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88|国产乱妇无码在线观看|国产影院精品在线观看十分钟福利|免费看橹橹网站

北京保利2023春拍 | 挹古芳——宮廷藝術(shù)與重要瓷器、玉器、工藝品

發(fā)布時間:2023-6-19 | 雜志分類:其他
免費制作
更多內(nèi)容

北京保利2023春拍 | 挹古芳——宮廷藝術(shù)與重要瓷器、玉器、工藝品

6671清? 粉彩過枝「萱壽延齡」圖杯一對“大清雍正年制”款A(yù) RARE PAIR OF FAMILLE-ROSE OVER-WALL 'FLORAL' CUPSQing DynastyYongzheng Six-Character MarkD8.5 cm.RMB: 400,000 - 600,000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tài)下,具體信息請聯(lián)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員。備注:1.亨利·奈特爵士(1903-1971)舊藏;2.瑞士玫茵堂舊藏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963,定為雍正展覽:“Oosterse Schattn.4000Jaar Aziatische Kunst”,荷蘭國立博物館,阿姆斯特丹,1954年,編號369本品撇口,弧腹,圈足,胎釉細膩潔白,以粉彩為飾,外壁繪洞石,搭配巧繪萱草剪羅,搭配淡雅脫俗,自脛部向上延伸至內(nèi)壁,似越墻而出,朵朵花卉含苞吐萼,構(gòu)圖清朗,畫工精湛,底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青花款。耿寶昌先生于《明清瓷器鑒定》刊載的雍正白釉地琺瑯彩過枝花卉碗,以及上海博物館藏雍正粉彩過枝花卉紋碗,紋飾... [收起]
[展開]
北京保利2023春拍 | 挹古芳——宮廷藝術(shù)與重要瓷器、玉器、工藝品
粉絲: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內(nèi)容
第101頁

6671

清? 粉彩過枝「萱壽延齡」圖杯一對

“大清雍正年制”款

A RARE PAIR OF FAMILLE-ROSE OVER-WALL 'FLORAL' CUPS

Qing Dynasty

Yongzheng Six-Character Mark

D8.5 cm.

RMB: 400,000 - 600,000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tài)下,具體信息請聯(lián)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

珍玩部工作人員。

備注:1.亨利·奈特爵士(1903-1971)舊藏;

2.瑞士玫茵堂舊藏

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

963,定為雍正

展覽:“Oosterse Schattn.4000Jaar Aziatische Kunst”,荷蘭國立博物

館,阿姆斯特丹,1954年,編號369

本品撇口,弧腹,圈足,胎釉細膩潔白,以粉彩為飾,外壁繪洞石,搭

配巧繪萱草剪羅,搭配淡雅脫俗,自脛部向上延伸至內(nèi)壁,似越墻而

出,朵朵花卉含苞吐萼,構(gòu)圖清朗,畫工精湛,底落“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楷書青花款。耿寶昌先生于《明清瓷器鑒定》刊載的雍正白釉地琺

瑯彩過枝花卉碗,以及上海博物館藏雍正粉彩過枝花卉紋碗,紋飾布局

和畫風(fēng)亦頗有相似之處。此類品種格調(diào)高雅,與習(xí)見粉彩瓷器的胎釉特

征、紋飾風(fēng)格有明顯差異,等級頗高。

此對杯原屬亨利奈特典藏,他明辨善鑒,自1930年始,直至1971年辭

世,搜珍集寶,雅蓄中國陶瓷及工藝品,主攻明清瓷器,多購自倫敦藝

商 Bluett & Sons。Roger Bluett 曾說,亨利奈特所藏十八世紀瓷器,

或冠絕歐洲,并存高古佳器,尤是難得。早春4月,于香港蘇富比所售出

之“清康熙 粉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碗”,以2.3億元港幣成交,即為亨

利·奈特先生雅蓄。

第102頁

即見如來

—佛教美術(shù)專題

第104頁

6672

清乾隆? 銅燃燈佛坐像

“大清乾隆年造”款

A GILT-BRONZE SCULPTURE OF DIPAMKARA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

Qianlong Six-Character Mark

H16 cm.

RMB: 100,000 - 150,000

6672(mark)

“過去佛”即為燃燈佛,為釋迦牟尼之前的佛,佛經(jīng)中記載燃燈佛出生

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佛經(jīng)中將一個宇宙從生到滅稱為

一個“大劫”,釋迦牟尼所在的現(xiàn)世即現(xiàn)在的劫稱為“賢劫”,燃燈佛

為賢劫之前“莊嚴劫”的佛。燃燈佛曾預(yù)言釋迦牟尼的前身在賢劫中將

成佛,并向他授記,因而燃燈佛也被稱為“過去佛”。

此尊燃燈佛面相飽滿,面貌刻畫清晰,棱角分明,雙目深邃,溫和而端

詳。燃燈佛結(jié)金剛跏趺坐,雙手于胸前結(jié)轉(zhuǎn)法輪印。身披袒右肩式袈

裟,衣緣鏨刻繁密的花紋,衣紋層迭有致,質(zhì)感強烈,表現(xiàn)出京造佛像

高超的寫實技法。仰覆蓮座束腰,蓮瓣整齊飽滿,富有張力,樣式極為

罕見,中間刻六字楷書年款,底沿較寬且略呈弧形,為典型的乾隆宮廷

造像工藝。整尊佛像造型精準,鑄造工藝精細,銅質(zhì)精良沉實,鎏金經(jīng)

長年供奉已部分脫落,但不減其神圣莊嚴之感。其與六品佛樓小品之樣

式、工藝極為相似,同一題材燃燈佛可參考北京保利2013年12月5日編

號6553清乾隆 六品佛樓燃燈佛,成交價RMB1,035,000。

清乾隆 六品佛樓燃燈佛

北京保利2013年12月5日編號6553

成交價RMB1,035,000

第106頁

6673

清乾隆? 銅鎏金佛母坐像

A GILT-BRONZE SEATED SCULPTURE OF DIPAMKARA

Qing Dynasty,Qianlong Period

H20.5 cm.

RMB: 120,000 - 180,000

此尊佛母像為典型的清代乾隆宮廷造像,其胎體厚重,鎏金澄亮,胸口

項鏈裝飾款式非常獨特,線條流暢,刻工精細,佛母頭部微微上揚,面

部神情寧靜安詳,當(dāng)胸的說法印和微閉的眼神交會,右手于腿上呈與愿

印,傳達出一種氣定神閑的優(yōu)雅氣質(zhì)。

第109頁

6674

清乾隆? 銅泥金菩薩坐像

A GOLD-PAINTED BRONZE SEATED SCULPTURE OF

BODHISATTVA

Qing Dynasty,Qianlong Period

H34 cm.

RMB: 300,000 - 500,000

清代宮廷造像做工精細,風(fēng)格成熟,為漢藏融合式風(fēng)尚的成熟期???/p>

熙、雍正及乾隆三朝宮廷造像則將蒙古、漢地的造像精粹相融合,并于

此之上,以藏傳佛教的風(fēng)格和鑄造工藝,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出更加華美而具

雄闊氣度之佛像風(fēng)格。此尊銅鎏金菩薩造像無論從造型或工藝,均顯示

出極高的藝術(shù)品質(zhì)。展現(xiàn)出清代宮廷金銅佛造型 藝術(shù)之鮮明特點,其工

藝精湛,品相完好,而今仍舊保留有完美的宮廷氣息,難得尤甚。其發(fā)

髻高束,頭戴五葉寶冠,面龐圓潤,彎眉長目,相容靜謐,為造像量度

中的標準樣式。身體略向右邊倚斜,上身袒露,佩戴瓔珞釧環(huán)等。右手

高舉,仿佛文殊菩薩的體態(tài)。菩薩下著長裙,衣薄貼身,全跏趺坐于蓮

花寶座上,蓮座為雙層束腰仰覆蓮座,上下各緣飾連珠紋一周,束腰深

陷,蓮瓣三層且極為立體,為乾隆宮廷的典型樣式。

第110頁

6675

清乾隆? 六品佛樓“妙音天母”

“大清乾隆年敬造”款,原封底

A GOLD-PAINTED BRONZE SEATED SCULPTURE OF

YANGCHENMA

Qing Dynasty,Qianlong Period

Qianlong Seven-Character Mark

H13 cm.

RMB: 200,000 - 300,000

備注:北京翰海,2000年7月3日,編號1523

6675(原封底 6675(mark) )

此尊為清宮造辦處制“六品佛樓”造像, “六品”是根據(jù)修行者不同根基而

設(shè)立的六個不同層次的修行內(nèi)容,自淺至深分別是般若品、功行根本、德行

根本、瑜伽根本、無上陽體根本、無上陰體根本。每一品都有一些代表性佛

像,每尊佛像都屬有三種款式:紀年款、佛銘款和所屬品名款,是鑒別清宮

“六品佛樓”所供佛像的一個重要標識。

此尊妙音佛母造像結(jié)跏趺坐于單層覆式蓮座上,臺座上有三周連珠,正前方

鑄“大清乾隆年敬造”款,臺座前鏨刻佛名“妙音尊母”,指明此尊曾供奉

于清宮某座六品佛樓之中。一面二臂,頭戴五葉冠,耳后有束發(fā)繒帶,面相

寧靜。袒露上身,肌肉極富質(zhì)感,肩披帛帶,下身著裙佩飾耳珰、相連、臂

釧、手鐲、腳鐲。雙手均作出托物的姿勢,帔帛的兩端垂搭在座前。整體做

工精細,結(jié)構(gòu)勻稱,為標準的六品佛樓造像佛像。此尊造像封底未動,品相

保存完好,極為難得。同類造像可參考清宮舊藏之清乾隆六品佛樓妙音母,

以及北京保利2018年12月9日編號6347清18世紀 六品佛樓摧破金剛。

妙音佛母亦稱妙音仙女、妙音天母,是藏傳佛教中的智慧和文藝女神,為文

殊菩薩的眷屬。此尊面容秀美文靜,束發(fā)垂肩,髻上插飾白花及珍寶發(fā)飾。

身著天衣,佩飾瓔珞。左手操琵琶(已佚),右手作彈奏狀。二脛交叉,端

坐于蓮花座上。長長的帛帶繞身,翻卷自如,增添了動感。

清乾隆 六品佛樓妙音母

故宮博物院藏

清18世紀 六品佛樓摧破金剛 H 20cm

北京保利2018年12月9日 編號6347

成交價 RMB920,000

第112頁

6676

清康熙? 銅云蝠紋朝冠耳三足爐

A BRONZE TRIPOD CENSER WITH BATS AMONG CLOUDS

PATTERN

Qing Dynasty, Kangxi Period

W34.5 cm.

RMB: 600,000 - 900,000

備注:重要私人收藏

6676(mark)

此爐形制擬古,渾圓豐腴,剛?cè)岵?。卯耳,腹部弦紋上凸雕渦紋裝

飾,下部光潔。底承三足,敦實粗壯,其上浮雕云雷紋,與爐身搭配和

諧。底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氣息古樸。朝冠耳式樣亦稱判

官耳,形制見于《宣德彝器圖譜》,有“加官進爵”之吉兆,頗具意

味。

第116頁

6677

清中期? 絹本彩繪明王像一堂六幅

A SET OF SIX PAINTED SILK SCROLLS OF BUDDHIST

GUARDIANS

Mid-Qing Period

L118×57 cm.

RMB: 950,000 - 1,200,000

備注:重要私人藏家收藏

《北京市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

第55頁之“明代大威德焰發(fā)迦明王像”

《北京市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

第161頁之“清代大威德明王像”

無能勝明王 馬首明王 大威德步擲明王

第117頁

此組絹本彩繪明王像一堂六幅為清代寺廟或為貴族私人佛堂中舉辦水陸法

會中所用到的神像畫。完整的套組中會有佛、道、儒三教的諸佛菩薩、各

方神仙、人間社會各色人物,題材豐富,藝術(shù)形式非常有特色。此六幅為

明王像,明王是佛和菩薩的變化身,佛和菩薩在教化眾生時,如果碰到頑

劣的壞人,就要變現(xiàn)為兇惡的化身,震懾壞人,法力無邊,收復(fù)其心,是

佛教經(jīng)典中極富宗教特色的主題,尤其在繪畫中,因其身份與宗教背景會

產(chǎn)生極佳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素來為佛教美術(shù)中經(jīng)典的主題。

此六幅明王像形式統(tǒng)一,均身承橢圓形舟樣背光,背光四周如同火焰般

燃燒,用以表現(xiàn)明王兇惡威猛的氣勢。每一座背光之上均飾化佛,為其

所代表的主尊,六位冥王各自三面六臂,手執(zhí)法器,周身披掛纓絡(luò)等裝

飾,既華麗又威嚴,其形式與配色承襲于明代水陸畫之傳統(tǒng),同類可參

考出版于《北京市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第55頁之“明代大威

德焰發(fā)迦明王像”,以此幅明代大威德焰發(fā)迦明王像為參照可以看出,

清代水陸畫在表現(xiàn)方式及色彩上處理的更加艷麗,水陸畫在掛軸的基礎(chǔ)

之上加以明確的背光,形式感更強,裝飾性更強,樣式亦十分罕見,可

參考出版于《北京市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第161頁之“清代大

威德明王像”。

水陸法會全稱為“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是設(shè)齋、供奉佛神、

追悼先人、超度亡靈的一種儀式?!短斓刳り査憙x文》中寫道,水陸

各有四義:水能清潔,水能脫垢,水能清涼,水能上下。陸能堅厚,陸

有肥瘠,陸有高下,陸無邊跡。所以水無陸而不顯其用,陸無水而不彰

其功,水陸相符,功用著矣。故稱之為水陸法會。水陸法會起源于印

度,在南朝梁武帝蕭衍時期(464年-549年)有了文字記載,晚唐有了規(guī)

模,延續(xù)到北宋,楊諤制定了水陸儀文,法會更加規(guī)范,逐漸盛行。

明朝時期,晉北戰(zhàn)事不斷,朝廷修筑長城屯墾戌邊。為了戰(zhàn)爭的需要,

一些寺院專門修建了水陸殿,在殿內(nèi)四壁上繪制了供養(yǎng)的各路佛、神、

仙、道的畫像。壁畫的不可動性和耐久性都比卷軸畫好,方便水陸法

事,顯得格外重要,這樣就產(chǎn)生了寺院的水陸壁畫,由此形成了漢傳佛

教中獨樹一幟的宗教繪畫瑰寶。這一品類融合了宗教與繪畫二者,將中

國早期繪畫中獨特的工筆技法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但成套成組者保存下來

則極為難得,而成組之水陸畫對于漢傳佛教水陸法會之儀軌的研究有極

大的學(xué)術(shù)價值,尤其成組之明王像,可與現(xiàn)存于山西寶寧寺之水陸壁畫

是大明王相對應(yīng),殊勝難得。

較為特別的是,此組明王像繪制于絲絹之上,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品相保存基

本完好,色彩同樣明艷生動,較紙本繪畫難度更高且更為稀少,比寺廟

壁畫則更為精致、易保存,原應(yīng)于某座皇家寺廟或道觀水陸法會中使

用,是研究中國漢傳繪畫藝術(shù)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

大威德大笑明王 不動尊明王 焰發(fā)德迦明王

第119頁

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凈,

《四十二章經(jīng)》第一章

第120頁

6678

清17-18世紀? 銅鎏金上師坐像

A GILT-BRONZE SEATED FIGURE OF GURU

Qing Dynasty, 17th to 18th Century

H13 cm.

RMB: 100,000 - 150,000

此尊上師像雙手結(jié)說法印,分別各牽一株蓮花開于左右兩肩,左右肩蓮花中分別立經(jīng)

卷和寶劍。上師面相中正慈祥,神態(tài)肅穆。軀體端正挺直,比例勻稱。身著袒右肩式

袈裟,內(nèi)穿交領(lǐng)式僧衣。衣紋厚重寫實,衣領(lǐng)及袖口、邊緣處飾以精美的花紋帶。

仰式蓮花座,蓮瓣渾圓飽滿,排列規(guī)整,地域風(fēng)格特征鮮明。整體造型大方優(yōu)美,制

作工藝考究,鎏金工藝精湛,是清代早期藏地造像的精品。從上師背后的經(jīng)書和劍來

看,此尊上師像可能為宗喀巴大師(1357-1419),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

備注:天津文物公司舊藏

出版:《金銅佛像》文物出版社,Lot48

第121頁

6679

明? 銅鎏金上師像

A GILT-BRONZE FIGURE OF GURU

Ming Dynasty

H18.8 cm.

RMB: 500,000 - 800,000

此尊上師造像頭飾短發(fā),發(fā)際線兩側(cè)向后退卻,面龐圓潤,雙目平直,

雙唇肥厚,鼻翼寬廣,含有微笑,如同上師真實再現(xiàn),極具寫實意味。

上師雙手平直于兩膝之上,左手執(zhí)佛珠,身軀壯碩,四肢強健,結(jié)跏趺

坐于軟墊之上,上師外披大氅蓋住整個背部,僧衣與大氅均滿刻花卉紋

飾,富麗堂皇,大氅樣式也在13-15世紀上師造像中常能得見。雙腿結(jié)跏

趺坐,下承覆式蓮花座,其蓮座下緣鑄藏文銘文一周。。蓮花座蓮瓣圓

潤整齊,蓮瓣飽滿,層次清晰,做工極為精湛。整像造型生動,工藝精

湛,刻畫細膩,材質(zhì)上乘,是一尊精彩的明代上師造像佳作。

第122頁

6680

清康熙? 木雕漆金羅漢坐像

A GOLD-LACQUERED WOOD SEATED SCULPTURE OF ARHAT

Qing Dynasty, Kangxi Period

H24.5 cm.

RMB: 200,000 - 250,000

羅漢又名阿羅漢,意指“一切思惑斷盡”,自唐代開始見于各種藝術(shù)形式,有16至100名

不等。羅漢是佛祖的弟子,公元437年譯成中文的《入大乘論》中初次提到十六羅漢。公

元653年,玄奘法師將十六羅漢之名詳譯成中文。

此尊清康熙木雕漆金羅漢像面容冷峻,眉宇間英武俊朗。羅漢雙手置于腹前,盤腿而坐。

姿態(tài)端正大氣,大有斷除諸漏,而得大自在的狀態(tài)。身上袈裟自然貼體,包裹于腰身于雙

膝,狀態(tài)極為寫實。此尊羅漢在制作時采用了如山石般隨形且造型獨特的底座,為羅漢增

加了一種山野修行之趣,給人超凡脫俗之感,與一般的蓮花瓣式的底座頗有不同,為其獨

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方式。

第123頁

6681

清中期? 青白玉羅漢戲獅

A GREENISH-WHITE JADE CARVING OF AN ARHAT WITH

LION

Mid-Qing Period

L18 cm.

RMB: 30,000 - 50,000

此像以青白玉為材,隨玉石之形,于整塊玉上采用圓雕、鏤雕的技法,

雕琢羅漢嬉戲幼獅。羅漢呈側(cè)倚之姿,雙眼微斂,濃眉,高鼻小嘴。陶

醉于戲獅,臉上洋溢著歡樂,身著寬袖大袍,衣襟處寥寥數(shù)筆線刻,簡

潔大方,顯示出用工之精細。幼師立于羅漢膝頭,微側(cè)首直視羅漢,目

光炯炯有神,流露出調(diào)皮之態(tài),顯得親切可人。整器青白玉質(zhì)地通靈溫

潤,雕工精細,線條圓轉(zhuǎn)而流暢,羅漢法相慈悲,小獅憨態(tài)可人,眼眉

靈動,情趣盎然。

第124頁

6682

清乾隆? 青玉淺刻填金十六應(yīng)真御題詩文雙面工冊

頁兩片

A PAIR OF TWO SPINACH-GREEN JADE CARVED AND

G O L D - I N L A I D ‘ S I X T E E N A R H AT S W I T H I M P E R I A L

INSCRIPTION’ALBUM LEAVES

Qing Dynasty,Qianlong Period

9×6.8 cm.

RMB: 200,000 - 300,000

碧玉制,長方形,木包邊,裝飾成兩個座屏形式,屏心以碧玉琢刻羅漢

圖,刀口填金。其一玉片兩面各精工刻劃一尊羅漢圖像和一首八言絕句

的詩文來描述其特征,另一玉片則一面為羅漢,一面全部印刻文字。

此二屏原應(yīng)為十六應(yīng)真冊頁中的兩頁,其全冊共計有十六尊羅漢像,為

西藏佛教系統(tǒng)的羅漢,按順序排列。其一玉版上為第十二畢那楂拉哈

抜喇錣雜尊者,第十三巴納塔嘎尊者。第二玉版為最后的第十六阿必

達尊者,故而背面不再有羅漢。每一頁畫面紋飾清晰,羅漢面貌奇異高

行,刻劃傳神,工匠以刀代筆,表現(xiàn)出極高的工藝水平。其制作方法難

度極大,首先以毛筆將圖案描畫在玉板上,再以堅硬的工具—“金剛鉆

刀”、“昆侖刀”或瑪瑙等工具,直接在線條上來回刻畫,故在陰刻在

線用放大鏡觀看有刀具來回刻劃而成的“游絲毛道紋”,代表了清代乾

隆宮廷玉器的最高水平。

清帝乾隆,篤信佛教,在紫禁城內(nèi)開展了大量佛事活動,制造、繪制了

大量佛像,法物及佛事圖畫,且誦經(jīng)祀典、著文寫詩,并制成玉冊永傳

后世。據(jù)《清文件》記載,關(guān)系國家禮制和體面的玉冊,皆造辦處玉作

承造。一套冊寶的琢制工時需耗數(shù)月,造辦處經(jīng)常請旨征調(diào)蘇州玉匠,

命之內(nèi)廷雕琢,工巧可見一斑。

清乾隆 御制青玉填金十六應(yīng)真玉冊

北京保利2015春拍 編號 6375

成交價2070萬

第126頁

6683

18世紀? 羅漢唐卡一組五幅

A SET OF FIVE THANGKAS OF ARHATS

18th Century

尺寸不一

RMB: 300,000 - 500,000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tài)下,具體信息請聯(lián)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

珍玩部工作人員。

羅睺羅尊者 達摩多羅尊者 阿氐多尊者

第127頁

跋陀羅尊者 賓度羅跋羅墮尊者

藏傳佛教中的羅漢題材繪畫受到漢地影響,形成了十六尊者與弟子,以

及特殊的藏漢結(jié)合之畫風(fēng)。這組18世紀羅漢唐卡為五幅,展現(xiàn)了藏漢結(jié)

合之羅漢堂卡畫風(fēng)的特征,其十六尊者為主尊,四周環(huán)繞或二弟子、或

多位弟子,唐卡畫面布局可見明確的天界、地界之分,畫面的宗教結(jié)構(gòu)

清晰準確,背后以漢地山水繪畫方法表現(xiàn)山河美景,為這一時期唐卡的

代表風(fēng)格,其青山綠水的表現(xiàn)方式,以及藍、綠、粉、朱、金等顏色的

運用正是受到清代早期漢地宮廷繪畫的深刻影響之后所產(chǎn)生的的漢藏結(jié)

合之畫風(fēng)。畫面整體色彩清新,結(jié)構(gòu)布局舒朗,山水構(gòu)圖有遠近之分,

給人以悠遠遼闊之感,富有極強的藝術(shù)性,且原始裝裱狀態(tài)完好,五幅

的裝裱形式統(tǒng)一,原本極為一組十六尊者唐卡中的五幅,是清代18世紀

羅漢堂卡中難得一見的精品。

從其繪畫細節(jié)中可見,達摩多羅尊者右手持禪杖,左手持拂子,身背經(jīng)

篋,頭罩華蓋,奔走途中,身旁猛虎相隨;阿氐多尊者頭戴披巾,雙手結(jié)

禪定印,結(jié)跏趺坐靜修,身旁僧徒環(huán)繞;跋陀羅尊者身著朱色大氅,容貌

蒼老,然神色愉悅泰然,結(jié)跏趺坐,身側(cè)鮮花為伴,兩側(cè)弟子正奉上佛

寶,形成了標準的一尊者二弟子格局;賓度羅拔羅墮尊者則結(jié)跏趺坐,左

手托法缽,右手持經(jīng)書,座下弟子同樣托起經(jīng)書。極為尊者神情超然,姿

態(tài)放松,于清水綠水間講經(jīng)說法,將藏地特有的十六尊者形象清晰地印刻

下來,不僅是一組精彩的羅漢堂卡,亦是難得的清代繪畫佳作。

羅睺羅尊者,為佛陀尚為太子時和妻子耶輸陀羅所生,為佛陀親子。佛

陀為羅睺羅尊者剃度后,拜舍利弗為戒師,舍利弗為他受沙彌十戒,成

僧團中有沙彌之始,時年十五歲。祖師誦經(jīng)十分勤奮,能誦讀不懈, 因

未受具足戒,不可與比丘同宿,出房宿于廁。曾與舍利佛行乞,于途中

受迫害,以慈心而能忍。由于嚴守制戒,修道精進,得阿羅漢果故稱

“密行第一”。

達摩多羅尊者,是六世紀印度達羅彼荼國人,為該國大臣之子,自幼出

家,為古印度十大論師之一。在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卷五中記載,

他曾應(yīng)國王挑戰(zhàn),和外道舉行過一場重要辯論,擴大了佛教的影響;他

專長的就是玄奘所學(xué)的瑜伽唯識學(xué)說,著有《唯識論》,為大乘佛教瑜

伽行宗的巨匠,也曾主持過后來玄奘留學(xué)的印度那爛陀寺,他這一學(xué)派

后來的弟子戒賢,就是玄奘的老師。他的畫像,就有獨具一格的“背負

經(jīng)笈”造型。

阿氐多尊者,阿氐多為梵語的音譯,意思是無比端正。他出生于一個古

印度的富人之家,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所以世人尊他為“長

眉羅漢”,以慈眉善目的形象來象征人的慈善之心。由于從不去追求財

物,其善德使他成為具有廣博智慧和成就之人,并獲得了阿羅漢果位,

阿氐多的意思是“不可擊敗的人” 。

跋陀羅尊者是十八羅漢之一,排名第六位,他是佛陀的一名侍者。他本是

位知識淵博的學(xué)者,后出家為僧,系統(tǒng)鉆研佛法,獲得阿羅漢果位。傳說

他主管洗浴事,有些禪林浴室供其相。跋陀羅的母親懷孕臨盆時把他生在

了跋陀羅樹下,所以給他取名為跋陀羅,跋陀羅出家后稱為羅漢。據(jù)稱,

他曾乘船去東印度群島傳播佛教,因此后世稱他為「過江羅漢」。

賓度羅拔羅墮尊者,出生于古印度王舍城國師的家中,后由釋迦牟尼佛

親自剃度為僧,并獲阿羅漢果位。釋迦佛稱他為“大獅子吼”,意為弟

子中最具權(quán)勢、自命不凡者。

第128頁

6684

清? 虎牙天珠

AN AGATE ‘FOLDING LINES’ BEAD, PURE

DZI

Qing Dynasty

RMB: 90,000 - 120,000

天珠對孔長約 14.8mm ,珠體最大直徑約

9.3mm,重約1.7克。珠體呈圓柱形,中間略

粗,逐漸向兩頭收細,兩端截平,打磨平直光

滑。周身風(fēng)化紋細密層疊,包漿瑩潤若脂。珠體

表面大部分被蝕染呈漆黑色,其間有乳白色相間

的紋飾。兩排乳白色紋飾環(huán)繞于中部漆黑色紋飾

兩側(cè),交錯排列,形成兩排三角形,從而使珠體

中部漆黑色部分形成了“之”字形紋飾,即俗稱

的至純“虎牙”紋飾。

備注:大藏家·喜馬拉雅天珠藝術(shù)收藏

6685

清? 蓮花三眼天珠

AN AGATE LOTUS ‘THREE CIRCLES’ BEAD,

PURE DZI

Qing Dynasty

RMB: 225,000 - 250,000

天珠對孔長約18.5mm,珠體最大直徑約11mm,

重約3.5克。珠體呈圓筒形,直徑與對孔尺寸近

似,兩端截平,打磨平直光滑。周身風(fēng)化分布細

密自然,包漿瑩潤。珠體兩端臨近端部各蝕染有

一圈縱向黑褐色圓圈紋環(huán)繞著珠體表面,中間飾

有三組蝕染的黑褐色橫向圓圈紋,與上下兩排牙

黃色紋飾交錯排列,形成兩排似“山”似“之”

字形紋飾,即俗稱的至純“蓮花三眼”紋飾。

備注:大藏家·喜馬拉雅天珠藝術(shù)收藏

第129頁

6686

清? 如意雙眼天珠

AN AGATE RUYI ‘TWO CIRCLES’ BEAD,

PURE DZI

Qing Dynasty

RMB: 250,000 - 280,000

天珠對孔長約 33.5mm ,珠體最大直徑約

12.5mm,重約7.8克。珠體呈圓柱形,中間略

粗,逐漸向兩頭收細,兩端斜向截平,打磨光

滑。珠體風(fēng)化紋分布細密,包漿潤亮,略有因表

層晶體疏松而形成的沁線與晶體脫落,更增添厚

重年代感。珠體表面大部分被蝕染呈黑褐色,色

澤深沉,其間有牙黃色相間的紋飾;在珠體兩端

臨近端部位置分別蝕染有一圈牙黃色的縱向圓圈

紋環(huán)繞著珠體表面,在兩條縱向圓圈紋之間的珠

體上分別蝕染有兩個位置相呼應(yīng)的橫向圓圈紋,

即俗稱的“眼紋”,其間有兩條牙黃色呈“Z”

形的蝕線將兩個“眼紋”關(guān)聯(lián)起來,形成“對

立且統(tǒng)一”的組合關(guān)系,即俗稱的至純“如意雙

眼”紋飾。

備注:大藏家·喜馬拉雅天珠藝術(shù)收藏

6687

清? 雙線虎牙天珠

AN AGATE ‘FOLDING LINES’ BEAD, PURE

DZI

Qing Dynasty

RMB: 405,000 - 425,000

天珠對孔長約 28mm ,珠體最大直徑約

10.8mm,重約4.6克。珠體呈圓柱形,中間略

粗,逐漸向兩頭收細,兩端截平,打磨平直光

滑。周身風(fēng)化紋細密層疊,包漿瑩潤若脂。珠體

表面大部分被蝕染呈黑褐色,其間有乳白色相間

的紋飾。兩排乳白色紋飾環(huán)繞于中部黑褐色紋飾

兩側(cè),交錯排列,形成兩排三角形,從而使珠體

中部黑褐色部分形成了“之”字形紋飾,且在珠

體兩端臨近端部位置分別再蝕染有一圈乳白色的

縱向圓圈紋環(huán)繞著珠體表面,即俗稱的至純“雙

線虎牙”紋飾。

備注:大藏家·喜馬拉雅天珠藝術(shù)收藏

第130頁

6688

清? 雙眼眼中眼天珠

AN AGATE ‘TWO CIRCLES’ IN LAYERS BEAD, PURE DZI

Qing Dynasty

RMB: 660,000 - 680,000

備注:大藏家·喜馬拉雅天珠藝術(shù)收藏

天珠對孔長約32.4mm,珠體最大直徑約10.9mm,重約5.68克。珠體

呈圓柱形,中間略粗,逐漸向兩頭收細,兩端截平,打磨平直光滑。周

身風(fēng)化紋細密層疊,包漿厚潤。珠體表面大部分被蝕染呈黑褐色,在珠

體兩端臨近端部位置分別蝕染有一圈牙黃色的縱向圓圈紋環(huán)繞著珠體表

面,在兩條縱向圓圈紋之間的珠體上分別蝕染有兩組橫向位置相對應(yīng)的

圓圈紋,此種雙圈層套的橫向圓圈紋,即俗稱的至純“眼中眼”紋飾。

第131頁

6689

清? 對眼雙眼天珠

AN AGATE ‘TWO CIRCLES’ BEAD, PURE DZI

Qing Dynasty

RMB: 1,100,000 - 1,200,000

備注:大藏家·喜馬拉雅天珠藝術(shù)收藏

天珠對孔長約32.3mm,珠體最大直徑約11.5mm,重約6.16克。珠體呈

圓柱形,中間略粗,逐漸向兩頭收細,兩端截平,打磨圓潤光滑。周身

風(fēng)化紋細密層疊,包漿寶光內(nèi)蘊。珠體表面大部分被蝕染呈漆黑色,在

珠體兩端臨近端部位置分別蝕染有一圈牙黃色的縱向圓圈紋環(huán)繞著珠體

表面,在兩條縱向圓圈紋之間的珠體上分別蝕染有兩個位置相對應(yīng)的正

圓圈紋,即俗稱的“眼紋”,其余再無修飾,可謂極簡設(shè)計與極端對立

顏色的完美統(tǒng)一,即俗稱的至純“對眼雙眼”紋飾。其“眼紋”幾乎與

珠體等寬,頗為碩大有神,且品相完美,識者寶之。

第132頁

6690

清? 虎紋達洛天珠

AN AGATE DOUBLE ‘FOLDING LINES’ BEAD, PURE DZI

Qing Dynasty

RMB: 1,400,000 - 1,600,000

備注:大藏家·喜馬拉雅天珠藝術(shù)收藏

天珠對孔長約20.5mm,珠體最大直徑約17mm,重約7.56克。珠體呈圓

筒形,直徑與對孔尺寸幾乎等值,兩端截平,打磨平直光滑。周身風(fēng)化

紋細密層疊,包漿瑩潤若脂。珠體表面大部分被蝕染呈黑色,在珠體兩

端臨近端部及中部分別蝕染有一圈縱向黑色圓圈紋環(huán)繞著珠體表面,形

成了兩組牙黃色紋飾環(huán)繞于中部黑色紋飾兩側(cè),交錯排列的“之”字形

紋飾,如同兩組“虎牙”紋飾,即俗稱的至純“達洛”紋飾。重量超過7

克的達洛天珠非常罕有,且本品顏色品相俱佳,殊為難得。

第133頁

6691

清? 金剛杵六眼天珠一對

A PAIR OF VERY RARE VAJRA ‘SIX CIRCLES’ BEADS, PURE DZI

Qing Dynasty

RMB: 2,800,000 - 3,000,000

備注:大藏家·喜馬拉雅天珠藝術(shù)收藏

天珠成對,一顆對孔長約31.5mm,珠體最大直徑約11.2mm,重約5.69

克;另一顆對孔長約31mm,珠體最大直徑約10.5mm,重約5.12克。珠

體呈圓柱形,中間略粗,逐漸向兩頭收細,兩端斜向截平,打磨光滑。

珠體周身風(fēng)化紋綿密,包漿厚重,紅點密布,略有因表層晶體疏松而形

成的脫落與色沁。珠體表面大部分被蝕染呈深褐色,其間有乳白色相間

的豐富紋飾;在珠體兩端臨近端部及中部分別蝕染有一圈縱向圓圈紋環(huán)

繞著珠體表面,在三條縱向圓圈紋之間的珠體上分別蝕染有三組橫向菱

形紋,即俗稱的“佛眼紋”,兩個“佛眼紋”一組,豎觀則形如藏傳佛

教法器“金剛杵”,即共三尊金剛杵于一珠。菱形的“佛眼紋”與深褐

色部分的山形梯形紋飾,形成了既對稱統(tǒng)一,又豐富華麗的圖騰,即俗

稱的至純“金剛杵六眼”紋飾,藏語亦稱為“多吉”珠。且成對保存,

品相頗佳,尤為殊勝。

第134頁

6692

明? 銅鎏金小文殊坐像

“大明永樂年施”款

A GILT-BRONZE SEATED FIGURE OF MANJUSRI

Ming Dynasty

Yongle Six-Character Mark

H9.5 cm.

RMB: 400,000 - 600,000

6692(mark)

第135頁

明朝建立后,繼續(xù)推崇藏傳佛教,并對西藏采取“多封

眾建”的民族宗教政策,即對西藏各教派和各地方勢力

均進行封賞,這一政策使明朝中央政府與西藏各教派、

各地方勢力均取得了廣泛而緊密的聯(lián)系。明成祖的這種

大規(guī)模分封活動,在藏地掀起了一股受封熱潮,一時間

藏地大大小小的僧侶紛紛朝覲請封或遣使來京,而皇帝

也授予其封號、官職,并賞賜大量珍貴禮物,藏傳佛教

造像藝術(shù)也因此在北京大規(guī)模開展起來。在永樂和宣德

賞賜的禮物中宮廷制作的金銅佛像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

分,在這種背景下,由皇家贊助,在皇家“禁用監(jiān)”監(jiān)

制下,誕生出的近乎完美的藏漢交融的佛像。

永樂造像皆用失蠟法鑄造,不同于內(nèi)地傳統(tǒng)慣用的翻砂

法,鑄工精細而復(fù)雜,涉及冶煉、塑模、制范、鑄造、

打磨、鍍金、裝藏等多種工藝。塑造出來的佛像,尊尊

皆銅質(zhì)細潤,色彩華麗,工藝精湛,流光溢彩,彰顯出

雍容華貴的皇家藝術(shù)氣派。

此尊永樂小文殊菩薩造像銅鎏金鑄造而成,其尺寸僅

9.5公分高,較一般的尺寸稀見。菩薩頭戴五葉寶冠,

兩側(cè)系扇形結(jié),垂下的部分翻卷向上呈U形。束高髻,

圓形耳鐺垂肩,眉間有凸起白毫。身穿天衣,下著長

裙,胸前飾項鏈、瓔珞,并帶有臂釧與手鐲、足鏈,

精美華麗。軀體略向左傾,右手上揚,揮舞智慧之

劍,左手當(dāng)胸結(jié)說法印,左肩敷出的蓮花上托有般若

波羅密多梵匣,劍與梵匣代表權(quán)力與智慧,象征斬斷

無明去除我執(zhí)。菩薩結(jié)金剛跏趺坐于蓮臺上,頸部與

腰部的動勢形成微妙的S型,衣裙飄帶自臂彎間垂落,

優(yōu)美華麗,極富動感。蓮臺為仰覆蓮組成,臺座上陰

刻“大明永樂年施”楷書款。器底全封,可見朱色封

蠟自然剝落的痕跡,上有八個剁口,封底蓋中央部位

刻畫十字金剛杵圖紋。

永宣造像之美從造型看,充分繼承了阿尼哥以來爐火純

青的失蠟法鑄造佛像技術(shù)和審美特點,做工精致入微,

氣質(zhì)典雅唯美,有皇家之氣,通體打磨光滑圓潤,鍍金

明亮沈厚,身體勻稱,寬肩細腰,肌肉富有彈性,柔和

自然,具有尼泊爾藝術(shù)風(fēng)格的獨特美感,恰如此尊文殊

菩薩所表現(xiàn):其衣紋流轉(zhuǎn)自然,靈動流暢;裙裾花紋繁

縟,鑄造精工;腹部肌膚質(zhì)感生動,富有彈性;整體氣

度兼?zhèn)渥诮躺袷忭嵟c皇家王者氣派,堪稱精品。

第136頁

6693

明? 獅子香插

A TIGER-SHAPE INCENSE STAND

Ming Dynasty

H8 cm.

RMB: 250,000 - 300,000

本品為一立獅,獅首卷耳,雙目圓睜,肥鼻,張

口露齒,鬃毛卷曲,身軀健碩,四肢粗壯有力,

卷尾高高揚起,形態(tài)威武,神情凜然,動態(tài)十

足。獅身上飾韁帶,韁帶上懸掛鈴鐺,背上有鞍

墊,鞍墊巧妙設(shè)計為香插之孔,十分精致。獅子

在佛教中有常以文殊的座騎出現(xiàn),而以此為形象

并背負香座,應(yīng)為明代佛教文化與香道文化相結(jié)

合之后產(chǎn)生的一種獨特的香具樣式。

6694

清早期? 銅“宣”字缽式爐

“宣”字款

A BO-STYLE BRONZE INCENSE BURNER

Early Qing Period

W11.5 cm.

RMB: 40,000 - 60,000

備注:上海姜子祥家族舊藏

6694(mark)

第137頁

6694

清早期? 銅“宣”字缽式爐

“宣”字款

A BO-STYLE BRONZE INCENSE BURNER

Early Qing Period

W11.5 cm.

RMB: 40,000 - 60,000

備注:上海姜子祥家族舊藏

6695

清? 大明宣德年制款大蚰耳爐(連座)

“大明宣德年制”款

A GIANT BRONZE INCENSE BURNER WITH STAND

Qing Dynasty

Xuande Six-Character Mark

W37.5 cm.

RMB: 280,000 - 380,000

此件大明宣德年制款大蚰耳爐連座為典型的清代官造銅爐之形制,器壁

頗厚,入手亦十分沉墜,外壁可知用銅既豐且精,爐形作標準的蚰耳簋

式,口沿寬平,微束頸,鼓腹膨出略多于口沿,下承足墻頗厚的外撇圈

足,整器形制端莊沉穩(wěn),雙耳亦粗碩有力,造型規(guī)矩且富重量感,為這

一品種中難得一見的大器,尺寸達37.5公分寬。爐底鑄大明宣德年制六

字楷書款,亦為典型的清代官鑄銅爐之特征。宣德爐種類繁多,蚰耳

爐,又稱蚰龍耳、蜒蚰耳,是宣德皇帝在書房中親用的款式,造型典雅

樸素,深受寵愛。被視為爐款之王,令人久視而不生厭,歷久彌新。

室內(nèi)焚香雖自戰(zhàn)國而始,但專供焚香使用的爐遲至漢代才出現(xiàn),在明宣

德時期達到極盛。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黃銅所鑄成的銅器,

黃銅是一種銅鋅合金,在當(dāng)時并沒有提煉純素、熔鑄合金的技術(shù),直到

泰國進貢天然黃銅后,國人才第一次感受到黃銅的魅力,自然被視為萬

分珍貴的寶物。

6695(mark)

第138頁

6696

13至14世紀? 克什米爾 紅銅嵌銀阿閦佛

六字大明咒

A KASHMIR COPPER BRONZE WITH SILVER-INLAID

AKSOBHYA BUDDHA

13th to 14th Century

H16.5 cm.

RMB: 150,000 - 200,000

螺發(fā)高聳,頂飾摩尼寶珠,雙耳垂肩,面相祥和,表情寧

寂。結(jié)跏趺坐于仰蓮臺之上,蓮瓣扁平,右手作觸地降魔

印,左手置腹前結(jié)禪定印,并托金剛杵。著袒右式袈裟,

邊緣嵌飾紅銅,受印度薩爾納特風(fēng)格影響,除衣緣外無刻

紋,著重表現(xiàn)佛像軀體。仰蓮座下承方形高臺基,為克什

米爾風(fēng)格中所常見。臺基正面兩側(cè)開光,開光仿寺廟立柱

式結(jié)構(gòu),內(nèi)浮雕瑞象,且嵌銀及紅銅,工藝繁復(fù),飽含宗

教信息。

藏傳佛教寺廟中常供有五佛并坐或者中間一尊較大、四周

四佛圍坐的造像,在曼荼羅圖案中也常見五佛組成的畫

面。五佛代表五智,又稱為五智如來,這亦是西藏密宗理

論的形象化,認為修行者僅僅依靠念誦真言(咒語)和觀

想曼荼羅仍然不能達到即身成佛的境界,還需要有五禪那

佛的五種智慧才能成佛,大日如來為了教化眾生即化身為

五佛,一般中央為毗盧遮那,代表法界體性智;西方是阿

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是不空成就佛。不動佛即阿閦

佛,又稱不動如來;東方是阿閦佛代表大圓鏡智,又稱金

剛智,即此尊之法身。他的形象一般與釋迦牟尼相似,一

般手中或是在他的寶座前有一柄金剛杵,又稱做不動金剛

杵,這是阿閦佛的象征和法器。

克什米爾風(fēng)格造像材質(zhì)常采合金黃銅,質(zhì)地細致光滑,表

面泛發(fā)特殊的黃金色光澤,傳世作品中眼睛常張開直視、

眼角細長、眉線陰刻、嘴小唇厚、極富特色。本件阿閦

佛正是這一風(fēng)格之典范。其眼睛嵌銀,靠近上眼瞼陰刻瞳

孔、且在袈裟衣緣、仰蓮座的蓮瓣及高臺基的裝飾細節(jié)與

下緣幾何紋飾處皆嵌銀及紅銅,工藝極為精湛;臺基為克

什米爾造像中常見的單層蓮臺加方形底座的樣式,且在基

座正面仿照寺廟建筑的樣式,新穎奇特。其材質(zhì)為質(zhì)地上

佳之合金黃銅,軀體原有鎏金,隨時光逐漸剝落形成咖啡

色皮殼,更顯古樸雅致,無論工藝與風(fēng)格均體現(xiàn)早期斯瓦

特作品的遺風(fēng),極為珍罕。

備注:重要私人珍藏

第139頁

6697

14世紀? 銅泥金四臂空行母

A GOLD-PAINTED BRONZE

14th Century

H16 cm.

RMB: 100,000 - 150,000

此四臂空行母為古印度大成就者那若巴專屬

的空行母。在藏傳佛教的密宗中,她是代表

智慧與慈悲的女神,故此尊造像呈三眼慈悲

相,頭戴骷髏冠,長耳綴環(huán)鐺,身飾纓絡(luò)寶

釧,掛有人頭骷髏鏈,與常見的女性尊神像

略有不同,在慈悲祥和的氣質(zhì)之外更增添了

一種威懾寬厚之氣。主臂持涌血嘎巴拉碗及

金剛鉞刀,側(cè)臂則持法器或施印,左足屈

曲、右足舒展立于覆式蓮花座上,蓮瓣雙層

覆搭,層次感極強。

四臂空行母這一題材相當(dāng)罕見,近年來國內(nèi)

外市場所見甚少,其常見于勝樂金剛曼荼羅

中的重要護法,多見于主尊勝樂金剛內(nèi)圈四

周,常以紅、黃、藍、綠四色示人。這一題

材的造像作品則更為少見,可見于勝樂金剛

立體壇城,與主尊成組供奉。這一品種的造

型樣式富有動感,軀體比例頎長,線條流

暢,腰肢曲折,而市面上為數(shù)不多的四臂空

行母常以全正的姿態(tài)表現(xiàn),此尊四臂空行母

在原有三彎體態(tài)的基礎(chǔ)之上,增加了右傾的

動態(tài),應(yīng)為勝樂金剛立體壇城中的一尊,造

型富有動感,銅質(zhì)極為細膩密實,鎏金亦厚

重明亮,為一尊早期藏傳佛教造像佳作。

備注:夏景春舊藏

出版:《菩提妙相》夏景春,圖135

第140頁

6698

明15世紀? 銅鎏金藥師像

A GILT-BRONZE FIGURE OF MEDICINE BUDDHA

Ming Dynasty, 15th Century

H33 cm.

RMB: 350,000 - 550,000

此尊螺發(fā)規(guī)整,肉髻高隆,寶珠頂嚴。寬額豐頤,彎眉長目,

眼瞼微垂,高鼻朱唇,妙相莊嚴。身著袈裟,袈裟外緣殘存鮮

艷朱漆。左手于臍前結(jié)禪定印,右手作施勝印執(zhí)訶子,金剛雙

跏趺端坐。臺座上下飾有兩道連珠,仰覆蓮瓣勁挺飽滿,內(nèi)層

蓮瓣飾卷草紋樣,主瓣間露出下層蓮瓣尖角,微微上翹,頗具

明宣德朝宮廷造像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應(yīng)為明代早期宮廷造像。

明代宮廷造像是漢藏藝術(shù)高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種造像風(fēng)格,其

源頭可以清晰地追溯到元代宮廷造像上,是元代宮廷開創(chuàng)的

漢藏藝術(shù)交融風(fēng)尚的進一步延續(xù)和發(fā)展;也就是說,明代宮廷

造像直接濫觴于元代宮廷造像,元代宮廷造像不僅影響了明代

宮廷造像,為明代宮廷造像的造型風(fēng)格提供了基本樣式,而且

其部分特征在明代宮廷造像,特別是永宣時期的宮廷造像上又

得到了繼承。宣德風(fēng)格基本承襲永樂后期的特點,但與永樂初

期頗有不同,整體來說,宣德造像的軀體較壯碩,面部更趨漢

化、男性化,蓮座花瓣亦更加飽滿,尖端卷草紋更繁復(fù)。明代

宮廷造像盛于明代早期,大致相當(dāng)于15-16世紀這一時期,此

一時期的宮廷造像,整體做工精湛,比例端正,在有明一代均

是造像藝術(shù)的代表時期,可參考現(xiàn)藏于國家博物館之15世紀鎏

金銅藥師佛坐像。

藥師佛全稱“藥師琉璃光如來”,亦稱“大醫(yī)王佛”、“醫(yī)王

善逝”等,據(jù)《藥師經(jīng)》說,他曾發(fā)十二大愿,為眾生醫(yī)治病

苦,消災(zāi)延壽,藏語稱“曼拉”,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

是以持誦念佛為眾生解脫之方便法門。眾生只要念他的名號,

就可以不入畜門、地獄惡道。他能除病祛痛,救治病患,故名

藥師佛。藥師佛的顯著特點是左手托缽于胸前,缽中有一吉祥

草;右手舒垂,或拈有一蓮花,或持一藥丸。

備注:中國嘉德,2006年11月,編號2106

15世紀鎏金銅藥師佛坐像 H27cm

國家博物館

第141頁

6699

17世紀? 喀爾喀蒙古 銅鎏金阿彌陀佛

A INNER-MONGOLIA STYLE GILT-BRONZE FIGURE OF

SHAKYAMUNI

17th Century

H19 cm.

RMB: 200,000 - 300,000

尊像結(jié)全跏趺坐,雙手于雙膝上平放,托缽,頭飾螺發(fā),排列規(guī)整,肉

髻圓隆高凸,頂飾摩尼寶珠。面龐精致,眼瞼低垂,目光下斂。雙唇自

然放松,儀態(tài)端莊。寬肩束腰,體態(tài)健壯均稱,肌肉柔軟而富有彈性,

手指柔軟,手腳刻劃寫實。上身著袒右肩式袈裟,衣緣鏨刻有精美的花

紋。衣質(zhì)厚重寫實,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將人體的線條簡化、結(jié)構(gòu)突

出,增加了肌體的雕塑感。坐于束腰仰覆蓮座之上,基座整體較高,臺

面邊緣飾連珠紋,臺座底部亦增加刻繪花紋的裝飾帶,蓮瓣整體位置偏

上,扁平規(guī)整,上下對稱,為典型喀爾喀蒙古造像基座的風(fēng)格。此造像

整體比例舒展勻稱,保存完好,具有鮮明的扎那巴扎爾藝術(shù)特征。

阿彌陀佛是梵文“阿彌陀婆佛陀”和“阿彌陀庚斯佛陀”的音譯略稱,

意思是“無量壽”和“無量光”,是主持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形象為

雙手在跏趺坐的雙膝上平行迭放,稱為禪定印。阿彌陀佛受到歡迎,

主要應(yīng)歸功于佛經(jīng)中對西方凈土的渲染。據(jù)佛經(jīng)記載,他過去作為菩薩

時,名叫法藏,曾發(fā)了四十八愿,長期修行成為佛,是主持西方極樂世

界的教主。他的形象常為雙手在趺坐的雙膝上平行迭放,稱為禪定印,

雙手或捧缽或?qū)毱?。而佛?jīng)中對于西方凈土的渲染亦使得阿彌陀佛成為

廣受歡迎的供奉對象,在《阿彌陀經(jīng)》中,西方極樂世界是瓊樓玉宇,

蓮池中寶蓮盛開,到處是奇花異卉,鳥語花香。人死后靈魂如若往生極

樂,則有仙人歌舞奏樂,衣食供養(yǎng)。

此尊阿彌陀佛為典型清代喀爾喀蒙古地區(qū)的造像代表。其造型端莊,身

軀修長,體態(tài)優(yōu)美舒展,造像亮度與同時期其他地區(qū)作品有明顯區(qū)別,

應(yīng)當(dāng)遵循了《時輪金剛續(xù)》的量度;同時,其衣紋簡潔,富有印度薩

爾納特式表現(xiàn)手法的遺風(fēng),通過衣物起伏來展現(xiàn)軀體和肌肉的起伏

變化;第三,造型挺拔,軀干及四肢肌肉緊實,線條利落明快,

體現(xiàn)了早期印度和尼泊爾造像的鮮明特征;第四,其蓮座形

式獨特,高臺基且蓮瓣扁平,束腰的位置亦高,不僅是整

尊造像顯得穩(wěn)定大氣,亦在視覺上協(xié)調(diào)了尊像的比例,

使得整體造像更為突出和引人注目。其所展現(xiàn)出的雄

健、飄逸、英俊之美感正是喀爾喀蒙古一代宗教領(lǐng)

袖一世哲布尊丹巴親自創(chuàng)造,同時期之作品可參考

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文殊像,二者在面容、身軀

極為相似,皆為這一風(fēng)格之代表。

備注:重要私人珍藏

第142頁

6700

17世紀(尼泊爾)? 銅鎏金釋迦摩尼

A GILT-BRONZE FIGURE OF SHAKYAMUNI

17th Century (Nepali)

H52.5 cm.

RMB: 1,200,000 - 1,500,000

十三世紀到十八世紀是尼泊爾馬拉王朝時期。馬拉王朝造像藝術(shù)分為兩

段,以1482年為界。1482年之后稱馬拉王朝晚期,造像依然保留了馬拉

王朝早期的特點:體態(tài)優(yōu)美,佛像面相眉清目秀,菩薩,度母的造像皆

頭戴寶冠,U型項鏈,總體的造像水平延續(xù)了尼泊爾造像的一貫傳統(tǒng),

面相端正,富有極強的青春氣息,比例準確,整體氣質(zhì)甜美優(yōu)雅,為尼

泊爾造像典型風(fēng)格的延續(xù)。 此像釋迦牟尼通高52.5公分,在已知的尼

泊爾晚期造像中屬于坐像中極大的一尊,造像采用捶揲工藝分體制作,

即將頭部、上下軀干、雙臂、雙足和蓮座分別捶打成型,然后鉚在一

起,蓮座上沿有聯(lián)珠紋,仰覆束腰蓮臺,為這一時期造像中蓮座制作的

非常認真的一件作品,其座內(nèi)部包裹重物,以保持佛像的穩(wěn)定。16世紀

開始,捶揲工藝制作銅造像在加德滿都河谷盛行,完全采用紅銅材質(zhì),

后來此項技術(shù)傳入西藏,成為藏傳佛教造像中的重要造像與金銅裝飾技

術(shù)。此像展現(xiàn)出成熟的捶揲技術(shù),是尼泊爾晚期造像中極為難得的精

品。

加德滿都是尼泊爾的政治、文化和經(jīng)濟中心,它是喜馬拉雅地區(qū)商貿(mào)的

重要樞紐之一。河谷中生活的紐瓦爾人(Newar)擅長工藝術(shù)和經(jīng)商,

成為河谷中藝術(shù)家的主力,他們傳統(tǒng)信仰佛教,使得紐瓦爾工匠至少在

13-18世紀成為西藏佛教藝術(shù)的主要參與者和藝術(shù)導(dǎo)師,對藏傳佛教藝

術(shù)影響極為深遠。遍覽國內(nèi)外各大公私收藏及拍賣所見藏品,尼泊爾造

像常見早期作品,而晚期精彩者則至為罕見,這不僅是因為造像工藝的

變化,同時也其自身與周邊政治地理變化的影響,而尼泊爾晚期造像更

注重宗教性,且開臉更為甜美,在這一地區(qū)的造像樣式變化中富有極強

的地方特色,且雕塑感極強,是尼泊爾佛教美術(shù)中不容錯過的一環(huán)。同

類樣式可參考,紐約佳士得2005年春季拍賣編號152之尼泊爾17世紀銅

鎏金無量光佛像,以及紐約佳士得2004年春季拍賣編號150尼泊爾17/18

世紀銅鎏金無量光佛像。

備注:蘇黎世科勒1980年11月5-8日 編號38

2931蘇黎世科勒1980年11月5-8日 編號38

尼泊爾17/18世紀 銅鎏金無量光佛像 H 78.6cm

紐約佳士得2004年春季拍賣編號150

第144頁

6701

明? 白玉透雕五龍佩

A WHITE JADE CARVED FIVE DRAGONS PENDENT

Ming Dynasty

L5.7 cm.

RMB: 150,000 - 250,000

通體白玉為琢,器表正反浮雕并結(jié)合圓雕五龍造型,鬢須拂動,身姿矯

健,佩中部穿孔,頂部圓雕一龍尾系于孔中,氣度不凡;于若小的佩面

上展現(xiàn)博大的氣韻,此器雕工精細,刀法嫻熟,規(guī)矩優(yōu)美。

第145頁

6702

清乾隆? 白玉“得令還朝”童子雕件

A WHITE JADE CARVED AUSPICIOUS INFANT PLAYING

PENDENT

Qing Dynasty,Qianlong Period

H6.5 cm.

RMB: 250,000 - 350,000

玉質(zhì)潤澤,勻凈細膩,滋潤沉蘊。整體為一童子騎木馬“得令還朝”造

型,童子雙發(fā)髻,頭大額圓,衣飾流暢,一手執(zhí)令旗,一手提韁繩,跨

坐木馬之上,展顏歡笑,表情生動,為典型的清代童子特征。此類童子

嬉戲題材始見于宋,表現(xiàn)太平盛世,普天同樂。玉童子的出現(xiàn)和盛行,

是中國玉文化進入世俗化時期的重要標志之一。整件器物玉料精良,雕

工嫻熟,邊緣圓潤,構(gòu)思巧妙,給人以吉祥喜慶之感,值得珍藏。

備注:1.北京重要藏家舊藏;

2.北京保利,2012春,Lot7661

第146頁

6703

清? 白玉雕十二辰

A WHITE JADE CARVED TWELVE

Qing Dynasty

H4 cm.

RMB: 600,000 - 800,000

備注:香港私人藏家收藏

此為清乾隆時期的白玉十二辰,形制小巧,部分帶皮。圓雕獸頭人身

十二生肖,屬守護神。十二辰身著長衫,坐姿各異,除蛇外,各手持不

同物件,各有不同象征意義。其頭部雕刻件件特征鮮明,生動傳神,下

設(shè)木座。此十二位神的名稱取自干支,分別對應(yīng)丁卯、丁巳、丁未、丁

酉、丁亥、丁丑、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寅,合稱六丁神和六甲

神。據(jù)說是真武大帝的部下,能行風(fēng)雷鬼神,道士齊醮作法時,常用符

菉召請他們祈禳驅(qū)鬼。

相類品可參閱故宮博物院所藏“青玉十二生肖”,以青玉雕,圍成一圈

放置于紫檀木盒內(nèi),中間有青玉雕十二章方形玉盒(現(xiàn)盒內(nèi)已空),不

知所拱衛(wèi)為何物,但盒外刻有乾隆御題詩詞《效仇遠十二辰體詠金川

事》,或可證此種玉雕小型十二辰像制作的源起。

包裝圖

清乾隆 青玉十二生肖

故宮博物院藏

第148頁

6704

清雍正? 冰糖瑪瑙碗

“雍正年制”款

AN AGATE CARVED BOWL

Qing Dynasty, Yongzheng Period

Yongzheng Four-Character Mark

D14.2 cm.

RMB: 200,000 - 300,000

6704(mark)

此碗小巧雅致,仿耳杯之造型,大料琢成圓口形狀,深弧腹,弧線秀美

流暢,器形小而不失穩(wěn)重?,旇з|(zhì)地溫和潤澤,色澤亮麗,玉色冰潔有

光彩,純凈而清冽。碗底正中鐫刻“雍正年制”四字篆書款。不同于瓷

器的如日中天,鐫刻雍正年款之玉石類器皿,可謂珍罕至極,唯故宮博

物院所藏幾件為數(shù)不多的瑪瑙器皿落雍正年制款識。清宮內(nèi)務(wù)府《活計

清檔》的記載:“雍正二年,十三日怡親王交瑪瑙碗兩件。奉旨:此碗

太厚,隨形式往薄里磨做,欽此?!庇赫龝r期御用之器皿,均在內(nèi)廷恭

造的式樣規(guī)范下創(chuàng)作出來。每一件器皿的產(chǎn)造,皆需經(jīng)過“呈核再做”

的程序,即使如此,當(dāng)裝飾紋樣或器形不符合皇帝期待時,整件器物必

須重新進行修改、調(diào)整與再制,故而此時御制皇家佳器,盡是雅韻秀致

之逸品。恰如此碗,壁面琢磨瑩薄,隔可觀手,潤澤生輝;通體光素,

不假紋飾,愈顯瑪瑙天然美質(zhì),晶亮剔透,清麗脫俗,韻致內(nèi)斂,充分

地反映出雍正皇帝“文、雅、精、細”的藝術(shù)追求,是一件難得的上乘

作品。

第149頁

6705

清? 白玉留皮高士松鹿山子

A WHITE JADE WITH RUSSETS DEER MONG MOUNTAINS

BOULDER

Qing Dynasty

L21.5 cm.

RMB: 100,000 - 200,000

白玉山子為帶皮籽料,玉質(zhì)溫潤,隨形施藝,兩面雕工。山子一面浮雕

深山訪友圖,深山靜謐,亭臺掩映,高士步行于山階之上,童子跟隨。

一面雕高山聳立,林木掩映,祥鹿一雙奔走于小徑。刀法細膩流暢,雕

工滿密,線條自然流暢。采用圓雕、高浮雕、鏤雕等技法琢出樓閣、松

樹、草葉、洞壑等,全器構(gòu)圖合理,景物比例適當(dāng),透視感強,還巧妙

地利用留皮的色澤,渲染場景,可謂匠心獨運。玉山子是清代文房幾案

上常見的陳設(shè)品,宮廷中的玉山子更為精致,圖案題材多取自然景色,

如仙人游、文友聚會山林、松下鹿鶴、山水樓閣等等,此山子取材寓意

吉祥,雕琢精致,畫意盎然,清新古雅,置于案頭,憑以釋懷,悅?cè)诵?/p>

目,深合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內(nèi)核。

第150頁

6706

清中期? 白玉雕英雄雙聯(lián)蓋瓶

A WHITE JADE CARVED TWIN-VASE WITH COVER

Mid-Qing Period

8×6.5×15 cm.

RMB: 350,000 - 500,000

此件拍品處于保稅狀態(tài)下,具體信息請聯(lián)系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

珍玩部工作人員。

備注:1.Ashkenazie &Co.藝廊,編號4212,美國舊金山;

2.Sam Bernstein &Co.藝廊,美國舊金山

本品取材青白玉,玉質(zhì)純凈無暇。器身造型為雙筒相并,兩圈足。兩筒

底部相連處,雕刻有臥獸,圓目瞪凸,闊口寬鼻,肩生雙翼。其上雕刻

一只呈站姿的鷹鳥,鳥口銜活環(huán),展翅欲飛。鳥尾及獸尾現(xiàn)于雙筒另一

側(cè),鳥尾之上有雙弧形柄。瓶帶蓋,呈雙聯(lián)式,子母口。蓋上端飾有覆

蓮瓣紋,兩蓋中間以圓雕玉珠相連,蓋頂?shù)穸饭靶吴o,片狀,較厚。

此件白玉英雄雙聯(lián)瓶之外形,源自中國傳統(tǒng)合婚所用的禮器——英雄

合巹杯,《禮記·昏義》曰:“共牢而食,合巹而酳?!笨追f達疏曰:

“巹,謂半瓢,以一瓠分為兩瓢,謂之巹?!狈驄D各執(zhí)一瓢而飲,以兩

瓢相合象征夫婦合體。合巹杯至遲在西漢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多以雌雄二

獸或一飛禽一走獸為飾。雖然合巹杯出現(xiàn)的時間很早,但將杯上裝飾的

飛禽走獸解釋為“英雄”之意,則是明代以后的事情。明末清初,仿古

之風(fēng)興起,具有“英雄”這樣美好寓意的合巹杯自然頗受文人喜愛,成

為這一時期一種甚為流行的仿古器物。

這件作品玉質(zhì)上乘,用料不吝。且雕工精細,構(gòu)思奇巧,古樸而不失華

美,乃清中期玉雕佳作。

清乾隆 御制銅胎掐絲琺瑯鎏金英雄雙聯(lián)瓶

北京保利2020秋拍 編號1879

成交價3565000

百萬用戶使用云展網(wǎng)進行電子書籍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檔,即可一鍵上傳,自動生成鏈接和二維碼(獨立電子書),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網(wǎng)站!
收藏
轉(zhuǎn)發(fā)
下載
免費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費制作
x
{{item.desc}}
下載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