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88|国产乱妇无码在线观看|国产影院精品在线观看十分钟福利|免费看橹橹网站

2_大布蘇保護區(qū)鳥類

發(fā)布時間:2022-8-28 | 雜志分類:其他
免費制作
更多內(nèi)容

2_大布蘇保護區(qū)鳥類

鹀科145白頭鹀白頭鹀(學(xué)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體重20-43克,體長170-185毫米。屬小型鳴禽,體羽似麻雀。具獨特的頭部圖紋和小型羽冠。雄鳥具白色的頂冠紋和緊貼其兩側(cè)的黑色側(cè)冠紋,耳羽中間白而環(huán)邊緣黑色,頭余部及喉栗色而與白色的胸帶成對比。雌鳥色淡而不顯眼,甚似黃鹀的雌鳥。區(qū)別在嘴具雙色,體色較淡且略沾粉色而非黃色,髭下紋較白。虹膜暗褐;嘴角褐色,下嘴較淡;上嘴中線褐色;腳粉褐色。棲息于低山和山腳平原等開闊地區(qū)。繁殖期間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間多成數(shù)10只的小群,多者達30余只。活動在有稀疏林木的田間、地頭和林緣灌叢與草叢中。一般主食植物種子。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nèi)筑碗狀巢。分布于歐洲、西伯利亞、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朝鮮和中國等地。 [收起]
[展開]
2_大布蘇保護區(qū)鳥類
粉絲: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內(nèi)容
第101頁

伯勞科 96

灰伯勞

灰伯勞(學(xué)名:Lanius excubitor),為伯勞科、伯勞屬的

鳥類,俗名北寒露?;也畡谏象w灰色或灰褐色,有黑色眼先、

過眼至耳羽;中央尾羽黑色,外側(cè)尾羽黑色具白端;翅黑或

黑褐,具白色翅斑。下體近白或淡棕白色,有黑褐色鱗紋。

灰伯勞棲息在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次生闊葉林帶的開闊或半

開闊的生境,性兇猛,嗜吃小形獸類、鳥類、蜥蜴。

第102頁

伯勞科 97

楔尾伯勞

楔尾伯勞(學(xué)名:Lanius sphenocercus),是伯勞科、伯勞屬的鳥類,全

長255-315毫米,喙強健具鉤和齒,黑色貫眼紋明顯,是伯勞中最大的個體。

上體灰色,中央尾羽及飛羽黑色,翼表具大型白色翅斑。尾特長,凸形尾。

楔尾伯勞主要棲息于低山、平原和丘陵地帶的疏林和林緣灌叢草地,常單獨

或成對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也捕食小型脊椎動物。

第103頁

鴉科 98

喜鵲

喜鵲(學(xué)名:Pica pica):是鴉科、鵲屬的一種鳥類。共有11個亞種。體長

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別呈

現(xiàn)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遠較翅

長,呈楔形,嘴、腿、腳純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后白。留鳥。

棲息地多樣,常出沒于人類活動地區(qū),喜歡將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樹上。全年

大多成對生活,雜食性,在曠野和田間覓食,繁殖期捕食昆蟲、蛙類等小型

動物,也盜食其他鳥類的卵和雛鳥,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種子等。每窩產(chǎn)

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點。雌鳥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

個月左右離巢。

除南美洲、大洋洲與南極洲外,幾乎遍布世界各大陸。中國有4個亞種,見

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區(qū)外的全國各地。喜鵲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畫鵲

兆喜的風(fēng)俗。

第104頁

鴉科 99

達烏里寒鴉

達烏里寒鴉(學(xué)名:Corvus dauuricus):小型鴉類,體長30-35厘米。全

身羽毛主要為黑色,僅后頸有一寬闊的白色頸圈向兩側(cè)延伸至胸和腹部,在

黑色體羽襯托下極為醒目。

棲息于山地、丘陵、平原、農(nóng)田、曠野等各類生境中,尤以河邊懸?guī)r和河岸

森林地帶較常見。常在林緣、農(nóng)田、河谷、牧場處活動,晚上多棲于附近樹

上和懸?guī)r巖石上,喜成群,有時也和其他鴉混群活動。主要以螻蛄、甲蟲、

金龜子等昆蟲為食。

分布于中國、中亞和東西伯利亞南部、阿爾泰和葉尼塞河往東經(jīng)貝加爾湖、

蒙古到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qū)和朝鮮。越冬于朝鮮、日本、琉球群島和中亞

南部、土耳其。

第105頁

鴉科 100

小嘴烏鴉

小嘴烏鴉(學(xué)名:Corvus corone)鴉科鴉屬的一種鳥類,外形與大嘴烏鴉

相似,體長45-53厘米。體色為黑色帶有紫色光澤。后頸的毛羽, 羽瓣較明

顯, 呈現(xiàn)比較結(jié)實的羽毛構(gòu)造, 羽于明顯并發(fā)亮。小嘴烏鴉的喙比禿鼻烏

鴉的稍高, 并且小嘴烏鴉的喙端不是直形而是略形彎曲。與禿鼻烏鴉的區(qū)

別在嘴基部被黑色羽,與大嘴烏鴉的區(qū)別在于額弓較低,喙雖強勁但形顯細

小。

喜結(jié)大群棲息,但不像禿鼻烏鴉那樣結(jié)群營巢。屬于雜食性鳥類,以腐尸、

垃圾等雜物為食亦取食植物的種子和果實,是自然界的清潔工。廣泛分布于

亞歐大陸,從歐洲西部到俄羅斯的堪察加半島之間的廣大地區(qū),向南一直到

非洲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南亞次大陸、日本列島和中國。

第106頁

鴉科 101

大嘴烏鴉

大嘴烏鴉(學(xué)名:Corvus macrorhynchos)又叫巨嘴鴉,俗稱老鴉、老鴰。是雀形

目鳥類中體型最大的幾個物種之一,成年的大嘴烏鴉體長可達50厘米左右。大嘴烏

鴉雌雄同形同色,通身漆黑,除頭頂、后頸和頸側(cè)之外的其它部分羽毛,帶有一些

顯藍色、紫色和綠色的金屬光澤。嘴粗大,嘴峰彎曲,峰嵴明顯,嘴基有長羽,伸

至鼻孔處。額較陡突。尾長、呈楔狀。后頸羽毛柔軟松散如發(fā)狀,羽干不明顯。大

嘴烏鴉是雜食性鳥類,對生活環(huán)境不挑剔,無論山區(qū)平原均可見到,喜結(jié)群活動于

城市、郊區(qū)等適宜的環(huán)境。主要分布于亞洲東部地區(qū),中國全境可見。棲息于低山、

平原和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次生雜木林、人工林等各種森林類型

中。喜歡在林間路旁、河谷、海岸、農(nóng)田、沼澤和草地上活動,有時甚至出現(xiàn)于山

頂灌叢和高山苔原地帶。主要以蝗蟲、金龜甲、金針蟲、螻蛄、蠐螬等昆蟲、昆蟲

幼蟲和蛹為食。分布于亞洲東部和南部,北至俄羅斯庫頁島、鄂霍次克海岸、薩哈

林島、黑龍江流域,東至朝鮮、日本、琉球群島,南至印度、緬甸、斯里蘭卡、尼

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第107頁

山雀科 102

煤山雀

煤山雀(學(xué)名:Periparus ater):是鳥綱、山雀科的鳴禽。共有21個亞種。

是一種棲息于針葉林的小型鳥類。體長11厘。頭頂、頸側(cè)、喉及上胸黑色。

翼上具兩道白色翼斑以及頸背部的大塊白斑使之有別于褐頭山雀及沼澤山雀。

背灰色或橄欖灰色,白色的腹部或有或無皮黃色。多數(shù)亞種具尖狀的黑色冠

羽。與大山雀及綠背山雀的區(qū)別在胸中部無黑色縱紋。虹膜褐色;嘴黑色,

邊緣灰色;腳青灰色。

主要棲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麓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闊葉林和針闊

葉混交林中,也出沒于竹林、人工林和針葉林,性活躍,常在枝頭跳躍,在

樹皮上剝啄昆蟲,或在樹間作短距離飛行。非繁殖期喜集群。以鱗翅目、雙

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蝸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性食物。

在樹洞或巖縫中筑巢,每窩產(chǎn)卵5-12枚,由雌鳥孵化約12天,雙親育雛約3

周。廣泛分布于亞洲、歐洲和北非。

第108頁

山雀科 103

沼澤山雀

沼澤山雀(學(xué)名:Poecile palustris):體重10-14克,體長113-138毫米。

是一種體形比大山雀稍小的鳥類。前額、頭頂至后頸輝黑色,眼以下臉頰至

頸側(cè)白色,上體沙灰褐色。頦、喉黑色,其余下體白色或蒼白色。相似種煤

山雀上體較灰,翅上有兩道白色翅帶,臉部白部不與下體聯(lián)通。

主要棲息森林地帶,?;顒佑卺樔~林、針、闊葉混交林的樹冠,或攀附于樹

枝上取食昆蟲,也常到灌叢間啄食。一般在近水源或潮濕的林區(qū)比較常見,

在果園、庭院等亦能見到。攀附于樹枝上取食昆蟲,也常到灌叢間啄食。沼

澤山雀的食物以昆蟲為主,分布于歐亞大部地區(qū),自英國、巴爾干半島向東

經(jīng)俄羅斯至蒙古、朝鮮和日本,南達緬甸、印度等地。

第109頁

山雀科 104

大山雀

大山雀(學(xué)名:Parus major):中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整個頭呈黑

色,頭兩側(cè)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細狀,便于捕食。上體為藍灰色,背沾

綠色。下體白色,胸、腹有一條寬闊的中央縱紋與頦、喉黑色相連。

棲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入于

人工林和針葉林。性較活潑而大膽,不甚畏人。行動敏捷,常在樹枝間穿梭

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邊飛邊叫,略呈波浪狀飛行,波峰不高。

主要以金花蟲、金龜子、毒蛾幼蟲、螞蟻、蜂、松毛蟲、螽斯等昆蟲為食,

大山雀也喜歡吃油質(zhì)的種子,如瓜子,花生仁,核桃仁等等,人造的糕點它

們也非常喜愛,在北方的冬季,種仁是它們的主要食物。

分布于中國、非洲西北部、摩洛哥、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歐洲、中亞、西

伯利亞、遠東、朝鮮、日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南半島和印度尼

西亞。

第110頁

攀雀 105

中華攀雀

中華攀雀(學(xué)名:Remiz consobrinus):體重7.5-11克,體長100-115毫米。

體型纖小,雄鳥頂冠灰,臉罩黑,背棕色,尾凹形。雌鳥及幼鳥似雄鳥但色

暗,臉罩略呈深色。 虹膜深褐色,嘴灰黑色,腳藍灰色。

一般棲息于近水的葦叢和柳、樺、楊等闊葉樹間。除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

動外,其他季節(jié)多成群。性活潑,行動敏捷,常在樹叢間飛來飛去。主要以

昆蟲為食,也吃植物的葉,花,芽,花粉和汁液。捕獲獵物的方式和一般的

山雀相同。分布于俄羅斯的極東部及中國東北;遷徙至日本、朝鮮和中國東

部。

第111頁

百靈科 106

短趾百靈

短趾百靈(學(xué)名:Calandrella cheleensis)等百靈科、短趾百靈屬類。上體

羽淺沙棕色,略沾粉紅,尾上覆羽淺紅棕色,各羽均具黑褐色縱紋,多而密,

甚顯著。中央尾羽棕褐,羽緣淺棕;最外側(cè)一對尾羽白色,羽基和內(nèi)翱近端

羽緣黑褐;外側(cè)第二對尾羽外悃白色,內(nèi)蠅黑褐色。飛羽淡黑褐色,羽緣棕

白。翅上覆羽與背同色。眉紋、眼周棕白。頰部棕栗色。下體羽在頦喉部污

灰白色;前胸灰白色,綴栗褐色縱紋;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腹側(cè)和兩脅具

栗褐色縱紋和淺棕色羽緣。虹膜褐色。嘴黃褐。跗跟和趾肉色。

喜歡棲息于沙質(zhì)環(huán)境的草原和半荒漠,常成十幾只小群活動于芨芨草沙地和

白刺沙地。喜嗚叫,鳴聲婉轉(zhuǎn)動聽。常垂直起飛,邊飛邊鳴,有時也呈波浪

形往前飛;主要以雜草種子為食,有時也吃少量昆蟲。分布于從大西洋加那

利群島至地中海、伊朗地區(qū)、俄羅斯南部、高加索、哈薩克斯坦到蒙古國。

遷徙到埃及、蘇丹、伊拉克南部、伊朗地區(qū)、阿富汗東南部及印度越冬。

第112頁

百靈科 107

云雀

云雀(學(xué)名:Alauda arvensis):是百靈科、云雀屬的鳥類。小型鳴禽,體

型及羽色略似麻雀,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背部花褐色和淺黃色,胸腹部

白色至深棕色。外尾羽白色,尾巴棕色。后腦勺具羽冠,上體呈較暗的砂棕

色,滿布顯著的黑色縱紋,有一短的羽冠,一般在豎起時才易見到;最外側(cè)

一對尾羽幾純白色。適應(yīng)于地棲生活,腿、腳強健有力,后趾具1長而直的

爪;跗跖后緣具盾狀鱗。

喜棲息于開闊的環(huán)境,生活在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地。故在草原地方和沿

海一帶的平原區(qū)尤為常見。常集群活動;繁殖期雄鳥鳴囀洪亮動聽,是鳴禽

中少數(shù)能在飛行中歌唱的鳥類之一。求偶炫耀飛行復(fù)雜,能“懸?!庇诳罩校?/p>

在地面以草莖、根編碗狀巢,每窩產(chǎn)卵3-5枚,孵化期11-14天。以植物種子、

昆蟲等為食。

主要分布于古北區(qū)范圍的國家,原產(chǎn)于北非、亞洲和歐洲。英國種群不遷移,

但東亞種群遷移到中國東南部,而北極東北部的種群遷移到地中海北部。云

雀已被引入澳大利亞、加拿大、夏威夷和新西蘭。云雀是丹麥、法國的國鳥。

第113頁

文須科 108

文須雀

文須雀(學(xué)名:Panurus biarmicus),文須雀屬,小型鳥類,體長15-18厘

米。嘴黃色、較直而尖,腳黑色。上體棕黃色,翅黑色具白色翅斑,外側(cè)尾

羽白色。雄鳥頭灰色,眼先和眼周黑色并向下與黑色髭紋連在一起,形成一

粗著的黑斑,在淡色的頭部極為醒目。下體白色,腹皮黃白色,雄鳥尾下覆

羽黑色。食物主要為昆蟲、蜘蛛和蘆葦種子與草子等。通常營巢于蘆葦或灌

木下部,也在倒伏的蘆葦堆上或舊的蘆葦茬上面營巢。

第114頁

蝗鶯科 109

東方大葦鶯

東方大葦鶯(學(xué)名:Acrocephalus orientalis)是鶯科葦鶯屬的一種動物,

體長18-19厘米,體重22-29克。體型略大的褐色葦鶯。具顯著的皮黃色眉紋。

上體呈橄欖褐色。下體乳黃色。第1枚初級飛羽長度不超過初級覆羽。虹膜

褐色;上嘴褐色,下嘴偏粉;腳灰色。

主要棲息于湖畔、河邊、水塘、蘆葦沼澤等水域或水域附近的植物叢和蘆葦

與草叢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活潑,常頻繁的在草莖或灌叢枝間跳躍、

攀緣。以甲蟲、金花蟲、鱗翅目幼蟲以及螞蟻、豆娘和水生昆蟲等昆蟲為食,

也吃蜘蛛、蝸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和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

該物種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西伯利亞東南部、蒙古、朝鮮、日本,越

冬于印度、緬甸、巴基斯坦、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中南半島。

在中國,分布于華北和華南等地。

第115頁

葦鶯科 110

黑眉葦鶯

黑眉葦鶯(學(xué)名:Acrocephalus bistrigiceps):體重7-11克,體長11-13厘

米。上體橄欖棕褐色;眉紋淡黃色,雜有明顯黑褐色縱紋;第2枚初級飛羽

較第6枚短;下體白色,兩脅暗棕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淡褐

色;腳暗褐色。

棲息在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湖泊、河流、水塘、沼

澤等水域岸邊灌叢和蘆葦叢中。單獨和成對活動,性機警,行動敏捷,能靈

巧地在蘆葦莖葉間跳躍穿梭。主要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

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繁殖于西伯利亞南部,從貝加爾湖東南部,蒙古,往東到俄羅斯遠東、黑龍

江流域、朝鮮、薩哈林島、千島群島和日本,越冬于泰國、緬甸和中南半島。

第116頁

蝗鶯科 111

矛斑蝗鶯

矛斑蝗鶯(學(xué)名:Locustella lanceolata):體長11-14厘米,體重9-13克。

上體橄欖褐色密布粗著的黑褐色縱紋,眉紋淡黃色細而不明顯,下體乳白色

具黑色縱紋,尾羽腹面無白端。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黃褐色;腳

肉色。

主要是棲息于低山和山腳地帶的林緣疏林灌叢和草叢中。性極畏怯,常隱蔽,

單獨或成對活動。分布西伯利亞,西自烏拉爾山脈,東抵薩哈林群島、堪察

加半島、千島群島、朝鮮、日本,越冬于印度、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

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第117頁

燕科 112

家燕

家燕(學(xué)名:Hirundo rustica):為燕科燕屬的鳥類。喙短而寬扁,基部寬

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fā)達。翅狹長而

尖,尾呈叉狀,形成“燕尾”,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后。主要特點是上體

發(fā)藍黑色,還閃著金屬光澤,腹面白色。體態(tài)輕捷伶俐,兩翅狹長,飛行時

好像鐮刀,尾分叉像剪子。飛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時東時西,能夠急速

變換方向。

常可見到它們成對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樹枝上,在電桿和電線

上,也常結(jié)隊在田野、河灘飛行掠過。飛行時張著嘴捕食蠅、蚊等各種昆蟲。

鳴聲尖銳而短促。世界性分布,是愛沙尼亞和奧地利的國鳥。

第118頁

燕科 113

金腰燕

金腰燕(學(xué)名:Cecropis daurica):體長16-18厘米,體重18-21克,壽命

15年。上體黑色,具有輝藍色光澤,腰部栗色,臉頰部棕色,下體棕白色,

而多具有黑色的細縱紋,尾甚長,為深凹形。最顯著的標志是有一條栗黃色

的腰帶,淺栗色的腰與深藍色的上體成對比,下體白而多具黑色細紋,尾長

而叉深。 虹膜褐色;嘴及腳黑色。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

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fā)達。翅狹長而尖,尾呈叉狀,形

成“燕尾”,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后。

多見于山間村鎮(zhèn)附近的樹枝或電線上。生活習(xí)性與家燕相似,不同的是它常

停棲在山區(qū)海拔較高的地方。有時和家燕混飛在一起,飛行卻不如家燕迅速,

常常停翔在高空,鳴聲較家燕稍響亮。結(jié)小群活動,飛行時振翼較緩慢且比

其他燕更喜高空翱翔。善飛行,飛行迅速敏捷,主要以昆蟲為食,食物種類

常見有雙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蟲。分布于

西伯利亞、蒙古、朝鮮、日本、中南半島、印度、尼泊爾及中國。

第119頁

鵯科 114

白頭鵯

白頭鵯(學(xué)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鵯科、鵯屬小型鳥類,又名白頭翁

等。體長17-22厘米。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

環(huán)。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環(huán)與白斑在黑色的頭部均極為醒目。主要棲息

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qū),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動。

分布于中國、琉球群島、朝鮮、韓國、老撾、泰國、越南。[2][4]

白頭鵯吃大量的農(nóng)林業(yè)害蟲,是農(nóng)林益鳥之一,國家“三有”保護鳥類。

第120頁

柳鶯科 115

褐柳鶯

褐柳鶯(學(xué)名:Phylloscopus fuscatus)小型鳥類,體長11~12厘米。外形

甚顯緊湊而墩圓,兩翼短圓,尾圓而略凹。上體灰褐,飛羽有橄欖綠色的翼

緣。嘴細小,腿細長。眉紋棕白色,貫眼紋暗褐色。頦、喉白色,其余下體

乳白色,胸及兩脅沾黃褐。第二枚初級飛羽在第九至第十枚之間或等于第九

和第十枚。指名亞種眉紋沾栗褐,臉頰無皮黃,上體褐色較重。與巨嘴柳鶯

易混淆,不同處在于嘴纖細且色深;腿較細;眉紋較窄而短(指名亞種眉紋

后端棕色);眼先上部的眉紋有深褐色邊且眉紋將眼和嘴隔開;腰部無橄欖

綠色渲染。

相似種煙柳鶯上體較暗呈煙褐色,遠處看近黑色,眉紋綠色,下體油綠色。

隱匿于沿溪流、沼澤周圍及森林中潮濕灌叢的濃密低植被之下,高可上至海

拔4000米。翹尾并輕彈尾及兩翼。鳴聲為一連串響亮單調(diào)的清晰哨音,以一

顫音結(jié)尾。似巨嘴柳鶯但鳴聲較慢。叫聲為尖厲的“chett、chett”似擊石

頭之聲。

第121頁

柳鶯科 116

巨嘴柳鶯

巨嘴柳鶯(學(xué)名:Phylloscopus schwarzi):兩性羽色相似。上體包括兩翅

的內(nèi)側(cè)飛羽橄欖褐色,尾上覆羽轉(zhuǎn)為棕褐色,兩翅的外側(cè)覆羽和飛羽均呈暗

褐色,各羽緣以棕褐色;尾羽亦暗褐色,邊緣微棕褐色;眉紋或眼圈的上、

下部均為棕色;自眼先有一暗褐色的貫眼紋,伸至耳羽的上方;兩頰與耳羽

均為棕色與褐色相混雜。頦、喉近白色;腹部鮮黃色;胸、兩脅及腋羽、尾

下覆羽均呈濃、淡不等的棕黃色。虹膜褐色;跗蹠黃褐色。

棲息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其中尤以700-1100米

的混交林較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小而機警。食物主要為昆蟲,有鞘

翅目昆蟲、螞蟻、草籽及果實。分布于中國,繁殖于俄羅斯,朝鮮等地,越

冬于緬甸,泰國,中南半島。

第122頁

柳鶯科 117

黃腰柳鶯

黃腰柳鶯(學(xué)名:Phylloscopus proregulus):體長8-11厘米,小型鳥類,

上體橄欖綠色;頭頂中央有一道淡黃綠色縱紋,眉紋黃綠色。兩翅和尾黑褐

色,外翈羽緣黃綠色。腰部有明顯的黃帶;翅上兩條深黃色翼斑明顯;腹面

近白色。第二枚飛羽大都等于第七或第八枚。

?;顒佑跇漤斨θ~層中,易與其它柳鶯種類混淆。主要棲息于針葉林和針闊

葉混交林,從山腳平原一直到山上部林緣疏林地帶皆有棲息。單獨或成對活

動在高大的樹冠層中。性活潑、行動敏捷,常在樹頂枝葉間跳來跳去尋覓食

物,食物主要為昆蟲。分布于俄羅斯西伯利亞中部和南部,西至阿爾泰、中

亞、東亞、鄂霍次克海、遠東、薩哈林島和朝鮮,部分到中南半島越冬。

第123頁

柳鶯科 118

黃眉柳鶯

黃眉柳鶯(學(xué)名:Phylloscopus inornatus):體長100毫米左右。體形纖小,

是小型食蟲鳥類,嘴細尖。頭部色澤較深,在頭頂?shù)闹醒胴炓砸粭l若隱若現(xiàn)

的黃綠色縱紋。背羽以橄欖綠色或褐色為主,上體包括兩翅的內(nèi)側(cè)覆羽概呈

橄欖綠色,翅具兩道淺黃綠色翼斑。下體白色,胸、脅、尾下覆羽均稍沾綠

黃色,腋羽亦然。尾羽黑褐色,雌雄兩性羽色相似。虹膜暗褐色;嘴角黑色,

下嘴基部淡黃;跗蹠淡棕褐色。

棲息于海拔幾米至4000米高原、山地和平原地帶的森林中。常在枝尖不停地

穿飛捕蟲,有時飛離枝頭扇翅,將昆蟲哄趕起來,再追上去啄食。主要分布

于中國,在俄羅斯、朝鮮、蒙古、印度、不丹、緬甸,泰國北部、中南半島,

馬來半島等地繁殖或越冬。

第124頁

柳鶯科 119

極北柳鶯

極北柳鶯(學(xué)名:Phylloscopus borealis):體長11-13厘米,體小偏灰橄欖

色,具明顯的黃白色長眉紋,眼先及過眼紋近黑。上體概呈灰橄欖綠色;具

甚淺的白色翼斑,大覆羽先端黃白色,形成一道翅上翼斑;中覆羽羽尖成第

二道模糊的翼斑;下體白色沾黃,兩脅褐橄欖色;尾下覆羽更濃著。第6枚

初級飛羽的外翈不具切刻。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黃褐色;跗蹠和趾

肉色。

喜開闊有林地區(qū)、紅樹林、次生林及林緣地帶。加入混合鳥群,在樹葉間尋

食。繁殖于北歐的挪威、瑞典、芬蘭等國北部,還有自俄羅斯中部和南部,

向東抵西伯利亞東部的貝加爾湖地區(qū),直到勘察加半島、阿拉斯加、蒙古北

部、朝鮮、日本,越冬于馬來半島、帝汶島、印度尼西亞諸島,偶爾分布于

英國、荷蘭和意大利。

第125頁

柳鶯科 120

雙斑綠柳鶯

雙斑綠柳鶯(學(xué)名:Phylloscopus plumbeitarsus):體長11-12厘米。體型

稍小,類似極北柳鶯。上體呈橄欖綠色,眉紋淡黃色,貫眼紋暗褐色,兩翅

和尾黑褐色,翅上具兩道明顯的白色或淡黃色翅上翼斑。下體白色沾黃。虹

膜暗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淡黃褐色;跗蹠暗褐色。

主要棲息于海拔400-4000米的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白樺及白楊樹叢中。

性活躍,常在樹枝間飛來飛去;冬季多在次生林或灌叢中活動。主要食物為

昆蟲,如甲蟲、蝽象、虻、鱗翅目昆蟲,以及蜘蛛等動物性食物。分布于中

國、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鄂霍次克海,蒙古,阿爾泰,越冬于泰國和中南

半島。

第126頁

鷦鷯 121

鷦鷯

鷦鷯(學(xué)名:Troglodytes):是一類小型鳴禽,身長在10-17厘米之間。頭

部淺棕色,有黃色眉紋;上體連尾帶栗棕色,布滿黑色細斑;兩翼覆羽尖端

為白色。整體棕紅褐色,胸腹部顏色略淺,翅膀有深色波形斑紋,嘴長直而

較細弱,先端稍曲,無嘴須,即有也很少而細。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

鼻膜。翅短而圓,初級飛羽8枚。尾短小而柔軟,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

10枚者。

常于夏時生活在中、高山的潮濕密林和灌木叢中、冬時遷至低山區(qū)和平原地

帶以及多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陰暗潮濕的密林中做巢。一般獨自或成雙

或以家庭集小群進行活動。在灌木叢中迅速移動,常從低枝逐漸躍向高枝,

尾巴翹的很高。歌聲嘹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

象等昆蟲。而雛鳥主要喂食蝗蟲,蟋蟀,毛毛蟲。分布于南美、北美、歐亞

大陸及北非。

第127頁

???122

灰椋鳥

灰椋鳥(學(xué)名:Sturnus cineraceus):是雀形目椋鳥科的物種,體型較北

椋鳥稍大,頭頂至后頸黑色,額和頭頂雜有白色,頰和耳覆羽白色微雜有黑

色縱紋。上體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紅色,尖端黑色,腳橙黃色。

棲息于平原或山區(qū)的稀樹地帶,繁殖期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主

要取食昆蟲,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中國為黑龍江以南至遼寧、河北、

內(nèi)蒙古以及黃河流域一帶的夏候鳥,遷徙及越冬時普遍見于東部至華南廣大

地區(qū)。

2022年5月,青海湖首次監(jiān)測到灰椋鳥。

第128頁

鶇科 123

灰背鶇

灰背鶇(學(xué)名:Turdus hortulorum)是中型鳥類,體長20-23厘米,體重量

50-73克。上體石板灰色,頦、喉灰白色,胸淡灰色,兩脅和翅下覆羽橙栗

色,腹白色,兩翅和尾黑色。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的

茂密森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春秋遷徙季節(jié)亦集成幾只或10多只的小群,

有時亦見和其他鶇類結(jié)成松散的混合群。以鞘翅目步行蟲科、叩頭蟲科、埋

葬蟲科、以及鱗翅目和雙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繁殖于俄羅斯西伯利

亞東南部、遠東、中國和朝鮮,秋冬季節(jié)偶見于越南和日本。

第129頁

鹟科 124

紅脅藍尾鴝

紅脅藍尾鴝(學(xué)名:Tarsiger cyanurus)俗名:藍點岡子、藍尾巴根子、藍

尾杰、藍尾歐鴝。體型略小而喉白的鴝。特征為橘黃色兩脅與白色腹部及臀

成對比。雄鳥上體藍色,眉紋白;亞成鳥及雌鳥褐色,尾藍。雌鳥與雌性藍

歌鴝的區(qū)別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線,而非喉全白,兩脅橘黃而非皮黃。

第130頁

鹟科 125

北紅尾鴝

北紅尾鴝(學(xué)名:Phoenicurus auroreus)(běi hóng wěi qú):是小型鳥

類,體長13-15厘米。雄鳥頭頂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兩翅黑色具明顯的

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對尾羽和最外側(cè)一對尾羽外翈

黑色。前額基部、頭側(cè)、頸側(cè)、頦喉和上胸概為黑色,其余下體橙棕色。雌

鳥上體橄欖褐色,兩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體暗黃褐色。 相似種

紅腹紅尾鴝頭頂至枕羽色較淡,多為灰白色,尾全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

側(cè)一對尾羽外翈不為黑色。

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緣和居民點附近的灌叢與低矮樹叢中。主

要以昆蟲為食,多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半翅目、雙翅目、膜翅目等

昆蟲成蟲和幼蟲為食,種數(shù)達50多種,其中約80%為農(nóng)作物和樹木害蟲。

繁殖于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從貝加爾湖西面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往東到

遠東和薩哈林島,往南到中國、蒙古和朝鮮。越冬于印度阿薩姆、緬甸、泰

國北部、老撾、越南和日本。

第131頁

鹟科 126

黑喉石鵖

黑喉石鵖(學(xué)名:Saxicola torquata),為鹟科、石鵖屬的鳥類。黑喉石鵖

中等體型的黑、白及赤褐色石鵖。雄鳥頭部、喉部及飛羽黑色,頸及翼上具

粗大的白斑,腰白,胸棕色。雌鳥色較暗而無黑色,喉部淺白色。

黑喉石鵖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一般巢營于林緣草甸中的小樹或灌木下的塔頭

苔草叢中或倒木樹洞中,主要以昆蟲為食,也食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繁殖

期為4-7月,1年繁殖1-2窩,每窩產(chǎn)卵5-8枚,棲息于低山、丘陵、平原、草

地、沼澤、田間灌叢、曠野以及湖泊與河流沿岸附近灌叢草地,遍布亞洲、

歐洲、非洲、北美洲等地。

第132頁

鹟科 127

北灰鹟

北灰鹟(學(xué)名:Muscicapa dauurica):體重9-16克;體長103-143毫米。

是一種體型略小的灰褐色鹟。上體灰褐,下體偏白,胸側(cè)及兩脅褐灰,眼圈

白色,冬季眼先偏白色。嘴比烏鹟或棕尾褐鹟長且無半頸環(huán)。新羽的鳥具狹

窄白色翼斑,翼尖延至尾的中部。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黃色,腳黑色。

主要棲息于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中,尤其是山地溪流沿岸的

混交林和針葉林較常見。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見成3-5只的小群,從棲

處捕食昆蟲,回至棲處后尾作獨特的顫動。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繁殖于

東北亞及喜馬拉雅山脈,邊緣分布于東南;冬季南遷至印度、東南亞、菲律

賓、蘇拉威西島及大巽他群島。

第133頁

鹟科 128

白眉姬鹟

白眉姬鹟(學(xué)名:Ficedula zanthopygia)是小型鳥類,體長11-14厘米。雄

鳥上體大部黑色,眉紋白色,在黑色的頭上極為醒目。腰鮮黃色,兩翅和尾

黑色,翅上具白斑。下體鮮黃色。雌鳥上體大部橄欖綠色。腰鮮黃色,翅上

亦具白斑。下體淡黃綠色。

棲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地帶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樹冠下層低枝處活動和覓食,也常飛到空中捕食飛

行性昆蟲。食物主要有天牛科、擬天??瞥上x、叩頭蟲、瓢蟲、象甲、金花

蟲等鞘翅目昆蟲。繁殖于西伯利亞東南部貝加爾湖以南,往東到中國黑龍江

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朝鮮和蒙古東部,偶爾出現(xiàn)于俄羅斯薩哈林島和日本

北海道;越冬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蘇門答臘等地。

第134頁

鹟科 129

紅喉姬鹟

紅喉姬鹟(學(xué)名:Ficedula parva)小型鳥類,體長11~13厘米。雄鳥上體

灰黃褐色,眼先、眼周白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黑褐色,外側(cè)尾羽褐色,

基部白色。頦、喉繁殖期間橙紅色,胸淡灰色,其余下體白色,非繁殖期頦、

喉變?yōu)榘咨?。雌鳥頦、喉白色,胸沾棕,其余同雄鳥。

棲于林緣及河流兩岸的較小樹上。有險情時沖至隱蔽處。尾展開顯露基部的

白色。遇警時發(fā)出粗糙的trrrt聲、靜靜的tic聲及粗啞的tzit聲。

相似種鴝姬鹟。雄鳥上體黑色具白色眉斑和翅斑,下體頦、喉、胸和上腹橙

棕色。雌鳥上體灰褐沾綠,下體頦、喉、胸和上腹淡棕黃色。區(qū)別均甚明顯。

第135頁

太平鳥科 130

太平鳥

太平鳥(學(xué)名:Bombycilla garrulus)為鳥綱太平鳥科的鳥類。體長18厘米,

翼展34-35厘米,體重40-64克,壽命13年。屬小型鳴禽,全身基本上呈葡萄

灰褐色,頭部色深呈栗褐色,頭頂有一細長呈簇狀的羽冠,一條黑色貫眼紋

從嘴基經(jīng)眼到后枕,位于羽冠兩側(cè),在栗褐色的頭部極為醒目。頦、喉黑色。

翅具白色翼斑,次級飛羽羽干末端具紅色滴狀斑。尾具黑色次端斑和黃色端

斑。

棲息于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楊樺林中。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

多成群活動,有時甚至集成近百只的大群。主要以油松、樺木、薔薇、忍冬、

衛(wèi)茅、鼠李等植物果實、種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體態(tài)優(yōu)美、鳴聲清

柔,為冬季園林內(nèi)的觀賞鳥類。

分布于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中部及東部、加拿大西部和美國西北部。

第136頁

雀科 131

麻雀

麻雀(Passer):是雀科[5]麻雀屬27種小型鳥類的統(tǒng)稱。它們的大小、體

色甚相近。一般上體呈棕、黑色的斑雜狀,因而俗稱麻雀。初級飛羽9枚,

外側(cè)飛羽的淡色羽緣(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

略成兩道橫斑狀,在飛翔時尤見明顯。嘴短粗而強壯,呈圓錐狀,嘴峰稍曲。

除樹麻雀外,雌雄均異色。

世界共27種,其中5種分布在中國境內(nèi)。分布相當(dāng)廣泛。除極寒冷的南北極

和高山荒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第137頁

鹡鸰科 132

黃鹡鸰

黃鹡鸰(學(xué)名:Motacilla flava) 體型大小和山鹡鸰差不多,體長15~18厘

米。頭頂藍灰色或暗色。上體橄欖綠色或灰色、具白色、黃色或黃白色眉紋。

飛羽黑褐色具兩道白色或黃白色橫斑。尾黑褐色,最外側(cè)兩對尾羽大都白色。

下體黃色。

喜稻田、沼澤邊緣及草地。常結(jié)成甚大群,在牲口及水牛周圍取食。群鳥飛

行時發(fā)出尖細悅耳的tsweep聲,結(jié)尾時略上揚。鳴聲為重復(fù)的叫聲間雜顫鳴

聲。

第138頁

鹡鸰科 133

灰鹡鸰

灰鹡鸰(學(xué)名:Motacilla cinere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中小型鳴禽,

體長約19厘米。與黃鹡鸰的區(qū)別在上背灰色,飛行時白色翼斑和黃色的腰顯

現(xiàn),且尾較長。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nèi)側(cè)飛羽

(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cè)尾羽具白,常做有規(guī)律的

上、下擺動;腿細長后趾具長爪,適于在地面行走。經(jīng)常成對活動或結(jié)小群

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繁殖期在3-7月,

筑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gòu)成,巢呈杯

狀。每窩產(chǎn)卵4-5枚。分布于歐亞大陸和非洲,從英國、挪威南部、瑞典南

部,往南到地中海沿岸以及大西洋中的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

島和北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往東經(jīng)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高

加索、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喜馬拉雅山、中亞、西伯利亞南部、蒙古,

一直到太平洋沿岸堪察加半島、俄羅斯遠東、薩林島、千島群島、朝鮮和日

本等地;越冬于非洲、南亞和東南亞。

第139頁

鹡鸰科 134

白鹡鸰

白鹡鸰(學(xué)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全

長約18厘米,翼展31厘米,體重23克,壽命10年。體羽為黑白二色。棲息

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離水較近的耕地、草場等均可見到。

經(jīng)常成對活動或結(jié)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

昆蟲。飛行時呈波浪式前進,停息時尾部不停上下擺動。繁殖期在3-7月,

筑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gòu)成,巢呈杯

狀。每窩產(chǎn)卵4-5枚。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qū)和非洲北部的阿拉

伯地區(qū),在中國有廣泛分布。

第140頁

鹡鸰科 135

樹鷚

樹鷚(學(xué)名:Anthus hodgsoni)是小型鳴禽,外形和林鷚相似,體長15-16

厘米。上體橄欖綠色具褐色縱紋,尤以頭部較明顯。眉紋乳白色或棕黃色,

耳后有一白斑。下體灰白色,胸具黑褐色縱紋。野外停棲時,尾常上下擺動。

主要棲息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闊葉林、混交林和針葉林等山地森林中。常成

對或成3-5只的小群活動,遷徙期間亦集成較大的群。多在地上奔跑覓食。

性機警,受驚后立刻飛到附近樹上,邊飛邊發(fā)出“chi-chi-chi”的叫聲,聲

音尖細。主要以昆蟲及其幼蟲為主要食物,在冬季兼吃些雜草種子等植物性

的食物,所吃的昆蟲有蝗蟲、蝽象、金針蟲、蠅、蚊、蟻等。分布于西伯利

亞南部、外貝加爾、阿爾泰山、蒙古,往東至太平洋沿岸堪察加半島、遠東、

朝鮮、日本,往南到喜馬拉雅山區(qū)、印度、克什米爾、孟加拉國、緬甸、菲

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第141頁

鹡鸰科 136

北鷚

北鷚(學(xué)名:Anthus gustavi):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體

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nèi)側(cè)飛羽(三級飛羽)極長,

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cè)尾羽具白,常做有規(guī)律的上、下擺動,腿細長,

后趾具長爪,適于在地面行走。體長15厘米,背部灰褐色,有許多縱紋,通

??梢娮?、右各有二道黃白色縱紋(有時不明顯),容易與小水鷚、樹鷚混

淆。主要棲息于河灘、海濱、灌木叢及田野、林緣地區(qū)。分布于前蘇聯(lián)以及

中國黑龍江、河北、山東、江蘇、福建、廣東、江西和臺灣等地。

第142頁

鹡鸰科 137

紅喉鷚

紅喉鷚(學(xué)名:Anthus cervinus)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一

種身長約15厘米的褐色鷚。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

內(nèi)側(cè)飛羽(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cè)尾羽具白,常做

有規(guī)律的上、下擺動,腿細長,后趾具長爪,適于在地面行走。

多棲息灌叢、草甸地帶、開闊平原和低山山腳地帶,繁殖于歐亞大陸北部北

極海岸地帶,西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東至堪察加半島。越冬于歐洲南

部、非洲北部和東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印度、緬甸、

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也見于西歐、英國、朝鮮和

日本等地。

第143頁

鹡鸰科 138

水鷚

水鷚(學(xué)名:Anthus spinolett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體

長約17厘米,翼展23至28厘米,壽命9年。是體羽偏灰色而具縱紋的鷚。上

體橄欖綠色具褐色縱紋,尤以頭部較明顯。眉紋乳白色或棕黃色,耳后有一

白斑。下體灰白色,胸具黑褐色縱紋。野外停棲時,尾常上下擺動。外側(cè)尾

羽具白,腿細長,后趾具長爪,適于在地面行走。主要棲息于山地、林緣、

灌木叢、草原、河谷地帶。冬季喜沿溪流的濕潤多草地區(qū)及稻田活動。食物

以昆蟲為主,也吃蜘蛛、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此外還吃苔蘚、谷粒、雜

草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第144頁

燕雀科 139

燕雀

燕雀(學(xué)名:Fringilla montifringilla)屬小型鳥類,體長14-17厘米。嘴粗壯

而尖,呈圓錐狀。雄鳥從頭至背輝黑色,背具黃褐色羽緣。腰白色,頦、喉、

胸橙黃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兩脅淡棕色而具黑色斑點。兩翅和尾黑色,

翅上具白斑。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體色較淺淡,上體褐色而具有黑色斑

點,頭頂和枕具窄的黑色羽緣,頭側(cè)和頸側(cè)灰色,腰白色。除繁殖期間成對

活動外,其他季節(jié)多成群,尤其是遷徙期間常集成大群,有時甚至集群多達

數(shù)百、上千只,晚上多在樹上過夜。主要以草子、果食、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為食,尤以雜草種子最喜吃,也吃樹木種子、果實。分布于北歐、亞洲、從

挪威到勘察加、南歐、中國等地。

第145頁

燕雀科 140

錫嘴雀

錫嘴雀(學(xué)名: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雀科錫嘴雀屬鳥類,全長

18厘米,頭頂棕褐,頭側(cè)及腰和尾上覆羽等較淡;后頸灰色,翕和下背微褐;

翅上的內(nèi)側(cè)覆羽白,形成寬闊白色帶斑;外側(cè)覆羽及飛羽黑色,后者先端具

紫色和藍綠色光輝,內(nèi)翈具白色斑;尾羽大都黑褐色,先端白色;嘴基周圍

及眼先黑,至喉則形成大形黑斑;下體余部淡黃褐,至下腹及尾下覆羽轉(zhuǎn)白。

雌鳥羽色較雄者暗淡,頭頂褐灰。

棲息于平原或低山闊葉林中,成群活動。結(jié)群棲息于山地和平原的針葉或闊

葉林中,性怯,常隱藏于枝葉茂密處,平時發(fā)出響亮的叫聲和在樹上用其堅

嘴切剝果實聲。飛翔很快,微呈波浪狀。食物一般以植物種子,如榆籽、松

籽等為主,也兼吃昆蟲。巢很堅固,由嫩枝、花梗、地衣、毛羽等筑成杯狀,

隱置于樹上或荊棘間。卵每產(chǎn)4-6枚,常呈灰綠色,而具淡紫綴褐的線狀和

點狀斑。

第146頁

燕雀科 141

普通朱雀

普通朱雀(學(xué)名:Carpodacus erythrinus):是鳥綱、雀科的小型鳥類,體

長13-16厘米。雄鳥頭頂、腰、喉、胸紅色或洋紅色,背、肩褐色或橄欖褐

色,羽緣沾紅色,兩翅和尾黑褐色,羽緣沾紅色。雌鳥上體灰褐或橄欖揭色、

具暗色縱紋,下體白色或皮黃白色、亦具黑褐色縱紋。

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及其林緣地帶。常單獨

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多呈幾只至十余只的小群活動和覓食。以果實、種

子、花序、芽苞、嫩葉等植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間也吃部分昆蟲。

分布于芬蘭南部、瑞典南部,往南到德國東部、波蘭、烏克蘭、俄羅斯南部、

小亞細亞東北部,往東經(jīng)高加索、伊朗北部、中亞和阿富汗北部到喜馬拉雅

山區(qū)、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鄂霍次克海岸、俄羅斯遠東、蒙古和朝鮮,

偶爾到日本越冬。

第147頁

燕雀科 142

白腰朱頂雀

白腰朱頂雀(學(xué)名:Acanthis flammea)為雀科金翅雀屬的鳥類,體型似麻

雀,體長約13厘米。額和頭頂深紅色,眉紋黃白色;上體各羽多具黑色羽干

紋;下背和腰灰白色,而沾粉紅色,翼上具二條白色橫帶;喉、胸均粉紅色,

下體余部白色。雄性幼鳥與雌鳥同色,但下體沾黃色。

棲息于溪邊叢生柳林、沼澤化的多草疏林內(nèi)和櫟、榆等幼林中;在游蕩和遷

徙時,也見于各種喬木雜林和林緣的農(nóng)田及果園中。除繁殖期多成對活動外,

常成5-7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動,遷徙期間有時亦見數(shù)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

群。以高梁、小米和蕎麥等谷物為食。也吃食大量種子和一些昆蟲。

分布于近北極地區(qū),包括北歐至加拿大、俄羅斯、日本、朝鮮半島及中國東

北、寧夏、新疆、華北、華東等地。

第148頁

燕雀科 143

黃雀

黃雀(學(xué)名:Spinus spinus):為雀科金翅雀屬的鳥類。體重9.5-16克;體

長106-122毫米。雄鳥頭頂與頦黑色,上體黃綠色,腰黃色,兩翅和尾黑色,

翼斑和尾基兩側(cè)鮮黃色;雌鳥頭頂與頦無黑色,具濃重的灰綠色斑紋;上體

赤綠色具暗色縱紋,下體暗淡黃,有淺黑色斑紋;雄鳥飛翔時可顯示出鮮黃

的翼斑、腰和尾基兩側(cè)。虹膜近黑色;嘴暗褐色,下嘴較淡;腿和腳暗褐色。

生活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帶,秋季和冬季多見于平原地區(qū)或山腳林帶避風(fēng)

處。除繁殖期成對生活外,常集結(jié)成幾十只的群,春秋季遷徙時見有集成大

群的現(xiàn)象。性不大怯疑,但在繁殖期非常隱蔽。以多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

食,兼主食赤楊、樺木、榆樹、松樹、及裸子植物的果實、種子及嫩芽,也

吃作物和薊草、中葵、茵草等雜草種子以及少量昆蟲。分布于南歐至埃及、

東至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

第149頁

鹀科 144

鐵爪鹀

鐵爪鹀(學(xué)名:Calcarius lapponicus)鹀科鐵爪鹀屬鳥類,共有5個亞種。

體重20-34克,體長140-178毫米,屬大型鹀類。頭、頸、喉和胸側(cè)均黑色;

眉紋及頸側(cè)白色;下頸及翕濃栗赤色,背部銹赤色發(fā)達,并具黑色縱斑;上

胸黑,下體余部白色;兩脅有縱斑。后趾爪特長;雄鳥的頭、喉和胸呈黑色。

體形大小和鹀屬相似。嘴形似鹀屬呈圓錐形;翅長而尖,前三枚初級飛羽約

相等并最長,翅式:2=3>4;尾長等于翅的三分之二;跗蹠長于中趾和爪;

后爪長而細,近乎直,約等或長于后趾;前三趾的諸爪甚平扁。

棲息于草地、沼澤地、平原田野、丘陵的稀疏山林。多在地上活動,食物主

要為雜草種子,如禾本科、莎草科、蒿科、蓼科等野生植物種子。該屬僅一

種,主要分布于歐美北部,俄羅斯,日本,蒙古,朝鮮半島,中國北部,也

見于中國長江流域。

第150頁

鹀科145

白頭鹀

白頭鹀(學(xué)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體重20-43克,體長170-185毫

米。屬小型鳴禽,體羽似麻雀。具獨特的頭部圖紋和小型羽冠。雄鳥具白色

的頂冠紋和緊貼其兩側(cè)的黑色側(cè)冠紋,耳羽中間白而環(huán)邊緣黑色,頭余部及

喉栗色而與白色的胸帶成對比。雌鳥色淡而不顯眼,甚似黃鹀的雌鳥。區(qū)別

在嘴具雙色,體色較淡且略沾粉色而非黃色,髭下紋較白。虹膜暗褐;嘴角

褐色,下嘴較淡;上嘴中線褐色;腳粉褐色。

棲息于低山和山腳平原等開闊地區(qū)。繁殖期間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

間多成數(shù)10只的小群,多者達30余只?;顒釉谟邢∈枇帜镜奶镩g、地頭和林

緣灌叢與草叢中。一般主食植物種子。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nèi)筑碗狀巢。分

布于歐洲、西伯利亞、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朝鮮和中國等地。

百萬用戶使用云展網(wǎng)進行電子書本制作,只要您有文檔,即可一鍵上傳,自動生成鏈接和二維碼(獨立電子書),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網(wǎng)站!
收藏
轉(zhuǎn)發(fā)
下載
免費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費制作
x
{{item.desc}}
下載
{{item.title}}
{{toast}}