學校隨班就讀”。這是首次在國家文件中出現(xiàn)“隨班就讀”一詞。1988 年

《中國殘疾人事業(yè)五年發(fā)展綱要(1988-1992 年)》中提到:“普通班中要吸收肢殘、輕度弱智、弱視和重聽等殘疾兒童隨班就讀?!?/p>

1989 年

國家教委委托北京、河北、江蘇、黑龍江、山西、山東、遼寧、浙江等省市,分別進行視力和智力殘疾兒童少年的隨班就讀實驗。當時實驗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農(nóng)村地區(qū)推行隨班就讀的可行措施,解決廣大偏遠地區(qū)殘疾兒童的受教育問題。1994 年 7 月

國家教委印發(fā)了《關于開展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試行辦法》,成為各省市自治區(qū)開展隨班就讀工作的遵循和依據(jù)。

1994 年 8 月

《殘疾人教育條例》第十七條,規(guī)定了殘疾兒童隨班就讀接受義務教育的要求?!暗谑邨l: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可以根據(jù)條件,通過下列形式接受義務教育:(一)在新教育實

第9頁

3

發(fā)展關鍵點 事件

驗學校隨班就讀;(二)在新教育實驗學校、兒童福利機構或者其他機構附設的殘疾兒童、少年特殊教育班就讀;(三)在殘疾兒童、少年特殊教育學校就讀?!?996 年

國家教委、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共同頒布的《全國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九五”實施方案》,進一步推動了隨班就讀的發(fā)展。其中指出,我國要“普遍開展隨班就讀,鄉(xiāng)(鎮(zhèn))設特教班,30 萬以上人口,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的縣設立特殊教育中心學校,基本形成以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的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格局?!?998 年 12 月

教育部令第 1 號發(fā)布《教育部特殊教育學校暫行規(guī)程》,其中進一步規(guī)定:特殊教育學校對學業(yè)能力提前達到更高年級程度的學生,經(jīng)考察能夠在新教育實驗學校隨班就讀的學生,在經(jīng)得本人、其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的同意后,應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門申請轉學。2004 年

在江蘇南京召開全國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實驗工作經(jīng)驗交流會,對建立和完善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進行專題研討,以保證隨班就讀工作的深入持久開展。2006 年 6 月

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當中提出:新教育實驗學校應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并為其學習、康復提供幫助。2009 年 5 月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意見》提出:全面推進隨班就讀工作,不斷提高教育質量。重點推進縣(區(qū))級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2010 年 7 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年)》。其中提到: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到 2020 年,基本實現(xiàn)市(地)和 30 萬人口以上、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的縣(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接收殘疾人入學,不斷擴大隨班就讀和新教育實驗學校特教班規(guī)模。

2011 年 4 月

教育部對 1994 年 7 月印發(fā)了《殘疾人隨班就讀工作管理辦法(試行)》進行了修訂形成了《殘疾人隨班就讀工作管理辦法(2011 年修訂)》。

2013 年 1 月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發(fā)布《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 2013 年工作要點》提出:支持新教育實驗學校殘疾學生隨班就讀資源教室(中心)建設,建立支持保障體系。2014 年 1 月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fā)教育部等七部門《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 年)》,全面推進全納教育,使每一個殘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適的教育。在主要措施中明確提出:擴大新教育實驗學校隨班就讀規(guī)模。盡可能在新教育實驗學校安排殘疾學生隨班就讀,加強特殊教育資源教室、無障礙設施等建設

2015 年 8 月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特殊教育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

有關于特殊教育教師專業(yè)能力部分,第六十四條提出特殊教育教師應具備“與普通教育工作者合作,指導、實施隨班就讀工作。”的專業(yè)能力。

2016 年 1 月 教育部印發(fā)了《新教育實驗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指南》2017 年 2 月

李克強簽署第 674 號國務院令,公布修訂后的《殘疾人教育條例》第三條指出:殘疾人教育應當提高教育質量,積極推進融合教育,根據(jù)殘疾人的殘疾類別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優(yōu)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第十七條指出:適齡殘疾兒童、少年能夠適應新教育實驗學校學習生活、接受普通教育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規(guī)定就近到新教育實驗學校入學接受義務教育。

第五十八條對條例用語進行定義:

融合教育是指將對殘疾學生的教育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資源教室是指在新教育實驗學校設置的裝備有特殊教育和康復訓練設施設備的專用教室。

2017 年 4 月

教育部辦公廳 中國殘聯(lián)辦公廳關于做好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指出“按特教學校標準足額撥付隨班就讀和送教上門的殘疾學生均公用經(jīng)費,落實新教育實驗學校的特教教師和承擔隨班就讀工作教師的待遇”。2017 年 7 月

教育部等七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 年)》提出了“以新教育實驗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全面推進融合教育?!?/p>

2017 年 12 月 教育部印發(fā)《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

第10頁

4

發(fā)展關鍵點 事件

指明“堅持合理便利原則滿足適齡殘疾兒童隨班就讀需要,并為其學習、生活提供幫助。創(chuàng)造條件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建立資源教室,配備專兼職教師?!?018 年 1 月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講話中提到要“加強新教育實驗學校隨班就讀,在摸清底數(shù)基礎上,落實“一人一案”,做好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教育安置。”2018 年 2 月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 2018 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指出“依法保障能夠接受普通教育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就近就便隨班就讀。”2019 年 2 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 2035》

2035 年主要發(fā)展目標是: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xiàn)代教育體系、普及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實現(xiàn)優(yōu)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職業(yè)教育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明顯提升、殘疾兒童少年享有適合的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提出“辦好特殊教育,推進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全覆蓋,全面推進融合教育,促進醫(yī)教結合?!?/p>

2020 年 6 月

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加強殘疾 k 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總體要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依法治教理念,更加重視關愛殘疾學生,堅持科學評估、應隨盡隨,堅持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堅持普特融合、提升質量,實現(xiàn)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發(fā)展,促進殘疾兒童少年更好融入社會生活。隨班就讀是保障殘疾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提高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xiàn)。落實《殘疾人教育條例》要求,大力實施融合教育,推進隨班就讀工作。2021 年 2 月

教育部 2021 年工作要點

目標任務:以適宜融合為目標辦好特殊教育,進一步鞏固和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提升特殊教育教學質量。

全面推進融合教育,進一步加強特殊教育資源教室(中心)和新教育實驗學校資源教室建設。

2021 年 12 月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特殊教育規(guī)律,以適宜融合為目標,按照拓展學段服務、推進融合教育、提升支撐能力的基本思路,加快健全特殊教育體系,不斷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促進殘疾兒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實現(xiàn)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切實增強殘疾兒童青少年家庭福祉,努力使殘疾兒童青少年成長為國家有用之才。

堅持尊重差異、多元融合。尊重殘疾兒童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實現(xiàn)適宜發(fā)展,讓殘疾兒童青少年和普通兒童青少年在融合環(huán)境中相互理解尊重、共同成長進步。

5 新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就是特殊需要的孩子跟普通的孩子在一起,享受平等的,沒有歧視的教育;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所有的成員都要相互接納,相互尊重。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種理論。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的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明確:特殊教育主要是面向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精神、多重殘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青少年提供的教育,是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丁笆奈濉碧厥饨逃l(fā)展提升行動計劃》強調(diào):“加快健全特殊教育體系,不斷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促進殘疾兒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實現(xiàn)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切實增強殘疾兒童青少年家庭福祉,努力使殘疾兒童青少年成長為國家有用之才?!?/p>

第11頁

5

2020 年 5 月 16 日下午,由新教育研究院、中國統(tǒng)計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中國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xié)會、現(xiàn)代特殊教育編輯部、蘇州工業(yè)園區(qū)仁愛學校聯(lián)合發(fā)起,全國各地新特教資源共建學校共同舉辦的以“關愛特殊兒童,辦好特殊教育”為主題的“‘新特教’線上教育成果分享活動”如期舉行。全國政協(xié)常委兼副秘書長、新教育實驗創(chuàng)始人朱永新教授發(fā)表了新特教的視頻講話,引發(fā)熱烈反響。朱永新教授指出:新特教發(fā)源于“新教育”的理念,也是新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領域的實踐和發(fā)展。新教育實驗,是 20 年前發(fā)起的一個民間教育改革行動,它是一個以教師的成長為邏輯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yǎng)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shù)碼社區(qū)、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fā)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育”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新教育實驗,目前已經(jīng)有一百六十多個實驗區(qū),五千兩百多所實驗學校,全國有五百七十多萬人參與其中,已經(jīng)成為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載體。 2018 年新教育實驗項目獲得了全國優(yōu)秀基礎教育的優(yōu)秀教育成果一等獎。朱永新教授關于新教育與新特教的介紹言簡意賅,我不妨再稍作展開。新教育倡導“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是一個必要的烏托邦,這一追求主要體現(xiàn)在新教育人力圖實現(xiàn)的“四個改變”上: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校的發(fā)展模式,改變教育科研的范式。而實現(xiàn)這四個改變的方法與途徑,是新教育實驗倡導的“十大行動”。在許多新教育人看來,新教育首先是一個變革的夢想,一種成長的激情,一種教育的崇高感。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其崇高建立于對每一個稚嫩生命的呵護和關愛,對每一份生命尊嚴和質量的扶植,對每一顆純真心靈的理解和尊重。

朱永新教授曾經(jīng)從“新教育”、“行教育”、“幸教育”、“星教育”、“信教育”五個方面闡述過新教育。新教育的“新”有三個基本含義:一是作為名詞的“新教育”之“新”,表示新教育的傳承意義。二是作為形容詞的“新”教育。是指我們的新教育,并不是歷史上新教育的簡單重復,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新”的教育實驗和教育革新運動。三是作為動詞的“新”教育。這個意義上的“新教育”,應該是創(chuàng)新、改革與革新意義上的“新”,用具有新教育自身鮮明特征的理念、課程、教材和方法,培養(yǎng)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材。

新教育也是“行”教育。新教育旗幟上清晰寫著“行動就是收獲”,堅持就有奇跡。新教育一直強調(diào)把根深深扎在教學中,把根深深扎在孩子心里,用行動去改變。所以新教育者是擦星族,把星星擦干凈。一直在努力推進著課程的變革、教育的變革、學校的變革。

新教育還是“幸”教育,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認為教育生活應該是幸福的,反對以犧牲孩子當下幸福為代價,如果孩子在童年沒有幸??鞓返伢w驗,他的人生就蒙受永遠的陰影,而一個教師不能夠體驗教育職業(yè)帶給他們尊嚴和幸福,他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教育成就。一位教師只有真正地體驗這個職業(yè)帶給他的滿足、尊嚴和幸福,他才會有職業(yè)上的成就。

新教育還是“星”教育。新教育人像一群仰望星空的孩子,總不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銹,只是拿著抹布和水桶摘星星,新教育把自己的清楚和智慧奉獻給這個世界如果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教師都真正理解教育,都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我相信我們教育一定會做得更好。

新教育也是“信”教育。新教育的理念就是無限相信教師和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充分發(fā)揮挖掘自己的潛在能力。新教育還有兩句流行的話:相信種子,相信歲月。種子意味著希望和愿景,歲月就意味著堅持,表達對世界、對生命、對教育根本的信任。

新教育的五個新,也是特殊教育的價值追求。新教育與特殊教育相遇,碰撞出了“新特教”。命名為“新特教”,不是為了“故弄玄虛”,更不是指斥非“新特教”的都是“舊特教”?!靶陆逃龑嶒灐钡闹卮箜椖?,都以新字命名,比如新閱讀、新父母、新職教,新教育的特殊教育項目也就簡稱為“新特教”。當然,稱之為“新特教”,更是因為新教育為特殊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增加了豐富的新教育元素,并且進行著“基因重組”,賦予了特殊教育新的內(nèi)涵。

新教育實驗之初,就提出三個一切的價值取向:“為了一切的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

第12頁

6

一切的孩子就包括那些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朱永新教授在講話中特別強調(diào)新教育與特殊教育淵源很長,在 2002 年教育戰(zhàn)線創(chuàng)辦的時候,就特別設立了一個“特教論壇”,蘇州特校的方紅老師就是第一任的特殊教育論壇的版主,副版主就是常熟市特校陸振華校長。就曾經(jīng)擔任過特教論壇版主,陸振華校長十幾年如一日推動區(qū)域隨班就讀工作,由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常熟市特殊教育學校申報的教育成果《融合教育背景下縣域“特教班”運行模式 的研究》獲“國家教育成果獎”一等獎,獲得此殊榮的全國特教項目僅北京教科院和常熟市兩家。這是常熟特教模式的一大創(chuàng)舉,也是新教育理念在特教應用的重大成果。新教育倡導為了一切的人,自然而然就會將目光落在那些特別的孩子身上,就會給予特別的關愛,講究特別的策略,投入特別的精力。就要爭取讓所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都有學上,而且上好學。隨著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隨著教育民生的提高,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在普通教育學校就近入學,從“隨班就讀”到“融合教育”,是時代潮流,是特教發(fā)展趨勢,更是新教育特殊教育理念的大力倡行。新教育實驗區(qū)、新教育實驗學校積極主動地推動融合教育的事業(yè),融合教育成為特殊教育轉型升級的重大策略與實踐。全國新教育的示范實驗區(qū)江蘇省海門市,就是區(qū)域推進融合教育促進特教事業(yè)新發(fā)展的典范。我在昆山市婁江實驗學?!靶陆逃脤W?!钡霓k學實踐中,就以“普特融通”為指導思想,以“面向全體”為指導方針,以“資源中心”為平臺載體,以“創(chuàng)新生成”為發(fā)展模式,以“課程建設”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力,以“康教結合”為服務品牌,以“家校合作”為保障特色,以“多元發(fā)展”為培養(yǎng)目標,走出一條新教育新特教的“婁江之路”。

如何推進新特教?新特教有哪些重要領域與方向?

朱永新教授就新教育和特殊教育“基因重組”,作了具體闡述。

1.充分尊重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

“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是新教育的理念,對于特殊教育而言,就是不放棄每一個特殊兒童,通過制定和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就是為了學生的一切。2.追求學校文化自覺

新教育倡導,學校文化建設,我們認為文化是學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也是學校的靈魂。有文化自覺的學校,會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該秉承什么,用什么樣的理念影響師生生活。在特殊學校或普校資源教室的文化建設上,應該可以以“生命化”為主題進行建構,在生命化的環(huán)境里,課程與學生的生命體驗相匹配,保證學生“有生命”地學習課程;在生命化的環(huán)境里,責任與教師的職業(yè)信仰相匹配,保證教師能夠真正地為學生的生命發(fā)展去負責任,拓展學生生命的長寬高。

3.構建學習社區(qū)

去年我出版了一本新書叫《未來學校》,未來的學校將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孤島,而是緊密聯(lián)系生活、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社區(qū)。對于特校而言,應該采取更加積極的策略,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法讓特殊兒童適應社區(qū)、社會生活,不是封閉在特殊學校中來進行學習,讓他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和普通人的深入的交往交流中來學習,來鍛煉本領。

4.扎實開展個別化教育

每一個孩子都是生命的個體,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權利。不放棄不拋棄每一個孩子,讓走進學校的孩子人人都有進步,都有成長,每個人都生活得很幸福,這是學校的責任,更是教育的本真。特殊兒童因為這樣那樣的身心障礙問題異于普通兒童,尊重個性、關注差異、多元發(fā)展、讓每一個生命獨特綻放應該是每一個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養(yǎng)。做到對特需孩子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早訓練,關愛每一個特需學生,建立完善的個別化教育體系,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需求,研發(fā)適切的個別化訓練課程等。通過評價激勵機制,讓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需求都能夠被滿足。

5.構建適切課程生態(tài)

生命因獨特而彌足珍貴。幫一個生命成長一點,就是將世界完善一點;讓一個生命延長一點,就是把世界擴展一點,這也正是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老師們可以綜合語文、數(shù)學等相關課程,在不改變現(xiàn)有課程形態(tài)的前提下,把新生命課程的每個板塊內(nèi)容,與現(xiàn)有的課程進行有機對接,

第13頁

7

找到兩者之間在內(nèi)容上的交集,以此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

6.扎實開展養(yǎng)成教育

從個體成長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創(chuàng)造幸福完整生活的必備保障。對于特需學生而言,不管是知識技能學習還是居家生活本領提高,最重要的就是習慣的養(yǎng)成,新教育的每月一事對一個人一生有用的12個好習慣做了初步的探討,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來研發(fā)特需孩子的行為習慣,對于身心有障礙的兒童來說,很多正常人的行為對他們來說可能也比較困難,所以我們應該更細致更深入把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貫穿在他們學校的日常行為之中,通過日積月累的鍛煉,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乃至自理技能。7.構建家庭、學校、社區(qū)合作共育機制

學校、家庭和社區(qū)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新教育特別倡導家校合作共育,我在前年也專門主編了一本叫《這樣愛你剛剛好》為我們的家庭更好的了解孩子、認識孩子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提供了一個初步的藍本,那么特殊教育跟正常兒童的發(fā)展還有特殊的一些規(guī)律,更需要我們的父母親來深入地進行學習,掌握和了解我們的兒童心理,掌握和了解我們的教育規(guī)律,俺么家庭、學校、社區(qū)怎么樣構成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創(chuàng)建合作的內(nèi)容和方式,拓寬和拓展教育教學資源和條件,促進現(xiàn)代學校制度建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新教育學院也專門成立了“新家庭教育研究院”,我愿意跟大家能夠一起努力。朱永新教授在講話中對新特教線上資源平臺的建設成果表示了肯定,對新特教表示了更多的期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人的教育理想,疫情期間,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蘇州等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為代表的新特教人率先發(fā)起“新特教線上資源平臺”倡議,聯(lián)合全國百余所特校力量,構建線上特教資源,百校千課,共建共享,疫情期間線上馳援湖北等全國特殊學生及其家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平臺涵蓋課程 243 科,課時超過 1500 課時,平臺注冊用戶已達4027 人次,除臺灣、澳門外,全國其余省份均有用戶注冊“新特教”線上教育平臺。相信新特教的發(fā)展必定能夠推進我們國家的特殊教育事業(yè),新教育實驗給自己的定位就是為中國教育的發(fā)展探路,我想我們的新特教也是努力地為中國的特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去探索一條路徑,我們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造福全國的廣大特需兒童,使他們同在藍天下,同享幸福而完整的學習生活。我們祝愿這次活動取得圓滿的成功,也期待新特教事業(yè)能夠造福我們更多的孩子。

新教育與特殊教育聯(lián)姻而成“新特教”,從特教事業(yè)發(fā)展路徑到特殊學校管理創(chuàng)新、普通學校融合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會有新思想、新內(nèi)涵、新方法。新教育“為了一切人”理念會推動特教進一步向融合教育轉型升級;新教育文化立校、課程育人策略會促進特教學校品質辦學、內(nèi)涵發(fā)展;新教育的“十大行動”會豐富特殊教育學校的辦學行為;新教育未來學校建設規(guī)劃會加快特校育人模式的變革。新教育十大行動,在十四五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大有可為,應該發(fā)揮重要作用。新教育實驗發(fā)起人朱永新教授在其專著《新教育實驗——為中國教育探路》一書中,詳述了新教育實驗的十大行動。我就從中選其精要進行概述。

朱永新教授說,新教育實驗一開始就自覺地把“行動”二字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2002 年,新教育實驗最初從蘇州昆山玉峰實驗學校起航的時候,提出了五大行動,分別是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培養(yǎng)卓越口才、聆聽窗外聲音、建設數(shù)碼社區(qū)。2004 年增加了構建理想課堂,并且提出了6+1 的家校合作共建。2013 年,正式提出了新教育的十大行動。新教育的十大行動,不是一個嚴格的理論體系,而是按照行動的邏輯展開。

一是“營造書香校園”,就是通過創(chuàng)造濃郁的閱讀氛圍,整合豐富的閱讀資源,開展多彩的讀書活動,讓閱讀成為師生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社會的形成。讀書是人類重要的學習方式,精神的提升和傳承必須強化閱讀。一個養(yǎng)成了讀書習慣的人是一個自由而幸福的人。沒有書香的校園,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沒有書香的校園,教育只是一個訓練的場所。

二是“師生共寫隨筆”,就是指通過教育日記、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記錄、反思師生日常的教育和學習生活,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生的自主成長。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為了寫得精彩,就

第14頁

8

必須做得精彩、活得精彩。

三是“聆聽窗外聲音”,指通過開展學校報告會、參加社區(qū)活動等形式,充分利用社區(qū)教育資源,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形成多元價值觀。傾聽窗外聲音可以引導師生關心社會,形成多元的價值觀;開展“與大師對話”,與大師面對面交流的大型思想碰撞交流會,則可以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的激情和欲望。四是“培養(yǎng)卓越口才”,指通過講故事、演講、辯論等形式,讓孩子愿說、敢說、會說,從而形成終身受益的自信心、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愿意講話、敢于講話、敢于表達思想、能清晰地表達思想,是強烈地自信心的表現(xiàn)。而人際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恰恰是我們教育里所缺乏的。五是“構筑理想課堂”,是指通過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通過在人類文化知識和學生生活體驗之間形成有機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追求個性的課堂,進而實現(xiàn)知識、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六是“建設數(shù)碼社區(qū)”,就是指通過加強學校內(nèi)外網(wǎng)絡資源的整合,建設學習型的網(wǎng)絡社區(qū),讓師生利用網(wǎng)絡來進行學習和交流,在實踐中培養(yǎng)師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應用能力。七是“推進每月一事”,是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及學校與社會生活的節(jié)律,每月開展一個主題活動,通過主題閱讀、主題實踐、成果展示與評價等方式,實施不同的主題內(nèi)容,著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公民意識,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

八是“締造完美教室”,就是在新教育生命敘事和道德人格發(fā)展理論的指導下,利用兒童課程的豐富營養(yǎng),晨誦,午讀,暮省,并將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作為所有學科的追求目標,師生共同編織生活和建構知識,形成有個性特質的教室文化,書寫出一間教室的成長故事。

九是“研發(fā)卓越課程”,就是要在執(zhí)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基礎上,鼓勵教師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和新的整合創(chuàng)造,通過課程的創(chuàng)新使課堂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課程的豐富性決定了生命的豐富性,課程的卓越性決定了生命的卓越性。師生共同經(jīng)歷的課程,不是一堆知識的羅列,而是讓知識具有生命的溫度和生活的厚度,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成為具有德行、審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

十是“家校合作共育”,就是通過家校聯(lián)動的機制,成立父母委員會、開展親子共讀豐富多彩的活動,讓父母更多地參與學校生活,引領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xié)同互補、互相促進,最終實現(xiàn)家庭、學校教育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家校合作不僅對于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建立現(xiàn)代學校制度的需要。

當前的特殊教育是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附設班與隨班就讀為主體的特殊教育格局。新教育與特殊教育聯(lián)姻而成“新特教”,根據(jù)當下特殊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狀,主要有兩大板塊,那就是“新特教新特?!?,是新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應用實踐;還有就是“新特教新融合”,是新教育理念在普通學校融合教育中的應用實踐。

學習朱永新教授的講話精神,結合自己十年多融合教育的認識與體會,我愿進一步地解讀新特教新融合的豐富內(nèi)涵,助力新特教事業(yè)的發(fā)展。

1986 年 9 月在總結我國農(nóng)村自發(fā)探索隨班就讀實踐的基礎上,國務院轉發(fā)的《關于實施義務教育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最早提出了特殊教育的三種辦學形式,即特殊教育的“辦學形式要靈活多樣,除特設特殊教育學校外,還可在普通小學或初中附設特殊教學班。應該把那些雖有殘疾,但不妨礙正常學習的兒童吸收到普通中小學上學?!?/p>

1987 年 12 月原國家教委在《關于印發(fā)〈全日制弱智學校(班) 教學計劃〉(征求意見稿)的通知》中寫道:“在普及初等教育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輕度弱智兒童已經(jīng)進入當?shù)仄胀ㄐW隨班就讀。這種形式有利于弱智兒童與正常兒童的交往,是在那些尚未建立弱智學校(班)的地區(qū)特別是農(nóng)村地區(qū)解決輕度弱智兒童入學問題的可行辦法”。這是首次在國家文件中出現(xiàn)“隨班就讀”一詞。1994 年國家教委在江蘇鹽城召開了全國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工作會議 。1994 年 7 月國家教委印發(fā)了《關于開展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試行辦法》,成為各省市自治區(qū)開展隨班就讀工作的遵循和依據(jù)。

第15頁

9

1996 年國家教委、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共同頒布的《全國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九五”實施方案》,進一步推動了隨班就讀的發(fā)展。其中指出,我國要“普遍開展隨班就讀,鄉(xiāng)(鎮(zhèn))設特教班,30 萬以上人口,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的縣設立特殊教育中心學校,基本形成以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的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格局?!?/p>

2004 年在江蘇南京召開全國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實驗工作經(jīng)驗交流會,對建立和完善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進行專題研討,以保證隨班就讀工作的深入持久開展。

2017 年 2 月 23 日李克強簽署第 674 號國務院令,公布修訂后的《殘疾人教育條例》第十七條指出“適齡殘疾兒童、少年能夠適應普通學校學習生活、接受普通教育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規(guī)定就近到普通學校入學接受義務教育?!毕啾容^ 1994 年的殘疾人教育條例該條內(nèi)容將隨班就讀作為了優(yōu)先選擇的安置形式而非四種形式之一。

進入 21 世紀,中國特殊教育除了“隨班就讀”最強音,也出現(xiàn)了國際化的教育表達,比如“全納教育”。

2009 年 4 月首屆“全國首屆全納教育大會”在山東濰坊召開。

2016 年 5 月 11 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fā)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推進全納教育”“擴大普通學校隨班就讀規(guī)模,在殘疾學生較多的普通中小學和中等職業(yè)學校設立特教資源教室,對殘疾學生實施特殊教育和康復訓練”。

全納教育:是通過增加學習、文化與社區(qū)參與,減少教育系統(tǒng)內(nèi)外的排斥,關注并滿足所有學習者多樣化需求的過程。全納教育以覆蓋所有適齡兒童為共識,以正規(guī)系統(tǒng)負責教育所有兒童為信念。與“全納教育”相伴相生的還有一個概念“融合教育”。

2011 年 6 月寧波“融合教育國際論壇”。

“融合教育”與“全納教育”是“inclusive education”不同的翻譯方式,內(nèi)涵表達應該大同小異。世界特殊教育發(fā)展的整體趨勢是從隔離走向融合。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洲通常把這項運動稱之為“回歸主流運動(mainstreaming)”,而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則將這項運動稱為“一體化運動(integration)”。在這樣的運動之中形成的一些理念,例如“最少受限制環(huán)境”、“個別化教育計劃”等,都極大地推動了融合教育的實踐和發(fā)展。

融合教育的目標是:讓特殊需要兒童——“他們”,融入主流社會——“我們”。特殊教育服務亟需擴大服務面,面向更多的\"特殊需要兒童”?,F(xiàn)今特殊教育對象主要是殘疾兒童,還有更多的\"特殊需要兒童\"如包括閱讀障礙、書寫障礙、寫作障礙、計算障礙等在內(nèi)的學習障礙兒童、情緒情感障礙兒童、言語障礙兒童、多動癥兒童、行為困擾兒童、品行問題兒童、紀律問題兒童、交往障礙兒童、身體病弱兒童、自閉癥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兒童等也需要特殊的幫助。江蘇省就出臺了“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指導意見”,適用對象有重大突破,一是服務障礙類別擴大為九類障礙,即視覺障礙、聽覺障礙、智力障礙、言語障礙、肢體障礙(腦癱)、精神障礙(孤獨癥)、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行為遲緩;二是適用于特殊教育對象,也適用于普通學生。

《意見》提出:實施融合教育有利于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的成長,也有利于培養(yǎng)普通學生健全人格、珍愛生命、勇于擔當?shù)群诵乃仞B(yǎng)。按需配備人、財、物并提供個別化教育服務的思想適用于特殊教育對象,也適用于遭遇意外變故、特殊疾病、疑似輟學等其他困境學生,更適用于每一個具有不同性格稟賦的普通學生。特殊兒童少年中障礙性的另一端,那些高天賦的英才兒童少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超常兒童”“資質優(yōu)異兒童”,其實這也應該是普通學校融合教育的對象。目前應該把精力都集中在殘疾類的兒童少年上,但在某個地區(qū)某些學校,當普通學校融合教育已經(jīng)妥善地解決了特殊兒童少年中的殘疾類教育,在條件具備的前提下,進行高天賦英才類兒童少年的個別化教育,那是更為理想,更為圓滿的“融合教育”。擴大了服務對象是重要一步,提供優(yōu)質服務才是關鍵一步。殘疾兒童解決了入學問題不等于是受到了適合其身心特點與需要的教育,入學保障了公平,而受到同等的優(yōu)質教育才是公平而有質量。融合教育是人民之需,是時代之聲,是新時代特殊教育的熱點、重點、難點、焦點,也是特殊教育事

第16頁

10

業(yè)的發(fā)展點、生長點。

新特教急人民所急,響應時代呼聲,高揚融合教育的主帆。

新特教愿景:在提升特殊教育學校辦學品質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融合教育,形成以普通學校就近入學為主體,以普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教室)建設為重點,以個別化教育為中心,以特殊教育學校、社會康復機構為支持中心的特殊教育新格局。

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美好教育一是美好適切;二是人民滿意;三是社會認同。堅持這樣的標準來辦學,才能努力達到讓教育帶著溫度,達到學生喜歡、教師幸福、家長滿意、社會認同的美好境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讓美好教育從理論變實踐、從藍圖變景觀、從夢想變現(xiàn)實,需要我們有視物顯大癥野,大情懷,大格局,需要大力推動融合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特殊兒童少年的家長,最渴望的應該是自己的孩子不斷成長為一個“真善美健”的孩子。各類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存在很大差異,學校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更加注重個體的個別化發(fā)展。融合教育資源中心針對特殊兒童各自的特點,區(qū)別對待,使每一個特殊兒童在語言發(fā)展、心智活動、情感意志及交往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發(fā)展,滿足個體需要。融合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從學校到家庭,策略都是有共通性。通過創(chuàng)新課程體系與模式,專門設計開發(fā)以服務家庭教育和親子活動為目的的課程和活動,為家長提供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訓練的方法及指導咨詢服務,保障指導工作常態(tài)化持久化。這樣的融合教育校內(nèi)有實效,家中有保障,普特融合家校融合,人民群眾當然會滿意。

2015 年開始,政府工作報告同時提出公平與質量,要求“促進教育公平發(fā)展和質量提升”。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fā)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2017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辦好公平優(yōu)質教育”。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 2035 總目標第七條是“殘疾兒童少年享有適合的教育”,實現(xiàn)這一個目標就要通過高質量推進融合教育。實施融合教育是促進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身心發(fā)展、融入社會生活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選擇,是扭轉長期以來普通學校“隨班混讀”現(xiàn)象、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法定要求、增進殘疾人家庭福祉、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舉措。實施融合教育有利于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成長,也有利于培養(yǎng)普通學生健全人格、珍愛生命、勇于擔當?shù)群诵乃仞B(yǎng)。按需配備人、財、物并提供個別化教育服務的思想適用于特殊教育對象,也適用于遭遇意外變故、特殊疾病、疑似輟學等其他困境學生,更適用于每一個具有不同性格稟賦的普通學生。

2016 年 11 月全國政協(xié)“重視特殊教育”雙周協(xié)商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xié)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專職副主席朱永新建議:“要完善融合教育的支持體系。要明確殘疾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學習的程序;要支持普通學校做好融合教育的準備工作;要組織專業(yè)力量進行融合教育的教學研究;要努力消除對融合教育的觀念障礙?!?/p>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2017 修訂)中提出:“殘疾人教育應當提高教育質量,積極推進融合教育,根據(jù)殘疾人的殘疾類別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優(yōu)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钡谖迨藯l中明確提出本條例用語的含義:融合教育是指將對殘疾學生的教育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資源教室是指在普通學校設置的裝備有特殊教育和康復訓練設施設備的專用教室。2022 年七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的基礎上,專門強化提出“推進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分三個部分進行了提要式闡述。(六)加強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適應殘疾兒童和普通兒童共同成長的融合教育模式,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結對幫扶共建、集團化融合辦學,創(chuàng)設融合教育環(huán)境,推動殘疾兒童和普通兒童融合。加強校際資源共享與整合,發(fā)揮不同學校優(yōu)勢,推進殘疾學生信息上報、教育評估、轉銜安置和個別化支持等工作規(guī)范及時、科學專業(yè)。研究制定義務教育階段融合教育教學指南,修訂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和課程標準。到 2023 年完成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教材編寫,審定通過后的教材列入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開展融合教育示范區(qū)示范校創(chuàng)建和優(yōu)秀教育教學案例遴選,持續(xù)推進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qū)綜合改革,積極開展特殊教育教師教學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動。完善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積極探索科學適宜的孤獨癥兒童培養(yǎng)方式,研究制定孤獨癥兒童教育指南,逐步建立助

第17頁

11

教陪讀制度,為孤獨癥兒童更好融入普通學校學習生活提供支持。加大力度推廣使用國家通用手語和國家通用盲文。

(七)推動職業(yè)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支持特殊教育學校職教部(班)和職業(yè)學校特教部(班)開設適應殘疾學生學習特點和市場需求的專業(yè),積極探索設置面向智力殘疾、多重殘疾和孤獨癥等殘疾學生的專業(yè),同步促進殘疾人的康復與職業(yè)技能提升,讓殘疾學生有一技之長,為將來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奠定基礎。探索開展面向殘疾學生的“學歷證書+若干職業(yè)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將證書培訓內(nèi)容有機融入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優(yōu)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nèi)容,提高殘疾學生培養(yǎng)的靈活性、適應性、針對性。支持各種職業(yè)教育培訓機構加強殘疾學生職業(yè)技能培訓,積極開展殘疾學生生涯規(guī)劃和就業(yè)指導,切實做好殘疾學生教育與就業(yè)銜接工作。對面向殘疾學生開放的職業(yè)教育實習實訓基地提供支持。

(八)促進醫(yī)療康復、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融合。教育、衛(wèi)生健康、民政、殘聯(lián)等部門和單位協(xié)同推進,加強醫(yī)療機構、婦幼保健機構、兒童福利機構、康復機構與學校合作,提高殘疾學生評估鑒定、入學安置、教育教學、康復訓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施輔助器具進校園工程,優(yōu)先為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科學提供輔助器具適配及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充分應用互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虛擬現(xiàn)實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進特殊教育智慧校園、智慧課堂建設。推動殘疾兒童青少年相關數(shù)據(jù)互通共享。開發(fā)特殊教育數(shù)字化課程教學資源,擴大優(yōu)質資源覆蓋面。

融合教育提質升效,這是新時期特殊教育突破發(fā)展短板的關鍵舉措,也是促進普通學校進一步轉變學生觀教育觀實現(xiàn)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的支點。新特教高舉融合教育的大旗,正是體現(xiàn)了大思維與大格局。

新教育行動中有了新特教新融合,這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必然選擇。新融合服務于每一個特殊教育殘疾兒童少年,新特教也服務于每一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普通教育兒童少年。

新特融合教是有情懷的教育。有教無類,按需施教,面向全體,服務全部,灑向大地都是愛。新融合是專業(yè)化的教育。著眼于更有質量,更多聚焦資源教室建設、個別化教育、特教課程建設,因專業(yè)而出新出彩。

新融合是創(chuàng)新型的教育。主張融合教育,直面未來教育,以新教育文化與課程、新教育行動推動特教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建功立業(yè)。

融合教育是公平有質量的“關鍵一公里”。在新時代,我們一方面要解決好不均衡的問題,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政府要筑好教育公平的底線,為每個孩子提供同樣的機會、同樣的資源。一方面也要注重不充分的問題,更加注重教育的質量。教育現(xiàn)代化 2035 總目標第七條是“殘疾兒童少年享有適合的教育”。新時代特殊教育發(fā)展的一個新的重點、突破口就是通過高質量推進融合教育,落實“辦好特殊教育”的要求。

從“隨班就讀”到“融合教育”,不僅體現(xiàn)了教育理念的變化,也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變化?!?融合+適合”,實現(xiàn)普通教育學校融合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應該是我們教育人的共識。融合適合,需要我們有更高的認識:融合教育是普通教育學校順應時代發(fā)展適合教育需求的本職工作。融合教育是基于滿足所有學生的多樣的需要的信念,在具有接納、歸屬和社區(qū)感文化氛圍的鄰近學校內(nèi)的高質量、年齡適合的班級里,為特殊兒童提供平等接受高效的教育與相關服務的機會。必須堅持普校主體,普特融合,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普通學校和特殊教育機構責任共擔、資源共享、相互支撐,全面推進融合教育。

融合適合,需要我們有更清晰甚至精準的定位:融合教育是通過普特融通發(fā)現(xiàn)與激發(fā)潛能實現(xiàn)個性化的發(fā)展的面向全體的教育。融合教育不是為了區(qū)分兒童的優(yōu)劣,而是為了發(fā)現(xiàn)每個兒童的智能潛力和特點,識別并培養(yǎng)他們區(qū)別于他人的智能和興趣,為他們提供一條建立自我價值感的有效途徑,從而幫助他們?nèi)崿F(xiàn)富有個性特色的發(fā)展。

融合適合,需要我們有更全面的界定:融合教育是從學校融合文化建設到課程實施從而保障每一個學

第18頁

12

生多元發(fā)展的系統(tǒng)工程。融合教育應該融入學校的整體文化建構中,融入學校的整體課程規(guī)劃中,融入學校日常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中。

新融合著力:以文化立校課程育人提升特殊教育學校的辦學品質,讓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質量;新融合著力:以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為重點,以個別化教育為中心,讓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質量;

新融合著力:融合教育學校課程、學校文化、教育生活的“三大融入”,讓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質量。新融合“兩全一雙”:一如既往地服務殘疾兒童少年,更以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推進融合教育,實現(xiàn)普特雙贏。

華東師范大學鄧猛教授指出,殘疾是人的存在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的一種表現(xiàn),是人類多元化的特征。與其說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范疇,倒不如說是普通教育的本職工作。融合教育不是為了區(qū)分兒童的優(yōu)劣,而是為了發(fā)現(xiàn)每個兒童的智能潛力和特點,識別并培養(yǎng)他們區(qū)別于他人的智能和興趣,為他們提供一條建立自我價值感的有效途徑,從而幫助他們?nèi)崿F(xiàn)富有個性特色的發(fā)展。一個自然的普通班級里約有1/4左右的學生有不同類型與程度的特殊教育需要,忽視這部分學生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必然是不完整的教育理論與實踐。融合教育是基于滿足所有學生的多樣的需要的信念,在具有接納、歸屬和社區(qū)感文化氛圍的鄰近學校內(nèi)的高質量、年齡適合的班級里為特殊兒童提供平等接受高效的教育與相關服務的機會。普通學校的融合教育,不但適合了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們,也適合了普通學校內(nèi)涵提升精神成長的自我發(fā)展需求。因此,融合教育是普通學校教育的應有之義。

新融合立志做“有品”的融合教育。

有品性的融合教育視點是大眾,是面向全體是大眾化行動,不是小眾是大眾。有品行的融合教育要點是主動,不是被動應付是主動作為,不是被動是主動。有品格的融合教育起點是有別,是識別發(fā)展不是區(qū)別對待,不是區(qū)別是識別。有品質的融合教育焦點是有課,是課程調(diào)整是差異化課堂,不是就混是就學。有品致的融合教育抓點是賦能,是激發(fā)潛能是個別化提升,不是發(fā)現(xiàn)是發(fā)展。有品位的融合教育重點是融入,是融入文化課程教育生活,不是難點是亮點。新特教人相信,教育就是為了公平;新特教人確信,有質量的教育才是公平。新特教人相信,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為了每一個人;新教育人確信,特別的孩子應該給予特別的愛,關注特殊孩子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有效實施融合教育的學校才是好的學校。

新特教的事業(yè)是星辰大海。

融合教育是新特教的遼闊星空,每一個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少年都是天空中的那顆星,每一個新特教人就是“擦星人”!擦星族們不懈努力,一所所學校的特殊兒童少年就成為那閃耀的星星!新特教升起融合教育的主帆,普教特教攜手并肩,眾人劃槳開大船,向著理想教育的彼岸揚帆遠航。新教育與融合教育的“基因重組”,具體的表現(xiàn)在“十個新”。

一是新融合生命教育:讓生命教育為融合教育立魂扎根。

1.認識與理解新教育生命觀,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每一個生命煥發(fā)光彩。2.認識與理解特殊教育,尊重生命就要尊重包容殘疾,滿足服務特殊教育需要。3.新融合生命教育,要將生命教育形成學校鮮明特色,更好“落實特殊教育關愛”。4.生命教育課程化,形成生命教育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推進實施基于生活適應的校本化生命教育課程建設。

5.融入教育生活,讓特需學生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6.新教育生命敘事,讓每個人有省察地書寫融合教育的生命故事,成為學校融合教育的文化景觀。二是新融合人文管理:基于三類安置普特共生人文管理。

1.新融合堅守依法治教,充分認識把握融合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原則,強化融合教育管理的規(guī)范性。2.新融合健全安置機制,完善特殊教育需求學生三類安置方式,建構普通學校融合教育按需施教的安

第19頁

13

置模式。

3.新融合關注特教班,拆除普特隔離的藩籬,積極開啟“學有所教”向“學有優(yōu)教”跨越的探索。4.新融合優(yōu)化班級管理,讓特需學生站 C 位,創(chuàng)造適合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環(huán)境。5.新融合呼喚管理創(chuàng)新,讓融合教育全面融入教育教學管理體系,支持“每一個”發(fā)展全體學生。6.新融合堅守管理鐵律,那就是“底線+榜樣”,形成新融合的核心團隊推進區(qū)域融合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三是新融合完美教室:將資源教室建成生命綻放棲居地。

1.新融合高度重視資源教室,資源教室具備強大支撐能力,是普通學校開展融合教育應有的專用場所。2.新融合關注資源教室裝備,力主資源教室裝備建設,應該“適合適宜”“按需配置”。3.新融合推動資源教室創(chuàng)新,突破資源教室單一概念,創(chuàng)新 1+N“資源教室群”建設范式。4.新融合探索資源教室轉型升級,建設功能更為豐富的“融合教育資源中心”。5.新融合打造融合教育完美教室,尊重學生個性化差異,讓教室成為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棲居地。6.新融合推動資源教室開放融合,更多專業(yè)更多愛,成為面向全體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支持中心。四是新融合個別計劃:個別化教育計劃讓生命自由伸張。

1.新融合的個別化教育,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性,真切關照每個學生潛能開發(fā)、個性發(fā)展的教育。2.新融合建好篩查評估中心,優(yōu)化特殊需要學生篩查、教育評估 、適性安置三大職能。3.新融合建好個別化教育計劃課程中心,優(yōu)化 IEP 方案、課程調(diào)整、康復訓練三大職能。4.新融合建好特需發(fā)展支持中心,優(yōu)化學業(yè)輔助、線上學習、居家指導三大職能。5.新融合協(xié)同六大支持,即制度支持、專業(yè)支持、師資支持、信息支持、設備支持、社會支持。6.新融合發(fā)揮縣區(qū)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的作用,推動區(qū)域個別化教育的質量提升行動。五是新融合卓越課程:讓知識具有生命溫度和生活厚度。

1.新融合課程的整體架構,將海量課程資源作為“處方”與“菜譜”,為每一位特殊學生量身定制。2.新融合聚精會神,資源教室僅僅是形,三類安置的課程調(diào)整與課堂教學才是神。3.新融合通用課程設計,三種安置方式就帶來了三種不同的課程模式。4.新融合個別化課程方案,立足于融合教育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為每個特需學生制定和實施個別化教育。5.新融合課程實施,需要提供專業(yè)支持,也依賴于所有教師教育觀念、教學模式、方法的轉變。6.新融合課程建設,還將致力于以新教育的“卓越課程”來推動校本化特色課程建設。六是新融合理想課堂:實現(xiàn)知識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

1.新融合理想課堂基于差異,根據(jù)特需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潛能開發(fā)和缺陷補償。2.新融合理想課堂著力融洽,構建生命全程關懷的師生關系,按需施教促進學生習得技能。3.新融合理想課堂著眼生態(tài),注重知識技能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具象的情境中建構知識。4.新融合理想課堂向教學要質量,聚焦教學過程與方法,優(yōu)化教學各要素實現(xiàn)有效教學。5.新融合理想課堂優(yōu)化輔導與評價,借鑒普通教育策略方法,提升差異化教學的質量與水平。6.新融合理想課堂依托特教研學共同體,強化教育科研內(nèi)涵建設引領。七是新融合榜樣教師:三專成長賦能更多專業(yè)更多愛。

1.新融合榜樣教師首需職業(yè)認同,對于融合教育的職業(yè)價值發(fā)現(xiàn)和體認,對融合教育有認同、信仰。2.新融合榜樣教師是名好老師,具有特殊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更加富有仁愛之心。3.新融合榜樣教師具有幸福感,成為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代言人。

4.新融合榜樣教師,被賦予了多重的角色內(nèi)涵與期待,專業(yè)能力與素養(yǎng)是支持保障根本。5.新融合榜樣教師的專業(yè)閱讀,是專業(yè)發(fā)展的牢固基石,是教師教育思想形成與發(fā)展的基礎。6.新融合榜樣教師倡行專業(yè)寫作,成為自我反思的基本手段,促進學生以及自身的幸福完整。八是新融合習慣養(yǎng)成:交給特需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

1.新融合習慣養(yǎng)成是內(nèi)涵培育,是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不是簡單重復的行為訓練。2.新融合借鑒推進每月一事,養(yǎng)成一生受益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第20頁

14

3.新融合習慣養(yǎng)成與綜合素質培養(yǎng)相結合,提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特殊兒童回歸社會。4.新融合習慣養(yǎng)成與借鑒實施特教國家課程有機結合,切實提升特需學生的生活質量,促進其更好地融入社會。

5.新融合習慣養(yǎng)成與重大主題教育相結合,使特需學生“成長為國家的有用之才”。6.新融合習慣養(yǎng)成與專業(yè)的教育干預相結合,不斷發(fā)展特需學生潛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九是新融合家校合作:構建教育磁場放射生命最大能量。

1.新融合家校合作基于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磁場效應”會讓所有參與者產(chǎn)生精神共振。2.新融合家校合作依法施教,擴大特殊兒童教育場域,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3.新融合家校合作建立良好工作機制,實行雙向互動,爭取學生父母理解和支持融合教育工作。4.新融合家校合作面向特殊兒童父母,加強政策、知識普及,家校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正向發(fā)展。5.新融合家校合作面向全體加強融合教育通識教育,恪守公平權利,大力支持融合教育的各項措施。6.新融合家校合作特別重視送教上門,以優(yōu)質精細的管理和個別化的教育,助力成長有希望、生命有信心。

十是新融合數(shù)碼社區(qū):智能支持精準服務促進特教智慧。

1.新融合數(shù)碼社區(qū)搭建信息化云平臺,為區(qū)域內(nèi)普通學校融合教育提供專業(yè)支持。2.新融合數(shù)碼社區(qū)建設智慧校園,以物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特需學生的個別化學習打下基礎。

3.新融合數(shù)碼社區(qū)攻關評估干預,助力融合教育資源教師做好 IEP 的基礎性工作。4.新融合數(shù)碼社區(qū)著力課程實施環(huán)節(jié),促進育人方式變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5.新融合數(shù)碼社區(qū)實現(xiàn)泛在學習,構建特需學生自主學習新時空,為學生學習帶來更多可能。6.新融合數(shù)碼社區(qū)創(chuàng)新送教上門方式,為家校協(xié)同育人促進重度殘疾學生社會融合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6 文件導讀

序號 文件名稱 掃碼瀏覽1 教育部: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指南/2016

2 國務院:殘疾人教育條例/2017

3 教育部等七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2021

4 江蘇:關于加強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教室(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2018

第21頁

15

第二部分障礙類別1 視覺障礙

視障,即視力障礙,是指由于各種原因使視覺器官或大腦視覺中樞的構造或功能發(fā)生部分或完全病變,導致雙眼不同程度的視力損失或視野縮小,視功能難以像明眼人一樣在從事工作、學習或進行其他活動時應付自如,甚至喪失。

我國 1987 年 4 月 1 日進行的“全國殘疾人抽樣調(diào)查”中規(guī)定,右眼最佳矯正視力低于0.3(不包括0.3)或視野半徑小于 10°,為視障。(錢志亮、Sven·Degenhardt 主編:《如何幫助視障人》,中國盲文出版社,2008 年)

視力障礙的診斷標準

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低視力及盲的分級標準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于 1973 年提出了一個可全世界應用的分級標準,便于視力殘疾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和比較。

類別 級別 最佳矯正視力盲

五級 無光感四級 <0.02-光感或視野<5°三級 <0.05-0.02 或視野<10°低視力

二級 <0.-0.05一級 <0.3-0.1

我國制定的低視力及盲的標準

我國對低視力及盲的分級基本與 WHO 相同,于 1987 年制定并沿用至今的低視力及盲的分級標準如下:類別 級別 最佳矯正視力盲

一級 <0.02-無光感或視野<5°二級 <0.05-0.02 或視野<10°低視力

一級 <0.1-0.05

二級 <0.3-0.1

出現(xiàn)率

視覺障礙是所有兒童殘疾中出現(xiàn)率最低的障礙之一。

表明兒童可能存在眼睛問題的跡象

如果您的孩子出現(xiàn)了以下一個或多個跡象,請立刻帶去看眼科醫(yī)生。

您孩子的眼睛看起來怎樣?

眼睛運動不整齊,一只眼睛好像與另一只交叉或向外看。

眼瞼有紅暈、結痂或腫脹。

眼睛潮濕或紅腫(發(fā)炎)。

您孩子會有何行為舉止?

不停揉眼睛。

閉上或遮住一只眼睛。

傾斜腦袋或者往前伸頭。

難以完成閱讀或者其他需要近處觀察的任務,或者把物體靠近眼睛看。

第22頁

16

過于頻繁地眨眼,或者在做需要近處觀察的任務時很暴躁。

看東西模糊不清或很難看到。

斜視或皺眉。

您孩子說些什么?

我得眼睛癢。我覺得眼睛像火燒一樣。或者我感到眼睛很刺痛。

我看不清楚。

在做完需要近處觀察的任務后,您孩子說我感到眩暈。我頭疼?;蛘呶矣X得不舒服或惡心。所有東西看起來都模糊不清。或者我看到了兩個物體。

記住,即使您的孩子還沒有抱怨或者出現(xiàn)任何異常的跡象,他(她)仍然可能存在眼睛問題。主要技能學習

1.盲文:專為盲人設計,靠觸覺感知的文字。從演變過程可分三類:凸形字母、線條字母、點字。2.盲校特殊課程:盲人學校低年級針對學齡初期盲童特點設置的課程。如認識生活指導課、定向行走課、個別矯正等。目的在于幫助盲生掌握生活、學習中的常用知識和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為適應學校生活和學習常規(guī)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

常識問答

法定盲人沒有任何視力嗎?

事實:只有小部分的法定盲人完全沒有視力,很多法定盲人還保留一些功能性視力。盲人都擁有出眾的音樂才能嗎?

事實:盲人的音樂才能并不一定會比明眼人出眾。盡管如此,很多盲人會以追求音樂職業(yè)作為其取得成功的道路之一。

盲文對于那些低視力的人是沒有價值的嗎?

事實:一些低視力個體的疾病最終將導致他們?nèi)?。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低視力個體應該學習盲文,為他們有效閱讀書面文字做準備。

如果低視力的人過多用眼,他們的視力將會惡化嗎?

事實:這種情況只在極少數(shù)的人身上發(fā)生。實際上可以通過培訓和用眼來改善視力。戴厚鏡片、近距離看書和經(jīng)常用眼并不會損害視力。

行走訓練應該推遲到小學或中學時進行嗎?

事實:很多專家現(xiàn)在認識到即使是學齡前兒童也可以受益于行走訓練,包括學習如何使用盲杖。導盲犬可以引導盲人到任何他們想去的地方嗎?

事實:導盲犬并不能自主地把盲人帶到任何他們想去的地方;盲人必須首先明確自己要去哪里。導盲犬主要任務是保護主人遠離不安全區(qū)域或者障礙物。

科技將很快取代人們對盲文以及盲杖和導盲犬等行走輔具的需求嗎?另外,依靠科技使視力完全恢復也即將成為現(xiàn)實了嗎?

事實:盡管有些技術在視覺障礙領域中發(fā)揮的作用令人吃驚,但它是否會在短期內(nèi)如同盲文、盲杖或導盲犬一樣有效則尚待探討。盡管人工視覺的研究讓人興奮,但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nèi),這些研究并不能保證在實際中給人們帶來巨大利益。

第23頁

17

2 聽覺障礙

聽覺障礙的定義

我國 2006 年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diào)查中提出的聽力殘疾的定義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聽力障礙,聽不到或聽不清周圍環(huán)境聲或言語聲,以至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目前,學術界用“聽覺障礙”取代了“聽力殘疾”,簡稱“聽障”。

聽覺障礙引起的其他問題

(1)聽覺障礙引起語言發(fā)展緩慢聽力是兒童學習語言的關鍵,因此早期失聰會嚴重阻礙語言發(fā)展。(2)聽覺障礙引起思維發(fā)展緩慢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發(fā)展緩慢,思維(尤其是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聽力殘疾包括聾和重聽兩類。

出現(xiàn)率

將聾與重聽合并計算,按多數(shù)學者的估計,出現(xiàn)率約 0.3%—0.7%。

檢查

常用的聽覺測驗有四種。篩查測驗、純音測聽、言語測聽和專門針對幼兒的測驗。中國大陸地區(qū)聽力殘疾分級標準(Chinaclassificationcriteriaofhearingdisability),即中國大陸評定雙耳聽力損失程度的準則。在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公布的耳聾分級標準和國際聾人體育組織規(guī)定的世界聾人運動會標準的基礎上,由全國殘疾人抽樣調(diào)查領導小組組織制定過兩個標準:(1)1987 年 4 月 1 日開始的全國殘疾人抽樣調(diào)查的標準之一,如下表。不同聽力殘疾標準對照

聽力損失程度

(dB,聽力級)

1987 年中國標準 WHO、ISO 標準傷殘人奧運會標準類別 分級 分級 程度>110

一級聾

G 全聾

可參加世界聾人運動會91—110 F 極重度

71—90 二級聾 E 重度

56—70 重

一級重聽 D 中重度

41—55 二級重聽 C 中度

26—40 B 輕度

0—25 A 正常

中國大陸的這個標準與國際聽力殘疾標準的區(qū)別是:

①中國分四級,將國際統(tǒng)一標準最重的兩級合并為一級。取消最輕的兩級(其中有一級為正常)。②級別的排列,中國是從重到輕,國際標準是從輕到重。中國臺灣的標準與大陸不同。(2)2006 年 4 月 1 日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diào)查中在聽力殘疾分級上發(fā)生較大變化,見下表。2006 年中國聽力殘疾分級標準

分級

聽力損失程度

(較好耳的平均聽力損失)

特點

第24頁

18

一級 ≥91dB

聽覺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方面極重度損傷,在無助聽設備的幫助下,不能依靠聽覺進行言語交流,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動上極度受限,在參與社會生活方面存在極嚴重障礙。

二級 81—90dB

聽覺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重度損傷,在無助聽設備幫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動上重度受限,在參與社會生活方面存在嚴重障礙。三級 61—80dB

聽覺系統(tǒng)的機構和功能中重度受損,在無助聽設備幫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動上中度受限,在參與社會生活方面存在重度障礙。四級 41—60dB

聽覺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中度損傷,在無助聽設備幫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動上輕度受限,在參與社會生活方面存在輕度障礙。主要技能學習

手語:用手勢比量動作,根據(jù)手勢的變化模擬形象或者音節(jié)以構成的一定意思或詞語,它是聽力障礙或者無法言語的人互相交際和交流思想的一種手的語言和交際工具。

2018 年 7 月 1 日,中國實施《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作為語言文字規(guī)范發(f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家通用手語方案》由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guī)范標準審定委員會于2020年9月審定通過,2021 年 3 月 1 日起正式實施。

常識問答

聾人聽不到任何聲音嗎?

事實:大多數(shù)聾人都有部分殘余聽力。

聾這種殘疾不像盲那樣嚴重嗎?

事實:盡管無法預知一種殘疾會給個體功能所帶來的確切結果,但聾所造成的適應困難通常大于盲。這主要是因為喪失聽覺影響了口語的理解和表達。

對于聾人來說,僅與其他聾人保持社會交往關系是不健康的嗎?

事實:現(xiàn)在許多專家認識到聾人文化這種現(xiàn)象是正常的。事實上,有些人甚至擔心過度地回歸主流會削弱聾人文化的影響力。

聽覺障礙者在學習理解其他人在說什么的時候,專注于讀唇(lipreading)嗎?事實:讀唇法是指僅靠來自唇部運動的視覺線索(來理解口語)。一部分聽覺障礙者不僅讀唇而且還采用讀話(speechreading),即借助一系列其他視覺線索(如面部表情以及下頜和舌頭的運動)來理解口語。

讀話相對易學嗎?大多數(shù)聽覺障礙者所使用嗎?

事實:讀話非常難學,事實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聽覺障礙者精通讀話。

與父母是健聽人的家庭相比,孩子和父母都是聾人的家庭具有顯著的劣勢嗎?事實:研究已經(jīng)證明,父母也是聾人的聾童在一系列學業(yè)和社會領域中都更為成功。3 言語障礙

言語障礙的定義

言語障礙指個體的口語產(chǎn)生及運用出現(xiàn)了異常,包括聲音的發(fā)出、語音的形成及正常的語流節(jié)律等。

第25頁

19

表現(xiàn)為說話費力或者發(fā)音不清或者喪失發(fā)音能力的情況。根據(jù)言語障礙的表現(xiàn)可分為構音障礙、嗓音障礙和語暢障礙(口吃)三大類。

言語障礙的診斷標準

1.構音障礙;兒童年齡大致達到 4 歲以上,出現(xiàn)以下一個或者多個行為,建議結合進行相關醫(yī)學檢查。

a.在說話時存在發(fā)音功能亢進(全身進展、擠眉弄眼等)。

b.呼吸支持不足,說話一字一頓。c.口部運動受限,聲音聽起來含糊不清。d.音調(diào)、音量和音質有異常等。

2.嗓音障礙;兒童與他人交流困難,說話內(nèi)容無法被注意到,出現(xiàn)以下一個或者多個行為,建議結合進行相關醫(yī)學檢查。

a.說話時音調(diào)過高、高低、變化過大和音調(diào)單一。

b.說話時響度過高、過低或者響度變化過小。

c.說話時聲音聽起來嘶啞、粗糙、氣息過多、發(fā)音費力或悶于喉部等。3.語音障礙;結合兒童言語反應的一貫表現(xiàn)、存在的一些具體的前奏事件和隨后聽眾反映,兒童出現(xiàn)以下兩種行為建議干預治療。

a.說話時,語音的拉長占了整體的不流暢 25%以上。b.在輪替說話中,語音或音節(jié)的重復或語音的拉長發(fā)生在詞匯的第一個音。

c.50%的說話過程不看著聽者。

d.SPI(口吃預測工具,Riley,1981)的分數(shù)超過 18 分(Comture,1990b)。e.至少有一位成人發(fā)現(xiàn)兒童不流暢問題而表達關切。

出現(xiàn)率

2%—3%的學齡前兒童和約 1%的學齡兒童存在語言障礙。

檢查

言語障礙檢查是鑒別言語障礙及其性質、程度的過程。

1.言語接收方面的檢查項目分為:①口語的理解力。②書面語的理解力。2.言語表達方面的檢查項目分為:①口語表達能力測驗,內(nèi)容包括:言語的連貫性,如連續(xù)數(shù)數(shù)、唱一首歌;言語模仿,重復說出詞、短句或長句;給物體命名;給動作行為命名;口述所見所聞;對話。②書面語表達能力測驗,內(nèi)容包括:書面語的連貫性,如連續(xù)寫數(shù)字、日期、歌詞;聽寫或抄寫詞、短句或長句;寫出檢查者呈現(xiàn)的物體或圖畫的名稱;命題作文;讓被檢查者隨意書寫。上述檢查多由神經(jīng)科醫(yī)生、言語治療師負責施行。檢查過程中還需詢問被檢查者的病史,并觀察其聽覺、言語器官及智力正常與否等。依據(jù)檢查的情況和對患者的全面了解做出綜合分析和診斷。常識問答

有語言障礙的學生通常也有言語障礙嗎?

事實:一個孩子總說無意義的話并不意味著他(她)存在言語障礙。大部分語言障礙的兒童存在言語障礙。

溝通障礙的個體通常存在情緒或行為障礙者嗎?

事實:一些溝通障礙兒童在認知、社會性和情緒發(fā)展上是正常的。

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夠很好地理解兒童如何習得語言?

事實:雖然近年的研究已經(jīng)揭示出相當多語言獲得的規(guī)律,并且已歸納出語言發(fā)展的理論,但是對于

第26頁

20

兒童如何正確地習得語言仍然是未知的。

口吃主要是一種高智商人群的障礙??诔缘膬和赡旰笠矔诔詥??

事實:口吃會影響各種智力發(fā)展水平的個體。一些口吃的兒童成年后仍會口吃﹔但是,大部分口吃兒童可以在言語一語言病理學家的幫助下在成年時停止口吃??诔灾饕且环N兒童期障礙,通常多見于男孩。溝通障礙與智力有關系嗎?

事實:雖然溝通障礙也可能發(fā)生于高智商個體,但更常見于低智商個體。4 智力障礙

智力障礙(intellectualdisablilty,簡稱 ID)是指智力顯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適應行為的障礙。由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結構、功能發(fā)育障礙,使個體活動和參與受到限制,需要環(huán)境提供全面、廣泛、有限和間歇地支持。包括在智力發(fā)育期間(18 歲之前),由于各種有害因素導致的精神發(fā)育不全或智力遲滯;或者智力發(fā)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種有害因素導致有智力損害或智力明顯衰退。

智力障礙的診斷標準

A.生理發(fā)育方面

1.在形態(tài)發(fā)育方面,智障兒童平均身高偏低,平均體重偏高,平均胸圍偏大;2.身體素質方面與同齡普通兒童相比均有極其顯著的差異,如有某些醫(yī)學診斷需要進行針對性治療;3.智障兒童青春期開始的時間略晚于普通兒童,但除其中的特殊人群之外,大多數(shù)智力障礙兒童性發(fā)展的階段與過程和普通兒童并無顯著差別;

4.智障兒童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普遍滯后。智力障礙程度愈嚴重,其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的問題愈明顯;5.智障兒童在偏胖及肥胖檢出率較高的同時,普遍會存在營養(yǎng)不良,“雙峰現(xiàn)象”明顯;6.智障兒童常合并口腔疾病、感官疾病、甲狀腺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癲癇、精神疾病、皮膚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骨質疏松等。

B.認知方面

1.智障兒童對于信息的感知、加工速度遠不及普通兒童,識別身邊、周圍事物和現(xiàn)象有困難,顏色認知處于較低水平,重度者不能識別顏色與形狀;2.智障兒童有意注意發(fā)展緩慢,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有著極大障礙。注意廣度、穩(wěn)定性、分配與轉移均明顯低于普通兒童。

3.智障兒童記憶能力與普通兒童之間存在顯著差距,記憶缺乏明確的目的,記憶的組織能力較差,尤其是需要深入處理的記憶任務;

4.智障兒童思維普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維時需要憑借具體事物極其鮮明的表象,而不善于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來論證客觀事物及事物之間的關系,缺乏分析、綜合、抽象的概括能力。C.語言方面

1.智障兒童語言發(fā)展水平與其智力水平有直接關系,智力受損程度愈重,語言發(fā)展水平愈低,主要表現(xiàn)為口吃、吐字不清、嗓音失調(diào)、語言表達困難、多重語言障礙等,部分中重度智障兒童沒有語言能力。2.智障兒童普遍存在構音障礙,如替代、省略、扭曲等構音問題。

3.智障兒童普遍存在發(fā)音的持續(xù)性、音強以及變化音發(fā)音困難,聲調(diào)的調(diào)值普遍偏低,陽平和上聲容易錯誤。

4.智障兒童在掌握時態(tài)關系的句子時特別困難,他們對句子的理解有一定順序:首先是動態(tài)、人類可以控制的,然后才是靜態(tài)的、抽象的。

5.智障兒童很難進行主動回應或把持談話主題,不會使用有意義的話語傳達信息,知識機械模仿或

第27頁

21

重復,理解模糊,表達不清,容易轉移話題或答非所問。

D.興趣方面

1.輕度的智障兒童對各種事情的關心和興趣接近普通孩子;

2.重度的智障兒童也喜歡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對玩具也有興趣,但是難以與其他孩子融合在一起;3.缺乏智力游戲方面的興趣以及興趣的持續(xù)性不足。

2

E.情緒與行為方面

1.智障兒童情緒與行為的發(fā)展長時間停留在低級水平,具有感覺水平上的情緒體驗。2.情緒控制的能力差,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受外界情境支配,易沖動,常表現(xiàn)為心情不佳;3.智障兒童情緒表達方式直接,不會隱藏自己的感受,有的智障兒缺乏交往熱情,態(tài)度冷漠;但也有的表現(xiàn)為熱情、真摯;

4.很多智障兒童伴有情緒問題:抑郁、過分恐懼、易怒。同時,情緒容易出現(xiàn)極端的表現(xiàn),要么沒有表情,要么情緒過分外顯。

5.智障兒童常伴有問題行為。如與其年齡不相符合的幼稚行為;多動、沖動、強迫、怪異、攻擊性行為。

6.自我刺激行為如舔手、咬物、大叫等、自我傷害行為如撞墻、挖眼睛、拉頭發(fā)等、侵犯或破壞行為如打人、吐口水、推人、摔東西等、暴發(fā)性行為如又叫又跳,中度和重度智障兒童以上行為會更明顯。F.社會性方面 1.不認生,喜歡親近別人,特別是先天性愚型兒童;

2.交往能力差,不能適應集體行為;

3.以自我為中心,自控能力差,判斷他人的意圖、立場的能力低下;4.與人交往時,缺乏忍耐性以及靈活性。

G.身體運動能力方面

1.中、重度智障兒童運動能力低下,例如走、跑、跳、投、扔、騎車時動作笨拙:2.粗大身體運動、動作接近于普通孩子,但手指精細運動能力差,寫字、插畫等都顯得笨拙。《殘疾人殘疾分類和分級》國家標準:智力殘疾(2011)級別 發(fā)育商 0-6 歲 智商 7 歲以上 適應行為 WHO-DASⅡ分值18 歲以上四級 55-75 50-69 輕度 52-95

三級 40-54 35-49 中度 96-105

二級 26-39 20-34 重度 106-115一級 DQ≤25 IQ<20 極重度 ≥116

四級智力殘疾(輕度):IQ 值在 50—70 或 55—75 之間。適應行為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具有相當?shù)膶嵱眉寄埽缒茏岳砩?,能承擔一般的家務勞動或工作,但缺乏技巧和?chuàng)造性;一般在指導下能適應社會;經(jīng)過特別教育,可以獲得一定的閱讀和計算能力;對周圍環(huán)境有較好的辨別能力,能比較恰當?shù)嘏c人交往。三級智力殘疾(中度):IQ 值在 35—50 或 40—55 之間。適應行為不完全;實用技能不完全,如生活能部分自理,能做簡單家務勞動;具有初步的衛(wèi)生和安全常識,但閱讀和計算能力很差,對周圍環(huán)境辨別能力差,能以簡單方式與人交往。

二級智力殘疾(重度):IQ 值在 20—35 或 25—40 之間。適應行為差;生活能力即使經(jīng)過康復也很難達到自理,仍需要他人照料;運動、語言發(fā)展差,與人交往能力也差。

一級智力殘疾(極重度):IQ 值在 20 或 25 以下。適應行為極差,面容明顯呆滯;終生生活需由他人照料;運動感覺功能極差,如通過康復,只在下肢、手及頜的運動方面有所反應。四、常識問答

一個人一旦被診斷為智力障礙,就終身是智力障礙者嗎?

事實:個體的智力功能水平未必會保持穩(wěn)定不變;對于輕度智力障礙者來說尤為如此。一些人通過集

第28頁

22

中式教育計劃可以進步,甚至不再被視為智力障礙者。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能很容易確定智力障礙的病因嗎?

事實:盡管人類基因圖譜增進了我們對智力障礙病因的了解,但仍然難以準確指出許多智力障礙者的病因,尤其是輕度智力障礙者。

心理社會因素是絕大多數(shù)輕度智力障礙者的病因嗎?

事實:雖然沒有準確的百分比數(shù)值,但研究者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造成輕度智力障礙的遺傳綜合征;一些個案也涉及遺傳因素。

最好要等到智力障礙學生上了初中后再開展職業(yè)技能的教學嗎?

事實:許多專家現(xiàn)在認為,在小學階段將職業(yè)內(nèi)容介紹給智力障礙學生是適當?shù)摹? 精神障礙

定義

精神障礙,又稱精神疾病。狹義指一種嚴重的精神障礙,感知、記憶、思維能力受損、情緒反應與行為不適當,常出現(xiàn)各種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理癥狀。廣義除了包括狹義的精神疾病外,還包括神經(jīng)癥、人格障礙與精神發(fā)育遲滯等。

常見的兒童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譜系障礙、心境障礙(包括雙相障礙及抑郁發(fā)作)、焦慮障礙、孤獨癥譜系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對立違抗障礙、抽動障礙等。

孤獨癥,俗稱自閉癥,醫(yī)學上現(xiàn)一般又稱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孤獨癥又曾被作為廣泛性發(fā)育障礙(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這是一種發(fā)生于3歲前兒童的較嚴重的發(fā)育性障礙。1943 年,美國精神病醫(yī)生肯納(LeoKanner)首次提出孤獨癥,該障礙引起了世界各國及社會各界日益廣泛的關注。

孤獨癥個體表現(xiàn)出社會互動缺陷、溝通缺陷和重復刻板的行為模式。

二、出現(xiàn)率

孤獨癥的患病率報道不一,男女比例約為 4-5:1,男孩比女孩多 3-4 倍。2021 年12 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公布臨床最新發(fā)病數(shù)據(jù)為 1/44,即患病率 2.3%。

三、檢查

根據(jù)患兒家長提供的病史,醫(yī)生對患兒的直接行為觀察,結合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診斷量表和問卷,最后根據(jù) DSM-5 診斷標準做出診斷。

孤獨癥的早期征兆

年齡 早期征兆

6 個月 不會大笑或沒有其他溫暖快樂的表情

9 個月 不會與人相互分享聲音、微笑或其他面部表情

12 個月

1.不會對自己的名字作出一致的回應

2.不會咿呀學語

3.沒有互動性姿勢,如指點、展示、購物、揮手,或目光轉移(如孩子先看成人,然后看玩具表示自己對之感興趣,然后再看成人以溝通有關玩具的信息)

16 個月 不會說單詞

24 個月 1.不會說有意義的雙詞短語(不會模仿或重復)

第29頁

23

2.任何時候都可能出現(xiàn)言語、牙牙學語或社會技能的喪失

資料來源:Cadigan8.Estrem(2006/07),Rogers(2000),Travis&-Sigman(2000).四、常識問答

孤獨癥屬于哪類殘疾?

事實:2006 年起,我國將孤獨癥歸類為精神殘疾。

什么地方可以診斷孤獨癥?

事實:一般來說,各地兒童醫(yī)院、婦幼保健院、腦科醫(yī)院、精神病院中的兒科及綜合醫(yī)院的兒科可以診斷孤獨癥。

孤獨癥和自閉癥是一回事嗎?

事實:是的。孤獨癥的專業(yè)名稱為孤獨癥譜系障礙(ASD,孤獨癥和自閉癥是英文Autism的兩種譯名),孤獨癥主要被中國內(nèi)地的醫(yī)學以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閉癥”則主要被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和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有使用漢語的國家所使用。

孤獨癥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事實:孤獨癥不是一種心理疾病,但大部分孤獨癥兒童會有心理問題,如認知、情緒和行為問題;孤獨癥也不是性格孤僻。

孤獨癥會伴有其他疾病嗎?

事實:超過 70%的孤獨癥患者會有不同類別和程度的其他病癥(共?。3R姷氖蔷裾系K、感知覺異常、胃腸道問題、注意力障礙、智力障礙、癲癇、免疫失衡、焦慮抑郁等。孤獨癥有藥物治療嗎?

事實:目前孤獨癥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仍不清楚,尚缺乏針對孤獨癥核心癥狀的藥物,主要以康復訓練和特殊教育為主,藥物治療為輔助性的對癥治療措施。如抗精神病類、抗抑郁類和治療多動類的藥物對治療相關癥狀會有幫助。

孤獨癥兒童不會說話嗎?

事實:孤獨癥兒童會說話,但普遍缺乏語言溝通能力?,F(xiàn)有數(shù)據(jù)表明,大約25%的孤獨癥兒童沒有口語語言或僅有有限的口語語言表達能力。經(jīng)過康復訓練后,隨著社會交往功能的提高,孤獨癥兒童的語言能力也可以逐漸發(fā)展。

孤獨癥兒童的智商都有問題嗎?

事實:在孤獨癥里面有 1/4 的孩子智商是正常的,這部分孩子被稱為高功能孤獨癥,并不是孤獨癥都是弱智,甚至有的孤獨癥的孩子智商很超常甚至很聰明,比一般人都要聰明得多。所以只有3/4 的孩子智商低下,智商不同程度地低下。

孤獨癥的最佳干預期?

事實:8 歲前是孤獨癥的最佳干預期。其中,3 歲前是孤獨癥兒童語言學習的黃金期。年齡越小,大腦發(fā)育的可塑性越大,所以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是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最重要的基本策略。孤獨癥和阿斯伯格綜合征的關系與區(qū)別?

事實:阿斯伯格綜合征(AS)屬于孤獨癥譜系障礙(ASD)或廣泛性發(fā)育障礙(PDD),具有與孤獨癥同樣的社會交往障礙,局限的興趣和重復、刻板的活動方式。在分類上與孤獨癥同屬于孤獨癥譜系障礙或廣泛性發(fā)育障礙,但又不同于孤獨癥,與孤獨癥的區(qū)別在于阿斯伯格綜合征沒有明顯的語言和智能障礙。融合教育對孤獨癥兒童康復有何意義?

事實:融合教育可以使孤獨癥兒童與普通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學會做人、求知、創(chuàng)造等,使他們今后能夠自然地融入社會,自立、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

如果第一胎是孤獨癥,第二胎有沒有可能還是孤獨癥?

事實:不一定,每個家庭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世界孤獨癥日”是哪一天?

第30頁

24

事實:世界孤獨癥日全稱為世界提高孤獨癥意識日(WorldAutismAwarenessDay),聯(lián)合國發(fā)起的一項全球性活動日。2007 年 12 月聯(lián)合國大會決議通過,2008 年開始,每年 4 月2 日,通過舉辦活動,提高人們對孤獨癥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孤獨癥患者的關注。

6 肢體障礙(含腦癱)

定義

肢體障礙兒童(childrenwithphysicaldisability),是指由于運動系統(tǒng)的結構、功能損傷造成四肢殘缺或者四肢、軀干麻痹(癱瘓)、畸形等而致運動功能不同程度喪失以及活動或參與受限的兒童。肢體障礙的診斷標準

A.上肢或下肢因傷、病或發(fā)育異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礙;

B.脊柱因傷、病或發(fā)育異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礙;

C.中樞、周圍神經(jīng)因傷、病或發(fā)育異常造成軀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礙。

肢體殘疾評定標準:

(一)肢體殘疾一級

不能獨立實現(xiàn)日常生活活動,并具備下列狀況之一:

1.四肢癱:四肢運動功能重度喪失;

2.截癱:雙下肢運動功能完全喪失;

3.偏癱:一側肢體運動功能完全喪失;

4.單全上肢和雙小腿缺失;

5.單全下肢和雙前臂缺失;

6.雙上臂和單大腿(或單小腿)缺失;

7.雙全上肢或雙全下肢缺失;

8.四肢在手指掌指關節(jié)(含)和足跗跖關節(jié)(含)以上不同部位缺失;9.雙上肢功能極重度障礙或三肢功能重度障礙。

(二)肢體殘疾二級

基本上不能獨立實現(xiàn)日常生活活動,并具備下列狀況之一:

1.偏癱或截癱,殘肢保留少許功能(不能獨立行走);

2.雙上臂或雙前臂缺失;

3.雙大腿缺失;

4.單全上肢和單大腿缺失;

5.單全下肢和單上臂缺失;

6.三肢在手指掌指關節(jié)(含)和足跗跖關節(jié)(含)以上不同部位缺失(一級中的情況除外);7.二肢功能重度障礙或三肢功能中度障礙。

(三)肢體殘疾三級

能部分獨立實現(xiàn)日常生活活動,并具備下列狀況之一:

1.雙小腿缺失;2.單前臂及其以上缺失;

3.單大腿及其以上缺失;

第31頁

25

4.雙手拇指或雙手拇指以外其他手指全缺失;

5.二肢在手指掌指關節(jié)(含)和足跗跖關節(jié)(含)以上不同部位缺失(二級中的情況除外);6.一肢功能重度障礙或二肢功能中度障礙。

(四)肢體殘疾四級

基本上能獨立實現(xiàn)日常生活活動,并具備下列狀況之一:

1.單小腿缺失;

2.雙下肢不等長,差距大于等于 50mm;

3.脊柱強(僵)直;

4.脊柱畸形,后凸大于 70 度或側凸大于 45 度;

5.單手拇指以外其他四指全缺失;

6.單手拇指全缺失;

7.單足跗跖關節(jié)以上缺失;

8.雙足趾完全缺失或失去功能;

9.侏儒癥(身高小于等于 1300mm 的成年人);

10.一肢功能中度障礙或兩肢功能輕度障礙;

11.類似上述的其他肢體功能障礙。

出現(xiàn)率

肢體障礙因致殘原因眾多,人數(shù)最多,占比最大。

檢查

肢體殘疾分級標準,評定人體運動系統(tǒng)殘疾數(shù)量、部位高低和功能障礙程度的準則。肢體障礙輔助

肢體障礙是致殘障礙類型中比例最大的一種,致病及致殘的常見疾病有腦癱、脊髓灰質炎和先天性畸形等,其中腦癱引起的肢體障礙最為常見。

1.矯形器與假肢:矯形器是裝配于人體四肢、軀干等部位的體外器具的總稱,其目的是預防或矯正四肢軀干的畸形。矯形器具有支持與穩(wěn)定、固定和保護、預防或矯正畸形、助動、抑制痙攣、減輕軸向承重的作用,并且矯形器的種類品種較多,一般按應用部位及作用分類。

假肢是為彌補截肢者肢體缺損,代償其失去的肢體功能而專門制造裝配的人工肢體,又稱義肢,并可按結構、應用時間、驅動方式、截肢部位、用途及制作技術水平分類。

2.日常生活活動自助具

日常生活活動覆蓋了兒童在成長時絕大部分的作業(yè)能力,如洗浴、如廁、個人衛(wèi)生、進食、穿衣以及功能性移動。有一部分日常生活活動肢體障礙兒童可以在不需要外界幫助的情況下利用日常活動自助具完成,減少了習得性無助感,提高自我決定的能力,增強自信自立與生活獨立的信心,日常自助具種類繁多,可分為進食自助具、穿衣自助具、如廁自助具、個人衛(wèi)生自助具、防護自助具等。3.移動輔助:如拐杖、助行器、輪椅、三輪車、手推車等。

4.學習輔助:如書夾、口棒、自動翻書機、執(zhí)筆輔具、可調(diào)節(jié)課桌椅等。5.溝通輔助:如溝通板、溝通器、計算機輔助系統(tǒng)等

6.環(huán)境改造:肢體障礙兒童的家居布局要考慮兒童的障礙程度、移動方式、康復治療和教育目標兒童使用意愿等方面,如果日常移動需要使用輪椅等移動設備,要對門廳、臥室、廚房、衛(wèi)生間、浴室和其他需要的位置進行改造,如拆除門檻、設置坡道、加寬通道、加裝扶手、設置入戶臺階升降系統(tǒng)和越層升降電梯、預留輪椅空間(廚房操作臺面、洗手池餐桌、學習桌等)、床面高度改造等,嚴重肢體障礙兒童可

第32頁

26

以安裝環(huán)境控制系統(tǒng)。

常識問答

腦癱是一種傳染病嗎?

事實:腦癱不是一種病,它是一種非進行性神經(jīng)損傷,是由出生前、出生時或者幼童時期的大腦損傷引起的一種肌肉控制和協(xié)調(diào)性的障礙。

肢體殘疾越嚴重,智商就越低?

事實:雖然腦癱或者其他疾病會導致個體嚴重的肢體殘疾,但他(她)仍然可以有個聰明的大腦如果一個肢體殘疾的兒童,例如腦癱或者脊柱裂,在幼兒時期學習走路,那么他(她)能夠終身掌握這個能力嗎?

事實:在很多情況下,貫穿青春期和成年期的持續(xù)性干預,也就是貫穿終身的干預。就算青少年或者成人是從兒童時期開始學習走路,如果對行走沒有持續(xù)的支持,他們可能會覺得行走越來越難成者放棄走路。

7 學習障礙

定義

學習障礙是指兒童在語言、言語、閱讀、寫作、計算或其他學校科目上存在一種或多種遲緩、障礙或發(fā)展遲滯,這些問題起因于可能的大腦功能失調(diào)、情緒或行為障礙引起的心理障礙,并不是智力落后、感覺剝奪或文化和教育因素所導致的結果。

特定學習障礙的診斷標準

A.學習和使用學業(yè)技能困難,不管是否接受過干預訓練,至少連續(xù) 6 個月表現(xiàn)出以下一種癥狀:①錯誤或慢而費力地閱讀字或詞;②理解閱讀內(nèi)容的含義有困難;③拼寫有困難;④書面表達有困難;⑤掌握數(shù)字感,數(shù)字事實,或者計算有困難;⑥數(shù)學推理有困難。

B.受影響的學業(yè)技能顯著低于根據(jù)個體的生理年齡所預期的水平,對學業(yè)或職業(yè)表現(xiàn),或日常生活活動產(chǎn)生明顯的阻礙作用,并經(jīng)過個別施測的標準化成就測驗和綜合的臨床評估確認。年齡大于或等于17歲的個體,學習障礙的檔案記錄可以代替標準化評估。

C.學習困難開始于學齡期,但是可能直到某項任務所需要的受影響的學業(yè)技能超過了個體有限的能力時才完全表現(xiàn)出來。

D.學習困難主要是由于智力障礙、未矯正的視力或聽敏度、其他心理或神經(jīng)障礙、心理社會困境、學業(yè)教學語言的熟練度不夠或教育不足引起的。

出現(xiàn)率

學界對學習障礙出現(xiàn)率的估計差異較大。一般認為,重度學習障礙兒童約為1%—2%,輕度學習障礙兒童約為 5%—15%。通過適當?shù)奶厥饨逃陀嘘P服務,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能取得明顯的進步。檢查

學習障礙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常見的有:

第33頁

27

1.學業(yè)性學習障礙,學習障礙的一種類型。指學科學習方面(例如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或學習技能方面(例如聽、說、讀、寫、算等)存在困難,是基本心理過程導致的學習中的具體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閱讀障礙、拼寫障礙、書寫障礙、算術計算障礙等。

2.發(fā)展性學習障礙,學習障礙的一種類型。在兒童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經(jīng)常顯露出心理和語言發(fā)展的某些方面偏離正常的發(fā)展狀況。

常識問答

干預反應法能準確地確定學生是否有學習障礙嗎?

事實:有關 RTI 的研究還很少,大規(guī)模的實證研究就更少;因此在如何最好地實施RTI 上還存在許多問題。

所有學習障礙學生都有腦損傷嗎?

事實:許多專家認為學習障礙學生患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失調(diào),即大腦功能異常而非組織真正受損。學習障礙出現(xiàn)率快速增長只是因為診斷不科學嗎?

事實:盡管診斷不科學可以解釋一部分增長,但社會及文化因素也能可靠地解釋這一增長現(xiàn)象。此外,有證據(jù)表明,學校工作人員會屈從于這樣一種規(guī)則,即將學生鑒定為學習障礙而非更具烙印性的智力落后。我們對學習障礙的病因所知甚少嗎?

事實:盡管沒有任何簡單的臨床試驗可以確定學習障礙個體的病因,但近來研究有力地指出,與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相關的病因可能是基因、致畸或醫(yī)療因素所導致的。

數(shù)學障礙相當罕見嗎?

事實:數(shù)學障礙的出現(xiàn)率可能與學習障礙相當(或接近)。

我們無須關注學習障礙學生的社會性—情緒健康,因為他們的障礙只出在學業(yè)上嗎?事實:許多學習障礙學生也有社會性—情緒方面的問題。

大多數(shù)學習障礙學生成年后就不再有障礙嗎?

事實:學習障礙大多持續(xù)至成年期。大多數(shù)成功的學習障礙者必須學習適應他們的障礙,并做出極大努力以控制他們的生活。

對于學習障礙者而言,智商和成就是預測他們成年期成功的最佳指標嗎?事實:學習障礙成人成功的最佳預測指標是堅持性、目標設定、對弱點的現(xiàn)實接納和依靠優(yōu)勢的能力、接受密集且持續(xù)的教育干預的情況,以及尤為重要的是控制他們生活的能力。8 行為情緒障礙

定義

由于情緒與行為難于精確測量、情緒或行為障礙常與其他障礙重疊、診斷和服務人員意見難以統(tǒng)一等因素,直到最近,還沒有人對情緒行為障礙提出一個大多數(shù)專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定義。注意力缺陷障礙 ADD(AttentionDeficitDisorder),這個病癥在臺灣被稱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癥,在香港被稱為專注力失調(diào)過度活躍癥,而在日本則被稱為注意缺陷餡多動性障害。在韓國則被稱為注意力缺乏過剩行動障礙。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ADH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是一種在兒童期很常見的精神失調(diào)。

第34頁

28

出現(xiàn)率

美國及許多其他國家的可靠研究已一致表明,至少 6%—10%的學齡期兒童和青少年表現(xiàn)出嚴重且持久的情緒或行為問題(Kauffman&Landrum,2009a)?;级鄤影Y的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患多動癥的比例分別為3:1 和 10:1。隨著國際上有關多動癥診斷標準的逐漸統(tǒng)一,現(xiàn)在國內(nèi)外學者報道的多動癥患病率已比較接近,如美國 3.4-4.7%、德國 3.9%-9.0%、日本 4%、澳大利亞 7.5%-11%、新西蘭3.0%、巴西5.8%。檢查

兒童多動癥的診斷可分為三個方面,即神經(jīng)生理檢測、行為檢查和心理測驗。1.神經(jīng)生理檢測。神經(jīng)生理檢測是直接檢測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整體生理機能。最常見的測量方法是腦電圖和注意力變量檢測,它們多用于對多動癥的檢測。

2.行為檢查。在臨床上,按照 1989 年美國精神醫(yī)學會和中華神經(jīng)精神學會的診斷標準診斷為ADHD。另外,還常用康納斯行為檢查表(Conners)和阿肯巴赫兒童行為檢測表簡稱(CBCL)來進行評定。3.心理測驗。ADHD 兒童的檢測還要用到智力測驗、注意測驗等心理測驗手段以輔助診斷。①瑞文測驗、韋氏兒童智力量表:測查兒童的智力水平。ADHD 兒童的智力水平屬正常范圍。②數(shù)字劃消測驗:測查兒童的注意水平。另外還有一些測量兒童注意的方法,如兒童校對測驗、圖形匹配測驗、譯碼測驗、迷津測驗等。

常識問答

情緒或行為障礙的病因有哪些?

事實:病因有多種并且很復雜,很少能確定出單一的病因。主要病因包括生物、家庭、學校及文化因素。

如何鑒定情緒或行為障礙?

事實:教師判斷起最重要的作用。大多數(shù)學生智力測驗和學業(yè)成就的表現(xiàn)低于平均水平。學生表現(xiàn)出外化(對他人表現(xiàn)出攻擊性)或內(nèi)化(不熟混抑郁)行為,或兩類行為皆有。在情緒或行為障礙學生教育方面,主要做哪些考慮?

事實:需要平衡行為控制和學業(yè)教學。綜合式服務是很重要的。最有效的策略有:系統(tǒng)的、基于數(shù)據(jù)的干預;持續(xù)評估與監(jiān)控進步;練習新技能;針對問題的干預;多成分干預;為遷移與維持制定計劃;致力于持續(xù)性干預。教育安置強調(diào)適當?shù)娜诤弦约巴暾倪B續(xù)安置選擇。

專業(yè)人員如何評估情緒或行為障礙學生的進步?

事實:專業(yè)人員可以采用多種標準化量表并進行觀察以評估行為;建議采用課程本位測量來評估學業(yè)進步。測驗調(diào)整包括延時等時間安排上的變化,或大聲讀出指導語等呈現(xiàn)方式上的變化。在情緒或行為障礙學生早期干預方面,重點做哪些考慮?

事實:人們常常說要實施早期干預,但很少真正做到。

在情緒或行為障礙學生成年期轉銜方面,重點做哪些考慮?

事實:轉銜困難但尤為重要,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的長期就業(yè)成果并不好。

第35頁

29

9 發(fā)育遲緩

定義

發(fā)育遲緩(developmentaldelay),兒童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尤其是語言、認知或運動技能的發(fā)展,明顯地低于正常兒童的發(fā)展水平。神經(jīng)發(fā)育遲緩是指孩子在幼兒時期因生理疾病、心理疾病、社會因素、環(huán)境污染因素等所導致的腦神經(jīng)發(fā)育不完善,在認知、生理、語言及溝通、心理社會核心發(fā)展以及生活自理等方面出現(xiàn)較正常兒童發(fā)育落后或異常。

發(fā)病率

發(fā)病率在 6%—8%之間。男女發(fā)病率差異顯著,在我國男女患病率比例為6-9:1。檢查

六歲以下的兒童,在各種能力中出現(xiàn)能力落后的現(xiàn)象,都可以定義為發(fā)展遲緩。發(fā)育遲緩被劃分為五種類型。一是認知發(fā)展遲緩,邏輯概念較弱。二是身體動作不協(xié)調(diào)。三是語言溝通遲緩。四是社會情緒障礙。五是感官知覺遲緩。結合這五種類型,建議家長進行早期篩查。通常從肢體動作、口語表達、互動能力等三個指標篩查發(fā)育遲緩。

常識問答

患有 Joubert 綜合征的孩子有哪些表現(xiàn)?

事實:通常智力發(fā)育遲緩、眼部運動異常、肌肉張力較弱,并在呼吸、視力、腎臟、肝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建議家長帶孩子定期做康復運動和身體檢查,從而不斷調(diào)整干預計劃。發(fā)育遲緩是智力低下嗎?

事實:嚴格上講發(fā)育遲緩并不是智力低下,發(fā)育遲緩在臨床上主要是指身高、體重方面的發(fā)育遲緩,和智力沒有明顯的關系,只有精神發(fā)育遲緩才和智力有明顯關系。但精神發(fā)育遲緩也不能直接認為是智力低下,要進行評估,判斷其言語和認知與同齡兒相比較,是否達到同齡兒應該達到的水平。10 障礙學生:教師支持

人工耳蝸(聽力障礙)

班 主

1.幫聽障學生安排座位時,以靠近前面中央為宜,因為這個座位比較容易看清板書及老師口型,也比較容易聽取聲音。

2.聽障孩子在噪音較大的環(huán)境中,常常聽的效果沒有安靜時候好,需要創(chuàng)設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3.若發(fā)現(xiàn)學生程度欠佳,通知相關老師及家長,共同制定補救措施。

學科

教師

1.上課盡量多利用板書,PPT,書籍等視覺性材料,增加學習易懂度。

2.上課時,正面保持在聽障孩子的可視范圍,并讓學生看清楚肩部以上的部分。

3.下課前最好先預告下次上課內(nèi)容,以便孩子進行課前預習。

4.在課堂上若有同學發(fā)問或者回答老師問題時,任課教師還可以重述發(fā)言者主要觀點,增加聽障學生的理解。巡回

指導

1.指導班主任、任課教師做好隨班就讀工作,指導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課堂教學與家庭指導。2.做好聽障學生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培訓。

第36頁

30

教師 3.與班主任、任課教師共同研究教育教學、康復訓練中的困難和問題。白化?。ㄒ暳φ系K)

班 主

1.患有白化病的學生普遍都怕陽光,班主任應將該生座位調(diào)至教室內(nèi)遠離太陽光照射的區(qū)域,并提供一定的遮擋物。2.與家長和居住街道殘聯(lián)溝通協(xié)調(diào),為學生配戴有遮光效果的特殊眼鏡或手持式可調(diào)光助視器。3.要花更多地時間在課后與學生溝通,不斷觀察學生的身心變化,嘗試轉換角色,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鼓勵學生與同伴一起活動,培養(yǎng)開朗樂觀的性格。

學科

教師

1.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大字體文本,并建議學生使用手持放大鏡和電子助視器來閱讀。2.在課堂上盡可能地走到他身邊,將重要信息朗讀給他聽,并著重引導其進行跟讀或復述。3.注重視覺缺陷的有效補償,發(fā)掘視障學生其他感官的潛能。

4.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與班主任老師和家長的溝通,以便為今后的教學策略作必要的調(diào)整與完善。巡回

指導

教師

1.指導班主任、任課老師做好學生的隨班就讀工作,指導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指導課堂教學與家庭指導。2.做好白化病知識相關的技能培訓,告知班主任白化病學生需要注意的地方,再由班主任3.傳達給任課老師,全面助力白化病學生的學習與健康成長。

4.為教師在隨班就讀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答疑解惑。肢殘

班 主

1.在班會課上對全體學生進行教育,教育每個學生都要去關心、幫助殘疾學生,使他們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并根據(jù)肢殘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幫扶,讓肢殘學生感受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

2.要提醒其他學生注意避讓,防止撞傷跌倒肢殘學生。

3.要身體力行,從學習上、生活上對肢殘學生多多關愛,成為學生的表率。

4.在課后與學生經(jīng)常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學生直面挫折,建立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開朗樂觀的性格。5.經(jīng)常和肢殘學生家長進行聯(lián)系,了解孩子的表現(xiàn)和困難,向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學科

教師

1.根據(jù)肢殘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別化教學目標,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

2.在課堂上多關心、關注肢殘學生的學習情況,遇到困難時給予一定的幫助。

3.多耐心、多鼓勵,尊重學生,不要區(qū)別對待。

巡回

指導

教師

1.配合班主任、任課教師對肢殘學生進行評估,指導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

2.協(xié)助對肢殘學生進行康復訓練,對學生的課程安排、教育資源等提出建議。

3.做好學生的家庭指導。

第37頁

31

第三部分個別化教育1 基本信息

學校特需學生基本情況匯總表

序號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入學年份 就讀班級障礙類別...填表說明:殘障類別選擇填寫:1.視覺障礙;2.聽覺障礙;3.言語障礙;4.智力障礙;5.肢體障礙(含腦癱);6.精神障礙(含孤獨癥);7.學習障礙;8.情緒行為障礙;9.發(fā)育遲緩;10 多重障礙。特需學生基本情況登記(樣表)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籍貫家庭住址 聯(lián)系電話 所屬街道父母姓名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工作單位 聯(lián)系電話障礙類別(視

覺、聽覺、言語、

肢體、精神、學

習、情緒行為、

發(fā)育遲緩)

致 殘 原 因遺傳史

母親懷孕情況

出生情況

其它因素

發(fā)育情況 身高 體重 視力 健康狀況伴隨癥狀 ¨癲癇¨心臟病¨哮喘¨過敏¨多動癥¨腦膜炎¨精神病患¨其它已有學習經(jīng)驗

1.接受學前教育? ¨無 ¨有 學?;驒C構:

2.接受早期康復訓練? ¨無 ¨有 學校或機構:

康復項目:

備注(其他需要

說明的情況)

第38頁

32

2 醫(yī)學診斷

此處粘貼殘疾證或醫(yī)學診斷證明的圖片

3 教育評估(共性+個性)

特殊需要學生訪談表(家長版)

學生姓名: 班級 被訪談家長:

時間: 地點 記錄人

1.了解特需學生家庭基本情況,如家長的職業(yè),家長的文化程度,家庭經(jīng)濟情況,家庭是否和睦,父系和母系三代中有無神經(jīng)(聽力,視力)和精神疾病以及智力低下者家族遺傳等情況。2.特殊需要學生目前的妊娠史、出生、生長發(fā)育、疾病史、診療史、曾做過的測驗等。3.特殊需要學生求學經(jīng)過、家長對孩子的教養(yǎng)態(tài)度、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家長的期望等情況。

第39頁

33

特殊需要學生行為觀察表(樣表)

觀察點 情況記錄課堂

行為

參與

狀態(tài)

1.學生參與度

2.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3.學生參與效果

交往狀態(tài)

1.學生的配合度

2.與教師的溝通

3.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思維狀態(tài)

1.發(fā)現(xiàn)問題

2.提出問題

3.發(fā)表見解

4.自己探索解決問題

溝通方式

1.采用手勢動作、肢體動作、口語綜合溝通方式

2.回答問題時讓其他人看見、看清

3.溝通效果

情緒情感

1.適度地緊張感和愉悅感

2.自覺控制和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和情感

問題行為

1.前提事件

2.老師處理

3.學生反映

活動

行為

同齡差異

情緒、行為、認知、運動等方面是否存在困難或與同齡兒童存在明顯差異。

參與活動

學生參與度

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學生參與效果

同伴交往

被動交往

主動交往

交往時情緒

與同齡兒童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特需學生情況調(diào)查表

4 IEP 的制訂

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下的 IEP 制定需要普通班教師的積極參與,特教教師與普通班教師要借IEP 制定開展成功合作,如此才能使有特殊需要學生享有“無障礙”而又能兼顧個別需求的教育環(huán)境。

第40頁

34

第一步,搜集該生的基本資料

背景資料:出生年月、年級、監(jiān)護人信息、障礙類型及程度等

家庭情況:家庭成員、經(jīng)濟狀況、居住狀況、父母婚姻狀況、教養(yǎng)態(tài)度與方式、該生的主要照料者、家庭需求(家長期望)等

個人史:生長史、醫(yī)療史和教育(發(fā)展)史等。

第二步:分析該生能力現(xiàn)況與需求

其中包括學業(yè)成就(識字、閱讀、寫作、數(shù)學……)以及各領域功能性表現(xiàn)(語言溝通、社會交往、情緒行為、感知運動、生活自理……),還包括發(fā)展的優(yōu)勢、弱勢以及發(fā)展需求。第三步:制定該生階段性目標和年度目標

年度目標,既包括學業(yè)目標,也要包括認知、溝通、情緒、生活等方面的目標;階段性具體目標則根據(jù)學生的障礙程度,將年度目標分為多個階段性目標。第四步:說明該生需要的相關服務和支持策略

其中包括服務內(nèi)容、負責人員、服務方式和時數(shù)。

第五步:確定該生目標實現(xiàn)與否的標準和評估手段

比如,普通教育課程學習成效評價需要根據(jù)哪些課程標準,并借由怎樣的考試調(diào)整以及替代性評估等方式。

——改編自:賈楓.論個別化教育計劃在資源教室中的應用.綏化學院學報.2018.1連福鑫.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講座資料5 IEP 的實施

重慶師范大學許家成教授認為有效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需要建立個別化支持教育實施機制,這個系統(tǒng)需要一個覆蓋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的立體的、支持性的教育機制加以支撐。

學校教育的重點是如何在集體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其次才是個別教學輔導和康復訓練;個別化教育實施的一個重要場合是家庭和社區(qū)。家長、鄰里和社區(qū)人員以支持的方式參與個別化教育被證明十分有效。IEP 的實施過程中,還要不斷完善橫、縱結合的教育質量評估。與普通學校教育質量評價以采用水平評估的方式為主相比,個別化教育教學成效評估應更加重視采用縱向評估。在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之前進行的各項教育測評,實際上是“前測”,表述的是該學生接受教育干預之前的狀態(tài);經(jīng)過學校教育、訓練與康復以及家庭社區(qū)支持,再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進行測評,稱為“后測”。前測和后測之間的比較,可以客觀有效地度量出學生在教育前后的進步與發(fā)展,也可以為后續(xù)教育教學提供依據(jù)?!Y料來源:許家成. 教育組織漸進變革,教育質量持續(xù)提升——我國推進個別化教育學術與實踐的思考. 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8.106 個性化策略

(1)學情研究個別化

對特殊需要兒童現(xiàn)狀的了解是制定教育計劃的前提,要準確掌握特殊需要兒童現(xiàn)階段的教育狀況,不僅包括文化知識的學習,也應包括其他技能的獲得。并篩選出具有價值的信息。為了重新考慮該生在轉介、

第41頁

35

鑒定和服務內(nèi)容的適切性,需要普通班教師的深度參與。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僅限于某一個發(fā)展階段的,家長能夠帶來很多教師無法了解的信息,這對特殊需要兒童的目標達成有極大的幫助。因此,對特殊需要兒童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時不僅需要和隨班就讀教師以及校長進行溝通關于學生學業(yè)發(fā)展的情況,也需要與家長進行關于學生的認知、技能以及情意發(fā)展的情況,從而為特殊需要兒童提供優(yōu)質的發(fā)展環(huán)境。對特殊學生的學情研究要包括如下內(nèi)容:障礙情況、重要的個人特征、優(yōu)勢強項、感興趣的領域或科目、以往學業(yè)表現(xiàn)情況、障礙狀況對其在普通班級學習、生活的影響,并進行需求分析。與此同時,還要力求在課程的起點階段做好每一個學生的教育診斷與評估。

(2)目標設計個別化

目標的制定是在了解特殊需要兒童現(xiàn)階段教育狀況的基礎上,保證該目標能夠得以有效地實施并能進行準確地評估。首先為特殊需要兒童制定其能夠得以實現(xiàn)的年終目標,既包括學業(yè)目標,也要包括認知、溝通、情緒、生活等方面的目標,具體目標需根據(jù)學生的障礙程度所決定;然后再將年終目標分為多個階段性目標,不僅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而且能夠提高教師的指導效率,從而保障年終目標的實施質量。要根據(jù)特殊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其學業(yè)目標、行為習慣目標和情緒心理目標等進行個別化設計,為課程調(diào)整、實施與評價提供依據(jù)。特殊學生的學習目標要區(qū)別于普通學生的學習目標,在個別化的基礎上要進行再分解再細化。

(3)課程提供個別化

個別化的課程是關鍵,尤其是個別化教育計劃中對于康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物理治療、作業(yè)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社會工作、科技輔具等。課程的制定離不開個別化教育計劃,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內(nèi)容,針對該內(nèi)容制定的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才能更加方便,所評價的結果才能更加有效;沒有課程目標,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內(nèi)容就沒有了根據(jù),無法制定長遠的目標。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為學生量身定制適合的個別化課程,兼顧融合課程和抽離課程,做到“一人一課表”,促進個別化與集體化的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特殊學生的個別化課程應該是多樣化的、涵蓋生命與生活全領域的、寬泛而平衡的課程,其中包括如下課程模塊:核心文化課程、功能性課程、康復治療性課程以及職業(yè)技能性課程,以此滿足學生的多樣性需求,達到每個學生充分發(fā)展的可能性。(4)策略支持個別化

個別化教學策略主要是為了有效解決學生的個別差異,為了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任務,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其實質就是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采取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適應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其核心是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全面發(fā)展。

特殊學生參與普通課程學習,需要從他們的特殊需要出發(fā),進行適應性調(diào)整,通過提供豐富多樣的支持策略輔助其學習,如:提供多樣化的參與方式、提供多樣化的行為和表達方式、提供多樣化的信息呈現(xiàn)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課程的障礙,使每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技能。(5)教學方法個別化

根據(jù)學生差異,緊緊圍繞“方法多樣、靈活生動、過程輕松”的適宜性原則,根據(jù)特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接受水平進行精心的個別化設計,力求兼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如,靈活采用合作學習、同伴輔導、個別輔導、復式教學、協(xié)同教學等差異教學策略,利用學生的優(yōu)勢能力參與教學,多發(fā)展其優(yōu)先發(fā)展領域,提升特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6)評價設計個別化

要遵循“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nèi)容全面化、評價方式科學化、評價標準適切化”等原則,對特殊學生開展揚長補短、因材而變的綜合性、發(fā)展性、過程性評價。如,合理調(diào)適他們的學業(yè)標準,用不同的試卷或不同的分數(shù)來衡量;盡量運用延時評價,等到目標達成再評價;運用增值評價,只要在原有基礎上有變化就應給予肯定;運用積極評價,注重學生的點滴進步;運用過程評價,為特殊學生建立個性化成長手冊,記錄成長軌跡、行為及成長變化。

第42頁

36

附:一對一補償教學計劃

班級 三(1) 學生姓名 朱** 隨班就讀情況

半日隨班()全日資源教室()全日隨班()班主任 沈** 任課老師 沈**、余**、孫**、李**等

個案分析

朱**同學上課的專注力很差,很難集中精神聽講,注意力非常不集中。經(jīng)常處于發(fā)呆,走神的狀態(tài),或者是做小動作,玩書,筆,橡皮等各種文具。一節(jié)課老師多次提醒也效果甚微。聽課沒聽進去,所以作業(yè)基本上也不會做,但是有些簡單的抄寫的作業(yè)也不愿意做。

另外,朱**同學的自理能力很差,書包里面的書經(jīng)常丟得到處都是,地上,凳子上各個地方都有。一對一補償

教學措施

語文:

朱**同學語文課上無法集中注意力,認真傾聽的習慣很欠缺,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作業(yè)習慣和質量均很差。針對以上情況,語文學習需要從基礎抓起,從簡單的字詞學起,培養(yǎng)其對語文學科的興趣。課堂上盡可能多給予關注,對他的點滴進步予以肯定和鼓勵。作業(yè)方面,適當降低對他的要求,多進行面對面的指導。數(shù)學:

朱**同學的基礎知識不差,也比較靈活,但是上課注意了很不集中,不在旁提醒,一節(jié)課就玩過去了。對此,上課過程中,多多關注他的狀態(tài),或走到他的身邊輕輕提醒。課堂中的一些簡單問題,可以讓他回答,一些提升題,也可以讓他嘗試,以提升他的積極性,也是了解他的掌握程度。作業(yè)中,基礎性地題還是要求掌握。

英語:

從簡單入手,從字母,單詞再到詞組,句子,由易到難,先掌握簡單的,讓他對英語學科有點信心和興趣;課前,課后多鼓勵該學生,多給他一點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他在課上說一些簡單的口語;作業(yè)方面,針對該生的特殊性,給他布置一些簡單,易完成的作業(yè),從掌握基礎開始。

其他學科:

剛接手這個班科學課時,我發(fā)現(xiàn)該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經(jīng)過一段時間接觸,我發(fā)現(xiàn)他對周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很喜歡問“為什么?”。于是我利用他這個優(yōu)點,有意識地引導他,課上經(jīng)常給他機會回答問題,課后和他一起討論如何完成一個有趣的實驗,探索實驗的原理。

行為習慣培養(yǎng):

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家長的思想觀念,多和家長溝通,根據(jù)學生個性特點,共同努力,不斷改善該生的行為習慣。經(jīng)常與任課教師聯(lián)系,提出一致的教育要求,爭取任課教師的支持,多關注該學生在其他課上的表現(xiàn),多給他展示的機會,增強其信心。教育班干部和全體同學尊重、關心和幫忙該生,把他吸引到群眾活動中來,使他們感受到群眾的溫暖。

——資料來源:昆山市婁江實驗學校

第43頁

37

第四部分課程與教學調(diào)適1 課程調(diào)整

融合教育課程調(diào)整包括對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課程組織、課程過程的調(diào)整。(一)課程目標調(diào)整

課程目標包含了學生表現(xiàn)學習結果的行為或動作、學習的結果或內(nèi)容、目標行為出現(xiàn)的情境以及達到的標準四個部分。

(二)課程內(nèi)容調(diào)整

課程內(nèi)容具體包含了教材和作業(yè)兩部分。

教材調(diào)整是指對教材文本的數(shù)量和難度、教材呈現(xiàn)的清晰度、教材內(nèi)容的邏輯性和層次性、版面配置和印刷的適切性等方面進行調(diào)整。

教材調(diào)整可以分為修正教材(修正教材的結構、形式、呈現(xiàn)步驟)、精簡教材(刪除部分內(nèi)容、降低文本的數(shù)量和難度等)、替換教材(更換原有教材內(nèi)容,變成符合學生能力的教材內(nèi)容)、添加教材(對于認知較好的學生,增加文本難度和數(shù)量)、補充教材(不改變原有教材,另外增加特殊教材)。作業(yè)調(diào)整是指對學生作業(yè)的內(nèi)容、形式、分量、評價等做出調(diào)整。在作業(yè)內(nèi)容和分量調(diào)整方面,因應特殊學生需求,可以增加或減少內(nèi)容;在作業(yè)形式調(diào)整方面可以使用電腦、口頭表達等多種形式;在作業(yè)評價調(diào)整方面則可以降低作業(yè)完成質量要求等。

(三)課程組織調(diào)整

課程組織是指如何組織課程內(nèi)容,能被學生所接受,包含了主題排序、工作分析的排序、即時排序、整體至部分的排序四種安排方式。

主題排序是按課程主題,將所有與此主題相關學科或領域的內(nèi)容,安排在同一時段教學;即時排序是指按時令來安排課程主題(如國慶時,安排與國慶有關課程);整體至部分排序是指先教一個主題的整體概念,再教細概念;工作分析排序則恰恰相反,先教細致步驟,再教整體,包括調(diào)整課文不同單元的順序、課文中概念的先后順序等。

(四)課程運作過程的調(diào)整

課程運作過程是指透過什么樣的過程將課程內(nèi)容傳遞給學生、學生如何學習以及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包含了教學方法和活動、學習策略、教學時間、教學地點和情境、教學人員等。課程運作過程調(diào)整可以對以上方面進行調(diào)整。如在教學方法和活動方面,可以運用引起特殊學生注意和動機的策略;在教學時間方面,可以有集體教學時間和個別教學時間;在教學人員方面,可以有同伴、義工、特教老師、家長等的共同參與;在教學地點和情境方面,可以是家庭、學校及社區(qū)。

——資料來源:魏壽洪、程敏芬. 融合教育課程調(diào)整研究進展.現(xiàn)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7.6調(diào)整策略

采取“變通、增擴、簡化和替代”的調(diào)整策略,逐級遞進地提供相應的課程變式,幫助殘疾學生有效地參與普通課程的學習。

1、課程變通:以變通的形式對普通課程內(nèi)容呈現(xiàn)的形式和學生學習的方式進行適應性的調(diào)整。2、課程擴展:因學生的殘疾,必須增補一些普通課程所沒有的內(nèi)容,以便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普通課程學習,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第44頁

38

3、課程簡化:指由于殘疾導致學生學習水平的限制,在保持普通課程基本內(nèi)容不變的情況下,對學習的難度、復雜性或數(shù)量進行適當降低或減少。

4、課程替代:對于有些殘疾學生特別是重度障礙的學生,即使采取變通、擴展、簡化的方法,仍然不足以支持他們有效地參與課程的學習活動,而他們又有其他特殊的教育需要必須優(yōu)先解決?!Y料來源:改編自盛永進.隨班就讀課程的調(diào)整.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3.6流程

張文京將主要從課程內(nèi)容及課程目標調(diào)整,將課程調(diào)整分為以下 7 個階段:1、依據(jù)普通課程標準找出課程目標;

2、列出課程評量側面圖和工作構成分析;

3、評量學生能力現(xiàn)狀;

4、利用評量結果,決定是否保留、調(diào)整或改變課程目標和相關內(nèi)容;5、擬定適合學生的課程目標;

6、設計課程,協(xié)助學生達到或趨向課程目標;

7、教學評價,根據(jù)目標的達成情況評判教學成效,修正教學。

盛永進教授提出的課程調(diào)整決策建議

附:融合教育課程調(diào)整樣本

——資料來源:盛永進.隨班就讀課程的調(diào)整.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3.6 ——資料來源:昆山市婁江實驗學校? 融合教育課程建構樣本

課程建構為十大模塊:生命課程(尊重與愛護)、生活課程(習慣與德性)、藝術課程(才藝與審美)、科學課程(常識與技能)、學科課程(知識與觀念)、讀繪課程(情感與方法)、康復課程(康復與適應)、補償課程(能力與態(tài)度)、研學課程(體驗與交往)、親子課程(通識與全程)。在這樣的課程建構中,生命課程是所有課程的基礎;生活課程、藝術課程、科學課程、學科課程、康復課程則是主干;讀繪課程、補償課程、研學課程、親子課程作為必要補充。生活課程培養(yǎng)的是“善”,藝術課程培養(yǎng)的是“美”,科學課程、學科課程培養(yǎng)的是“真”,康復課程培養(yǎng)的是“健”,我們就是要通過眾多的融合教育課程讓特殊兒童向“真善美健”發(fā)展成長。在這樣的課程意蘊中,起點處是每一個特教生,關懷的是不同特教生的各種可能性;終點處還是每一個特教生,是適合的教育問題的解決?!Y料來源:儲昌樓. 積極推進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課程建設. 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8.9

第45頁

39

2 課程設置方案

研發(fā)卓越課程是新教育實驗的一個行動項目,也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生命朝向。新教育的卓越課程體系以生命課程為基礎,以公民課程(善)、藝術課程(美)、智識課程(真)作為主干,以“特色課程”(個性)作為必要補充。課程化是新教育實驗項目推進的基本理念,也是基本策略。研發(fā)卓越課程蘊含在營造書香校園、締造完美教室、推進每月一事、培養(yǎng)卓越口才等其他九大行動之中。鑒于目前普通學校資源教室專業(yè)力量嚴重缺乏,為了更好地推進個別化教育,新特教的融合教育課程方案,將從實際出發(fā),就各類障礙類別提出參考方案。比如根據(jù)智力障礙學生的殘疾狀況、潛能開發(fā)和需要補償程度,設計了小學階段的普通學校資源教室課程體系。方案充分考慮了智力障礙學生的需求和特點,構建了由常規(guī)課程和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兩部分組成的普通學校資源教室課程體系。這樣的課程設置比例是在參考了普通學校和培智學校課程設置方案的基礎上進行劃分的,兩類課程的比例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diào)整。

(一)融合教育課程設計原則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把握"十二五"時期教育發(fā)展趨勢,融合教育課程設置除了要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精神,遵循普通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的原則外,還應遵循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特殊需求,尊重特殊教育規(guī)律,堅持以人為本、促進融合,以德育為核心,加強實踐能力培養(yǎng),以特需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宗旨,進一步改革教學內(nèi)容、教育方式,全面提升融合教育質量,實現(xiàn)常州市特殊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

1.適應性原則

教學內(nèi)容應該能夠滿足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不同教育需要。為此教師要做好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學習前的基礎水平評估,對兒童的現(xiàn)有能力和教育需要出發(fā),適當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一般而言,大多特殊教育需要兒童依然能夠接受如體育、藝術、綜合實踐、校本課程等活動課內(nèi)容,所以也不需要對此類課的內(nèi)容做太多調(diào)整,只是在上課時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即可。但像語、數(shù)、外、科學等純粹學科性教學內(nèi)容則較難接受,教師可能需要通過重新選擇教學內(nèi)容或補缺知識、放慢進度等方式進行內(nèi)容的調(diào)整。2.補償性原則

由于特殊需要學生個體差異的顯著性,特別是身心障礙學生有著特殊的教育需要,特殊教育學生的融合教育課程的設置中,必須遵循他們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注重缺陷補償和潛能開發(fā),因此在課程內(nèi)容上既要注重課程門類、課程標準和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大體保持一致,以確保學生素質的全面養(yǎng)成,又注意根據(jù)視障、聽障,智障等特殊需要學生的身心特點,增設專門課程或在普通課程中滲透補償性的課程內(nèi)容以滿足他們多樣化的特殊需要。

3.教康結合原則

融合課程設置上,針對特需學生的不同需求,以及運動技能障礙、精細動作能力缺陷,言語和語言障礙、注意力缺陷和情緒障礙等,課程注意吸收現(xiàn)代醫(yī)學和康復技術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心理咨詢和輔導、職業(yè)康復和社會康復等相關專業(yè)的知識,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二)融合教育課程內(nèi)容

融合課程是普通學校為滿足所有學生不同學習需求,學習風格以及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差異而設計的彈性的,相關的和可調(diào)整的綜合課程體系。旨在改變傳統(tǒng)課程標準化的,封閉式的課程設計方式,重視學生異質性,使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能夠充分平等地參與學校的課程活動。融合教育課程的基本構成:普通課程和特需課程。一方面體現(xiàn)國家關于普通課程學習的要求,另一方面滿足特需學生的特殊教育需求。

1、普通課程

根據(jù)《江蘇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以及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特需

第46頁

40

學生必修普通課程建議為——品德類、語文、數(shù)學、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選修普通課程建議為——歷史與社會、科學、外語。

2、特需課程

特需課程旨在滿足特需學生具體的特殊需求,其目的是通過各種功能性、康復治療性以及職業(yè)技能性課程模塊發(fā)展特需學生的非學科能力,同時為學生的學科學習和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融合教育特需課程通過綜合地應用多種措施,減輕學生因殘疾造成的功能障礙,提高學生身心、社會功能水平的實踐性、補償性課程。該課程注重功能改善與潛能開發(fā),體現(xiàn)“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個別化需求”的理念。本課程方案立足于融合教育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首先選擇普教課程,當普教課程難以滿足需求時,再采用“加深、加廣、濃縮、簡化、減量、分解、替代及重整”中的一種或多種方式靈活調(diào)整各項能力指標,選擇特需課程。方案充分考慮了聽覺障礙、視覺障礙、言語障礙、智力障礙、肢體障礙、精神類障礙(包括自閉癥)、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發(fā)育遲緩九類殘疾學生的需求和特點,構建了由普通課程加特需課程兩部分組成的融合學校課程體系。普通課程體現(xiàn)對學生素質的最基本要求,著眼于學生學業(yè)水平、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需求,注重學生潛能開發(fā),約占課程比例的 60%~70%;特需課程著眼于學生個別化發(fā)展需要,缺陷補償(身心康復),強調(diào)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相關服務,體現(xiàn)學生發(fā)展差異的彈性要求,約占課程比例的 40%~30%。兩類課程的比例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diào)整。

本方案中的特需課程是學校根據(jù)各類障礙特點開發(fā)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課程力求使學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復,受損器官和組織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有九類科目,課時可彈性安排,要因校制宜、因師制宜、因生制宜。

感知康復:針對視覺、聽覺、觸覺、平衡覺、本體覺和其他感知覺 6 個模塊中發(fā)展有障礙的學生,選擇需要康復的模塊的主要缺陷,結合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康復訓練。運動康復:針對頭頸運動、軀干運動、下肢運動、上肢運動及整體運動5 個模塊,對有運動能力障礙的學生進行教育訓練和治療。

認知康復:針對注意、記憶、模仿、恒常性、概念學習、推理和問題解決7 個模塊有障礙的學生,進行認知領域的教育訓練。

語言與溝通康復:針對發(fā)音生理功能、發(fā)音、詞句理解與運用、言語交際、會話技能和非語言交際6個模塊有障礙的學生,進行教育訓練。

社會適應:針對個人適應、家庭適應、學校適應和社區(qū)適應 4 個模塊有障礙的學生,進行社會適應的教育訓練,提高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和生活質量。

心理健康:針對各種類型的殘疾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咨詢和輔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本方案中視覺障礙、聽覺障礙和智力障礙三類障礙學生特需課程的開設,也可分別參考《盲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 年版)》《聾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 年版)》和《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學校課程標準(2016年版)》。

本方案全面推進個別化教育,為每個融合教育學生制定和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應將課堂教學與個別教育訓練相結合,針對學生的個體需要安排一定時間的個別訓練或小組訓練,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補救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實施本方案的各校可根據(jù)學生障礙程度(輕度、中度、重度),靈活調(diào)整普通課程和特需課程的比例;同一障礙類型的學生可能需要不同的特需課程,不同障礙類型的學生可能需要相同的特教課程;有的障礙類別的康復課程也可以用于其他類別或多重障礙的學生。

(三)課程調(diào)整的流程

步 驟 內(nèi) 容 人員評估學習起點

1. 制定(選擇)評估工具

2. 了解家長對學生的期望

巡回指導教師資源教師

第47頁

41

3. 參考同類兒童課程目標

4. 分析障礙對學習的影響

學生家長確定課程目標

1. 適應普通課程目標

2. 基于 IEP 調(diào)整目標

3. 基于需要選擇策略

(加深、增廣、簡化、減量、分解、替代)

巡回指導教師資源教師學科教師學生家長開展課程調(diào)整

1. 調(diào)整課程內(nèi)容

調(diào)整課程內(nèi)容的深度和難度

調(diào)整課程內(nèi)容的數(shù)量和范圍

增擴課程內(nèi)容教導學習策略

2. 調(diào)整教學形式

靈活選擇運用多種教學形態(tài)

3. 調(diào)整教學材料

調(diào)整并多元化呈現(xiàn)教學材料

4. 調(diào)整教學方法

采取工作分析、多元感官、直接教學、多層次教學、合作學習或合作教學等方法教學管理部門資源教師學科教師學生同伴實施課程評價

1. 靈活測驗呈現(xiàn)

規(guī)避障礙、調(diào)整格式、無歧視評估

2. 靈活內(nèi)容表達

提供不同表達方式,提供支持性的練習機會

3. 靈活評估參與

提倡嵌入式、過程性、注重動態(tài)成就、不局限于學業(yè)內(nèi)容的多樣化過程性評價巡回指導教師資源教師學科教師學生家長學生同伴(四)特需課程設計

1.特需課程的模塊目標與內(nèi)容

模 塊 名 稱 模塊目標與內(nèi)容

感知覺能力

目 標

提升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前庭與本體覺以及綜合運用的能力,以滿足學生日常生活及學習活動中對不同信息接收、處理、運用等方面的需求。

內(nèi) 容

1.視覺訓練(視覺反應、視覺追蹤、視知覺)

2.聽覺訓練(聲音察覺、聽知覺)

3.其他感知覺(味覺、嗅覺、痛覺、溫度覺、壓覺與觸覺)

4.本體覺

5.前庭覺

6.動作連貫協(xié)調(diào)(動作模仿、連貫)

運動能力

目 標

提升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能力,以滿足學生日常生活及學習活動中移動、運動、工具操作等方面的需求。

內(nèi) 容

1. 粗大動作能力

(1)非移位(頭部控制、肢體基本動作、俯臥上半身控制、坐、站)

第48頁

42

(2)移位(翻身、俯臥移位、走、上下樓梯、跑、跳)

(3)平衡(沿線走、單腳站、平衡木上站走)

(4)丟接物(丟球、接球)

(5)體能活動

2. 精細動作能力

(1)手部基本動作(基礎手部活動、手抓放、雙手協(xié)調(diào)、手指靈巧、掌指協(xié)調(diào))(2)手部操作

(3)運筆(握筆、控筆)

(4)居家手操作

(5)美勞動(黏土、撕、折、剪、貼、著色)

認知能力

目 標

提升專注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概念能力以及閱讀、數(shù)學、書寫能力,掌握基本的學習策略,全面提升和提升學生的綜合認知水平,以滿足其參與學習活動的需求。

內(nèi) 容

1.專注力

2.記憶力

3.思維能力(推理、想象、問題解決)

4.概念能力(自我、身體部位、性別、物體、大小、形狀、顏色、長度、空間方向、數(shù)量、時間、速度)

5.基本學科能力(閱讀、數(shù)學、書寫)

6. 學習策略運用能力(復述策略、組織策略、精制策略)

語言與溝通能力

目 標

提升言語準備、前溝通技能、非語言溝通、口語溝通等基礎能力,以滿足學生日常生活及學習活動中溝通交往的需求。

內(nèi) 容

1.理解能力(非言語理解、詞匯與語句理解)

2.表達能力(口腔動作、語言前期、語音與語調(diào)、詞匯與語句、詞匯與語句運用、對話技能、非語言表達)

社會適應能力

目 標

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識,掌握必備的適應性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生活適應能力及良好的品德,成為適應社會生活的公民。

內(nèi) 容

1.生活自理能力

(1)個人生活自理(飲食、如廁、衣著、洗漱、睡眠)

(2)工具性生活自理(家務勞動、家電使用、戶外活動、財務管理、就醫(yī)用藥)2. 學校適應能力

(1)師生關系(懂得交往禮儀、友好合作)

(2)文明習慣(遵守守則、文明禮貌)

(3)校園安全(正確求救、處理突發(fā)事件)

3. 社會適應能力

(1)社會交往能力(社交認知、社會性注意、非言語社交、社交禮儀、合作分享與協(xié)調(diào)、社交關系)(2)自我管理能力(行為規(guī)則、行為品質、行為安全)

第49頁

43

心理健康能力

目 標

提升正確識別、理解和適當表達、管理情緒的能力,以滿足學生日常生活及學習活動中人際交往的基本需求,擺脫心理困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內(nèi) 容

1. 情意能力

(1)識別情緒(識別語調(diào)變化、肢體語言、面部表情)

(2)理解情緒(理解情緒發(fā)生的變化、理解情緒發(fā)生的原因)

(3)表達情緒(表達基本情緒、表達復雜情緒)

(4)管理情緒(適度控制、健康調(diào)節(jié))

2. 特需課程模塊選擇參考表

《關于加強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蘇教基 2018【25 號】)指出: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特殊教育對象包括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言語障礙、智力障礙、肢體障礙、精神障礙(含孤獨癥)以及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發(fā)育遲緩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少年。九類特需學生必須經(jīng)過科學評估,恰當選擇相應的特需課程模塊,實施精準的課程教學。

特需課程

特需類別

感知覺 認知 運動 語言與溝通社會適應心理健康視覺障礙 ★ △ ★ △ ★△聽覺障礙 ★ △ △ ★ △△言語障礙 △ △ △ ★ △△智力障礙 △ ★ △ △ ★△肢體障礙 △ △ ★ △ △★精神障礙(含孤獨癥) △ △ △ ★ ★△學習障礙 △ ★ △ △ △△情緒行為障礙 △ △ △ △ ★★發(fā)育遲緩 △ △ △ △ △△備注:重點需要:★;可能需要:△3.特需課程:以智障學生為例,課程一覽表

生活適應 唱游與律動 繪畫與手工 溝通與交流康復與訓練低年級段 生活自理 律動 涂色 傾聽與說話多感官訓練中年級段 勞動技術 唱游 手工 傾聽與交談感統(tǒng)訓練高年級段 職業(yè)技術 溝通技能 繪畫 溝通與理解精細動作(五)融合教育課程實施建議

融合課程實施教學前,應當全面收集學生的基本資料群發(fā)展范圍的能力現(xiàn)狀,加以理解和分析,了解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和起點能力,為教學活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效率的開展,提供科學的依據(jù)和實踐策略。課程實施的基本流程為評估學生的個別化需要確定資源教室課程目標,根據(jù)學生需求配克課程效果評估與反饋。

1.評估學生的個別化需求

學校資源教師根據(jù)特需學生轉介原因,選定評估方法,通過課程本位評估,家長訪談,教師訪談,課

第50頁

44

堂觀察等多種途徑,評估特殊學生的基本能力水平,全面了解特殊學生的個別化需要,并將之作為融合教育課程選擇的依據(jù)。

2.確定融合教育課程目標

學校根據(jù)評估結果分析,個別化教育會議,擬定個別化教育計劃,針對學生的核心需求,確定明確的課程標準,以此作為課程實施有效性的評量依據(jù)。完整的融合教育課程目標,包含明確的訓練對象(個體、小組、團體)訓練內(nèi)容、訓練測評測量評估方法(紙筆測試、朗讀測試、操作測試等)、訓練方法(直接教學法、階梯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工作分析法、多感官訓練教學法等)、訓練課時、訓練要達成的效果、記錄標準。

3.根據(jù)學生需求配課

資源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如情境行為認知社會交往,語言發(fā)展,注意力,學業(yè)以及課程訓練目標,恰當選擇課程內(nèi)容,并進行組合配合課。學校為每個學生所配的課程都與學生評估結果為依據(jù),提供滿足其教學輔導和訓練的場地設備,資料,教學方法,如果有必要為學生家長和教師,配套的課程。4.課程教學評估與反饋

根據(jù)課時預算,特需學生在訓練之前和訓練之后均要進行正式量化評估,一是反饋配課的實施效果,反饋家長,教師特需學生三方的訓練是否有效。二是對融合教育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評價,總結經(jīng)驗,提出改進建議,不斷豐富完善融合教育課程。

3 校本化課程建設

江蘇省昆山市婁江實驗學校“婁江桂園”課程建構為十大模塊:生命課程(尊重與愛護)、生活課程(習慣與德性)、藝術課程(才藝與審美)、科學課程(常識與技能)、學科課程(知識與觀念)、讀繪課程(情感與方法)、康復課程(康復與適應) 、補償課程(能力與態(tài)度)、研學課程(體驗與交往)、親子課程(通識與全程)。在這樣的課程建構中,生命課程是所有課程的基礎;生活課程、藝術課程、科學課程、學科課程、康復課程則是主干;讀繪課程、補償課程、研學課程、親子課程作為必要補充。生活課程培養(yǎng)的是“善”,藝術課程培養(yǎng)的是“美”,科學課程、學科課程培養(yǎng)的是“真”,康復課程培養(yǎng)的是“健”,我們就是要通過眾多的融合教育課程讓特殊兒童向“真善美健”發(fā)展成長。在這樣的課程意蘊中,起點處是每一個特教生,關懷的是不同特教生的各種可能性;終點處還是每一個特教生,是適合的教育問題的解決。一是生命課程建設。這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其目的在于圍繞著人的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展開教育,旨在引導師生珍愛生命、積極生活、幸福人生,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當前普通學校普遍關注生命教育,也有了可操作使用的教材,為生命課程落地課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生命教育》實驗用書就是為生命教育專設課程而研發(fā)的系列教材。小學一到三年級內(nèi)容以繪本故事形式呈現(xiàn),小學四年級以上,也以活動體驗形式呈現(xiàn),通過自我測評、互動體驗、走進生活、牽牽大手、拓展延伸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在教中學、在悟中學”。生命課程更落實在隱性課程之中,我們要努力營造平等的成長氛圍,更要關注特教生的成長需求。生命課程建設的根基在資源教室,但面向的是全體師生。用生命喚醒生命、用生命溫暖生命、用生命潤澤生命,讓每個生命活出自己,活得尊嚴,活得完整,活得幸福。

二是生活課程建設。可以創(chuàng)設條件開設家政課,教會學生基本的生活技能,讓學生學會生存,增強生活的實踐與操作能力。 家政課還可以教給學生相應的家庭生活、食物、被服、居住等的常識,也會拓展一些家庭經(jīng)濟管理、環(huán)境保護、心理情緒調(diào)節(jié)等知識。在平時的生活中安排好特殊兒童做力所能及的值日工作,包括學校公共區(qū)域的值日、值勤,從而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生活、自我整理等基本生活能力,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與人交往與合作能力等終身有用的能力。

百萬用戶使用云展網(wǎng)進行精美電子書制作,只要您有文檔,即可一鍵上傳,自動生成鏈接和二維碼(獨立電子書),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網(wǎng)站!
收藏
轉發(fā)
下載
免費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費制作
x
{{item.desc}}
下載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