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88|国产乱妇无码在线观看|国产影院精品在线观看十分钟福利|免费看橹橹网站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書籍

發(fā)布時間:2023-3-06 | 雜志分類:其他
免費制作
更多內(nèi)容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書籍

100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年 (694 年 ) 傳入中國。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國號,遂驅(qū)逐信徒、毀壞寺院,摩尼教逐漸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為僅存的珍貴史跡。80 年代初,此地曾發(fā)掘出宋代明教會的瓷碗,證實宋時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躍。現(xiàn)代遺址為元代建筑物,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宋代摩尼教已在這里活動。明代禁絕,此處鄉(xiāng)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1991 年 2 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tuán)參觀草庵后,認(rèn)為它是這次考察活動的“最大發(fā)現(xiàn)”。草庵寺 1996 年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1998 年日本“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tuán)也來到草庵考察,專家學(xué)者認(rèn)為,摩尼光佛是世界上惟一保存最好的摩尼教遺跡。2011 年 8 月,晉江市政府投入巨資興建草庵寺摩尼教遺址公園,公園范圍包括草庵宗教游覽區(qū)、書院文化游覽區(qū)、古寨文化山林區(qū)和田園生活休閑區(qū)等。旅游小貼士草庵景區(qū)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著名的摩尼佛像,是泉州港口開放的象征,也是宗教界的奇葩。每年的 ... [收起]
[展開]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書籍
粉絲: {{bookData.followerCount}}
泉州——古稱“刺桐”,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宋元時期世界海洋貿(mào)易的東方中心。
文本內(nèi)容
第101頁

100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年 (694 年 ) 傳入中國。

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國號,遂驅(qū)逐信徒、毀

壞寺院,摩尼教逐漸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

成為僅存的珍貴史跡。

80 年代初,此地曾發(fā)掘出宋代明教會的瓷碗,證實宋

時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躍?,F(xiàn)代遺址為元代建筑物,據(jù)考古

發(fā)現(xiàn),宋代摩尼教已在這里活動。明代禁絕,此處鄉(xiāng)民仍以

佛教崇拜,保存完整。

1991 年 2 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

綜合考察團(tuán)參觀草庵后,認(rèn)為它是這次考察活動的“最大發(fā)

現(xiàn)”。

草庵寺 1996 年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1998 年日本“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tuán)也來到草庵考察,

專家學(xué)者認(rèn)為,摩尼光佛是世界上惟一保存最好的摩尼教遺

跡。

2011 年 8 月,晉江市政府投入巨資興建草庵寺摩尼教

遺址公園,公園范圍包括草庵宗教游覽區(qū)、書院文化游覽區(qū)、

古寨文化山林區(qū)和田園生活休閑區(qū)等。

旅游小貼士

草庵景區(qū)是全國

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著

名的摩尼佛像,是泉州

港口開放的象征,也是

宗教界的奇葩。每年的 4—11 月為最佳旅游時

間,可乘坐市區(qū)至?xí)x江

安海方向的班車到草庵

路口,步行 20 分鐘到

達(dá)草庵景區(qū)。

第102頁

101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泉州天后宮位于泉州市區(qū)天后路,最早稱“娘媽宮”,是

我國東南沿?,F(xiàn)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媽祖廟,有“溫陵天

后祖廟”之稱;也是大陸媽祖廟中第一座被國務(wù)院審定公布的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廟內(nèi)除了保存較完整的大殿、后殿等

古建筑外,近年來又陸續(xù)修復(fù)了山門、戲臺、鐘鼓樓、東西長廊、

梳妝樓等多處建筑,建置于宮內(nèi)的閩臺關(guān)系史博物館收藏有大

量的珍貴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

歷史沿革

泉州天后宮始建于南宋慶元二年(1196 年)。當(dāng)時建的這

座媽祖宮規(guī)模已經(jīng)很大,有三殿、山門、兩廊、兩亭。宋元明

歷朝經(jīng)常遣官致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欽定春秋兩祭,

此后,官祭便成定例。

元代,泉州港更為繁盛,和海外通商的國家多達(dá) 90 幾個,

海上巨船入港有時達(dá) 300 多艘。元代帝王為了漕運、海運的順利,

也多次詔封媽祖,以祈求媽祖的庇祐。元代帝王在蕃人云集的

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響之大是可以想見的。

進(jìn)入明代,泉州港仍然是全國的一個重要港口。洪武三年

(1370 年),泉州復(fù)設(shè)市舶司,專通琉球。當(dāng)時明政府規(guī)定,

泉州天后宮

——現(xiàn)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媽祖廟

第103頁

102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凡是封舟必須安放天妃神像,開洋前正副使必須先到出發(fā)港口的天

妃宮祭拜。永樂年間,鄭和第二次、第五次出使西洋時途經(jīng)泉州,

依制祭拜媽祖祈求庇佑。嘉靖十九年(1540 年)郡人徐毓集資大修,

先修正殿五間,重建寢殿七間,涼亭四座,兩廂三十間,東西軒及

齋館二十八楹。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落成。

清代,靖海侯施瑯奉旨東征臺灣,統(tǒng)一祖國。他上書康熙帝

請封,歷數(shù)媽祖助順神跡。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八月十四日,

“以將軍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奏,特封天后”,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

赍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自此,泉州天妃宮改稱天后

宮。施瑯將軍為報答神恩,對天后宮進(jìn)行重修和擴建。嘉慶二十一

年(1916 年)署泉州府事徐汝瀾以棟宇漶漫,非復(fù)舊觀,倡捐再

次重修。道光年間(1830—1850 年)清文宗加封媽祖為“天上圣母”,

泉州天后宮又進(jìn)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建。

清代,私商貿(mào)易和向東南亞各國及臺灣的移民熱潮在泉州港

進(jìn)一步興起,媽祖信仰也隨著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跡更為廣泛地傳

播。泉州商人每到一處,必當(dāng)建造會館,并從家鄉(xiāng)請來媽祖祀奉。

建筑風(fēng)格

由于泉州天后宮重要歷史地位,自建宮至今,已經(jīng)先后進(jìn)

行十四次比較大的修繕和擴建。如今,其規(guī)制完整,占地面積達(dá)

七千二百多平方米。

山門。原山門戲臺因筑公路被拆毀,1990 年 3 月由臺灣鹿港

天后宮暨諸委員捐資重建。今移清代晉江縣學(xué)橫星門為山門、面闊

五開間,牌樓式造型,雕花漆繪木構(gòu)斗拱,青石龍柱,兩側(cè)石雕麒

麟,螭虎窗,屋頂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翹瓷雕八龍二鱷,角脊作成

鳳尾伸展而卷曲,線條柔和優(yōu)美,整體結(jié)構(gòu)華麗壯觀。戲臺連接于

山門后檐,坐南朝北,木構(gòu)藻井頂蓋。雕脊畫枋,小巧玲瓏,具有

泉州獨特藝術(shù)風(fēng)格。

東西厥建筑,所謂“秦宮漢闕”以示天后宮之尊。建筑為二

第104頁

103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層樓閣,面臨通衢,兩樓高聳,樓上分置鐘鼓,樓下塑造千里眼,

順風(fēng)耳二神像,威武莊嚴(yán)。

天后正殿,雖歷經(jīng)滄桑,但明清木構(gòu)建筑至今依舊保存完好,

而且保留有宋代構(gòu)件。正殿占地面積 635.5 平方米;筑于臺基座,

高出地面 1 米,采用花崗巖石砌筑的須彌座,束腰處浮雕“鯉魚

化龍”、雄獅、文房四寶“八駿云火”、仙家法器、鶴舞云中、

寶蓋蓮花等圖為二度空間動態(tài)藝術(shù)造型、雕刻刀法熟練,生動活潑,

表現(xiàn)其神職至高無上。殿內(nèi)木梁骨架,立于圓形花崗巖石柱,柱

頭浮雕仰蓮連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結(jié)構(gòu)比較

特別,空間變化很豐富,門窗彎枋雀替,雕花精致細(xì)密,紋飾豐

富多彩,既有幾何圖案,又有花卉水族,鳥獸人物。托木部位有

鳳凰戲牡丹,壽梁中作如意訪心,表現(xiàn)女性神廟。殿內(nèi)油漆用朱

地畫“暖八仙”之一的鐘離及如意相間圖案,其綠地雕彩西蕃蓮

及喜鵲登梅圖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圖案作異獸,寓意“益壽”。

殿內(nèi)浮雕,更是琳瑯滿目:八駿、八寶、傅古鳥龍及各種花卉,

表現(xiàn)水族魚龍騰空翻浪,與百花爭妍,以福祿壽吉祥物作襯托,

呈現(xiàn)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頂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點,

兩端五彩瓷雕雙龍戲珠,造型精美,光澤鮮艷,表現(xiàn)整個大脊龍

的至高題材,四岔脊頭組合鳳凰圖案,對應(yīng)大脊成龍鳳呈祥,背

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體現(xiàn)吉祥如意,

安康長壽,為閩南建筑藝術(shù)之一絕。

東西兩廊、兩軒和寢殿,均由國家文物局立案撥出??钜琅f

貌復(fù)原修繕。東西兩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現(xiàn)改為閩臺關(guān)系史博

物館陳列室。寢殿又稱后殿,地勢比正殿高出 1 米多,兩側(cè)突出

部位設(shè)為翼享,左右齋館。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構(gòu)建筑,屋蓋為

兩坡面的懸山楔,面闊七間,35.1 米,進(jìn)深 19.8 米,高 8 米許,

木質(zhì)梁架粗大古樸,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蓮瓣花崗巖的圓形石礎(chǔ)之

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對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計

第105頁

104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旅游小貼士

天后宮位于泉

州市區(qū)天后路,官

府常在此為出海商

船舉行祭海大典。

媽祖名林默娘,是

北宋時湄洲島的民

女,據(jù)說她出生的

時候,遍地生香,

瑞 光 四 射。 她 終

生行善濟人,引導(dǎo)

鄉(xiāng)人避兇趨吉。后

來她為了救護(hù)船只

遇到風(fēng)暴的父親而

遇難,百姓感念她

的美德,尊她為海

上 女 神, 立 廟 祭

祀,當(dāng)?shù)貪O民出海

前都要到天后宮前

祭拜。市區(qū)乘 4、

24、624、824 路公

交車可到。

是明代翻修時移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聯(lián)“神功護(hù)海國,水德配

乾坤”。正面原有懸掛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書“后德配天”的橫匾。

對臺交流

明清時期,大量閩南人移居臺灣,把泉州的媽祖信仰也帶到

了臺灣,并在那里建廟奉祀,使媽祖成為臺灣地區(qū)最主要的民間神

祇。建于明代天啟四年的澎湖天后宮,現(xiàn)為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

到了清代,臺灣各縣市已普遍建立了天后宮。

泉州天

后宮以弘揚

媽祖文化為

核心,先后

數(shù)次組織和

參與訪問團(tuán)

體赴臺進(jìn)行

文物展覽與

交流,在泉臺文化交流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2002 年 7 月,泉州

天后宮媽祖金身神像巡游臺灣澎湖縣,被譽為“創(chuàng)世紀(jì)的宗教盛

事”。泉州天后宮還連續(xù)舉辦多屆澎湖“乞龜”民俗活動,接待了

眾多前來謁祖進(jìn)香的臺灣信徒。

泉州天后宮修復(fù)以來,前來尋根謁祖和進(jìn)香的臺胞絡(luò)繹不絕,

從泉州天后宮請走了媽祖神像數(shù)百尊。澎湖天后宮、彰化鹿港天后

宮、臺南大天后宮等數(shù)百個宮廟,均與泉州天后宮有密切往來。從

天后宮建宮至今,到泉州天后宮謁祖進(jìn)香、參觀旅游的臺灣同胞據(jù)

不完全統(tǒng)計達(dá) 200 多萬人次。泉州天后宮已成為聯(lián)結(jié)海峽兩岸人民

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建置于宮內(nèi)的閩臺關(guān)系史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

寶島臺灣歷史上淵源關(guān)系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內(nèi)收藏有大量珍貴的

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

第106頁

105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泉州府文廟位于市區(qū)繁華的商業(yè)區(qū)中心地段,鯉城區(qū)

中山中路泮宮內(nèi),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和泉州市主要文

化古跡之一。其建筑規(guī)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

的建筑形式的孔廟建筑群;歷史悠久,規(guī)制完整,氣勢壯觀,

文化內(nèi)涵豐厚,是東南地區(qū)名聞遐邇的最大的文廟建筑群;

布局勻稱,建筑優(yōu)美,造型獨特,體現(xiàn)了宋代中原文化和閩

南古建筑藝術(shù)的有機結(jié)合。

歷史沿革

府文廟始建于唐開元末年,唐名為“魯司寇廟”,址

在府衙城右。五代時改為“宣圣廟”。宋太平興國初(976—

984 年)遷建泉州崇陽門外之東南,即今址。大中祥符二年

(1009 年)遷建于育材坊,去舊學(xué)西北。大觀三年(1109

年)復(fù)遷建于原址崇陽門外。紹興七年(1137 年)就原址

重建左學(xué)右廟,增舊基高二尺余,中為先師殿(大成殿),

殿前東西廡。殿左為明倫堂,明倫堂后為議道堂,前為東西

泉州府文廟

——東南地區(qū)最大的文廟建筑群

第107頁

106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兩書齋。殿堂南面筑有方池、學(xué)池。前為藏書閣、廨宇、庖

廩悉備。又化贖庚門舊址門西向,門內(nèi)鑿河浚池以通巽流,

筑石橋以納潮汐。嘉泰元年(1201 年)再建欞星門,辟武

齊。嘉泰四年(1204 年)增置官

書三千五百余 本。咸淳

(1265—1274 年)中

殿 毀, 后 又 重建。

元大德三年 (1299

年)重修明倫堂。 大德十年

(1306 年)整治學(xué)校, 修大晟樂。至

治元年(1321 年)塑兩廡從祀像,筑杏壇于欞星門前。至

正初(1341—1349年)造大晟,鑄禮器。明嘉靖三年(1524年)

擴廣泮池,浚堙塞以通潮汐,易濠南居民,辟路通通淮大街。

萬歷三十七年(1609 年)地震,殿堂兩廡圮又重修。萬歷

四十年(1612 年)改泮池為園如右官之制。清乾隆二十六

年(1761 年)大修大成門,內(nèi)外及兩廡前柱皆易以石,作

金聲、玉振二門石匾,移建崇圣祠于禮殿東北??滴醵?/p>

年,雍正五年,乾隆三年共頒發(fā)“萬世師表”、“生民未有”、

“與天地參”三匾,后又有嘉慶帝“圣集大成”,道光帝“圣

協(xié)時中”,咸豐“德齊幬載”,同治“圣神天縱”,光緒“斯

文在茲”等匾。

建筑風(fēng)格

府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jié)構(gòu)。

面闊 7 間 35.3 米,進(jìn)深 5 間 22.7 米,斗拱抬梁式木結(jié)構(gòu),

以 48 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盤龍檐柱 8 根,風(fēng)格古樸,

在全國現(xiàn)存文廟中甚屬罕見。殿前砌露臺,臺明嵌有仰蓮、

復(fù)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輝綠巖石浮雕。臺下通

道、拜庭,兩旁古榕垂蔭,庭外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

第108頁

107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的泮橋,梁式石構(gòu),中部拱起,兩邊有石構(gòu)護(hù)欄。大成殿前

東西兩側(cè)筑有東廡和西廡,全長 112 米,寬 10 米。兩廡前

正中為大成門三開間,二進(jìn)深,左為金聲,右為玉振,三門

聯(lián)成一體,寬 60 米,深 10 米。門外為露埕寬 66 米,深 60

米,可容數(shù)千人,左右為禮門、義路。西面臨中山街建有泮

宮門。廟東有明倫堂七開間,寬 36.8 米,五進(jìn)深 21.4 米,

前有寬深 36 米的露庭,東西兩書齋,庭前有方池寬 29 米,

長 43.8 米,中有 4 米寬的石橋,圍以石護(hù)欄。外為育英門,

再往東原存有尊經(jīng)閣和名宦、鄉(xiāng)賢祠等建筑。

人文特色

府文廟內(nèi)設(shè)有“泉州府文廟文物陳列館”、“泉州歷

史名人紀(jì)念館”、“泉州古代教育展覽館”?!叭莞膹R

文物陳列館”設(shè)在大成殿內(nèi),正中有孔子塑像,兩旁有四配

十二哲畫像。主要文物有傳世祭孔樂器、舞器、禮器等。其

中六件青銅豆鑄有“乾隆十一年臺灣知府蔣元樞捐造,貢生

蔣鴻皋監(jiān)制”和鑄有“同治六年五月鑄,州同御即造,訓(xùn)導(dǎo)

鄭秉經(jīng)郊行李樹監(jiān)鑄”及“臺灣北路淡水同知嚴(yán)金清謹(jǐn)制”

的銘文編鐘,是研究泉州文廟與臺灣文廟的歷史淵源關(guān)系的

第109頁

108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實物資料?!叭輾v史名人紀(jì)念館”設(shè)在文廟西廡,陳列有

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名人 38 位。這些人

物從各個歷史時期反映出泉州人文薈萃、人杰地靈,在政治、

文化、經(jīng)濟、軍事以及海外交通、國家統(tǒng)一等領(lǐng)域為社會以

至世界作出重大貢獻(xiàn)。展品使用現(xiàn)代彩色臘像工藝制作,配

以精制的各時代服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對臺交流

對于閩臺兩地儒學(xué)文化的傳承 , 泉州府文廟功不可沒。

明清以來,泉州府文廟培養(yǎng)出許多人才,他們東渡臺灣后大

力推動臺灣儒學(xué)的起步發(fā)展??滴醵辏?684 年),

蔣毓英被調(diào)任臺灣首任知府,在任五年內(nèi)修建了兩座文廟,

這為泉臺兩地文廟間的交流奠定了基礎(chǔ)。此后,臺灣孔廟在

建筑形式和規(guī)制上就一直追摹福建孔廟,其創(chuàng)建與維修時往

往都聘請福建工匠主持,建筑材料也多取材自福建。例如,

第110頁

109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臺北孔廟創(chuàng)建時就請泉州名匠王益順按閩南式建筑風(fēng)格設(shè)

計,木石材料大都運自大陸,其中包括泉州白石及青草石,

雕刻十分精美。臺南孔廟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重修時,

不僅購買泉州石材,還延聘泉州名師精雕細(xì)琢,再運到臺灣

組合安裝,并增設(shè)泮宮坊、府學(xué)署等,形制與泉州府文廟幾

無二致,臺南孔廟至此迎來了全盛時期。

臺灣儒學(xué)得以發(fā)展后,反過來又與泉州府文廟保持緊

密的聯(lián)系。時至今日,泉州府文廟與臺灣各大孔廟之間的交

流依然十分熱絡(luò)。2008 年 10 月,臺灣孔子文化節(jié)舉辦隆重

的開筆儀式,由泉州府文廟致贈臺南孔廟的開筆石閃亮登

場;2009 年 12 月海峽兩岸一百多名儒學(xué)專家和山東曲阜孔

廟、臺灣臺南孔廟等知名孔廟的代表匯聚泉州,參加“首屆

閩臺孔廟保護(hù)學(xué)術(shù)研討會”,會議期間,泉州府文廟與臺南

孔廟共同簽訂《海峽兩岸孔廟文化交流合作協(xié)議書》,這是

海峽兩岸孔廟首度攜手共同建立交流聯(lián)誼機制。近年來,泉

州文廟與臺灣各大孔廟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不斷地將兩岸

孔子思想和儒家學(xué)說的文化認(rèn)同推向新的高度。

旅游小貼士

走過高大偉岸的榕

樹,路過波光粼粼的百

源川池,池西畔的文廟

廣場,令人眼前一亮。

燙金的“文廟”二字在

大門牌匾上熠熠生輝。

雄偉的府文廟門樓在藍(lán)

天白云下壯麗奪目,即

使在市區(qū)中心熱鬧的街

道上,也能感受到文廟

散發(fā)出的圣潔儒雅的光

芒。來到泉州,文廟是

您的必經(jīng)之地,市區(qū)內(nèi)

有到達(dá)府文廟景區(qū)的 1

路、3 路、18 路公交線,

非常方便。

第111頁

110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泉州清凈寺又名“麒麟寺”“艾蘇哈卜清真寺”,俗稱“清

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涂門街中段,占地面積約 2500

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chuàng)建的現(xiàn)存最古老的伊斯蘭

教寺。1961 年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和“中國

十大名寺”。

建筑風(fēng)格

泉州清凈寺創(chuàng)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 年 )——伊

斯蘭歷 400 年。元至大三年 (1310 年 ),波斯國設(shè)拉子城 ( 今

伊朗南海岸 ) 人艾哈默德·本·穆罕默德·賈德斯重修擴建。

據(jù)中文石碑記,元至正十年 (1350年 )、明萬歷三十七年 (1609

泉州清凈寺

——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第112頁

111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年 ) 兩次重修,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獨具古阿拉伯伊斯蘭建筑

風(fēng)格的一座清真古寺,也是國內(nèi)惟一用花崗石和輝綠石建造

的典型阿拉伯中亞風(fēng)格的清真寺。現(xiàn)存建筑主要有寺門樓、

奉天壇和明善堂。

寺門南向,臨街,通高約 13 米,寬 6.6 米,用花崗石

和輝綠石砌成,分外中里 3 層,外中層上部均用輝綠石作圓

形穹頂尖拱門,里層上部作白色圓穹頂。頂部望月樓和塔,

早已倒塌。現(xiàn)存月臺,為伊斯蘭教徒望月決定封齋、啟齋日

期之用。臺 3 面筑“回”字形垛子,頗顯威嚴(yán)。祝圣亭在

寺門東側(cè),只存臺基。亭壁刻有元至正十年吳鑒、明萬歷

三十七年李光縉撰重修碑記。奉天壇在寺門西側(cè),東西長

24.6 米,南北寬 24.3 米,僅存墻體部分,但大量文物仍保

存下來。東墻壁有一尖頂拱型正門,門楣上方刻古阿拉伯文

《古蘭經(jīng)》句,西墻中部向外突出一講經(jīng)壇,壇正中一尖拱

型大壁龕。南墻外壁及壇內(nèi)大小壁龕,均鑲嵌古阿拉伯文《古

蘭經(jīng)》石刻,保存完好。明善堂,原址已廢棄,現(xiàn)為兩進(jìn)式,

磚木結(jié)構(gòu),是穆斯林的禮拜堂。寺內(nèi)保存明永樂五年 (1407

年 ) 所頒保護(hù)清真寺及伊斯蘭教的石刻《上諭》一方。

旅游看點

泉州清凈寺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伊斯蘭三大教寺之一,

被列為世界回教學(xué)術(shù)界研究的對象,是泉州發(fā)展海外交通貿(mào)

易的重要史跡,是中國與阿拉伯各國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迄今仍是泉州回教徒禮拜或婚禮舉行之處。

◎寺門門樓

臨街的寺門為典型的中世紀(jì)阿拉伯建筑風(fēng)格,由一面

立墻、一個帶有雙凹半穹頂?shù)拈T廊,以及連接半穹頂?shù)酿?/p>

構(gòu)成。原通高 13 米以上,后由于路面抬高約 1.5 米,故地

第113頁

112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面到寺頂通高僅 12.4 米,門寬 6.6 米。門樓高聳挺拔,全

部用加工嚴(yán)整的花崗石和綠輝石砌疊而成。

門頂由四大拱門構(gòu)成內(nèi)、中、外三層。門頂成穹廬向

上尖拱,桃尖形曲線,拱門內(nèi)半穹窿以放射線及蜂巢狀圖案

裝飾,與我國古代建筑的“藻井”石雕圖案類似。頂蓋采用

中國傳統(tǒng)的蓮花圖案,表示伊斯蘭教崇尚圣潔清凈。寺門內(nèi)

有一塊明永樂五年(1407 年)的《永樂上諭》石刻,是明

成祖朱棣頒發(fā)保護(hù)伊斯蘭教寺院的敕諭,至今完好無損地嵌

置于寺北的墻壁上。寺門北面第三中門門楣上,鐫有兩塊橫

列古體阿拉伯文石刻。門樓正額橫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門

樓后墻上兩行阿拉伯文石刻,上面記載著清凈寺的創(chuàng)建年代、

重修時間以及最早的名稱。

◎宣禮塔遺址

當(dāng)年,宣禮塔塔形如柱,高聳奇?zhèn)ィ膳c廣州懷圣寺

的光塔媲美,均屬于伊斯蘭式的建筑風(fēng)格。宣禮塔初建為石

砌,后圮;十六世紀(jì)初為木塔,1687 年又被颶風(fēng)摧塌。

◎奉天壇

寺門門樓后西側(cè)為奉天壇,又稱“禮拜殿”,占地面

積約 600 平方米。殿的門楣部分,雕刻著阿拉伯文《古蘭經(jīng)》。

大殿四壁都是花崗巖石砌成,巨大的窗戶遍布各墻。大殿上

面原來罩著巨大的圓頂,于 1607 年泉州的一次 8.1 級大地

震中坍圮,迄今未能恢復(fù),僅余 12 個石柱礎(chǔ)及 9 根殘柱。

殿內(nèi)的設(shè)施和圓頂遺物仍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現(xiàn)

有地面增高了 1 米多。

殿西墻朝向伊斯蘭圣地麥加,墻上橫嵌長列的阿拉伯

文石刻,墻中部凹入為“拜壇”,稱“米哈拉布”,習(xí)稱“壁

龕”,壁龕中浮雕著阿拉伯文《古蘭經(jīng)》經(jīng)句,為講經(jīng)之所。

第114頁

113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拜壇兩側(cè)有 6 個尖拱寶蓋狀石龕,均浮雕阿拉伯文;殿南墻

長 23 米,高 6 米,中開 8 個大窗,使奉天壇更顯得開闊、雄偉。

◎明善堂

由于無法復(fù)建主禮拜大殿的圓頂,1609 年穆斯林在寺

內(nèi)增建一間小禮拜殿,即明善堂。明善堂在奉天壇的北面,

是現(xiàn)在講經(jīng)的地方。明善堂屢建屢塌,現(xiàn)存建筑系近代改建,

是一座東西向二進(jìn)三開張傳統(tǒng)中國民居式的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

堂前矗立著一個精雕的宋代“出水蓮花”石香爐,原是奉天

壇的舊物,后來奉天壇無法蔽風(fēng)雨,教徒們便移到明善堂作

禮拜,香爐也移置于此。石香爐高約 1 米,直徑約 35 厘米,

以葉蠟石(壽山石)雕制而成。

◎祝圣亭

祝圣亭的亭壁嵌立兩塊巨碑:一方是明初翻刻元至正

十年(1350 年)三山吳鑒撰寫的《重建清凈寺碑記》;另

一方是是萬歷三十七年(1609 年)的李光縉《重修清凈寺

碑記》。前者尤為重要,它記敘了元時“泉造禮拜寺增為六、

七”,說明當(dāng)時的穆斯林在泉州人數(shù)眾多以及他們的宗教活

動情況。

旅游小貼士

這里最有價值的是

寺廟的建筑風(fēng)格和寺內(nèi)

的一方石刻。不過,一

個“老”字就已經(jīng)能讓

許多人眼前一亮。寺內(nèi)

藏有明成祖于永樂五年

(1470 年) 頒 發(fā) 的 保

護(hù)清凈寺和伊斯蘭教的

《敕諭》石刻一方,是

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從市中心乘 3 路、4 路、

5 路、6 路、7 路、8 路、

12 路、16 路、18 路、

19 路、20 路、26 路、

31 路、32 路、602 路

公共汽車到關(guān)帝廟下

車,步行幾分鐘即可到

達(dá)。

第115頁

114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泉州法石真武廟俗稱“上帝宮”,是福建省文物保護(hù)

單位,位于市區(qū)東海鎮(zhèn)法石村石頭街,寺廟供奉水神玄武,

宋時作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為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

跡。廟供玄天上帝,是北極玄武星君化身,又稱“真武大帝”。

建筑風(fēng)格

真武廟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積 3000 多平方米,距今已

有 1000多年歷史了,被稱為“玄天上帝八閩第一行宮”,有“小

武當(dāng)”之稱,在福建道教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現(xiàn)存真武廟為明清建筑,由山門、四角亭、殿堂組成,

建筑面積 400 多平方米。大殿為真武殿,磚木結(jié)構(gòu),殿柱上

有清道光進(jìn)士翰林莊俊元撰寫的對聯(lián)。殿中奉真武大帝,披

發(fā)仗劍,銑足踏龜蛇,神龕上有巨匾“掌握玄機”,系乾隆

年間提督馬負(fù)書所書。左旁原建有觀音堂,今圯。山門為牌

坊式,磚石建筑,豎匾“武當(dāng)山”,兩側(cè)嵌有閩南磚刻太上

老君、瑤池王母以及八仙等人物。

旅游看點

法石真武廟依山面海,東邊便是舉世名聞的古刺桐

泉州真武廟

——玄天上帝八閩第一行宮

第116頁

115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港——后渚海港,西距泉州城區(qū)不過里許,南與晉江市隔江

相望。法石真武廟在泉州海外交通歷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興盛。宋代尊崇道教,所以

每次航海,郡守都要到這里祭祀海神,求真武大帝庇佑。真

武廟自宋以來歷經(jīng)五個朝代,香火長盛不衰。明代嘉靖年間,

在廟前立有“吞?!笔馑际钦f真武勢盛,氣可吞海。

這里勝景天然,古木森森,山門前有一眼明代古井,名叫“三

蟹龍泉”,泉水清冽甘甜。山門有一副石刻對聯(lián)“仰之彌高

大觀在上,過此以往聯(lián)步而升”,是清代翰林莊俊元手書。

1991 年 1 月聯(lián)合國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tuán)來泉州,見證了真

武廟是海上絲路“祈風(fēng)”保航的另一重要遺跡。

對臺交流

奉祀玄武大帝的宮廟堂遍及臺灣的鄉(xiāng)鎮(zhèn)村,其中不少

都是從泉州真武廟分靈過去的。真武廟是對臺宗教文化交流

的重要活動場所,與臺灣各地宮廟有著較為頻繁的文化交流。

1997 年真武廟神像首次跨越海峽,前往臺灣巡游全境

42 天,這是泉州最早出巡臺灣地區(qū)的一座宮廟。此后泉臺

兩地以“真武”文化為平臺,開展了多次交流活動。

近年來,臺灣接天宮和真武廟的交流活動頻繁、聯(lián)系

密切,先后到真武廟交流近 20 次。2013 年 12 月,臺灣宜

蘭外沃接天信眾來泉,不僅為了交流兩岸的宗教文化,還送

回了真武廟此前送往臺灣“巡游”的玄天上帝神像。臺灣云

林縣斗六市朝龍宮管理委員會多次率團(tuán)參訪泉州真武廟,希

望在兩地舉辦真武大帝學(xué)術(shù)文化論壇。

2014 年 4 月,金門縣縣長李沃土、議長王再生帶領(lǐng)

1200 多人組成的大型進(jìn)香團(tuán)到泉州真武廟祭典,這是近幾

十年來最隆重、最高規(guī)格的一次盛事。

旅游小貼士

現(xiàn)存真武廟為明清

建筑,坐北朝南,依山

拾級而上,兩旁扶欄石

柱皆雕石獅,十分古樸,

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hù)單

位。景區(qū)就在泉州市

區(qū),所以銀行、加油站

等服務(wù)設(shè)施都很齊全。

沿海大通道離真武廟有

2 ~ 3 公里,附近有很

多海鮮排擋,是享用海

鮮的好場所,各個消費

檔次都有。在泉州市區(qū)

乘坐 1 路、5 路、21 路、

30 路、44 路到現(xiàn)代廣

場站下車,再步行前往

真武廟。

第117頁

116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泉州府城隍廟位于泉州市區(qū)北門模范巷與縣后街交界

處(今新村小學(xué)址)。廟前通道舊稱城隍口街?!俺勤颉痹?/p>

指可以抵御野獸和外族入侵的城池,古時被人們奉為城市的

守護(hù)神而加以崇拜。

歷史沿革

泉州府城隍廟,祀

韓琦為城隍神,俗稱“大

城隍”,以別于晉江縣

城隍廟(俗稱“小城隍”)。

府城隍廟始建于北宋嘉

祐二年(1057 年),初

名明烈王廟,原址在明

代泉州衛(wèi)西側(cè)(今泉州

六中附近)。明洪武三

年(1370年)改稱城隍廟,

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

泉州府城隍廟

——古泉州的城市守護(hù)神

第118頁

117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明永樂、正統(tǒng)、正德年間相繼修葺。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

城隍廟遷建于資壽寺廢址(即今所)。清乾隆年間(1736—

1795 年),修建中殿、前殿、東西兩廡及六賢祠、山門。

道光十年(1830 年),邑中士紳因廟宇朽蠹,乃募捐重修,

使整個城隍廟形成了山門、前殿、中殿及后殿的龐大建筑群,

占地 10 余畝。其規(guī)制同府衙,甚為雄偉壯觀。山門對面有

照墻,正中是“麒麟壁”,雕嵌工藝精湛,是件不可多得的

文物珍品。

二十世紀(jì) 50 年代,府城隍廟逐步破損,1972 年拆廟創(chuàng)

辦小山小學(xué)(現(xiàn)新村小學(xué)),1974 年麒麟壁移至泉州開元

寺西塔東北側(cè)加以保護(hù)。

泉州城隍廟為泉州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歷來廟內(nèi)常

常舉行降雨、祈晴等齋醮法事,清代官方增加春、秋兩祭,

城隍信仰深入民間。此外,泉州府屬各縣城隍廟,每年均要

到泉州府城隍廟內(nèi)謁祖請香。

現(xiàn)府城隍廟為原來建筑群的后殿,占地面積約 600 平

方米,建筑面積約 300 平方米,包括原后殿及左右?guī)扛饕?/p>

間,后殿為二進(jìn)三開間,供城隍神金身及其他配祀神像。

第119頁

118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1992 年經(jīng)市政府批準(zhǔn)登記為市級文物保護(hù)單位。1997 年登

記為道教活動場所,成立管理委員會。2007 年因殿宇梁柱

朽壞,管委會募資修葺,重塑城隍神金身?,F(xiàn)廟內(nèi)常住道士

和工作人員計 15 余人,仍然香火不斷,在泉州及臺灣具有

較大影響。

建筑風(fēng)格

城隍廟原為前殿的硬山頂、五開間無堵墻結(jié)構(gòu)。中殿

為重檐歇山頂,內(nèi)部斗拱出挑有精美的飛天樂伎,殿頂棚設(shè)

平拱天花。后殿建筑規(guī)則與前殿略同。

城隍廟的山門寬約 30 米,重檐歇山頂結(jié)構(gòu)。山門對面

照墻高 5米、寬 19米。墻分三堵,正中用交趾陶鑲嵌麒麟一只,

龍首牛尾、麟身偶蹄、步云回首顧盼狀,下配嵌磚雕的元寶、

如意等吉祥物。左右兩堵各嵌磚雕的靈芝、牡丹、鹿、鶴等。

暗喻福、祿、壽俱全,雕嵌工藝精湛,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

整個城隍廟形成了山門、前殿、中殿及后殿的龐大建筑群,

占地十余畝,建筑技術(shù)高超,在八閩大地屈指可數(shù)。1974 年,

麒麟壁移至泉州開元寺西塔東北側(cè)加以保護(hù),如今廟宇內(nèi)仍

保留著清道光年間重修后的規(guī)制,從中依稀能感受到原府城

旅游小貼士 隍廟的恢宏大氣。

技藝精湛的重檐和

歇山頂是泉州府城隍廟

建筑群的主要看點,亦

可在寺廟中參拜神像,

在承載著歲月的古老榕

樹下休息乘涼。城隍廟

全天開放,市區(qū)乘坐公

交 24 線、37 線到外國

語中學(xué)站下,徒步前往

便可到達(dá)。

第120頁

119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泉州花橋慈濟宮位于泉州市中心,是省級文物保護(hù)單

位,自宋以來已擁有近千年歷史?;虼葷鷮m建筑的琉璃瓦

屋面,在其周圍建筑群中顯得光輝奪目。步入悠久歷史的花

橋亭,抬眼望見宮大門上方的石匾,上面鐫刻的正是明代大

書法家泉州人張瑞圖所書“真人所居”四字,熠熠生輝。

歷史沿革

花橋慈濟宮始建于宋紹興年間(1131—1162 年 )。祀

北宋泉州名醫(yī)吳夲,閩臺尊稱吳真人、大道公、花橋公、保

生大帝。據(jù)史志載,其一生“以醫(yī)名天下,以濟人救物為念,

而義不取人一錢”,“業(yè)醫(yī)無貴賤,按病授藥,如矢破的”。

花橋為其生前行醫(yī)故址。

清光緒四年(1878 年), 泉州紳士及商民于花橋?qū)m內(nèi)

倡設(shè)泉郡施藥局 , 博采藥源 , 廣施民眾 , 以弘揚吳真人業(yè)醫(yī)

濟世、扶危濟困之精神。光緒六年(1880 年)改稱“泉州

府施藥局”。

泉州花橋慈濟宮

——保生大帝的開基祖廟

第121頁

120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光緒二十三年(1897 年), 泉郡鼠疫猖獗 , 花橋?qū)m施

棺舍藥、恤孤扶貧 , 做了大量救死扶傷、濟困賑災(zāi)公益善舉。

是年 ,改稱花橋?qū)m善舉公所。施藥局隸屬善舉公所下轄單位 ,

以贈藥施醫(yī)為主 , 兼辦施棺、度歲(年關(guān)救濟)、平糶賑災(zāi)

等慈善事業(yè)。百余年來深獲社會各界善信、熱心家和海內(nèi)外

僑胞、港澳臺同胞及宗教界人士支持贊助 , 常年不斷捐款送

藥奉獻(xiàn)愛心。上世紀(jì) 50 年代 , 曾易名泉州市愛國贈藥處。

1978 年恢復(fù)花橋舊名 , 稱為“花橋贈藥處”。1985 年 3 月

18 日恢復(fù)義診 , 則沿用今名為“泉州花橋贈藥義診所”, 贈

藥施醫(yī)迄今已歷 120 多個春秋。

對臺交流

明代后期及清代,泉、漳人成批涌入臺灣開墾。臺灣

早為瘴癘之地,疾疫流行,于是保生大帝的信仰也隨開墾者

在臺灣落足,并成為臺灣最有影響的神靈之一。其中,臺南

學(xué)甲慈濟宮,是臺灣保生大帝的開基祖廟,位于臺灣臺南市

學(xué)甲區(qū)內(nèi)。于康熙四十年建造,坐北向南,共三進(jìn),為前殿、

正殿和后殿,正殿供奉保生大帝為主神。廟宇香火鼎盛,每

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信眾大都在此向大陸遙祭

師祖,尤其近四十年來,人們思鄉(xiāng)之情愈演愈熾。

幾百年來,隨著泉、漳人不斷移居臺灣,保生大帝的

信仰也不斷擴大。在臺灣,保生大帝是僅次于媽祖的第二大

信仰。目前,全臺灣有 600 多座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大多

為大陸的分靈。

1991 年,臺灣信徒捐資重建了三層現(xiàn)代樣式的“贈藥

義診樓”,常年聘請名醫(yī)在此坐診。近年來,泉臺交流日趨

頻繁,每年都有大批來自臺灣的保生大帝信眾到泉州花橋?qū)m

朝拜,并熱心為贈藥義診所捐助,使保生大帝慈濟眾生的精

神,得以代代傳承。

旅游小貼士

花橋慈濟宮是北宋

泉州名醫(yī)吳夲生前行醫(yī)

的故址。吳夲一生以醫(yī)

名天下 , 以濟人救物為

念 , 是個義不取人一錢

的好醫(yī)生。泉州市區(qū)乘

坐 24 路在水門巷口站

下,然后步行 260 米左

右即可到達(dá)。

第122頁

121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銅佛寺位于鯉城區(qū)中心百源川池西北側(cè),寺前綠榕垂

蔭,水光瀲滟;東為工人文化宮,西鄰泉州府文廟、明倫堂

等古建筑,1962 年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歷史沿革

銅佛寺原名“百

源寺”,始建于明崇

禎 年 間(1628—1644

年),為泉邑進(jìn)士楊

元錫獻(xiàn)宅為寺,清乾

隆十七年(1752 年)

施瑯曾孫施國寶重修

時易今名。1936 年被

洪水沖垮后重建。

因洪水沖擊,或

因時局動蕩、戰(zhàn)亂紛

起,銅佛寺屢遭毀壞。

清朝的志存及民國時的性愿、覺澈、覺愿法師還在此舉辦過

“覺華佛學(xué)苑”、“佛教義診施藥局”等。以后銅佛寺又屢

泉州銅佛寺

——泉州佛教圣地之一

第123頁

122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有修繕增建。近代高僧弘一大師曾于 1941 年冬,1942 年 3

月在此掛錫弘法。為寺門撰聯(lián)曰:“教門千百喻如梵網(wǎng),佛

道本源其唯戒光”,百源寺名藏于聯(lián)中。

近幾年來香火日趨興盛,來此觀覽參拜的游客信士絡(luò)

繹不絕,每逢初一、十五為“繞佛日”,各地香客齊聚寺中,

梵唄之聲不絕于耳,鐘鼓之音響徹云霄。這里是泉州市的佛

教勝地。

建筑規(guī)模

泉州銅佛寺現(xiàn)存大殿為三開間寬 18 米,五進(jìn)深 19 米

的懸山頂抬梁式磚木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約 400 平方米。內(nèi)供

奉清順治年間(1644—1661 年)鑄造的銅佛 16 尊,佛像高

四五尺,雕技精湛,以此著名。

近年又于大殿之后新建雙層樓閣式歇山頂彌陀殿一座。

大殿前露庭曲欄、東側(cè)曲橋跨池,緊接百源川池,綠木成蔭,

風(fēng)光綺秀。

旅游小貼士

每月初一、十五各

地游客都齊聚寺中觀賞

參拜“繞佛日”的場面,

也是最佳的旅游時間。

公交:從泉州汽車站,

坐 5 路、16 路、601 路

到百源路站下車,步行

300 米左右可到達(dá)(全

程約 20 分鐘,共 4 站),

首末車時間:6:00

18:30,全程最高票價

2 元,多為無人售票。

自駕車:從泉州汽車站

向西北方向出發(fā),沿泉

秀街行駛 160 米,過右

側(cè)大洋百貨直行 20米,

過麥當(dāng)勞轉(zhuǎn)右進(jìn)入溫陵

南路直行 530 米,在通

淮橋左轉(zhuǎn),沿涂門街行

駛 760 米進(jìn)入百源路直

行可到達(dá)(全程約 2.1

公里,10 分鐘左右車

程)。

第124頁

123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泉州富美宮,位于晉江下游富美古渡頭之畔,南門水

巷末端。富美宮供奉我國西漢名臣蕭(望之)太傅,俗稱“蕭

阿爺”“白髯公”。配祀文武尊王及王爺 24 尊。原為屬地

保護(hù)神,后逐步發(fā)展成為泉州惟一的“王爺行宮”,是海內(nèi)

外的王爺信仰朝拜的古跡和游覽勝地。

歷史沿革

泉州富美宮始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 年),距

今已有近 500 年歷史。在這期間,有過多次重修,規(guī)模不斷

擴大。泉州民間王爺崇拜由來已久,富美宮被稱為“泉郡王

爺廟總攝司”。

清光緒辛巳(1881 年)里人鑒于宮瀕臨江畔,屢遭洪

水淹沒,于是發(fā)起擇地重建于現(xiàn)址,規(guī)模比以往略有擴大。

重建后,供奉蕭太傅為主神,配祀廿四司,還奉祀文武尊王,

蘇、柳、李三夫人。延續(xù)至今。耗巨資聘名師巧匠精雕細(xì)琢,

建筑之精美冠于泉州同類廟宇,舉人曾振仲等名士為其撰寫

多副楹聯(lián)、匾額。

泉州富美宮

——兩岸王爺信仰發(fā)祥地

第125頁

124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文化大革命時停止活動,廟宇先后被用為工場、老人

活動場所。1988 年 5 月重新組成董事會,恢復(fù)活動。1991

年 1 月于宮左購民房一座,改建為四層樓房,作董事會辦公、

接待之用。

建筑風(fēng)格

現(xiàn)存廟宇為清代建筑,廟中檐椽斗拱雕刻精美。宮主

體建筑二進(jìn),中有拜亭,西側(cè)為夫人媽宮。大殿面闊三間、

進(jìn)深三間,硬山式。主祀西漢名臣蕭望之(蕭王爺),配祀

文武尊王張巡、許遠(yuǎn)和二十四司,被稱為“泉郡王爺廟總攝

司”,其殿內(nèi)殿外的木雕、石雕均甚精美。

富美宮在“文革”中受損,1988 年重修茸。富美渡尚

存舊貌,近年又略有修繕,系用花崗巖石砌筑。

人文特色

富美古渡,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渡口之一。為

連接內(nèi)地與出海貨物集散的重地,鄰近的“聚寶街”在宋元

時是外國商賈經(jīng)商貿(mào)易之所,因此得名。明代永樂三年(1405

年)在附近的車橋村,建有“來遠(yuǎn)驛”,專為接待國外使者、

客人之用。清代、民國期間城南仍是泉州經(jīng)貿(mào)金融活動的中

心。明代中后期,泉州屢遭各種災(zāi)害,特別是瘟疫的肆虐,

為抗御災(zāi)禍、擺脫惡境,民間紛紛建立小祠,供奉保護(hù)神,

歲時典祭,祈求神靈保境安民。在沿江沿海地帶所設(shè)的小祠

則多奉祀“王爺”,認(rèn)為王爺有賞善罰惡,司瘟驅(qū)疫,降災(zāi)

賜福的職能。因此,民間對王爺甚為虔信。

蕭(望之)太傅生前是我國西漢時一代儒宗,歷位將相,

功標(biāo)麟閣,因其高風(fēng)亮節(jié),深受人民所敬重。故擇為富美宮

主神。隨著泉州先民移居海外謀生,蕭太傅信仰也同時傳人

臺灣和東南亞各地。

第126頁

125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對臺交流

泉州富美宮被稱為“泉郡王爺廟總攝司”,分靈遍及

閩南、臺灣及東南亞,其中僅臺灣就多達(dá) 2000 余處。富美

宮成為臺灣蕭太傅信仰的祖廟,深深扎根于廣大臺胞的心中,

每年到泉州進(jìn)香的臺灣宗教團(tuán)體絡(luò)繹不絕。富美宮也成了泉

臺文化交流的一條重要紐帶。

乾隆四十年 (1775 年 ),臺灣云林縣麥寮鄉(xiāng)光大寮百姓

從水邊撿回刻有“富美宮蕭太傅”字樣的沉香木料 ( 王船構(gòu)

件 ),雕塑蕭太傅神像供奉。

嘉慶元年 (1796 年 ),臺灣新竹縣百姓拾到富美宮王船,

船上蕭、潘、郭三王爺被請回供奉。

嘉慶十年 (1805 年 ),臺灣臺中縣大安鄉(xiāng)百姓建和安宮,

供奉??吭诤┥系母幻缹m王船中的金、吉、姚三王爺。

第127頁

126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1924 年 4 月,臺灣嘉義東石港先天宮黃傳心等 19 人專

程到泉州富美宮進(jìn)香,迎請蕭太傅和五府干歲回臺灣奉祀。

1925 年,富美宮放出的王爺船保存于臺灣嘉義縣東石

港先天宮內(nèi)。1928 年,該宮董事會又組團(tuán)到富美宮拜謁,

富美宮贈送“威鎮(zhèn)麥津”匾額。

新中國成立后,兩岸交流一度中斷。1988 年 6 月 17 日,

臺灣嘉義市樸子鎮(zhèn)鎮(zhèn)安宮 21 人到富美宮謁祖,為新中國成

立后臺灣首批進(jìn)香團(tuán)。

1991 年 10 月,臺灣高雄市數(shù)十名蕭太傅信徒特意乘小

船跨越臺灣海峽直達(dá)富美宮進(jìn)香,在海峽兩岸引起轟動。

1993 年,富美宮董事長率團(tuán)訪問臺灣 30 多座分廟,被

臺灣媒體評為“對提升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甚有助益。”

1995 年 12 月 23 至 24 日,第一次泉臺蕭太傅學(xué)術(shù)研討

會舉行,兩岸代表共 146 人,其中臺灣代表 36 人。提供論

文 36 篇。1997 年 12 月 8 日至 10 日,第二次泉臺蕭太傅學(xué)

術(shù)研討會兩岸出度會議的代表共 203人,其中臺灣代表 88人。

提供論文 28 篇,與會代表熱烈發(fā)言,交流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是泉

臺學(xué)術(shù)交流的一次盛會。

2001 年 6 月 7 日,富美宮分靈的臺灣云林聚寶宮信眾

385 人,從高雄經(jīng)金門直航廈門,到富美宮進(jìn)香。航運界人

士將其視為“大三通”的試航。

2009 年 4 月 29 日至 5 月 1 日,臺灣嘉義市仙天宮的

60 名信眾到泉郡富美宮進(jìn)香、交流。

拒不完全統(tǒng)計,1988 年以來,先后到富美宮進(jìn)香的臺

灣宮廟有云林縣的聚寶宮、集安宮、聚保宮、泰安宮;新竹

縣南密里富美宮、塹港富美宮、東隆宮、鎮(zhèn)安宮三王府;嘉

義縣東石港先天宮、樸子鎮(zhèn)鎮(zhèn)安宮、北門口先天宮等數(shù)十多

個宮廟。其中有不少宮廟不只來過一次,與祖廟保持了緊密

的聯(lián)系。

旅游小貼士

本宮供奉我國西

漢名臣蕭(望之)太

傅,俗稱“蕭阿爺”“白

髯公”配祀廿四司、

文武尊王等。原為屬

地保護(hù)神,后逐步發(fā)

展成為泉州惟一的“王

爺行宮”,香火興盛,

分靈遍各地。是旅游

的圣地。市區(qū)乘坐 12

路、105 路 公 交 車 在

南門水巷站下車即可。

第128頁

127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宿燕寺位于泉州紫帽山東面鯉城區(qū)江南街道亭店社區(qū),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在宋代海岸寺廢墟上建造,坐

北朝南,前案峰巒連綿,后背山巒圍護(hù),地形似“燕子歸巢”,

故名。山巔有老子騎青牛景象。近幾年經(jīng)過改建擴建,建成

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及兩廊,附有 4 個亭、蓮花池及

花園、功德堂贈藥處等,景觀一新。

歷史沿革

北宋至和年間,老君山上曾建有佛寺,名曰“海岸庵”,

鼎盛之時有五百尼眾住寺修行,惜毀于元朝兵火,寺宇蕩然

無存。現(xiàn)存有比武石、舍利塔、千年大紅茶樹等古跡。

清同治年間,亭店孀婦楊嘉姑,于高峰山上結(jié)茅苦修,

奉佛持齋。四方善信感于其志行精嚴(yán),遂廣集凈資,于光緒

年間興建殿宇,使高峰山再次成為佛門圣地。相傳其時有雙

宿勞燕筑巢于房梁之上,被視為吉兆,遂名其為“宿燕寺”。

楊嘉姑的外孫女廣仁尼師幼年亦在宿燕寺出家。1958

年,廣仁尼師南渡菲律賓,協(xié)助其表姐文蓮姑在菲島推展宿

燕寺法務(wù),使宿燕分燈光大于海外。上世紀(jì) 80 年代,宗教

泉州宿燕寺

——泉州郊區(qū)著名旅游勝地

第129頁

128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政策得以落實,廣仁尼師屢次回泉州,見祖庭年久失修,殿

舍狹小破舊,實難敷用,遂發(fā)愿籌資重建。1995 年秋,恭

請瑞今法師主持動工儀式,興建大雄寶殿、天王殿、鐘鼓樓,

敬塑諸佛菩薩圣像。1997 年夏,重建工程告竣。

旅游看點

新建的宿燕寺布局緊湊,環(huán)境清幽,棟宇巍峨,佛相

莊嚴(yán)。每日梵唄悠揚,香煙繚繞。再加上山色蒼翠,鳥語花

香,登臨此地頓感超然方外、塵念漸息,誠為清修靜養(yǎng)的人

間凈土,已成為泉州郊區(qū)著名的旅游勝地。

◎天王殿

天王殿前的青銅獅子,造型生動。殿內(nèi)正中金漆雕龍

寶座上,坐著笑容可掬、坦胸露腹的彌勒佛。大殿紫氣涌蓮。

兩側(cè),東西相對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腳踏鬼怪,

鎮(zhèn)壓邪魔,慈護(hù)天下。大肚彌勒后面,是腳踩浮云、戴盔披

甲的護(hù)法神將韋馱。

◎大雄寶殿

第130頁

129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眾朝暮集中

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

寶殿的像設(shè)可分為三部分: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二是

大殿兩側(cè)的十八羅漢,三是正中佛壇背后的三大士或海島觀

音像。

◎大悲殿

大悲殿即大悲觀世音菩薩殿。殿內(nèi)供奉著二十四臂觀

世音菩薩塑像。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故稱大悲殿。

大悲殿的殿門之上除“大悲殿”匾額外,尚有“普渡迷津”

四個大字匾額一塊。殿門兩側(cè)有楹聯(lián)兩副,殿內(nèi)正面及兩側(cè)

墻壁,皆有天津美術(shù)學(xué)院繪畫系彩繪的壁畫。壁畫內(nèi)容是釋

迦牟尼佛應(yīng)化事跡圖。

旅游小貼士

宿燕寺位于泉州紫

帽山之東,距泉州市區(qū)

四公里。從泉州市區(qū)乘

坐 18 路、25 路、27 路、

31 路、38 路、47 路、

48 路公交車到達(dá)亭店

即可。

第131頁

130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慧源禪寺位于石獅市永寧鎮(zhèn)郭坑村觀音山上,供奉觀

音菩薩。歷年香火鼎盛,為海內(nèi)外諸多善信所虔誠敬仰。

慧源寺由來已久。相傳數(shù)

百年前,西天觀世音菩薩云游天

下,駕往南海普陀山,取道閩東

南沿海,曾歇足于此山。后人取

名“觀音山”,并在山上建一觀

音宮以祈菩薩普渡眾生。

由于老廟宇日久失修,旅

居海外及港澳臺的僑親,因思國

懷鄉(xiāng)情結(jié),倡議重建慧源禪寺。經(jīng)歷十載,慧源禪寺第一座

寺宇“大悲殿”建成,此后相繼興建“天王殿”、“大雄寶

殿”、“藏經(jīng)閣”及“功德堂”5 座寺殿禪堂;以及“五百

羅漢長廊”、“講經(jīng)堂”、“養(yǎng)齊堂”、“土地堂”附屬建

筑。寺宇占地廣闊,規(guī)模宏大,融合了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

設(shè)計特色,鐘靈毓秀,氣勢雄偉,且四周環(huán)境優(yōu)美。目前,

已逐步建成東南沿海佛教文化旅游勝地。

石獅慧源禪寺

——東南佛教文化旅游勝地

第132頁

131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旅游看點 ◎大悲寶殿

前 殿“ 大 悲 寶 殿”

建于石砌臺基之上,占地

450 平方米,為五開間三

通門重檐結(jié)構(gòu),仰視藻井,

別致美觀。進(jìn)門可見 “大慈大悲”“佛光普照”“妙相莊嚴(yán)”

金匾。大悲寶殿供奉著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因

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故稱大悲寶殿。菩薩法像后

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浮雕。以佛祖形象、珍禽異獸、瓊花

仙草等題材堆制而成,法相莊嚴(yán),陳設(shè)典雅。正中端座一尊

釋迦牟尼像,左右兩邊的“香音之神”呈現(xiàn)飛天造型。整個

畫面祥和美好,構(gòu)成了一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國圣境。

第133頁

132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大雄寶殿

正殿“大雄寶殿”整體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占地

1100 平方米,為五開間三通門重檐硬山頂建筑。大雄寶殿

前廊是一排 6 根大理石盤龍柱,殿內(nèi)供奉三世佛金身塑像。

大雄寶殿的兩側(cè)為十八羅漢,后面為觀音和隨侍的善財童子、

龍女群塑圖。觀音腳踩魚龍,立在山海之間。觀音上下左右

有許多小像,排列有序。

第134頁

133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藏經(jīng)閣

“藏經(jīng)閣”占地 800 平方米,為三層飛檐二層結(jié)構(gòu),

美輪美奐、雅致有加。二層帶有陽臺,可從高處一覽寺院全

景。藏經(jīng)閣內(nèi)供奉著釋迦牟尼臥像,呈側(cè)睡姿態(tài)置于床榻之

上,雙腿伸直,左手平伸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頭。全身部

位勻稱,體態(tài)自如,面部安詳,表現(xiàn)出了“大徹大悟心安理

得”的內(nèi)心世界。臥佛表現(xiàn)的是釋迦牟尼涅磐時,向弟子囑

咐后事的場景。眾弟子環(huán)聚周邊,神情或欣然或哀傷。二層

中央有神龕留輝溢彩,供奉釋迦牟尼佛及文殊菩薩、普賢菩

薩。閣中經(jīng)柜若干,藏經(jīng)萬卷。

旅游小貼士

慧源禪寺位于石獅

市永寧鎮(zhèn),距離石獅中

心市區(qū) 8 公里。永寧鎮(zhèn)

是閩南僑鄉(xiāng)重鎮(zhèn),也是

石獅著名的歷史古鎮(zhèn),

具有 600 多年歷史的古

衛(wèi)城,至今仍保留著非

常完整的古街道。

游客乘坐石獅至永

寧的公交車,到達(dá)永寧

站后,向東北 2.2 公里

即可到達(dá)。

第135頁

134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晉江安海龍山寺,古名“普現(xiàn)殿”,又名“天竺寺”,

俗稱“觀音店”。因位于安海型厝村北的龍山之麓,故名“龍

山寺”,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剎,被列入全國重點佛教寺院

歷史沿革

相傳該地原有一巨樟,濃蔭蓋地,夜發(fā)祥光,時人崇之。

東漢時高僧一粒沙認(rèn)為這是一棵異樹神木,于是請工匠把它

雕成了一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隋皇泰年間(618—619 年)

始建寺奉祀。明代天啟三年(1623 年)重修。

龍山寺現(xiàn)存建筑物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由靖

海侯施瑯等捐資修葺??滴跷迨吣暧?jǐn)U建,以后歷有修葺。

近年又再增修擴建,總占地面積 4250 平方米。寺坐北朝南,

由放生池、山門、鐘鼓樓、前殿、拜亭所組成。東西兩側(cè)祠

廟、齋廚、禪房……鱗次櫛比,疏落有致。整座寺宇給人幽

深而開闊的感覺。

建筑風(fēng)格

放生池位于寺前,與寺同建。山門兩旁華表高聳,在

庭前明萬歷進(jìn)士蘇琰立的一塊鑲嵌入壁的大石碑上,刻著“龍

晉江龍山寺

——全國重點佛教寺院

第136頁

135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山寶地”四個大字。周圍墻壁上鐫有無數(shù)浮雕,精工細(xì)琢。

庭院左邊的鐘樓頂端橫架著一根檀香木,懸掛一只千斤重的

古鐘,古鐘造型古樸,橫腰鏤刻著蒼勁有力的楷書“天竺鐘

梵”四個字,“天竺鐘梵”是安海的八景之一。

前殿面闊五間,進(jìn)深二間。前立兩石獅子,門上方懸

著住持僧開慈撰寫的“一片慈云”鎏金匾額,前檐石柱楹聯(lián)

題云:“現(xiàn)丈六身開漢代,備千百手援閩疆?!蔽菁拐械?/p>

一顆火焰寶珠,兩旁一對青龍奔向?qū)氈?,表示雙龍搶珠,激

浪霖雨,降壓火祥之意。殿內(nèi)供奉四尊巨大的泥塑金剛。前

殿后院兩側(cè),長廊通連。東廊供奉伽藍(lán)主宰,龕前有“依法

為家鎮(zhèn)安海,護(hù)持寺事守龍山”對聯(lián)。西廊供奉達(dá)摩祖師,

龕前題有“密示不傳之指,元空無性之心”。

正殿是龍山寺的中心,面闊五間,進(jìn)深三間,通高

11.3 米,面積 493 平方米。朱檐紅墻,飛檐重疊,屋脊正

中雕一座五層小寶塔,一對瓷雕龍朝向?qū)毸?,取雙龍護(hù)塔,

鎮(zhèn)邪攝吉之意。大殿三大門并列,正中門上端懸掛“圓通寶

殿”的鎏金匾額。殿前筑有亭榭,叫天壇,是供進(jìn)香的善男

信女?dāng)[設(shè)香案的地方。

第137頁

136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殿前清代重修時配置一對八角形透雕輝綠石龍柱,左

右相峙而立,石龍俯身盤旋而下,頭部卻昂然翻騰而上,狀

若騰云,神采飛揚,栩栩如生。一雙鱗甲相間的龍爪,龍爪

合拱,分別捧出一磬一鼓,用細(xì)的鐵條輕輕敲打,磬顯磬音,

鼓傳鼓聲,造形傳聲,鏗然有致。如此出神入化,巧奪天工,

不愧為閩南獨特的石雕工藝杰作。

大殿內(nèi)陳設(shè)格外輝煌。上方高懸明代大書法家、邑人

張瑞圖題寫的額匾“通身手眼”,正中龕臺內(nèi)供奉著木雕千

手千眼觀音。觀音佛像矗立在石雕蓮花臺上。全像通高 4.2

米,頭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圍又雕有眾多戴花冠的

小佛首 , 層層疊作帽狀,千手觀音面部圓潤,眉目清秀,墮

第138頁

137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耳垂目,顯得端莊慈祥。整座兩米多高的立像,鏤刻得既繁

復(fù)入微又層次清晰。千百年來,歷盡無數(shù)艱難浩動,這尊佛

像卻安然無恙保存下來,列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后殿即為大雄寶殿,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堂龕內(nèi)正中

供奉著丈余高的釋迦牟尼金身。

龍山寺還存有諸多名人墨寶、真跡:前殿大門聯(lián)“為

甚十二個時辰憎枷愛紐塵緣不斷,果然五百雙手眼溺拯扶危

佛法無邊”系清莊俊元真跡,殿北檐下巨匾“紹隆佛種”為

弘一法師真跡,天壇上有趙樸初親題的“龍山寺”匾及宋朱

熹真跡“普現(xiàn)殿”,宰相李文禎題、舉人柯琮璜書寫的“鎮(zhèn)

國佛”匾等。

對臺交流

龍山寺殿宇巍峨宏觀,歷史悠久,影響深遠(yuǎn)。唐宋以來,

安海龍山寺的香火便隨著安平商賈的足跡傳播海外。安海龍

山寺觀音菩薩的分靈遍布臺灣各地,共達(dá) 400 多座。其中最

著名為鹿港龍山寺、臺南龍山寺、艋舺龍山寺、鳳山龍山寺、

淡水龍山寺,是為臺灣五大龍山寺。

據(jù)安?!洱埳阶嫱メ屖蟼鳠翡浝m(xù)輯》載,清順治十年

(1653 年),龍山寺僧人肇善雕塑了一尊觀音佛像,欲北

渡普陀山朝圣,不料船于海上遇風(fēng)失控,漂至臺灣鹿港,遂

就地結(jié)廬,草創(chuàng)鹿港龍山寺??滴醵迥辏?686 年),

肇善率領(lǐng)僧俗弟子百余名,乘船回安海龍山寺謁祖進(jìn)香,重

新恭迎觀音佛像分靈鹿港。

清乾隆十八年(1753 年),晉江縣邑泉州移民陳邦光

發(fā)起擴建鹿港龍山寺。整座廟宇的布局和建筑工樣完全仿效

安海龍山寺,并由閩南能工巧匠負(fù)責(zé)施工,直接從晉江運去

杉木和紅磚,歷時 30 多年才建成?,F(xiàn)在,寺中還掛著明代

大書法家張瑞圖為安海龍山寺所題寫、于清乾隆三年(1738

第139頁

138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年)傳入臺灣的“通身手眼”匾額。

肇善的入室弟子在臺灣各地建造(或主持)了多處奉

祀安海龍山寺觀音的寺廟;浮云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

協(xié)建艋舺龍山寺,并入主該寺;浮蓮于三十年(1691 年)

創(chuàng)建鳳山觀音院;妙正于雍正十二年(1734 年)草創(chuàng)臺南

龍山寺;妙玄于乾隆元年(1736 年)草創(chuàng)東大墩天竺寺;

妙戒于乾隆二年(1737 年)卓錫諸羅普現(xiàn)殿;妙智于十年

(1745年)卓錫半線(即“彰化”)觀音堂;妙慧于十三年(1748

年)主持竹塹龍山庵;普行于二十年(1755 年)草創(chuàng)滬尾

普現(xiàn)寺;普明于三十年(1765 年)創(chuàng)建觀籠天竺庵;普成

于三十四年(1769 年)草創(chuàng)澎湖龍山亭;普凈于三十五年

(1770 年)建造恒春龍山巖觀音閣。

旅游看點

安海龍山寺中素稱有三寶:

第一寶是千手千眼觀音,相傳取用原本廟前整株巨樟

雕刻而成,頭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雕眾多小佛首,

疊作帽狀;主手合十,兩側(cè)旁支一千零八手,掌中均雕一眼,

列如團(tuán)扇,姿態(tài)各異。如今千手千眼觀音堪稱珍稀國寶,舉

世無雙。

第二寶是龍山寺殿前一對青草石柱相峙而立,雕刻巨

龍繞柱,形若騰云,神采飛揚,栩栩如生。一雙鱗甲相間的

龍爪,分別捧出一磬一鼓,如用細(xì)鐵條輕輕敲打,磬顯磬聲,

鼓傳鼓聲,真乃出神入化,巧奪天工,為閩南獨特的石雕工

藝杰作。

第三寶是前殿有整板樟木大門扇,鐘樓有整木鑿空大

鼓,系隋代制作。此外,正殿還高懸明代大學(xué)士著名書法家

張瑞圖題寫的“通身手眼”匾額,更是彌足珍貴。寺內(nèi)外古

木參天,芳草處處,景色非常迷人。

旅游小貼士

晉江安海龍山寺,

又名“天竺寺”,俗稱“觀

音殿”,是閩南千年古

剎。該寺傳布廣遠(yuǎn)?,F(xiàn)

臺灣有龍山寺多座,都

從安海祖寺分爐。每年

都有全國各地的游客前

來觀光。從泉州汽車站

乘坐到安海鎮(zhèn)的班車,

到了安海鎮(zhèn)后乘坐當(dāng)?shù)?/p>

的摩的前往龍山寺,方

便快捷。

第140頁

139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南安雪峰禪寺,又稱“小雪峰”,坐落于南安康美楊梅山,

始建于唐乾寧元年(894 年),曾為福建省佛教協(xié)會會址所

在地。寺廟依山而建,與大多數(shù)廟宇一樣,分前后殿堂,前

殿為單檐歇山式,兩旁建有鐘鼓樓。后殿為重檐歇山頂樓閣

式。主殿兩邊也因地形建造層樓,規(guī)模闊大。整座寺宇,高

低錯落,極為壯觀。

歷史沿革

雪峰禪寺開山祖師義存禪師,俗姓曾,南安澗亭村梅

山下人,被唐僖宗賜號“真覺大師”并隨贈紫袈裟。后高僧

遍游名山寶剎,并開山閩侯雪峰寺,今又稱“大雪峰”。天

下龍象,多出其門。曹溪下,若云門、若法眼,禪門五宗,

師傳其二。師篤念父母,晚年歸里,葬親于風(fēng)水寶地楊梅山,

并結(jié)茅棚守墳三年,俗稱“白馬墳”。南宋淳佑癸卯年 (1243

年 ),樗拙和尚慕真覺之道,依山筑庵,上安諸佛菩薩,下

列祖師。再經(jīng)歷代擴修,遂成叢林,取名“小雪峰寺”,以

別于閩侯雪峰寺,后人簡稱“雪峰禪寺”。

南安雪峰寺

——泉南禪宗祖庭

第141頁

140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地以人重,人以地傳。依山勢而建的禪院僧舍,歷經(jīng)

修擴,構(gòu)成而今重檐疊閣、雄崇宏大的規(guī)模。寺中僧眾代

有名禪高僧輩出。宋代大儒朱熹來游時,曾以“地位清高,

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一聯(lián)書贈雪

峰禪寺。近代曾有佛教三大法師弘一、太虛、芝峰會聚此寺

談禪釋義,書詩寫悟,留下墨寶鎮(zhèn)寺。其中,弘一大師于

1929 年、1940 年兩度游住此寺,所以寺中處處可見大師獨

具一格的題鐫。1984 年廣凈法師特倡建“晚晴亭”于寺左

竹林邊,并由趙樸初先生題寫楹聯(lián)“千古江山留勝跡,一林

風(fēng)月伴高僧”。此外,寺內(nèi)至今仍懸掛著明代大書法家張瑞

圖為雪峰寺題寫“法界藏身”匾額。清代博學(xué)鴻儒洪世澤也

曾為雪峰寺撰寫碑文。

民國初年,雪峰禪寺為閩境禪宗佛院輸送不少住持高

僧。世界佛教僧伽會正副會長瑞金、妙燈老法師均擔(dān)任過雪

峰禪寺住持或監(jiān)院。寺內(nèi)四周更有諸多名人題刻、碑記,亭

榭,各具風(fēng)格的歷代高僧舍利塔點綴在寺宇周圍和蔥翠林木

之間,為雪峰寺增輝添色。

第142頁

141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高僧輩出的雪峰禪寺留下了唐光化二年皇帝“應(yīng)天廣

?!钡念}匾,留下了朱熹的楹聯(lián),留下了《瘦松集》和《雪

峰寺志》,更留下了千古傳揚的神奇?zhèn)髡f和名山佳話。

南安雪峰寺于 1981 年動工重建,1988 年竣工,現(xiàn)為福

建南安市佛教協(xié)會會址,寺務(wù)由僧人統(tǒng)一管理。

建筑風(fēng)格

南安雪峰寺經(jīng)歷代多次修繕擴建,已基本具備了叢林

格局。南安雪峰寺內(nèi)目前有大雄寶殿、祖師殿、觀音殿、華

嚴(yán)殿、護(hù)法殿、方丈室、般若堂、鐘樓、鼓樓、禪堂、六和

室、功德堂、居士樓、瑞今和尚紀(jì)念堂等,非常完善。寺旁

古來墓塔很多,像佛化如幻和尚墓塔、性覺同歸塔、普同塔

等即是。而白馬墳(祖師父母墳)則在寺廟主殿之后面山坡

上,此處左青龍,右白虎,遠(yuǎn)朝僧帽峰,近俯案山(即胡僧

禮佛),據(jù)說這種山形可使此地每一百年出一位高僧。

寺廟山門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題名,覺路外、

山道邊的蒼松翠柏間有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葉飛題名的“光

前亭”。

第143頁

142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因受山勢限制,南安雪峰寺只有一進(jìn),雙層樓閣式建筑。

放生池建于主體建筑之前,放生池前又建有一座拜亭。寺門

石刻楹聯(lián):“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

常在掌中看?!边@對楹聯(lián)相傳是南宋大理學(xué)家朱熹游覽雪峰

寺時題刻,原為木刻豎匾,年久失落,近年重修該寺時鐫刻

于石。

寺廟進(jìn)門為前殿“萬福堂”,明亮寬敞。堂內(nèi)正中題

匾書“是什么”。二層為后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觀

音大士等十多尊大佛象。方丈室在閣樓一旁。寺內(nèi)還建有藏

經(jīng)閣。寺院的最左側(cè),依山建有禪堂,可經(jīng)山路與大殿等建

筑相通,于繁盛之外另尋幽靜之處,為靜坐禪修的方便之所。

寺廟右山上有“朝天亭”,“朝天”兩字系清朝乾隆

年間福建觀察使馬負(fù)書題。寺有古松曰“瘦松”,相傳宋代

羅漢所植,又云清初如幻上人所種。月夜的雪峰寺,山光月

色交融,空靈隱逸。古詩云:“露冷秋空凈,樓高碧月娟。

何須仙隱去,此際直超然?!?/p>

旅游看點

南安雪峰寺人文名勝有白馬墳、萬福堂、藏經(jīng)閣、五

僧朝佛、虎嘯巖、太虛洞、九洞崆等。自然風(fēng)景有雪峰四景

和雪峰八趣。四景即:洗心泉、緩步徑、芭蕉坂、山月樓。

八趣為:一是晴窗曉日——“開窗當(dāng)日曉,倚檻聽鶯鳴”,

寫晨登山月樓之趣;二是花塢晚霽——“林間風(fēng)色動,冉冉

落花香”,寫暮行緩步徑之趣;三是薜蘿凝煙——“峭碧倚

巖阿,松筠掛薜蘿”,寫山間巖壑賞景之趣;四是北牖涼

風(fēng)——“清風(fēng)開戶牖,晚氣自生涼”;五是苔階浥露——“披

襟深夜坐,松露浥青苔”;六是山樓夜月——“涼風(fēng)盈殿閣,

皓月滿山樓”;七是石竇鳴泉——月夜于洗心泉靜心聽流之

趣;八是香庭蕉雨——贊美芭蕉阪之趣。

旅游小貼士

雪峰寺位于福建泉

州南安市康美鎮(zhèn)。

乘坐火車至福州

火車站后,由福州汽車

北站換乘大巴至泉州客

運總站;再乘坐泉州至

洪瀨班車于洪瀨橋頭下

車。

乘坐飛機至廈門機

場,再由廈門松柏汽車

站換乘汽車至泉州洪賴

雪峰寺路口下車。

乘坐動車至泉州

站,從泉州站出站口乘

坐 33 路、203 路 公 交

到潘山市場站,換乘坐

泉州至梅山班車在洪瀨

橋頭下,再乘坐梅山—

南安班車到雪峰路口。

第144頁

143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安溪城隍廟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三年(956 年)。廟中

供奉“清溪顯佑伯主”(俗稱“城隍伯主”),并祀城隍夫

人(俗稱“城隍媽”)。廟宇原建于縣治東,今有舊廟與新

廟各一座。建筑風(fēng)格獨特,裝飾富麗堂皇,香火四時鼎盛,

在閩臺及東南亞等地均有較大影響。

歷史沿革

1000 多年來,安溪城隍廟歷盡滄桑,幾經(jīng)修葺、重建、

遷址,現(xiàn)存建筑為清初遺物。

據(jù)史料記載,位于城關(guān)富民街縣實驗小學(xué)邊的安溪城

隍舊廟,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三年 (956 年 ),后周顯德七

年 (960年 )竣工。明洪武元年 (1368年 )至乾隆二十年 (1755

年 ),多次重建重修。

1941 至 1986 年,安溪城隍廟多次被遷被拆 , 今舊廟的

建筑物僅存二至四殿。1988 年 12 月,安溪城隍廟被縣人民

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1990 年 1 月,

在旅居新加坡僑親陳美英女士倡議及縣有關(guān)部門的支持下,

擇地于東岳寺東側(cè),依照原廟規(guī)制,興建安溪城隍新廟,并

由陳美英女士獨資興建一至三殿。新廟重建工程于 1992 年

安溪城隍廟

——福建省最早興建的城隍廟之一

第145頁

144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1 月 5 日完工。此后,新加坡韭菜芭、楊桃園兩地僑親捐

資續(xù)建四、五殿,繼而又有諸多分爐及信眾陸續(xù)捐建配套

設(shè)施。

建筑風(fēng)格

舊廟坐北朝南,宮殿式建筑,規(guī)模為五進(jìn)四天井。大

門內(nèi)一進(jìn)左右有連接蓋頂?shù)膬煞浚辛羧诵型ǖ?。步過大門,

即達(dá)廟內(nèi)大埕,埕兩邊各有古榕一株,交遮成陰。

二進(jìn)為兩廂,分立塑像,其左廂為稽查、考功、賞善三司,

右?guī)麨樗賵?、地獄、罰惡三司,其塑像魁梧,令人敬畏。

三進(jìn)為正殿,前含拜亭,后連寢舍,面寬五間,進(jìn)深三間,

重檐式,抬梁架,徹上露明造;殿外有盤龍石柱,雕琢精巧,

靈活壯觀。殿正中有穹窿藻井,外向為透孔金飾圓形欞窗,

雕梁畫棟,莊嚴(yán)瑰麗;殿中供奉城隍伯主正身,座后則立有

高大的城隍伯主鎮(zhèn)殿塑像,黃袍金冠,端莊嚴(yán)肅,令人肅然

起敬。

殿堂外翼有東西兩廂,各有寬闊走廊,其東廂吊掛大

鐘一口,鐘下塑直符使者,后立護(hù)法韋馱、陽判官;西廂安

架大鼓一面,旁立值日使者、主簿、陰判官。兩廊有門通第

四進(jìn)大埕,廳上奉城隍伯主及夫人并坐塑像,俗稱城隍媽廳。

第146頁

145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廳后第五進(jìn)為僧舍。

新廟與東岳寺并肩聯(lián)臂,為五進(jìn)殿堂,順山勢遞升興建,

南北向。占地面積 20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積 1100 平方米。

1999 年 1 月,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新城隍廟豎立文物保護(hù)

標(biāo)志。

對臺交流

安溪城隍廟歷經(jīng)千年興替,蜚聲鶴遠(yuǎn),著稱海內(nèi)外。

早在明末清初,安溪先民即將香火帶入臺灣,嗣后分爐到臺

北、臺南、高雄,直至全島各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在臺

灣各地共有自安溪城隍廟分爐 200 多座,東南亞亦有分爐廟

宇。每年農(nóng)歷五月廿八日是安溪城隍誕辰日,海內(nèi)外信眾均

組團(tuán)至安溪城隍廟進(jìn)香、朝拜,參觀訪問,有效地增進(jìn)了海

內(nèi)外及海峽兩岸情誼,促進(jìn)了歷史宗教文化的交流。

旅游看點

安溪城隍廟歷史悠久,現(xiàn)存有城隍伯主之印、“示諭”、

“造船碑記”、拜亭古聯(lián)、名匾佳聯(lián)等諸多文物古跡。

第147頁

146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城隍伯主之印

珍藏廟內(nèi)的城隍伯主之印,據(jù)傳系宋代皇帝所賜,玉

質(zhì)方形,邊長 7.5 厘米,高 5 厘米,印文為“敕封清溪顯佑

伯印”繁體篆書,印座上雕有一頭上有“王”字紋的臥蟾蜍,

寓贊安溪城隍解理陰陽、靈顯威赫之意。新廟門前挺峙的一

對輝綠巖龍柱,原為舊廟所立,系出自前代名匠之手。

◎“示諭”及“造船碑記”

廟內(nèi)現(xiàn)存“示諭”“造船碑記”兩塊古碑刻,立石于

清嘉慶十二年 (1807 年 ) 二月,由知縣夏以槐撰。

“示諭”碑長 44 厘米,寬 70 厘米,碑文為“安邑敕

封顯佑伯城隍尊神,理陰贊陽,每年季春,士民仿效古禮,

設(shè)醮迎儺”。

“造船碑記”碑長 210 厘米,寬 110 厘米,記載當(dāng)年

為解決每年春齋醮迎儺之資,置造溪船兩條,自泉州運鹽至

安溪,并免收稅費,“取其余息以為醮費”。

◎拜亭古聯(lián)

城隍新廟的拜亭有一副古聯(lián):“寵錫袍冠八閩第一;

第148頁

147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褒封伯爵五邑?zé)o雙?!眰髡f安溪城隍伯主自宋代以來,由于

曾為宋太后治愈頑疾,得帝賜御龍袍,又是鄰近原五大縣 (即

南安、安溪、晉江、同安、惠安 ) 的保護(hù)神,護(hù)佑百姓免受

旱、澇、風(fēng)、蟲、獸災(zāi)之苦,因此兩次受到朝廷敕封,宋帝

賜金冠、龍袍、玉印,褒封顯佑伯;清道光皇帝敕賜“欽加

普護(hù)清溪顯佑伯”圣旨一道。

◎名匾佳聯(lián)

古往今來,風(fēng)流名士有感于安溪城隍廟之靈秀,大發(fā)

豪性詩情,留下不少名匾佳聯(lián)。有明張瑞圖題的“陰騭下民”、

清知縣葉紹芬題的“燮理陰陽”,黃宅中題的“是夢覺關(guān)”、

李鈺題的“保我黎民”,莊成題的“真英靈”等古匾;有明

進(jìn)士秦鐘震作的“為惡不滅,祖宗有馀德德盡必滅;為善不

昌,祖宗有馀殃殃盡必昌”、清狀元莊俊元作的“功德秀河

山,前龍津,后鳳麓,十八里歸依福地;聲靈昭綸綍,東陽

鐘,西鱷鼓,第一長詹拜公門”、清庠生陳子瑞作的“神所

憑依將在德;爾于幽獨毋自欺”、“看彼世人詭譎心腸,莫

怪此公吐舌;睹斯色相黑混面目,真令我輩驚心”等古聯(lián)。

旅游小貼士

安溪城隍廟素有

“八閩第一,五邑?zé)o雙”

美譽,是安溪重要的道

教景點和旅游目的地。

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

靈,四季宜人,是烏龍

茶鐵觀音的故鄉(xiāng)。每年

農(nóng)歷五月廿八日為城隍

爺誕辰日,每年清明節(jié)

前后都會舉行春巡迎儺

盛會,海內(nèi)外善信近萬

人參加,盛況空前。乘

坐安溪專線車可到達(dá)目

的地。

第149頁

148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

戴云寺位于戴云山南麓的福建省德化縣境內(nèi),為德化

縣四大名寺之一,是德化縣境內(nèi)最早的一座古寺,也是福建

省歷史最悠久的古寺之一,在閩臺兩地和海外香火遠(yuǎn)播,信

徒眾多,1961 年被列為德化縣級文物保護(hù)單位。該寺遠(yuǎn)離

人間煙火,環(huán)境清幽,是修身養(yǎng)性的好去處。

歷史沿革

史載,南北朝時就有僧人到此修行。唐時泉州僧人釋

智亮,因仰慕戴云山高雅,到戴云修行。后梁開平二年(908

年)在戴云山腰南坡建戴云寺,寺背高聳入云、勢如屏障的

戴云雄峰。因此奉釋智亮為該寺鼻祖。戴云寺乃閩中地區(qū)規(guī)

模較大且年代悠久的名剎之一,歷代邑宰多年在此禱雨。至

今猶珍存明萬歷年間進(jìn)士、官居建極殿大學(xué)士加太子少師銜、

大書法家張瑞圖題識的“豪余精舍”等匾額。

建寺后歷代維護(hù)修葺,殿宇宏大。戴云山寺歷經(jīng)千載

風(fēng)雨滄桑。北宋端拱二年(989 年)僧懷整募資擴建。南宋

淳祐四年(1244 年)在寺前建石板橋。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修建大殿。乾隆十三年(1748 年)及嘉慶十年(1805

德化戴云寺

——德化縣境內(nèi)最早古寺

第150頁

149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輯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年),先后部分修葺建筑物。1940 年,馬來西亞華僑陳助子、

戴云居士陳伯章邀同葉、鄭、許等姓信士捐款重修復(fù),格局

規(guī)制形成于此。1998 年,永春籍臺灣僧人傳斌法師又募捐

巨資重建。

建筑特色

現(xiàn)在的戴云寺為 2000 年重建,寺廟總面積 3000 多平

方米,為白墻紅瓦、三進(jìn)三開間磚木結(jié)構(gòu),由大雄寶殿、祖

師殿及禪房等附屬建筑組成,正面外墻為七開間,寺內(nèi)兩側(cè)

為廂房、飯?zhí)玫?,大雄寶殿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p>

師佛,祖師殿供奉慈感祖師、袒膊祖師,左右兩室供奉地藏

王、觀音。

對臺交流

戴云寺在閩臺兩地和海外香火遠(yuǎn)播,信徒眾多,1997

年 11 月,臺灣省臺北縣金海禪寺釋傳斌法師及德化旅臺里

人鄭點金等人到戴云寺進(jìn)香,并捐獻(xiàn) 1.3 萬元美金修建主殿。

臺胞魏煜挑更是看中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從臺

灣南投縣舉家遷徙到德化安家落戶,在此投資種植高山云霧

茶 1500 多畝。這道寬闊的綠色風(fēng)景線,將戴云山和阿里山

百萬用戶使用云展網(wǎng)進(jìn)行翻頁電子書制作,只要您有文檔,即可一鍵上傳,自動生成鏈接和二維碼(獨立電子書),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網(wǎng)站!
收藏
轉(zhuǎn)發(fā)
下載
免費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費制作
x
{{item.desc}}
下載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