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88|国产乱妇无码在线观看|国产影院精品在线观看十分钟福利|免费看橹橹网站

保利香港|中國古董珍玩專場

發(fā)布時間:2022-6-16 | 雜志分類:其他
免費制作
更多內容

保利香港|中國古董珍玩專場

3042清早期? 白玉蘇作松下高士圖雙面透雕牌子來源1. 購自三藩市2. Paul Champkins,倫敦明、清時代--明末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記載,有良玉雖集京城,工巧則推蘇州。清代玉雕工藝已達到高峰,宮廷設有玉器造辦處,督辦玉料,宮廷中御用玉器極多。此枚牌型以明代最富盛名的子岡牌為造型,以蘇作瑪瑙牌為制式。玉牌方正厚實,牌額雕雲(yún)蝠紋,牌身一面雕刻松下高士圖,一面雕刻雙駿圖,圖案紋飾借用傳統(tǒng)山水畫技法,層層設景,以不同的層次展現(xiàn)山澗的縱深感,人物採用陷地凸雕的技法,使得山水人物間立體感十足,較明代玉雕牌飾表現(xiàn)更為豐富多彩。整器圓雕、透雕、浮雕與陰刻線之手法結合順暢,凹凸有致,通體琢磨柔順,包漿自然瑩潤,雕工傳神,立體感強,匠者因材而為之功力更令人嘆為觀止,實為典型「蘇作」上承工藝。Paul Champkins曾在英國知名古玩店Spink工作,後獨立在英國經(jīng)營古玩店,專案涉及各類雜項,尤其善清代料器、玉器等門類。L 5.9cm W 4.9cmHK$ 450,000 - 650,000US$ 58,000 - 84,000AN OPEN-WORK WHITE JADE 'HE... [收起]
[展開]
保利香港|中國古董珍玩專場
粉絲: {{bookData.followerCount}}
作為保利拍賣的重要一員,保利香港致力為海內外藏家提供藝術精品、專業(yè)諮詢和優(yōu)質服務。
文本內容
第102頁

3042

清早期? 白玉蘇作松下高士圖雙面透雕牌子

來源

1. 購自三藩市

2. Paul Champkins,倫敦

明、清時代--明末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記載,有良玉雖集京

城,工巧則推蘇州。清代玉雕工藝已達到高峰,宮廷設有玉器造辦

處,督辦玉料,宮廷中御用玉器極多。

此枚牌型以明代最富盛名的子岡牌為造型,以蘇作瑪瑙牌為制式。

玉牌方正厚實,牌額雕雲(yún)蝠紋,牌身一面雕刻松下高士圖,一面雕

刻雙駿圖,圖案紋飾借用傳統(tǒng)山水畫技法,層層設景,以不同的層

次展現(xiàn)山澗的縱深感,人物採用陷地凸雕的技法,使得山水人物間

立體感十足,較明代玉雕牌飾表現(xiàn)更為豐富多彩。整器圓雕、透

雕、浮雕與陰刻線之手法結合順暢,凹凸有致,通體琢磨柔順,包

漿自然瑩潤,雕工傳神,立體感強,匠者因材而為之功力更令人嘆

為觀止,實為典型「蘇作」上承工藝。

Paul Champkins曾在英國知名古玩店Spink工作,後獨立在英國經(jīng)

營古玩店,專案涉及各類雜項,尤其善清代料器、玉器等門類。

L 5.9cm W 4.9cm

HK$ 450,000 - 650,000

US$ 58,000 - 84,000

AN OPEN-WORK WHITE JADE 'HERMITS'

PLAQUE

EARLY QING DYNASTY, 17TH CENTURY

PROVENANCE

1. Acquired from San Francisco

2. Paul Champkins, London

第103頁

另一面 another view

第104頁

3043

清早期? 白玉雕仙人乘槎子岡牌

款識:「乘槎訪帝孫」

來源

竹韻樓收藏,香港

玉牌取材上等白玉,質地瑩白溫潤,寶光熠熠。牌長方形,牌身減地

淺浮雕仙人乘槎圖,上部雕流雲(yún)紋,下方碧海茫茫,波浪翻湧,海浪

翻卷之間,仙人乘槎浮於海上,寬衣博帶,手負膝上,遠眺前方,

氣定神閒,悠然自得,槎作枯木形態(tài)。空中淺浮雕詩文「乘槎訪帝

孫」,落子岡款;另一面淺浮雕織女圖,仕女坐於織機前面,傾身織

布,右側紡車,紋飾刻劃精細,佈局合理,為同類之中的上承之作。

明清時期,仙槎被納入吉祥圖案體系,與八仙過海等題材類似,皆被

賦予祝壽之意,甚得皇室寶愛,是明清宮廷工藝品中常見的題材之

一,此牌雕仙人乘槎之景,有「一帆風順」、「平步青雲(yún)」之吉祥寓

意。整器打磨精細,入手順滑如脂,質地細澤,做工精美,構思巧

妙,佈局合理,線條行雲(yún)流水,琢磨圓潤有度,技藝嫻熟精深,不失

為一件賞玩寶器。

L 5.4cm W 4.2cm

HK$ 1,200,000 - 1,800,000

US$ 154,000 - 230,000

AN INSCRIBED WHITE JADE 'IMMORTAL' ZIGANG

PLAQUE

EARLY QING DYNASTY, 17TH CENTURY

PROVENANCE

The Zhuyunlou Collection, Hong Kong

細部 detail

第105頁

另一面 another view

第106頁

3044

明? 白玉雕瑞獸

此件作品選用上等和闐白玉為材,玉質溫潤,圓雕伏獸。其玉色

潔白無暇,四足站立,四肢短小,軀幹厚實圓弧,獸首微向上,

回頭則看,雙眼圓睜,尾巴自然垂向下,身軀打磨光滑,背部最

上方上骨架突顯。本品綫條簡潔流暢,工藝利落、造型乖巧可

愛,是可於雙手中把玩的文房佳器。此器原配紫檀鏤空螭龍座,

座子雕工精細宮廷風格。

L 7.5cm

HK$ 40,000 - 80,000

US$ 5,100 - 10,200

A WHITE-JADE FIGURE OF AN AUSPICIOUS

BEAST

MING DYNASTY, 1368-1644

第107頁

3045

清乾隆? 紅白套料雲(yún)龍紋手鐲一對

來源

1. Alan Hartman,紐約

2. 北美重要藏家收藏

本品運用套料技法製成,通體涅白地,溫潤瑩白,冰澤明艷,撫之

如凝脂,扣然有聲,鏗鏘如鳴玉。兩只手鐲以白料為地,剔刻紅料

以雲(yún)龍紋裝飾,雲(yún)龍纏繞於圓形手鐲之內,別有洞天,皇家氣派十

足。

套料即玻璃雕琢工藝,用兩種以上的琉璃色料相套而成則為套料。

或稱套玻璃,套料工藝,至遲在清康熙年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至乾隆時已

達到相當高超的水平,是用涅白色玻璃製成器胎,再根據(jù)設計需

要,將彩色玻璃料加熱至半流質狀,粘接在器胎表面,然後加工細

部裝飾,白色玻璃上套各色彩料,刻出紅、綠、黃、藍、粉紅等色

彩艷麗的圖紋;或以彩色玻璃為地,白色或彩色玻璃做裝飾。其製

作工藝有兩種:一是在玻璃胎上滿套與胎色不同的另一色料,之後

在外套的這層玻璃上雕琢花紋;一是用經(jīng)加熱半熔的色玻璃棒直接

在胎上。它是玻璃成型工藝與雕刻工藝相結合的產物,是玻璃製作

工藝史上的重要發(fā)明。這兩種方法製作出的器物均見凸雕效果,既

有玻璃的質色美,又有紋飾凹凸的立體之美。

D 8.8cm D 9cm

HK$ 220,000 - 320,000

US$ 29,000 - 41,000

A PAIR OF RED AND WHITE GLASS 'DRAGON'

BRACELETS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PROVENANCE

1. Alan Hartman, New York

2. A distinguished private collection, North America

第108頁

3046

十七世紀? 白玉柄金鏍絲嵌寶石金刀

來源

Paul Champkins,倫敦

此種鞘刀原為滿蒙民族人人必備的生活用具,男女所用各有不同樣

式。滿清皇室以馬上得天下,滿蒙民族遊牧生活的騎射傳統(tǒng)一直為

帝王所重視,在各類宮廷生活用具上也得以體現(xiàn)。清代宮廷所用鞘

刀,在功能性方面有所弱化,而其裝飾性更為收到重視,成為服飾

的一種。本刀直柄,刀柄白玉質地,刀身為純金材質,刀鞘縲絲綿

地嵌寶石,此刀工藝精湛,充分彰顯清宮器具奢華精緻之面貌。

滿族興起於關外,以騎射為本,外出征戰(zhàn)要於野外進食,故隨身攜

帶餐具,解食刀便是重要工具之一,用以分割食物,這種生活方式

極大的影響到清宮習俗,即便到後來此種習俗不再成為必要,其功

用也發(fā)生改變,但是皇室服冠之中仍為常備之品,因此多有此類解

食器具存世,此即為一例?;实奂瘞в写箮锲罚醋笥遗?/p>

朌、囊、燧、鱗、鞘刀等。

Paul Champkins曾在英國知名古玩店Spink工作,後獨立在英國經(jīng)

營古玩店,專案涉及各類雜項,尤其善清代料器、玉器等門類。

L 21.6cm

HK$ 750,000 - 950,000

US$ 96,000 - 122,000

A JADE-HILTED KNIFE WITH A GOLD

GEMSTONE-EMBEDDED SHEATH

17TH CENTURY

PROVENANCE

Paul Champkins, London

另一面 another view

第110頁

3047

明? 銅錯金銀鳳首提梁盉壺

來源

1. 法國私人收藏

2. 巴黎佳士得,2018年6月13日,編號188

此盉銅質精良,外壁以淺雕加嵌金錯之法裝飾,仿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

造型,作鳳形。其為直口,與蓋子母口相扣合,蓋面三瑞獸,蓋鈕

圓雕猴子;腹部渾圓,其上錯金錯銀裝飾。以螭虎變形作提梁,螭

虎前後四足分別連接盉身,頭首前伸,提梁則鏤空雕飾蛇形紋樣;

流口塑作鳳首,鳳眼圓瞪,尖喙首頂伏一瑞獸;盉身置三獸足,立

體雕鷹熊狀。整體造像鮮活靈動,氣宇軒昂,神形兼?zhèn)洌裁?/p>

俗。造型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銅錯金銀提梁盉極為相似,尤

其是提梁的裝飾方法幾乎完全相同,因此二者時代應相距不遠。

此外,倫敦V&A博物館藏有一件銅錯金銀盉,造型與本品也極為相

近,可為參考。亦可見紐約佳士得2021年3月18日,編號813。

盉是先秦時代重要的青銅禮器,在祭祀禮儀中,作為酒器使用,流

行於早商至戰(zhàn)國中期。北宋以降,品鑒收藏上古青銅器的風尚逐漸

在文人士大夫階層中流行起來,伴隨著收藏和賞鑒的不斷深入,當

時的制銅名家將商周青銅器的樣式與這一時期新的製銅技術相結

合,製作了一批既具仿古意味,又有時代特點的青銅器作品。明

王朝建立後,於宣德三年工部曾命人仿照宋人《考古圖》、《博古

圖》諸書所記商周青銅器器形,鑄造仿古銅器,並仿造內府所藏名

窯的銅器,本品就是其中之一。

H 21.8cm W 25cm

HK$ 300,000 - 500,000

US$ 39,000 - 64,000

另一面 another view

A SILVER AND GOLD-INLAY BRONZE 'PHOENIX'

TRIPOD CENSER AND COVER

MING DYNASTY, 1368-1644

PROVENANCE

1. A French private collection

2. Christie’s Paris, 13 June 2018, lot 188

第112頁

3048

商晚期? 青銅饕餮紋觚

銘文:「子」

來源

1. Baron von Heeckeren收藏,阿姆斯特丹

2. A. Vecht收藏,阿姆斯特丹

3. Dominique Fourcade收藏,巴黎

4. Eskenazi,倫敦

5. 玫茵堂,瑞士

6. 歐洲重要私人藏家

出版

戴克成,《中國銅器》,卷二,頁134-135,編號179

此件青銅觚皮殼熟潤, 觚尖唇,喇叭口,束頸收腰,圈足外撇,

不甚誇張,足底直緣。腰部飾弦紋兩匝,前後有十字形穿孔,為鑄

造時所留。口部到頸部素紋,其下腹部飾獸面紋,獸角向上向內捲

曲,曰字形眼突出,有四條扉稜做鼻對稱分布,圈足亦飾淺浮雕獸

面紋。整器所有紋飾均由雲(yún)雷紋襯底,層次特別分明,立體感異常

強烈。

底有銘文「子」,對於王室來說,子某指的是王子,對於非王室而

言,則指的是宗族之長,並且該氏族是與商王室有著密切的關係的

高級貴族。

H 27.8cm

HK$ 450,000 - 650,000

US$ 58,000 - 84,000

A RITUAL BRONZE 'TAOTIE' WINE VESSEL, GU

SHANG DYNASTY, 1600-1046 B.C.

PROVENANCE

1. Baron von Heeckeren Collection,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2. A. Vecht Collection,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3. Dominique Fourcade Collection, Paris, France

4. Eskenazi, London

5.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 Switzerland

6. An important European private collection

LITERATURE

Christian Deydier, 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 Vol. 2, pp. 134-135, no. 179

銘文 Inscription

出版於戴克成,《中國銅器》,卷二,頁134-135,編號179

第114頁

3049

商末/西周初? 青銅鳳紋尊

來源

1. Charles Lambert Rutherston (1866-1927)收藏,英格

蘭布拉福

2. Bluett & Sons. Ltd.,1948年,倫敦

3. 紐約蘇富比,1995年3月22日,編號119

4. 紐約蘇富比,2001年10月17日,編號10

5. 紐約蘇富比,2013年3月19日,編號61

6. 香港重要藏家收藏

展覽

1. 伯靈頓美術俱樂部,1915年,倫敦

2. 《倫敦國際中國藝術展覽》,英國皇家藝術學院,1935-

1936年,倫敦

3. 中國藝術展覽,1937,紐西蘭

4. Bluett & Sons, 1948年,倫敦

出版

1.伯靈頓俱樂部中國藝術圖錄,伯靈頓俱樂部,倫敦,

1915年,圖版XLI

2. Hamilton Bell,《Mr. C.L. Rutherson's Bronzes》,伯

靈頓雜誌,第27期,1916年2月,頁231-238,圖版1A

3. Albert J. Koop,《Early Chinese Bronzes》,倫敦,

1924年,頁34,圖版4

4. 倫敦國際中國藝術展覽圖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倫

敦,1935-1936年,頁16,圖182

5. Bernhard Karlgren,「New Studies on Chinese

Bronzes」,遠東文物博物館館刊,第9期,斯德哥爾摩,

1937年,頁50,編號730

6. George Humphreys-Davis將軍,《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紐西蘭奧克蘭威靈頓、基督城、但尼丁,

1937年,編號104

7. 《The Rutherson Collection of Old Chinese Works of

Art》,Bluett & Sons,倫敦,1948年,編號80

8. Bernhard Karlgren,「Marginalia on Some Bronze

Albums II」,遠東文物博物館館刊,第32期,斯德哥爾

摩,1960年,圖版19b

H 30cm

HK$ 2,000,000 - 2,500,000

US$ 256,000 - 320,000

AN ARCHAIC BRONZE 'PHOENIX' RITUAL WINE

VESSEL, ZUN

LATE SHANG OR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PROVENANCE

1. Collection of Charles Lambert Rutherson (1866-1927),

Bradford, England

2. Bluett & Sons. Ltd., 1948, London

3. Sotheby's New York, 22 March 1995, lot 119

4. Sotheby's New York, 17 October 2001, lot 10

5. Sotheby's New York, 19 March 2013, lot 61

6. An important Hong Kong collection

EXHIBITED

1. The Burlington Fine Arts Club, London, 1915

2.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London, 1935-1936

3. 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New Zealand, 1937

4. Bluett & Sons, London, 1948

LITERATURE

1.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hinese Art, Burlington Fine Arts

Club, 1915, pl. XLI

2. Hamilton Bell, 'Mr C.L. Rutherston’s Bronzes',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Vol. XXVII, February 1916, pp. 231-

238, pl. 1A

3. Albert J. Koop, Early Chinese Bronzes, London, 1924, p.

39, pl. 4

4. Catalogue of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1935-1936: Illustrated Supplement to the Catalogue, Royal

Academy of Arts, London, 1935-1936, p. 16, fig. 182

5. Bernhard Karlgren, 'New Studies on Chinese Bronzes',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no. 9,

Stockholm, 1937, p. 50, no. 730

6. Captain George Humphreys-Davis, 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 Auckland, Wellington, Christchurch and

Dunedin, 1937, no. 104

7. The Rutherston Collection of Old Chinese Works of Art,

Bluett & Sons, London, 1948, no. 80

8. Bernhard Karlgren, 'Marginalia on Some Bronze Albums

II',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no. 32,

Stockholm, 1960, pl. 19b

銘文 Inscription

出版於倫敦國際中國藝術展覽圖錄,英國皇

家藝術學院,倫敦,1935-1936年,頁16,圖

182

第116頁

底部 base

此青銅尊黑漆古皮殼,侈口長頸,腹部微微鼓起,略粗於頸,下承

外撇高圈足,腹及近足稜脊四道,可增加塊範接合處的裝飾效果,

具有時代特色,另方面則加強器形之穩(wěn)重莊嚴感。腹部及近足腹部

裝飾曲折角型鳳紋。眉平、末端鈎,上連接曲折角,橢圓目,半環(huán)

耳,闊口彎折,折角花尾,屬變形的鳳紋。主紋之外,滿工以細密

的雲(yún)雷紋填充。圖像線條、結構繁復,風格莊嚴神秘。圈足內側,

有銘文二十於字。

《說文》云:「尊,酒器也。從酋廿,以奉之?!宫F(xiàn)今所稱的尊,

指高體的大型或中型容酒器,乃沿用宋代定名。尊的形體可分為有

肩大口尊、鳥獸尊和觚形尊三大類。觚形尊,又稱大口筒形尊,在

商代晚期後段到西周早期乃至中期流行,春秋晚期又有短暫的復

興。本件即為商晚至西周初年觚形尊典型器。

此件鏽色以黑漆古為主、翡翠綠與紫褐色斑駁交錯,應為清宮舊

藏,為商晚期至西周初期青銅禮器。相似造型可參見倫敦佳士得

2017年11月7日,編號0164,西周早期 青銅饕餮紋尊;亦可參見

戴潤齋舊藏,後售於保利香港2014年10月7日,編號3464,西周早

期 青銅獸面紋魚尊。

第118頁

3050

西周早期? 青銅菱格紋無敄簋

銘文:「無敄(侮)乍(作)父乙寶尊彝」

來源

1.日本私人收藏

2. 2013年5月21日購自香港古董商店

3. 香港重要藏家收藏

出版

1. 梅原末治,《日本搜儲支那古銅精華》,卷一,大阪,

1959-1964年

2. Noel Barnard、張光裕,《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

金文彙編》,臺北,1978年

3. 周法高,《三代吉金文存補》,臺北,1980年

4.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覧

(一)》,東京,1984年,頁110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

京,2007年

6. 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2012年

7. 《春華秋榮: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文物集萃》,福

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上海,2020年,頁54

H 13.8cm D 20cm

HK$ 3,000,000 - 3,500,000

US$ 384,000 - 447,000

AN ARCHAIC BRONZE RITUAL FOOD VESSEL,

GUI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9TH OR 8TH CENTURY,

B.C.E.

PROVENANCE

1. A Jap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2. Purchased from an antiques shop in Hong Kong on 21

May 2013

3. An important Hong Kong private collection

LITERATURE

1. Sueji Umehara, Nihon shucho Shina kodo seikwa /

Selected Relics of Ancient Chinese Bronzes from Collections

in Japan, vol. 1, Osaka, 1959-1964

2. Noel Barnard and Cheung Kwong-Yue, Rubbings and

Hand Copies of Bronze Inscriptions in Chinese, Japanese,

European, American and Australasian Collections, Taipei,

1978

3. Zhou Fagao, Sandai jijin wencun bu [Supplements of

surviving writings from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aipei, 1980

4. Minao Hayashi, In Shū Jidai seidōki no kenkyū. In Shū

seidōki souran [Research of bronze ware of Shang and Zhou

dynasty], vol. 1, Tokyo, 1984, p. 110

5. Yinzhou jinwen jicheng [Compendium of Yin and Zhou

bronze inscriptions],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ed., Beijing, 2007

6. Wu Zhenfeng, Shangzhou qingtongqi mingwen ji tuxiang

jicheng [Compendium of inscriptions and images of bronzes

from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Shanghai, 2012

7. Spring Vibrancy and Spring Brilliancy: Selected Art Works

in the Shimao Maritime Silk Road Museum, Shimao Maritime

Silk Road Museum, Shanghai, 2020, p.54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覧(一)》,東

銘文 Inscription 拓片 rubbing 京,1984年,頁110

第120頁

簋方唇外翻,深腹微斜,頸部飾一圈捲曲回紋,以正中高浮雕貘首為中軸

對稱分布;腹部主體紋飾亦以連續(xù)圓圈紋上下為欄,中間以十分凸出之平

行直線交叉出菱形網(wǎng)格,每個網(wǎng)格正中飾乳釘一粒,規(guī)矩立體。簋身兩側

鑄牲耳,耳獸首彎鈎作小珥。高圈足直立,正中飾蠶紋,前後兩組首尾相

望。

該簋的紋飾、耳形與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酉父癸簋完全相同,亦與中國國家

博物館所藏西周早期青銅競簋完全相同。簋內刻有銘文「無敄(侮)乍(作)

父乙寶尊彝」,「敄」字最早見於商代晚期的金文寢敄簋(7.3941)、無敄

鼎(4.2432)、般甗(3.944)。其中無敄鼎云:「無敄用作文父甲寶尊

彝。舉?!箯你懳目芍笩o敄」為人名,屬商之舉族。般甗云:「王宜

人方無敄,咸。王賞作冊般貝,用作父己尊。來冊?!?/p>

「無敄」用作人方酋長之名?!笩o敄」之名還見於西周早期的無敄簋(即為

本件作品)(6.3664):「無敄作父乙寶尊彝?!箘⒒冈茰y,「無敄鼎的

「無敄」之名應與「人方無敄」有關。「無敄」作為人名,僅見以上兩器

銘文,可以說十分罕見。因此,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周波

在2008年發(fā)表的《「侮」字歸部及其相關問題考論》中推測「無敄」就是

取自「人方無敄」之名。中國古代有誇耀戰(zhàn)功,將所俘敵人之名,取為自

己兒子之名的情況。作冊般甗銘文的「人方無敄」與無敄鼎的「無敄」,

僅為同名關係,二者並非一人。前者是商朝俘獲的人方首領,後者則是商

朝舉族俘獲人方無敄的將領之子?!拱凑J為無敄鼎的「無敄」就是取自

「人方無敄」 之名,恐不確。從上引三器文字來看,「無敄」當是商周時

期習用的人名。商周人名「無敄」也許可以考慮讀作「無侮」?!渡袝?· 盤

庚》:「汝無侮老成人。無弱孤有幼。」《詩 · 大雅 · 皇矣》:「四方以無

侮。」這兩篇文獻的時代約與上舉青銅器銘文同時?!笩o侮」是當時比較

常用的語詞,因此商周時人以之用作人名是很自然的事情。本簋中的「無

敄」二字應該是人名。

商晚期青銅作冊般甗銘文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西周早期青銅競簋

另一面 another view

第122頁

3051

東周? 青銅螭龍鈕饕餮紋編鎛

來源

1. 法國古董商,Jacques Barrère,巴黎

2. 日本私人收藏,1993年購自香港

3. Horiuchi 收藏,日本(附發(fā)票)

4. 歐洲私人收藏

展覽

法國古董商畫廊,Jacques Barrère,巴黎,1992年

展覽及出版

戴克成,《Archaic Bronze Vessels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

典亞藝博,香港,2012年10月4-7日,圖錄編號16

H 68cm

HK$ 3,800,000 - 5,800,000

US$ 486,000 - 741,000

A VERY LARGE ARCHAIC BRONZE BELL, BO

EASTERN ZHOU DYNASTY, 5TH CENTURY B.C.

PROVENANCE

1. Galerie Jacques Barrère, Paris, France, 1992

2. A Japanese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from Hong Kong in 1993

3. Collection of Horiuchi, Japan (with record of purchase)

4. A European private collection

EXHIBITED

Galerie Jacques Barrère, Paris, France, 1992

EXHIBITED AND LITERATURE

Christian Deydier, Archaic Bronze Vessels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

Fine Art Asia, Hong Kong, 4-7 October 2012, cat. no. 16

出版於《Archaic Bronze V e s s e l s f r o m P r i v a t e

Collections》,戴克成,典亞藝博,香港,2012年10月4-7

日,圖錄編號16

第124頁

鎛平口,腹部微鼓,空心、呈扁橢圓形,直邊、輪廓呈錐形,頂部鈕柄

由兩隻伏獸組成,瑞獸頭部朝上,張嘴,頸部及身軀呈捲曲形,四足立

於平面頂部,身軀片片圓鱗, 歷歷可見。此鎛頂部兩隻伏獸旁邊有飾旋

紋,器身由粗圓框相隔,每一面由兩邊三排十八枚獸首蛇紋卷形鈕飾、

篆飾蟠螭紋,兩排蛇紋枚中間光素,正反兩面皆如此。

此類型鎛與弧口的鍾同樣是祭祀用樂器,早在公元前1550-1050年已有

鑄造。青銅鎛的設計隨著時間變化,最值得關注的是鎛頂?shù)膭游镄吴o,

存世品之中,可見有爬蟲及貓科動物形鈕,本品屬後者。

東波齋有藏一件尺寸相約的青銅鎛,其鎛鈕鑄兩隻貓形環(huán)狀鈕,另外徐

氏藝術館亦有藏一件春秋饕餮紋青銅鎛鍾,徐氏藏鎛鈕為鳥形。論尺

寸,本品較徐氏收藏鎛大,比東波齋藏品形制小,鎛面紋飾繁複,題材

獨特,工藝巧究,鑄造規(guī)模重大,可見是商周時期一件重要皇室禮樂瑰

寶,實為難得。

細部 detail

第128頁

3052

商晚期? 青銅饕餮紋爵杯

銘文:「冉」

來源

2002年購自藍理捷,紐約

出版

《藝術與拍賣》,紐約,2002年 4月,頁73

H 23.1cm

HK$ 500,000 - 800,000

US$ 64,000 - 103,000

AN ARCHAIC BRONZE 'TAOTIE' WINE CUP, JUE

LATE SHANG DYNASTY, 1600-1046 B.C.

PROVENANCE

Purchased from J.J. Lally, New York in 2002

LITERATURE

Art of Auction, New York, 2002, p.73

出版於《藝術與拍賣》,紐約,2002年4月,頁73 另一面 another view

本件爵杯體格較大,胎體厚重,爵長流槽,曲口尖尾,二「亞」字

帽形立柱,卵形腹,有三道扉稜,一側設有牛首半環(huán)鋬,三稜椎足

外撇。腹飾饕餮紋,以雷紋為地,鋬內鑄有陰文「冉」字。?多數(shù)

爵的立柱呈菌形,帽形立柱則相對罕見,且出現(xiàn)時間較晚。帶有扉

稜的爵則多見於商,西周時基本已不復見。此爵同時具有帽形立柱

及扉稜兩個特徵,相當罕見。可參考一例售於紐約佳士得2013年3

月21日,編號1219。

「冉」是為族氏銘文。已知商周時期冉族青銅器已逾300餘件,是

商代勢力強大的氏族,主要出土地點集中在河南的安陽、洛陽,陝

西的長安、寶雞、鳳翔等地區(qū),其餘湖南寧鄉(xiāng)、湖北荊州、山東臨

朐、陝西曲沃、河北靈壽、遼寧喀左等地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可見冉族

活動區(qū)域較為廣泛。屬於冉族時代最早的青銅器主要有兩件:一為

日本出光美術館收藏的冉丁尊(《銘圖》11197),器形為折肩束

頸,口徑略大於肩,與鄭州向陽食品廠出土的尊(H1:3)接近,

時代大體應為二里崗上層末期;另一件為美國西雅圖美術館收藏的

冉癸方鼎(《銘圖》421),李學勤先生根據(jù)其紋飾特徵,判斷其

時代應為二里崗末期至殷墟早期之間4。冉族與商王室關係密切。

1934年安陽殷墟侯家莊西北崗M1550大墓殉葬坑中出土有帶有冉

族族氏銘文的鼎、爵,殉葬者頭頂有骨笄一叢,身有佩玉,其地位

當是貴族婦女,身份有可能為商王的「妾」,證明冉族與商王室存

在聯(lián)姻關係。西周以降,冉族青銅器在長安、洛陽等地多有發(fā)現(xiàn),

其作為殷商舊族與其他殷遺一樣,或被遷徙,或被疏散安置在豐鎬

周邊、成周洛邑等地,以便控制管理。

同時具有該二特徵的其他例子可參考1934-1935年河南安陽侯家莊

商代後期王陵區(qū)所發(fā)掘一例,其現(xiàn)藏於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理察·富勒贈予西雅圖博物館一例,典藏編號:49.200;

及戴潤齋舊藏現(xiàn)藏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與阿瑟·M·賽克勒美術館

一例,典藏編號:F1954.15。菌形立柱爵,可參考佛利爾美術館

與阿瑟·M·賽克勒美術館所藏商代中期的一件,見典藏編號:

S1987.53。

銘文 Inscription

第130頁

3053

商晚期? 青銅獸面紋斝

來源

1. 2013年12月10日購自香港古董商店

2. 香港重要藏家收藏

出版

《春華秋榮: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文物集萃》,福建

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上海,2020年,頁40

此件青銅斝侈口束腰,下腹微鼓,底部略呈弧形,腹一側有半環(huán)帶

狀鋬耳裝飾,口沿立一對方柱,柱帽作束傘形,三稜錐形足外撇。

柱帽飾三角雲(yún)雷紋,頸、腹部各飾五道矮扉稜,頸部飾仰葉紋和獸

面紋,腹部飾獸面紋,足部飾變形蟬紋。

今稱「斝」之器的特徵是圓口,無流無尾,下有三足,上有兩柱,

後有一鋬,整體形狀和爵有相似之處,不同之處是無流無尾,體形

也較一盤的爵大。青銅斝最早出現(xiàn)於二裡頭文化期,流行於有商一

代,西周早期開始衰落,而後消失。青銅斝一般多見於較高等級的

青銅器墓群中,根據(jù)考古資料可知其當為溫酒器。在出土和傳世的

青銅斝中,無一件自名為「斝」者,然而在《周禮》、《禮記》等

史籍中卻屢見「斝」,據(jù)《禮記 ·明堂位》:「灌尊,夏後氏以雞

夷(彝),殷以斝,周以黃目?!箍梢?,斝是商代最流行的酒器之

一。在《禮記》中敘述酒器時有時以「散」與其他酒器連文,而不

言斝。如《禮記 ·禮器》:「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雇鯂S

曾專門對這種器物進行了考證,在《說斝》一文中列舉數(shù)證說明

「散」就是斝,因而可知「斝」又名散。

此斝腹部獸面紋與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青銅斝腹部紋飾近同,頸部

所飾獸面紋與小屯M331所出土之青銅罍(R2058)腹部獸面紋基

本相同,前者時代為殷墟一期,後者時代為殷墟二期早段。再根據(jù)

此類型青銅斝的形制演變規(guī)律,其時代越早頸、腹連接處轉折越明

顯,鼓腹更甚;時代越往後頸、腹連接處轉折不甚明顯,直至消

失,鼓腹特徵亦隨之減弱。 斝頸、腹連接處轉折已經(jīng)不明顯,腹

微鼓,故其時代相對較晚。綜合紋飾、形制兩方面的信息,其時代

基本可定於殷墟二期,下限有進入殷墟三期的可能。與之形制相同

或者相近的青銅斝還可見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藏先斝、美國波士

頓美術館藏斝、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戊斝等;同時,1952年

安陽市郊出土的斝也與其形制相近。仇炎之曾藏有一件商代二期青

銅斝,後於1982年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館展覽。保利香港也曾於

2017年10月2日售出一件商代青銅斝,編號3133,曾為J.J.Lally舊

藏。?此斝通高42.5釐米,按照其尺寸當屬於大型斝??脊潘姶?/p>

型青銅斝一般出土於如小屯M5(婦好墓)、花園莊M54、郭家莊

M160等墓葬之中,前者墓主為商王室成員,後兩者墓主均為地位

顯赫的高級貴族。依此可推斷,斝的器主也應該是一位商代的高級

貴族。

本斝器體挺拔,形制規(guī)整,鑄造精良,裝飾華麗,紋飾精美,屬於

商代高等級大型青銅禮器,是中國青銅藝術寶庫中的一件精品,具

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H 42.5cm

HK$ 7,500,000 - 9,500,000

US$ 958,000 - 1,214,000

AN ARCHAIC BRONZE 'ANIMAL MASK' RITUAL

WINE VESSEL, JIA

LATE SHANG DYNASTY, 1600-1046 B.C.

PROVENANCE

1. Purchased from an antiques shop in Hong Kong on 10

December 2013

2. An important Hong Kong collection

LITERATURE

Spring Vibrancy and Spring Brilliancy: Selected Art Works in

the Shimao Maritime Silk Road Museum, Shimao Maritime

Silk Road Museum, Shanghai, 2020, p.40

商 青銅斝

保利香港2017年10月1日,編號3133

商 青銅斝

?仇炎之舊藏

第134頁

3054

商晚期? 青銅饕餮紋出戟觚

來源

1. Alan 及 Simone Hartman(1980年代-1995),紐約

2. 德國納高,2012年5月8日,編號1053

商晚期 青銅饕餮紋出戟觚?觚尖唇,喇叭口,細頸,圈足外撇亦作

喇叭形,底部直緣。此觚作出戟裝飾,三段裝飾滿工,頸部飾四面

蕉葉紋,填以雷紋,蕉葉邊緣為極細的線條攢邊,細緻非常。腹部

出四方稜,前後方稜為中軸,飾獸面紋一組,獸面雙目為乳丁式

樣,俱填以雷紋。圈足也出四方稜,前後飾獸面紋,獸面之五官分

散充盈整個畫面,再填以雲(yún)雷紋。整件器物鑄造精密,出戟裝飾,

紋飾纖細入微,高體細腰為商晚期器,參考例見殷墟婦好墓出土司

巧母觚。

H 28.8cm

HK$ 120,000 - 180,000

US$ 16,000 - 23,000

AN ARCHAIC BRONZE 'TAOTIE' RITUAL WINE

VESSEL, GU

LATE SHANG DYNASTY, 1600-1046 B.C.

PROVENANCE

1. Alan and Simone Hartman (1980s-1995), New York

2. Nagel Auction, 8 May 2012, lot 1053

第136頁

3055

唐? 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

來源

日本關西重要私人收藏

此件唐代銅鎏金說法像正是唐代造像繼承了南北朝金銅造像遺風,

與自身優(yōu)秀的寫實表達能力二者共融的傑出代表。造像頭身比例協(xié)

調,五官刻畫簡練清晰,是魏晉南北朝大量鑄造金銅佛造像所形成

的高度提煉的造型語言所造就的,其高聳的髮髻、內斂深邃的面部

表情與垂墜的衣褶都是對南北朝時期造像風格的一種繼承,是一種

發(fā)展較為完備的高度提煉的造像語言。

同時,佛像前胸飽滿,胸部肌肉線條表現(xiàn)清晰準確,軀體呈跏趺

坐,肩腰兩膝比例得當,與人類軀體的自然結構相呼應,是唐代寫

實風格的表現(xiàn)。這種對於人軀體線條的把握早在北齊到隋已逐漸明

顯,但北齊、北周與隋無論石雕亦或金銅,在造像時多以程式化的

表達為主,注重結構與紋飾的搭配,尤其皇家造像等擁有重要政治

與宗教地位的雕塑作品,則更重視對於紋飾、紋樣的表現(xiàn),僅在面

部做寫實化的處理,令造像有更親切的戲劇張力。

而唐代造像在前朝的基礎之上,不僅面部線條更加圓潤優(yōu)美,軀體

結構也更加寫實,並且常以衣褶流動的重疊曲線來表現(xiàn)造像的神聖

感與儀式感,比如此件佛像垂墜於腿下有如簾幕的裙裾,其重復的

曲線將簡練的造型生動起來,看似寫實,實則是在寫實中對於佛裝

樣式進行了高度的提煉,是一種超越了仿生,凝練而高級的造型語

言。

此尊佛坐像右手於胸前呈無畏印,左手置於膝上,為北魏至唐石雕

與金銅造像中所常見,其漢化的面容,與比例得宜的軀體特符合唐

代社會對於美與氣度的表達方式,是極富時代風貌的造像作品。其

軀體的表現(xiàn)方式可參考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第18窟東壁唐代佛菩薩

像,二者在胸、腰、衣褶、裙裾的表現(xiàn)上均有相似之處,同時這一

樣式亦常出現(xiàn)在單體石雕造像中,可參考初唐時期景雲(yún)二年(711

年)石雕阿彌陀佛像,可知,此樣式應為當時造像的經(jīng)典造型。

公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不僅是中國宗教史,亦是中國雕塑史上的

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外來宗教的引入不僅為本土美術引入了新的

創(chuàng)作題材,同時也帶來了與中國傳統(tǒng)迥異的造型觀念。這種獨特的

造型語言經(jīng)歷了數(shù)個世紀的本土化發(fā)展,與漢文化的塑像理念相結

合,經(jīng)歷了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至隋唐已逐漸趨於完善,並走出了

一條獨特而風格鮮明的自我之路。

H 7.5cm

HK$ 150,000 - 200,000

US$ 20,000 - 26,000

A GILT-BRONZE FIGURE OF SHAKYAMUNI

TANG DYNASTY, 7TH-10TH CENTURY

PROVENANCE

An important Kansai private collection

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第18窟東壁唐代佛菩薩像 【日】大村西崖,《中國美術史》,中

國工人出版社,第286頁,圖版131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暨海外名藏重要佛教美術

第138頁

3056

北魏永安紀年(528-530)銅釋迦像

款識:「永安焦君生造像一區(qū)為上父母各為早□□眾生」

來源

1. 日本東京繭山龍泉堂舊藏

2. 日本著名畫家梅原龍三郎舊藏

3. 日本關西重要私人收藏

展覽

《特別展示六朝時代の金銅佛》,日本和泉市久保惣紀念美術館,大阪,1991

年,編號90。

出版

1. 《特別展示六朝時代の金銅佛》,日本和泉市久保惣紀念美術館,大阪,1991

年,編號90。

2. 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北京,1994年,頁187,圖版133

備注:帶東京繭山龍泉堂雙重原配老桐木盒子

H 19.5cm

HK$ 1,000,000 - 1,500,000

US$ 128,000 - 192,000

NORTHERN WEI, YONGAN PERIOD (528-530)

NORTHERN WEI, 386-534

PROVENANCE

1. Mayuyama & Co , Tokyo, Japan

2. Umehara Ryuzaburo, Important japanese Artist

3. An Important Kansai Private Collection

EXHIBITED

Dedicated Collection of the Chinese Gilt-bronze Buddhist Sculpture of the SixDynasties Period, Kuboso Memorial Museum Arts, Izumi, Osaka, 1991

LITERATURE

1. Dedicated Collection of the Chinese Gilt-bronze Buddhist Sculpture of the SixDynasties Period, Kuboso Memorial Museum Arts, Izumi, Osaka, 1991, No. 90.

2. Jin Shen, Zhongguo lidai jinian foxiang tudian [Chinese Historical Buddha

Statues], Beijing, 1994, p.187, pl.133

細部 detail

梅原龍三郎印

出版於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北京,

1994年,頁187,圖版133

《特別展示六朝時代の金銅佛》,日本和泉市久保惣

紀念美術館,大阪,1991年,編號90。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暨海外名藏重要佛教美術

第140頁

此尊銅佛陀立像龕端正莊嚴,佛陀雙腳跣足立於倒覆蓮臺之上,頭部髮髻高聳,面相長圓,

五官刻畫簡練準確,外披袈裟,內著裙,右手舉於胸前呈說法印,左手呈與願印,衣紋疏朗

自然,氣質雅正崇高。佛陀頭部正後方有以蓮花瓣裝飾的圓型頭光,身後則承舟形背光,承

襲了北魏太和的背光樣式,可參考山西大同雲(yún)岡石窟第五洞窟西壁之佛陀背光,二者樣式與

花紋皆相似,背光外緣陰刻忍冬紋,如火焰,亦稱火焰紋,紋飾刻畫規(guī)整細緻,非一般金銅

造像龕所能比擬。佛陀所站蓮臺下承四面平式板凳臺座底,臺座之上陰刻銘文。舟形背龕背

面印刻一佛二供養(yǎng)人的樣式,線條刻畫疏朗流暢,有北魏繪畫之風,可謂氣韻生動。整件作

品無論是主尊刻畫的刀法、背光上紋飾的線條以及臺座底的規(guī)範都較一般南北朝金銅造像龕

更為精緻考究,考慮其主尊並非一般常見之觀音,此件佛陀像應為功德主特別定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佛教進入了全面發(fā)展時期,佛像藝術在新的時代面貌下也進入了空前

繁榮的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的佛像藝術一方面繼續(xù)吸收和模仿印度造像的藝術風格和手法,

同時又不斷融入中原傳統(tǒng)的審美情趣和雕刻技法,在總體上表現(xiàn)出與同時期國際上各個國家

佛教發(fā)展水平完全一致的藝術傾向。

北魏年間始現(xiàn)此類帶舟型背屏、下承板凳式高足的佛像及觀音像,一直延續(xù)於整個南北朝時

期,直至唐代仍有出現(xiàn)。主尊以佛陀或觀音為主,若主尊為佛陀則手印常見無畏印、予願

印、說法印等,若為觀音則右手常持蓮或作說法印,另一手或持淨瓶,頸間常佩桃形項飾,

以太和時期最盛,到六世紀初景明熙平年間仍可見相同器物,但衣紋則有所變化,雕刻材質

常為銅鎏金或石刻。從公私收藏中所藏此類早期金銅佛龕的數(shù)量來看,觀音信仰佔比較大,

而此尊則屬於較為少見的以佛陀為主尊的造像龕。

根據(jù)現(xiàn)存的大量造像實物,北魏孝明帝熙平、神龜、正光年間(516~524)的金銅佛造像,

為北魏晚期佛造像的代表樣式。容貌清秀,身體修長;衣服著褒衣博帶式,衣紋繁復,裙腳

部分的衣褶多層疊在一起,呈八字形。金銅造像不僅在造型上與時代整體風格一致,而且連

臺座和背光也體現(xiàn)出新的時代特點,臺座不像早中期那樣拙樸渾厚,而變得高挑細瘦,背光

的舟樣造型亦進一步拉長,增強了這一時期佛像日漸清麗和纖細的造型語言。此件銅佛立像

為永安年間,正好緊鄰這一時期之後,所以在樣式上表現(xiàn)出鮮明的北魏晚期的特徵,其造像

工藝板正考究,結構明麗,正面火焰紋精湛,背面一佛二供養(yǎng)人氣韻生動,是此類金銅佛像

中難得一見的精品。文物出版社1994年出版,金申老師所著《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為佛

造像領域至為經(jīng)典的一部著作,其中正著錄有此件。

本拍品及其原盒

山西大同雲(yún)岡石窟第五窟西壁 北魏 佛陀

第142頁

3057

隋? 石雕彩繪佛首

可以定為隋代的雕塑是相對稀少的,因為隋代歷年非常短暫,被夾

在南北朝與唐代之間,常被當做一個承上啓下的短暫過渡時期,所

以,現(xiàn)在公私收藏中被定為隋代的造像大部分均為有明確出處或者

紀年的作品,即便如此也常常被忽略了隋代造像傑出的藝術造詣。

即使是這些為數(shù)不多的作品,其中的精品也不輸任何一個時期的代

表作,此件彩繪石雕佛首,1925年就作為Alfred Salmony所著《中

國造型藝術:收藏家手冊》的封面作品被西方世界所認識,距今已

近百年。

此件佛首有幾處非常鮮明且重要的特徵。首先,隋代的白石造像大

部分見於河北地區(qū),這一區(qū)域臨近山東,所以在風格樣式上所展示

的北齊造像樣式特徵較北周而言要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一些,這一點我

們可以在隋代造像與河北邯鄲響堂山地區(qū)北齊皇家造像之間極大地

相似性中得到印證,只是北齊佛陀造像的面部相對圓潤,而隋代則

更加頎長,細條也較北齊的造像更為柔和。同為河北地區(qū)幽居寺的

北齊趙郡王高叡造釋迦牟尼佛像在五官上亦有同樣的特徵,雙眉圓

拱、鼻梁筆直、唇線條靈動,大耳垂肩等,可見此尊造像五官特徵

應為北齊河北地區(qū)造像樣式的一種延續(xù)。

來源

1. 盧芹齋(1880-1957),巴黎

2. 紐約私人收藏

3.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舊藏,購自Eskenazi,編號 EK362

出版

1. 阿爾弗雷德·薩爾莫尼,《中國造型藝術:收藏家手

冊》,德國柏林,1925 年,圖錄封面及頁73,圖版58

2. Eskenazi,《中國佛教雕塑,從北魏到明》,倫敦,

2002 年,圖錄編號 8

3. Eskenazi,《中國陶瓷與石雕》,倫敦,2008 年,頁44

至45,圖錄編號 15

展覽

1. 《中國佛教雕塑,從北魏到明》,佩斯威爾斯滕畫廊,

美國,紐約,2002年3月18至30日

2. 《中國陶瓷與石雕》,Eskenazi畫廊,英國,倫敦,

2008年10月30日至11月28日,編號 15

Overall H 38.1cm

HK$ 1,000,000 - 1,500,000

US$ 128,000 - 192,000

A CARVED STONE HEAD OF BUDDHA

SUI DYNASTY, 581-618

PROVENANCE

1.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purchased

from Eskenazi, no. EK362

2. A New York private collection

3. C.T. Loo (1880-1957), Paris

LITERATURE

1. Salmony, Alfred, Chinesische Plastik: Ein Handbuch fur

Sammler, Bibliothek fur Kunst-und Antiquitatensammler,

Berlin, 1925, front cover and p. 73, pl. 58

2. Eskenazi,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from Northern Wei

to Ming, London, 2002, cat. no. 8

3. Eskenazi, Chinese Ceramics and Stone Sculpture,

London, 2008, pp. 44 - 45, cat. no.15

EXHIBITED

1.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from Northern Wei to Ming:

Eskenazi at Pace Wildenstein, New York, 18-30 March 2002

2. Chinese Ceramics and Stone Sculpture, Eskenazi Gallery,

London, 30 October - 28 November, 2008, no. 15

阿爾弗雷德·薩爾莫尼,《中國

造型藝術:收藏家手冊》,德國柏

林,1925 年,圖錄封面及第 73

頁,圖版編號 58

隋開皇五年(585年) 白石阿彌陀佛立像 H 5.78m

現(xiàn)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暨海外名藏重要佛教美術

第145頁

其次,佛首表面有一層極為厚重的敷彩,敷彩之上還

有鎏金,Eskenazi在其2008年的圖錄文字中亦明示其

髮髻處原應有非常鮮艷的藍彩,與我們現(xiàn)在所熟悉的

白石造像潔白的色澤有很大的區(qū)別,而正是這些多樣

的色彩與濃艷的色澤才表明此尊佛首在隋代應是施造

供奉於重要的寺廟之中,否則很難有如此不計工本的

財力投入,同樣的情況在北齊的響堂山造像中亦可見

同樣的效果,雖然二者石材不同,但表面皆有厚重的

敷彩與鎏金痕跡。

公元586年,隋文帝楊堅改曲陽縣為石邑縣,這一舉

動表明曲陽石刻中心的地位已經(jīng)獲得了國家層面的認

可。在隋文帝23年執(zhí)政生涯期間,中國結束了三百餘

年的分裂狀態(tài),重新開始進入統(tǒng)一、穩(wěn)定,再次確立

了漢民族主導地位,而這也使得整個時代的藝術語言

又回到了統(tǒng)一的、以漢民族審美為主流的多元審美相

融合的狀態(tài);同時,隋文帝進一步改革了國家政治制

度,推行科舉制,在短短23年的時間中就使得整個社

會的百工百業(yè)都進入規(guī)範化的狀態(tài)中,而這一點我們

也可以在此一時期誕生的各種材質的佛教造像中得以

印證。隋代的造像通常沒有唐代的豐腴,而更多地展

現(xiàn)出挺拔俊秀之感,但無論大小,隋代造像通常保持

著相當嚴格的工藝標準,單河北曲陽一地的工匠就已

經(jīng)確信能夠雕刻巨型單體佛像,大英博物館中就收藏

有出自曲陽縣韓崔村崇光寺的一尊高5.78米的隋代阿

彌陀佛大像,這就證明,隋代已經(jīng)有可以分工協(xié)作且

產業(yè)鏈完備的大型製造業(yè)在正常運營。

大英收藏的這件聞名世界的、出於河北崇光寺隋開皇

五年(585)、整身巨像與此件佛首同經(jīng)盧芹齋手進

入西方收藏已近百年,均為隋代造像的代表作品。大

英的崇光寺巨像聞名於1935年英國著名的「中國藝術

博覽會」,而此尊佛首早之10年,1925年就已經(jīng)被德

國學者Alfred Salmony置於封面。

Alfred Salmony近年來為國內學界所熟知大多是因為

其與美國著名收藏家史蒂芬 · 瓊肯三世之間的友誼,

二人計劃出版一部關於中國玉器史的專著,卻因為

Salmony於1958年不幸罹難而未能完成。二人共同研

究的諸多古玉都在近年的拍賣市場中有極佳的表現(xiàn)。

Salmony是典型的老一代德國藝術史學者,注重文

獻、強調宗教、涉獵廣泛、斷代大膽,但他通過大量

的一手資料和古董,打破了自己成長所依託的歐洲中

心主義藝術史觀,不再將東方藝術視為西方藝術的一

個分支,強調雕塑形式的發(fā)展有其自身的正當性,在

溫克爾曼古典理論基礎上極大地推動了德國的東亞藝

術研究學科獨立的趨勢,被伯希和贊賞為「不知名的

紀念物更適合說明問題?!勾笥⒌某绻馑戮尴笠蚱浠?/p>

座上有隋開皇五年的銘文,斷代較為輕鬆,而此尊佛

首,並無過多的文字介紹,卻在Salmony的造型語言

研究框架中被準確的放到了隋代,這首先,得益於中

國佛教雕塑這一造型語言本身的流變清晰與區(qū)域特徵

明顯,但同時更重要的也是因為Salmony對於西方雕

塑造型語言的深厚基礎,令其敏銳的意識到,中國雕

塑在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這將近700餘年的發(fā)展歷程

中,隋代,雖然僅僅23年時間,卻以其銳意發(fā)展的社

會經(jīng)濟作為依託,為佛教造像在美學語言與雕刻手法

上的全面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尊佛首正是這一

時期的經(jīng)典代表,線條簡練,神態(tài)平和,是中國雕塑

的「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北齊(565-575) 彩繪石雕佛首像

原位於南響堂山石窟 H 39.4cm

現(xiàn)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 白石釋迦牟尼佛首像與正身坐像

佛首H 48cm

原位於河北幽居寺

現(xiàn)藏於河北博物院

第146頁

3058

唐? 白石天王頭像

來源

1. Jay C. Leff 私人收藏,約 1950 至 1960 年代

2. 英國鐵路基金會,約 1970 至 1980 年代

3. 香港佳士得,1993 年 10 月 24 至 25 日,編號 538

4.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舊藏,編號 FR417

出版

《古代與原始文明中的異國美術—Jay C. Leff 私人收藏

展》,卡內基研究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959年,圖錄

編號 838

展覽

1.卡內基研究所,《古代與原始文明中的異國美術—Jay C.

Leff 私人收藏展》,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959年至1960 年

2. 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1977 年至 1988

年,長期借展

「天王」與「力士」是中國傳統(tǒng)雕塑中一個代表著動態(tài)、戲劇感與

張力的形象,在絕塵靜謐的淨土世界中,「天王」與「力士」的存

在為神的世界樹立了一種可以被擬人化認知的山門,他們通常矗立

在佛與菩薩的前方,以孔武有力、威風凜凜的形象守護著宗教世界

的神聖與莊嚴。在形象更為準確的四大天王出現(xiàn)之前,起到鞏衛(wèi)作

用的通常是「天王」與「力士」成對相置於佛菩薩兩側或者石窟洞

口,二者通常以武侍衛(wèi)的形象出現(xiàn),但「力士」通常面部猙獰、表

情誇張、赤裸上身、不佩戴兵器、不飾瓔珞,其形象更接近一位強

壯勇武的人,而「天王」則不同,「天王」的形態(tài)雖有動感,但旨

在強調其威風八面的氣勢,通常神態(tài)威嚴,表情凝重,周身飾頭盔

鎧甲,手持兵器,所以其整體氣質更接近神。

此尊白石天王首正是盛唐天王造像中極富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其尺

寸將近40公分,可知原始狀態(tài)下完整的天王整像應至少達到150公

分以上,其四周均雕刻精美紋飾,可見原像應是一尊體型巨大的單

體白石圓雕立像,以其頭盔上所飾連珠型瓔珞來看,造像本應著整

身鎧甲,鎧甲上應整體墜飾瓔珞,華麗非凡。這種以巨大白石為

材、雕刻水準高超、配飾級別亦與眾不同的天王像,在唐代通常僅

皇家寺院方有能力施造,同級別白石雕像可參考1959年西安市安

國寺遺址出土十一件佛教雕塑殘件,安國寺為唐長安城重要的皇家

寺院,與安國寺舊址出土的殘件對比來看,此白石天王頭的雕刻工

藝尚更勝一籌,其出身應只升不降,是盛唐時期雕塑美學的最佳代

表。

Overall H 34.9cm

HK$ 3,500,000 - 5,500,000

US$ 447,000 - 703,000

A CARVED MARBLE HEAD OF A GUARDIAN

TANG DYNASTY, 618-907

PROVENANCE

1. Jay C. Leff Collection, 1950s-1960s

2. British Rail Pension Fund, 1970s-1980s

3. Christie's Hong Kong, 24-25 October 1993, lot 538

4. The Ten-Views Lingbi Rock Retreat Collection, no. FR417

LITERATURE

Carnegie Institute, Exhibition of Exotic Art from Ancient and

Primitive Civilizations, Collection of Jay. C. Leff, Pennsylvania,

1959, cat. no. 838

EXHIBITED

1. Exhibition of Exotic Art from Ancient and Primitive

Civilizations, Collection of Jay. C. Leff, Carnegie Institute,

Pennsylvania, 1959 - 1960

2.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on long term loan

from 1977-1988

甘肅敦煌石窟第一九四窟 西龕內北側 唐 彩繪泥塑天王像

《古代與原始文明中的異國美術—Jay C. Leff 私人收藏展》圖

錄及記錄此件之內文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暨海外名藏重要佛教美術

第149頁

此天王像五官刻畫細膩立體,神態(tài)威嚴而不猙獰,有天王

高貴威嚴的英武之氣,其雙眼平視,以陰刻鏟地之刀法刻

畫眼白,其上原應以彩繪精細表現(xiàn)黑瞳之炯炯有神,鼻梁

以圓雕形式處理,較魏晉南北朝時期更為寫實,鼻梁鼻翼

皆刻畫的對稱標準,可見其工藝之精湛;天王微抿的上下

唇之間可見空隙,由此亦可知其整體造像應是表達了一種

動態(tài),而非如佛陀像般沈靜內斂,刻畫細緻入微。

如若仔細觀察,可見其雙眼的眼周、面頰以及下頜,都以

自然的高低起伏表達了天王凹陷的雙眸,圓鼓的面頰與端

正飽滿的下頜,其面部五官更加立體,面部尤顯生動。這

樣的處理方法秉承了中國佛教雕塑不變的內核,看似寫

實,實則是對於真實結構的一種高度提煉,由此一來,天

王的容貌既有人自然而靈動的特徵,又富有宗教莊嚴規(guī)範

的秩序感,是唐代造像語言能夠在世界範圍得到廣泛認可

的根本原因。

此尊天王首可以被認定為「天王」、而非「菩薩」或「力

士」的核心原因是其所佩戴的頭盔。其頭盔在中國古代將

領實站鎧甲中稱為兜鍪,起著保護頭部的重要作品,通常

需要有頂錐、耳翼、護鼻和翻邊四大結構特徵。而此處的

兜鍪整體呈風帽形,無頂錐,無護鼻,在前額處呈雙弧

形,兩側有護耳,兩側應向外翻翹起,但已殘,且清晰地

刻畫了固定兜鍪的捆繩,是其他同類造像中所不常見的精

細之處,相似樣式的兜鍪可參考甘肅敦煌莫高窟194窟西

壁北側泥塑彩繪天王像,此尊彩繪像屬於盛唐時期,既公

元713至766年,與此尊白石首屬於同一時期。

在與現(xiàn)實中的兜鍪相比照的基礎之上,此尊白石天王首的

兜帽之上還有非常清晰的瓔珞裝飾,兜鍪左右對合,每一

面均飾靈芝如意紋開光,開光內浮雕仰蓮紋飾;兜鍪正面

同樣以仰蓮紋作飾,上嵌水滴形寶石,寶石四周以連珠紋

為飾,為典型的波斯裝飾紋樣,可知其所處區(qū)域應有強烈

的西域文化的影響,與盛唐時期長安城的文化氣氛相符

合,同類水滴形寶石可參考現(xiàn)藏於國家博物館的李靜訓墓

出土之項鍊主石,李靜訓墓亦位於西安,二者在造型上的

相似表現(xiàn)了此地所受到的濃烈的西域文化影響。

「天王」原指古印度神話中的戰(zhàn)爭將領,後引入佛教,被

借鑒為佛教的護法神。佛教典籍中一般有四位天王,分別

鎮(zhèn)守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護持佛法。與其有同樣稱

謂、同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非常流行的鎮(zhèn)墓天王與佛教四

天王有著相類似的鎮(zhèn)守意義,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淵源,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盧捨那大佛側之

天王與力士像 唐咸亨三年(672年)至上

元二年(675年)

西安唐長安城大安國寺遺址出土白石金剛

手菩薩像

第150頁

不可同日而語?!柑焱酢篂榉鸬陌瞬勘?,他們是佛的脇護者,所謂八部

是指:天、龍、夜叉、阿修羅、乾達婆、緊那羅、迦樓羅、摩侯羅迦。

而在這八部之中,「天」為首,且「天」亦有諸天。

唐以後,隨著佛經(jīng)的大量翻譯,佛教亦快速的本土化,佛教中的種種名

物也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物與紋樣緊密結合起來,我們後世所熟悉

的四大天王在唐代開始逐漸以更確定的身份和樣式出現(xiàn),而無論是東

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還是北方多聞天王,他們一

律穿甲胄,或持兵器或持聖物,與「力士」的形象有著截然不同的樣

貌。而在我們已知的各個時代、各個地區(qū)的天王像中,早期石窟寺中的

天王像通常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而表現(xiàn)出相當程度的刻板,且大多風化

嚴重,宋元以後的天王像則開始尤其特定的形式,且石雕漸少,多以木

雕為主。以白石為材,又是單體圓雕,兜鍪表現(xiàn)清晰準確且墜飾華麗的

瓔珞,雕刻工藝精湛,應是出自唐代長安城中重要的皇家寺廟,如此而

言,其英武平和的神態(tài)更顯得尊貴非凡,他既是宗教世界的護持天,又

是令皇家信徒亦能放下諸般痛苦走入佛教世界的護法神。

此尊佛首已知最早由美國著名收藏家,賓夕法尼亞州費耶特銀行與信託

公司主席Jay C. Leff先生所收藏,1959年曾參與Leff先生在美國賓夕法尼

亞州卡內基研究所舉辦的個人收藏展;後為英國鐵路基金會收藏,並常

期借展於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1993年由香港佳士得釋

出後進入北美十面靈璧山居的收藏之中,近三十年再回到拍賣市場中,

極為難得。

嵌珍珠寶石金項鍊 長43cm 重91.25克

1957年陝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出土 現(xiàn)藏

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百萬用戶使用云展網(wǎng)進行3d電子書制作,只要您有文檔,即可一鍵上傳,自動生成鏈接和二維碼(獨立電子書),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網(wǎng)站!
收藏
轉發(fā)
下載
免費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費制作
x
{{item.desc}}
下載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